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课题组 2008年6月1日
《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是按照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重点项目推进的要求,遵循《闵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制订的一个专项方案。《实施方案》旨在阐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规划未来三年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蓝图,明确实施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实验学校履行职责提供重要的依据。
在编制《实施方案》的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十五”期间闵行区学校文化建设状况的调研,吸收了各区县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本市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校长教师与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考虑与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重点项目推进要求的衔接。
一、成就与挑战
(一)“十五”闵行教育取得的成就
“十五”以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闵行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推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等方面,形成了许多有效经验和新的成果。
1、教育投入逐年增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全区现有幼儿园155所,小学41所,初中2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高中14所,完中5所,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特殊教育3所,职校4所,中专2所。全区中、小、幼、中专、职校在校生148298人。近两年区、镇两级财政投入义务教育的经费持续增长。2005年以来,我区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在100%,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2%。我区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到10年以上,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一个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立体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2、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各类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1)基本确立了“两级政府、两级管理”的教育管理体制。小学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小学网络“校校通”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以及现代化寄宿制高中建设等措施,缩小了区域间、学校间的办学差距,全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2)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我区现有民办幼儿园68所,民办中小学15所,在校生占学生总数比分别为幼儿园37.6%、小学9.7%、初中24.1%、高中31.4%。此外还有直属单位10家;社区学校13所,社区学院1所。目前,全区各类非学历教育民办机构101个,全年培训人数超过20万人次。
(3)区域推进素质教育取得新成绩。中等学校招生制度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素质教育的实施。“新基础教育”实验有力地促进了校长、教师思想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的变化。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改革实验正在政府和学校两个层面展开,涉及区域教育财政拨款、人力资源配置、现代教育评估以及政校关系的调整、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落实等,并成为国家实验区。
3、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成效,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区各类学校的专任教师8972人,幼儿园、小学专任老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分别为73%、82.4%,中学专任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为84.4%。全区有特级教师21人,中学高级教师646人、占教师总数的8%,中级教师4357人、占教师总数的54%。
4、外来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得到了解决
目前我区有48800多名外来民工子女就读,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条抓规范,块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和控制总量、扩大规模、改善体系、提高质量的管理特色。我区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资源得到了优化,民工子女入学问题得到了缓解。
5、教育对外开放与国际合作取得显著成绩
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现有9所中小学接受境外学生,有489名境外中小学生在我区就读。另有11所国际学校,承担在沪外籍人士子女教育,在校生近8000名。
(二)“十一五”闵行教育内涵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是闵行教育发展的关键时期。闵行确定了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投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日益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闵行教育发展既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闵行教育内涵发展还存在很多不适应:
1、学校办学特色不明显,优质教育资源与品牌学校短缺
作为一个教育大区,闵行区目前办学的规模达到了历史之最(中小幼250多所),但是区内办学有特色,注重文化建设的优质学校、品牌学校并不多。以高中为例:我区现有市、区重点高中仅3所,重点高中在校生仅占全区高中在校生的30%,且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及品牌学校的短缺,导致每年有一大批本区的优秀学生转入其它区的品牌学校读书。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学校文化建设是必由之路。
2、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有差距
塑造学校品牌必须灌注学校文化,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学校文化的建设至关重要。创建学校文化,校长起着核心领导的作用。当前,部分校长对学校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上还存有偏颇:一是学校文化建设滞后,不够重视现代学校文化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现代学校文化制度的建设;二是学校管理重教学质量轻文化建设;三是生搬硬套其它学校或者企业的文化建设成果,出现“文化移植”现象;四是对本校已有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疏于提炼和升华。
在实现学校转型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整体提升校长的办学理念,建设一支有智慧,能创造的创新型校长队伍是实现闵行区域学校内涵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3、部分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还未能在教师群体中得
到认同、共识和维护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它产生于学校自身,得到全体成员的认同、共识和维护,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日益强化,最终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也成为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特征。但是在部分学校中,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尚未在教师群体中得到认同,造成了教师在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并日益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以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也是学校走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意义与作用
闵行区作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在第一阶段,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开展了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层面的部分实验项目的研究,为区域现代学校制度的推进创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制度环境。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闵行区作为国家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第二阶段的重点推进项目,既是一项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全面提高区域学校办学水平的基础工程。加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巨大作用,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区域学校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区域和谐校园文化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十七大”报告把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一项专题提出来,针对性很强,这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在学校和幼儿园中开展和谐文化、现代文化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发挥学校的双重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地创造出更加符合时代精神的学校文化,用文化的力量引领人、感召人、全面塑造人。创造先进文化、丰富传统文化,是新时期学校发展所肩负的必要的文化使命。
(二)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构建区域学校多元文化的需求
区域学校文化是以教育价值观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它是凝聚和激励区域全体师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精神力量,是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和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当前,跨文化交流日益扩大,中国教育正经历着中国教育史上最大的发展和最深刻的变革,种种思想观念的交锋,体制机制的冲撞,使学校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有利于现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促进学校主体的主动、全面、和谐、多元的发展,有利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能引领区域文化方向,有利于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三)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闵行教育现代化的需求
在2004年的闵行教育工作会议上,闵行提出了至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教育现代化需要有现代化的学校,现代化学校则要有现代化精神、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制度、现代化的思想意识、现代化的道德情操、现代化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一句话,现代化的学校要有现代化的学校文化。也就在2004年,闵行区成为现代学校制度研究的国家试验区。几年来,在政府层面开展了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教学督导、教育财政拨款、校长队伍考核与选拔这五大框架制度的设计;学校层面进行了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形象设计、民主管理制度四项核心制度建设。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关注制度背后的伦理精神、道德取向和文化价值基础,用现代学校文化统领现代学校制度的方向,通过制度建设,提炼、培养、提升、相对“固化”区域学校精神文化,提升学校的“软实力”。
(四)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闵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
闵行教育发展到今天,破解了一个又一个教育改革中所面临的难题,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崭新格局,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使闵行教育与闵行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如何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能力;如何缩短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等等。这个需要我们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用全新的视角予以审视,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方式去予以突破。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其决定性作用往往不是制度,而是全体师生普遍认同的学校文化。因此,在区域范围内开展学校文化建设符合闵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它是促进闵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学校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舞台。
三、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一)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概念
基于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研究现状和相关理论的认识,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的基本概念作如下表述:
1、关于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文化,一般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遗存。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和学校精神文化等。狭义的学校文化,一般指的是各级各类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所留下的各种精神层面的遗存,即广义学校文化系统中的学校精神文化子系统。例如:学校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学校三风、校训、校歌等。
2、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区域学校文化是指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区域层面学校群体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积累、共同创造生成的价值观念、制度规则、行为方式及其活动结果,以具有区域特征的精神形式、制度形式和物质形态等为其系统表征,影响、制约着学校群体成员的一种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以下几点基本认识: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建立区域广大教职工普遍认同的教育价值观为核心。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以建立和谐的,以区域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既有共性与个性互相包容,又有区域特征与个性呈现相互交融的、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为主要建设内容。
3、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自主发展为
本,以建设与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区域特色的学校文化为主要目标。
和谐:原意为“和睦协调”,它是自身不断发展、结构不断完善、和谐度不断增加的系统的表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和谐是系统整体性和多样性的表现。本项目所指的“和谐”,是不同学校文化之间、学校文化与教育之间的一种互相促进的、共同发展的协调状态。
健康:健康是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三个方面全部良好的一种状况。本项目所指的“健康”是相对于文化的性质和内容而言的,即学校文化应该是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以及学校发展的文化。
精致:原意为“精细周密”、“美好”。它表明了学校教育所应该达到的一种目标或状态。精致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走向,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理念、新策略,是融整合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管理过程和管理细节,力求做到更好。本项目所指的精致的学校文化包括:精致的教育理念、精美的校园文化、精细化的管理策略、精干的教师团队、精致的课堂教学等等。
生态:原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本项目所指的“生态”意为注重教育系统中的人与文化环境的联系,并且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生态”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乃至学校的发展。
开放:原意为允许进入,也指思想的开通与解放。本项目所指的“开放”表明了我们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持有的一种态度,即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是对他人、他校以及其他先进文化成分的吸收。
多元:多元文化是针对单一(单元)文化概念而言的。它是指在一个区域、地域、社会、群体和基层等特定的系统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多种文化。我们认为,尽管各个学校的文化有所差异,但每所学校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是能够并存的,并且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来促进共同的发展。
(二)关于“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理论依据
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我区新一轮教育发展中提出的新课题,对它的概念、理论基础构成及其的操作定义等,只有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形成基本共识,才能寻求比较满意的结论。作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我们在探索“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架构时,主要以三方面的理论作为实验研究的支撑点:
一是教育学,以现代教育基本理论作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导向。现代教育基本理论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发展”,学校的教育行为应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升教师的职业尊严与内在欢乐,在成教育之事的过程中,成教育中的人,关注成各类教育之事的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渗透,关注成各类教育中的人的生命价值中体现的文化因素。以学校领导和班级师生的教育行为和生存方式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并以此建立起具有共识性的个性化学校文化。
二是文化学,以当代教育文化学的相关理论作为现代学校“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文化学认为文化是个复杂整体,根据目前对学校文化的研究,可以将学校文化简单分为四个基本层次: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学校行为文化和学校制度文化。学校作为以师生之间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为主的一种特殊组织,充满教育实践活动,教育作为直面人、通过人、为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是一项充满过程性、关系性的人类文化事业。由此,“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将紧紧围绕学校文化建设的四大层面进行。
三是社会学,文化根植于社会中,文化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文化是一种力量。学校是一个社会机构,它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是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学校是融会知识、传播文化的场所,任何学校都通过课程设置、管理制度、评价标准和校园环境、师生活动等,将民族和社会的文化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再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使其理解、领悟、认同并深深地扎根于心田,使个体和社会获得持久地发展动力。因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功能。
四、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一)“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指导思想
开展“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是区教育局未来三年中的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在建立和推进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进程中,我们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十七大”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为基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在具体的实践中,结合区域文化的特点,挖掘学校文化资源,以构建和谐学校文化为突破口,促进学校的均衡发展与个性化发展。
(二)“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及研究的目标指向
Ⅰ、“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总目标:
完成“十一五”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赋予文化建设的任务,完成现代学校制度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的项目任务,学校文化为学校发展服务、为社区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区域形成“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呈现多元、人本、开放、个性化的特征,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历练出一支有智慧、有创造的专家型校长队伍。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并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学生文化,在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成长中能呈现继承发展、追求卓越、廉洁高效的教师文化。
Ⅱ、“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具体目标:
1、区域层面达成的目标:
总结和提炼区域范围内学校文化建设的已有经验,并针对目前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区域层面达成的主要目标: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以教师、学生自主发展为本,以建设与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和谐、健康、生态、精致、开放、多元”的体现生命成长的,具有闵行区域特色的校园文化。
(2)构建开放型、多元化、个性化的具有区域学校文化(特色的)建设内容体系。
(3)形成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体系
2、学校层面达成目标:
(1)建立学校文化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激发学校活力,调动基层学校校长和老师在创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服务质量,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历练出一支有智慧、善创造的专家型校长队伍。通过三年的研究,使学校文化建设呈现多元、人本、开放、个性化的特征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得以呈现,各实验校能根据自身的文化背景形成自己的特色研究项目,学校的文化建设、办学价值观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同,并体现在办学目标与办学思想之中。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团结协作、并逐步形成学校独特的学生文化。
(3)人文精神在学校的制度文化中得以呈现,在教师的师德建设与专业成长中能呈现继承发展、追求卓越、廉洁高效的教师文化。
(三)“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原则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在这个工程建设中,既要建设物质文化,又要重视精神建设;既要发挥学校校长的主体作用,更要发挥师生员工的主体作用;既要发扬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目的是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宗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此,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与设计过程中要体现如下原则:一是发展的持续性原则;二是发展的系统性原则;三是发展的主体性原则;四是发展的多样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应根据自身条件,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和财力,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师生智慧,充分体现多样性,丰富学校文化建设。
五、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结构图
六、内容框架构建
我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在策略上是以课题研究(理论研究)为先导,从而推动整个实验的逐步深入发展。在总体方案设计时,将采取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工作同时设计、同步推进的策略。因此,我们对“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内容和实验(实践)内容同步进行了初步构建,目的是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实验和课题研究明确主攻方向,为研究(实验)人员对研究(实验)的内容架构的掌握、课题组内部人员的分工合作、重点实验及研究内容的划分提供依据,这将有利于实验及课题研究的总体控制。为便于课题组对实验研究内容的把握,便于各实验校对实验研究内容的全面了解和选择,我们根据总的内容框架,初步列举了一批具体研究内容(子课题):
(一)区域总课题组研究的课题(区域层面)
Ⅰ、理论层面:
1、文化、学校文化、现代学校文化的定义、基本特性、基本体系的理论研究
2、现代学校文化、和谐学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关系研究
3、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类型研究(含各基本类型的特点、优势、劣势、适应的学校条件研究)
4、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关系研究
5、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关系研究
Ⅱ、实践层面:
1、区域性各类学校文化制度建设的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
(1)各级公办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2)各级民办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3)各级外国学校文化建设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4)各级各类学校文化建设的比较研究
(5)区域内学校文化与社区、家庭关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6)现代学校文化与“学习型学校”建设的关系研究
2、区域性各类学校文化创建中,各类(公办、民办)学校内部管理机制的研究
(1)校长办学理念与决策程序的研究
(2)现代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的关联性研究
(3)学校环境与设备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4)学校文化创建中,现代人力资源配置的研究
(5)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与学校文化的研究
3、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特色及其体系建构
(1)区域学校文化建构目标、建构特征的研究
(2)区域学校文化构成元素的研究
(3)区域学校文化形成途径和方式的研究
4、区域性现代学校文化创建中,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关系的研究。
(1)学校与社会、社区、家庭在学校文化创建中的目标关联性研究
(2)社区、家庭在教育中地位、作用的理论研究
(3)社区教育资源相互支援、开放的可行性研究
(4)学校与社区、家庭联系(协作)机制的研究
(5)学校与社区联动的理论研究及制度设计
(6)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途径及方法研究及实践
5、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的研究
(1)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原则、策略的理论研究及实践。
(2)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总标准、总指标的实践研究。
(3)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各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4)区域学校文化建设评价方法、过程控制的实践研究。
(二)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的课题(学校层面)
Ⅰ、区域学校(中小幼)文化建设研究必选项目
准、技术和经验。
八、步骤与进度
(一)实验和课题研究时间:
本课题实验和研究时间拟为3年,即2008年3月-2010年12月。
(二)实验和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及研究步骤拟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4月)
2、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案设计阶段(2008年4月~2008年6月)
3、实验及研究实施(实证研究)阶段(2008年7月-2010年5月)
4、课题总结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2月)
九、推进策略
(一)项目带动策略
根据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文化四大层面的研究内容,设计了若干个子项目在全区中小幼进行公开招标,最终选择20所学校作为项目实验学校。在区总课题组的指导下,各实验学校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各个实验学校根据自己的前期经验与基础,设计学校优先发展的实验项目,并不定期在课题组内进行经验交流,力争在年内评选出若干个学校文化建设优秀学校。
(二)滚动推进策略
区域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所以整个实施过程也应该是一个渐臻佳境的过程。各实验校可以先从一些必须研究的项目或相对容易突破的项目入手,随着课题的深入逐年递进,2008年、2009年、2010年应该分别比上一年有所进步,在指标设立上也应该呈现出渐进的趋势。
(三)上下联动策略
在区域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联动推进策略。区域学校文化建设应体现以区域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的,既有共性与个性互相包容,又有区域特征与个性呈现相互交融的、和谐共生的学校文化。既要注重统一认识,和谐发展;又要倡导百花齐放,个性发展。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校长、中层领导、全体教职员上及学生都要共同参与,推进学校文化的发展,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鼓励家长、专家、社区人员的有效参加,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尊重不同的观点。
十、机构、人员、经费安排
(一)实验和研究组织机构:
成立“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组。
(二)成立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竺建伟
副组长:朱雪平、朱越、王浩、赵建成
成员:各科室负责人、教研所、进修学院负责人
工作职责:
1、提出规划的总体思路。
2、协调规划中的各方面力量。
3、讨论工作项目草案。
4、形成工作方案正式送审稿。
(三)成立闵行区“区域学校文化”建设研究项目工作小组:
组长:副组长:工作人员:
工作职责:
1、制订项目工作方案。
2、组织力量进行基础调研(基础数据、各基层学校、政府各局室等资料收集)。
3、实地考察,制订草案。
4、组织专家组进行研讨论证。
5、向教育局提供项目研究草案。
(四)成立研究项目顾问组(专家指导组)
顾问组(专家指导组)由对本课题相关领域素有研究的国内著名专家、教育部相关司局的司、处级领导、市教委领导、市教科院、大专院校专家组成。
(五)成立子课题组
参与区域文化建设实验项目的学校、幼儿园一律由校长、园长兼任子课题组组长,子课题组组长为总课题组的当然成员。各子课题组务必确定一位常务工作联系人并将姓名、联系方式上报到项目研究小组。
(六)实验及研究经费:
本实验和课题研究经费按年度计划由财政划拨,三年总经费为90万。2008年度预算启动经费为30万元,具体为:
1、设备费:3万
2、资料费:2万
3、办公费:3万
4、差旅费:4万
5、专家咨询指导费:5万
6、大型活动(研讨会等)费5万
7、人员培训费:3万
8、研究专集出版发行费:3万
9、其它费用:2万
第二篇: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如何让一所学校能够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搞好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条有效之路文化的核心是共享价值观的形成,我校“创造生长 幸福三中”的理念,就是把师生的思想统一到创新发展,享受奋斗后的幸福的共识上,并且以“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办学生喜爱的学校,成就师生精彩人生”为共同愿景,其本意就是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方向是服务和引导学生的健康成长。由此,我们提出四大战略目标,建设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构建平衡且满足个性需要的课程体系,实施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搭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课外活动平台。
在环境建设上,我们以“一切景观和设施都要会说话,要为学生学习提供切实帮助”。我们以“一轴”,即校门我们以国家版图、缶池、国旗台、学校荣誉墙为爱国主义教育主轴,同时这些景观为学生提供各种文化活动场景。在校园四周,以中国传统思想、各国名人名句为主题,构建悟苑和思苑,即激励上进又激发思考,外国的全部为原文,增强国际意识。在一处偏僻处,修建兰亭文化苑,用以感怀中国古代文人情怀和体验书法艺术,成为研习国学的之所。操场上用展板展示各种运动图解,使学生在活动训练之时获得技能提升。高中区、初中区,我们计划大力建设服务学生学习的各种场地和设施,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服务。在教室的内外墙上,要建设学生荣誉榜及及学习感悟交流区,让积极的学习引领班级文化。在行政区以校史为主题,展示学校的历史。办公室要以便于交流为主,构建温馨上进的小环境。
一切的价值观念,要想被师生接受,并成为指导日常行为的力量,必须做到说和做的一致性。所以,学校的制度的合理性、办事程序的简洁性、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就成了校园文化建设是否有诚意的关键。职评、进档、评先、评骨干,以及奖励,我们本着教师行为与学校的共享价值观的契合度、对学校贡献大小、个人业务能力的强弱来公平操作。教职工评价干部,相关教职工评职员,学生评分在教师考核中起决定作用,真正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让一切涉及教职工利益的活动在阳光下操作,取信于民。
坚持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服务,合理分配各种课程及活动的时间,在挖掘内涵上下功夫。在教学上,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用积极的正面的肯定,引领学生的发展,淡化消极的批评,鼓励学生学习上冒尖。学生教育上要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最终形成有三中特色的教育思想、规程、资源和课堂文化和活动文化。
从建设学习型学校出发,扩大决策参与的广泛性,发挥教师民主参与热情,鼓励教师中开展教学的研究,外出学习提升专业发展,坚持学校、学生、教师同步发展的理念。
办好一所学校,当然离不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上级部门、家长、社区、校友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都是学校可倚重的资源,也是学校健康发展的监督者,评判者。所有的教育成果、优质学校都是学校发展所需借鉴和学习的资源。这一切构成了学校人际文化的核心,我们认为师生的人际生态(过去的、现在的)是核心的核心。
好的人际文化应是围绕着学生教育在说话,围绕着学校活动在研讨,围绕着个人情趣在活动,围绕着工作在交流。这些东西是可以被传承的,被放大,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主体。学生在学校的生活痕迹加以保留,生活故事传说加以传承。一方面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校友和学校联系的纽带,为学校的持久发展积蓄越来越强大的能量。教育系统的专家、优质学校、友好学校,更是实现开放性的要素,理论的引入,经验的学习,差距的查找,让学校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冲满活力,这一切就构成了学校的人际文化。
总之,广纳社会力量,形成开放、创新、共享的学校文化。其核心就是在创造中改变,在改变中享受成果,建成一所有积极向上的校风,有扎实、肯干、会干的良好作风,有积极学习、主动发展的学风
第三篇: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总结
根据《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结合我校的实际,以创建优美校园环境、培养优良学风为目标,开展了一系列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我校本学期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措施到位。我校对校园文化建设高度重视,成立了以校长同志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小组,出台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学校团委、工会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考核,校园文化建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遵循“整体规划,逐步完善”的原则,分设施建设、活动建设、环境建设、制度建设四个方面进行,既重视硬件建设,也重视软件建设,不断发展和繁荣校园文化。全校师生投入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热潮中。通过召开行政会、教师会、校会班会,进行国旗下的讲话、常规课堂、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全校师生大力宣传,组织师生收集素材,交流学习、活动心得。同时,利用校园文化宣传长廊、广播、上远程课等阵地宣传活动的目的意义及开展情况,从而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树立校园精神。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具有催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作用。
1、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中,以师德师风教育为重点,在干部职工中,以爱岗敬业教育为重点。具体措施是:召开领导班子会,要求班子成员对自己公正廉洁,勤政务实,公开办事制度,依法治教,依法从教,规范办学秩序;召开党员大会,会上要求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到师德师风建设中去,大力配合学校开展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工作,把师德师风和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做师德师风的楷模;召开教职工会,要求教职工根据工作岗位对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情况进行自查自纠;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箱,向学生、学生家长公开学校投诉电话,接受学生、学生家长对师德师风的监督,学校对收到投诉及时进行了自查自纠;开展师德师风家长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及时给予了处理、整改。通过教育,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能够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2、德育教育。坚持把公民道德教育与学生行为养成教育结合,以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素质为目标,多方位,多层次的强化教育。为了提高道德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具体做法是:①、将知、情、意、行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晓知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学期的第一周定为行为规范教育周,要求班主任有计划的组织班级学生学习《守则》、《规范》等有关内容。新生入学,政治处还组织召开“行为规范教育”专题讲座报告会,对新生在校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比较系统的教育培训,严肃校纪校规,使之能尽快地熟悉并适应新学校的学习生活。在组织学习,识记有关规范条款之后,政治处还组织考核检查,以强化认知。为了把文明规范教育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一言一行中,政治处、年级长、班主任和课任老师形成共识,加强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督促,做到有检查,有公示,有反馈,收到良好的效果。②、与创建先进班级、星级宿舍等相结合,学校在评选各级先进班级时,把班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素质作为重要条件之一来考评。学生精神文明、品质道德水平不断得到提高,校园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拾金不昧的事迹感人至深。
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举行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血脉,它丰富活跃着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能使学校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
1、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直以来,学校都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组织师生收看收听以爱国为内容的电视和广播,坚持正面宣传,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爱国思想感化人。中宣部、教育部等七部联合推荐的100首爱国教育歌曲成为活跃校园文化生活的主旋律。学校首先利用校园广播每天插播爱国歌曲;其次今年10月举办了“庆国庆”演讲比赛,通过比赛激发师生们的爱国热情。为了迎国庆,学校组织了系列活动,有以爱国报国为主题黑板报比赛;以党团知识为主的知识抢答赛,还有以中宣部、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推荐的100部爱国教育图书为目录的读书活动及征文比赛。
2、举办了首届校园文化节。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届校园文化节在11月2日拉开序幕,文化艺术节有广播体操操比赛;有宏扬民族精神为
主题的现场书法比赛;有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内容的手抄报比赛;有国学经典朗诵比赛;有拔河比赛;还有篮篮球、排球比赛。学生为了准备国学经典朗诵比赛,有的班级主动加强了晚读,齐齐诵读国学经典,校园因而形成朗读诗歌热潮;为了能在手抄报比赛胜出,学生自觉学习了《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行为规范》。
3、开展国学经典研读活动。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主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情感、精神、心理的结晶。它凝聚着中华五千年的智慧和人文精萃,是中国文学的核心。为了使我校全体师生增长知识,提高素养,陶冶情操,传承和光大中华优良传统,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形成品牌学校,推出教育精品,探索育人新路,我校通过开设国学经典课程,深入学习国学经典,并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国学经典朗读和演讲比赛,在广大学生中点燃学习国学、了解国学的热情,激发更多的同学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强烈的爱国热情与民族使命感。
4、积极开展体育活动。文化节的召开,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体育活动是增强学校凝聚力的有效途径,在今年11月份开展的教职工篮球、排球、象棋比赛和学生拔河、篮球、排球比赛上,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深入人心,团结友爱,勇争第一人文精神得到充分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得到宏扬。
5、开展宏扬民族精神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学校在九月份组织了新学生参加为期七天的军事训练,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观念;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作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在XX港特勤中队严格训练下,让师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并自觉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学生精神面貌大为改观,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宿舍卫生状况明显好转,寝室文化进一步提升。
6、开展生命教育主题活动。加强了法制、卫生以及安全知识的学习。组织全体同学学习《安全教育手册》、《道路交通安全提示》、《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条文内容,听专题讲座和形势报告等。并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为营造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奠定基础。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加强校园文化文化设施建设,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我校以“环境优美,文化浓厚”为目标,遵循“设计科学、规划合理、经济实用、整洁舒适”的原则来,建设校园环境。坚持不懈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学校绿化率达60%,整个校园绿荫满园,百花争艳,四季常绿。学校既是花园,也是植物园,校园规划、教室布置、橱窗黑板的设计和管理,都体现了知识性与教育性,努力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事都成为教育资源。
1、加大校园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在学校办公经费紧缺的情况下,投资2000元改善了校园广播系统,把原用的旧高音喇叭更换掉,建成校园广播;投资3000多元新建了8张乒乓球台,进一步完善了校园的体育设施;投资了3000多元完善学校电教室的建设;投资5000元用于购买图书、征订报刊杂志,充实了图书室、阅览室;资金的投入,使校园文化建设有了可靠保障,为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系列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搞好校园美化、净化,发挥环境的教育功能。校园是师生生活、学习、活动的场所,美化、净化校园以及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学校有符合规格的升旗设施;学校德育常规设施完善;有符合规格的升旗设施和广播设备。《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八荣八耻”的大幅宣传标语已上墙。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总之,校园宽敞、整洁、优美,体现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并融教育性和艺术性为一体,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
另外,强化“校园是我家,美化靠大家”的观念,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积极培养学生参与校园的美化净化工作,采取分片包干的办法,实行课室、宿舍、公共区每天一小扫、每周一大扫的清洁卫生制度;真正的使美化、净化与学生的教育和行为要求达到了有效的结合。
第四篇:加强全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加强全市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市中小学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及历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根本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规范校园文化内容,拓展校园文化领域,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引领校园文化创新,打造遵循教育规律、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彰显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把学校建设成校园环境优美、教育理念先进、育人氛围浓厚的立德树人主阵地。
三、基本原则
1.政治引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凸显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突出特点,使广大中小学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
2.育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弘
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协同推进。坚持长远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持之以恒,将学校文化建设与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同筹划、同部署、同推进,充分发挥学校文化建设在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的重要作用。
4.与时俱进。坚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把时代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办学理念相结合,守正创新,拓展主题文化活动,提炼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内文化设施,建设网络文化新平台,提炼挖掘学校文化特色,切实提升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四、工作任务
围绕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尊重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尊重教师基层首创,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内涵,继承学校办学传统,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十项行动”。
1.党的教育方针宣传贯彻落实专项行动。
组织党的教育方针专题学习,深入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加强党的教育方针宣传,在校园显著位置宣传党的教育方针内容,面向家长推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宣传资料;开展下沉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志愿教师参加“社区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等活动;认真查找与党的教育方针不相符的观念和行为,扎实开展整改工作。
2.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行动。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整体作用,统筹规划,精心设计教室、办公室、楼道、食堂、宿舍、体育运动场所、功能室等文化。教室文化要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办公室文化要彰显“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和师德师风建设内容;楼道文化要突出红色教育、安全教育、科学知识、先进人物、文化艺术、文明校园等内容;食堂文化要突出“文明礼貌、勤俭节约、安全卫生、健康饮食”的理念;宿舍文化要突出营造“整洁、文明、安全、温馨、健康、团结、高雅”的寝室的氛围;体育运动场所文化要传播“健康第一”理念,弘扬体育精神;各学科功能室文化要突出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促使学生养成基本专业素质;党员活动室、共青团活动室、少先队活动室文化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教育等内容。
3.校园文化符号宣传推广行动。
学校要凝炼特色鲜明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一训三风”),并赋予其丰富内涵,广泛开展“一训三风”学习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熟悉学校“一训三风”内容,理解内涵,展现良好风貌;各学校要结合实际设计校徽标识,开展“佩戴校徽”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校庆日等重大活动中形成自觉佩戴校徽的良好习惯;扎实开展校史教育,进一步加大对校史整理、研究和阐释力度,通过主题讲座、校园广播、宣传栏、新媒体等渠道开展校史学习宣传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校史馆,展示学校深厚文化底蕴和优良办学传统,激励全体师生珍视学校声誉、关注学校发
展、参与学校建设;积极开展校歌传唱活动,没有校歌的学校要谱写校歌,将传唱校歌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党团队活动、主题班会及学校大型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传唱校歌,确保校歌在师生中广泛传播,深入人心。
4.校园自然景观美化行动。
绿化美化校园环境,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设计和布置,调整绿化布局,广栽花草树木,精心搭配品种、修剪树木,创造优美校园自然景观;加强校园环境管理与维护,坚持做好环境清洁卫生工作,通过校园环境的净化、绿化、美化、亮化,浸润、感染、熏陶学生心灵;举办“美丽校园”摄影展,以“校园好风光”为主题,展示校园环境和校园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5.“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行动。
扎实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系列活动,开展“新时代好少年”主题实践活动,评选学习宣传校级、县(区)级、市级、省级“新时代好少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主题教育,利用清明、“七一”、国庆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红歌传唱、“我和国旗合个影”、红色观影、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教育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持续推进“我们的节日”、“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中华经典诵读和戏曲书法、国画、中华武术进校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惠·慧”学雷锋志愿服务项目,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学雷锋志愿服务;开展“劳动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卫生清洁、校外植树造林、各类行业劳动体验等集体劳动;开展“阳光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和心理素质训练,举办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主题班会,编排校园心理剧等。
6.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创建行动。
对学校图书室、阅览室配套设施整体规划,定期整理、充实图书资料;每年4月为“全市中小学校园读书节”,要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生阅读活动;广泛开展“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创建活动,做好书香建设、常规管理、阅读氛围、活动成果等工作;持续组织开展“启迪智慧之源,追随红色记忆”大阅读活动和“童心向党”系列阅读活动。
7.文明礼仪教育宣传行动。
每年5月为我市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月,各单位要利用升旗仪式、团队活动、主题班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形式深入开展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举办文明礼仪知识讲座,通过讲课、做报告等形式,以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观赛、文明祭扫为重点,普及文明礼仪规范;开展“八礼四仪”进校园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全面了解“八礼四仪”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团委、少工委、社团组织等团体组织作用,利用升旗仪式、团队活动、班会等形式深入推荐文明礼仪书籍,播放文明礼仪教育视频,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宣传;开展“小手拉大手 文明一起走”活动,培养文明礼仪宣
传员,向家庭、社会发放文明礼仪倡议书、进行礼仪知识宣传,共同营造良好文明氛围。
8.体育美育浸润行动。
开足开齐开足体育美育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艺术社团,教会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并做到勤练、常演;每年5月为校园文化艺术节,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及优秀节目成果展;结合各学校体育特色,成立学校运动队,组织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落实好每天锻炼一小时体育工作要求,科学设计播放课间音乐,持续推动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最美大课间”评选等活动;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扎实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
9.科普进校园行动。
重视科技课程建设,提升科技课程品质,培育科技教育精品课程;邀请各行专家学者,举办科普讲座;每年9月为校园科技节,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积极探索科技教育新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学生喜爱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科普实践研学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平顶山市中小学生创意制造大赛,到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开展实践体验和研学活动,增长学生见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10.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建设行动。
加强办公系统、信息平台、教务系统、精品课程等信息平台建设,善于将先进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拓展校园网络
宣传渠道,坚持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站及校报校刊等平台优势互补;打造精品网络教育项目,结合实际在网站开辟各类主题专栏;培养网络文化引领队伍,建立和培养一支由新闻发言人、通讯员、网络志愿者、网评员等组成的网络文化引领队伍;健全网络监管制度,制订完善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处置机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领网络宣传空间,增强网络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五、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高度重视,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学校发展长远计划,加强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整体规划、完善制度、强化责任、分步实施,扎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2.务求工作实效。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各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十项活动”为载体,用心规划,科学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师生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努力形成学校的校园文化特色品牌。
3.加强指导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分层指导、检查评估,发现、培育、推介先进典型,广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和经验交流活动,积极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努力形成我市校园文化建设各具特色、竞相发展、全面跨越的生动局面。
第五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宏扬国学精粹,丰厚校园底蕴
——兴化市楚水小学特色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优秀的校园特色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气质,一种精神,是一所学校得以发展的灵魂。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则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及校园活动等各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它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提升了学校教育的内涵与品质,推进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不仅在于美化环境,陶冶情操,更重要的在于构筑博大的精神家园,积淀底蕴。现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此计划书。
一、校情分析
我校坐落于昭阳古城外迷人的沧浪河畔,创建于2004年,前身为楚水实验学校小学部,2010年与邻近的“阳山小学”合并,并更名为“楚水小学”。
办学以来,学校以“人文关怀,和谐共进”的办学理念,以“让每个孩子都能赢在未来”为宗旨,以传承华夏文明为已任,构建“以信为本”“以礼待人”“以孝事亲”的德育品牌特色;以孔子倡导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等六大主题来统领校园文化,学校以“打造精品,争创一流”为目标,形成了以国学教育、艺术教育齐头并进的特色课程格局。2008年,我校便被确定为中华诗文诵读实验校,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作文名校”“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现代技术学校”“江苏省健康促进学校”“泰州市红十字示范学校”“泰州市三进工作示范校”等称号。2011年6月经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 1
同意成立“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基地——东方少年国学院”。
二、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国学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塑造良好品德,奠定优雅人格;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培育优良学风,形成优良校风;国学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在国学文化的滋养中树立学生儒雅大气之品、感恩孝敬之品、诚信责任之品、仁爱友善之品、勤奋进取之品,用国学文化之光,照耀指引孩子们健康成长。
三、建设目标
国学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是民族之魂,文化之根;国学教育,是学生修身、立德、治心的教育。为此,我校确立了以下工作目标:
1.以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创设国学文化氛围,营造有形的国学文化教育环境,着力打造校园国学特色文化显性外形。
2.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校本研修为重要途径,形成国学文化教育校本特色课程。
3.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内化,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4.提炼主旨,在办学思想、学校管理、学科教学、校园文化等方面形成鲜明的学校国学特色文化,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四、内容与项目措施:
1.融国学文化于环境。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显形式,将国学与校园环境有机结合,以国学精神为底色构建学校环境特色,从校 2
园的整体设计到分区建设,再到班级布置,每个区域都体现出它独有的育人意义,真正寓国学文化于极富内涵的校园环境之中,体现“文化治校”主题,处处让人感受到国学经典的视觉冲击和精神陶养。(1)展示国学名人名言名篇。学校将在走廊、过道、墙壁等处,精选历代国学大师肖像与经典美文,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氛围。如塑造孔子塑像,张贴孟子、武中奇、郑板桥等名人画像、人物介绍及作品,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国学大师的风采和作品神韵;校园内,《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唐诗·宋词·元曲》随处可见,时时丰盈学生的生命。
(2)开辟国学文化长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智慧精髓,学校将开辟国学文化主题长廊,如“书法长廊”“清风绿廊”“经典长廊”“科技长廊”等,让师生们感悟华夏文脉,品味中华文化浩瀚的丰富内涵,感受其奔腾不息的宏大气势。
(3)颂唱国学音乐经典。学校将精选师生耳熟能详的“诗乐启蒙”16首,设入校园音乐系统,在晨读前、散学后、课间活动时作为背景音乐播放;教师例会,欣赏一曲大师名曲或经典美文,让国学经典时刻伴随师生左右。
2.融国学文化于课程。让国学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更是开展国学文化建设的关键。
(1)发挥学科课程主渠道作用。学校将国学教育与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在不同领域挖掘国学文化因素,传播中华文明成果。例如,将经典诵读融入到语文课堂,将国画、剪纸等传统艺术融入美术课堂,3
将国学内容变成歌谣,融入音乐课堂,将国球——兵乓球、武术融入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堂等。
(2)努力开设校本特色课程。我校将特邀专家指导,并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将积淀了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人生智慧的国学经典编写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国学校本教材,该教材将以诗文名篇为主,集名言警句、古典诗文、国学小知识于一体,包含国学经典以及书法、绘画、戏曲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各年级的校本课程计划,以校本课程引领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生成,行为习惯的养成。
(3)积极开展国学文化课题研究。早在2007年,我校便将文化特色建设列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结合本校实际,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点课题“学校教育与发展”的子课题《中华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研究》,我校成为了“全国百家中华经典诵读实验校”。在该课题的基础研究上,我校又申报并立项了“十二五”国家级规划课题《国学经典诵读本土化策略研究》,研究工作正深入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近期,我校将开展国学“微型课题”研究,以“微型课题”为载体,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融国学文化于活动。围绕国学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内外文化活动、实践活动,化枯燥为生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理、益智、修身。
(1)一日五诵国学经典。全校师生做到:早晨自由诵读国学诗文10分钟;语文课前齐声美读古诗文;大课间集体诵读国学名句;中午精心默读经典美文;晚上亲子共读半小时。
(2)每日坚持书法习练:每天安排15分钟的写字时间,练习硬笔、软笔书法,弘扬民族精品,修炼师生文化,陶冶师生情操。
(3)常态举行国学教育活动:为使国学文化在师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校将常规开展国学经典系列活动。一是校园主题活动,举办爱国、礼仪、勤学等内容的主题班队会,举办“好书伴我行”国学诵读节,开设“国学小讲堂”等;二是利用课余时间,开设书法、国画、围棋、乒乓球、武术等多项社团小组活动;三是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设立创新性的活动主题,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中华传统文明,体验国学内涵。通过这一系列国学活动,引领师生以国学立人,从而培育出具有民族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现代小公民。
4.融国学文化于评价。为让国学文化建设成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我校将结合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建立一套“国学雏鹰奖章”一至六级评价体系,分别按照不同年级就“学习内容”“学习目标”“效果达成”制定“国学雏鹰奖章”评价表,学生、同伴、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学生完成每项内容,即可获得相应等级的“国学雏鹰奖章”;班级制定国学文化建设方案,以国学文化名人命名班级,力求一班一品,并将班级国学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班级管理考核之中。
五、实施步骤
1.制定计划阶段(2015年1月-7月)。宣传发动、分析校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充分挖掘校园已有的国学文化资源。
2.全面建设阶段(2015年8月-2017年8月)。全面组织实施校园国学特色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打造校园显性文化,开设国学校本特色课程,开展国学特色文化建设系列活动。
3.积淀凝练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对开展国学特色文化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查找问题,研究应对策略。
4.铸造品牌阶段(2018年1月)。总结经验,铸造品牌,迎接验收。
六、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学校全体师生统一思想,明确国学教育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有效途径。学校建立校园文化建设管理网络,把贯彻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纳入主要议事日程,成立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创建领导小组和实践小组,负责校园国学文化建设活动的规划、协调、管理、实施与考评。
2.师资保障。教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学校的主体。学校将充分发掘本校内在资源,建立并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大培养一批博学、智慧而儒雅的教师的力度,确保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积极开发校外资源,聘请校外国学研究知名人士来校担任指导教师,讲学、指导、顾问。
3.阵地保障。学校将国学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之中,编制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使课堂成为传播国学文化的主阵地;全力打造校园和班级两级国学文化阵地,让校园处处弥散浓浓的国学气息。
4.活动保障。根据国学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国学经典系列活动,让国学经典融于活动之中,使国学经典教育成为我校的一项“文化运动”。
5.经费保障。学校设立国学文化建社专项基金,按学期投入一定的经费,以保障建设活动按期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