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课课后反思的思考
《有效课堂的呼唤——数学课后反思》
单位: 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中心小学
姓名: 何曲勇
邮编: 532315
邮箱: hequyong@126.com
联系电话: 0771—3783910
日期: 2013.11.28
上好数学课课后的反思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中心小学何曲勇
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课前备课,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备课,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往往忽略了课后的反思和总结。上好一节课,应包括课前、课中、课后这三环节,这三环节都能发挥最大的效果,才是一节有效课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作为老师的我们在教学中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应是复读机,只把书本的知识由口头传达出来,也不是扫描机,只把原型复制呈现出来,而应是创造者,造梦者。帮助学生实现梦想的引路人。教师能课后及时反思和总结课堂的得失,恰恰是找到下一节上好课的根源,相反不及时反思或反思不到位,往往会失去良好的教学资源。要成为一名学习型乃至专家型的数学老师,使自己的课永具新鲜生命力、有效,就要养成反思总结的好习惯。
现阶段数学课后反思出现的几个问题:
1、反思只是走形式,没有及时反思。在我校进行的一次教研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上人教课标版的数学四年级的《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节课时,教师的教学流程井井有条,无可非议,知道先教什么后教什么。但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练习中发现的不少错误,没有及时关注反馈,只是简单说出商而没有进一步说明算理,特别是商的最高位在哪位上,没有很好的讲清,搞得学生一知半解,计算过程中,出现的这样那样的错误。课后反思也是简单记录几句话:顺利完成了教学过程,感觉良好。在后来的学生作业中还是发现很多问题。
从这位教师的反思中,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反思过于简单笼统,明显的反应出课后没有及时反思,处于应付被动的状态。这节课感觉好,好在哪里?没有写出来。学生作业出现了问题,哪些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弥补这些问题呢?也没写出来。这都是课后反思应该及时记录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后反思不流于形式,体现它的时效性与针对性。
2、教师课后的反思,只是记录优点,不深入分析问题。在一节五年级上册《平
行四边形的面积》课后,一位教师记录的这样的课后感想: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应用,知道计算公式,学生过渡的得很好,大部分学生知道理解了公式推理过程,只是较少学生能多种推理方法和过程,还需要加强。这位教师及时地记录了课堂中的优点,但对课堂困惑的问题没有深入剖析,这种反思对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缺乏指导和提升作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是这节课的难点,学生很难理解,虽然借助多媒体、直观教具的的演示突破难点,但仍有学生处于困惑状态。那么教师在记录课后反思时就要重点对这个困惑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如何面对全体学生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对问题的不断思考研究,就会渐渐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驾驭课堂的教学能力。
3、集体说课反思的时候,教师参与度不高,反思简单。集体说课反思是我校的一个好做法,也是逐步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途径之一。但在实际中,有的教师反思不会说,也不记录,不会取长补短,为我所用,所以一直没有提高教学水平。甚至有的教师说空话、客套话。
我认为反思是一种有思考的学习,是一种有理性的总结。根据平时教师反思记录的情况,课后反思要有效,必须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并能从中找到分析的原因,找到策略,提升经验。那么如何及时写好课后反思呢?
1、要善于学会反思。首先知道课后反思的重要性,不能把反思看成应付工作的一件差事,“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是一位华师大的叶教授说的,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课后反思的重要性。然后掌握课后反思的主要内容,比如记录课堂中的精彩片段并真实的点评,及时记录课堂中学生出现的突出问题,分析它并且解决它。再比如像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学生的探究情况、对学生的评价情况等等也是课后反思的内容。总之要求教师有善于学习的思想和习惯,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掌握科学的先进思想。
2、要勤于思考。教师善于思考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和先进理念的过程,在思考中可以论证或者修正某种理论,这种理论又去指导新的教学实践,这样长久以往,善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教师就会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
3、要及时记录。每上完一节课,要及时记录课堂中值得反思的方面,不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就会逐渐模糊,思考的结果就有漏洞,有漏洞就会出现逻辑错误,久了就成了空想,这样写下的反思就不够分量,记住“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绝不写空话、客套话、假话,否则这样的反思害人害己。
4、要敢于与同行或专家对话。“三人行必有我师”。通过交流,相信会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综合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行,社会越来越需要学习型的教师,要想不被教育改革的滚滚潮流所淹没,就请作为教师的你不断的进行反思吧!
第二篇: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
教师在备课中经历了学习新课标,探讨新教法,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自制电脑课件等艰辛的过程。经过半个月的准备,实际教学中“表演”成功,收获很大,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合作探究,发现新知—巩固应用,体验成功—开放训练,拓展思维—小结反思,布置作业。利用学生熟悉的动画片导入,创设情境,集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习动机。探讨有理数减法法则时,学生经历了利用旧知计算温差,对比观察,发现、总结、验证规律的.过程。从而发展学生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师生共议例题,两轮比赛,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有理数减法法则。趣味数学题的设计,培养多向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学生参与设计精美的钟表时热情十分高涨,较好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利用数学知识有服务于生活。作业“超市”,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反思小结,浓缩知识要点,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融合。
通过本节课,使我深深感悟到实施新课标,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活动来看,动脑、动手、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形式看,学生口答,笔答,抢答,板演,同桌交流,小组讨论,好朋友间探究等形式多种多样,气氛活跃,积极性高。比较充分的体现课堂是学生的学习天地。
回顾平时教学,虽然有了新的教学理念,但实际教学中却经常不知所措。今后应继续钻研,不断探索。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2
《列代数式》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一部分,教材没有单独编排,只是在习题中渗透。这是一个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索发现最简单图形的变化规律、及某些数变化规律。
一、注重过程和体验,让学生自己去“感悟”。
这部分内容活动性和探究性比较强,注重过程体验,同时在过程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解读》中关于“推理能力”的培养有这样一段阐述:“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所以我想有必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回答时暴露其思维过程。
我是这样导入的:
片段1:
1、尝试当一回词作家;下面是一首歌词,你能把这首歌词补充完整吗?
1 只青蛙1 张嘴,2 只眼睛 4 条腿,1 声扑通跳下水;
2 只青蛙2 张嘴,4 只眼睛8 条腿, 2 声扑通跳下水;
3 只青蛙3 张嘴,6 只眼睛12 条腿,3 声扑通跳下水;
n 只青蛙 张嘴, 只眼睛, 条腿, 声扑通跳下水。 答案:n、2n、4n、n
设计意图:这首儿歌反映了青蛙的只数和青蛙的嘴数、腿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后它们之间的关系更简明了,通过儿歌,促进了这次探究活动,加深了规律性的认识,既复习了上节用字母表示数的内容,又有利于引起这节课的引入。
师顺势利导: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数量关系,都可以用数学式子来表示,下面请大家来做一做。
2、填空:
(1)某种瓜子的单价为16元/千克,则n千克需要 _____元;
(2)小刚上学步行速度为5千米/小时,若小刚到学校的路程为s千米,则他上学需____小时。
(3)钢笔每枝a元,铅笔每枝b元,买2支钢笔和3支铅笔共需_______元。 答案:16n 、、(2a+3b)。
设计意图:借助于一些学生熟悉的用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让学生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同时为引入代数式的概念作准备。
二、加强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去“做数学”。
数学教学应不断提供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才能有利于理解和让学生感兴趣,
三、蕴涵情感和数学简洁美,让学生自己去“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简洁美的享受,如座位安排中有一定的规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中也有一定的规律,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素材。
这一节课当中,学生始终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看得专心、听得仔细、想得认真、做得投入、说得流畅、合作得愉快。真正体现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极大的调动思维活动,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一节课下来,学生都沉浸在数学的简洁美当中,感悟着各种有规律的数学简洁美。
本节课采用导学案的方式,主要讲解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并在具体情景中讲解列代数式的方法和简单的求值.通过这些内容,让学生逐渐熟悉代数式的表示方法,并培养符号逻辑思维能力.以具体的事例引入代数式的概念,既形象又浅显易懂.通过两个探究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生自己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指导学生在变化中探索规律,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总结,理清本节的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
无论是教学环节设计,还是课外作业的安排上,我都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关注人的发展,意到个体间的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感悟,都有着各自的数学体验。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3
开学初,千头万绪,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新课进行的很慢,时间已过将近四周,小数乘法的学习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有部分学生掌握的不是很好,但是为了赶教学进度,我毅然决定开始进行第二单元《位置》,两个课时的内容,同学们都掌握的不错,今天上午我开始了小数除法的教学。计算教学是最枯燥的,以至于学生有稍许抱怨,第二单元怎么这么容易就过去了啊!我理解他们,本来学习基础就不好,再接着学习难免压力大了点。这也是20xx版小学数学课本照顾到的一个点,原来的数学书小数乘除法的章节是在一块的,计算量都很大,而这次改革,中间已经缓冲了一个章节《位置》,学生换一种心情学习,顿时感觉心旷神怡!
有了这些想法,今天上课前,我就给学生打预防针,“同学们,今天我们又要开始一个新的章节学习,小数除法,计算的学习最需要大家细心、认真,这可比小数乘法的学习难多了,你们要做好准备啊!”同学们一听我这样说,都被吓坏了,坐的非常端正开始上课,生怕错过了些什么。
为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开始新课前,先出示几道整数除法题目,除了几个基础特别差的学困生不会写,其他学生都能算出正确的结果。(遗憾的是,我应该把这个环节放在课下,首先做课前调查,对于整数除法都不会的学生,进行课前补课,再进行小数除法的教学,会更加顺理成章,这部分学生才会更有信心学好。)
第一个环节大概用了五分钟时间,之后我课件出示主题图,复习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并让学生明白问题求的是哪一个量,之后自然列出算式。这学期,我重点加强数量关系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数量关系对于分析问题非常重要,分析条件从最简单的问题着手,让学生养成习惯,为今后教学解决问题打基础。
列好算式,学生小组讨论小数除法该怎么除呢,我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方法,把他转化成整数除法,但是这个环节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能阴差阳错,思维定势不考虑小数点直接算,最后在商的查小数位数点小数点,却也能得出正确的结果,当然这样的思考方式是错误的。于是我与学生们一起转换单位,把22.4千米转化成米,有了第一步学生们思路大开,把这道题利用整数除法算了出来。接着,我引导学生列竖式,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因为是24个十分之一除以4,商应该是6个十分之一,在6的前面应该点上小数点,同时强调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之后,计算过程中就不用再出现小数点了。
经过20分钟的教学,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节课,做一做三道题正确率在90%以上。同学们都很疑问,“老师,小数除法很简单啊?”我总结,今天这节课大家听的都很认真,所以你们掌握的比较好,而真正的困难在后面的内容,还有更复杂的呢,不知道你们还会不会像今天这样态度端正,“能!”同学们异口同声,我想这节课达到了目的,布置完作业,打铃了,顺利完成任务,“下课!”我们都笑着离开了教室。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4
对学生的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从学生到老师的转变我用了不到半年时间,也许是有点快了,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所以通过这些日子与学生的交流,发现自己并不能很快适应老师这个角色,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对同学板不下脸,威性不够,现在的孩子本生就是从父母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不象话,这就是我这么些月来的最大感受。
年轻就得付出代价,所以对学生得反思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就更关键了,掌握好学生得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
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教学反思《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
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
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5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0除以一个不是零的数商0,这就要涉及到被除数是0的除法;二是求出商的最高位以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要商0,用0来占位;所以本段内容我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是第二单元的教学难点,学生在计算时极易出错,而且在教师不厌其烦地纠正后学生还会出错。如:408除以4,当被除数百位上的4除以4,商1,十位上的0除以4,学生就忘了商0,个位上的8除以4,商2,于是商就变成了两位数。522除以4,当被除数个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要商0,学生也忘写,直接用22除以4而出错。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对于商出现了漏写0的情况常常是浑然不知。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1、重视估算意识的培养。
学生试商是一个难点,突破这一难点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竖式计算前,我要求学生先估一估商是几位数,再计算,这样可以降低错误率;在解决问题时,培养学生对计算结果或问题答案进行估计。如:星光小学832名学生分4批去参观天文馆。平均每批有多少人?这道题学生可以把832看作800,得出平均每批大约有200人,逐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2、由学生之间的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试算832÷4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没有在十位上的数不够除的情况下商0占位,十位上漏写了0,得出商是28;还有的学生直接把个位上的商写在了十位上,个位上却写上0,得出商是280。多数学生在计算中得出商是208。对这三种结果,我没有急于发表意见,而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 “你认为这三种结果,哪个正确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计算结果为“208”, 分辨的理由有三种解释:(1)有的学生通过验算的方法得出208是正确的。(2)有的学生从估计商的位数入手,得出商不可能是两位数,所以208是正确的。(3)还有的学生结合做题前的估算结果,判断208是正确的。这样,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快判断出了孰是孰非。这时我让算对的'同学给大家讲一讲自己是怎样算的,使全体同学同时感受到只有在十位上商0占位,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有了自己的探索并且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学生心情很愉快。
3、在比较中加深理解。
在学习了832÷4=208后,比较832÷4 与 804÷4这两道题的写法有何不同?我是这样提问学生的:“832÷4和804÷4这两道题都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为什么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要落下来,而804除以4被除 数十位上的数不用落下来呢?学生在仔细观察了两个竖式的写法,并且在小组里讨论后,形成了共识:804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0, 落下来和个位的4相加还是等于4,落下来没有意义,所以不用落下来;832除以4被除数十位上的数是3,落下来除以4不够商一个十,和个位的4合起来就是32个一,除以4商8个一,所以要落下来。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学生要真正掌握,还必须采取“多多练习”的方法,多让学生做针对性的习题。在练习中及时纠正错误,并通过看、说、估、做、改正等多种途径,使同样的知识点不断在学生的脑海里回旋撞击,从而达到真正的认知。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6
《梯形的性质》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有关知识,并且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探究特殊四边形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等腰梯形特征入相关规律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推理的数学方法。其中数学的分类、转化思想都有所体现。
八年级上学期上这个阶段学生基础好,上课很积极。有很强的表现欲,通过前两学期的培养,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的能力。但这个学段的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稍有欠缺,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培养说理能力,让学生们能逐步提高。由于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梯形,特别是特殊的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且生活中抽象成梯形的物品比比皆是,所以学生对梯形并不陌生。但结等腰梯形特征及相关规律并没有进行系统探索、归纳和总结,因此本课教学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观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窗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需要探索,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梯形的相关概念和等腰梯形的性质,能正确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时行计算、推理。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过程,以展合情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4.通过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积累解决的问题的经验。
5.通过动手实践,相互间的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体验猜想得到证实的成就感,在解题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体验数学充满探索。
重点:等腰梯形的性质的探索过程。难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本节课根据我对新课程的理解,主要是经课前送给学生的第一份礼物“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什么,而是我们怎么知道的”这设计理念。整堂课着重体现探究的主线,转化的数学思想,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观察——猜想——操作——证明”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设计中,观察猜想表现的是学生的洞察力,操作的意义在于实验,它强化了对猜想的直觉,证明需经探索,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新思维。
本节课我对我的设计比较满意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节课的难点是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如何添加辅助线将梯形问题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中去解决。突破的过程中我做了应有的点拨和铺垫,让学生回顾证明两角相等的常用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时我们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什么图形解决的,使学生有了一个大概的探究方向,不是毫无目的空泛的去凭空想象。
2.对于本节的习题设计我是本着为本节的重点、难点的服务的.原则,所以习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辅助线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梯形辅助线的引法,并且一题多变,把梯形问题放到了平坐标系中,转换了一个情境,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没变,并和已有知识想连,让学生觉得知识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学会学以至用。
3.本节课我通过巧设问题情境,以开放、探究问题为引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坚持实施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开放式教学,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分的展示机会,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收获。通过这节课,使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创造潜力是金矿,就看教师如何去开采,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去探究:给学生一个冲突,让学生去讨论: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他们会回报你一个惊喜。
4.“梯形“是数学思想”传授的很好的载体,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地探讨,体会图形与图形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可以开放性地让学生观察、发现、验证、说理。整体的课堂安排应该在浓厚的探索气氛中进行。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7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通过实例计算,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通过大量的数学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发现,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形归纳运算法则,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的转化思想。本课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本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但学生的认知水平毕竟存在差异,从学生的练习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但还有些学生在将减法转化为加法时,总弄不清该减去哪个数的相反数,有的甚至把被减数也改变符号,特别是减去一个正数时,往往又再加上该正数,如误解— — = — + 。因此,教学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不断完善。
本次学习,内容丰富,有专家对新课程的专题分析讲座;对课例的讲解;也有课堂实录,通过学习,收获不少,受益多多。现将学习感受总结如下:
一、新课程理念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要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有意义的学习能诱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为了使学习变成有意义的学习,首先学习材料必须是有意义的,也就是使学生感到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对生活实际和数迷的发展都是有用的'。
三、教学过程力求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尽量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相研究。学生通过在小组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大胆发表见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在日常的教学中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等新颖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有个性的过程。
四、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和教师专业成长的从重功能。
五、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建立一种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为此,需要教师全身心的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个方面共同努力。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8
1、以问题为出发点,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
虽然两节课都是设置一定的教学情景,但是两堂课唤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的深度、挖掘度不同:前一节课是在教师设想上设置问题;而后一节课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出话题,进而进行问题设置,学生有切身的体验——从而让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确立问题为新课服务的意识,而且应始终关注学生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上课反映上做出相应的变动,而不是演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剧。
2、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可以不必拘泥于教材形式,可以不完全按教材教学,只要以新课程为依据,达到新课程规定的整体性理论和目标就可以了。同时指出教师要有独立性,要能根据自己教学实际情况去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特别是后一节课的整个教学引入与教材都有明显的差异,这样开放性的处理使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必然更好。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9
今天上了《圆柱的体积》一课,觉得比以前上得轻松,回到办公室细细品味上课的过程,颇有几分感受:
在本课中,当学生面对新的问题情境—“圆柱的体积该怎么求?”时,能从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根据已有的知识作出“转化”的判断。当然,由于知识经验的不足,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学生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这些“猜想”闪烁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折射出学生的创造精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已切开的圆柱体教具进行验证,在讨论声中,学生获得了真知。可见,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热情并给以科学探究方法的引导,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在这点上,我对学生的探究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节课再次让我知道了,相信学生的创造力是我们设计教法的前提。
在引导学生解决“粉笔的体积”等这个问题时,课堂上有学生把它当作圆柱体积来求,提出:“误差这么小,是可行的。”而且那位学生要求的仅是一个大约的数值,所以用这种方法可以。但这种计算粉笔体积的方法可行吗?如果我不提出疑义,也不加以说明,就会给学生造成“圆台的体积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的错误认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会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
我就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使学生发现平面图形中的一些规律照搬到立体图形中有时会行不通,懂得知识并非一成不变的,有其发展性,初步理解三维空间物体与二维平面图形的联系与区别,为进一步学习积累经验。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虽不能很快获得结论性的知识,但却尝试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增进了情感体验。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创造性,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谁能说让学生经历这样探究的过程,不也比获得现成的结论更富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0
一年级儿童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的机会也少,对人民币只是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到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朴素的等价交换的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进一步的认识,使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本设计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并了解元与角、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勤俭节约的教育。
1.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本课的重点就应该是让学生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并能够会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灵活应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付钱、找钱、换钱能实际问题。而这些本领的获得更多的需要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
所以在上课时,我采取了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人民币。因为对于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并非是一张白纸,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是先让学生自己来说一说对人民币有哪些认识。通过交流了解到其实大多数学生已经能够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有的甚至已经知道1元就是10角。在此基础上我就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来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而课本上的“1元”面值的人民币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了,我就让学生看了一下,了解了一下,更多的是让学生来介绍市面上流通较多的版本。学生介绍的很好,不仅能说出看到人民币上的数字和单位可以看出它的面值,还能说出为了防伪上面还有水印,还可以怎样来识别真币和假币等等。
学生在介绍的时候很积极主动,尽管他们介绍的内容有的甚至与本课无关,但是内容很全面,有的甚至是我都还不了解的,让学生来唱主角,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体现了教学相长。
2.可以发挥小组活动的优势,解决问题。
做一做中有一个练习是给学生3种人民币,问学生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这道题的方法不止一种,而学生往往不容易找全,更容易把5角换成5个1角和几个2角,不明白题目的意思,我想,如果在这里我就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最后到4人小组里说一说,那样效果会好一些的,让学生逐步找到最全的方法。先自己思考是让学生养成一种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在自己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流,可以比较自己的答案和别人不同的地方,获得更多的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路。最后全班总结交流,得到最完全的拿法。
对于这样有一定难度的题目,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丰富了课堂活动的形式,也能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不能怪学生的。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1
首先是复习正比例函数的有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回顾函数知识,为接下去学习反比例函数作好铺垫,其次给出了三个实际情景要求列出函数关系式,通过归纳总结这些函数都是反比例函数,以及反比例函数的几种形式,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又通过列表格的方法对反比例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进行类比,巩固反比例函数知识。
通过做一做的三个练习进一步巩固新知,但到这里用时接近25分钟,时间分配上没有很好把握为接下去没有完成教学任务埋下伏笔。
接下去是要进行例1的教学,先进行的是杠杆定理的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学生练习纸上让学生自己来独立完成三个问题,然后有学生回答,当进行到第二时,时间已经不够了,很仓促进行了小节。
这节课在设计过程中多多少少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在备课过程中,没有备好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课堂,这方面做的很不够,有些问题的处理方式不是恰到好处,思考问题的时间不是很充分;还有的学生课堂表现不活跃,这也说明老师没有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课堂中指教者的示范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好,,肢体语言也不够丰富,鼓励的话显得很单一,而且投影片上在新课导入的时候还出现了差错,总之,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以上存在的问题。
综观整堂课,严谨亲切有余,但活泼激情不足,显得平铺直叙的感觉,缺少高潮和亮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方方面面进行改善!
经过这节课的教学,让自己收获不少,反思更多。
教学之路是每天每节课点点滴滴的积累,这条路的成功秘诀只有一个:踏实!对于我,任重而道远,我将默默前行,提高自己,让我教的每一个孩子更加优秀。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2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快一起来阅读数学课后教学反思点滴吧~
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有学生认为角的两边是直线、角的大小与角的*开的大小有关,教师要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演示,认识角的两边是射线,角的大小只与*开的大小有关,又如学生会孤立地说某直线是垂线或平行线,也有的'学生会认为只有水平线或铅垂线的关系才是垂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对这两点加以点拨和说明。一是垂直和平行所指的都是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不能孤立地说直线是垂线可平行线;二是看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的关键看它们相交所成的角是否是直角,与两条直线放置的方向无关,为此,在教学中,要放手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要注意学生学用结合,就地取材,充实学生知识覆盖面,以克服学生的思维定势。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3
复习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和巩固,提高计算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措施,是综合性的。教师出题学生解答,这只是单一的考察学生所学知识,不能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学生成了“维修工”,如果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就成了“工程师”,可以独立地思考,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1、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心理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汇报比较,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有利于知识网络的建构。学生积极展示自己的作品,讨论“你对你们组的作品满意吗?认为它好在哪里?”“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从而促使全体学生真正地、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学会自我肯定,自我反思。
2、切实了解学生,增强应用性。
全面地了解学生,可帮助教师找准复习的起点,有的放矢。学生借助材料激活已有的知识积淀,并以此为复习基点展开整理,有利于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重视学习材料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提取,使用权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增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3、充分信任学生,有效实施自我评价。
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是突出主体的重要内容。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整理,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交并激发学生对复习知识的兴趣和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尝试和探索。在展示整理作品后,从中发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形成良好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习惯。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4
《反比例函数》第一节课讲完后的反思,本节课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有活力,效率比较高。
但是做为新老师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概念讲解过于简单忽略了形成过程,例题设置过于机械化梯度和深度不够。
在今后的教学上要注意不能靠以往的经验来讲课,一定要精心设置,进一步探索和挖掘教材和考点,使得每一节课有价值而非浮于表面。
《反比例函数图像性质》一课的教学反思
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是反比例函数的教学重点,把握好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解决许多问题有很好的帮助,在学生已有的正比例函数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学习性质比较轻松,但运用该性质解决问题存在难度。
学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运用。
为此应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对比: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反比例函数与正比例函数之间的对比,对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两种函数的关系式有何不同?两种函数的图像所在位置是否相同?两种函数的增减性是否有区别?
(2)两种函数的取值范围有什么不同,常数的符号的`改变对两种函数图像的变化趋势有什么影响?
(3)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的解析式对于两个函数知道几点就可以求的。
从这些方面去比较理解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提高学生
综合能力。
运用多媒比较两函数图像,使学生更直观、更清楚地看清两函数的区别。
从而使学生加深对两函数性质的理解。
通过本案例的教学,使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灵活性、直观性。
特别是反比例函数中k值对函数图像的位置教学和无交点坐标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作用。
虽然制作起来比较麻烦,但能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效率也明显提高。
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深入研究的习惯。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小部分同学的数学基础薄弱,导致学习比较吃力,通过这种直观演示能较好的掌握知识,课后还应加强对性质运用的训练。
教学数学课课后反思15
很荣幸在开学的第一天就能够得到周老师来学校指导的机会,从一个站在讲台就紧张的我,到今天能够很自信的站在这个“舞台”上,是与周老师的细心指导分不开的。因此我更加珍惜周老师来听课的机会,努力让自己充分的展示课堂教学,希望能够得到周老师更多的指导。
《解决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游乐园场景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就没能大胆的尝试放手,尝试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开放程度不够,挖掘教材不深。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深刻,在课后的小测验中要求用两种方法解答,部分学生将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看成是两种方法,这点还是要多强调。课后周老师为我们讲解并详细分析了关于这部份的内容。解决问题是贯穿整个教材的,从一年级到五年级都在学习和应用的内容,是要训练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训练学生善于把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解决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有哪些数据、意义和连带关系。训练学生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
通过周老师的又一次悉心指导,我受益匪浅,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相信我会通过我的努力得到丰收的果实。
第三篇:一节数学课的课后反思
一节数学课的课后反思
李影
【摘要】:正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体
【作者单位】: 双沟中学
【关键词中学数学 教学方法 反思 思辨 生成 体验 建构
【分类号】:G624.5
【正文快照】:
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像一根火柴,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
第四篇:数学课反思
对一节六年级数学课的思考
今天听了一节小学六年级的数学课,这是一节有关百分数应用题的练习课。听后有些想法一直在心头浮现,不吐不快。以下是这节课的片段:
练习题:城关一小和城关二小男生分别占全校学生人数的52%和54%,已知城关一小有学生800人,城关二小有学生750人。哪个学校的男生多?多多少人?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后,指名板演。其中一个学生展示的是:
800×52%-750×54%
=416-405
=11(人)
答: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多11人。
对于这个学生的展示,教师认为格式是不对的,原因是有两方面,一是递等式中间的数不能用于结果比较,二是在没有算出两个学生男生人数的情况下,就把800×52%放在算式的前面,是蒙对了。于是教师就问做题的那个学生的想法,学生说自己先演算了800×52%和750×54%的大小,知道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就列了综合式。
了解情况情况后,老师告诉学生,你既然先分别演算了,就列分步式,以后不能犯这样的毛病。
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异议说:“老师,城关一小的总人数比城关二小多很多,我认为不用演算也知道是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列综合式
也可以。”
老师说:“你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总人数确实是城关一小的多,但城关二小男生占总数的百分率大,不能确定城关一小的男生就一定多。”
又有一名学生提出:“54%和52%相差不多,可以忽略,估一下就知道是城关一小的男生多,因此列综合式也可以。”
老师仍然不认可学生的说法:“数学是很严肃的,不能忽略。对两个乘法算式的积进行直接比较,必定得有一个因数是相同的。而800×52%和750×54%没有一个因数相同,因此不能直接进行比较。以后做这类题,一定要列分步式!”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这节课的授课老师是一个治学严谨的人,但他对数学课程的整体把握上是有问题的。
应用题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理念的描述中明确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课程目标”中对“数学思考”的表述也是“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节课中关于这个应用题是“分步解答”还是“综合式解答”,学生和老师的思想是不统一的。学生在板演中列综合算式且完成解答,老师的第一印象是“蒙对了”,但对学生进行调查后,仍然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对学生不予肯定是欠妥的。因为学生已经事先进行
了计算和推理,说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思考和验证,不是“蒙对”的,因而是完全可以列综合算式的,老师关于“递等式计算中间的数字不能用于结果的比较”没有任何法理的依据。
对于第一个学生的异议,老师告诉他“只看总人数不能确定男生人数的多少”有一定的道理,学生确实是过于草率了。但第二个学生的想法有很多的闪光点,因为学生对两个学校的男生人数进行了估算,得到了城关一小男生人数多的初步判断,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老师应当予以肯定。因为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提出了估算的要求,现在学生已进入六年级,估算更应成为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老师也可能出于对学生估算准确度的顾虑,想让学生更“保险”一些。其实这种顾虑是不必要的,学生在实际计算中,还有一个“验证”的过程,如果学生发现估算有误,无法用减法计算“多多少”这个问题时,自然会调整算式。即便是学生没有完全完成解答,老师加以引导,就能使“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这也是课程标准对“问题解决”教学目标的要求。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而且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目标有机结合,注重课
程目标的整体完成。不拘一格、放眼全局,犹显重要。
第五篇:像山那样思考_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这节课基本已经完成了教学目标,实现了教学构想,并且很好地体现了这套新教材的精神。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波折,主要就是学生对作者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接受上。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到保护环境,这一层转变大家都能很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但可能是大家习以为常或始料未及的缘故,对万物皆是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念的理解和把握上存在一定障碍。后来通过对文章相关字句的反复研读,以及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总算顺利通过了这一关。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即以后在讲思想性较强的文章时,首先必须保证让学生充分吃透文本,其次要让学生课前尽可能地去了解作者及其思想。
早上,在3号楼二楼多媒体阶梯教室上了一堂的示范课,与其说是示范课,还不如说是探究课比较合适,因为大家都在摸索新教材的教学方法。我先来尝试,让大家研讨,可以从大家的评课中学到很多东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这是大家帮助我提高自己的好机会。现在我将自己上这节课的几点看法向大家作个介绍。
一、关于导入
这篇文章有很多种导入方法:可以直接从题目导入:谁像山那样思考?思考什么?怎样思考?为什么要像山那样思考?人是怎么思考的?也可以从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着手,甚至是从介绍《沙乡年鉴》这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导入;也可以从一组生态图片对比着手,引导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上来;还可以引导学生描述课文上狼的图片,从狼的嗥叫导入课文。我则是从版块的导语和对所学课文的回忆入手,设计这样一个导入语: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她蕴涵着各种各样的美。她崇高而又优雅,雄浑而又柔和;她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面对大自然,郁达夫和高建群“谛听天籁”,描写风景千变万化的美;苏轼和柳宗元“感悟自然”,咏怀风物的变迁,抒写自己的人生感言;更有人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做的目的,意在培养学生学会利用版块的导语解读文本,利用版块的内容(本版块有“谛听天籁”、“感悟自然”和“湖山沉思”三大内容)解读文本,教给他们学习新教材的方法。
二、关于教学思路设计
首先,以提问为经,围绕“狼的嗥叫”设计了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①描写狼嗥的关键词语有哪些?初步体会狼嗥的含义。②这一声狼的嗥叫,引起了哪些对象的注意?这些对象可分为几类?其区别在哪(听出了什么)?③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④作者的观点是如何转变的?哪一刻、哪一场景触动了作者的心灵?⑤自然界如果失去了狼会怎么样?⑥如何理解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到了这一步作者又是怎样认识狼的呢?⑦狼的嗥叫隐藏着什么样的内涵?如何理解文章一开始说狼的嗥叫是“深沉的、骄傲的”“悲鸣”?⑧我们应如何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的八个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全文的内容,让学生沿着老师设计的思路,一步一步地走向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上来,这样的设计,意欲培养学生利用文本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维推理能力。这是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是以找关键的字词句为纬,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利用文本语言进行解读,不架空分析,无中生有,须务真求实,得出的观点要有据可循。这一点对学习语文很重要。例如,学生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描写狼嗥的关键词语有哪些”时,能够毫无遗漏地找出来,并且能够初步体会狼嗥的含义;在回答“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时,能够准确地找出两个关键的句子:“在那些年代里,我们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这说明只要老师告诉学生一定的方法,多数学生是完全有能力自行解决问题的。
第三个想法,以朗读为载体,把问题和关键的字词句有机结合起来。要学好语文,要理解文本的内容,朗读始终是重要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语文越来越推崇语感教学,而逐渐淡化语法教学,道理也在这里。因此,我自始至终让学生读,有大声朗读,有默读;有齐读,有自读;甚至所给的“感受主题”的三则课外材料也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培养语感,理解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三、关于难点的突破
难点确定为“像山那样思考的内涵”。这个内涵就是: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先是引导学生从第一段中找出狼嗥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初步体会其含义;然后逐渐引导他们抓住“只有这座山才知道”“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等句子;当学生提及“新的东西”和“这种观点”时,我又及时加以点拨,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前后呼应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深刻含义”和“秘密看法”的理解;当学生对“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一时无法理解时,我就给他们铺了一个台阶:荒野中的万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样就降低了难度,学生就很自然地解决了本文的难点:荒野中的万物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无高低尊卑之分。以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万物,与万物应和谐相处,这应是我们从荒野中获得的最大启示。狼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的一员,人与狼本质上是平等的。山的思考也就在这里,就是要求我们客观地、从长远的角度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四、一些遗憾
1、诗歌和散文往往有文眼,整堂课始终围绕狼的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设计问题,备课时考虑好在最后总结时点明狼的“嗥叫”是文眼,最终因为时间关系而没有落实。这篇文章语言优美,排比句式使用频繁而有特色,如果加以点拨,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去体味作者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熔于一炉的语言风格。
2、想象中应该有更多的学生会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课堂里可能掀起几个高潮,由于有那么多老师听课,开始时学生回答问题比较拘束,直到后半节课才开始放松,感觉没有像平时上课那样能够尽兴发挥。
3、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暴露出不少弊端。如,使用课件,削弱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而进行探讨,自己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就少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