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权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3 02:21: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誉权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誉权案例分析》。

第一篇:名誉权案例分析

名誉权案例分析

【案情】

原告:高云波,男,个体工商户,住本市五华区弥勒寺53号3单元301室。被告:昆明吉泰龙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

地址:本市三市街89号金碧辉煌大厦。

2001年2月5日,原告与其妻共同与被告签订了一份《金碧辉煌大厦订购书》并交付定金2万元。2001年3月7日,原告以其妻王晓文的名义与被告签订了一份《商品房购销合同》,约定被告于2002年3月31日前交付房屋,原告当即付清购房款87983元。2002年8月12日开业后,经营气氛冷淡,被告的招商工作未达到预期宣传的效果,为此,原告及其他业主与被告发生矛盾,因此各业主经常在经营区内共商有关事宜:成立业主委员会,成立业主委员会的目的在于对业主们的有关重大事宜予以处理或决策,如选聘或解聘物业管理企业、维修基金续筹、使用方案等。2002年11月10日,大多数业主集会投票推荐原告代理各业主处理商场如下事定:

1、与被告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的合同纠纷,2、与被告商场物业管理公司的合同纠纷。2002年11月30日,被告向四百余名业主发了一封题为《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的信函,被告在信中提到原告“并不是金碧辉煌大厦的业主,也没有得到任何业主的授权,却一而再,再而三要求我司以高价收回其商铺,对我司工作人员恐吓,并扬言要采取爆炸手段进行报复,如我司答应其无理要求,他拿到钱后将离开昆明,如我司不答应其无理要求,他将召集业主,带领业主闹事,近日有部分业主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被高云波蒙蔽参加了由高云波召集的„业主大会‟,而高云波召开的所谓„业主大会‟是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其行为属非法集会;其选举产生的„业主筹备委员会‟不能代表大多数业主的利益,是非法组织;高云波本人并不是业主,即以业主的身份与其他业主串联,损害了其他业主的合法利益。”“因此我司作为金碧辉煌大厦的业主之一,不会对损害商场形象的恶意行为坐视不理,必要时我司将通过法律途径追究高云波的法律责任。”同时查明原告与王晓文系夫妻关系。原告为此要求法院判令被告停止侵害,公开赔礼道歉,恢复其名誉。

被告吉泰龙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辩称:原告陈述不实。

一、原告不是业主,昆明市产权部门登记的金碧辉煌大厦3124、3091号商铺的名字不是原告的名字。

二、原告召开的“业主大会”未经公安机关许可在公共场所举行,是“非法集会”;原告经各业主推荐但未经最大的业主被告参加选举通过,也没有主管行政机关及开发商的参加,由此产生的业主代表及业主筹备委员会是“非法组织”。被告《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目的在于揭露原告的面目,未侵害原告的名誉,请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审判】

一审法院认为:本案的原告出具了被告散发的《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以证明被告在信中对其进行人格诽谤、诋毁其名誉,而被告在庭审反驳中没有证据证明其在信中提到原告不是业主却多次要求被告答应其无理要求,若不答应就采取恐吓、爆炸方式威胁其,若答应原告无理要求,原告就带钱离开昆明的主张是真实的;也没有证据证明原告召开的“业主大会”是“非法集会”,其选举产生的“业主筹备委员会”是“非法组织”;此外,被告还在信中运用了“蒙蔽”、“闹事”、“串联”等词,采用公开信的方式发送400多封,散布其言论,被告的目的是明确的,这种行为属于捏造事实,公然丑化原告人格,诋毁原告名誉,已构成名誉侵权,故原告主张被告侵害其名誉的事实成立,故本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第13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条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7条规定,判决:

一、昆明吉泰龙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停止对高云波名誉的侵害,二、昆明吉泰龙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在本判决生效后五日内以邮寄公开信的形式在相同范围内给高云波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公开信的内容经本院审查后发出)。

【评析】

本案由一封公开信引起名誉权纠纷。本案被告经营的金碧辉煌大厦曾一度是本市房介中炒作的热点,被相当一部分商家看好,但事与愿违,金碧辉煌大厦落成后的销售情况比较冷淡萧条,加上被告在管理和做法上不妥,与业主矛盾日期明显,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从“文革”结束后至今,从法院审理的名誉侵权案件看,本案名誉权的特点就在于被告采用公开信的方式侵害了原告的名誉。一审法院根据查明的事实准确适用法律法规,裁判后双方均未提起上诉,并通过昆明电视台进行了法庭直播,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一审法院紧紧抓住信函中的内容,把握“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认真审理原告出具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信函,从以下两方面确认原告的主张成立。

一、关于原告是否是业主的问题。本案在此没有花费笔墨。因为原告与其妻购房时,被告也知道他们是夫妻关系,这是其一。其二,被告在与各业主发生矛盾中已知原告在所有业主中有一定影响力。其三,不管原告是否是业主或是否经人授权,被告都不能以此侵害原告的名誉。因此,本案紧紧围绕《公开信》是否构成名誉权进行裁判。

二、被告《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是否构成名誉侵权问题。本案从以下四点确认被告侵权:

1、原告是否对被告有威胁行为。被告在“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中提到原告多次提出无理要求,如不答应就采取恐吓、爆炸手段威胁其,对此被告没有任何证据加以应证。

2、对原告及各业主在其经营区内进行的一些活动是否违法。被告在《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中谈到原告未经公安机关许可在公共场所召开的“业主大会”是“非法集会”,选举产生的“业主筹备委员会”是“非法组织”。对这样的一个定论,被告没有证据加以证明原告及其他业主的活动是非法的。

3、公开信中的言词带有贬义。被告《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中使用了“蒙蔽”、“闹事”、“串联”以及对原告的“恶意行为”要通过“法律途径”追究其“法律责任”等词,这些词都带有对原告名誉有诋毁之意。

4、被告以公开信的形式散布其言论。被告《致全体业主的公开信》,以邮寄方式寄送给四百多名业主,其目的是为了破坏原告的信誉,损害原告的人格

综上所述,一审法院根据名誉权纠纷的四要件:根据受害人确有名誉被损害的事实、行为人行为违法、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裁判被告的行为已构成名誉侵权。

第二篇:学生名誉权分析

名誉权是学生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教师在行使对学生的评价权和批评教育权时,由于种种原因往往会侵害到学生的名誉权,严重者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有学生甚至学生家长以名誉权受到侵害为由,拒绝教师的批评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讲尊重学生人格权、教师就不知道怎么管理学生,一强调教师有批评教育权、侵害学生人格权的问题就抬头的“钟摆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审视学生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冲突产生的原因,以利于冲突的协调与解决。

1.教师对学生名誉权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关于名誉的含义有众多的表述,我们赞同日本刑法学界通行的观点:“名誉应有三层含义:一是内部的名誉,即客观存在的人的内部价值或真实价值;二是外部的名誉(即社会的名誉),是指社会对人的价值判断(名声);三是主观的名誉(名誉感情),是指本人对白身价值的意识与感情。名誉权,对白然人而言是指公民保持并维护白己名誉的权利。它是人格权的重要内容,受法律的护。与般主体相比较,由于学生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阶段,学生的名誉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学生代写论文权的主要部分是名誉感。第二,学生的名誉权直接影响到健全人格的形成,凸显发展权的特征。第三,学生名誉权受到侵害主要发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名誉权与教师教育权交互作用并处于相对被动状态。第四,侵害学生名誉权的危害结果具有多元性和潜伏性,因而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和难以估量。上述特点决定必须对学生的名誉权给予特殊的法律保护。

2.教师保护学生名誉权的意识淡薄

教师在行使教育权时,要注重对学生名誉权的保护,特别是要注重保护学生的名誉感。保护学生的名誉感有两个方面问题函待解决:一是学生具有

名誉获得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二条第三款规定:受教育者有“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基于心理契约理论和常识,教师对学生的冷漠就是对学生的伤害。教师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激励性的评价。但是,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学生是得不到这样的评价的,由此造成一些学生缺少名誉感。二是保护学生的名誉权的重点应是保护学生对白身价值的良好意识与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对白身价值的意识与感情即白我接纳感。特别是成就感与良好的团队协作感。美国心理学家G }W·奥尔波特提出,白我接纳是健全人格的主要条件。很多研究表明,代写论文水平与抑郁、焦虑、低白尊、低生活满

意度密切相关。教学实践中保护学生良好的白我接纳感首先要保护学生的成就感,以激发和保护学生参与学校学习及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奥尔波特提出高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具有白我感的扩展的特征。成熟的人积极介入和投身于超越白我的兴趣或活动中去,他们完完全全并且生气勃勃地沉浸于生活之中,而不是远离生活和逃离生活的消极旁观者。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表现的是真实的白我,他们为幸福并不在于全都满足,而在于积极参与和持续的奋斗。

第三篇:侵犯名誉权

侵犯名誉权、隐私权、肖像权诉讼需要提供什么证据?

一、名誉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1、新闻媒体、书刊对公民或法人报道失实损害其名誉的证据。如报道内容的原始载体。

2、虚构事实,含沙射影,对他人进行诽谤的文学作品。

3、以口头、书面或暴力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侮辱,贬损他人人格的证据。可举出证人证言、书面材料。

4、以隐瞒真相、捏造事实并加以传播的方式诋毁他人名誉、信誉,损害他人尊严的证据等。

(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单位处分,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精神病,法人经济效益滑坡等证据。

(四)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损害原告名誉权的证据。

(五)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

二、隐私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1、私拆、偷窥、公开他人信件、电报的行为证据;

2、窃听、传播他人电话内容的证据;

3、探听、公开、传播、利用他人的私人信息之证据等。

(三)证明侵权事实造成损害后果的证据,如当事人精神受打击、患有精神病、自杀等证据。

(四)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没有侵害原告隐私权的证据。

(五)有具体诉讼请求的,应提交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

三、肖像权侵权诉讼需要收集的证据

(一)证明当事人主体资格的证据:

(二)证明侵权事实存在的证据:

1、未经肖像权人同意,再现其肖像的证据。

2、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将其肖像进行展出、传播、复制、用作商标或进行广告宣传,在纸张、书籍、报刊、网络等载体中使用其肖像的证据。

3、侮辱、毁损、丑化他人肖像的行为证据等等。

(三)被告如主张免责,应提供其没有过错,或其对权利人肖像的使用为合法使用的证据。

(四)有具体诉讼请求金额的计算方法、依据和清单。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诉书正文应写明请求事项和起诉事实、理由,尾部须署名或盖公章。

二、根据“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原告向法院起诉应提交下列材料:

1、原告主体资格的材料。如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护照、港澳同胞回乡证、结婚证等证据的原件和复印件;企业单位作为原告的应提交营业执照、商业登记证明等材料的复印件。

2、证明原告诉讼主张的证据。如合同、协议、债权文书(借条、欠条等)、收发货凭证、往来信函等。

三、当事人向法院提交书证,应填写一式两份证据清单,详细列明提交证据的名称、页数。证据经法院承办人核对后,由承办人在证据清单上 签字盖章,一份交当事人,一份备案。

四、立案庭在当事人履行必须的手续和交齐有关证据材料之后,在七天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办理立案手续;对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

五、当事人应在收到受理通知书之日起七天内预交案件受理费和其他诉讼费用,如确有困难,可在预交期内向本院提出减、缓、免交的书面申请,逾期不交或者书面申请缓、减、免交未获批准而仍不预交的,本院将裁定按自动撤诉处理。

六、立案手续后,案件由法院排期开庭,当事人应服从法院的各项工作安排,并于结案后到财务室结算诉讼费用,多退少补。

第四篇:名誉权纠纷代理词

代理词

尊敬的审判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浙江金麦律师事务所接受原告潘某某的委托,指派本人担任其与被告王某某名誉权纠纷一案中的诉讼代理人。本人接受委托后,就本案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查阅了有关的法律法规,现根据事实和法律,发表代理意见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第一、本案被告有侵权行为。被告自2009年端午节因300元慰问金事项就曾在公共场所对不特定的人诽谤过原告,说原告贪污了300元,后经查实,被告才默认属于自己的过错。但被告并没有吸取此次的教训,事后借政府计划在某公寓沿河修建游步道事宜再次诽谤原告贪污30万巨款,再次在公共场合,向公众宣称原告是个贪污分子,不仅对原告的邻居说,同事说,还向原告的工作单位举报,性质十分恶劣。这些事情均有证人证言加以证实。

第二、被告的行为是被告故意所为。我们认为被告虽然年纪大但精神是正常的,主观上是故意的毋庸置疑的。从被告的行为上看,被告确实是想通过这种毫无根据的侮辱诽谤行为试图败坏原告的名誉,甚至有想让原告受到刑事处罚的目的。否则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公众场合,向原告周边的及原告的家人周边的人宣扬自己毫无根据的言论。直至给原告造成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三、被告的行为直接给被告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被告受到了实际的伤害。从2002年到现在,经民主选举,原告一直在某公寓业委会工作,从2003年起担任某公寓第一党支部书记社区书记,通过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得到了社区居民对原告的积极肯定的评价。现能够连选连任,是社区居民对原告为人处事的赞许,原告很珍惜这一名誉,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虽然不能保证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每一件事都让每一户居民满意,但那份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勤恳,乐于助人,兢兢业业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即使在日常工作中碰到邻里纠纷或偶尔出现处理事情有失偏颇,我们认为是很正常的,但作为被服务的居民,应当怀着感恩的心理对待社区的服务人员,尤其是年老长者,更多的应当是体谅,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虽然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都有对社会公共事业及工作有监督的权利,但法律绝不允许毫无根据的四处散播谣言,恶意诽谤他人。

一年多来,由于被告的诽谤,给原告造成了严重精神损害。原告为此经常夜不能寐,家庭生活为此经常陷入危机,丈夫埋怨都老夫老妻了还经常吵架,为此,前不久还因被告在公众场合的一次毫不负责人“宣扬”原告“贪污”事情,原告的老公听到后,为了维护自己老伴的合法权益还与被告当众发生过口角。儿女们也是不理解,都要求母亲辞去工作,过点清闲的日子。走在社区里,大街上,在社区上班中,总觉得邻居朋友及单位同事总有些异样的眼光看着她。儿女们的幸福也被他们的同事们看做是“腐败后的幸福”,也使得它在社区上通下达的日常工作都不像以前哪么得心应手,在工作中碰到有些个居民不顺心时,对方会冷不防的低声说道“自己都贪污腐败了,还能做好什么事?”虽然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歪”,但原告也是普通人,不能超凡脱俗,她在乎别人对她的看法,对她的评价。尤其是对于这样一个早已年过半百的,一辈子都安分踏实的走过来的老年人,到老了还要被人诬陷诽谤,精神如何能够受得了?原告是也曾有过离职这样的念头,但是作为一名近30年党龄的老党员,她是哪么的坚信党的宗旨,坚信党员的义务,坚信国家的法律,尽可能的克服困难向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社会需要和谐,和谐不是在书面上的,更不是仅仅拿来演讲或调侃用的,他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作为老年人应当作为年轻人的楷模、典范,不能为老不尊,甚至做出违法的事情。我们说和谐是应当相互礼让,但绝不是一味毫无原则的躲避、退缩。综上,请求人民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条、第六条、第十五条、第二十二条(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等规定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从而建设并维护和谐的法治社会。

当事人:潘某某 特别授权代理人:熊律师 2011年10月11日

第五篇:隐私权与名誉权之法理比较分析

隐私权与名誉权之法理比较分析

王凤民 杨金刚

隐私权与名誉权都是人(其中名誉权包括法人)与生俱有的天然的人格权利,均属于人格权的法律范畴,是具体的人格权。名誉权的享有和保护已早为大众理解和接受,并已在民事法律规范中被确定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加以保护。隐私权是近几年才引起人们重视的,在实践中也多有侵犯隐私权的案例发生。在实际的案件审理过程中,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一般是先将侵权行为定性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后按照名誉权的损害结果承担法律责任。这样的做法在理论上是讲不通的,在实践中也经常会碰到难以操作的情形。因为名誉权与隐私权根本就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具体人格权,他们具有不同的属性和特点,用保护名誉权的方法来保护隐私权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如何切实的保护隐私权,目前理论界已经形成了共识,即在民事法律规范中明确将隐私权规定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有效地保护隐私权。从目前可以看到的几部《民法典》草案中,就会发现各个草案均在人格权部分增加了隐私权的相关规定,这无疑是为隐私权的有效保护,奠定了理论法律基础。在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的两个时间前后,理论界对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区别探讨的比较多,但是对他们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则论述较少。因此、在《民法典》的各个部分即将完善并会相继出台之际,笔者认为有必要重新梳理和认识隐私权与名誉权的关系,以便更准确的理解隐私权,以使其得到有效的保护。

一、隐私权与名誉权的概念

名誉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就其自身属性和价值所获得的社会评价,享有的保有和维护的人格权。其具体内容包括:名誉保有权、名誉维护权、名誉利益支配权。”名誉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的人格尊严,它是民事主体进行民事活动,乃至其他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名誉权是民事主体的一项重要的人格权利。我国《宪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的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最高人民法院还颁布了专门的《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解决。

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的决定权。”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私人信息和私人事务进行决定,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的权利,属于人格权的一种。隐私权应包括“个人生活安宁权、个人生活信息保密权、个人通信秘密权和个人隐私使用权。”隐私权目前虽然没有被明确规定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但是法律已经给予了充分的认可与肯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宪法》三十八条、三十九条、四十条,《刑法》二百四十五条、二百五十二条、二百五十三条,《民

事诉讼法》六十六条、一百二十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一百四十条第一款、《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第七项解释、《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1998年)第八项解释、《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第一条第二款等都明确规定对公民的隐私应当予以保护。

二、二者的相同之处

隐私权与名誉权作为具体人格权的其中两种,均具有人格权所具备的一切属性和特点。但是不同的人格权所具有的特征是不同的,名誉权与隐私权在人格权体系中是比较相近的权利,因此在实践中二者经常被混淆。现根据本人的理解,分析二者所具有的共同属性。

(一)二者均是一般人格权中具体的人格权,都应归属于人格尊严的范畴。一般人格权是指“民事主体基于人格独立、人格自由、人格尊严全部内容的一般人格利益而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格权系指一般的人格权,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人格权是一种母权,也是一种发展中的概念。立法者由之析出若干人格利益具体化为个别人格权。”一般人格权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概括为三项,即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尊严,其中人格尊严是一般人格权的核心。人格尊严是民事主体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最起码的社会地位并且受到他人和社会最起码的尊重。它既表现为民事主体基于自己的社会地位、自身价值和自我感觉的自我评价,也表现为来自于外界包括社会和社会中的人的社会评价。隐私权与名誉权无论是以保有隐私,还是维护名誉为其目的,但权利的终极目标都是维护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为了保存人的“面子”以期在他人面前获得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所以二者均应归属于人格尊严的法律范畴。

(二)二者均为与财产权相对应的人格权,具有非财产性,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但却与财产利益相联系。人格权所体现的客体是与民事主体不可分离的人格利益,这种人格利益是不能直接用金钱来衡量的。但是在人格权中,并不是所有的权利均不具有财产内容,如肖像权不仅体现为财产内容,而且还具有明显的财产利益。隐私权与名誉权在人格权体系中,这种非财产性体现得比较明显,其内涵根本不包括财产性的东西。但是否认这两项权利的财产性并不表明二者就不具有财产利益,实际上侵犯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都会影响权利人的实际生活如求职、升迁、工作环境等,将导致权利人实际利益的损失,这种损失是间接的损失。这种实际利益的损害在实践中名誉权较隐私权表现更加突出一些。

(三)二者均会形成法益的延伸保护,即权利人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在其死后,均作为合法利益而存在,并受法律保护。隐私权与名誉权作为人身权是与人不可分离的,人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就意味着这两种权利的丧失。但是,人生前的行为和表现不会随死亡而销声匿迹,会在一定时间、一定的范围内保有一定的影响,一些名人的影响力时间会更长,范围会更大。“因此,死者名誉应该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存在,并受到法律的切实保护。”隐私权与名誉权具有同样的属性,也应该作为一种合法利益而受到法律的保护。在我国,死者的有关名誉和隐私合法利益的保护是通过其近亲属提起的诉讼来实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1993年)中第五项解释规定“死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其近亲属有权向人民法院起诉。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四)二者的侵权对象均是指向特定的人。隐私权与名誉权均是人身依附性极强的人格权,因个体的不同,对二者的权利内容理解也不一样。同一个行为,有的人认为是侵犯了自己的隐私权或名誉权,但有的人则可能不以为然,之所以会是这样,就是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评价会有差别。如:散布于某女歌星有暧昧关系的谣言,有的人就可能以侵犯其名誉权为由而诉至法院,有的人可能就不把它当成是一回事,有的人可能还会以此为荣,甚至沾沾自喜。再如:同是以出版书籍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如果未经他人同意且本人不想公开的,应当认定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如果经过本人的同意,就不能认定为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因为隐私权的主体对此权利具有处置权。因此,侵害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行为应有特定的侵害对象,即侵权行为必须是指向特定的人(其中名誉权包括法人),未指向特定对象的行为不能认定为侵害名誉权与隐私权的行为。

(五)二者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均是过错责任原则,均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状态。侵害隐私权和名誉权的责任承担是一种过错责任,即行为人主观上一定要有过错,只有加害人主观上有过错,并在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名誉毁损或隐私公开,加害人才承担的法律责任。“过错与人相关,不法则是对行为的描述。”这里过错是指主观过错而非客观过错,即加害人在实施加害行为的时候所表现的主观心理状态。过错表现为故意和过失两种类型。对于名誉权而言,在一般情况下,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只能是故意,不可能是过失。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会表现为过失,如新闻报道失实或履行职务的疏忽,也可能造成他人名誉权的损害。对于隐私权而言,侵权行为通常表现为披露、公开、宣扬他人隐私,这些行为的主现状态一般表现为故意,仅有少数的情形会表现为过失。总之,在侵害隐私权和名誉权行为的过错表现上,以故意为常态,以过失为例外。

(六)二者的侵权民事责任承担的方式相同。《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司法实践中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是按照名誉权的责任方式承担的,因此二者的责任承担方式具有一致性。上述的责任承担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除去侵害和损害赔偿。除去侵害中的停止侵害责任方式对于隐私权与名誉权都是必需的,是防止侵害进一步扩大所采取的必要措施。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责任方式的运用对于名誉权和隐私权应该分别对待。“一般说来,消除影响、恢复名誉都是公开进行的,其内容应事先经人民法院审查。恢复名誉、消除影响的范围,一般应予侵害行为所造成不良影响的范围相当。”但是对于隐私权来讲,消除影响和恢复名誉应当谨慎使用。因为“加害人在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的同时,可能会在客观上继续公开、披露、宣扬或传播他人的隐私资料,其结果是通过让加害人承担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的民事责任,非但没有使受害人的精神得到抚慰,反而使其受到进一步的损害。”赔礼道歉的责任方式一般应该公开进行,这对名誉权的恢复是有良好的作用的,但是对于隐私权,此种责任方式应以不公开进行为宜,理由同上所述。赔偿损失责任方式的运用,隐私权与名誉权二者具有一致性,主要体现为精神损害的赔偿,但是如果因为侵权行为造成了其他间接经济利益的损失,也应赔偿。赔偿以支付一定数额的金钱为主要的方式。

(七)二者均存在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竞合情形。侵权行为的责任承担不仅仅体现为民事责任,还包括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我们这里所探讨的竞合是民事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竞合。《民法通则》一百一十一条规定“对承担民事责任的公民、法人需要追究行政责任的,应当追究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对公民、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严重的侵犯隐私权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刑法》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的“非法搜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和第二百五十二条规定的“侵犯通信自由罪”等罪名上。严重的侵犯名誉权行为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的“强奸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的“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和“猥亵儿童罪”,《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的“诬告陷害罪”,《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侮辱罪”和“诽谤罪”等罪名上。

另外,隐私权与名誉权的侵权行为与侵权责任有时会出现竞合情形,表现了二权利的相

近性,是二权利的联系所在,也是实践中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按照名誉权处理的法律基础所在。一般表现为未经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隐私材料或以书面、口头形式宣传他人隐私,致人名誉受损害;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擅自公开患者有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同一行为即侵犯了权利人的隐私权,也侵犯了权利人的名誉权,侵权行为的竞合导致了侵权责任的竞合。此种情况下的责任承担应按照“两权相争取其重”的原则处理,通常侵犯名誉权的损害结果要比侵犯隐私权的损害结果要大,因此对侵权人应当按照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来处理,并由此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二者的不同之处

(一)权利的主体不同。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名誉权的主体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隐私权的宗旨是保护个人的内心安宁不受搅扰,法人则不具有自然人的生理功能,不存在精神上的愉悦和痛苦问题。“法人也有自己的秘密,但这属于商业秘密的范畴。”商业秘密是一种经济利益,就有可转让性,是一种财产权,所以法人不享有隐私权。《民法通则》第一百零一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对子享有名誉权的法人应该做狭义的理解,不应包括个体工商户、个人合伙等其他组织。因为“在无法人人格之团体,则团体之名誉,结果为其团员之名誉。”因此,这里的法人应仅限于具备法人资格。

(二)权利的客体不同。隐私权的保护客体是隐私,隐私是仅与特定人的利益或者人身发生联系且权利人不愿为他人所知晓的私人生活和私人信息,包括私人活动、个人信息和个人领域等方面。名誉权的保护客体是名誉,名誉是指对民事主体的人格价值的一种客观的社会评价,体现了民事主体的精神利益和人格利益。

(三)权利的内容不同。名誉权的内容包括名誉保有权、名誉维护权、名誉利益支配权。名誉保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名誉不降低、不丧失,在知悉自己的名誉处于不佳状态时,有权利凭借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状态,他人不得干预。名誉维护权是指名誉权人对于他人侵犯自己名誉权的行为,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名誉利益支配权是指名誉权人对名誉权所体现的利益的支配权,通过这种支配使自己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隐私权的内容包括隐私隐瞒权、隐私利用权、隐私维护权、隐私支配权。隐私隐瞒权是指权利主体对自己的隐私进行隐瞒,不为人所知的权利。隐私利用权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个人资讯进行积极的利用,以满足自己精神、物质等方面需要的权利。隐私维护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所享有的维护其不可侵犯性,在受到非法侵害时可以寻求司法保护的权利。隐私支配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隐私权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支配的权利。

(四)权利的保护范围法律规定不同。名誉权是公民或法人所享有的一种自然权利,权利所保护的客体和权利的内容不会因为主体的不同而产生差异,即权利主体均平等地享有名誉权。隐私权具有可克减性,有时会表现为一定的“不平等”。对于某些特定的人如:政府官员、公众人物、雇工、学生、未成年人等,对于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新闻采访、安全检查、招聘录用、夫妻之间等,出于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考虑,需要对隐私权所保护的客体或内容作出相应的不同限制。

(五)权利主体对权利的处置权不同。名誉权的中心内容是名誉保有权,权利主体有权利保持自己的名誉不降低、不丧失,在知悉自己的名誉处于不佳状态时,有权利凭借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这种状态。这一权利是不可放弃随意的,否则将自行或授意他人贬损自己的名誉。因此,权利主体是不能放弃这一权利的,不具有处置权。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具有一定的可支配性,在一定的程度可以做出相应的处理。比如个人信息,当事人可以自行将其公布

于众,也可以授权他人公开发表,即隐私权的权利人可以放弃相应的权利。

(六)权利的保护方式不同。对名誉权的保护采取的是直接保护原则。民事法律规范明确将名誉权确立为一种具体的人格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护,在其他的法律规范中,名誉权也被纳入保护范围。对隐私权的保护采取的是间接保护原则。由于民事法律规范还没有将隐私权规定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根据相应的法律规定,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按照侵犯名誉权来加以处理的,这种方式不利于隐私权的保护。

(七)侵权行为的方式不同。侵权行为的行使方式有两种,即作为和不作为。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包括上述两种方式。名誉权是一种绝对权,任何人都负有不得侵犯的不作为的义务,违反了这种义务就构成了侵权,因此名誉权的基本侵权方式是作为。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法律赋予某些特殊身份的人具有保护他人名誉权的积极义务,如违反此义务则构成不作为侵权,如:新闻单位由于审理稿件不严而成为共同侵权人。由于权利主体对隐私权具有处置权,所以对权利主体以外的其他人设置保护他人隐私权的积极义务是无法办到的,只能设置消极的义务即不得侵害他人的隐私权。因此,侵害隐私权行为的行使方式只有作为一种。

(八)具体的侵权行为表现不同。侵害名誉权的行为具体包括:诽谤、侮辱、新闻报道事实、文学作品使用素材不当、无证据而错告或诬告、其他过失致人名誉权损害的行为等。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具体包括:侵入、侵扰、监视、监听、窥视、刺探、搜查、干扰、骚扰、披露、公开、宣扬等。

(九)侵权行为的损害结果不同。侵犯名誉权的损害结果首先表现为人格的贬损、名誉的降低,是一种名誉利益的损失。其次表现为心理的悲伤、怨恨、忧虑、气愤、失望等痛苦的折磨,即精神损害(仅限于对自然人的名誉权侵犯情形)。再次表现为财产利益的损失(不是在每一个侵权行为中都发生),是侵犯名誉权的间接后果。侵犯隐私权的损害结果直接表现为精神损害,这也是主要后果,有时也会产生间接的财产损失,这是间接后果。需要强调的事,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有时会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产生竞合的状态,此时该行为可能会给权利人造成社会评价的贬损,但这不是侵犯隐私权的损害结果,而是侵犯名誉权的损害结果。笔者认为在隐私权即将被民事法律规范确定为一种独立的具体人格权之际,有必要重谈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准确把握二者的内涵与性质,有利于区分这两项权利,有利于清除固有思维,还隐私权的本来面目,以更好的指导司法实践。上述关于隐私权与名誉权关系的基本理解与观点,望能与大家一起探讨,以加深理解,更加探求其本质。

【作者介绍】福建工程学院法学系副教授,法律硕士,律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黑龙江省伊春市委组织部

注释与参考文献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群众出版社,2004.

王利明.民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王泽鉴.人格权、慰抚金与法院送法[J].台湾:法令月刊,第44卷,(8).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王家福.中国民法·民法债权[M].法律出版社,1991.

张新宝.中国侵权行为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

史尚宽.债法总论[M].台湾荣春印书馆,1972.

下载名誉权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誉权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死者名誉权保护问题

    自1987年天津已故艺人荷花女的母亲起诉连载小说《荷花女》的作者及刊登 小说的报纸损害其女儿的名誉权以後,十多年来有关死者名誉的诉讼不绝如缕。 各地各级人民法院已审理的......

    侵犯名誉权如何取证(五篇模版)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侵权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 http://s.yingle.com 侵犯名誉权如何取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享有的名誉权,保障我们自己获得客观的评价并排......

    案例分析

    分析评估企业应收、预付账款发生的坏账损失税前扣除是否符合条件。 3、案例分析 案例1某塑料编织有限公司,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4年12月份、2005年1月份会计报表相关数据余额......

    案例分析

    故意伤害 某镇的简中伦和侄子简永学家因放杂草在发生争执中,简中伦将简永学打成重伤, 1月19日,检察院以故意伤害罪对简中伦批准逮捕。当天早上11点左右,简中伦把自家地里的杂草......

    案例分析

    1、案例分析:《重庆晨报》曾报道,重庆北碚中学初二学生刘某模仿世界杯足球赛中罗纳尔多的头,给自己剃了光头,只在前后各留了一小撮头发。第二天他去上学,刚到教室,就被班主任老师......

    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 1、小学生武某上课时,起立回答问题,后排的同学陈某用脚将武某的椅子移开,结果武某重重地坐到了地上。武某当时身体没有任何异样,老师也只批评了陈某几句,就继续上课......

    案例分析

    农夫山泉赞助奥运 在和平时期,体育是最能集中公众注意力和情感的领域。体育热闹、紧张、激动、拼搏、平等、快乐、健康等人类情感,都是构成良好品牌形象的元素。  案例评析 企......

    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一、(要约的变更)1998年7月5日,我国某公司向菲律宾一公司发盘“以每吨800美元CIF菲律宾港口的价格出售某种谷物300吨,7月25日前承诺有效”。菲律宾商人接电报后,要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