第一篇:新课程学习与测评
新课程学习与测评
音乐之都维也纳 新课程学习与测评答案
若能恰当地将歌曲引入语文课堂,既活跃气氛,寓教于乐,又能激发兴趣,陶冶情操,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一、用歌曲创设教学情境。
歌曲前一般有个引子,其目的是将听众带入音乐的氛围。在学习新课文前,我们完全可以以歌曲作为引子,营造一个别样的学习氛围。讲《赵州桥》以欢快的民歌《小放牛》导入,随着“赵州桥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压了一道沟嘛依呀嗨”乐曲流荡,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从而以愉悦、轻松的情绪进入这节课。《北京立交桥》先放蔡国庆演唱的《北京的桥》:“北京的桥啊/春风常在,北京的桥啊/又添风采,过街天桥龙出海,地下通道/穿长街嗨嗨,三元桥蝴蝶/那个飞呀飞天外,安贞桥明珠/绕呀绕花台,立交桥是修得/特别那个快,你就数呀数呀数呀,怎么就数不过来/哎嗨哎嗨哟……。”再导入“北京立交桥”的课文学习,就显得水到渠成。学习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学生一般没有客居他乡的亲身感受,那么,上起课来,效果不一定理想。不妨在上课伊始,打开录音机,让学生听听费翔的《故乡的云》:“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沉而略带凄凉感伤的歌声中,学生的心渐渐地沉静下来,既而不同程度地受到感染,上课所需要的那种氛围也就基本形成了,再开始学习课文,学生就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与作者、作品发生共鸣。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讲了写作背景后教师唱一遍《志愿军军歌》,再教学生唱几句,就能把学生带到1950年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的情景中。“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学生随着进行曲的旋律,就会展开联想,想到一些战争片中部队行军的镜头,想到大部队奔赴朝鲜战场和敌人拼杀的情景。这样,学生就知道了抗美援朝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了抗美授朝的目的,这为学习课文的第三个事例分析人物的思想基础是保家卫国打下了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学完课文。
二、歌曲加深文章理解
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例如讲《梅花魂》出示歌词,师生齐诵:“河山只在我梦萦,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胸中重千斤。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身在海外的华侨谁没有一颗中国心呢?打开书27页,看文中插图,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者就是一位旅居海外的华侨,他双目凝视着梅花图,他在想什么?又想对他的外甥女说什么呢?梅花魂是中华民族的魂,也是每一个有气节的中国人的魂!从对梅花的喜爱中,我们看到的是外祖父不变的中国心!就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所唱的一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们一起来唱外祖父的心声:《我的中国心》。通过聆听、演唱歌曲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讲过:“音乐的魔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觉的事有所感觉,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一变而为可能。”生活中到处充满着音乐。音乐家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只要善于运用,让一支支优美的歌曲走进语文课堂,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新课程学习
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对新新课程改革的领会: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二、面对新课程改教师该怎么做?
(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教师是知识的唯一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掌握课堂的主宰权,严格控制和监督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宗旨,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不太受教师的关注。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传播者,而应该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及较高的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要真正担当起促进者的角色,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是:
1、做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潜能的“教练”。
2、做学生心理的支持者。
3、做课堂上的促进者。
课堂上的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与鼓励。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氛围,是学生最信赖的心理支持源,师生之间由于这种和睦、温暖的关系,一种富有生气的学习氛围便形成了。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引导者上,要尊重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二)、用全新的课程理念开创教育的新境界
新世纪课程改革之风,吹开了课堂教学模式革新之幕,使课堂教学模式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而在这场革命中,教育教学理念无疑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教育教学行为。
1、树立"以人为本"的新课程观。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学生的各种素养,新课改特别强调各地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落实地方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并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编写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相关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问题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那么,我们所需要的新课程观是什么呢?(1)真正关注学生的主体要求与主体意识的培育,强调对学生个体生命发展的关注,更多地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完善。(2)明确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施工蓝图,是组织教育活动的最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把以新课程为依托的教育活动当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使教学在创造中发展,在发展中创造,演绎出无穷的生命力。(3)思想素质方面,教师应依托新课程中的人文因素,使教学中的情意因素和过程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以达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2、建立"一身多面"的新教师观。
新课改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这种教育是发展个性,构建独立人格、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学会发展、学会创造的教育。因此,教师不仅在观念上要不断更新,而且教师的角色也要转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书匠和"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个性发展的辅导者和社会化进程的促进者",以及把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作为研究对象的科研者。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改所贯穿的人本精神要求教育作为一种生命活动、作为师生平等交往和对话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从传授知识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尽快充当起教学活动中的共在的双主体之一的角色(另一主体是学生),发挥出教师的主体性作用,促进另一共在主体--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和引导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是教科研者。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智慧,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大胆“标新立异”,敢于突破教材的限制,对教材不断拓展、补充与创新,认真研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深入探究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总结每一时期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是教师由教书匠角色逐渐转化为教科研者角色的过程。
3、确立“交互主体”的新学习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当成是一种创新活动,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去构建创新学习观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强调学生必须从课本、教师那里接受现存的知识的学习观念,大力推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以研究性学习为代表的创新学习方式,通过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方式的应用,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满足学习需求,体验学习兴趣,发展学习个性,实现学习上的大飞跃
(三)、创新教学模式的实验构建教学的新飞跃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学的改革。按照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教法的变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在新课改的道路上,坚持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创新,才能真正构建出完全符合新课改所需要的创新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创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只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而在行动上不落实。否则,教学就只会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无法实现质的飞跃。新课改也会是穿新鞋走旧路,有声势没实效,最终只能陷于肤浅。
(四)、使物理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知识、能力水平,可以通过图片、短片、事例说明等向学生展示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物体,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调动学生主动探究。
(五)、突出物理学科特点,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科学作风,特别是学生获得的亲身体验和实践经验,是十分宝贵和不可替代的。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是目前物理教学十分需要的。
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一)、学识上要有高度
1.是本学科知识要精深。只有学识精深,才能讲课精彩。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熟悉本专业的历史和现状,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深钻细研,使自己在学识上达到智如泉涌的境界,才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命和活力。
2.是相关知识要广博。教师要适应当前学科分化与综合的需要,就必须掌握一定的相邻学科知识。只有知识面广了,知识量多了,才能从学科交叉、学科对比、学科渗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相反,如果教师孤陋寡闻,知识浅薄,就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是理论功底要扎实。教师要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仅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和技巧。教师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二)、能力上要有广度
1.是教学能力要实。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的本领不在于很能讲,而在于很会导,不但能使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和“学得有乐趣”,这是当代教师能力的重要标准和集中体现。实施新课程,教师应侧重提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等。
2.是表达能力要强。善于清楚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通俗易懂地讲解教材,使学生的思维顺畅地开窍和领悟,是优秀教师的基本功之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准确、简洁、流利、精彩,并充满教育性,富于启发性,具有针对性,饱含感染性,体现科学性,让语言引人入胜,妙趣横生。
3.是教育机制要活。,4.是要把握教育分寸。讲究教育的科学性,对待学生既温柔又严厉,既民主又严格,既实事求是又通情达理,既说话合度又方式适宜,从而给学生最恰当的教育。
(三)、人格上要有力度
1.是思想品德要有熏陶作用。“为师之道,端品为先”,高尚的品德是教师重要的人格特征。所以,教师要常修为师之德,始终秉持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自豪感、光荣感和责任感,才能为培养人才积极而勤奋地工作。
2.是行为风格要有示范作用。教师不是用工具去影响劳动对象,而是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所以,教师的职责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自身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学生的表率,做到为人处事要诚实,待人接物要谦虚,处理问题要公平,言谈举止要文明。
3.是心理状态要有感染作用。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做到不因有所得而得意忘形,不因有所失而愁眉苦脸,不因困难而手足无措,也不因挫折而精神不振,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对事业的热爱。
(四)、情感上要有温度
情感教育同认知教育一样重要,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是有效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也是实现教育成功的前提。
1.是要善于把爱心融入情感。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但要有爱,而且要善于爱,善于在细微之处融入爱心,在需要之时融入爱心,在批评之中融入爱心,在学生之间融入爱心。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提供优良的成长氛围。
2.是要善于在评价中表达情感。教师教育学生,如果缺失了爱心,说得再多也没用,如果不顾及学生的自尊,说得再对也没用。教师富有爱心和尊重的语言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情感的火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体现激励作用,摒弃求全责备和指责训斥,而以肯定、赞扬和鼓励为主。
3.是要善于在交往中增进情感。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师在和学生相处时必须多一些朋友式的倾听,多一些平等式的理解,多一些民主式的交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教师可信、可靠、可敬、可亲,使师生之间建立稳固的情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境界。
第三篇:学习动机测评
第16讲中学生学习动机测试问卷
请仔细阅读问卷中的每一个题目,觉得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符,就在题目后的括号里打“√”,否则打“×”。
1.如果别人不督促你,你很少主动地学习()
2.当你读书时,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起精神()
3.你一读书,就觉得疲劳与厌烦,直想睡觉()
4.除了老师指定的作业外,你不想再多看书()
5.如有不懂的,你根本不想设法弄懂它()
6.你常想自己不用花太多的时间,成绩也会超过别人()
7.你迫切希望自己在短时间内就大幅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8.你常为短时间内成绩没能提高而烦恼()
9.为了及时完成某项作业,你宁愿废寝忘食、通宵达旦()
10.为了把功课学好,你放弃了许多你感兴趣的活动,如体育锻炼、郊游等。()
11.你觉得读书没意思,想去找个工作做()
12.你常认为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没啥好学的,只有看高深的理论,读大部头作品才带劲
()
13.只在你喜欢的科目上狠下功夫,而对不喜欢的科目放任自由()
14.你花在课外读物上的时间比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更多得多()
15.你把自己的时间平均分配在各科上()
16.你给自己定下的学习目标,多数因做不到而不得不放弃()
17.你几乎毫不费力就实现你的学习目标()
18.你总是同时为实现几个学习目标忙得焦头烂额()
19.为了对付每天的学习任务,你已经感到力不从心()
20.为了实现一个大目标,你不再给自己制定循序渐进的小目标()
A.答案
每个题目若打“√”记1分,若打“×”记0分
B.分析
1.1~5题,检测学习动机是否太弱,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你们的学习动机不强,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或困扰,需要进行调节,增加学习动机。
2.6~10题,检测学习动机是否太强,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学习动机太强,需要适当放松。动机太强,会使自己过度追求成就感,不利于心态的平衡。
3.11~15题,检测学习兴趣是否存在困惑,如果得分在3分以上,则说明兴趣较广,有利于增加自己的知识,但同时,应该把握住自己的主要学习任务。
4.16~20题,测查学习目标是否存在困扰,如果得分为3分以上,则可见,已存在学习目标的困惑,需要好好地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增强意志力,以逐步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第四篇:学习《新课程深化与反思》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深化与反思》心得体会
白山市第六中学--孙婷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行,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教师的培训、学习,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课改成败,系于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一理念愈发深入人心。为了切实提高教师在新课改下的教学程度,锻造一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学校进行了《新课程深化与反思》的培训学习,在全部学习过程中,我感触及深。
一、新课程教学观念的改变
教学观念是指人们对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见解。它是一个内涵十分
丰盛、外延非常普遍的概念体系。大到对教学的目的,功能、作用的认识和见解,小到对某一教学现象、过程、方法的认识和见解。这些认识和见解,不管是体系的.全面的、深层的,还是零星的、局部的、表面的。我们都把它称为教学观念。可以说教学中的每个问题都存在着观念问题,它通常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观点.例如:过去“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现在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都表现为不同的教学观念,即教学观念有精确与过错、先进与落伍、积极与消极之分。凡是与客观实际相吻合,能增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教学观念是精确的和先进的,反之,则是过错的和落伍的.教学观念作为一种社会心识形态 必然反映必定社会与时期的特色与需要。因此在教育观念问题上,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地更新,建立先进的教学观念。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实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情势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实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点的重大突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换、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填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换彼此的情绪、体验与观念,丰盛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力交换。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发明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 2 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增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学习方式及其改变
“学习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说明的过程”。学习方式不仅包含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素质和心灵的力量。它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更影响着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和发明性,因此,学习方式的改变对增进学生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长期以来根本的教学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根本模式是:“听讲——记背——再现”,多数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状况,学业也重要通过机械模仿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学习方式培育出来的学生,思维方式趋于保守,依附胜于自动、独立,缺少创新。特殊是教学大纲规定了过多的知识点,使得不少教师只能有简略机械的“授——受”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就是我们传统的接受式的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由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滞后,造成学生不能活泼活泼地学习,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特殊是教学观和学生观的改变,这种教学方式逐渐得以改变。当然,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并不完全否认接受式学习,它倡导学习方式的改变,是要扭转那种单一的 3 局势。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课程,要求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方式,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大纲、教材的忠诚执行者,而应是一个决策者。新课程以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努力把一种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奉献给学生,用一种创新的视野走进新课程,努力使自己成为教育研讨者、学生学习引导、增进者,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知识探究者、自主发展者,真正领悟到学习的真理。
三、评价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教师的特权,教师通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肢体语言在学习的过程不时给以评价,或以一个结论统全局,或以一张试卷定精良,用一把尺子来量学生。而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或喜或忧,有得有失,一副警惕翼翼的摸样。他们统一着感受,禁锢着思维,抹杀着禀赋,泯灭着个性。坚持和激励学生的一切发明的欲望。人们呼唤着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建立精确的评价观念。要察看学生的学习过程,留意学生的思维方式,器重学生的交换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适时、适度、适当地展开评价,以激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第五篇:学习日志4——浅谈《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程与课堂教学》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改革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灵活开放与生成发展的课堂:
六大特征: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
(1)提前进入情境的“ 预演”机制;
(2)呈现材料,融入经验的“体验”机制;
(3)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
(4)见机而作的临场应变机制;
(5)“场外交流”的信息沟通机制;
(6)课后反思的“回授”机制。
3.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法。
(1)用心琢磨和恰当运用教学语言;
(2)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气氛;
(3)用心促成教学高潮;
(4)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5)注意课堂批评艺术。
4.创新型课堂教学:
(1)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灵气;
(2)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张扬学生的个性;
(3)给予人人参与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