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学校概况-学校简介(一)
学校简介
提示:学校基本信息(一句话概况)+历史沿革+学校的办学特点+学校获得的荣誉成就
龙岩学院(学校国标码:11312)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管理体制的全日制多科性本科院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为林和平,现任校长为李泽彧。历史沿革:
学校坐落于著名革命老区——福建省龙岩市,是根植并成长于红土地的唯一一所本科院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
学校面向22个省(市、区)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全日制在校生11193人,其中本科生10110人;设有12个二级学院(系)和1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有35个本科专业,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艺术学院等八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5个(推荐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7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市教学名师19人,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学校建立158个实习实训基地,设有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动物医学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4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升本以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科研课题483项,校级及横向科研课题156项,多件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授权,教师出版专著、编写教参34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929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188篇;获各级政府奖多项,其中,获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省第六、七、八、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地方政府、经济开发区、企业等建立了校地、校产、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区域经济发展,为闽西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近三年来,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近2万人。
2006年,校党委被省委评为“福建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2007年,学校获准成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8年至今,学校连续获得第十届、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2009年,校团委被团中央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2010年,我校荣获全省高校系统唯一的省级“绿化先进单位”;2011年,学校在全省就业工作本科组中排名第二,被评为优秀;学校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平安单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先进集体。2012年6月,学校高质量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坚持“根植红土、致力应用、彰显特色、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龙岩、服务海西、面向基层、紧贴行业,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位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个别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高校先进水平,为把龙岩学院建设成为服务地方、特色鲜明的闽粤赣边多学科应用型区域性高水准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学校概况
大寨中心小学概况
大寨中心小学始建于1942年,改建于1998年,重建于2008年,位于魏县县城东3公里,定魏公路与邯大公路交叉口,兴源河东岸,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学校现有在校生490人,12个教学班,教师29人,中师学历3人,专科学历19人,本科学历7人,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专科以上学历达90%,我校总占地面积200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223平方米,是一所布局合理的花园式学校。
我校配备的专用教室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开放式图书阅览室、卫生室、标准化实验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劳动器材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电子备课室、心理咨询室、少先队科技活动室、卫星接收与光盘播放室、古筝室、探究实验室、舞蹈室、棋艺室、手工制作室、乒乓球室、档案室等。标准化实验室、仪器室全部按照省标准配备器材,实验教学开出率达100%。学校微机室配备学生机21台,班班配有多媒体,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学校开放式图书室现有图书11000册,实现了学生全天开放借阅。
学校始终如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求实创新,开拓进取,建校以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合格人才。教学中处处体现“以人为本 面向全体 求实创新 发展个性”的办学理念,实现“让学生成才、让教师成功、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我校以艺术教育(古筝和舞蹈)为特色,打造学校发展品牌;创建新课堂以来,通过教师创新、合作、探索、归纳、总结,形成了操作方便的“三环121模式”,上课即(1)情境导入、明确任务;(2)合作探讨、展示成果;(3)及时反
馈、积累运用;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我校先后被市教育局评为“德育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学校”,被县政府、县教育局评为“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绿色学校”、“明星学校”,连续十几年被团县委评为“雏鹰少先大队”,在县、镇历次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名列前茅。省文明办袁主任、原邯郸市副市长辛宝山、邯郸市教育局曹建召副局长等省市领导先后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并给予了我校较高的评价。
回首过去,成绩已经成为历史;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我们将以更高昂的斗志,开拓进取,迎接更辉煌的明天。
第三篇:学校概况[范文]
我们狮子楼联校西街小学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操场面积平方米。学校内部设施按部颁类标准配备,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音美器材室、少先队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共间。有教学仪器件,体育器材件。学校现有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教职工人。
捐赠仪式答谢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
今天,对于我们狮子楼联校西街小学的同学们来说,是一个好日子,因为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同学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聊城市体彩中心的领导送来了体育健身器材。在此,我代表全体师生向聊城市体操中心和市区各级领导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狮子楼联校西街小学占地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生均平方米,操场面积平方米。学校内部设施按部颁类标准配备,有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音美器材室、少先队室、微机室、多媒体室共间。有教学仪器件,体育器材件。学校现有个教学班,在校生人,教职工人。
几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等荣誉称号。
“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奉献爱心,收获希望,聊城市体彩中心这种大爱无疆的义举,不但让孩子们有条件有目标来锻炼身体,健康成长,而且让同学们懂得奉献的快乐,也永远的记住聊城市体彩中心的爱。我们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努力工作,爱岗敬业,
第四篇:学校概况
民族教育的摇篮—吉尔嘎朗中学
吉尔嘎朗中学始建于1953年,是科左后旗第一所中学。座落在吉尔嘎朗镇旧博王府大院内。现有18个教学班,950名学生,180名教职工,是一所纯蒙语授课的初级中学。
校园占地面积47679.5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有林地2000亩,学农基地100亩。300米的环形跑道,运动场整洁平坦,体育器材库,各类器材设备齐备。
吉尔嘎朗中学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关怀下,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校承担着吉尔嘎朗镇、海里吐镇、查尔苏镇三大镇8万多蒙古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
校园布局合理,校园中央博王府正殿伟岸矗立,拥有容纳30个教学班级的教学楼和1200张床位的学生公寓楼以及现代化标准的学生餐厅楼。教学设施 “四室一库” 淋浴室等达到了农村牧区一类标准。
校园充满着“团结、文明、勤学、创新”的和谐氛围。校舍间古木参天,人行道两旁花木簇拥,使人心旷神怡,实乃育人天堂。理化试验室、电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阅览室一应俱全,堪称一流。
学校有150名专职教师,学历合格率99.96%其中区级教学能手8名,市、旗级教学能手及学科带头人70名。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稳中有升。学校领导班子7人组成,平均年龄46岁,是一支团结、协作,勤奋务实的领导班子。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各自独当一面并能够创新性的完成工作。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教师工作热情高涨,全体
教职工在教育工作中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学校1998年被评为通辽市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多年以来,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一直被评为先进学校。2003年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实验基地。2011年通辽市教育局教研室授予我校“教育科研实验基地”称号。我校承担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初见成效。2012年通辽市人民政府授予我校“文明单位”称号。同年在全市“双创建”活动中,我校学生宿舍被评为示范性宿舍;学生食堂被评为示范性食堂。
教育教学成绩在全旗一直名流前茅。每年中考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占90%以上。多年来,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新生,如师大附中、通辽蒙中、甘旗卡一中。技工学校等。2012年师大附中授予我校优秀生源基地称号。
在全旗各类活动中我校均能收获佳绩,“双合尔杯”竞赛创造了五届捧杯的佳绩。文体竞赛中,佳绩频传。2012年在全旗第十三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获得甲组总分第一名;在全旗第四届“放飞理想”中学乙组歌舞类艺术展演中,参赛的三个节目包揽了前第一名和两个第二名;美术类,个人作品获得第一名和第三名,书法类获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充分展示了我校素质教育的成果。受到了旗局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在上级有关教育部门的领导下,我们有决心继续发愤图强,为民族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4年6月15日
第五篇:学校概况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于2002年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和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合并组建,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前身是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拥有109年的办学历史。百年沧桑、风雨兼程、耕养不辍,形成了“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百年务农,百年树人”的优良传统。累计为社会输送了农业科技人才3万余人,遍布全省各县市,成为云南省重要的高技能农业人才培养基地,为云南的“三农”工作及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学院在2007年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良好等次。《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云发〔2010〕8号)明确指出,要“依托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农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2010年学院被确立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被确定为具有单独招生和对口招生资格的院校。
学院分设小哨校区和茭菱校区,占地面积1058亩,教学行政用房72758平方米,教学用计算机700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200万元,馆藏图书25万余册,电子图书17GB。学院下设畜牧兽医系、园艺与园林工程系、管理与信息工程系、生物工程系、公共基础部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6个教学系部共47个专业,在校学生5600余人。
学院主要以畜牧兽医、园林园艺、作物生产、农产品加工类专业为主,经济管理、计算机、文秘类专业兼备,形成了农业类专业为主较为完善的专业体系。常年招生三年制高职(专科)专业35个、五年制高职(专科)专业7个。其中,畜牧兽医专业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园艺技术、园林技术专业、作物生产技术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具有配置优化、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教学科研保障体系。建有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电教室、电子阅览室和备课中心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拥有700余亩的实习农牧场,建有服务于各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室)80个,校外实训基地100余个。目前共有省级以上示范性实训基地9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园林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8个。
学院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316人,专业技术人员266人,博士5人,硕士和在读硕士研究生126人,教授15人,副教授(含副高)68人,“双师型”教师108人。近年来,学院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3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38项,58位教师获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学院还聘请全国重点高校、科研单位、知名企业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授,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有力保证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学院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实行专科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育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使学生具备“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现代职业素质。学生毕业时,除获毕业证书外,90%以上的学生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由于学生在职业技能方面的突出表现,在第一、二、三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农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组织奖等优异成绩。
学院学生就业率稳定,就业质量不断提升,已连续三年就业率达到98%以上,连续两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另外,我院毕业生还可通过参加专升本、入伍预征、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实施自主创业、出国出境等实现就业。学院重视并不断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工作,大学生创业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共有200多名毕业生成功自主创业。已连续两年获得“云南省鼓励大学生创业先进集体”,是云南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高职高专院校。2011-2012年,我院3名毕业生创业事迹得到《春城晚报》报道,15名应届毕业生获得共计87万元的创业“贷免扶
补”贷款。毕业生创业项目涉及宠物保健、特种养殖、植物花卉、农资连锁、兽药饲料、广告设计、家装材料等领域。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现与日本、泰国、柬埔寨、荷兰开展校际交流合作。与日本国长野县南安昙农业高等学校已开展了20多年的校际交流,坚持互派教师和学生到对方学校交流学习。2006以来与泰国孔敬农业技术学院等10所学校互派留学师生8批次300余人次。与泰国、日本建立友好交流合作关系20多年,学院每年出资奖励30多名学生赴泰国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目前,有20多名毕业生先后到泰国就业,3名毕业生在泰国大学就读本科。
学院的发展与云南历史上若干重大事件紧密相连,在重大历史事件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除悠久的历史之外,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3年朱德元帅曾在学校任体操教习,1929年云南第一任省委书记王德三在此任教,1936年国民政府云南省主席龙云曾为学校教学大楼题词“豳风基础”。1938-1939年,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理学院、文学院和法商学院曾在学院茭菱校区办学,1941-1942年学院原教学大楼曾为飞虎队招待所。
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学院将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百年务农,百年树人”的优良传统和“耕道、养德,理想、开拓”的校训精神。以“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契机,坚持内涵特色兴校,加快推进学院的跨越发展,为把学院建成全国一流的农业职业院校而不懈努力。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2002年12月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云南省农业学校和云南省畜牧兽医合并组建而成。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的云南蚕桑学堂(昆明翠湖讲武堂旁),首开云南职业教育之先河。
光绪33年(公元1907年)与拟办的森林学堂合并为省会中等农业学堂,学校迁址贡院(今云南大学)。宣统3年(公元1911年)改名为省会中等农业学校。1931年改名为省立甲种农业学校。1923年将农业并入省立高级中学。1930年改称为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934年改为省立昆华高级农业职业学校。1937年学校迁址大西门外文昌宫(现学院茭菱校区)。
学校从光绪30年(公元1904年)至1949年共招收学生73个班,其中:农科21个班、林科6个班、蚕桑科11个班、染织科2个班、女子蚕桑科8个班、农林蚕讲习科6个班、畜牧兽医科1个班,高中农科5个班、林科3个班、农业推广科1个班、乡村师范2个班。
1950年3月昆华农校由云南省人民政府接管,改名 为昆明农业技术学院。1954年农林科师生分出成立昆明林校。1956年水科师生分出成立昆明水校。为创办地州农校,1958年将动物饲养、专业师分到官渡区小哨,在此基础上成立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11月将植保、园艺、农学专业学生200多人、教工30多人下放到文山,成立文山农校;将植保、农学专业学生200多人,教职工近30人下放到临沧,成立临沧农校。1958年底昆明农业技术学院停办。1962年,省政府决定恢复并定名为云南省农业学校。1969年至1978年因“文革”停办十年。
1979年恢复办学,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学校得到了蓬勃发展。1988年被农业部评为“校外三结合基地建设先进单位”,199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中专A等三级学校”,1993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1994年被农业部评为“中等教育改革先进单位”,1999年被农业部列为“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示范基地”,连续多年为昆明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单位”。为云南省农业战线输送了一大批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复校后至2003年7月,共培养毕业生4810人,为云南的“三农”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是在云南省农业学校相关专业的基础上创建发展的。1958年4月,云南省农业学校的动物饲养专业、兽医专业的学生和相关老师,被调离到昆明市官渡区小哨花庄河畔,创建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校。1968年至1977年学校因“文革”停办十年。
1978年恢复办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学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占地近千亩。1991年8月被农业部评为“B等一级学校”。1993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学校“省(部)级重点中专学校”的称号,1997年4月学校被省农业厅评为“教学常规管理先进学校”。云南省畜牧兽医学校从1958年建校到2003年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1958-1968年为十所创办时期;1968-1978年为十年停办期;1978-2002年为恢复发展期。44年来,共培养毕业生6455人,遍布全省各县市,还为广东省培养了部分学生,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百年沧桑,风雨兼程。一百多年来,学校以培养人才为已任,高举科学和真理的大旗,恪守使命,为社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栋梁之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老校焕发了青春。改革进取,任重道远。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沃土;她具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是实施科技兴国战前驱,在新的世纪中,必将展理出新的风采。
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