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新闻2

时间:2019-05-13 19:0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走基层新闻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走基层新闻2》。

第一篇:走基层新闻2

记者走基层:幸福校长与她的幸福“日志”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发布时间: 2011-10-23 11:59

文字颜色 黑色 白色 红色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黄色背景颜色 白色 黑色 粉红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综色字体大小 9 pt 10 pt 12 pt 14 pt 16 pt 19 pt 【进入论坛】 【开通微博】

【订阅手机报】

走进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孩子幸福的笑脸,教师幸福的工作节拍,乃至记者的采访都被感染上了幸福的味道。我们不禁好奇,这所学校拥有着怎样一位幸福的校长,她是如何把在当今社会中及其珍贵、富有价值的“幸福”二字浸润到学校教书育人的氛围中?带着疑问,我们翻开了幸福校长路月琳的幸福“日志”。

书写幸福心语创建幸福环境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被调至校长岗位,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来,从教师、副校长到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什么?为了爱,我坚守这一点。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真谛,是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者,管理者,我更要努力创建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校园里幸福成长,通过爱去培育爱,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从担任校长以来,每每清晨,迎着第一抹阳光,路月琳总是精神抖擞地第一个来到学校,坐在办工桌前,记下这一天的工作“日志”,然后微笑着站在学校大门口等待着孩子们。每一天,看到校长面带微笑的样子,孩子们都是快乐的。

“把教育构建成愉悦的、积极的、高效的、和谐的心灵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是这位拥有现代学校管理经验、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校长的办学宗旨。心系教育事业的她,自19年前担任老师的那天起,就怀揣着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育导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才。虽然身为校长,但是她会主动记下学校许多孩子的姓名,会主动关心她看到的每一个问题学生,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她经常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影响。”一次,她无意中发现五年级有个学生比较偏激,不能正确看待事物的两面性,担心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影响她今后的生活,便利用一切机会刻意接触孩子,通过推荐书籍、请她当助理、不经意间的小故事来影响她。

她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础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快乐,在快乐中成功就会不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为了丰富学校课程、提升办学质量,身为管理者的她经常深入课堂一线,探索各种课型的授课模式,与老师一同琢磨课堂教学,并能主动给老师当靶子;她经常指导德育部开展学校各项节庆活动,邀请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行动起来,在玩中体验快乐、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活动中,她尤其强调“不留死角”,她告诉老师,要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让学习相对差的孩子也感到幸福。如今,“好书分享”、“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展示”和暖春四月的读书节,盛夏六月的艺术节,金秋九月的科技节,寒冬腊月的体育节,以及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亲子运动会,已经成为十一小家长与学生心目中的最爱!

打造幸福校园

“教育走均衡化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走内涵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作为一名现代校长,我必须要有清醒的意识,要让文化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核心发展力。依托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的幸福发展之路。”——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2008年9月,是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建校二十周年的校庆,面对这样一所社会关注度高、上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认可度高的高起点新学校,今后将如何发展,是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年轻的她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既然定位在建设银北一流小学,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所以,学校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上,而是要提升到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上;教师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上,而要提升到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上;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停留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而要提升到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上。于是她多次召开中层领导会议,讨论学校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使学校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获胜?如何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化地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有限的和无限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一切教育资源,实施科学而人本化的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呢?她虚心地探寻着,思考着。2008年5月,她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成立“一委两部六中心”,统筹管理学校人、财、物。她带领教学部的管理人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小专题的研究为抓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自治区教育厅重点课题相继顺利结题,三十多项科研成果和论文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一二等奖,四名管理人员获“国家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四名教师获国家级“教科研先进教师”,她本人也获的国家级的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在回顾建校20周年的历程,梳理办学经验,寻找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建书香校园,育博雅师生”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以书香校园的创建为抓手,以培育博雅师生为目标,用文化来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让文化浸润、陶冶、濡染每一位十一小人。如今,在这一办学理念的熏陶下,做一个博雅的人,已经成为每一个十一小人的不懈追求!今日的十一小学,学校教风正、学风浓,教师、学生生机勃勃,学校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积极状态,社会的满意率逐年上升。路月琳以她的博识、她的才情、她的心智在现代教育的时空中穿梭驰骋,引领学校走上特色发展的绿色通道。

书写幸福心语

“担任校长以来,越发感受到,教师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一所学校赢得优势、凸显发展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是核心发展力。所以,我要关注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在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得到了什么人的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什么人相伴。在十一小学工作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市十一小的老师们之所以感觉到幸福,是因为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位就是让每一层次的老师都能得以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她组织召开的每一次中层干部班子会,都是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每一件事大家总要认真沟通,听取每个人的想法,同时鼓励班子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正是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使中层干部的心理压力没有了;戒备之心没有了;工作中的重重顾虑没有了,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无论在业务钻研上,还是在教师团队的集体向心力上,她都本着以真心换真心的柔性交流方式对待,只要有闲暇,她一定会适时出现在老师们跟前:或是辅以和风细雨般的谆谆善诱,或是细微处入手的温情关怀。自从她担任校长以来,学校每位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会亲自送上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每位老师生病住院,她都会亲自前去探望,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举动,但是老师们却十分感动。

为了带好队伍,几年来,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大量浏览教育网站,学习教育专家的博客,学习《人民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管理》等杂志,汲取前沿教育经验;认真参加各级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拜读《校长的时间管理》《学校团队管理》《校长的沟通艺术》等校长培训丛书,在市校长论坛上作交流发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从2005年到2010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又先后完成了汉语言本科和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取得了教育管理的硕士学位。

三年多来,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在2008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书香校园”、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强区先进集体”;2009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2010年教师节被区委、政府授予“首届名校”和“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几十项殊荣。她本人也在2011年教师节,被大武口区委、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并被大武口区推荐为石嘴山市“十佳校长”。

······

采访结束,走出市十一小学大门时,我们还在反复品味“幸福”这两个及其有价值的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想来,这也是路月琳最向往的教育,更是她作为一位教育者永远不变的追求!(记者 吕筱恺 实习生 张丽娜)

第二篇:走基层新闻1

网易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新闻新闻网页 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史铁生”: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

2011-10-23 09:43:28 来源: 新华网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3日电(记者廖翊、张亮)坐在夕阳斜照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时让记者“指导指导”。轮椅上的他,神情安详,娓娓道来,丝毫看不到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苦。

“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79年,年仅19岁的王雪怡在工地上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脊柱,导致终身瘫痪。年轻的生命突然间被无情地按在了床上和轮椅上,这让王雪怡无法接受,“家里五个孩子,我排行老大,本来就很贫穷,我却天天躺在床上让全家人照顾,当时真的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幸而,王雪怡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传承的文学传统,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方向。宁夏西吉县虽然土地贫瘠、生态恶劣,但是这里却有着浓烈的文学氛围,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这里,人们热爱文学,崇敬文学,文学也点亮了王雪怡的生命之灯。

1984年,王雪怡的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当时为了宣传生产责任制,写了一篇通讯,叫《农村有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报纸登出来,当时真的很兴奋,很受鼓舞。”王雪怡回忆第一次发表作品,仍然抑制不住兴奋。

从此,王雪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开始不停地创作,并和当时西吉县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办文学杂志《葫芦河》,现在这本期刊已经成为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文学刊物,而当时一起创办期刊的“元老”,就包括“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等名家。

虽然身处贫瘠的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但王雪怡的创作灵感却很旺盛,他坦言,他所生活的西海固农村是他灵感的来源。

“我将自己耕耘的那块庄稼地像生命般地看重,踏踏实实地背起每一个初升的日头,直到彩霞满天的黄昏,不知疲倦地给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输送养分„„”王雪怡的散文《感悟中年》这样述说。他说,农村是创作的源泉,农村的土地和人是写不完写不尽的。这也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风格。

作为一个残疾人,创作过程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由于在轮椅上不能坐太长时间,王雪怡就经常趴着创作。一直负责照顾王雪怡起居的弟弟王伟说:“有一次,大哥在写中篇小说《茴香草》的时候,趴的时间太长,我帮他翻身一看,炕上血迹斑斑,原来他竟然把自己的胸膛都硌破了。”

随着西海固文学的崛起,经常有名家来西海固地区讲学、考察。每有作家来西吉交流讲学,王雪怡都要让弟弟拉板车走几十里山路去县城听讲。“虽然拉着大哥跑几十里的山路很辛苦,但是文学就是他的命。看着大哥的作品发表出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王伟说。

其实,20多年来,王雪怡写了很多,但是发表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字,很多作品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我不停地写,就是把写作当做精神寄托,没想着能发表,也没想着用它来赚

钱,我们西吉人对文学都是很纯粹地热爱。”王雪怡在采访中多次表达对文学的最简单的爱。

在艰苦的条件下笔耕不辍,坚持了20多年后,王雪怡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持他继续创作,现在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严重受损,“每天我的眼睛只能支持两个小时,看书或写作超过两个小时,就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了。”言语间,难掩深深的遗憾。

“文学让人强大,文学使人安详。”在西海固地区,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坚信文学的力量和美好。而正是对文学的热爱,让王雪怡少了对命运的抱怨,多了对生活的热爱。临别时,面对记者对他“草根史铁生”的称呼,王雪怡连连摆手说:“我是个山沟沟里的农民,怎么能和大作家史铁生相提并论。非要说我们有相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完)

第三篇:走基层专题

走基层接地气,民事最关情

织围脖秒互动,人人都参政

(一)材料展示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80多路、近200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

只有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用脚步去丈量,才能知晓天高地阔的高度和厚度;只有用镜头去亲历,才能增加报导的可信度;记者们用新闻人特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社会大众,纵使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小事情,都能赋予时代的印痕,打上时代的烙印,打动亿万人民的心。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桥梁。

资料显示,截至今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10023个,公务员微博8671个,几乎覆盖了中国内地所有省区市。微博已经超越网络论坛成为中国第二大舆情源头,仅次于新闻媒体报道。

省级党委书记张春贤开博,做了创新社会管理的示范,而且,官员微博问政已有一些成功的先例。云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伍皓,江苏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章剑华,浙江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蔡奇„„他们的微博大都吸引了大量“粉丝”关注,受到网民热捧。更多的领导干部织“围脖”,更高级别的领导干部在微博中展现自己的风采,开启微博问政的春天。

“亲,你大学本科毕业不?办公软件使用熟练不?英语交流顺溜不?驾照有木有?快来看,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招人啦!„„有意咨询65962175,不包邮。”这是外交部官方微博“外交小灵通”发布的“淘宝体”招聘信息。

(二)与教材结合点

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 度

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监督权、批评权和建议权

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

(三)命题预测

一、材料一: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安排,中央电视台陆续派出80多路、近200名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为观众奉献接着基层“地气”的、带着记者情感体温的新闻报道。材料二:只有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取信于民;只有用脚步去丈量,才能知

晓天高地阔的高度和厚度;只有用镜头去亲历,才能增加报导的可信度;记者们用新闻人特有的敬业精神,感染着社会大众,纵使一个个普通的小人物一件件小事情,都能赋予时代的印痕,打上时代的烙印,打动亿万人民的心。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1)两则材料说明了什么?

(2)记者身上的哪些品质对我们的成长有利?

第四篇:走基层

“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结合着群众路线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目的是为群众解决身边的难事、难题,让人民群众都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古人云:“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而民心的向背历来是衡量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所谓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的就是民心对政权的决定性作用,尤其是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路线,群众满不满意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尺,民心是执政的源泉,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是一场看得见的“民心仗”要将“走基层”活动推向高潮,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 避免“走过场”、“一窝蜂”。要想让群众参与,就得做令百姓信任的干部。领导干部要带头,干部职工参与,深入基层一线和群众中,积极服务大众。“走基层”,核心在“走”。群众对于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视察调研历来有一偏见,即大张旗鼓地搞现实主义,弄得下级紧张、疲于应付,不仅仅要沿途清理,还要指定地点,没有达到看民情、听民声的目的,还疏远了干群关系。“走基层”不能成为一种命令式的活动,而应成为工作常态,关键就是要“走”,虽然现在领导干部“走基层”都是轻轻地来,但是如果不带走一片云彩,那么走基层不如不走。怎么走,一要悄悄地走。要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随机检查,避免事先通知,下

级为遮掩隐情而弄虚作假,找“群众演员”或大篇幅地汇报工作。“悄悄地走”不仅可以看到更多实情,听到更多声音,更可以发现更多问题。二要“揣着问题去走”。要带着群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最基层的去看、去听,收集意见建议、深入思考。三要对梳理出的问题出谋划策。不少群众对过去很多一阵风式的活动里逐渐变得麻木,认为反映不反映都一个样,缺少参与进来的热情。所以我们要做令百姓信任的干部,言出必行,不敷衍、不说空话套话,让百姓切实感受到诚意,感觉到自己反映的问题受到了重视,这才会有参与的积极性。

二、注重回访,检验效果。“走基层”活动的工作重点是“办实事、惠民生”六个字,所以,“有没有为群众办实事,有没有群众得实惠?”是每一个领导、党员干部在走基层的时候都应该反思的问题。党员干部要做好回访工作,随时关注老百姓反映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自己的工作是否让老百姓满意。“走基层”,关键是“基”。要和群众同坐一张凳,同喝一碗水,同吃一碗饭,面对面倾听群众的牢骚诉求。让群众改变对干部的偏见,看到美好的希望。党员干部做好反思工作,才能把“走基层”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严格程序,解决问题。“走基层”活动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党员干部都要按照要求为群众办事,不能天马行空,凡事“想当然”。党员干部在走基层时要做到“带眼睛

看、耳朵听、脑袋想、嘴巴说”,只有掌握真实情况,才有发言权,党员干部在走基层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将群众反映的情况进行登记,建台账,知情况,把服务制落到实处。所以,“走基层”要把落点放在“层”上,切实做到民生信息心中有数,群众困难心中有数,矛盾纠纷心中有数,根据发现的问题、收集的民声民意,确定热点难点问题的缓急、重要程度,群众所急的、历史遗留的、顽疾杂症的必须马上落实处理解决,出重拳下狠力拿下,给群众一颗定心丸,真正诠释“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有条不紊地推动各类问题有效解决。

第五篇:走基层

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通过“走基层、看变化” 学习十八大会议精神,感触颇深。这是一次胜利的大会。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从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出发,科学地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新世纪坚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奋勇前进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十八大的基本精神,这是学习和贯彻的前提。“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则是十八大的灵魂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工作必确立“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是十八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继续把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特别是大精深、意义深远,要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必须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继续深入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讨十八大点、新论断,尤其要把握好报告的主题和灵魂,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全体专卖人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重要思想上来。要采取“紧扣主题、分层实施、联系实际、强化落实、加强监督”等手段提高学习效果,做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这是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的根本保证,只有学以致用,坚持用十八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十八大精神的理解,才能真正把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

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学习才能够不断的吸收知识的养分,才能够茁壮成长,才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益的人。其实在现代强大的网络通信环境下,对于大多数的大学生来说,“走基层 看变化”几乎是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以中央《新闻联播》节目为例,我们的日常节目每天都在关注影响民生的种种社会现状,包括交通、住房、物价等等,基层民众所观所感所想也是我们的关注焦点,因为我们就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在日常的学习中,我校学生也会经常组织学习时政、探讨民生。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大学生必备的功课。但我们仍然有做的不足的地方,部分城市里的大学生远离基层,不知道农村、农业、农民的现状,看不起乡下人。部分农村大学生也一样,认为自己考起了大学就高人一等,脱离实际,同样看不起乡下人。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如此生活态度就是“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十八大精神”的意义所在。教育部、团中央高瞻远瞩,以学习“十八大精神”为契机,通过“走基层 看变化”的形式,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培养出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精英。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中共十八大)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实践,回顾总结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对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我国是个工业大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工业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也是最能了解群众生活,融入群众生活的地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将了解工业现状作为大学学习生活的必修课,通过对群众的了解,建立对社会的初步认识,为以后毕业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此次的“走基层、看变化”的活动中,我们深入山西省成产煤矿煤炭的企业中区,切实感受到了我省煤炭企业近几年的成功发展以及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华亭煤业集团:矿井深处有温暖

我们跟随记者深入到华亭煤业集团进行此次活动,当天我们见到跟班队长李军时,已距离华亭煤业集团公司砚北煤矿矿井口有4000多米。

在炎热不堪的伏天,记者在矿井下感受到了矿工们的辛苦与情趣和公司对矿工们的关心与温暖。

8月的一天上午8时许,记者与矿工兄弟一道里里外外,从头到脚换上工作服,在一片闪烁的矿灯的指引下走进了矿井口,先是乘坐斜井人车,再坐无轨胶轮车,之后步行10余分钟,来到了井下最核心处。“现在对采煤矿工的防护,可以说想到的都用上了。”李军指着一字排开的131幅液压支架告诉记者,最早是在木头、铁网的支撑下,总是心里踏实不了,可现在一幅液压支架就有几十吨重,平铺过去,人就像在“钢铁长城”下作业。

随着一层层煤片的脱落,喷淋系统自动启动,现场并无想象中的煤屑飞扬。李军通过控制系统指挥着工作面上的30个兄弟,这30个矿工散布在234米长的掘进工作面上。副矿长张鹏乾提醒记者,别小瞧了面前的这个工作面,它可是西北地区最长距离的开采现场了。

“我们的防尘口罩、防震背心都是高标准的。”张鹏乾说,不仅如此,矿灯上装有芯片,它把所有的信息都传输到了人员定位跟踪系统上,井下的一切活动,井上都能掌握。

井下辛苦自不待言,但让李军和他的兄弟们欣慰的是,随着一吨接一吨优质煤输送出矿井,他们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中有三成的人在城里买上房了,四成的人开上了小轿车。

“现代矿工都自己开小轿车上班了。”李军高兴地笑出了声。

井上生活风光了,井下生活也不缺精彩。工人们有一句顺口溜是“职工坐宝马、铁树能开花”。他们的“宝马”车就是无轨胶轮车,每辆价值30多万元,宽敞舒适,安全便捷。在“二水平快速行人通道”内,记者了解到,该巷道全长3276米,属多变坡起伏运人专用通道,沿线设置错车点11处,车辆等候硐室4个。以前职工们通过这段通道单趟将近1小时,现在有了“宝马”车,平稳安全不说,只需一刻钟就能到达,大大节省了职工的体力与时间。

下了“宝马”车后,记者在往一线工作面进发的路上,见识了他们的“铁树”。职工们说,这是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废铁上“刻”出来的画。大多数洞口都搭建了铁拱门,上“刻”有彩色的铁龙、竹子、梅花、兰花。在一处长长的通道中间,巨幅的八骏图引人注目,八匹马神态各异,都寓意着积极进取。在井下,有的地方甚至有鱼缸,一条条活泼的鱼儿给井下枯燥的生活带来了生机。

忽而转过一个弯,一处宽敞地方用墙隔了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个井下厕所,矿工们说,自从有了厕所后,大家都自觉起来了,井下的味道好多了。体现矿工们的匠心之处在于厕所上面的招牌,上书“别具一格”四个字,且是铁艺书法。

让矿工们感到温暖的地方还有在井下能喝上烧开的自来水。在每一个等候硐室,都有一个特制的电烧水箱。不仅如此,硐室内还展览着矿工们自己的摄影作品。在等候期间,矿工们喝着温暖的水,看着自己的作品,心里别提多美了。走基层访民生看发展:一个煤矿的绿色转身

资源型企业如何找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直是我们这个资源大省探索的目标,阳泉市盂县石店煤业是个建矿60年的老煤矿,他们在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的情况下,放下采煤机,开起了播种机,及时转产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开拓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

记者:这里是盂县东寨万亩生态经济沟,由石店煤业组织的营林队正在为核桃树进行锄草松土,从去年初开始,石店煤业的工人们就脱下了工装,穿上了迷彩服,我们看到他们种植的核桃树已有一人高,明年就可以挂果了。

盂县石店煤业金地营林绿化队党支部书记侯吉全:这个树坑一定要整理好,树坑周边的杂草一定要清理干净。

正在给工人安排工作的这个人叫侯吉全,前些年他曾是石店煤业焦化厂的厂长,2008年以来,石店煤业煤炭资源面临枯竭,焦化厂在2010年停产。去年3月,石店煤业上马了东寨万亩生态经济沟项目,侯吉全由厂长转身成为了绿化队的支部书记。

盂县石店煤业金地营林绿化队党支部书记侯吉全:我带领我们的员工,在我们的万亩生态经济沟栽植核桃树,种植我们的低杆作物,进行我们企业的二次创业。

据了解,石店煤业投入4000多万元采取机械化运作、大部队作战的方法,很快让这个穷山沟变了模样,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3000亩绿化林和7000亩核桃经济林,核桃林里面兼作着黄豆,豆荚挂满枝头,锄地的工人师傅们干活很是娴熟。

盂县石店煤业金地营业绿化队队员史建平: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后来当了工人,现在企业在走转型路,让我们搞生态建设,对这些活我们也不陌生,什么都能干。

盂县石店煤业金地营业绿化队队员杨宝山:我们职工对企业未来充满了很大希望。记者:如果说经营东寨万亩生态经济沟是石店煤业黑色转绿色迈出的第一步的话,那华北奕丰生态园工程的上马就是他们关键的第二步。我们看到,在这片10500亩采空区的土地上,到处都是施工的现场,到处都是新添的绿色。

农业科技观光园是华北奕丰生态园首批建成的工程项目,在这里引进立柱式栽培、墙体式栽培、管道式栽培等高科技技术,不仅有黄瓜、茄子、青椒等蔬菜,还有能长几百斤的巨型南瓜品种,正在往上窜的是西红柿树。

记者:一棵树大概能活多少年呢?

盂县石店煤业华北奕丰生态园技术员王志峰:能生长十年。记者:一年大概产量是多少? 盂县石店煤业华北奕丰生态园技术员王志峰:一年产量大概是6000斤左右。在农业观光园竣工的同时,生态酒店也在紧张地建设。据了解,整个华北奕丰生态园总投资5亿元,3年奠定基础,两年打造精品,在这里万亩苗圃基地、养鸡场、养羊场、养猪场等生态养殖正在拓展完善,同时还将陆续建设农业文化科技园、鲜果采摘园、狩猎场、游乐场等设施,最终形成集苗圃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生产、动物养殖、生态美食、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园。

盂县石店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生:我们走先行先试之路,走一元变多元之路,走黑色变绿色之路,真正打造一个绿色的矿山,一年收入要达到1.5亿元,在利润方面要创收3000万元,安排职工就业方面要安置1200人左右。

通过此次走访活动,我们可以总结出十个字,那就是“黑色变绿色 转型天地宽”。型企业转型是一个迫切的问题,也是一个难题,石店煤业的做法可圈可点,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煤焦企业转产生态农业,既解决了资源枯竭后职工的出路问题,又增加了职工和农民的收入。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为发展“一村一品”注入新的动力。以承包租赁方式绿化荒山,有利于提高生态经济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我省资源型企业较多,在转型发展中,既要大力推动主业的转型升级,又要另辟蹊径,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地下转地上、黑色转绿色、单一转多元,不断拓宽转型路径,创新转型范式,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劳动就业、物价房价、医疗卫生、入学教育、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环保治安等问题,是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都给出了答案:“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党已经听到了百姓心中对幸福的期盼,把百姓期盼的民生“好声音”在十八大报告中开新篇、布新局,为百姓的幸福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载走基层新闻2word格式文档
下载走基层新闻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走基层

    第一,加强网络正面宣传,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讴歌人民群众创造的文明成果,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更好地网络产品和服务,为推动国家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凝聚力......

    走基层

    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专业:海洋技术姓名:邓杰学号:12020041007 目的: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高校学生“走基层看变化学习宣传党......

    走基层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张老汉想通了 2011年10月08日11:33山西新闻网 字号:T|T 9月25日上午,在方山县大武镇采访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工程的实施情况时,镇里干部告诉记者,家住大武......

    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

    目录 摘要„„„„„„„„„„„„„„„„„„„„„„„„„„„„„„„2 一、前言„„„„„„„„„„„„„„„„„„„„„„„„„„„„„2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

    走基层体会

    情人节“牵手”钢轨 不曾感知过的味觉星辰明月,不是情人节的浪漫之夜,只是情人节的黎明之前。与同以往,协同记者出行,不同以往,镜头与笔触下不是重要会议,也不是实时新闻,只是一个......

    走基层心得

    参加“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体会12月11日,在xxx镇xx村参加区“千名干部下基层”活动。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天时间,但对自己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和受教育的机会。 Xxx镇xx村地处xx镇......

    新春走基层

    新春走基层:别样的联谊会 春节就要到了,辛苦了一年的农民大多开始置办年货,准备过一个快乐祥和的新年。然而,泽州县金村镇郭背村的村民在购买年货的同时,还在张罗另外一件事,村民......

    鄯善县走基层

    鄯善县“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总结鄯善县委宣传部自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以来,在广电文体局《鄯善新闻》节目中开办《记者在一线》专栏,广泛动员采编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