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给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钥匙、马艳
给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钥匙
保太中心小学马 艳
【内容摘要】
语文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语文素质提高了,对其整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发挥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应用能力、素质、语言文字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谁的说话能力差,不仅是他个人吃亏,往往又间接造成社会的损失。” 口语交际是人们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传播信息、宣传教育和寻求发展与合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语言具有交际功能,能传递信息、沟通情感、交流思想,表达意愿等。社会交际能力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语文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语文素质提高了,对其整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发挥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和谐地进行人际交往的素养。”因此,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交际能力,是一项迫不及待的任务。作为一名教师,如何让口语交际训练大放异彩呢?
一、创设情境,双向互动。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最难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开口,在课堂上交流起来,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引导学生双向互动,这是口语交际最关键之处。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师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过程。
因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寻找口语交际训练的因素,把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贯穿于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因此,我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想方设法、创设交际情境,捕捉口语交际的机会,渗透口语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激励学生敢说。在课堂上“请大家仔细听,这位同学读得怎样?”这是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请大家评一评刚才某学生的回答。”这是指导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习给别人提看法;“别着急,吸一口气,再慢慢说。”“你讲的很对,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口语技能的强化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描述画面、一问一答、复述课文、续编课文等形式,也可以将口语交际课的形式搬到教学中。如《海底世界》一课,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将各种海底生物的资料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去阅读、观看,在理解课文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再由学生围绕海底生物的样子、颜色、活动以及有关知识等方面进行介绍。这样,既丰富学生的知识,又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二、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自然交际。
1.利用图画,再现情境。
都说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兴奋剂“,图画是展开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今的教材中配有形象生动的图画,图画实际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易于儿童接受,这样能唤起学生观察思考、说话的兴趣。如教《夏夜多美》这课时,我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小蚂蚁和睡莲的表情、动作,想想他们可能在说什么?同学们看着生动的画面,纷纷举手说:小蚂蚁快滑进水里了,挥着手向睡莲求救!另一个同学补充说:睡莲伸出双手,笑着说,不用怕,我来帮你。你看,形象的画面让他们看得多真,还会说:“滑、挥、伸。”
看得多仔细,说得多准确呀!小朋友就不难理解夏夜的“美”了。
2.实物陈设,演示情境。
实物展现,能最快吸引学生的眼球。操作实物,演示一定的情境,能让学生最快进入观察,最想急于表达,交际训练自然进行。
3.师生共演,进入情境。
教师能参与学生的活动,师会成为学生更想活动的催化剂,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表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有趣的情节、人物,学生们有很大的兴趣,教师的参与更让他们有了动力,在师生共演中,进入情境,实现交际能力的训练。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不仅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活泼,而且潜藏着一些再创作的因素,我们可以据此引导学生以课文为依托,结合在现实生活获取的知识信息,再创情境,进行语言训练。
如学完《回声》后,教师依据课文讲青蛙妈妈教小青蛙认识回声这种自然现象的故事,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小青蛙学会了回声的知识,高兴极了。他要去告诉小伙伴。他去找谁了?他怎么找?他们说了什么话,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引导学生再创故事,这既是对课文内容的巩固、内化,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4.组织活动,体验情境。
孩子们最常说的字是“玩”,因为游戏是儿童生活的主题,在教学中,我,不妨多组织适合孩子们的有趣活动,让孩子们在一个愉快的活动中自然交际,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有趣的游戏》的教学让我深有体会。我让孩子们分组做自己觉得有趣的游戏,孩子们像快乐的小鸟一样飞出教室,迅速组合好,进入了游戏,当孩子们玩得正高兴的时候,我打断了他们,游戏结束,看着孩子们满脸的失望,我顺势给孩子提出要求,只要能把游戏说得有趣,就可以继续玩。“老鹰捉小鸡”的小组说:“鸡妈妈张开双手当翅膀保护我们,老鹰快跑不动了还抓不到我们,还有的同学补充说,我害怕被抓住,所以跑得很快,不敢掉队。”“丢手绢”的小组说:“我蹲在那儿很紧张,其他同学补充说,我发现手绢,拿了手绢跑得像飞一样。”孩子们在他们熟悉的游戏中,说出了他们最真实的话,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交际。
5.借助想象,延续表演,小学生喜欢听故事,课文中的故事使他们学到许多知识,懂得许多道理。同时,也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往往在学完故事以后,他们还会提出许多的问题。
如学了《坐井观天》后,学生常常还会问:青蛙会跳出井口吗?它会怎么做呢?它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这时,就可让学生根据想象进行延续表演。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表演过程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的能力。
交际情景的创设是交际的首要条件,课文课程标准上列出了许多创设方式,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有目的、有创造性地创设情境,整体性呈现情境,关注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关照孩子的交际能力,充实学生的话题。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际习惯。
听和说贯穿于整个交际过程,听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讨论时听同学发言,开会时听别人报告,在家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等,都可以使我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很好地进行语言的学习;而说话训练除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之外,还兼有培养当众说话的勇气,注意使用礼貌
用语,及说话仪表等作用。可见,培养学生良好听说习惯尤为重要。
低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有时要回答老师的问题,却不知道题目的要求。因此,首先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我先从训练学生听问题入手,在堂上提问时,要求学生听清题目,让一人或多个学生复述,然后全班一道复述。如此经过几次的强化训练,学生自然养成认真听题目要求的习惯。有时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在听的过程中常犯听前不听后,听经过不听结果的毛病。这样给理解和记忆教师的讲解、提问以及学生的回答都带来困难。因此在训练过程中,对一些较长的内容要进行适当的处理。有时进行适当的停顿,有些则要求学生根据问题抓重点听。在提问、朗读的时候注意语音、语调。总之,在训练过程中要注意提高学生听的兴趣,保持学生听话的注意力。
四、丰富多彩的生活会给口语交际提供活水源泉。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就是学生交际的舞台,就是学生交际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教给学生交际的方法,还应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交际的本领。即“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口语交际课亦可以反映生活的多个侧面,成为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的阵地。
五、交际实践,促进发展。
课堂教学中虽然能让学生掌握酝酿的口语交际的知识、技能,但单靠课堂短短的40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语言的实践,需要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因此,我们除了重视通过课堂教学加强训练外,还需要引导、组织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实践。积极开展各种社会交往活动。如学习了《讲礼貌》一课后,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交流;在课外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实践活动;
故事会、组织参观、访问先进人物、充当小记者、当节目主持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如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的话,可以在校内开展模拟社会活动。如模拟在“旅游”活动中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学校和风土人情、景物;模拟“银行”、“餐厅”等服务活动中当服务员等。这样模拟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进行实际的交往活动打下基础。只要教师师善于挖掘潜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口语交际实践,丰富自己的语言,就会养成终生受用、灵活机智的口头表达能力,为自己的一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机遇。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训练,使学生们当众说话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热情洋溢的风姿,有丰富饱满的情感。在这样的交际过程中离不开思维品质中的敏捷性、条理性、概括性和深刻性等因素的参与,对提高学生的整体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所以,说好普通话,掌握规范汉字,提高语文应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应当从提高国民素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来做好语言文字工作。学校教育教学应当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初等教育必须教学汉语拼音,尽快消除当前学校中仍有用方言和不规范字进行教学的现象,把学校的语言文字应用水平再提高一步。
第二篇:学习十八大体会+马艳辉
与时俱进,做教师楷模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马艳辉 党的十八大已经胜利闭幕了,胡锦涛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主题鲜明、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十七大以来我国建设发展的巨大成就,部署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任务,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令所有中国人振奋、欢欣鼓舞。其中,十八大报告把“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十八大报告将教育工作作为民生的首要问题,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为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总书记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党中央对教育的关注和重视,看到了教育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应深感重任在肩,责任重大,要以十八大报告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改进工作方法和思路,切实将十八大精神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
一、加强自身素质,提高业务水平。
贯彻十八大精神,必须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发扬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从思想道德到行为举止上强化榜样意识,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不断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科学发展观,推进工作再上新台阶。
三、以生为本,以心育心。
结合十八大精神的传达学习,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创一流业绩,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汇报。我们要遵循师德规范,牢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吃亏是福”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工作守则。通过政治学习、时事形式报告等途径,深刻领会教育在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明白教师的时代责任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同时,积极学习教育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观点,增强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业绩。
四、精通业务,以身示范。
我深深体会到,要当好一名教师,最根本的就是要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做
第三篇:给学生的鼓励语言
老师:孩子,请听我说„„
学生在学习倦怠期,老师的鼓励很重要。有时,老师的一句话就可能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激情。
1最近怎么有些沉闷?我需要你的热情
点评:老师的话语犹如阳光播洒到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关心着自己,并且愿意随时给自己提供帮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心和他的心紧贴在一起,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2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点评:浅显通俗的语言极富有哲理性,让学生懂得了从小事做起,打好基础的重要性,避免学生产生好高骛远的心态,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3我们每个同学都很聪明,应该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点评:老师使用激励性语言给予学生信心,巧妙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展开新一轮挑战的决心。这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恒心。
4努力改正缺点,你就可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点评:老师用“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种符合学生内心愿望的语句激励学生,反映了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能够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上进心,这样的鼓励性语言能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5如果你能试着喜欢上那些弱项,一定能成功
点评:这样充满鼓励性的话语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偏科现象,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在现在这样的一个知识经济社会,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6你只要用心做,这些事根本难不倒你
点评:一句激励的话语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给学生希望。告诉学生:没有做不好的事,自己的态度是关键。只要专心,有耐心、恒心,就一定能够进步。
7勇敢点!不要怕,天塌下来,老师替你顶着
点评:学生面对困难、挫折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六月风”。上述语言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老师理解自己,并打算用行动来支持自己,能和老师并肩作战。当然,对任何困难就不再惧怕了。
8你不是最聪明的,却是最有灵气的,相信你将来一定有所成就
点评:当教师怀有真挚情感给予学生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时,学生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用“最有灵气”不断激励自己,按着老师的话不断努力。
9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孩子,你的见解很有创意
点评:这句话肯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展潜力,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激励学生不断努力,成为高素质人才。
10也许你在别人眼里有很多不足,但在我眼里,你是最棒的
点评:这是一句具有激励性的话语,它不仅肯定了学生的成功与进步,还鼓励学生再接再厉,增强学生继续努力的信心,拉近了师生距离。
11你的潜力很大,对于你来说,只要好好挖掘,没有不可能的
点评:这是一句发展性的评价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他们在学习上已达到的程度和已具备的能力,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一个人最大的美德是宽容,如果你懂得宽容,你就会有海一样的胸怀
点评:教师用形象的语言,从思想品德的方面教育学生人生中需要宽容。在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渐形成时期,学生易于受教师的思想观点影响。教师努力将中华传统美德及时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13也许你现在是贫困的,但老师相信,20
年后,你是最富有的
点评: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学生认识富有与贫穷。告诉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实现自身命运的改变,变成一个物质和精神都富有的人!
14只要你肯努力,老师愿意成为助你成功的桥梁
点评:“只要你肯努力,老师愿意成为助你成功的桥梁”这样亲切的话语能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激励学生更努力地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不断地提高自己。
15你敢于向老师(教材)提出个人见解,非常了不起
点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行为评价的话语,体现了对学生敢于发问的肯定。这是教师对学生发问行为本身的尊重,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16你永远是最出色的学生,我相信你
点评:教师用“最出色”评定学生,是对学生能力的最高褒奖,更是学生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能力激发源。教师的肯定与褒奖,自然会使学生勇于发表见解、大胆创新、进一步追求完美。
17你的思维很独特!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点评:这是教师一种邀请式的做法。对学生行为给予了较高的评价,邀请式的做法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人格和行为价值的尊重。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在得到充分尊重的前提下,更易于和教师进行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18你提的问题很有思考价值,我们共同研究一下
点评:采用平等对话式的语气,对学生提出问题给予了肯定,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关注,这样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高层次的发展。
19只要肯动脑筋,你一定会变得更聪明
点评:学生的能力总是希望别人给予肯定,教师运用正面引导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前景,同时又隐含着告诉学生取得成功的正确途径和方法——“肯动脑”。这样的话语会使学生向着积极的方向付出努力并且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20说错了没关系,我会帮助你
点评:教师用平和的语气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消除了学生答错时可能产生的窘迫和紧张心理,这种做法易于营造一种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没有任何压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问题的解决,获得良好的身心发展。
“拿什么吸引学生爱上自己的课堂?”这几乎是所有的老师无一例外都在追求的教学理想,我们或许过多的注重了外在的所谓“技”的层面而缺少对教学主体(学生)内心需求的关注。事实上,学生需要的才是教师应该去努力达到的。学生所向往的课堂,相当程度上是喜欢上课的老师,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非常喜欢某个老师的时候,也一定会特别喜欢上他的课。那么,这个“亲”的缘由是什么?那就是懂学生、懂教育、有爱心、有童心。老师真诚的理解与欣赏,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有多少爱,就能唤醒学生对教师的多少爱。有一颗童心的老师永远受学生的喜爱,为什么有些老教师的课堂失去了活力与朝气?最关键的是老教师丢失了最最珍贵的“童心”,这和皱纹、白发无关。所以,成就学生向往的课堂教学,教师除了自己外在“技”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内在“需”的满足,努力让课堂多一些美好、多一些生命的元素,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用平等的心和学生交流,用宽容的心对待学生成长中的错误,使师生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心灵的零距离„„
第四篇: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对学生带有挑剔的眼光是我们教师的通病,“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一贯要求和一贯做法。也正是由于这种严格要求,使我们的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考试成绩卓越的“优秀生”。但即使这些在考场上屡战屡胜的新时代骄子,其心中的不平可谓是潜意识的,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心理疾病,影响了学生的健康。
喜欢学生,把学生看成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仅仅是考试的机器就需要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哪怕是一些极其微小的闪光点,并对这些闪光点及时加以肯定。肯定闪光点最简单有效的做法就是表扬,口头表扬又是我们教师常用的方法,在课堂上我们又称为激励性语言。
多用激励性语言的好处这里毋须多说,在各级公开课中都被很多教师加以运用。运用自如又恰到好处者往往在听课后被人们津津乐道,这样的教师我们称之为优师、名师。除了课本身上的好之外,就是激励性语言的运用已达到驾轻就熟、信手拈来的程度。学生被拍得舒服极了,课堂气氛和谐而又热烈,听课者下课后茅塞顿开,原来是这么回事,她能做到的我们也可以学。
学是可以学,但不是随随便便能够学会的,要不然人人都能做名师了,教师真的也就很好做了。二个月的课一上都成了老教师,听了几节公开课回家研究一番便成了名师。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们一时半载成不了名师,但从提高教学效率这方面来想,多使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对教学会有好处的。人都喜欢听好话,大人尚且如此,何况是乳臭未干的孩子呢!孩子听了好话就人来风,人来风时就更想好好表现一番,要表现就必须思考,这样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用激励性语言不是夸大其辞,更不是无中生有。明明不行的你不要违背原则说“做得好”,例如你两大步上篮做错了,你马上说“不错,你做得真漂亮”,这会让学生产生误解“我真的做得很好!”。而如果学生自己懂的话还以为你在讽刺他,其他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师自己到底知道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技术动作?
激励性语言要适度,对一定难度的问题,学生答出来后恰如其分的给予表扬。如果问题过分简单,学生回答出来后你大唱赞歌,效果也不会很好。
激励性语言要不落俗套,这是名师的真功夫。同样的表扬用在不同的人身上采用不同的话会让学生觉得老师知识渊博,也会使课堂妙趣横生。同样一句“很好”,你可以用“不错”,“真棒”,“我为你感到骄傲”,“我们都应该为你竖起大拇指”等等。
当然激励性语言的使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我们长年累月的教学积累。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是遥不可攀,如果我们把每一节课都看成是公开课,每一节课都想像有人在后面听课,你自然而然会对学生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这样,我们的名师队伍就会壮大起来,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
第五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把钥匙
林 格: 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把钥匙
在“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做整体理念培训中,我经常强调一个关键点:为师者须彻底转变观念,放下自我,从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学习,最终实现解放教师和家长,关键在于需要有一个深刻的矢量转换,即:向孩子学习,有困难问孩子。
为了进一步帮助参加培训的教师深刻认识这个关键点的价值,除了我在培训会上阐释的内容以外,这里提供另外一个背景性依据----“并喻文化”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基本原理。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各领域中的知识技术正在迅速更新。
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当年在其著作《文化与承诺》中所描述的“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尤其是“并喻文化”正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并喻文化”: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
“并喻文化”是相对于“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而言的。
简单地说,“前喻文化”就是新一代人向老一代人学习才能生存;“后喻文化”,即老一代人需要向年轻一代学习,社会才能进步。
在玛格丽特-米德的阐述中,“前喻文化”即所谓“老年文化”,是数千年以前原始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原始社会中,生产工具简陋,自然环境险恶,人们缺乏酿就生产与社会变革的必要的物质手段,整个社会发展十分缓慢。人们从未奢望、也根本不可能设想自己的生活能和父辈、祖辈的生活有什么不同,在他们眼里,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前辈的过去就是他们的未来,“他们的父辈在无拘束的童年飘逝之后所经历的一切,也将是他们成人之际将要经历的一切”。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世的前辈的过程。如果说在前喻文化(即传统社会)中,社会化的对象是社会中尚未成年的个人,那么,借用社会学的术语,后喻文化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反向社会化”。“在这一文化中,代表着未来的是晚辈,而不再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
那么,“并喻文化”是什么呢?
简单地说,“并喻文化”就是两代人互相学习才能生存和发展。
玛格丽特认为,“并喻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的崩溃之际。战争失败、移民运动、科学发展等导致“前喻文化”崩溃、“并喻文化”诞生的诸多历史原因。先前文化的中断使年轻一代丧失了现成的行为楷模。既然前辈无法再向他们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的生活模式,他们只能根据自己切身的经历创造,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
二、“并喻文化”的产生,与各自的身心特点有关,也是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造就的。
“并喻文化”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究竟有哪些原因呢?
原因之一:社会变迁加剧,面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规则,年轻一代顺应自然、运用自如,年长一代却茫然不知所措。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在乒乓球比赛中,我们曾经看到的原本十分优秀甚至拥有世界冠军头衔的球员,因为无法适应新制定的比赛规则名落孙山,而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新手此时却脱颖而出。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的较量也是对于新规则的适应力的较量。至此,孩子第一次获得了“指点”教育者的机会。
原因之二:面对社会变迁的加剧,孩子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教师却常受到传统和经验的束缚。
对年长的一代来说,当出现与旧有的经验不一致的新知识时,新知识可能被视为是怪异的;但对脑袋里根本没有旧框框的年轻一代来说,新知识则是天经地义的。很多孩子对教师常常教育子女要好好学习、自己却得过且过的做法甚为不解。
原因之三:与同学、同伴的交往是孩子获取各种新知识和新价值观念的途径之一,同辈群体成了孩子
影响或“反哺”父母的知识“蓄水池”或“扩展内存”。
与同学的交往是青少年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之一。比如大学宿舍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卧谈会”就是一场信息密集的交流会内容应有尽有。这样,教师看起来是和一个孩子打交道,实际上是在和一群孩子甚至是一代孩子打交道。
原因之四:电脑的普及和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影响,使孩子第一次能够从父母、老师以外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
尽管教师也一样看电视,但实际他们从电视上获取的知识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远远不如孩子。而电脑操作方面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对成人来说,电子计算机是他们人生的“滑铁卢”。很多面对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却常常一筹莫展,力不从心。而孩子则占尽了电脑操作和语言使用等方面的各种优势。
三、“并喻文化”的基本特点是全体社会成员以目前流行的行为模式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马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中告诉我们:
在“前喻文化”中,长辈的行为向晚辈提供了不可背逆的榜样,以致人们至今仍然接受着祖先们所遗存下来的生活方式。如果说人类历史上有过许多关于“前喻文化”的记载,那么那种以“并喻方式”作为文化传递的唯一模式的社会却寥寥无几,我们很少听说这种“并喻方式”能够单独地代代相传。如果真有那种将“并喻”方式作为唯一的行为传递模式的社会,那么年老的一辈和年轻的一代都将认为,每一新生世代的行为不同于他们的前代是“天经地义”之事。
在一切“并喻文化”中,长辈在某些方面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他们为晚辈的行为确立了应有的方式,界定了种种限制,年轻人相互间的学习是不能逾越这些行为的樊篱的。在许多社会中,人们接受新行为时获得长辈的赞许是十分重要的;也就是说,年轻人的行为改变最终并不取决于自己的同辈,而是取决于年长者的同意。但是,在“并喻文化”中,人们同时也怀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即每一世代的成员其行为都应以他们的同辈人为准,特别是以青春时期的伙伴们为准,他们的行为应该和自己的父辈及祖辈的行为有所不同。个人如果能够成功地体现一种新的行为风范,那么他将会成为同代人的学习楷模。
四、现代社会,成人向孩子学习或孩子“指点”成人已经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并喻文化”中,孩子们常常是生活中的“老师”。作为孩子的教师,在科技知识和文化信息方面不如孩子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孩子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涉及事物的好坏、对错判断的价值观方面。
二是孩子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对消费和钱的看法以及审美和生活情趣都开始影响到教师,使后者的生活态度在无形中发生了明显可见的变化。
三是在对新器物的使用和对新潮流的了解上,教师对来自孩子的“指点”的接受几乎是无条件的。“牛顿花了一生才发明的物理定律,现在的大学生一星期就学会了。”在《文化与承诺》出现的这段话,是引人深思的:
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无愧色地训斥年轻一代:“你应该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我曾年轻过,而你却未老过。”但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却能够理直气壮地回答:“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是年轻的,而你却从未年轻过,并且永远不可能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