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索罗学区“最美乡村校长”张勤学事迹材料
“最美乡村校长”事迹材料
张勤学同志,男,生于1960年10月,1981年3月参加工作,1992年平凉师范毕业,2003年西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毕业,大专学历。现任平凉市崆峒区索罗学区中心小学校长。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锐意进取,努力钻研的工作作风,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所管理的学校被评为“崆峒区先进学校”,其本人也被评为甘肃省“两基”先进工作者。
一、心系教育,情洒校园。
2004年9月他被任命为平凉市崆峒区索罗乡中心小学校长,当时的学校称为中心小学充其量只是该乡镇地理位臵的中心,校舍破旧,师资短缺,仅D级危房就占到了学校校舍面积的一半,如遇雨便是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教师提心吊胆。曾有人认为这是平凉最破旧的中心小学,教学仪器仅有“三箱两仪”,图书也只有一千多本,人均不足5本,学校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教学用房的不足和教学设备的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设用房的破损极大地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他上任后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对危房进行了初步改造,之后的几年里又多次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先后建成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380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校基础
设施得到彻底改善,进入校园,两幢崭新的大楼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些建筑物的崛起,书写了张树中心小学的新纪元,也改写了索罗乡发展历史。学校再也不会发愁校舍紧缺,安全
无保障。现如今,学校已在教学楼内建起图书室一个,存书5260
册,生均24册,新建微机室一个,安装电脑25台,新建各种
功能室5个,这些设施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一是教师教学
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教学仪器,提高效率;二是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效减负,多媒体室可容纳200人,可上多媒体大课、讲座、演出、开会,一室多用。教学楼门厅
平台学校大会、演出、观礼,这也是校长别出心裁规划设计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废寝忘食节假日也坚守在工地上,爱人不
解的问,你这是为什么,他也总是笑而不答。2007年秋季开学,他意外受了腿伤,造成骨折。住院期间他身在医院,心在学校,不等腿伤痊愈就上班去了学校。因为他知道学校里人手紧,等
人用,老婆心疼的说:“你要工作不要命了。”
由于忙于工作,骨折手术后镶在腿里的钢板一直都没有时
间去掉。直到2010年他才利用暑假住院手术,但因为学校教学
楼工程即将开工,他又不等伤好就拄着拐子去了工地,因为他
不放心等了多年的工程,准备工作是否还有差错,群众和领导
见了都关心地叮嘱要保护好腿伤。
在工程奠基仪式后的几天里,由于建设用地里有高压输电
线路经过,又因为个别村民迟迟不肯让出移杆所用耕地,当地
政府多次协调均无果。当他知道此事后,不顾腿脚伤痛,拄着
拐子上门协调,终于因为校长带伤亲自登门协调,感动了村民,村民答应了让地,最后使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当地政府对学校震裂危房进行
拆除,但由于资金不足,他带头募捐,带动家人捐款,组织了
大型募捐演出,宣传动员群众捐款。募到了部分建设资金,为
重建工作添砖加瓦。
在重建工程启动后,正值暑假,他在工地坚守了整整一个
假期。这一个假期他没有休息,但他说他不累,而熟悉他的人
都明显的感觉到他黑了瘦了很多。
二、锐意改革,身先士卒
近两年来,他带领全体教师,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
断学习新课改理论,转变教师观念,组织外出学习,借鉴名校
经验,将名校教学模式引入本校,经行实践探索,经过实践再
实践,探索再探索,反思再反思,他带头上示范课,为教师做
指导,引领课改前行,树立标兵推动课改,到目前为止,学校
课改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效果
明显,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引领作用,受到了各
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教师中已有多名教师在全区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大奖,树立标兵十余人。
三、思想超前,特色办学。
1、在仅有15名教师的学校,却能组建教师民乐队,13名
教师参加演出,受到社区群众的赞誉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校长能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2、能及早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已开发
并实施地方、学校课程7大类,12个学科,8个兴趣活动小组,并付诸实施,已初见效,实现了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使学生得
到了全面发展,校园充满了活力,目前已有教师获区级才艺大
赛奖励3人次,学生获奖10余人次。
3、对青、壮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工作突出,尤其对青年教
师的德、能、艺培养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在他带领的团队中,已培养出2名校长,培养教导主任和中层管理人员近10人。成为了教育的中坚力量。
4、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同志具有办
学的前瞻能力,根据当前学生德育滑坡现象,制定了德育序列
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方法,从育人抓起,通过“德育知识”竞
赛、“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红歌大赛”和教师师德演讲比赛
等活动,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关爱残儿,推进普及
在学校“两基”工作中,注重普及工作,实现了适龄儿童
入学率每年都达到了100%,尤其是“三残”儿童入学、随班就读和保障全面发展方面成绩突出,智障儿童、听障儿童、语障儿童等近10名学生均得以正常上学,得到到发展,曾有多位家长热泪盈眶,感谢校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张波波的家长感激的说:“校长,您真是天使,我儿子能把学上下去,而且学得也不错,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
五、潜心教学,誓做行家
他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学和教研的专家,他不仅研究管理,还钻研教学业务,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不甘落后他人,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教学方法,在历年的教学中,所教学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教研工作中,带头上示范课。课后耐心细致的辅导学生,课间与老师畅谈课改心得,工作之余,与青年教师谈天说地,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六、坚守美德,以德治校
张校长自幼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为人师表,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姿态高标准严要求,从不懈怠师德修炼,而且能以他的人格影响团队,提升团队整体素养。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师德的培养上。经他带出的后备青年力量数人都成了当地的中坚人才,个个德才兼备。曾有一名资深老教师评价张校长说:某校长治校是武治,你是文治(即德治)。2009、2010、2011、2012年连续四年他被评
为区、乡级优秀校长,受到表彰奖励,2012年还获得省委省政府“两基”先进工作者奖。
第二篇:索罗学区“最美乡村校长”张勤学事迹材料
“最美乡村校长”事迹材料
张勤学同志,男,生于1960年10月,1981年3月参加工作,1992年平凉师范毕业,2003年西北师大小学教育专业自学考试毕业,大专学历。现任平凉市崆峒区索罗学区中心小学校长。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在工作岗位上,始终坚守爱岗敬业,勤奋踏实,锐意进取,努力钻研的工作作风,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2年所管理的学校被评为“崆峒区先进学校”,其本人也被评为甘肃省“两基”先进工作者。
一、心系教育,情洒校园。
2004年9月他被任命为平凉市崆峒区索罗乡中心小学校长,当时的学校称为中心小学充其量只是该乡镇地理位臵的中心,校舍破旧,师资短缺,仅D级危房就占到了学校校舍面积的一半,如遇雨便是室外下大雨室内下小雨,教师提心吊胆。曾有人认为这是平凉最破旧的中心小学,教学仪器仅有“三箱两仪”,图书也只有一千多本,人均不足5本,学校安全存在重大隐患。教学用房的不足和教学设备的落后,极大地影响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设用房的破损极大地威胁着师生的人身安全。他上任后多次与当地政府交涉对危房进行了初步改造,之后的几年里又多次争取国家专项资金,进行科学规划,先后建成了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3800平方米。到目前为止,我校基础设施得到彻底改善,进入校园,两幢崭新的大楼便会呈现在你的眼前,这些建筑物的崛起,书写了张树中心小学的新纪元,也改写了索罗乡发展历史。学校再也不会发愁校舍紧缺,安全无保障。现如今,学校已在教学楼内建起图书室一个,存书5260册,生均24册,新建微机室一个,安装电脑25台,新建各种功能室5个,这些设施的改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一是教师教学可以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和教学仪器,提高效率;二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效减负,多媒体室可容纳200人,可上多媒体大课、讲座、演出、开会,一室多用。教学楼门厅平台学校大会、演出、观礼,这也是校长别出心裁规划设计的。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废寝忘食节假日也坚守在工地上,爱人不解的问,你这是为什么,他也总是笑而不答。2007年秋季开学,他意外受了腿伤,造成骨折。住院期间他身在医院,心在学校,不等腿伤痊愈就上班去了学校。因为他知道学校里人手紧,等人用,老婆心疼的说:“你要工作不要命了。”
由于忙于工作,骨折手术后镶在腿里的钢板一直都没有时间去掉。直到2010年他才利用暑假住院手术,但因为学校教学楼工程即将开工,他又不等伤好就拄着拐子去了工地,因为他不放心等了多年的工程,准备工作是否还有差错,群众和领导见了都关心地叮嘱要保护好腿伤。在工程奠基仪式后的几天里,由于建设用地里有高压输电线路经过,又因为个别村民迟迟不肯让出移杆所用耕地,当地政府多次协调均无果。当他知道此事后,不顾腿脚伤痛,拄着拐子上门协调,终于因为校长带伤亲自登门协调,感动了村民,村民答应了让地,最后使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2008年“汶川”发生地震,当地政府对学校震裂危房进行拆除,但由于资金不足,他带头募捐,带动家人捐款,组织了大型募捐演出,宣传动员群众捐款。募到了部分建设资金,为重建工作添砖加瓦。
在重建工程启动后,正值暑假,他在工地坚守了整整一个假期。这一个假期他没有休息,但他说他不累,而熟悉他的人都明显的感觉到他黑了瘦了很多。
二、锐意改革,身先士卒
近两年来,他带领全体教师,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学习新课改理论,转变教师观念,组织外出学习,借鉴名校经验,将名校教学模式引入本校,经行实践探索,经过实践再实践,探索再探索,反思再反思,他带头上示范课,为教师做指导,引领课改前行,树立标兵推动课改,到目前为止,学校课改取得了重大成果,形成了“4+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明显,在当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引领作用,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学生家长的好评。教师中已有多名教师在全区高效课堂教学大赛中获得大奖,树立标兵十余人。
三、思想超前,特色办学。
1、在仅有15名教师的学校,却能组建教师民乐队,13名教师参加演出,受到社区群众的赞誉及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校长能充分利用教师资源。
2、能及早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到目前为止,已开发并实施地方、学校课程7大类,12个学科,8个兴趣活动小组,并付诸实施,已初见效,实现了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校园充满了活力,目前已有教师获区级才艺大赛奖励3人次,学生获奖10余人次。
3、对青、壮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工作突出,尤其对青年教师的德、能、艺培养成绩显著,到目前为止在他带领的团队中,已培养出2名校长,培养教导主任和中层管理人员近10人。成为了教育的中坚力量。
4、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该同志具有办学的前瞻能力,根据当前学生德育滑坡现象,制定了德育序列教育模式,创新德育方法,从育人抓起,通过“德育知识”竞赛、“经典诗文”诵读大赛、“红歌大赛”和教师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引领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四、关爱残儿,推进普及
在学校“两基”工作中,注重普及工作,实现了适龄儿童入学率每年都达到了100%,尤其是“三残”儿童入学、随班就读和保障全面发展方面成绩突出,智障儿童、听障儿童、语障儿童等近10名学生均得以正常上学,得到到发展,曾有多位家长热泪盈眶,感谢校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教育。听力残疾儿童张波波的家长感激的说:“校长,您真是天使,我儿子能把学上下去,而且学得也不错,我真不知道怎么感谢您!”
五、潜心教学,誓做行家
他既是学校的管理者,也是教学和教研的专家,他不仅研究管理,还钻研教学业务,在教学工作第一线,他不甘落后他人,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教学方法,在历年的教学中,所教学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在教研工作中,带头上示范课。课后耐心细致的辅导学生,课间与老师畅谈课改心得,工作之余,与青年教师谈天说地,指导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
六、坚守美德,以德治校
张校长自幼就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走上工作岗位后更是为人师表,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姿态高标准严要求,从不懈怠师德修炼,而且能以他的人格影响团队,提升团队整体素养。他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在师德的培养上。经他带出的后备青年力量数人都成了当地的中坚人才,个个德才兼备。曾有一名资深老教师评价张校长说:某校长治校是武治,你是文治(即德治)。2009、2010、2011、2012年连续四年他被评为区、乡级优秀校长,受到表彰奖励,2012年还获得省委省政府“两基”先进工作者奖。
第三篇:心理健康案例--索罗学区张海东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崆峒区索罗乡张树中心小学 张海东 电话:*** 俗话说,五个手指都又长又短。同样一个正常的班集体,所包含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差别的。通常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好坏将学生分成三种等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然而,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学困生;作为家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而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自己的班级存在学困生。因此,转化学困生是我们老师与学生本人乃至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转化学困生呢?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个案简介
张茂盛,11岁,男,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与父母一起生活。平时,爸爸打工为生,妈妈在家务农。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中倒数第一名。造成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贪玩、懒惰,作业不能按时完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上课时,他经常自己摆弄手中的笔、小刀或尺子。有时也会突发兴趣,举手回答问题,可是却答非所问,经常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哭笑不得。在家里做家庭作业时,经常忘记当天的作业是什么,或者忘记带需要的课本、作业本。甚至欺骗家长和老师,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学校补完前一天的作业才能回家,回家时已经很晚了。可刚补完昨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又要推到明天。甚至为了逃避作业逃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茂盛的作业几乎每天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教过他的几位教师,为他操碎了心,办法也是软硬兼施,可效果却不佳。
案例调查
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该生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小学均为毕业,思想落伍,对科学知识存在偏执,认为学知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存在上不上学无所谓的错误观点。并且母亲是回民,他又是家里的独生子,爷爷奶奶溺爱,张茂盛从小受家人思想的影响,才导致学习上松散、懒惰,对学习漠不关心,甚至养成逃学的坏习惯。
个案处理
针对张茂盛同学所面临的问题,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与父母思想的熏陶。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不良家庭教育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张茂盛同学从小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脑海中已形成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再加上父母对该生的学习不予关注,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才会导致该生学习放松。所以,我首先与该生父母进行沟通,并且在一个月内让他们在学校陪同张茂盛完成学习任务,让他们明白: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知识能使人变得高尚,学好知识才能长大有出息。学习文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不被社会淘汰。我还告诉他们:如果你们真心爱你们的孩子,那就正确的引导他学习文化,只有这样才会有美好的将来。听了我的话,张茂盛的父母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学习文化的必要性。
2、用爱唤醒学困生沉睡的心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沟通,教育才能接受。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学困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往往非常敏感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因此,消除学生情绪上的隔阂和疑惧心理,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能使学生愿意接近自己,对自己说心里话,学生就会“信其道”。课下,我会主动与张茂盛同学聊天,谈生活中的趣事,谈学习上的问题,一起打篮球、兵乓球等,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做学困生的朋友,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帮助,少一些责备、训斥和白眼,多一些信任、赞扬和期待,设身处地的为学困生着想,帮助他摆脱困境。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公平相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有亲疏之分,不偏心、不袒护一样的关爱他们,全心全意的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守信用,办事要公道。我告诉张茂盛同学:在老师眼中,你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好孩子,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更相信你的能力,加油吧!老师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的!张茂盛同学听后,微笑着给我点了点头。
3.尊重学困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学困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有一部分学困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心里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战胜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于是在每次批改作文和周记时我特别留意他的,只要他有一点优点我就及时鼓励,从此我们建立了沟通的桥梁,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还给他讲述了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我读书时的故事 和我的调皮,但后来又是如何努力的。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4.赏识——学困生进步的动力
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他,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找到了闪光点,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后进生重树自信,是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让后进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因此,为了让黄运超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我细心观察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并给与公开表扬。在我的带领下,许多同学都改变了对张茂盛的态度,并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黄运超同学乒乓球打得好,我就让他担任乒乓球组组长,指导其他同学练习乒乓球。又一次语文活动课上他主动为大家朗诵了古诗,当时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他读诵读的感情把我的如此之妙,那次以后它变成了我和同学们心中的“小明星”。那次我把他的照片贴上了班级光荣榜,并把他领到办公室跟他谈了我的心里话。黄运超渐渐变了,上课积极性高了,学习也有进步了。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一年多的努力,现在他是今非昔比,不但学习进入了全班前五名,作业再也没有拖欠过,也不逃学,还经常给我们大家讲小时候在家偷吃大肉挨打的事,给我们表演他的拿手绝活“翻跟头”,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班级活宝”,也成为了父母亲的骄傲。
第四篇:最美乡村教师事迹材——罗志忠
奉献教育终无悔 春风化雨润无声
——关于推荐两当县最美乡村教师罗志忠同志事迹材料
罗志忠,男,1963年出生,1980年开始工作,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教杨店学区豆坪教学点。长期的生活磨练和工作中的历练,不仅使他养成自强不息、勇挑重担,正视现实,战胜挫折的精神,而且也使他学会了做人,拥有一颗真诚而善良的心。在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四年来,他始终以“道虽通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为人生信条,从每件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用心做事业,用爱做教育,谱写了一曲曲奉献之歌,受到领导、同行、学生及家长一致好评。
一、思想上力争上游,要求进步。
罗志忠老师常说:为人师者,必须以德为先,以责为重,以生为本;做学生人生的导师、生活的向导、技能的教练、学习的楷模、心灵的挚友。作为一名教师,他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在工作之余他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强化理论与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扎实工作,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服务。
二、热衷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教师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培养人才的光辉使命。1980年2月,正值青春韶华之年,响应村里的号召他步入教育之门,在豆坪小学为孩子们搭起追寻梦的舞台,青丝变白发,不悔的是无私的奉献。教育是有温度的,只有源头活水,才能长青不老。1990年秋季,已而立之年的罗志忠老师踏上了他的朝圣之旅,考入成县师范民教班,进行脱产学习。1992年8月学成归来任豆坪小学教导主任,积极配合校长探索管理方法,蓄睿智之气,育高德之人,固立校之本。他身先士卒,主动担任两个年级数学,在罗志忠老师的榜样示范,学校的教学成绩一直位居全乡前列。
他平时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他所任的学科在杨店学区举行的检测中,总能取得优异的成绩,本人也曾先后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奖励。
丹心育桃李,绿叶衬红花是罗志忠老师的从教诤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桃李的真诚赞誉;菁菁校园就是他的家是同事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爱生如子是家长们真切评价!
三、在生活中乐观向上,润物细无声。
生活中的罗志忠老师乐观向上,以豁达的胸怀迎接每一天。他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跨进校园,打扫卫生。在学生的心中,他常常是一副笑脸友善和蔼,他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感化学生,真心实意的爱学生,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是他们成长所需的沃土。他深深的知道:教师的爱似春风,能驱散孩子心头的阴影;似良药,能康复那些畸形变态的心灵;似火种,能燃亮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之光;似甘露,能轻轻洒在学生那嫩嫩的绿色的心田。只有用心从教,倾听学生的心声,关爱弱势群体,每个人的内心才会真正的和谐,只有人的内心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和谐。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罗志忠老师在教育生涯已快走过三十四个春秋,多年的教育生活,让他付出了许多。同时他也真正体会到了勤劳者的艰辛与快乐,他爱伟大的教育事业,更爱可爱的学生。他常说:“我选择了教育,一生无悔!”面对新形势,他一如既往,立足本职,尽职尽责,默默奉献,以自己至真至诚的耐心,浇灌着孩子生命的五色土,让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二〇一四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2013最美乡村教师事迹
2013“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最美乡村教师”主要事迹
1、阿力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寄宿制学校):
阿力太是一名寄宿学校老师,最大愿望就是孩子们都不辍学,她的教育梦想是让每个家在远方、寄宿学校的孩子感受爱。因交通不便,阿力太的学生长达五个月不能回家,父母很少来探望,执教16年来,她用母亲般的关爱,连接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情感的纽带。为了家访,她利用周六周日、寒暑假孤身骑马走遍23835平方公里大草原,踩冰踏雪、跨江过河、多次遇险。为了向学生家长传递信息,在收不到手机信号的草原上,她随身携带收音机,找到信号时就给当地专门为牧民传递信息的蒙语频道打电话,通过电台通知牧民。16年来她用坏了5部收音机。为了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她没见到母亲最后一面、不能守在儿子身边、连丈夫也被她带到高寒小学。执教16年,阿力太老师教出了300多名中专生,50多名大学生。
2、仲威平(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市工农乡兰河小学):
16年来,为了14名肢残、智障、困难家庭孩子有学上,仲威平老师放弃调转机会,留在偏僻乡村教学。她相信教育平等,“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残障、智障、家庭困难孩子都能上学。16年坚守,当地人评价她有“五多一少”——“走路最多,讲话最多,课时最多,教材最多,备课最多,学生最少”。从家到学校,每天来回20公里山路,她骑坏了8辆自行车、落下了一身病。正因为她当年这个抉择,曾不被人接受的14个孩子,5个考上名牌大学、1个成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一个成为学校所在村村长,其中小儿麻痹症的孩子目前研究生在读;也正因为她16年的辛苦付出,她的课堂让118名孩子成才,20多名考上大学、大专。
3、格桑德吉(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
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她的教育梦想就是让门巴族孩子都能上学。格桑德吉老师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未有过完整的路。为了劝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作为校长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在格桑德吉老师十二年如一日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12年来,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儿子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4、廖乐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长教村百江德兴堂):
2001年,做了一辈子教师的马来西亚华侨廖乐年退休了,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到家乡免费教孩子们英语,一干就是十二年。廖乐年骑着车挨家挨户地动员招生,教学生不收学费,免费供孩子吃住,村民们不理解,称为他为“颠鬼”、“疯子”。为了让村民们接受自己,他学习中文和客家话;为了让路途远的孩子能免费住宿,他翻修了祖父留下的祠堂……。十几年下来廖乐年的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而且他教的学生普遍英语成绩突出,好多孩子考了六级、八级。现在每年还不断有外地慕名而来的学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生,廖乐年在教他们英语的同时,也不忘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他要求所教过的学生将来有能力时每个人也要资助两个孩子,让爱心和梦想传递下去。
5、廖占富、张兴琼(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碧溪乡火天岗村小学、石庙村小学):
廖占富、张兴琼是一对教师夫妻,他们分别在四川凉山深处两所隔山相望的小学执教,一人撑起一座学校,让大巴山深处走出了二十多名大学生。当年,高中毕业的张兴琼在村长父亲的劝说下,当上了乡村教师,一人一校干了8年。8年后,村长父亲为了留住乡上派来的临村代课老师廖占富,撮合两人成婚。婚后,两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三年前,丈夫被派到对面山头小学,在一间废弃寺庙里教14个山村孩子。两个山头,两所小学,之间是两个多小时的山路,从此夫妻二人一人守住一所小学,隔山相望,一周见一面。他们用自己的分离和坚守,守住了大巴山深处孩子的未来。
6、吉思妞(云南怒江州泸水县六库镇气象路云南怒江特殊教育学校):
16年前,吉思妞是从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调来怒江特殊教育学校,来到了这个完全不同的世界。这是一所偏远山区的学校,百姓多不识字,一直以来都是学校老师进山去招生。而怒江地形险峻,为招生老师们常常要过索道、骑马、爬乡村山路,辗转两天时间才能到达。这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现有79名孩子,大都是傈僳族和白族的聋哑儿童。聋哑孩子性格孤僻极端,因为不会说话,发脾气时很容易自虐,吉思妞也曾经想过退缩,但当孩子们不清晰地叫着“妈妈”,张开小手让她抱抱时,她决定留下来。面对这些特殊的学生,吉思妞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变化,从吃喝拉撒到青春期都得手把手教。吉思妞说,对于这些孩子,需要良心爱心更要有恒心。在吉思妞和其他老师的关心教育下,这些聋哑孩子也考上了大学,其中还有些孩子大学毕业后愿意回来任教。
7、王金花(海南省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
在儋州市兰洋镇番打小学有位30年划船接送孩子们上下学的女“艄公”王金花,她是学生眼里的好老师,也是他们的“好母亲”。从1997年转正开始,王金花每月有450元的工资收入。为了鼓励学生好好学习,她自设奖助学金,每月拿出工资的一半放到里边。她教过的学生几乎都得到过她的资助和奖励,少则50元,多则千余元。
8、杨元松(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毛草坪小学):
在杨元松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天赋。他注重培养有梦想的孩子,经常带孩子走出大山参观,给孩子讲乔布斯的励志故事,把梦想植入山村孩子心田。他还鼓励边远乡村孩子大胆追梦,并为他们创造实现梦想机会。在教学中他发现孩子们不善交流,就鼓励孩子们用写日记的方式打开心扉,并引导孩子们爱上写作。看到山村出现的辍学打工潮,孩子宁愿为打工荒废学业,杨元松就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学生日记出版成书——《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为让孩子们体会到成就感。26个留守孩子、220篇孩子的日记、12封孩子写给父母的信、21幅象征孩子梦想的画,《中国留守儿童日记》一经出版,就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也为孩子们带来了人生第一笔稿费。高兴的杨元松挨家上门给孩子送稿费,他要让这些乡村长大的孩子知道,人的未来不只打工一条路。
9、刘坤贤(重庆市巫溪县高楼乡新田村小学):
刘坤贤是一位28年如一日,义无返顾、扎根山村的土家族老师。为了帮助贫困学生筹集书本费,他假期外出打工却遭遇事故高位截肢;为了保证正常教学,养伤期间他让妻子自修大专课程,为学生代课;为了让孩子们的回家路更安全,他卖掉家养猪,为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修了两座桥;为了解决学生们吃水难的问题,他拄拐上山找水源,自己出钱铺设水管,接水进校;为了改善教学条件,他用转为公办教师后的第一笔工资为学生买了电脑、电视机。为了让孩子们的教育不中断,即使突发脑溢血,他也拒绝领导照顾他去条件更好的中心校的安排,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山村小学没有老师。由于身体不好,领导还提出过并校,可是“固执”的刘坤贤考虑到有19个孩子会因此要步行四小时上学,就拒绝了,他说“我在、学校就在,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10、潘立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上丰乡上丰中心学校南源村吴家坦教学点):
从1976年高中毕业担任民办教师开始,潘立华开始在吴家山教学点任教,一个人一干就是37年。他手把手地教着山里的孩子,帮他们圆“看看大山之外”的梦想。吴家山教学点地处歙县北部高山地区,交通闭塞。为了方便山里低龄孩子就学,教育部门只得就地设置教学点。在教学点,潘立华是老师,负责所有不同年龄孩子的教学;潘立华是校长,负责教学点的所有事务;潘立华是保育员,每天要给孩子们热好各自带的饭菜,农忙季节或者天气不好时,他还要把孩子们送回家;潘立华还是安全员,坚持每日10分钟安全教育,下课学生活动的场地有安全隐患,他总站在高坝前以防学生发生意外。
11、“会泽七子”(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的7名80后教师):
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纸厂乡龙家村小学位于海拔两千多米的山崖上。学校一共有127个孩子,8名教师。除了一位五十几岁的老教师外,其余七位都是“80后”。他们放弃了留在城里的机会,回到养育他们的大山,各显身手,给孩子们带来知识文化,并把山外的世界带给这些孩子们。在里条件艰苦,他们每个老师都都身兼数职,有的兼任食堂管理员,有的兼任采购员、记帐员。雨天山路泥泞,他们去集市买菜的破面包车经常陷在污泥里,这些年轻人们就扛上铁锹,集体去修山路。平时这七位“80后”吃住在一起,像兄弟姐妹一样。被当地人称为“会泽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