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义务教育学习体会
学习《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心得体会
《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对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们知道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兴,民族兴,因此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就无法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就难以提高全民族素质,难以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我通过学习《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发现,该实施办法由1987年4月29日安徽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在1997年11月2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修正,于2011年10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修订,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新义务教育法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国家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做出了若干规定。比如“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应当高于普通学校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标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从以上几条就不难发现,国家加大了保障贫困家庭儿童和残疾儿童入学的力度,也较好地推进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得家庭贫困的儿童能上学,使残疾儿童有地方入学,使全国的各类儿童都有机会学习知识,全面的提高人口素质。要求我们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守。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明白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到全身心去爱自己的学生。喜欢学生,爱护学生,服
务于学生,无私奉献,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界。一名教师应该对学生无私奉献,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以人为本,关心爱护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自己直接服务对象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再如修订的义务教育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国家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义务教育制度实施。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安徽省新义务教育法》实施办法,体现了国家的实力,凸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实自己,为形成良好的师德风尚而出力;更好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爱岗敬业,为新《义务教育法》做出的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规定而拍手称快,因此,我将熟读《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在不断的理解和应用中,忠实的履行自身的义务,坚定的维护新法,积极的宣传新法,使自己成为一名高素质、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着这一片属于自己的教育热土,为学生们真正的发展和成长尽一份心,效一份力,献一份热。
绩溪县伏岭中心小学高道龙
第二篇:《义务教育》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法》的学习体会
在21世纪的今天,发展教育已经是各国的重中之重,教育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盛的重要依据,因为他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整体国民素质的象征之一,世界各国都在着力发展本国教育。当然我国也不例外,在1986年就立法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教育步入法制阶段,到2006年,又通过了新的《义务教育法》,标志着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新义务教育法的诞生,总结了近20年各地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它是在对我国依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指导和保障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制度与准则。作为法律,将维护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重点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问题作出了规定。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对于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法律保证。
通过对新义务教育法的学习,对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水平,及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有了更深的认识。
新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调了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与强制性原则。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性质和培养目标,这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及偏远落后农村教育来讲意义重大,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平等接
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和机会,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这将会对城市化进程的平稳推进起到关键性作用。
新的义务教育法建立一系列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与机制。这一规定体现了一是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于把受教育者融于国家大教育环境下,接受无差异教育资源,消除地区间、校际间办学差异,实现公平教育;二是对保证了教育均衡发展必备的教育投入,提出钢性规定,使办学条件及教学设施缩小差异,趋于均衡;三是对所有人的尊重,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到均等的教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新的义务教育法明确了对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将素质教育明确写入法律。第5章明确了义务教育的方针和目标,为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新义务教育法将素质教育上升为法律概念,规定要根据适龄儿童、少年身心发展的状况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制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这一规定,有利于使我国教育融于国际发达的教育环境,在新课程体系下,使学生全面发展,通过提高受教育者素质来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与先进教育接轨。新的义务教育法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有两层重要意义不可忽视,第一这是国家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它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由一种政府号召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已由学者提倡理论探索转变为人民的普遍意愿,已由工作层面的要求转变为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践行的法定义务。第二,我国义务教育已经‘更上一
层楼’了,已由以往注重数量上的普及转变为更加注重质量的提高。过去的义务教育主要是解决孩子有学可上,有书可读的问题,还谈不上素质教育,而新法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把义务教育纳入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新的历史使命。
《义务教育法》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在新《义务教育法》中, 有4处提到特殊教育, 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亲民的思想,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提升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障, 让残疾孩子及家庭看到希望, 感到党对他们的关怀。同时新《义务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较大的突破, 其中最基本的一个立法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真正给学生以发展的空间。新《义务教育法》指出, 在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只要不触犯法律、治安管理条例, 就不得被开除。教师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对触犯《义务教育法》的各级领导实行问责制,“依法追究相应责任”。从法律层面保障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可以看出,新《义务教育法》凸显了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教育工作者感到振奋和欣慰。
义务教育法明确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按照新《义务教育法》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不得收学费和杂费” , 具体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目前以大面积实现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一部分人的教育负担,有利于更多的人享受教育的权利,也有利于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义务教育法》对教师的地位、权利、义务与要求的规定更加明确。新法规定, 教师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应当为人师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教师平均工资应当不低于当
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同时指出,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平等对待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促进学生的充分发展。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 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些规定对于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更加明确。1986年年义务教育法出台时, 实行“人民教育人民办, 办好教育为人民” 的方针。新法明确提出“ 国家义务教育纳人财政保证范围” , 突破了过去“ 以县为主’ 的体制。新的“ 以县为主” 是指管理体制, 同时也更进一步明确了县级政府的“ 三保”(保运转、保安全、保教师工资)责任。中央对省级实行“转移支付” , 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 到“ 义务教育政府办” 的真正转移。
《义务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开展的指标和指向,也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护航者,实施义务教育,也需要各个部门与学校、教师共同配合,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
陈志宏.学习新义务教育法
叶存红.《义务教育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最强音》
万鸣.《以人为本 落实责任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刘艳琼.《有感于新义务教育法中教师职务制度的突破》
第三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新修订内容学习体会
青山中心小学
牛有才
这段时间再次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收获很大,感触很多。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教师必须要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
生活即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如过去我们数学内容中计算有些难,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计算器、计算机的全面普及,计算难度有所降低,更注重计算的必要性和算理。改变了课程过去“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了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教师往往照本宣科。课堂往往成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管学生有无兴趣,仍按陈旧的教学手段、思想强求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教师往往是课堂的核心、组织者,学生必须跟着教师的脚步走。而新课程明确指出,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指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伙伴。教学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由被动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总之,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数学过程,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应试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以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新的评价体系不仅包括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还提出了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不以学期和学年的一次性考试来评定学生。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强调对学生能力与自信心的建立,参与活动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精神进行评价。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为我们教师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也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第四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教师:刘成兰
新学期,我认真学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通过学习, 我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地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对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数学观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将数学观更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生动、具有现实的情境中去学习数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数学观念,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关于数学课程。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要处理好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与突出教师组织和引导作用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 “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之间的关系。并把“四基”与数学素养的培养进行整合,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现代学生观认为,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教育潜能,我们的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在素质,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护、开发。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与可能。数学课程必须立足于关注学生的一般发展,它应当是“为了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课程,而不能成为专门用来淘汰的“筛子”。要改变陈旧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教师要牢记两条,一是除了知识传授之外,还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课标解读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2年3月12日上午,我们在市实验二小参加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解读会,感触颇多;特别是秦院长对于数学素养的解读,及其风趣的举例,更让我印象深刻。在这个活动中,我的体会颇多。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观点将小学数学内容归纳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特别突出地强调了6个学习内容的核心概念: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
2、通过新课标解读,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应当是学生和教师互相作用的过程。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我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的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习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草长莺飞的三月,我有幸在市实验小学参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会,秦院长带领我们全面完整地学习了新课标,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进一步认识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下面就谈一谈这次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灵活选择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是“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并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尤其是那些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同样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而非岐视,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要合理搭配,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因此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中谈到:数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室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它实际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教师是探究性学习的组织者,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教学过程。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培养合作精神,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教学中教师要进行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
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在新课标的学习与实践之中,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不断冲击着站在课改浪尖上的教师们。我们曾经困惑,不知所措,但通过学习,我们又会新的姿态站在教育前沿。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我们紧跟着新课标、新理念,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切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
第五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学习体会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学习体会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劣。要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确实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俗话说:“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管理制度作为一种规范性行为准则在学校的管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对教学管理应达到的标准提出相应的要求,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使教学管理工作做到有制度可循,有规定可依,避免管理工作的盲目性、片面性。用制度管理学校全体 教师,靠全体教师管理学校,大抓教学常规管理,积极推动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常规化。
2)、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工作,它涉及到教师活动的方方面面,从开学初的制度计划到日常工作中的备课、授课、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质量分析等。要抓好教学过程管理,就必须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认真落实每一环节的工作,步步踩实,突出过程管理的实效性。
教学计划的制定,必须是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和目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对教师的备课、教育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等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并根据检查情况做好记录,肯定成绩,找出不足之处,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
3)、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加强课堂教学管理
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优化课堂教学,不仅要体现在教师的教上,更要反映在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深钻教材,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胆尝试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使教师的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探求新知 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总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牢记教师所担负的神圣使命,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