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志
奎文区电化教育志
1994年建区伊始,奎文区电化教育教学研究随即开始。辖区内学校陆续建立卫星地面接收站,接收教育类节目。并实行了电化教学教师合格证书制度,80%的教师能够持证上岗。1996年3月奎文区“电化教育中心”正式成立,同年编写了《电化教育基础知识问答》一书,为教师提高电化教学水平提供了参考资料,奎文区实验小学成为首个省级电化教学示范学校。
此时计算机教学已呈蓬勃发展之势,1995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奎文区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意见》,96年6月奎文区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优化课程结构,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微机课的课程设置,全区计算机教学全面开设。
1997年以后奎文区电化教学研究全面走上正轨,编定的(小学语文第八册)投影教材在全省出版发行,奎文区实验小学承担了首个国家级电化教学课题实验,3所学校申报省级电教试点学校,5所学校申报市级电教试点学校,全区16所学校配备了教学用微机室。为促进计算机教学,在全区开展了中学生计算机汉字录入比赛活动。推行了“电化教育示范学校”挂牌制度,为推进电化教学与各学科的整合大力提倡、推行“四机一幕”(投影机、录像机、电视机、录音机、银幕)进教室。1998年奎文区实验小学成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年12月电化教育中心正式更名为“潍坊市奎文区现代教育技术研究中心”。
1999年以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课件辅助教学,成为电化教
育研究的主流,由此衍生的网络教学、校园网开始受到关注。奎文区提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口号”,掀起多媒体课件创作工具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专题研讨的热潮。2001年筹建奎文区教育局局域网被提上工作日程,同年5月早春园小学被确定为“潍坊市三级校园网学校”,其他中小学积极响应筹建校园网站,为确保校园网质量信息中心随即出台《对新建校园网进行达标验收的通知》。
2002年信息中心充实人员,着手准备奎文教育网中心网站的招投标材料,确定了教育城域网建设方案,同时为规范学校校园网建设标准,对学校校园网建设统一招投标。截止到2002年10月,全区学校共计配备计算机3413台,其中教师用机1036台,学生用机2191台,管理用机186台,全区已建网学校17,15所学校订购了校校通网络平台(浙大)。
2003年投资100多万元建成的区教育局中心机房,经过紧张调试,上半年正式运行,信息中心自主开发的城域网中心网站,于5月份在国际互联网上正式开通IP地址:。
2006年为促进应用启动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三年规划。召开奎文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经验交流会,教师博客建设和网上教研成为教育网应用的主流。完成艺术学科主题资源库建设任务,基本建成涵盖各学段、章节、课的艺术学科精品主题资源网站。截止到2007年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均已建成校园网,信息点数达到了2500多个,全区已全面实现校校通,奎文教育专网形成。学校应用校园网进行信息传送、资源共享,基本实现了学校内部的信息传送的无纸化。辖区内学校基本建有自己的学校网站,作为学校面向社会,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应用校园网站进行校务管理成为趋势。
第二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第三篇:电化教育
2014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充斥在人们各个生活领域。当然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谈一下我们这一代小学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当时读小学时,教学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从学习内容、形式、步骤、作业等,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我们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经常出现无精打采的时候,我们盯着老师竭力控制自己不走神。看着那块长方形的单一的黑板,试图将自己的眼力脑力全用在那里,却还是免不了分神、免不了被老师呵斥。因为无论老师长得多迷人,教学内容多有吸引力,还是感觉有些无聊,好像没有什么课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兴趣让我们爱上上课。特别是有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学生理解不了,而老师只能无奈的说记住就可以了。难以理解的附加题,老师总会说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同学的厌学情绪与辍学行为。
如今的教学过程与以往的大不相同,现在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因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后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用单纯的抽象的语言描叙一个知识点变为让你全方位的具体的了解,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备注录音,或者制作一些动画,复制几个图片都能够很快将同学们拉回数学王国中。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更直接更快捷的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加牢固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完全掌握知识点后,再做进一步练习便也水到渠成。第二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后,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放松,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进一步的实践与交流。这样做的同时也解放了老师,使老师真正退回到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上。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第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改善了学习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引进教育领域之中,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所含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引进与教育使得学习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尤其是Internet,可以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使得资源全球化。天网(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卫星数字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地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有线通讯系统)合一的网络环境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资源。
第四篇:周口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西夏二中 王志伟
周口市电化教育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西华县西夏镇第二初级中学
王志伟
王志伟,男,现年39岁,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中学二级教师,在西华县西夏镇第二初级中学工作。上班以来,一直担任学校八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据学校工作的需要,我还兼职负责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电脑室、卫星接收室和 光盘播放室的管理和维护工作。自从去年我县实施义务教育电教装备薄改以后,我还负责学校的网络设备和教室教学一体机的日常管护工作。
作为学校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上,勤勤恳恳,无私奉献。辛勤的付出,工作中认认真真。得到了上级和学校领导及同事们的信任与尊重。在我的日常管护下,学校的电教设备完好无损,运行正常。不仅保障了学校电教工作的正常开展,还多次成功地举办了县级优质示范课的评选活动。得到县局和学校领导的表扬和肯定。
信息技术变革教育。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
针对以上情况,我深感责任重大。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政治思想方面,要让自己健康向上,正确引导和影响身边的同事和学生。在业务上,我积极参加市县举行的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还通过电视、互联网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时刻把教育政策和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在平凡的工作中,自觉地用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
教育就是服务。做电教管理工作,我认为搞好服务就是本职工作。竭尽所能为全校师生服务,才是工作的重点。西夏二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有限,教师队伍缺乏。学校的电教设备在管理和维护工作方面不可或缺,学校领导比较重视,我也乐于付出。在学校领导安排任务之后,我总是第一时间出色完成,从不计个人得失。
微信公众平台,是传播信息,凝聚情感的校园新媒体。2014年10月底,我校成功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我担负起每天的微信发布任务。通过微信平台,我们及时传播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校内外的教育信息和现代家教理念。微信平台的开通,我们加强了家校联系,提升了办学品质。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好评。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2014年底,周口市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国培教育工程动员会在西华召开。我作为西夏二中的教师代表参加了西华县国培辅导教师培训班。在培训班上,从北京奥鹏专家那里学到了新的教育理念。再次感到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日前,国培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我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不断认真做好我县初中英语07班的国培辅导工作。
为了加快推行学校的网络化、办公计算机化、无纸化,我和同事积极配合。电脑和网络一旦出现问题,我都积极主动去帮他们解决。由于自己的无私和热心,我在学校也成了大忙人。几年来,我在工作上的努力和付出,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人还是多一份善良为好,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西夏二中自从接了网络光纤以来,我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建立了校园教师课改交流QQ群。利用网络,本校教师可以相互交流教学心得,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电教操作技能。在满足学生学习的同时,为我校信息技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成绩的取得,已属过去。在今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会更加珍惜机会、奋进不止,为办好西华人民满意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篇:电化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电化教育工作经验总结汇报材料
我校的电教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更新观念,改善设施,乘信息教育之舟,扬素质教育风帆,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加强组织,细化管理
1、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为了电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专门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有一位副校长主要负责的电教领导小组,同时由掌握电教基本技能的好的老师作为学校电教教研组成员。学校加强了组织管理的力度,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工作明确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学校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确保该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发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计划,并制定教师的长短期校本培训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在工作中能紧密围绕学校总的工作计划,特别是年初的电教工作计划,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建立健全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为促进全体教师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使电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电化教育工作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多媒体室、计算机教室等使用制度。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我校加大对老师的培训力度,我们制定了对教师的电教技能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有关电教工作方面的培训。
另外我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利用假期、老师休息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多媒体制作,网络资源下载,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等进行培训,使全体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做好信息化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1、学校电教工作领导组副组长负责对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为电教工作顺利进行搭建了平台。
2、我校节约其它开支,在电教工作增加投入
改善环境,现已拥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一个;电脑室一个,共有22台台式电脑;教师个人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三台彩电,录音机十台;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各一部,vcd影碟机、dvd影碟机各一台,电教教材,电脑软件多数。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使用率高,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3、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充分运用。
4、学校有专人管理、收集、归档各类教学资料。学校现有网络素材库、学校课件资源库等。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5、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电教示范校开放日,实行每人一节教研示范课,通过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电化教育工作充分开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1、在教学中教师能很好运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开扩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化教育为我为我校教育教学添光彩。近几年,我校共有4篇论文获市级荣誉,19篇电教论文获区级荣誉,5节电教优质课获区级荣誉,多媒体课件制作3次市级荣誉、4次区级荣誉,另外优质课3节获省级荣誉、4节市级荣誉、22节获区级荣誉。这些成果得益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靠我们去创造。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电化教育工作,学校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有电子备课室,并具备上网查阅资料的条件,进一步探索研究,让全体师生教学和学习提供最优越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