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时间:2019-05-13 19:3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第一篇: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此次下乡实践期间,我们对茶陵的农村教育进行了一些浅入深究的调查。通过调查了解,茶陵某些中学面临如下几方面的挑战现象。

一、生源降低。

例如:茶陵某所农村中学在2003年秋季入学的初一只有六个班。在2004年秋季报到五个班。今秋入学减到四个班,人数上有很大下滑。不仅低年级生源滑坡,对于初

二、初三学生也出现中途缀学或转学的现象。

主要原因在于:(1)计划生育政策使农村人口降低,该年龄段的学生基数低。(2)随着农村打工热的急剧加温,许多家长考虑家庭生活经济状况由子女的将来定位,早早将子女推入打工热潮或学艺行业中。(3)农村因打工经济的推动加速了发展的脚步,富裕的家庭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带上了子女上外地求学或送孩子上教学质量高级点的学校。(4)因农村中学在近几年中考成绩不甚理想,重点中学升学率大幅降低,导致许多学生迁至交通便利的县城中学。

二、经费紧张。

茶陵某些中学比较大的开支在于学校基建、日常办公、教师奖励补贴、学生生活常备。这两年,这些学校常常资不抵债,亏空甚大。学校的基础设施停滞不前,办公费用拖欠现象严重,教师奖励迟迟不能兑现且数额偏小,学生生活条件差。

主要原因在于:(1)国家将在校学生的学杂费的标准定的很低,虽给学生家长减轻了不少负担,但对于学校来说经费上主要收入也相应减少,教师工资由财政直发,使得资金没有到学校,资金流动也给学校的经营造成影响。(2)生源的降低也大大的降低了学校的收入,学校承包给私人的几家小卖部经营滑坡从而上交给学校的利润也相应降低。(3)校方的经营管理不善也是造成学校经费紧张的重要因素,据群众反映,校方的个别领导不以学校发展为大计,坐待时日流逝,错过许多发展机遇,碌碌无为、自私保守,使得学校没有往昔的生机勃勃之景象。

三、教学质量滑坡。

还是以那所学校为例,该所中学每年中考升高中率逐年下滑,03年有56%,04年只有47%,重点中学升学率人数04年度加上指标后只有6人,在每次与县城中学的教学比赛中,该中学总是略显下风。

原因分析:(1)因学校各方面综合因素,生源质量总体下滑,据查,04年向该乡小考的前20名学生大部分去了县城的中学,优考生生源不足。(2)师资力量整体滑坡:因学校经营不景气等学校因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趋势,许多学校的骨干教师选择另择良巢,如今留下的老师或年高事繁或年小稚嫩,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整体看来,该所中学的状况是令人担忧的。与学校的低迷不同的是,打工回来的家长们对子女的教育愈加重视,舍得花钱与精力。可见,这正是该中学重振旗鼓的大好机会,我们建议:(1)重视初

一、初二年级的基础教育工作,这是全校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集体智慧和人力物力打好初三年级中考一役,尤其是初三年级实验班的工作更是重中之重,重点中学的升学人数与升学率将是决定学校是否回有转机的一个重要参数。(2)形成对学校生活、工作各方面经费的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学校的发展大计,开发宽、大、细的学校商业,自主的掌控学校的生存与发展。(3)给予教师更宽和和优厚的待遇条件,招凰引凤,吸引优秀人才,加大从严的抓好教师工作评比,优奖劣批,整合师资,重振学风校风与教风。(4)更好的定位自己,重视与当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与贡献,发挥文化主导作用,推动当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我们相信,只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事求是,开拓思维,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当地人民的努力,该中学一定会走出困境,迎接一个崭新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未来。

第二篇:农村教育现状调查

题目:农村教育现状调查

作者:一(6)班团支部

学校:三角中学

指导老师:甘靖源(班主任)

农村教育现状调查

我镇所以相对于其他县镇来说,经济比较落后,我们发现,农村与城市教学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无论是在师资的力量和教学的硬件设施上,农村中小学远远落后于城市中小学。我们工作主要是英语方面的教学,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吃惊的发现,农村英语教学水平的落后。我们发现很多小学高年级的学生连最基本的26个字母都不能够默写出来,六年级的学生竟然不会朗诵三年级的课文。

在很多方面,我们不得不承认学生自身的努力还不够,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认为学校也负有很大的责任。比方说,英语教学基本上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但是在我们的调查访问中,很多学生都表明他们三年级根本就没有上过,有的学生是从五年级开始学习英语。即使是这样,老师也不能够按时的给他们上课,因为老师如果进修的话,学校就根本没有英语老师了。

农村的学生也可以进入城市中学读书,城市中优质的教学质量吸引了家长的注意,他们非常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城市中学读书,但是在考试中,他们发现小学英语考试成了他们进军城市的主要的障碍,但是因为无法改变的情况确实让他们感到头疼,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受到了家长很大的压力。

在我们的学生当中,我们也接触了一些今年已经考上城市中学的六年级的学生,我们发现在同等的条件下,一般来说,城市中学会优先录取城市的学生,即使在城市学生的成绩在农村根本就不可能考上学校。同时我们也发现,农村学生进入城市中学读书的费用要高于城市学生就读的费用,这个不得不让我们为农村孩子感到惋惜。不过从另外一个方面也显示出,农村学生在综合的素质上在一定的程度上要落后与城市学生。这个也可能是为什么城市中学对农村学生另眼看待的原因之一吧!

为此,我们经过协商,我们决定利用一点时间给学生讲解关于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外国的一些文化。我们很高兴的发现他们对这方面很是爱好,他们也从来也没有听说过这方面的知识。所以我们后来在评述整个教学质量的时候,我们发现,在上文化课程的时候,即使是平时上课很不认真听的学生,也能够非常老实的,睁大双眼看着你。即使是下课了,他们也会围着你问个不停。农村教育的落后,在一定的程度上家长也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对一些教育方法根本就不在乎,他们更希望我们对学生负起全部的责任。甚至有的家长对我们说,我把孩子就交给你们了,只要你们不把孩子打成残疾,我就不会去找你们的。当时我们就傻眼了。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很奇怪的发现,农村的家长似乎比城市家长更加溺爱自己的孩子。我们在短暂的时间内还找不出真实的原因,或者这个可能只是局限的,也许是个特例吧。但是有一个方面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这个方面是比较严重的,爷爷奶奶过分的宠爱孩子在农村是比

较多见的,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农村家长更溺爱孩子的原因吧。

我们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农村,更多的关注农村的孩子,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

第三篇: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文旅学院02旅游管理:李永胜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随之而出现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关注三农问题、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特别是我国现阶段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农村的发展问题成为我国建立和谐社会的主要瓶颈之一。对于农村的发展问题上,我们小组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农村的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和继续教育,解决了教育问题,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也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科技文化知识,靠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一定可以推动农村社会快速稳健的发展的,从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减少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

一、农村现状和教育现状

1、农村现状

按照权威部门公布的统计数据,目前中国仍有约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除了现有600多个大中城市之外,全国2800个县、市大部分人口规模不足;还有19000多个建制镇,平均人口规模也不到1万人。换个说法就是,中国城市化水平只有30.9%,而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为47%,发达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75%,发展中国家为37%。如此低下的城市化水平必然阻障中国未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它不仅影响到8亿农村人口的消费,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益,甚至还影响到整个中国经济能否最终崛起。据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农村消费虽然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但与城镇消费的差距却在不断扩大。1998年农村消费增长率比城市低0.7个百分点,2000年和2001年则分别扩大到2.3和3.8个百分点,今年1-5月份,农村消费增长率比城市低2.9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农村消费需求明显不足。

2、农村教育现状

1999年12月30日《科学时报》的“成才导刊”,刊载了焦国标博士《乡村教育之凋敝令人心酸》一文,文章写道:我是七八十年代之交的中学生。当时一个大队有一间小学和一间初中,一个乡就有一间高中。我的同龄人人人都是初中毕业,上高中的也占十之八九。现在,一个乡才有一间初中,十几个乡才有一所高中,我们百万人的大县普通高中只有两所,我们村子里已经好几年没有高中生了,今年只有3个初中毕业生。这种稀缺程度跟50年代我父母辈的中学时代差不多,完全是一种倒退。小平同志说过,这些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我看近20年教育的最大失误是乡村教育规模的大萎缩。我们老家初中、高中的大砍并发生在1980年,1982年又砍并了一次,当时形成的格局密度一直持续到现在。为什么要砍并莫名其妙!“ 2000年3月31日《南方周末》的”周末话题“栏目披露了”农村孩子辍学严重“的事实,并配发了”编者按“:”'科教兴国'喊得正响的时候,很多农村的孩子却过早地离开了校园,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没有完成。对此,仅拿《义务教育法》找那些父母兴师问罪不但不公平,而且于事无补,因为他们也是被逼无奈。贫困与教育收费的突出矛盾,就业竞争中的户籍歧视,这些问题若不尽可能加以解决,任其愈演愈烈,农村孩子辍学就会越来越多。而由此造成损失不仅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而且对于全民族的发展,都是难以弥补的。“乡村教育现状,用”凋敝“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一点都不耸人听闻。所以要问我对21世纪教育的希望是什么,不说那么远,就说目前,国家应尽快下大力气扭转近20年农村教育一直恶性下滑不止的局面尽快增加乡村孩子接受完全教育的比例尽快整顿农村小学师资队伍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其实远不止这些,如拖欠教师的工资、教师特别是优秀教师的流失、基本的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要彻底消除”泥孩子、土台子、破房子“,真正做到”一无两有":无危房、班班有教师、个个有课桌,在不少地区恐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农村教师的基本权益甚至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障也时有所闻,江苏赣榆县徐山乡樊葛村一位乡村教师因村干部催收钱款被刺死就是一例。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任何一个缺乏知识的人、民族、国家,都将被二十一世纪所淘汰。然而我们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因此,怎样办农村教育,农村教育如何服务农村,是一个方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大问题。但是,从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看,这个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好。其具体表现在,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一样,采取相同的教材、教法、进度,这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更是把农村的中小学生引上了应试的道路,使原本就脱离农村实际的教育走得更远了。从统计数字看,村中从小学进入初中,入高中,而进入大学的人数仅为15%,大多数的农村孩子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抑或是职业高中的毕业生,都要回到农村。

3、构建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的意义

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是知识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学习化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把终身学习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改革的目标,并通过立法等措施推动本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立。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12亿多人口中,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解决“三农”问题,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就不可能高速度、可持续的发展,已为世界所公认。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科教兴农,实行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注重人才培养,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但在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科技、文化、教育都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如何落实“科教兴农”方针,是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必须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从各个地区的具体实际出发。为了在农村落实教育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战略地位,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社区终身学习体系,是科教兴农的重要措施。

二、农村教育落后原因分析

1、农民传统观念影响

农村教育没有出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曾多年从事农村教育的教育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农村教育研究室主任李水山指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高中、大学)和职业教育的出口被堵死或不畅,使得农村考生升学比例始终保持较低水平。据了解,我国普通初中毛升学率约为88%,但在农村地区却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一项调查显示,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达到了87.8%。

2、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影响

一是近年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二是城市与农村的年收入相差近四倍,节约30%的教材费,能够根本上(或者说在较大程度上)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吗?而且这还是以教育不均等(城市学生使用彩版教材、农村学生使用黑白教材)的目标出发的。同时,必须关注的是,我国正在进行小康社会建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在大量外出,他们之中相当一部分人已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由于长期生长在农村,对农村的教育现状和质量都有切实的了解,这批劳动力中条件稍好一点的,都尽可能想法把子女带进城里去。据新华社报道,目前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或待读书的有1000多万人(《负重前行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见重庆日报2004年2月26日),也即十几个农村中小学生和儿童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到城市求学,或没读书从事童工,或没读书在城市简陋的“家”里游玩。因此,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在农村,中国基础教育的难点也在农村,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经济困难是造成农村学生无法继续升学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得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孩子因交通不便等原因纷纷辍学。此外,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水平不高,导致许多农村学生难以在激烈的应试竞争中取得主动。统计表明,目前农村辍学孩子中,有近一半是因为升学无望。

农村经济的落后,造成教育的滞后,花力气抓经济,又会影响教育投入,而教育的落后又反过来制约经济的增长。这就不知不觉地卷入了恶性循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教育先行”,让二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但从领导阶层来看,要做到解放思想就着实不易了。有多少领导愿意将摆在面前、好出成绩的经济缓一缓,却将资金投入到教育这一无形的投资上?

3、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差距恶性循环,农村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潜在的问题,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较低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贫困地区尤为突出。

教师严重不足,工办教师只有不到50%,大多是乡聘、村聘的,基本上是严重缺编,难以维持。教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不合理,一是年龄结构,50岁以上的教师居多,二是学历不合格,拔高使用现象严重,这批教师大约占30%至50%。

农村缺教师,表面看是退休教师增多、初中高峰所致,深层次的原因是师资得不到正常补充。财政体制改革后,经费包干,每增加一位公办教师就增加一份支出,许多乡不愿意接受新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宁肯聘请代课教师,致使有的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南方去打工,有的毕业生半年都不能到岗任教。二是一些大中专师范毕

业生不愿到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待遇偏低的农村中小学任教,严重存在毕业生分配不到位问题,形成了城镇教师局部过剩,山区教师大量短缺的不平衡状态。有些地方在无奈之下,大量以代课教师充实教学岗位,严重影响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由于城乡差别等原因,城乡教师余缺难以互补。四是乡镇在学校干部配备、师资调整方面宏观调控差,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代课教师的口子堵不住。临时代课教师难以管理,更不可能择优上岗,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水平较低,成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掣肘环节。一旦辞退学历不合格的代课教师,又没有继任教师,将会导致儿童入学率大幅度滑坡。

农村教师除数量不足外,学科结构也不合理,难以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基础知识学科教师与职业技术学科教师比例严重失调,造成农村初中分流教育的困难。二是文化基础知识学科中诸学科的教师余缺不均,如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师充足,体育、音乐、美术、外语教师严重不足,造成农村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十分困难。体音美课程基本都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这个问题不解决,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很难落实。

4、国家对教育投入总体不足,农村方面投入不均

在财政包干体制下,中央财政增长缓慢,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下降,预算内教育支出占GNP 的比例逐年下滑。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NP 的比重,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村教育经费支出需求增长快于财政供给增长,中国生均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中国公共教育支出约占全世界公共教育支出的1.2%,而负担的三级正规教育学生却占全球约20%.中国农村教育经费短缺现象严重。正是由于教育经费短缺,学校公用经费所占的比例连年下降,不少省市都出现过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现象,农村中小学危房的比例已经较高,全国农村70%左右的中学和90%左右的小学未能按教学要求配齐仪器设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总额中,义务教育所占比例从1991年的58.2%下降到2000年的53.8%。义务教育投入中,财政预算内拨款所占比重也不断下降,由1994年的58.5%下降到1998年的53.9%。普及义务教育呈现较大的资金缺口,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就更加突出。

对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农村中小学逐步推进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离《教育法》规定的占国民生产总值4%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提高全民素质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出发,教育经费预算仍需向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倾斜,建立起义务教育由公共资源负担的原则框架。这样才能杜绝义务教育普查中弄虚作假现象,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素质教育对教师的素质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中小学要有紧迫感,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推进素质教育。

三、农村教育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1、农村教育可以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提高自身建设小康社会的能力

科教兴国包括科教兴农,而科教兴农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国家在增加农业科技推广经费的同时,要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在农村大量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专业技术培训以及农民高校,通过高科技农业示范和农村居民文化科技素质提高,培养现代意义上的农民,切实振兴农村经济。

为了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技术骨干队伍,农业部从1990年开展绿色证书培训试点工作,1994年开始在全国全面组织实施。截止到2002年底,全国已有31个省(区、市)的1994个县组织开展了绿色证书培训工作,有1300多万农民参加了培训,600多万农民获得了绿色证书。据抽样调查,获得绿色证书的学员年收入比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平均高出30%,开展“绿色证书工程”培训的村比没有开展培训的村收入高出24%。通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了农民的科学种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有专家专门阐述了农村教育问题。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只有广大农村地区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希望。农村教育长期是我国教育的难点,十六大报告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强调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现行农村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农村教育在这个经济社会变迁中面临战略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农村教育要为农业现代化做贡献。我国现阶段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还较低,科教兴农的指标落后,需要强化农业教育,特别是需要明确农业教育的结构体系及各级各类农业教育的地位、作用、办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及标准,构建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农业人才的农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专业农户等,探索

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

2、农村教育可以促进农村人才的持续性发展,可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适应新世纪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广大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青年农民骨干,从1999年开始,农业部与财政部、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到2002年底,全国31个省(市、区)的494个县(市)开展了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青年农民154万人,通过新技术和新知识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受训青年农民的科技素质、思想观念,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农村教育可以促进农村人才素质的提高,可以为城市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可靠劳动力

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约有4亿人左右,在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每隔一两年就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一遍较为系统的技术、理论培训。至于实用性的科技培训,应该是年年都要进行,尤其是对于文化素质偏低的我国农民而言,文化培训应该年年进行,科技培训则应该贯穿在生产环节之中,甚至需要进行一些超前性培训。

农村职业中学是培养后备农民和实用型人才的摇篮。1978年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要扩大农业中学的比比例。”1980年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到1980年,全国农业中学恢复到3314所,在校生达到48.09万人。到1996年,农村职业高中达到5012所,招生88.04万人,在校生207.97万人;农林职业初中1491所,招生29.9万人,在校生75.6万人。到2001年,全国农民技术培训学校已达49.64万听,培训农民8732.1万人次,目前在校农民达6417.11万人。

4、农村继续教育可以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促进我国城乡小康社会建设的和谐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思想的提出,是一个理论创新,是对城乡一体化理论的发展。城乡统筹发展与城乡一体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城乡一体化和城乡统筹发展,都把城市与农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割裂地加以考虑。但进一步辨析,两者是有差别的。城乡一体化更多的可被作为一种长远奋斗的目标,它强调的是城乡融合的结果;而城乡统筹发展则主要是一种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用统筹的思想来指导发展的实践,它强调的是过程;城乡一体化是要尽力消弭城乡差别,实现城乡共同发展;而城乡统筹发展则更强调在保留城市与农村自然特征的同时,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农村教育。

要想最终解决乡村教育问题,必须通过走城市化之路,“消灭农民”使其成为城市居民,因此乡村教育不仅不能走乡土化之路,反倒应该向城市化贴近。其理由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社会的边缘化是必然的,要消除边缘化,唯一的可能就是尽早实现城市化;乡村不能离开城市而独立发展,同样,乡村教育也不能离开城市教育而自行发展。不赞同乡村教育走乡土化道路,认为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大城乡差别,强化城乡之间的二元对立,主张乡村教育应该向城市教育贴近,为农民子女未来适应城市生活做好准备。

四、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措施

1、组织农民培训班,使农民朋友更新观念

农业部已决定在14个农业岗位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发给农民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农民上岗的资格和条件。在14个农业岗位中,已有2.1万农民通过职业资格鉴定,提高了农业岗位的就业水平。四是农民科技培训与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相结合,形成激励机制。各地在农民职称评定工作中,确立了先培训考核,再评定职称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目前已有100多万农民获得了农民技术员职称。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要真正启动农村市场,农村城市化是必由之路。即是说,解放农民的根本办法不是在农业上下功夫,而是要在使其“不务农业”上下功夫。农村城市化对农村和城市来讲是一个“双赢”格局。一方面,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消费、就业都将得到一定改善。有研究表明,每1%的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将使GDP增加0.50-0.85%;每1%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将使全国居民消费额提高0.19-0.34%。这种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增长焉能得不到保障?

3、构建城乡一体化用人待遇,加大城乡互动

中国的公办教师,待遇相对优厚。但人往高处走,他们的流动方向是往城镇或较富裕的乡村。而这恰恰与贫困农村迫切的教育需求背道而驰。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教育的重担,大部分是落在了民办教师身上。他们收入低,待遇差,生活苦不堪言。他们将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投入到孩子身上,认真、尽职,但却突然尴尬的发现,自己和家人都在受着苦。由于教师待遇的不平等,给农村教育带来了一些恶果。

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下降.就东望山小学的教师而言,一般以中专生、初中生为主。这也是大多数地方的现状。但如果条件不改善,这一批老师都走了,那教师素质不是又要降了一个档次?

二、责任心下降。在这里,你不必指责他们的师德。但生存问题摆在面前时,你能叫他不食人间烟火吗?他们的责任感够了。当他们选择了在农村教书时,他们就已经选择了崇高。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对自己大海般的无私奉献,要回几桶水的报答。

抓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对学校基础教育而言,要确保农村中小学的校舍与教学设备、教师编制、课程设置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兑现教师的工资,保证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彻底解决民办教师转正问题,规范农村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制度,为他们的进修创造必要的条件;建立城、镇优秀教师轮流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制度,鼓励师范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随着部分村小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缩小,县乡教育主管部门要协调好学校合并调整工作,通过择优录用,分流富余教职人员。在不具备合并条件的地区,要建立教师跨校流动制度,解决学校规模和教师编制之间的矛盾。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清查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与成人学校的办学情况,从制度上规范其招生与教学工作;国家应鼓励高校到农村开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高校教师到相关学校兼课与技术辅导。

4、加快农村师资力量培养

要把建设一支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作为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迫切任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从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入手,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考核,提高师德修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敬业爱岗,用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陶冶和教育学生。要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作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的重点工作,加大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认真实施继续教育工程,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全面实行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确保教师队伍的基本素质要求;通过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建立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实现教师补充多源化,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进一步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省制定的编制标准,以规范、优化、高效、精简的原则,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强化中小学编制管理,任何部门和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超编聘用教职工,坚决清退临时代课人员,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进一步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建立教师任用新机制。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制度,有计划、分层次的重点遴选培养一批省、市(地)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和教学名师,采取多种措施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实施高校创新人才工程,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和学术梯队建设。

5、完善多种形式的农村继续教育发展模式

在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中要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制订政策要有针对性政府在制订教育政策时,应当正视农村教育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难题,有针对性地突出农村教育的地位。首先要树立城乡整体教育观念,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加快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其次要规范农村教育体制,适当调整农村义务教育下放基层政府的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在普及义务教育中的责任;第三要确立农村教育的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

从中央到省、地、县、乡建立一个相互连接、上下贯通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从而有效地整合农业教育资源,提高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培训效果。充分利用现有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体系或农业科技培训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机构为基础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在全国逐步构建一个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手段先进、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灵活高效与农村经济发展规模和要求相适应的全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服务系统,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中等农业(职业、成人)院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省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地市农业中(高)等职业学校(院校)、地市农业科研院所、地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县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各类农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企业及民间组织的培训机构、乡镇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五级组成,是在执行系统的具体组织管理下,承担着直接科技教育培训农民的任务,主要负责实施各项教育培训计划、跟踪服务和指导

6、国家、地方加大对农村继续教育的投入,鼓励民间投资

农村教育投资、技术、基础设施投资并列为农村三大公共投资。樊胜根等人(2002)在研究了贫困地区的公共投资后得出结论认为,教育公共投资的扶贫效果最显著,同时对农业、非农业以及对整个农村经济增长的回报率也很高。在各种公共投资中,在欠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增加教育投资对缩小地区差距的作用最大。钱克明(2002)的研究表明,政府农村教育投资对农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8.43元,而每增加1元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仅可使农牧业产值增加6.75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牧户物质费用6.64元。对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及降低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02年底中国通过了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教育可以享受税费优惠。至于如何在这方面实行税费优惠,尚无具体对策,也为学界今后的课题研究和政策咨询提供了空间。

第四篇: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暑期

在今年的暑假我参与了我市遵义师范学院组织的以“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间,我们深入遵义市道真县棕坪乡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支教扫盲、文化宣传、法律普及、义务劳动、开展农技知识培训、社会调查、济困助学、走访老党员和重走长征路等。其中,我重点参与了义务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项。

此次活动使我们当代大学生能够深入农村,了解农业生产,近距离和农民接触,了解当下农民的生活现状。对中国部分地区的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有了整体的感性认识,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通过此次活动,也使我们当代大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能力,磨砺了意志。对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科学的光荣传统,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活动以支教为主,故所得成果也是与教育有关。现将活动成果汇报如下:

此次“三下乡”活动重点针对棕坪乡的小学、初中学生进行假期补课。授课内容以中学阶段的主科为主,兼办有兴趣特长班。我在这当中担任七年级和九年级的数学老师,支教为期十天,共授课21课时,教授学生一百余人。其间利用休息时间,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通过当堂授课、家访以及同当地学校领导座谈,对农村的教育状况有了大略的认识,并为之作了相应的整理和思考,从而得出了一些初步分析结论和建议。

1、存在的的问题:

经过这么多年的新农村建设,且加上近来大搞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目前而言,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日趋完善,供水供电不成问题,教室教具给配充足(比如也能实现多媒体教学),学生食宿很有保障。所以,现在限制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已不再是硬件设备跟不上的问题,而是出现在软件上。具体而言,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这种乡镇中学是严重不足的。首先是优秀教师不愿意进来,再者是进来了留不住。这是农村教育长期缓慢发的展的关键因素。

其次,教育往往是双向的,一方面需要学校的管理,但家庭的管理会起更大的作用。但就调查下来的结果来看,家庭这一块基本上没能对学生的教育作多大的贡献。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家长大多是农民,平时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教育。如果是留守儿童则祖父母辈就更没有闲暇也无精力对其进行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家长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对于现在子女所学的课程,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行专业的指导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多数农村学生并不同城市的学生一样用很多的课余时间来学习,相反,农村的学生自律能力普遍不强,这主要是观念差异所致。所以谈及如何提高成绩这个问题上,学生和家长由切身体会而得出统一的结论是,老师严则成绩高,反之则低。这也合乎眼下应试教育的规律,这种教育体制下,并不要求学生有多么高的自主发挥,而是看谁肯下功夫,肯花时间,只要拼命做、背,就会成效显著。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试教育在维系城乡升学公平上还是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然,农村学生的基础不牢固早已是路人皆知的,但通过调查下来的情况来看,基础不厚不过是疥癣之疾,劲头不足才是心腹大患。因为基础不足尚可以亡羊补牢,劲头丧失、锐气大减则是釜底抽薪。曾经想当然地以为农村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城市,人言:困于心,横于虑,而后作。农村的孩子为改善改变这种状况而奋发读书。但实际考察下来与理想大相径庭。具体是何种原因造成今日之农村学生思想之贫大于物质之贫尚待查明。或许是今日农村的物质生活相对提高,也或许是电视网络的舆论作用。总之,摆在眼前的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第五篇: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二十一世纪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全面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激活民族的创新能力。我们愈来愈迫切地感觉到,如何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智力潜能,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更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不可回避的紧要课题。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与这个国家的教育直接相关的。回顾这些年来我国的教育情况,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相比于世界上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中国的总体国民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当然,我国人口众多底子薄,教育环节薄弱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造成的。人口众多底子薄,说明我国幅员辽阔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受教育程度差距很大,其中我国农村人口素质低下是影响我国整体国民素质高低的主要因素。要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就必须重视提高我国的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村人口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可以从根本上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提高国民素质在农村人口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已有相对较好的物质条件的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经济发展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衡,出现了富裕型、小康型、温饱型和贫困型同时并存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即使在全国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的广东省,仍有不少刚刚达到温饱线甚至仍然在贫困线下的农村地区。在经济十分落后的农村地区,应以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主要任务,让所有的失学儿童可以读得起书。在经济已有一定发展、具备基本完善的教学条件的农村地区,就可以针对当地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关的素质教育课程。由于在这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村地区,在校学生很大程度地避免了“读不起书”的物质基础问题,开展素质教育就具备一定的根据和基础。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1996年5月发表《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奠基工程》一文中十分强调基础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进程中的基础地位。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长期落后封闭,农民的许多落后的、封建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即使个别地区经济有所发展,但人的思想和观念仍然停滞不前,在一个相对长期固定缺少开放性的农村社会,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素质想要一下子有根本改变并不容易。要改变这种状况,有不少人为此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总结这些经验我们得出:要提高农村人口国民素质的长远而有效的手段就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

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关键在于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包括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学硬件的投入,以及师资力量的加强和提高、教育内容的改善和扩展、教学方式的更新和进步。随着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农村教育特别是硬件投入方面在国家的资金支援和政策扶持下、在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下以及各地区加大投入下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在师资力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软件方面仍然存在与城市教育明显的较大差距。面对这样的问题,光是物质的投入而无技术更新和支持,就有如在工业生产当中只有低素质的劳动力投入和简单的资本和原材料投入,而没有高素质人才和高新技术的投入,不但投入产出比低,而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是完全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甚至是属于淘汰产品。可以想象,两所规模相同、教育设施一样的中学,一所在城市,一所在乡村,培养出来的学生素质可能相差巨大。同样的资源投入,却出现相距甚远的产出,这仅仅说明了城市人与农村人的智力差距吗?如果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投入结构不均衡长期得不到缓解,培养出来的仍然是相对较低素质的学生,而他们又要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农村人口素质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吗?那全面提高我国的国民素质又从何谈起呢?这已经不仅仅是那些乡村老师所能担负的责任了。那谁有能力,谁又有资格分担一下他们肩头的重任呢?

《决定》第26条写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要通过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深入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互相沟通、积极配合,共同开创素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可见,提高国民素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鼓励并动员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投身素质教育。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员,我们都有责任为此做一点事情。

几次偶然的下乡探访、几位自愿下乡支教的老师的事迹,激发了几位社会热心人士以社会力量开展下乡义教活动的念头,终于促成了灯塔计划露出水面,寓意以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象灯塔一样指引乡村孩子们前进的方向。灯塔计划开始射出第一道光芒。

政府和一些社团院校也曾组织过农村社教、科教文卫三下乡等活动,事实证明了以高素质人群去直接影响和提高低素质人群的素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灯塔计划的行动基本原理也是基于这个简单的事实,只是方式方法有所不同。灯塔计划是通过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受过良好教育的有较高素质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下乡作为义工开展面向农村地区在校学生的义教活动,加强和提高当地的师资力量、丰富和拓展教育内容、更新和改进教学方式,有利于促进农村青少年全面发展,响应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政策号召的一个纯公益社会活动。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义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优秀义工的下乡义教,以他们的言传身教去教育、影响和带动农村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

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个人的素质将对一个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这里所说的素质是指广义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这一层次上的素质是主体可能的先天素质在外界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通过内化后成为主体的一种稳定的现实品质。这种素质往往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通过良好的环境与教育,可以使个体获得更好的素质,并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灯塔计划相信:方向引领一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方向是一个人具有优良素质的综合体现,人生方向是人对人生的正面认识、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理想的正当追求。正确的人生方向很难在简单的文化教育中形成,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些成果将直接指导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工作和生活。

灯塔计划有目标地选择在广大农村以义务教学阶段的在校学生作为下乡义教推进素质教育的对象。中小学生可塑性最大,生理发育最快,心理发展逐步趋向成熟,是在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在中小学打好素质基础,就可以在人的一生中建立一个稳定的生长点。

中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它的性质是国民基础教育。中小学不是升学教育,更不是英才教育;同时,中小学教育也不是职业教育,生计教育,而是普通教育,不能用狭隘的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来评定中小学教育目标。同样,衡量和评价灯塔计划的有成效与否也不能适用以上的价值标准。当今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面对这样的社会,教育根本没有可能教给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具体知识和技能,但必须帮助他们具备必要的基本素质,保证他们今后能顺利学会新的理论和技术,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灯塔计划响应国家的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号召,为素质教育的推广做一些积极的尝试和大胆的创新。以社会力量在农村地区推进素质教育,灯塔计划并没有什么前人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和参考,更多的时候是依靠灯塔计划的义工自己摸索寻找可行之路。如果可以将灯塔计划下乡义教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或者是作为全民推进素质教育的力量支持,那么灯塔计划希望能够做更多切合实际而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并能够系统地将灯塔计划的教学经验和活动组织方法总结出来,为后来的同行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下载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茶陵农村教育现状调查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贫困地区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教育领先,身在基层,耳熏目染,中国农村教育之现状令人堪忧: 一;原始文化积累空白 原先我只说曾经的扫盲工作也红火过一段,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报告

    朋友们:你知道十年前的农村教育是什么情况吗?你看见过学生整体降班的情况吗?十年前的农村教育和今天的中国股市一样举步维艰。教师工资不但低而且每月关不齐,经费困难,师资薄弱。......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中国农村教育现状和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0%,约占据9亿人,农村的发展对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然而,......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绥阳县旺草镇石羊小学邓仕超 课程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席卷中国城镇乡村,但当真正步入到学校的课堂,我们不难发现:表面上,每个老师好像都成了弄潮儿,在课程......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现状调查 摘要: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又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基础和重要保障。我国新农村建设最大难题是......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调查的报告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暑期调查组范治均(执笔) 一、问题的提出 引:教育"最早是由孟子在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一直作为......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五篇材料]

    关于农村教育现状的调查 教育一直以来在国家持续发展中起着一个关键的作用。像我们中国这样正处与发展中的国家,我们更要加大对教育的重视。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就口占8......

    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农村教育教学的现状,通过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农村地区教育还存在着不少弊端,诸如师资队伍老龄化严重、校园基础建设薄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