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19:2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县**基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09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日-2010年1月20日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10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2003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2004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师生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工作、学业、操行优秀分子,受到各级表彰,其中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加上学校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不错的进步,从2001年起至今,该校连续获得“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第二篇: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关于*县**基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工作概述

(一)、调查概况

笔者于2009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掌握当前农村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针对性,提高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研目的、意义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校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抓手。为加强校际学习联系,进一步探索具有各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路子,打开学校德育与教学相互促进的新局面。

(三)、调查切入点:

此次调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即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为主要切入点展开调查。

(四)、调查时间及对象:

调查时间:2009年9月20日-2010年1月20日

调查对象:*县**基金小学及该校部分教师、学生

(五)、学校概况

*县**基金小学原名大埠中心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34年的名不见经传的典型山区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极小,校园破烂不堪,当时的校园面积仅有3000多平方米,校舍不足1000平方米,且一半以上还是低矮破烂、阴暗潮湿的一级危房。在校的学生也不过200多人。因为校舍严重不足,周边村庄里的许多学龄孩子都无法入校读书,只能分散在另外几个教学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产队的土仓库里上课。就在这一年,正在寻找资助对象的洪逸挥先生,在赣州市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与大埠中心小学结上了不解之缘,大埠中心小学也从此更名为**基金小学。

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翻了几番,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1167人,教职工46人,且30岁以下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2/3,比原来增加了近三倍。

10年来,逸挥基金会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由全县后进一跃进入了先进行列。在2003年举行的三年级语文、四年级数学抽考中,该校成绩分别名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第二名。2004年起,在全县抽考中,该校又连续四年取得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师生中还涌现了一大批工作、学业、操行优秀分子,受到各级表彰,其中有一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加上学校其他各方面均取得不错的进步,从2001年起至今,该校连续获得“市文明校园、德育示范学校”、“红领巾示范学校”、“小公民道德建设示范基地”、“文明校园创建先进单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等众多荣誉。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县**基金小学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县**基金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第三篇:**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心中有爱

目中有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做学问该如此,打造学校文化亦当如此。

石化小学学校文化主题是“博爱成人

博学成才”。围绕这一学校文化主题,我们提炼和确立了“有爱就有希望”“做用心的教育”“成就会学习的孩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等多个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并努力围绕这些要素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一、心中有爱,目中有光。

博爱,广泛地关爱所有人。《说苑·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三国魏曹植《当欲游南山行》:“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宋欧阳修《乞出表》之二:“臣闻愚诚虽微而苟至,可以动天;大仁博爱而无私,未尝违物。”《孝经·三才章》:“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孙中山《军人精神教育》:“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

有人说博爱是舶来品,是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其实在中国战国时代墨家就有“兼爱”的论述;唐代的韩愈有“博爱之谓仁”的说法。我们使用这个概念一定要既有继承学习又有发展创新,使其赋予时代精神。博爱是以爱人为基础,包括爱集体、爱祖国、爱人民、爱生命、爱人类的生存环境、爱大自然、爱人类的劳动创造、爱文明进步、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博爱是要人有博大的心怀,要能容得下大千世界,尤其面对成长中的儿童少年,要热爱每一位学生。大量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只要有适宜的成长环境,每位儿童少年都能健康发展成为人才。

博爱是一种宽容。作为教师要容纳和善待所有的学生,接受每一位成长和发展中的儿童少年。要善于体谅、理解有过错或不良行为的学生。所以出现过错,问题原因不全在学生自身,常常是成长环境使然,可以通过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改变逐渐得到解决。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让贫困家庭、流动人口、不完整家庭的子女能平等地受到良好教育,有平等的竞争起跑线,这一要求应该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人们常常利用科学地评价发挥对学生的激励作用,这就需要在关爱的前提下对评估对象有全面细致的了解。能发现他们的品德、智慧上面的闪耀点,看到其积极的态度,挖掘其潜力,给予表扬和鼓励,找准时间、场合,让评估起到正效应,并可以长期起作用。出于对学生爱心和责任心,要少用横比,多用纵比,激励要常用,但同时要慎用。

博爱是实际行动,是教育者的模范行为,通过教师的眼神、表情、语言、声调、动作来体现,课上、课下、校内、校外概莫能外,这些发自内心的虔诚尊重和珍爱,不是表演,不是敷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靠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守的博爱氛围,造就有博爱精神的新一代。

因此,博爱的教师不仅有胸怀,更有情怀。我们基于“博爱”文化,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师德活动,创设学校的办学品牌,做最用心的教育。

博爱是一种价值观,基础教育阶段中要着眼学生的发展,远离“筛选”和“甄别”,人的潜能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释放发展,创设适合每一位儿童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让他们能互相交流、砥砺,能各展所长,让学生理解“天生我材必有用”树立信心和理想,这里没有岐视没有压抑感。竞争是促上进的手段,不是所谓的“生存竞争,适者生存”。

博爱是耐力和毅力,儿童少年成长是个过程,是量的积累也可能出现反复,因此要持之以恒,坚韧不拔。所以,我们的“石化少年特质”这样提倡:身正康健,品正行端,心怀感恩,善良乐观,责任担当,创新实践,腹有诗书,志存高远。

“爱”是一种感觉,是一种信任。“爱”产生的背后就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驱使人们为了“爱”而进取。因此,爱的教育使人目中有光,这束光是打开人的心灵之光,是高于精神之上的灵魂之光,它促使人思考自己的价值,探寻世界的意义,最终走向一种信仰。它之于教师是成为一名真正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之于学生是成为一名造福人类的全人,这也就是我们最终的教育目标——立德树人!

二、万物引领,课程推进。

《说文》释义,博学:“博”,大通也。作为教师,应学识渊博、造诣精深;作为学生,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礼记·中庸》论学之道首起即为:“博学之。”

博学,我觉得是一种处事为人的态度。首先,是一个开放的态度,热爱这个世界以及关于他的知识,这样的人会很开朗,不自闭,能更多地,更敏锐的把握事物好的一面。其次,是一种执着的态度,热情的,坚持不懈的,陶醉其中的探索自己内心中困惑,以至于全人类的困惑。这样的人处事积极,坚毅。而且,博学也是一种谦虚的态度,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好学,进步。博学还是一种美德,其好处在于使人明事理。

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它涵盖两个层面:作为教师,应为学识渊博,做研究型、创新型的教育者;作为学生,应为广泛学习,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学校之于博学,当首推课程建设。

小蜜蜂勤劳、善良、团结、智慧、奉献、自律等精神,正是我们学校“博爱”文化的真实体现,我们把蜜蜂作为学校吉祥物,同时也开展“蜜蜂”文化课程的研究。蜜蜂,博采众长,博物君子的形象给了我们学校文化课程建设灵感。我们寻蜂,习蜂,识蜂,追蜂,观蜂,诵蜂,说蜂,演蜂,唱蜂……蜜蜂文化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之中。比如语文的绘本教学、诗词鉴赏、片段写作、纪录片观看等课型都充满着蜜蜂元素;科学、数学课堂上的“遇见小蜜蜂”,通过调查、测量、计算,进行蜂巢猜想,走进蜜蜂的大数据时代;博物馆课程让学生了解蜜蜂的一生、中国蜂分布、世界蜂布局、蜜蜂生物圈;体育课中,学生们通过蜜蜂的游戏体验采蜜、合作酿蜜等。蜜蜂采蜜,是酿造甜蜜的事业,我们教育和培养学生,也是在进行一场甜蜜的事业。希望学生在蜜蜂文化课程中探索到的“甜蜜”,不仅融进学业,而且融进生命。当然,蜜蜂文化课程我们还做得不够细致,更谈不上完美。今后我们将在万物启蒙课程模式的引领下,继续把蜜蜂文化课程做深,做细,让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落地的保障。

除此之外,在区域好课程的带领下,我们也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课程。从最初的1.0版——唯教材教,到开展了国旗下课程、公众力演讲课成、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以及四季生命成长融合课程的2.0版,再发展到如今以“万物启蒙”为引领的“枣香悠悠”的3.0版,我们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努力尝试,不断进取。我们也相信,在万物启蒙课程建设的开发中,势必会促进教师广闻博知,必定会引领学生博学成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因为自身的原因可能还会有配置还不是很高的情况出现,但是我们会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升办学质量。

三、人性管理,制度规范。

学校文化建设离不开制度的保驾护航。我们明白,要让制度真正深入人心,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操守,在制度之外,还得靠文化,刚柔并济,方得始终。

刚性的制度管理与柔性的文化管理相结合,即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依法治校就是刚性的制度管理,从严治理,用规章制度去约束人、规范人的行为,使学校秩序井然,学生行为规范统一,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严师出高徒就是这个意思;柔性的文化管理,就是以德治校,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通过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潜移默化的效应,使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成为自觉行为和理念。其实,教师工作的原动力在于他们的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所以,以德治校的柔性管理就是通过管是为了不管,达到由他律到自律。使人们在心情舒畅、民主自由、尊重个性的环境中创新和创造,拥有乐业的空间,这才是学校管理的高境界。

无论是制度管理还是文化管理,都应该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量入为出、合理运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如何管出实效管出水平,取决于领导者的办学水平、自身素质、校园文化的建设程度。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刚柔并存。既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又有适当的感情投资,才能管而不死,较好地调动师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教育目标,实现教育目的。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制度为底线,使刚性的规章制度与浓郁的人文氛围有机结合,使制度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实现高水平的管理和管理水平的最高境界。

实施民主化管理。每一项规章制度的制订修改,校长要积极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使学校制度建设有备而为,形成好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职能,及时吸纳教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保证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近年来,学校的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可谓是让校长挠头的事,在“僧多粥少”的现实面前,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民主参与作用,让他们参与意见讨论、制度制订,然后对照各项考核细则进行自我打分排名,学校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测定。通过完善的制度减少人为的因素,学校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能。

围绕“德”文化,学校注重教师精神文化建设。首先我们倡导教师树立敬业、民主平等的新风,融入师德感情。学校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教师要培养六种精神: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关爱学生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道在我心,一以贯之”的“匠人精神”,甘于寂寞的坚守精神,这些精神在日常教学中得以弘扬。其次,积极推进“骨干教师示范课”“组内研讨课”“优秀课展评活动”来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私人定制”:推进“青蓝工程”(青年)“破茧工程”(中年)“夕阳工程”(老教师)帮助教师树立发展方向,开展三笔字、师德演讲等活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组织教师共读一本书,共赏经典影片或者教育故事,分享感受。校工会组织教师进行教职工运动会、元旦晚会、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增强团队精神,培养集体意识。开展为每一位教职工过一个暖心的生日活动,校长亲自给每一位老师写生日祝福卡,送上一束鲜花,一个蛋糕。

同时,我们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尊重教师、信任教师、关心教师,为教师办实事,从精神上激发教师的真情实感。尽可能改善教师办公环境,调动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校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学校工作的凝聚力,学校成为真的正教工之家。学校的“暖心工程”让每一位教职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创设了和谐的人文化管理。

学生管理制度化、精细化、科学化、人格化,多元化。作为学校另一个主体的学生的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除了相关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课堂常规》等制度管理,我们更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了《石化小学文明公约》,同时开展一系列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向善向美向上。为了更全面的提升学生的发展,我们开展“石化之星”的评比,从学习到生活,从习惯到做人,从课堂到课外,评价的角度多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评选“新时代好少年”活动,鼓励学生力争上游,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同时,我们修改了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实行多角度、多层次评价,从更全面,更个性的角度来反映学生的成长,鼓励学生的成长。在这方面我们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家校合作,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到学生的成长中来的多元评价形式。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内在力量。每位家长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资源,孩子的生存背景、生活样式、生活故事是最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课程。学校要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参与交流。我们要让每位家长都成为教育的同盟者,他们应该是教育的知情者、建议者、协同者、参与者、监督者、共同成长者。

四、打造环境,熏陶感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环境,用学生自我创造的周围情景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努力打造文化校园。

1、让每一堵墙都说话:学校墙面的布置

2、让每本书都有读者:读书吧

3、让校园每个角落都芬芳:椅子(孩子们读书,聊天),树叶文化(设计中)每到秋天,校园中的白杨树叶落满操场,孩子们在落叶中嬉戏、玩耍。因此,我们想把树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叶子文化。

4、让每个班级都温馨:教室文化墙的建设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成长的灵魂,是照亮学校发展的那束光。它体现着学校领导先进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它表达着师生家长共同的愿望和憧憬,它描绘着学校自主发展的美好蓝图。在学校文化的建设过程中,既要注重具有直观性特点的环境文化建设,使教育教学环境起到以声悦耳,以形悦目,以情悦心的作用。又要注重学校文化制度建设,使制度文化具有护航学校深层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的作用,以推动学校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最重要的是注重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良好的学校精神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和激发全校师生的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较好地保持学校的长期稳定和良性发展,是一个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四篇:浅谈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摘 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学过程之外的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应该是指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形态的校园设备设施,文化设施、活动形态的校园活动,以及由此作用于师生内心的心理形态的积淀。通常反映在学生课堂以外的情景设施以及课余时间组织。在当前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也是学校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小学;校园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进程中共同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及承载它们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的总称。它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其中最浅层的是环境文化,它包括各种校园环境产品;中间层是制度文化,它包括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执行的组织机构;最高层是精神文化,它包括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及其指导下形成的行为规范、学校人际关系等,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主导着校园文化的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指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鲜明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规范学生。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和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方面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已掀起一股校园文化建设的高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景观堆砌、无核心理念。

校园环境文化先精神文化而行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往往是校园环境文化缺乏主题,缺乏核心理念和主题文化的提挈,只是一些景观的堆砌,无法表现学校特色和学校校园文化主旨。

(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

大家较多的关注了学校的发展,注重了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作为学校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的个性需求,对教师、学生的发展关注不够,缺少人文关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体现不够。

(三)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1、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认识片面。有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要求不甚了解,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建构;不少学校热衷于打造表面的环境文化,营建“形象工程”,深层的核心价值文化并没有建构起来,学校的人文厚度没有随着校园的日渐漂亮而有所增长;有的学校只重视物质硬件、管理制度、文体活动等“显”性文化建设,忽视教师的精神风貌、思想理想信念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等“隐”性文化的构建;有的学校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师生的需要结合起来,人本意识不强;个别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的创建和学校品牌的创建割裂开来,而实际上文化是品牌创建的基础和灵魂。

2、学校理念系统松散且概念不清。许多学校虽制定了一训三风,但不完整且无系统性,其表现为①系统松散。即整个理念系统没有核心理念的主导,缺乏理念系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②理念系统的概念认识不清。办学理念、一训三风等各个概念所应对应的内容张冠李戴。

3、精神文化与现实脱节。有的学校的精神文化表现只停留在外显的符号层面,管理者和师生员工的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与纸面上、墙面上显现的符号文化的真实价值完全脱节。

4、校园文化活动较单薄。校园文化与校园人之间出现了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被动接纳的多,主动消化的少,主动构建自身特色活动的更少。在校园文化的构成上,节日文化活动多,平时文化活动少;常规的娱乐性文化活动多,深层次的科技艺术文化活动少。在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上,缺乏系统性与战略计划,往往是临时安排多,长远规划战略考虑少;从学校角度设计的活动多,从教师、学生角度设计的少。与社会的关联度不大,对其他文化如社区文化等缺乏辐射和影响力,社会认可度小。

(四)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自身特色不强

大多数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没有整体设计与长远考虑,没有长远规划、近期目标和分步实施方案,随意性太强;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驾马车各奔东西,不成体系。

大多数学校校园文化没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没有注重体现学校自身的特色、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个性不明显。

二、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须遵从学校的历史和现状,从学校已有的条件和学校自身的教育实践出发,借鉴古今人类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回归原点,整体规划;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才能使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更加卓有成效。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校长决策,理念先行

增强教育管理者的校园文化意识。教育管理者的观念、指导思想,直接影响着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实施。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必须要加强学习,要以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作为领导区域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根本方针,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正在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因此,我们每一位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练,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增强教师的校园文化意识。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人才观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举办开展教育专家与教师合作论坛,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班主任培训班等活动,提高教师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增强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使教师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动者。

(二)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校园文化概念的规定性,决定了其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与发展生命的品性。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紧紧依随师生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与逻辑性的过程,而且要自主追寻和成就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还生命发展以应有的空间和权力,让生命的精神恢复自由和灵性,营造和谐校园。为此,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总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将教师、学生的发展放到首位,做到教师、学生的发展和学校发展的有机结合;将精神文化作为中心并渗透到制度文化、环境文化中去,使三者成为一个有机的体系,使各个因素协调一致,保证校园文化建设协调发展,使其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育人性原则。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是育人,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审美、怡情、养性、育德、启智等多种功能,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来实现以“环境育人、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主要内容的“全面育人”,提高育人质量。

3、校本性原则。立足校本,植根校园,建设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深入挖掘学校办学所积淀下来的文化内涵,并尽量物化;不断吸收先进文化,生成、创造学校自身的文化。

4、创新性原则。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才有个性,创新才有特色。在充分考虑历史继承性、民族独特性、地域本土化的基础上,尽可能不重复别人的东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突出人文与科学性。

(三)重构目标,突出特色,有序发展

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物质文化作为一种物质的客观存在,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这种直观的物质文化包含了设计者、建设者和使用者的价值观、审美观,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它包括校园的地理位置、地形风貌等自然环境和校园的各种建筑、教学科研设备、文化设施和生活设施以及校园里大小园林、草地、花坛、道路等硬件工程的合理布局。良好的、富有个性的校园建设,一方面可起到美化环境、装饰校容作用,另一方面又能以其独特的物质文化形态影响学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要渗透到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中去并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为此,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提炼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形成学校的凝聚力。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传承学校历史,结合学校自身优秀办学传统、发展目标和现代教育的总体趋势和要求,让广大师生广泛参与,提炼并确立特色鲜明的办学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明确育人目标、办学目标、一训三风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理念系统。

3、形成体现文化个性的学校形象标志,彰显校园文化底蕴。无论是校徽的制作、校赋的撰写、校歌的创作,还是校刊的编辑、校服的设计,都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文化底蕴,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

4、加强三风建设,锻铸学校精神。

加强校风建设。良好的校风要学校和广大师生长期、精心的培育,它能营造出一种无形的感染力,激发全校师生员工的内在动力,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干扰,形成催人奋进的和谐氛围,成为学校发展的独特教育资源。

加强教风建设。通过“正师风、强师德、塑师魂”等活动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树立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等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文化知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加强学风建设。通过教职工的言传身教,各种校园活动、主题班会、制度制约、表彰先进学生等多种形式,让学生逐步接受学校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三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把学校的理念系统变为教职工、学生的自觉行动,就是塑造学校精神的过程,它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是学校独特的“文化品质”。

5、开展特色校园主题文化活动,振奋师生精神。

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学校特色和时代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师生主动参与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并将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融入其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让师生在紧张的教学之余,挥洒潜能、展示个性,让大家都“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振奋精神,使校园成为大家流连忘返的乐园。

另外,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地方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外青少年教育实践基地,认真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公民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向社会有机延伸。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长期积累和沉淀。学校要立足于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要深耕本土,立足于优秀的本土地域传统文化,立足于本校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从本校实际出发,进行研究和论证,确定本校的理念系统、发展优势和远景目标,统筹兼顾,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发展行动规划,然后坚持不懈地分步实施,扎实推进;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全员参与,注重过程,打造适合自己并能突显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从而聚人心,成合力,铸魂育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友富.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究.当代教育论坛,2007(2)[2]许丽艳.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中小学管理,2008(3)[3]钟启泉.知识社会与学校文化的重塑.教育发展研究,2002(1)[4]金沙.解放学校、解放教师.教育参考,2004(2)

[5]谢家鑫.构建和谐校园,丰富校园文化.科技信息,2009年14X期

[6]张正茂,简福爱.新媒体形势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教育:中旬,2009年8期

[7]陆忠民.小学生学习幸福感培养的实践探究.小学德育,2009年16期

[8]王艳华.如何把握校园音乐文化的审美导向.文教资料,2009年8期 [9]罗丽珍.多方并举,促德育实效提高.小学德育, 2009年 14期

第五篇:关于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

A县B乡学校园文化建设的

调查报告

一、学校概况

B乡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因条件所限,学校规模小,校园条件差,如今,该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园面积大幅度增加,危房全部被拆除,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教学环境和设施设备得到大大的改善,学校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拥有学生C余人,教职工C人.近年来,教体部门以一种全新的精神理念一直关心学校的成长,使学校管理大大加强,办学质量显著提高,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全县前茅。

二、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在均衡发展过程中,B乡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置于体现学校理念、学校精神、学校品位的高度来积极构建,使其在倡导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过程中,较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

一、精心设计,构建绿化、美化、知识化的校园环境。

在创建过程中,学校在布局调整、建筑设计、区域划分、小品点缀、绿化配套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与构建。尤其在学校内部环境的建设上,以“从新”、“从特”、“从细”来装点布置。着力打造我校的特色文化“龙”文化。目前,校园内教室、宿舍、走廊、活动室都能做到美观洁净,而各式宣传橱窗、画廊、黑板报上丰富多彩的内容成为全校师生经常驻足,翘首以待的一道可口的精神快餐。展现在各区域的宣传标语、校训、名人警句无不体现出师生们的人生信仰或教育理念。教师、学生的一些书法、美术作品的点缀,加浓了学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赏心悦目、充满生机的教育空间。学校的校园环境真正成无字的诗、无声的歌、立体的画。

二、规范有序,形成制约、自律、激励的法治环境。

以法治校、以法治教,应是实现学校管理序化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弘扬校园文化的重要原则。近三年来,学校依据学校章程,建立与健全了一系列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系统性特点的规章制度,使学校在校园管理、评先荐优、行为规范、考绩考勤等诸方面有章可循。在制定或修改每一项制度时,学校都组织教师或学生积极参与,发动大家充分发表意见,力求各项制度能为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共同接受。

三、与时俱进,倡导开拓、进取、创新的人文环境。

B乡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十分重视人文环境的构筑,尽最大限度地把时代信息、时代精神、时代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使学生能做到“立足校园、关注祖国、放眼世界”。一周一次的>国旗下讲话,直接成为“世纪论坛”。在这“世纪论坛”上,讲话者歌颂改革开放以来的丰硕成果,介绍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畅谈个人的社会责任,描绘献身四化、献身祖国的宏伟理想,所有这些,激发了全校学生爱校爱国、立志成才的热情。

四、以人为本,优化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校园文化的建设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它应当以人为宗旨,以活动为载体,通过校园文化的张扬与渗透,来鲜明学校理念,鲜明教育理念,发展师生个性、陶冶师生情操,增加师生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律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近几年来,学校采用“坐标式”来组织开展各类活动。横向以时间为序,在每学期,每学年中具体规划好面与点的校园文化活动。活动内容的安排主要依据纪念节日、传统节日、学校特点来组织。纵向以空间为序,通过阵地建设来组织安排活动。近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一切文化宣传阵地,音乐、美术、书法等兴趣小组、学校德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使教师与学生都有共同参与的空间,都有“露一手”的机会。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开展,既普及又有提高,使全校师生在活动中激发了兴趣,发展了个性,培养了特长,形成了风格。形成校园文化的鲜明特色与风格。

三、调查收获与思考

当代的学生具有“兴趣多样化,生活多色彩,成才途径多”的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求交际、善表现的愿望及要求;能开拓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有利于他们在知识、能力、道德、情操诸方面的发展。因此,全面性、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校园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能激发调动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剩余精力得到渲泄,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开发利用。

二、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起到自觉维护班级、学校的荣誉,激励他们为全面成长而努力学习、认真探索。

三、校园文化活动能调剂、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使他们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学校全方位、多角度为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研究和探讨。

四、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作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在接受教师教育的同时,通过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将来走向更高一级学校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五、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优秀的校园文化寄托了全体师生的理想、希望、要求,满足了全体师生共同的需要,使学校群体产生强烈的内聚力量和激励力量。同时能够激发全体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个体对群体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越发达、愈成熟,群体心理就愈协调、相融的越统一,学校对个体的吸引力、凝聚力、激励力就愈大,群体意识就愈强。另一方面,处于社会中的体现凝聚力、激励力的学校形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扩散、传播,还会使外部公众对学校的信念、目标、育人的有效性也产生认同和信心,这样就可以强化学校内部的自信力,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

下载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1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大全]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校园文化调查报告一 校园文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基础纲要》明确指出:“要建设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沐圣地儒风,品文化底蕴创建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办学历史中师生员工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和大学核心竞争力......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活中的主旋律,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校园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下促成的人文氛围与 人文环境。校园文化从......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1 一、调查工作概述(一)、调查概况笔者于20xx年秋对我实习所在的小学(*县**基金小学)进行了校园文化建设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该校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 校园文化调查报告1 前言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烧杠小学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党的十八大”为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综合......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实 施 方案 xx小学 2014年9月 xx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