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

时间:2019-05-14 16:13: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

第一篇: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

目录

摘要„„„„„„„„„„„„„„„„„„„„„„„„„„„„„„„2

一、前言„„„„„„„„„„„„„„„„„„„„„„„„„„„„„2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2

(三)论文写作的创新之处„„„„„„„„„„„„„„„„„„„„3

二、记者走基层活动概述„„„„„„„„„„„„„„„„„„„„„„3

(一)走基层活动的内容„„„„„„„„„„„„„„„„„„„„„4

1、走基层„„„„„„„„„„„„„„„„„„„„„„„„„„ 4

2、转作风„„„„„„„„„„„„„„„„„„„„„„„„„„ 4

3、改文风„„„„„„„„„„„„„„„„„„„„„„„„„„ 5

(二)记者开展走基层实践的意义„„„„„„„„„„„„„„„„„5

1、报道受众满意的新闻„„„„„„„„„„„„„„„„„„„„ 5

2、提升媒体的社会公信力„„„„„„„„„„„„„„„„„„„ 5

(三)民生新闻发展现状分析„„„„„„„„„„„„„„„„„„„6

1、当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 7

2、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7

三、从走基层形式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8

(一)合理组织民生新闻记者走基层„„„„„„„„„„„„„„„„8

(二)用心观察和体验基层民生现实生活„„„„„„„„„„„„„„9

(三)深入采访 抓住基层民生特色„„„„„„„„„„„„„„„„ 9

(四)改变民生新闻的写作文风„„„„„„„„„„„„„„„„„„9 总结„„„„„„„„„„„„„„„„„„„„„„„„„„„„„„„10 注释„„„„„„„„„„„„„„„„„„„„„„„„„„„„„„„11 参考文献„„„„„„„„„„„„„„„„„„„„„„„„„„„„„11

一、前言

(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011年,在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等五部委的号召下,媒体记者的新闻传播开始转变方向,通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从中央媒体开始,新闻记者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蹲点”采访。他们将“走下去”“沉下来”,用心灵倾听百姓心声、用双脚展开田野调查、用镜头捕捉时代变迁。记者走基层的新闻报道使得媒体的新闻镜头对准普通民众,这对实现媒体做为社会发展观察者角色发挥重要作用。从走基层这种形式来看,新闻媒体对民生新闻的传播方式开始有了新的拓展。从民生新闻关注民生到民生新闻记者真正走进基层,近距离接触社会民生,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形成媒体更好的观察社会,对提升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意义。本论文结合当前媒体的一些走基层报道,讨论和分析在记者走基层形式下传播的民生新闻的传播特色,并且就目前民生新闻的传播现状,结合走基层的特色,提出未来民生新闻发展趋势和改进意见等,形成论文理论分析的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针对记者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的发展,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特别是对记者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传播,学者的研究从理论到案例上都形成了一定的研究建树,这对走基层形式下的民生新闻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针对走基层形式民生新闻传播的理论分析。这样的研究思路下,学者的研究主要围绕走基层的一些理论进行分析,什么是走基层,怎样走基层,这都需要从理论角度上进行合理的把握,特别是在现在民生新闻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民生新闻开展走基层,首先理论上要有很好的认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形式需要有更好的探索。学者的理论分析对此进行了一番深入的探索。

2、从案例角度分析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成果。在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新闻传播中,一些优秀新闻作品不断涌现,关于民生新闻记者走基层的新闻传播经验的总结也形成了学者研究的重点,通过对一些优秀走基层作品的分析,总结记者走基层的经验,形成经验的分享,这对进一步提升走基层新闻记者的传播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参考价值,学者的研究就是要将这样的实践进行进行推广。

二、记者走基层活动概述

作为社会发展的观察者,媒体新闻记者的新闻传播对社会新闻事件的记录和传播需要站在时代的前沿,传播最有时代发展特色的新闻,这是媒体传播中社会的方式来传播新闻,这是对新闻传播思路的一种改进,其中转作风是记者走基层的核心。记者的作风决定了走基层工作的开展方式,特别是在对一些基层民众的民生新闻信息传播中,记者的作风对形成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在新闻报道中,新闻记者转作风,需要真切的落到实处。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转作风,就要坚持而不搞“一阵风”。一些新闻记者把基层一线作为转作风的长期基点,把心思扎根在基层,并以制度的方式定格下来,使之成为我们必须坚持的制度和必须恪守的原则,而不是下去一两次就万事大吉了。在走基层活动中,我们看到央视以及一些地方台的记者,有的深入基层,同百姓同吃同住,写的稿子带有很强的实际价值和生活气息,这样的新闻传播才是转作风的最好表现。例如央视记者走基层的民生新闻《大山学里的内宿生》一则报道中,记者深入大山的孩子中,同他们接触的时候,用亲切的采访方式报道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起居,从民生新闻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新闻报道是民生新闻转变新闻采访风格,关注最基层民生的典型表现。

3、改文风

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真切地感知群众的忧乐冷暖,从而更好地肩负起新闻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走基层活动中,新闻记者通过深入基层的方式观察社会民生,在记者的深刻体会下,其写出来的新闻报道才能具有良好的感染力,这和传统新闻报道干瘪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走基层活动中,记者改变新闻报道的风格,以亲切、真实可感的新闻报道内容,深入基层,新闻写作关注民生,将民生新闻报道得更有乡土气息,文字和新闻报道风格能够为受众所接受,这是形成当前记者走基层改文风的重要意义。

(二)记者开展走基层实践的意义

在新闻传播中,记者以开展走基层的方式来实现新闻传播效果,从民生新闻的角度来看,这种走基层的报道方式更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在当前记者走基层活动中,其实践价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受众满意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让受众满意,这是媒体新闻传播的最基本特征,在当前媒介市场化环境下,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需要以大众的新闻接收需求为基本的出发点。受众需要什么样的新闻,他们会对什么样的新闻满意?当然不是新闻记者以高高在上的角度写的新闻报道,早在媒体倡导三贴近原则的时候,媒体记者深入基层,闻》、背景的《第七日》、山东的《新闻直通车》等,这些优秀的民生新闻的传播,对反映社会民生、实现媒体观察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价值。

2、民生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民生新闻的传播对社会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实现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职能上发挥了媒体的作用。但是从当前媒体的发展来看,民生新闻的传播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节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电视民生新闻报道的同质化现象近年来成为民生新闻热背后衍生出来的重大问题,新闻主题的选取需要发挥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对民生新闻事件做更多角度的分析,但是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台的民生新闻节目,因为在地方台存在多个新闻频道,同时加上报纸和网络、广播等媒体传播形式,民生新闻节目的选题以及内容和意见上大相径庭,随大流现象十分突出。节目定位、构思、选题、播出方式等都缺乏目标性策划。每天播出的内容互不相关,支离破碎,难以形成宜传合力。有的甚至在电视民生新闻传播中对新闻的基本事实不清楚,最后导致人云亦云的传播了错误的新闻舆论导向,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热议。这对电视民生新闻传播的舆论监督和引导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③例如在山东地区,对民生新闻的报道上,《新闻直通车》、《拉呱》、《生活帮》等节目,虽然在节目的发展中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定位,形成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品牌化,但是在民生新闻信息的报道上,一些新闻节目的同质化问题却使得节目的传播陷入困境,例如对当下学生参与中高考的报道上,多家民生新闻节目扎堆报道,新闻同质化问题带来新闻媒介资源的浪费。

(2)新闻报道娱乐化现象

在一些电视民生新闻中,有些新闻媒体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提高收视率,在评论方面注重幽默化、趣味性,迎合普通大众的审美情趣。一方面电视新闻的世俗化倾向彻底抹平了新闻特权和垄断,大大推动了新闻的多元化和民主化进程;但另一方面,新闻内容的庸俗化、媚俗化、调侃化、游戏化使得媒体常常回避重大的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新闻,变得功利、浅薄、世俗,缺乏职业道德和专业主义精神。新闻的娱乐化常常使正常的道德感被遗忘,与媒介应有的人文精神背道而驰。电视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个新品种,在内容上超越了传统新闻的范畴,在节目形式上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和突破,是中国新闻实践中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同时也是中国新闻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必然会影响和带动新

真正走近群众的生活、真切感知群众的内心,我们也就走到了基层。在组织记者走基层的时候,首先是让民生新闻记者对走基层有明确的把握。其次,在媒体的新闻节目传播中,也要对走基层的新闻进行重视,在中央发出走基层的新闻传播号召后,国内的媒体纷纷相应,报纸以开出走基层专栏的方式,系统的刊载记者走基层的文章,电视媒体则通过开辟民生专题报道的形式,为民生新闻记者的基层新闻报道搭建新闻平台,鼓励民生新闻记者多参与基层的新闻报道,并通过电视新闻的系统组织,形成对名声新闻记者走基层新闻报道的经验交流,提升民生新闻记者的走基层新闻传播现场意识。民生新闻走基层的报道,为了形成合理的新闻传播效果,在新闻报道之前的准备工作上,就应该形成系统的规划,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实现有效的改进效果。

(二)用心观察和体验基层民生现实生活

在中央号召的新闻记者走基层报道中,要求新闻记者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这是民生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关键,也是形成民生新闻记者采写具有基层现场感新闻报道的重要方式。在民生新闻报道的采写中,记者走基层的形式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表现,在对基层民众生活的观察上,记者要善于通过基层生活,发现基层民众强烈关注的问题,结合基层民众的生活特色采写新闻稿件,形成媒体民生新闻传播的现场感。在走基层的新闻报道中,民生新闻记者的新闻视角需要独特,对基层民众的生活现状的了解更需要有现场的体验,这样才能在新闻传播中形成对基层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觉。记者同基层民众同吃同住的时候,对基层的一些新闻事件需要积极主动的通过体验式的采访,参与到民众的基层中来,这样记者的感情才能更为丰富,通过文字或者声画结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样的民生新闻报道才最具有真实感觉,形成记者走基层的特色新闻报道。⑤例如山东烟台电视台记者在走基层报道民生新闻的时候,记者走进基层,参与到农民采摘花生的过程中,记者亲身体验采摘花生的方式,并且在采摘过程中,记者和农民的聊天中,获得了新闻报道所需要的信息,了解农民花生的秋收情况,通过这则报道,走基层的新闻采访中,记者用心观察并且亲自参与到基层互动中来,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具有现场感,形成民生新闻的传播特色。

(三)深入采访 抓住基层民生特色

在记者深入基层采访的时候,为了实现基层民生新闻传播的现场感,记者的采访报道需要发挥记者较好的新闻敏感性,在进行民生新闻报道的时候,记者要多和基层民众沟通,对基层民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记者走基层切忌只

事,用家常话说百姓情。特别在电视迷失南横新闻中,声画结合的方式,让新闻镜头更朴实,新闻稿件的写作内容更丰富,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满足基层民众的收视需求。例如在内蒙古电视台记者的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正好赶上牧民收获羊毛,在这则新闻报道中,记者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以和牧民交流羊毛产值信息,以及在收获羊毛中的一些操作方式,新闻报道中,语言以具有亲和力的特征,拉近新闻传播与基层民众的心理距离,凭借良好的新闻现场感,这样的新闻就能获得观众的好评。

总结

电视民生新闻的传播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在取得较好传播成果的同时,也因为节目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使得节目的改进和创新迫在眉睫。结合当前中宣部号召记者走基层的契机,新闻记者通过走基层的形式报道出更多有特色的民生新闻,这是对媒体新闻传播方式的较好改进。将走基层中的走转改的风格运用到新闻传播中来,将传统的民生新闻传播思路,结合走基层中的“走转改”的方式,对民生新闻报道方式进行合理的改进,从最基本的民生新闻信息传播策划,到对民生新闻信息的采写过程,以及对记者发现和观察社会民生,走基层的新闻传播角度都需要有更多的改进方式,这样才能在民生新闻的传播中探索出新的传播思路。对于当前媒体的发展来说这种新闻传播方式的改进需要有更为合理的探索。

注释:

①胡建兵.“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应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J].军事记者.2011(10):28

1动浅析[J].中国地市报人.2011(12)[14] 新春走基层:感悟与思考[J].中国记者.2011(03)[15] 罗成友.“走”基层与“沉”基层[J].中国记者.2011(03)[16] 郭继友,傅淞巍.“走基层”只有起点没有终点[J].中国记者.2011(03)[17] 侯国政.要带着一双“新闻眼”走基层[J].记者摇篮.2011(05)

第二篇:走基层 访民生 看变化专栏稿

走基层 访民生 看变化专栏稿。变‚群众跑‛为‚干部跑‛

——罗市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探析

这里是奉新县罗市镇的新厚田。山中盘旋,不觉到了中午。平坦处停了车,记者走进不远处港下村村民姚敬东正在兴建的养猪场。

一幢崭新的猪舍掩映在绿树丛中,猪舍内一头头良种猪、肉猪或觅食或嬉戏……姚敬东见记者一行到来,停下手里的活大声喊到:‚余书记,你给我送春风来了吧!‛罗市镇党委书记余华阳应答:‚对、对,你家猪场贷款的事,我们已和镇信用社谈好了,近日会帮助你解决。‛姚敬东笑呵呵说:‚今年8月份,我打算投资50万元,兴建这家养猪场,可差资金20万元。今天是10月27日,没想到我5天前给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打的电话,一星期不到就有了好结果。等贷款到了位,我立马再建两幢猪舍,争取明年初开始当猪倌。‛

在情意融洽的氛围里,大家敞开心扉,现场显得非常温馨:姚敬东有感而谈。多年来,由于少数干部的推、拖、敷,造成小事变大、易事拖难,农民门难进、事难办,群体矛盾多,上访户多。余华阳深有感触地说:‚只有通过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倾听群众的呼声,认真解决群众的困难,群众才能与政府心贴心,罗市镇才能永远和谐。今年初,新组建的镇领导班子,把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党员带头、全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列为镇党委、政府的首要任务,真抓实干。‛

从罗市镇建立的‚六个一‛的新模式,即:建立一个健全严密的服务网络、开通一条畅通无阻的民情热线、建立一本全面细致的民情台账、建立一套宽严相济的管理制度、组建一支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队伍、办一批百姓关心的民生实事,记者看到了罗市镇积极探索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新思路、新机制、新载体的脉络。

‚这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会服务网络,我们有困难,这个社会服务网络就会发力解决。‛在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办公室,前来感谢镇领导的兰田村农民罗贤彬,高兴地手指着挂在墙壁上的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体系框架图夸赞起来:‚我儿子罗晶患有白血病,前期治疗花去费用10多万元。虽然‘新农合’能报销部分药费,但最近要化疗,费用不够。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组织募集爱心捐款2万多元。目前,我女儿病情稳定了。‛罗贤彬

镇长钟左朋介绍,罗市镇成立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把与农民群众紧密关联的服务职能全部纳入服务中心,村级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下设‚六站四室‛,还设立了镇驻村工作站。村小组设立了社会管理服务员。农民有困难不必跑到镇里,拨打24小时的民情热线,干部就会下到农民家里解决困难。同时,通过开展‚三进三访‛活动摸底,镇里制作了《罗市镇农户基本信息登记表》,将全镇4000多户、1.4万人口的就业、住房、经济来源、存在的困难等基本情况进行摸底,整理建档,制作了相关管理软件,将农户信息录入电脑,实行信息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在未雨绸缪上显本事、防微杜渐上下功夫,使矛盾纠纷在基层得到解决,把各种社会问题和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在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中增强了党员干部的自豪感,增强了党的凝聚力,罗市镇的农民都开始享受到了农村社会管理服务的阳光雨露。今年以来,罗市镇农村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已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36个,提供致富信息213个,解决矛盾纠纷130余起。如今,罗市镇群众矛盾少了,上访的少了,和谐户多了,重新搭建起了百姓与政府的信任之桥,干群关系有了质的改善。

创新社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群众得到实惠,为群众谋福祉。在罗市镇的街上,记者看到的是一幅幅热火朝天的集镇建设场面,听到的是群众对政府执政为民的真心赞誉,感受到的是每一个人对发展的渴望。投资50万元的集镇下水道改造工程已竣工,街道两傍正在铺设2400平方米的人行道板。镇里拟投资110万元,正在筹建敬老院,筹资700万元,对镇中学进行搬迁。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花卉苗木产业,占地60亩、省内最大的产供销‚一站式‛花卉苗木市场已立项……

农民乐,天下和。罗市镇走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社会服务管理新路,激励着广大农民正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着动人的和谐新生活。

第三篇:走基层新闻1

网易 > 新闻中心 > 热点新闻 > 正文

新闻新闻网页 走基层•人物:大山深处“史铁生”: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

2011-10-23 09:43:28 来源: 新华网 有0人参与 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

新华网宁夏频道10月23日电(记者廖翊、张亮)坐在夕阳斜照的农家小院里,王雪怡拿着一厚叠自己作品的打印稿,向记者讲述着自己的作品,并不时让记者“指导指导”。轮椅上的他,神情安详,娓娓道来,丝毫看不到这位农民作家所经历过的“史铁生”般的痛苦。

“如果没有文学,我肯定坚持不到现在。”王雪怡一边翻着刊登他首部作品的期刊一边说。1979年,年仅19岁的王雪怡在工地上被塌方的石块砸中脊柱,导致终身瘫痪。年轻的生命突然间被无情地按在了床上和轮椅上,这让王雪怡无法接受,“家里五个孩子,我排行老大,本来就很贫穷,我却天天躺在床上让全家人照顾,当时真的找不到继续活下去的意义。”

幸而,王雪怡生活的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传承的文学传统,让他找到了活着的方向。宁夏西吉县虽然土地贫瘠、生态恶劣,但是这里却有着浓烈的文学氛围,悠久的文学传统。在这里,人们热爱文学,崇敬文学,文学也点亮了王雪怡的生命之灯。

1984年,王雪怡的作品第一次变成了铅字。“当时为了宣传生产责任制,写了一篇通讯,叫《农村有这样的年轻人》,看到报纸登出来,当时真的很兴奋,很受鼓舞。”王雪怡回忆第一次发表作品,仍然抑制不住兴奋。

从此,王雪怡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他开始不停地创作,并和当时西吉县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创办文学杂志《葫芦河》,现在这本期刊已经成为在当地很有影响的文学刊物,而当时一起创办期刊的“元老”,就包括“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郭文斌等名家。

虽然身处贫瘠的大山深处,信息闭塞,但王雪怡的创作灵感却很旺盛,他坦言,他所生活的西海固农村是他灵感的来源。

“我将自己耕耘的那块庄稼地像生命般地看重,踏踏实实地背起每一个初升的日头,直到彩霞满天的黄昏,不知疲倦地给那个叫做‘家’的地方输送养分„„”王雪怡的散文《感悟中年》这样述说。他说,农村是创作的源泉,农村的土地和人是写不完写不尽的。这也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风格。

作为一个残疾人,创作过程的艰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由于在轮椅上不能坐太长时间,王雪怡就经常趴着创作。一直负责照顾王雪怡起居的弟弟王伟说:“有一次,大哥在写中篇小说《茴香草》的时候,趴的时间太长,我帮他翻身一看,炕上血迹斑斑,原来他竟然把自己的胸膛都硌破了。”

随着西海固文学的崛起,经常有名家来西海固地区讲学、考察。每有作家来西吉交流讲学,王雪怡都要让弟弟拉板车走几十里山路去县城听讲。“虽然拉着大哥跑几十里的山路很辛苦,但是文学就是他的命。看着大哥的作品发表出来,我打心眼儿里高兴。”王伟说。

其实,20多年来,王雪怡写了很多,但是发表的却仅仅只有十几万字,很多作品投出去都是石沉大海。“我不停地写,就是把写作当做精神寄托,没想着能发表,也没想着用它来赚

钱,我们西吉人对文学都是很纯粹地热爱。”王雪怡在采访中多次表达对文学的最简单的爱。

在艰苦的条件下笔耕不辍,坚持了20多年后,王雪怡的身体终于无法支持他继续创作,现在他的左眼几乎失明,右眼视力也严重受损,“每天我的眼睛只能支持两个小时,看书或写作超过两个小时,就基本上什么都看不见了。”言语间,难掩深深的遗憾。

“文学让人强大,文学使人安详。”在西海固地区,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都坚信文学的力量和美好。而正是对文学的热爱,让王雪怡少了对命运的抱怨,多了对生活的热爱。临别时,面对记者对他“草根史铁生”的称呼,王雪怡连连摆手说:“我是个山沟沟里的农民,怎么能和大作家史铁生相提并论。非要说我们有相同点,那就是我们都把文学当做自己的生命。”(完)

第四篇:走基层新闻2

记者走基层:幸福校长与她的幸福“日志”

宁夏新闻网 WWW.NXNEWS.NET 发布时间: 2011-10-23 11:59

文字颜色 黑色 白色 红色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黄色背景颜色 白色 黑色 粉红 灰色 绿色 蓝色 青色 综色字体大小 9 pt 10 pt 12 pt 14 pt 16 pt 19 pt 【进入论坛】 【开通微博】

【订阅手机报】

走进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孩子幸福的笑脸,教师幸福的工作节拍,乃至记者的采访都被感染上了幸福的味道。我们不禁好奇,这所学校拥有着怎样一位幸福的校长,她是如何把在当今社会中及其珍贵、富有价值的“幸福”二字浸润到学校教书育人的氛围中?带着疑问,我们翻开了幸福校长路月琳的幸福“日志”。

书写幸福心语创建幸福环境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被调至校长岗位,从事教育工作十五年来,从教师、副校长到校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教育是为了什么?为了爱,我坚守这一点。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真谛,是教育的基础。作为一名教育者,管理者,我更要努力创建一个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让他们在校园里幸福成长,通过爱去培育爱,这才是教育的目的。”——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从担任校长以来,每每清晨,迎着第一抹阳光,路月琳总是精神抖擞地第一个来到学校,坐在办工桌前,记下这一天的工作“日志”,然后微笑着站在学校大门口等待着孩子们。每一天,看到校长面带微笑的样子,孩子们都是快乐的。

“把教育构建成愉悦的、积极的、高效的、和谐的心灵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是这位拥有现代学校管理经验、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校长的办学宗旨。心系教育事业的她,自19年前担任老师的那天起,就怀揣着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育导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成才。虽然身为校长,但是她会主动记下学校许多孩子的姓名,会主动关心她看到的每一个问题学生,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孩子。她经常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影响。”一次,她无意中发现五年级有个学生比较偏激,不能正确看待事物的两面性,担心孩子这样发展下去,会影响她今后的生活,便利用一切机会刻意接触孩子,通过推荐书籍、请她当助理、不经意间的小故事来影响她。

她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基础的、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快乐,在快乐中成功就会不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所以,为了丰富学校课程、提升办学质量,身为管理者的她经常深入课堂一线,探索各种课型的授课模式,与老师一同琢磨课堂教学,并能主动给老师当靶子;她经常指导德育部开展学校各项节庆活动,邀请每个班级、每个孩子都行动起来,在玩中体验快乐、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在各种活动中,她尤其强调“不留死角”,她告诉老师,要给每一个孩子展示的机会,让学习相对差的孩子也感到幸福。如今,“好书分享”、“社团活动”、“校本课程展示”和暖春四月的读书节,盛夏六月的艺术节,金秋九月的科技节,寒冬腊月的体育节,以及连续举办了三届的亲子运动会,已经成为十一小家长与学生心目中的最爱!

打造幸福校园

“教育走均衡化之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校走内涵之路,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今,作为一名现代校长,我必须要有清醒的意识,要让文化成为引领学生成长的核心发展力。依托文化建设打造校园的幸福发展之路。”——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2008年9月,是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建校二十周年的校庆,面对这样一所社会关注度高、上级领导高度重视、群众认可度高的高起点新学校,今后将如何发展,是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面前的一个重大的课题。年轻的她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的发展既然定位在建设银北一流小学,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在特色发展上做文章,所以,学校的发展不能停留在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上,而是要提升到文化的引领和浸润上;教师的发展不能停留在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上,而要提升到专业的发展和成长上;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停留在学科知识的学习上,而要提升到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发展上。于是她多次召开中层领导会议,讨论学校的发展:如何实现教育的整体改革,使学校在未来的教育竞争中获胜?如何拓展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最大化地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有限的和无限的、外在的和内在的一切教育资源,实施科学而人本化的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呢?她虚心地探寻着,思考着。2008年5月,她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成立“一委两部六中心”,统筹管理学校人、财、物。她带领教学部的管理人员,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以小专题的研究为抓手,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学校承担的国家级课题和“十一五”规划自治区教育厅重点课题相继顺利结题,三十多项科研成果和论文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一二等奖,四名管理人员获“国家级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四名教师获国家级“教科研先进教师”,她本人也获的国家级的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德育先进工作者等多项殊荣。

在回顾建校20周年的历程,梳理办学经验,寻找今后的发展方向时,“建书香校园,育博雅师生”的办学理念应运而生:以书香校园的创建为抓手,以培育博雅师生为目标,用文化来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让文化浸润、陶冶、濡染每一位十一小人。如今,在这一办学理念的熏陶下,做一个博雅的人,已经成为每一个十一小人的不懈追求!今日的十一小学,学校教风正、学风浓,教师、学生生机勃勃,学校呈现出蓬勃向上的积极状态,社会的满意率逐年上升。路月琳以她的博识、她的才情、她的心智在现代教育的时空中穿梭驰骋,引领学校走上特色发展的绿色通道。

书写幸福心语

“担任校长以来,越发感受到,教师才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是一所学校赢得优势、凸显发展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是核心发展力。所以,我要关注教师,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摘自路月琳《工作日志》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在与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得到了什么人的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与什么人相伴。在十一小学工作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市十一小的老师们之所以感觉到幸福,是因为校长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定位就是让每一层次的老师都能得以发展,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享受到教育的幸福。

她组织召开的每一次中层干部班子会,都是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每一件事大家总要认真沟通,听取每个人的想法,同时鼓励班子成员提出不同意见。正是这种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使中层干部的心理压力没有了;戒备之心没有了;工作中的重重顾虑没有了,有的只是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无论在业务钻研上,还是在教师团队的集体向心力上,她都本着以真心换真心的柔性交流方式对待,只要有闲暇,她一定会适时出现在老师们跟前:或是辅以和风细雨般的谆谆善诱,或是细微处入手的温情关怀。自从她担任校长以来,学校每位老师过生日的时候,她都会亲自送上一束鲜花、一盒巧克力,每位老师生病住院,她都会亲自前去探望,虽然只是一些小小的举动,但是老师们却十分感动。

为了带好队伍,几年来,她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大量浏览教育网站,学习教育专家的博客,学习《人民教育》《上海教育》《江苏教育》《小学教育管理》等杂志,汲取前沿教育经验;认真参加各级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拜读《校长的时间管理》《学校团队管理》《校长的沟通艺术》等校长培训丛书,在市校长论坛上作交流发言,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国家级、省级奖励。从2005年到2010年,她利用业余时间,又先后完成了汉语言本科和教育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全部课程,取得了教育管理的硕士学位。

三年多来,在她的带领下,学校在2008年被自治区教育厅授予“书香校园”、石嘴山市人民政府授予“教育强区先进集体”;2009年被中央教科所授予“全国教科研先进单位”;2010年教师节被区委、政府授予“首届名校”和“教书育人先进集体”等几十项殊荣。她本人也在2011年教师节,被大武口区委、政府授予“名校长”称号,并被大武口区推荐为石嘴山市“十佳校长”。

······

采访结束,走出市十一小学大门时,我们还在反复品味“幸福”这两个及其有价值的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级性价值。”想来,这也是路月琳最向往的教育,更是她作为一位教育者永远不变的追求!(记者 吕筱恺 实习生 张丽娜)

第五篇:从基层看管理

从基层看管理

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行为。管理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学习,也无时无刻都在运用。只是管理的运用需要配合“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运用的时机,运用的行业或地点和运用的人群。就管理而言,最终的目的是希望能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那不如逆向思维,从被管理者的角度看也就是从基层看管理,了解真正的“民意”,以求达到我们的管理目的。

以我之见,从基层看管理,不需要繁琐的管理程序,也不需要高端的管理技能,只是需要六子箴言即“沟通、鼓励、公平”。

沟通是为了一个设定的目标,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个人或群体间传递,并且达成共同协议的过程。不管是同事关系,还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沟通是最好的关系桥梁。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说沟通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唯一标准。

同事之间有了矛盾,大家需要心平气和的坐下来,谈谈事件的起因、经过,并且共同商讨出一个解决问题的结果。这就是沟通,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还有就是上下级之间的附属关系,当上级也就是管理者对下级也就是被管理者做出工作吩咐时,需要考虑被管理者的各类因素,因此需要同被管理者沟通协调工作,以求到达理想的管理效果。与此同时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应经常沟通,一来是随时可以了解自己团队的动态变化,二来是随时可以了解工作、生产的状况。

鼓励即激发和勉励,也指振奋精神,正所谓鼓励使人进步,打击使人落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人们都把由衷的夸奖和鼓励做为心灵的甘泉。

记得微软公司的一名高层管理者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公司的员工,工作热情积极度很高,不仅仅是我们为他们提供舒适安逸的工作条件,也不是丰厚的福利和待遇,更重要的是我们经常鼓励和夸奖我们的员工”。每个人都有虚荣心,当自己得到了同事或者领导的肯定、夸奖和鼓励时,人的神经会自动产生荷尔蒙,使人心情愉悦,做什么工作都得心应手。所以适当的鼓励将会使管理和生产更上新的台阶。

公平是指公正、不偏不倚,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团体或者个人)的各项属性(人事、财力和物力)得到平均、合理、广泛的状态。公平一般是在理想的状态下实现的,但是正真意义上的公平是不存在的。即使如此,我们广大的员工还是希望能得到相对公平的待遇,所以这是我们管理者必需重视的。

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应做到合情合理,不能偏袒某一方或是某一个人,让他们承受应有的责任或享受应有的权利。所谓“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何启)。既是这个道理了。

管理的法则无穷无尽,关键是在于一颗为他人着想的心。我相信“沟通、鼓励、公平”这三把利剑将是管理者必需具备的能力,同时也是被管理者的夙愿。当他们三者被融为一体,正真用到工作上的时候,那么一个崭新的团队、一个崭新的企业将以它独特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下载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走基层”看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真情走基层 解难惠民生

    真情走基层 解难惠民生 当前,一场干部“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活动正在全省各地扎实深入开展。在新年的第一期,本刊刊登了一组《干部走基层》的策划报道。这组报道......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新闻敏感 摘要: 新闻敏感是记者素质的核心。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新闻敏感至关重要, 它是记者的基本素质之一,是其职业个性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良好的新闻敏感,在......

    大学生走基层看变化调查报告

    调查对象:爸爸,叔叔,舅舅及邻里乡亲;调查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变化,水利设施建设等调查方式:实地观察,走访,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资料整理调查目的: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走基层看变化活动总结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走基层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我们党的发展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全党学习十八大精神,各党......

    暑假社会实践——走基层 看变化

    走基层 看变化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时间:2013-2-1——2013-2-6 社会实践地点:农村 实践内容:走基层,看变化,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 参加活动:探访退休老党员、退役军人,慰问......

    江宁看动静(走基层 看发展)

    江宁看“动”“静”(走基层 看发展) 一边,是建设中的国家级智能电网基地,初具规模的“中国无线谷”,风电、核电装备制造业迅猛发展;一边,是粉墙黛瓦的村落,果蔬飘香的现代农业园,成群......

    走基层看变化实践报告

    走基层看变化实践报告 走基层看变化>实践报告为了积极响应校团委关于'走基层 看变化 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知要求,在校的20名金融系学生立马自发......

    乡镇-走基层谈民生电视访谈材料

    【主持人出镜】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走基层谈民生》栏目,今天我们摄制组来到xxx镇,让我们通过镜头的记录和与xxx镇镇长冯瑞的访谈,深入了解xxx镇各项工作的开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