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在十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我有过成功的喜悦和骄傲,也有过失败后的懊恼和自责。往往我们会看到初一的大部分学生都很有学习英语的热情,80%以上能主动学习;到了初二尤其是下学期30%到 40%的学生成绩下滑;而到了初三得有将近一半以上学不好英语,个别甚至是完全放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比如有的学生单词发音准,拼写也不成问题,但记不住汉义,阅读有困难;有的学生单词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读单词,朗读有困难;还有的语感特别好,可是学不会语法,写不出完整的句子,写作有困难等等。其实学不好英语的原因很多,而我们的传统教学却无法照顾到全体,使他们取长补短。这样他们薄弱的方面日后就成了学习中的障碍,渐渐把他们的一些长处都给掩盖掉,学习的热情慢慢变淡,学习成绩开始下滑。我也做过许多尝试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07年在小课题研究的引领和带动下,我进行了口诀法解决语法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也进行过分组教学法的尝试,虽然有点成效,但还没有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我翻阅了大量教研刊物,如《长春教育》《实践新课程》《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等等;也上网浏览关于教法的科研材料,有些方法的确很好,可不适合我们目前的学生状况,还有的在实践中实施困难太大。有一天在一本《吉林教育》上看到一篇关于合作式分组学习的介绍,感觉挺适合我们学生目前的实际情况。合作式分组学习就是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以小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以前我也实行过,但是往往曲高和寡,只成为尖子生表现的舞台。仔细一比较,发现我忽略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我的分组只有组,而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也没有互助性的学习,这怎么能调动起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呢?恍然大悟,我决定再次尝试,用互助小组的形式组织英语课堂教学。互助小组就是以小组为单位,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为了小组的共同目标互帮互助,共同合作,共同进步的课堂组织形式。
一、科学分组 促进互助
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分组。起初我一点也没觉得难办。就按月考成绩的高中低的层次调配成四个大组,坐成四行,又选了几个尖子生任组长。刚开始学生们感到特别新奇,学习的热情很高。可是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有的组好学生坐得太集中,帮扶后进生在空间上有障碍;有的学生间则不能很好的沟通和交流,互助很难建立起来;甚至还有的学生怕对方超过自己,影响自己的学习,不进行任何的互助等等,情况各异。比如王伟华语感特别好,王珊善于作题,多么好的一组搭档啊!没想到她们却很少说话,做题时王珊不但不理王伟华,还把自己的题盖上怕她抄。宋铭这个组长学习是数一数二,却只顾自己学习,对组员不管不问,使小组形同虚设。一堆问题涌出来,我的嗓子一下哑了。是我把问题想得太简单了!组员间缺乏和谐的关系和互助的意识,怎么能形成互助呢?我需要物色四个学习好,又有组织、协调能力的组长作我的小助手。宋铭与组员的矛盾很大,早已决心不做组长了,我就采纳组员们的意见选平时爱帮助同学的叶丽丽为组长。这样组长固定为毕馨禹、王小辉、沈恬乐和叶丽丽四员女将。组长有了上好的人选,组员间的矛盾怎样处理呢?我先解决问题最严重的,把有矛盾的同桌重新调整座位;对沟通和交流有问题的学生,我做好中间引导和协调的工作;对不愿帮助同学的尽力开阔他们的胸怀,使之在助人中获得快乐„„做了一些调整和工作以后,矛盾渐渐少了,而我似乎有了一种成功的感觉。正在沾沾自喜时,叶丽丽跑来,红着眼睛跟我说:“老师,我们组和一组的实力相差太悬殊,这两周他们总第一,我们却总是最后,他们都说我这个组长不行,我不想当组长了。”我心里一惊,真是大意啊!学生的关系融洽了,可是却打破了实力的均衡。我急忙说:“叶丽丽你这个组长平时总是尽心尽力的帮助组员,他们都有进步了!在老师心中你是非常称职的组长。老师会根据你提的意见马上做出调整。”之后,我将班里的前八名重新穿插到四个组,初步分配互助的对象,实行同桌互助,尖子生帮助,以及组长帮助多种形式。并设置了副组长,来协助组长的工作。比如毕馨禹这
组,叶田淞与郭小峰同桌互助,同时组长又对他们进行帮助以及监督互助的效果。看到叶丽丽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我如释重负。实际上这种调节小组的实力均衡是应该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小课题研究的,但需要十分注意调节的策略,否则会影响小组的积极性。我心里深切地感到分组是我这个小课题的一个环节,任何环节都不可忽视,要认真对待每个环节,才能使小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二、集体活动 强化互助
一个月过去了,这期间我搞了一些激励性的小活动,进行小组的竞赛加分,比如:把单词音义结合的反口令练习,复习笔记的查笔记比赛,提高记忆力的记忆体操,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的不溜号小奖励等等。一般背诵课文加20分,单词全对每人加五分,作业上交及时,数量和质量合格每次每组加20分等等。上学期一周一评,每周的优胜组除了可以获得一颗红星,还可以获得美味的糖果,在众人羡慕的目光中品尝胜利的果实。这确实在每组都调动起一批特别有集体荣誉感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尽力为本组加分希望小组夺取全班第一。做了很多,却往往发现没有预期的效果好。多数活动成了好学生表现才能的机会,而那些学习习近平庸或落后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不高,对集体荣誉不太关心,不主动与组员和组长进行互助;而大多数学生则缺少帮助他人的热情或有热情却不持久,不能坚持到底。各个小组如同一盘盘散沙,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我意识到,这种小范围的活动不能充分调动起整个小组的积极性,不能激发他们整体的竞争意识。那好,让范围再扩大点,让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我开始策划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活动。
1)预备篇学完之后紧接着是第一单元My name is Gina.单元知识学习完毕,我搞了一个设计有小组特色的学生证的活动。学生们能写的写,会画的画,出主意的出主意,各展所长,很是热闹。一组组长毕馨禹字写的漂亮,毕馨阅画画很棒,酷爱体育的男生们提出把姚明所在的火箭队的标志拿来作为小组的组徽。赵爽拿来水彩笔,与同桌高秀婷一起帮助毕馨阅画图案,男生们也来帮忙在画好的图案上涂色。活动结束,我将四种风格各异的学生证摆在前边展览,学生们都啧啧称赞。叶丽丽那组的卡通小老鼠图案,沈恬乐那组的七彩椰子树,还有王晓辉那组的五彩肥皂泡无一不精巧别致,给人美的享受。孩子们的能力确实让我刮目相看。同时我也发现在活动中孩子们互相有了更多的了解和理解,组长也在以他们的个人能力和魅力吸引着组员们更加信赖他们,支持他们。这对他们以后的互助合作非常有利。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活动中有了提高。活动时也把一些平时不起眼、甚至是一些平时学习态度不好的学生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才能展露出来,使他们在小组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使他们更愿意为小组的荣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孩子们的团队精神明显增强了。
2)学完第七单元How much are these pants? 我布置每组编一个购物的短剧,我作语言顾问。三组的魏征跑过来问我怎么讲价,一组的郭小峰问我欢迎再来怎么说,四组的周嘉豪平时几乎不开口说英语,这回都主动请求组长王晓辉教他说台词。虽然他的台词只有一句,Thank you!但他还是非常重视,表演得十分到位。为了小组的荣誉孩子们都不甘示弱,你追我赶,互相竞争。我不禁感叹,集体的力量多么巨大啊!孩子们在集体的感召下进步了、成长了。一些孩子为了做对,做好,急切地渴望得到帮助,开始主动寻求帮助;而一些孩子在帮助同学的过程中,感受到助人的乐趣和成就感,对于帮助他人产生了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组员间互助的意识增强,竞争的意识提升,学生的整体水平提高了。这样互助小组内有效的互助,在小组活动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根发芽。我终于向整体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方向走出艰难的一步,在小课题研究的路上我也坚实地迈出了一步。
三、激励策略、提升互助
原以为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形式多样的加分,就是用量化评价的方法对学生实行了有效的激励策略,课堂互助的效果就会好,学生的成绩就都会提高,而期中考试成绩下来了,多数后进生却没有比上次月考的成绩有明显的进步。我十分苦恼,一天,小组长王晓辉向我反映他们组的王怀玉和邹云龙不学习,还对她的帮助不屑一顾,王晓辉说:“老师,你加的分一点用都没有,他们根本不在乎。”我顿时感觉到我的研究层面还是太窄,对问题的解决没有全面的考虑。本来我以为量化评比加分会激发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却不料在部分孩子身上完全无效。是我错了吗?我不禁对自己产生了怀疑。在学校的教学研讨会上我提出了我的困惑。英语组的同事们都一致认同我的这种做法。经验丰富的曲淑华老师和辛立香老师都给以了高度的评价;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韩立芬老师和盛小利老师帮助我分析,说我的课堂加分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则,让学生无章可循;其中王小静老师和祝木发老师建议我把这个激励策略做细,使它更具体,更能体现每个人在小组中的重要地位。在大家的帮助下,我获得了启发。作为教师必须善用激励的策略才能使学生去克服困难,不懈努力达到目标,进而激励同学间的相互帮助。我们知道学生在每一天、每一节课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进步,那就把每个孩子的点滴进步记录下来吧!就叫它进步记录!当然体现小组集体力量的课堂评比加分,还要坚持去做,但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体现个人对集体贡献的进步记录需要马上开始。记哪些内容呢?我可以把它和课堂加分这个量化评价相结合。起初只分为单词、课文和朗读三部分,后来又添加了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的“心中的我”,共四部分。单词按单元划分,记录总词数中正确词的数量,分三次记录,纵向比较发现进步;课文也按单元划分,最初要求全背,但后来考虑学生的差异分为三档,背诵课文加两星,朗读课文加一星,而复述课文最高加三星,而本学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分为背诵和朗读课文两个梯度。朗读是以听力原文为材料,采取先模仿录音读再进行小组齐读和个人朗读,评价以朗读效果作标准。“心中的我”,主要是记录学生的心路历程,比如:上个月自己有哪些进步,哪些不足,下个月要怎么做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进行自我纠错和自我激励。这些记录都及时向全班公布,我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有了进步;也明白不管基础如何,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超越自我,总有一天自己会成为一个强者和成功者。如周嘉豪七年级上册三单元单词第一次对了五个,第二次对了八个,经过第二次进步的鼓励,他第三次对了十五个。由五到十五的变化对于别人可能不算什么,可对于他却太不容易了,因为他常常头疼,总是不能专心学习,所以能背下十五个单词对他来说是个挑战。他的进步我给予了表扬和高度评价,而且作为榜样经常拿来鼓励其他学生。
能真切地看到自己经过努力获得了进步,学生的热情更高了,有一点最能证明:要是有谁加了分,都抢着到黑板为本组加分,要是分数被哪组超过了,你看一个个急的,下课了还有学生在那让组长或互助伙伴领读单词或者背课文,希望早点完成任务早加分。那么这样激励的效应是否就达到每个学生了呢?因为我一直以来都以等级评价学生,所以等级低的学生积极性还是不高。基于这学期我校提倡分层教学的教学方式,要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使他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我也开始尝试将激励策略转变为梯度要求、等量评价。就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设置适度的任务要求,要求不同了,但只要完成任务奖励分数是等量的。比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全班第一的毕馨禹背下加二十分,经常倒数的陈士龙朗读加翻译课文,也得二十分。这样就把一些总在低谷徘徊的学生拉到上游和优等生一起同台竞技,他们感受到平等,积极性高涨起来。以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只占70%,现在已经达到90%以上,确实能看到孩子们不仅提高了积极性,整体水平也获得提高。
孩子们在一天天成长着,进步着,能见证他们的成长与进步,我感到莫大的荣幸,他们经常围在我身边和我谈论学习与生活。这学期的一天,王哲对我说:“老师,我以前怎么不知道学习呢,现在我感觉学习挺有意思的,你看老师帮我,组长帮我,我同桌还帮我,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多幸福啊!上学期期中我才打15分,期末就打60分,进步多大呀!可我才不满足呢!我得赶上毕馨禹呀!”他笑了笑,虽然都知道不可能,但他的这种精神和意识是难能可贵的。互助小组的教学方式给孩子们带来了动力和希望,我也感到了一丝成功的喜悦。郭小峰会读单词了,陈士龙课文都能背下来了,就连邹云龙的单词几乎都能写对了!进步都
很大。学生整体都在提高,让人十分欣喜.可是我也知道,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比如:怎么对没有进步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批评,使之强化要求进步的意识;怎么把学生的进步记录做得更细,更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优点,从而扬长避短;怎么使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也有益于其他学科,使学生获得全面提高等等,前面的路任重而道远,我会抱着矢志不移的信念坚持到底的。
著名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进行研究是幸福的。是的,在我校良好的教研氛围中,在小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由一个教研盲,逐渐学会了在摸索和尝试中进行研究。由最初的不会教到知道怎么教,再到研究怎么教,我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更使我坚定了科研的信念。道路虽然艰辛却很幸福。而且能获得学生的认可,校领导的支持,尤其是教科所领导的指导与帮助,我又是多么幸运啊!
一位教育家也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位普通的教师的最大的区别是什么?那就是有没有科研的追求和能力。教研之路是幸福而漫长的,有收获和发现,也有快乐和苦恼,只要我还是一个勤奋的思考者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那我就一定会不断超越自我,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著名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曾说过:‚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符合‘改革’这个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因为它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这个学期在学校开展的合作学习教学改革中,我们的科学课堂也产生了一些改变。
以前在科学课堂中,特别是实验课堂中,我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我提出一个问题后让孩子讨论,教室里马上‚炸开锅‛热闹非凡。这时会发现有的小组场面混乱干什么都有,说什么的都有;有的小组只是个别学生主宰‚合作‛过程;孩子们把合作学习的时间当成互相聊天的好时机。在交流汇报时,有些孩子起来只是说了自己的观点,但未能表达小组的意见;有的小组心不在焉,一言不发。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小组合作学习似乎形同虚设。叶圣陶先生指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说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所以这学期一开始,我们就讨论决定:我们要进行改革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细化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并通过训练才能使之形成习惯。
首先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提前对小组长进行培训。小组长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使‚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并在此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对每个组员给予适当的分数。在交流展示时我们更多是采用小组集体展示,使组内的每个孩子都有展示的机会。老师会对他们小组的表现及时评价,并给与相应的分数,其他小组为了不落后也争着发言,这样就调动起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当下课铃向后,五年级八班一个孩子无心的一句‚这节课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作为科学老师的我此时的心情也像个孩子得到表扬似的,自己偷偷高兴了很久。
这学期五年级的孩子活动多,又去了实践基地一个周,耽误了了不少课,期中考试前一节课勉强结束功课,看到孩子们的答卷后,那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看来我们的教学改革已初见成效。这也坚定我们继续进行教改的步伐。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研究探讨使我们的课堂真正让学生达到爱学、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篇:教师工作总结: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教师工作总结: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教师工作总结:小组合作学习体会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学习方式,也是高效课堂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之一。如衡水一中的“五让”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学模式等,都建立在小组合作基础之上。通过最近一两年来的摸索来看,我觉得它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它能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给学生以很大地激励作用。任何一项活动,一个任务的完成,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就不会有好的效果。这大家可能都有感觉。成人亦是如此,孩子更不用说。激励的最有效手段是让人们在第一时间见到实实在在的实惠,从而激励他去完成一个又一个的任务。整个激励过程是为了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知识的传递。而不是拿着靴子抽打着学,我们不是地主,孩子们也不是长工。而且这种激励要有一个持续的过程,使孩子们每天都有奔头儿。我们的教学就缺乏这种必要的激励手段。
我们老师,特别是小学教师,站在孩子们中间,我们有一种天然的强势,我们往往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有时候会令我们觉得更直接,更解气。孰不知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世界,虽然有时候他们不敢说,但孩子们心中自然都有一杆称。而我们的孩子们呢,他们已经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在这种形式下,他们更善于单兵作战,这样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好的会更好,差的会更差,老师也习惯了一言堂式的、讲述式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般也从自己出发,而往往忽略孩子的感觉。真正的高效课堂,孩子们应该是轻松的,是对每个教学环节充满兴趣的,是积极性很高的,学习是更主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谁都懂,可谁又真正的贯彻执行了呢?如果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一套完整的、序列性的激励措施是很必要的。那我们就不得不考虑一下小组合作学习了。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具体感受。
小组的形成与操作原则:
小组的构成是很重要的,需要老师精心的安排。现在一般采用“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原则。这就要求老师对全班每个孩子的个性特征都有所了解。特别是小组长的选择,一定要选表现欲强,组织能力强而且成绩较好的同学。在日常操作过程中,要对小组长不断的进行培训,要不断的把孩子们向“合作学习”方面引导。因为我们现在的孩子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我们应试教育的压榨之下,有些孩子甚至没有自尊。因此,起始阶段一定要采用一直“扶”的原则,出现各种问题千万不要责怪他,要告诉他应该怎样做,要帮他找到感觉,帮助他鼓起气坚持下去。如果用一句话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话,我觉得“教育是指导,不是指责;教育是示范,不是口传”就很合适。总之,我们要拿孩子当孩子,孩子是要我们教育的,而不是用来责怪的。
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历程:
一、艰难的步伐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我摸索了多年了,可一直没取得较大的成果,一直以来它就处在一种零散的,心血来潮似的状态。而作为一种可行性的,具体的措施固定下来也还是从去年才开始的,如果给起用这一方式找个导火索的话,那还是作业。这可能也是老师们最挠头的。
就是在上学期的开始,某些孩子的作业情况简直没法形容,不用说留点思考性质的作业,你就是让他抄几行单词,都会丢三落四,歪歪扭扭,那作业用龙飞凤舞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就这样,还有一大堆不完成作业的。各种方法都用尽了,效果不好。为了扭转这个局面,我开始试验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形式。刚开始的时候,问题一个接一个地来:组长不负责任,不会管理;其他同学没有小组意识,不懂得互帮互助等等。于是我苦口婆心的教,对小组长进行不断的培训,教组长怎样盯着本组的学生,盯着本组同学的作业,教组员怎样为本组争得一点荣誉,哪怕你认真地写一次作业,为了某个同学的进步,为了每个小组的进步,一次次地为孩子们鼓掌,我一点一点的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尽量找机会为他们加分。一次次的管理失败,我一次次强压怒火。在不断的批评、指导、扶持中我坚持下来了。我一分一分的记录了孩子们一学期的整个学习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再差的孩子也关注自己小组的分数。每当课间的时候,我往往坐在教室里,孩子们就会围着我统计自己小组的分数,当发现自己小组的分数高时就会高兴的跳起来,而发现自己小组的分数低点时,组长和组员往往会互相埋怨,当然也有的个别小组对分数漠不关心,可能就是他们的分数明显低了,这也正是小组操作过程中要极力避免的。经过不到两个学期的思考和不断地完善,应该说见到一点效果了。但整个过程回想起来,还真是着实的费了不少的脑筋。
根据学科特点和我的课堂实际,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的评价:课堂会话表演,课堂表现,作业和听写。上学期一学期下来,有成功的喜悦,当然也有失败的教训。就我任教的两个班来说,甲班还不错,小组由学期初坚持到了学期末。而乙班在一学期中,因学生的表现差异,小组的构成不断的发生变化,到最后还撤并了一个小组,尽管不理想,但最终还是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每个小组每天加1分,2分,5分,10分,最后小组得分加到1000多分。学期末每个班评出了三个先进的小组,进行了精神和物质奖励。经过上一个学期的摸索,本学期一开始,小组合作学习就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也正是由于这种方式,我确实获得了不小的收获。多想想方法、点子,便会发现在管理方面会别有洞天。
二、可喜的变化
由于有了上学期的经验教训,本学期一开始,小组合作形式就很快步入了正轨,而且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第一、最大的变化就是作业,此种方式由作业开始,也是在作业方式上收到了理想效果。首先,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不交作业的现象了,即使有偶尔犯点小错误的,也能很快补上。方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李子龙没完成作业,当然他会找各种理由,这时我告诉他,你什么时候补上,拿过来我给你判了,还要给你们小组加分的。便会发现,很快他就会把作业拿过来,而且写的很认真。(我每天留的作业就是每节课的重中之重,一般作业时间不超10分钟)我便给他批阅出相应的档次,加上相应的分数。这种处理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则就是以他写作业为主,而不用大量时间批评他,挖苦他。
本学期,每天的作业得分和上学期比起来有了更高的要求,上学期就两个档次,Good 加1分,Very good 加2分,本学期增加了Wonderful 加3分。这样以来,两个班几乎已经没有不完成作业的情况了,为了提高作业质量,我打破了旧有的交作业办法,我要求他们每天的作业只要写完了,就可以拿给我判,一旦出现了错误,改过来重新写一遍还可以得更高分,如果拖到上课前再判,出现了错误就没分了,这一举措极大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会纷纷以小组为单位或个别同学来办公室找我,这时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以抓住零星时间对他们进行教育。当我们把孩子当成孩子的时候,有时真的觉得教师的工作就是一腔激情加满肚子宽容。我们应该尽量做到“理解别人的不理解,原谅别人的不原谅,接受别人的不接受”。当孩子们盼着上自己的课时,真有李振西那种感觉,“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第二,取得家长的大力支持。如乙班高晶晶同学,原来她是一个很平常的学生,在平时也没见到有多大变化,但自从我让她当上小组长之后,她便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不但自己学习认真了许多,而且对本组的同学也给予了很大帮助。后来和家长联系才知道,她表示就喜欢上英语课,因为我让她当了英语学习小组组长,这个我们头脑中不起眼的职务,能给孩子以极大的鼓励。甲班李子龙同学的家长也表示上个学期他的英语成绩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因为他有一个好组长,组长对他要求很严格,时刻关注他的作业及课堂表现。家长表示对这种形式大力支持。
而对他们最大的鼓励是学期末的总评奖励。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自尊心,除了奖状之外,我还给每位获奖的孩子发了一个笔记本,关键是在每个笔记本上我都亲自写了一段话,如:
李子龙同学,你是个聪明活泼的好孩子,本学期你加入了一个积极的学习小组,得到了组长和同学们的很大帮助,取得了很大进步,希望你再接再厉,新学期取得更大进步。
李伟尚同学,你聪明活泼,乐于助人,作为班长你能带好一个班,作为组长你能关心每个同学,你的小组会因你的存在而取得更大成绩,你也将锻炼的更加出众。
这几句话不但给学生以极大鼓励,更会把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认可这一信息传递给家长。而这个奖励的特殊之处是以小组为单位,更特殊的是有的同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奖状,我想这对于他的激励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由于时间关系,我的两个班奖品颁发的时间不同,由于时间仓促,甲班假前就发下去了,没有能举行一个较正式的颁奖仪式;而乙班是开学后发的,时间较充分,利用入学教育周的时机,我特地搞了一次颁奖仪式。当我郑重宣读写给孩子的每一句话,并把奖状递到孩子们手中时,他那种久违的成功感油然而生,刘银桥,李文龙,靳宇天等同学可能这是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肯定,第一次综合性评价,第一次得到小组合作带来的实惠,特别是他们第一次拿着奖状和奖品回到家的时候,他会是一种什么样激动的心情,家长会是什么心情,我想这对他们的触动更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得到家长的认可。也许正是这个零的突破,会改变一个孩子一生也说不定。
三、新学期举措
假期里,孩子们在QQ里一直和我交流“小组学习”这一话题,表示新学期的一些想法,并提出了很多可行性的建议,本学期开学伊始,我首先完善了小组形式,多方听取学生的意见,重新优化分组。并根据上学期的经验,提出了更为合理的,更能调查动孩子积极性的要求:
1、在小组加分制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状况,确定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同样的问题得分不同。如一个小组四个同学,组长回答加1分,次一等的加2分,三等的加3分,最差的加4分。谁回答问题加几分,清楚明白,也便于记录。
2、课堂会话表演也提出了新要求。为了让同学们在表演的过程中认真参与,我让每个孩子都认真听,如果能听出表演时的一个错误,表演组就可以减一分,这样能极大提高孩子们的参与意识。但这里面也有问题,如有些同学会吹毛求疵,也无意间增加了小组成员之间矛盾,导致优生厌烦差生。为了缓解这一矛盾,我根据李亿佳同学提出的意见,自本学期始,在小组表演完成之后,设置了一个自我修复过程。组长先发表对这次表演的看法,如果组长和本组成员能指出表演中存在的问题,其他同学再提出问题来就不在减分之列了。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全班同学的参与度,还减少了小组内的矛盾,可谓一箭双雕。
3、为了提高同学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本学期又提出了课堂表现加分记录。
首先,此环节有利于激发后进生的潜力。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如果孩子们能回答上来,要根据不同层次,加上相应的分数。而且好多机会提倡小组自己推荐成员参与,而往往每个小组把加分最多的孩子推出来,也就是那个最差的同学,这样一来,在汇报前几个孩子都会一起教那个差生。而在这时,我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几分钟的练习时间,这段时间是孩子们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
另外,这个环节是教师把握全局的最好手段。如果你想让哪个小组得奖,可以在课上多给几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不至于使某些小组因分数过低而失去信心,也不至于使得奖的总是那几个孩子,可以让每个孩子在一个学期内都得到一次被肯定的机会。
4、为了改善只重视结果,评价单一的形式,从本学期开始,我决定进行四次形成性评价。以每个月为一个评价周期,把一个学期分为四个评价阶段,分别进行奖励。每班各小组的总分取前三名颁发奖状。到第四个月进行总评,即把前三个月的总分加在一起,然后加上年终考试分数的部分比重进行总评。第四次总评是一次大型的总结性评价,要颁发奖状和奖品。一学期四个评价周期是为了让每个小组都尽可能得到一次受奖的机会,以增加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兴趣感。
四、第一次阶段评价总结。
本学期,第一个月结束之后,我按计划进行了第一次奖励评价,在颁奖结束后,我作了如下总结:
首先,本次奖励的是一种合作。
我们这次奖励不是针对某个优秀学生,而是针对某个学习小组,借此强化小组合作意识。即一个人成功不代表你能成功,只有一个小组齐心合力,互帮互助才能取得优异成绩。特别是对后进生的态度,小组内不能排斥他,奚落他,而要努力帮助他,只有齐头并进才能最后获胜。借此,我们的小组合作学习确立了一个口号“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
其次,本次奖励的是一种态度,一种认真的态度,严谨的态度。
这次奖励的依据不是某次成绩的高低,而是开学五周以来的综合表现。只要你认真,只要你态度端正,就有获奖的机会。从本次评价的成绩来看,各小组之间的分差已经达到了几十分,一个月就拉开这么大距离,应该说小组学习在管理和操作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但这也在意料之中,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何况这么多孩子了。我所要做的就是承认差异,把心态放平,尽量减小各组之间的分数差距,争取到年终总评的时候,每个小组都能得到一次受奖的机会。为此,我不断地思考着,出现分差的原因反应在各个方面,但最突出的还是作业和会话表演环节。这也是教学的两个难点。在这两点上,还要不断的摸索经验,尽量让孩子们学的轻松、快乐。尤其是作业,书写最能体现一个人严谨的习惯和态度。因此,在作业的数量和形式上还要不断的更新,争取让孩子们在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的进步,尤其要给孩子们留出玩的时间。
再次,本次奖励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负责的精神。
这个负责表现在小组长要为本组的成长负责,组员要为本小组的荣誉而负责。课堂上任何一种行为,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小组的整体利益,我们还要进一步强调这种意识。从受奖的整体情况来看,获奖小组都是小组长极其负责任的,虽然每个小组中都有后进生,但在组长的督促和指导下,每个孩子取得进步的程度是不同的。落实到具体管理措施上,获奖组的小组长不但能叮嘱本组同学完成作业,而且每天还主动检查本小组的作业质量,出现不合格作业能第一时间改正或重写。以确保每个同学,每天都能在作业方面得到一个较为理想的分数,而且能坚持下来。这种责任意识,也是我们有待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最后,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每个小组长切实负起责任来,把自己的小组带好。要求各小组成员要相互配合,互相鼓励。争取在预定的四次评价中,至少要得到一次奖励。而且明确了第二次评价时间,即期中考试以后,希望同学们早作准备,争取下次领奖的时候,老师能见到你的身影。
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周结束后,我们进行第三次评价。经过这三次评价后,各组同学都受到了不小的触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习积极性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看到某些不如自己的同学手棒奖状回家后,给一部分同学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欲望。无论是组长,还是组员,无论是获奖的,还是未获奖的,都摆出了一种决战架势。在课堂表现和作业两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为了能在每天的会话中有一个好的表现,每天英语课前的课间休息时间,会发现孩子们会抓紧一切时间安排角色,一遍一遍的排练。当我步入课堂后,孩子们为了争得一次机会,他们的小手举得就像一个小树林。为了公平起见,我尽量给每个小组一样的表演机会,孩子们就会从表演质量上下功夫。对自己要求很严格,关注到了每个重要的语法点,尽量不出错。经过三个月的时间,课程马上就结束了。虽然没有进行总复习,但孩子们对某些学习内容的掌握已经到了相当熟练的程度。
在作业方面,为了能得到一个好的评价,为本小组多得一分,每个孩子的书写现在已经相当认真了,作业完成之后,他们会主动的先让组长检查,然后再让我判,如果效果不理想,他会再来一遍,有的同学一天的作业能连续写三遍以上,直至满意为止。当然,我的作业都是少而精的,主要是每堂课的主要语法点,针对性很强,一般就三至四个句子。每天的作业不会超过五分钟。因为作业少,他的书写就会认真;因为是自愿,他不会有畏难情绪。更重要的是作业写好后会为自己的小组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通过这种方式,使好多后进生找到了自信,因为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久违的成功眷顾他后,当他一次次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后,对他的激励作用,是很难想像的。
这样一来,学习难度在无形中已经降低了,孩子们学着轻松、快乐。他就会有兴趣,他就会喜欢这个学科,他同时也会喜欢这个老师。师生融洽的关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
以上是我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的一些感悟,有成功之处,当然也存在着相当的不足,还要不断地从实践中,从与学生沟通中不断改进、完善、提高,以更好的为同学们服务。但无论如何,承认差异,满怀宽容再加上必要的惩罚是我们教育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但我所说的惩罚绝对不是体罚。它是一种学生已经认识到的严重不足,或他自己甘愿为之付出一定代价的惩罚方式。这种惩罚是孩子能接受的,甚至是自愿的。
当然了,任何一种管理方式,都是建立在教师高质量的教学艺术之上的,老师在单位时间内一定要让孩子们把要学的知识掌握熟练,我们要考虑效率,不能随意克扣孩子们的时间。教师要充满幽默感,课堂气氛要轻松活跃,学生要学的快乐而自然。如果我们的教法跟不上时代的变化,那必将被孩子们淘汰。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我们的思想意识和教学意识也要随之而变。否则的话,任何管理形式都将是无源之水。特别是现在,年终岁尾了,教学进入了总复习阶段,我们千万不能掉入题海中,一定要有选择性的做一些题目,最好是自己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出几套典型题以查漏补缺就够了。我们不体谅孩子,孩子们就不会理解我们,就会给我们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烦恼,大好的时光,每天都沉浸在无限的苦闷之中,我们又何必呢!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学习体会
认真拜读和学习了“xx小组合作学习经验”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小组合作制是以小组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和自主教育体系。小组文化建设是通过小组的组织体系、活动体系、培训体系、评价体系四大体系建设来实现的。”我认同“自主管理”“自主教育”的宗旨。变被动为主动,正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模式,我作了以下梳理,发现还是有不少想法和做法初衷和期望是一样的,由于实施的过程中采取的策略和形式不一,效果不尽相同。
一、小组组织结构
我现有的小组组织结构,是以竖列为单位,人数一半在10人左右。由于教室座位是秧田式的,不利于上课时间进行小组内的研讨和交流,况且小组长和小组在学生团队意识和团队能力建设中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在课上的小组学习时间,又随机进行前后四人小组为一个单位的形式呈现。这样的人员组合势必造成管理和分工方面的不统一,于是造成讨论学习环节起始阶段的拖沓和分工不均引起的争执,浪费最佳的学习和研讨时间。若要其发挥团队力作用,改造原有小组组织结构势在必行。
据我网络观摩的不少“合作学习小组”学校操作模式中,我对他们小组成员紧凑的集中制组合方式很是赞同(小组成员一半在5-6人)。其实早在上世纪末我们就尝试使用四人学习小组,也称为“蜂音式学习小组”,但因为组员的不稳定性,没有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团队,学习效果就事倍功半了。而这样紧凑型的小组模式有利于进行学习交流和辅导,能大大减少学习实效的检测时间,增强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助的效能。
二、小组成员分工
xx经验凸显“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组织架构”甚为我欣赏。他们关注“如何使小组成员成为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让小组成为孩子对学校归属感的纽带、合作学习的土壤(合作学习为种子)、自主管理的细胞,彻底克服传统方式下的学生厌校倾向,这个小组不仅有型而且更有魂?”
无可厚非,我们的“班干轮换制”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市给予了每位学生平等表现自我的机会,并尊重每一位小主人付出和劳动,也取得一定的成效。那么还存在哪些不足造成这种形式初衷美好的做法,到最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呢?我认为是评价机制的问题。
四、小组评价机制
小组团队力如何?成绩如何?评价是催化剂。xx经验重视以小组为基本单元,实现从学习表现到徳育体艺成果、从智力成绩到非智力领域特长;从分数鉴定到定性评议、从机会给予到隆重表彰,全面构建一节一记、一日一结、一周一评、一月一表彰的评价体系。在丰富多彩的评价表彰中,逐步形成良性的气场,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认同,形成正向的价值取向。
由于工班主任工作的繁重,任课教师教学任务的紧迫,一节课满打满算,还有不少老师拖堂的现象屡见不鲜。试问,还有什么时间进行“一节一记、一日一结、一周一评”?顶多就是“一月一表彰”。这样,在细节处理上就彰显真功夫。
我的疑问是,这种处理怎样做到简明扼要,富有激励性而又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而又新意。
五、我的尝试与实践
我们需要的是把改课的重点是从以教为中心的课堂走向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即以学模置换传统的教模。改革缺的是什么?缺的是办法,是方法论,缺的是装载理念的有型的载体,即教育机制运作和课堂运作的操作程式。
寒假期间,我就学习的形式走向实践,我对班级学生进行一次优化组合分组,开学后就实施新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希望在学习和有选择地与自己的班级管理和教学管理相结合,赢得更多的教育契机,为孩子梦想起飞营造更大的助推力。
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学业成就尽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分。期望得到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第五篇: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XXX中学 XXX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一种教学策略。当前教育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每个人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教学活动也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个人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给学生以充足的语言实践机会,充分体现语言最本质的交际功能。而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可起到这个作用,且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授课效率的一剂良方。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被广泛采用。几乎每节课都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国外的一些学者在研究合作学习时,也都存在着一些类似的问题。如荷兰的几位学者在他们撰写的《荷兰小学班级的合作学习》一文中,指出他们的合作学习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合作学习的足够培训,不知道怎样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管理好自己的合作学习。从目前英语课堂教学实际可以看出,小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热闹,而不讲究实效,存在一些有待探讨的问题:
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1.1 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不能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提醒和指导每个组的学生进行相互讨论和交流,表面上看说的很热闹,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1.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在小组活动中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容易发现学生开小差,并且只关注小组的学习结果,不关注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情况等。解决对策
2.1 合理分组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一是按座次就近组合。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 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 般4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因此操作起 来比较简便。为更好地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任课教 师可在学期之始与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至社会家庭 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4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 座位。这种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学中 的小组学习活动是随机、分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 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活动。
二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 体的学习任务(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 2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 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可由教 师指定,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备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 异、在学习时间上也可有灵活性。
2.2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初中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变换一下课堂结构形式,插入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正适合初中生好说爱动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了人体各部位名称后,我让学生三或四人一组做”nose-nose-eyes”、”nose-nose-face”这样的游戏,谁摸错了,要受到小小的惩罚,并改变角色,这样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注意力集中,经过几分钟的训练,学生就能很快记住人体各部位的英语表达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学生不能光说,还要调动手脚、脸部表情和各种感觉器官都参与活动。例如,在学了《新目标英语》第二册unit2sectiona3a后,我要求学生三或四人一组用学过的关于身体不舒服的词汇进行小组活动。如有的小组表演了妈妈领孩子去看医生,医生检查并给出建议的情景: a:what’s the matter?
b: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stomachache.a:you should see the doctor.c(医生):don’t worry.it’s not serious.please take this medicine three times a day and you’ll feel better soon.b:thank you.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形式不拘一格,既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又使学到的英语又了实践的机会。2.3 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式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并没有走出甄别与选拔的误区,评价的主体、方式单一,这极易挫伤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不到以评促学的目的。一是评价主体应多元化。合作学习评价的主体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应使学生也成为评价主体之一,从而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加强小组自评、互评,使得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在实践中,自评和他评的结合,有助于小组内部进行反思和组间的学习交流,利于各小组不断改进和发展。二是评价方法应多样化。传统的评价观念注重量化评价,认为量化就等于客观、科学,殊不知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仅凭抽象的数据不可能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作出有效评价。而质性评价能真实、全面、深入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轨迹,所以,笔者依据新课程倡导的”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在实践中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习小组和个人的发展状况。
总之,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课堂上不仅仅只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景,也不仅仅只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进而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