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推荐)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核心提示: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五”时期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经验
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建设部《建设事业“十一五”规划纲要》,在总结“十五”时期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经验基础上,研究发达国家建筑防水发展趋势,针对当前存在问题和发展需要,参考建设部下达的《“十一五”期间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课题研究成果编制的。本纲要确定了未来五年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发展战略,制定了技术路线,提出了实施措施,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十五”时期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取得的成绩与进展
(一)全面完成了《国家化学建材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中“十五”发展目标“十五”时期,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促进和建筑业大幅度增长的直接拉动下,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并为“十一五”时期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其中,防水材料总量2005年达到62000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51.2%,年均增长8.6%;新型防水材料占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34.9%增长到2005年的54.3%,超过50%的目标,年均增长率高达18.7%;沥青油毡类落后防水卷材占总量的比例由2000年的65.1%下降到2005年的45.7%,都完成了计划目标(详见表1)。
(二)政策导向推动了防水行业的健康发展
1、“十五”时期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有关建筑防水行业的若干产业政策: 原国家建材局--《建材工业“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实施细则》
原国家建材局--《新型建材及制品发展导向目录》
建设部--《国家化学建材工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建设部--《关于加强建筑防水材料生产与应用管理工作的意见》
建设部--《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218号技术公告)
国家发改委--《当前部分行业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目录》
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10项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通知》
国家发改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这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贯彻实施,得到广大防水企业的积极响应,对我国防水行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宏观调控、推广新型防水材料、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规范防水市场和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行业的工艺装备水平普遍提高。年产500万平方米能力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不断增多,性能更好的三元乙丙防水卷材加长硫化罐已投入运行。
(2)推广应用产品明显增长,生产技术明显提高,产品结构明显改善。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中高档防水涂料均持续增长,中高档建筑密封材料大幅度增长。
(3)落实限制使用产品和技术政策有突破性进展。规范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生产和应用,适时开发和推广环保型防水材料等显见成效。
(4)禁止使用产品和技术的政策在不同范围和程度上得到落实。淘汰年产100万卷能力石油沥青纸胎油毡生产线、煤焦油基防水涂料和密封材料等的规定都得到较好的贯彻,二次成型聚乙烯丙纶卷材已基本退出市场。
(5)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取得多方面的成果。高分子防水卷材胶粘剂、胶粘带的开发,玻纤沥青瓦、自粘防水卷材的生产和应用技术的开发,金属卷材、金属胎卷材的研发成果,为防水工程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防水卷材生产许可证的发放和《防水卷材企业质量管理规程》的宣贯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强了对“市场准入”的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建筑防水材料的生产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标准化工作显见成效
2001年~2005年已批准的制(修)订防水材料产品标准和技术规程、规范26项,继续制(修)订的18项,申请制(修)订的16项。
2001年~2005年制(修)订的建筑密封材料标准18项,其中制定完成的10项,修订完成的8项。
(四)新型防水材料应用量显著增长1、2005年新型防水材料应用总量增加到33700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1.36
倍,并呈持续增长的势头。这一情况与我国防水行业“十五”时期的技术路线是相符的,也是深入贯彻有关产业政策的结果。
2、防水工程领域由工业与民用建筑逐步扩大到道路、桥梁、水利、垃圾填埋、污水处理、地铁及其它地下建筑等工程;建筑防水由屋面、地下延伸到室内、外墙等部位。
3、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奥运工程等大型、重点工程都大量选用了性能好,耐用年限长的新型防水材料。
4、建筑密封材料应用量大幅度增长,应用总量由2000年的10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35万吨,并涌现出一批年产万吨级的骨干企业;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由传统的屋面、墙面防水延伸到玻璃幕墙、门窗、室内外装饰装修及道路、桥梁、市政、水利、地下等工程的防水密封。
(五)设计质量逐步提高,应用技术趋向多样化
1、认真执行防水工程技术规范;
2、标准图集的编制与实施产生了较好效果;
3、防水企业施工资质重新审查注册,整顿了施工队伍;
4、玻纤沥青瓦、自粘防水卷材、聚氯乙烯、聚乙烯丙纶防水卷材/聚合物水泥砂浆复合防水系统、防水卷材机械固定施工方法的完善,为编制相应工法奠定了基础。
(六)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支持湖北工业大学创办“防水材料与工程专业”本科与大专班,建立了我国建筑防水高等教育基地。
(七)扩大对外交流,促进国际技术经济交流与合作
1、每年参加美国NRCA年会和参加每年一度的欧洲建筑防水展,并对防水材料生产、防水工程施工进行考察,促进了合作。
2、赴欧、美、日、韩等国考察防水材料标准制定质量检测,防水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专业培训等方面的经验。
3、引进外资及管理经验,效果显著。
4、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防水技术与市场研讨会”,促进了国际技术、经济和信息交流。
5、举办每年一度的“中国国际屋面和建筑防水技术展览会”,同时专门为建筑师举办防水设计、施工专业培训讲座,受到欢迎。
“十五”时期是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发展的最好时期。这是国家和省、市、区政府主管部门重视宏观调控,适时引导的成效;是全国和省、市、区防水社团组织克服困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的收获;是广大防水企事业单位踊跃参与行业活动,关心和支持行业发展、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成果。
二、国外建筑防水技术特点
--欧美发达国家氧化沥青卷材叠层屋面逐步缩小,只占很少比例。
--在欧美发达国家,SBS、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居于主导地位,以双层铺设为主,也有单层铺设。
--屋面高分子卷材中,主要使用三元乙丙、聚氯乙烯、TPO三种材料,其他高分子卷材应用不多。TPO以其优良性能和环保特性,近年来得到迅速增长。
--金属屋面近年来发展较快,特别是在美国,金属屋面增长最快。
--现场喷涂聚氨酯硬泡因具有防水保温一体化功能,受到人们的青睐,已占有一定的比例(美国约占5%)。
--白色为主的浅色屋面(包括卷材和涂料)因其有利节能受到提倡和重视。--种植屋面愈来愈多,形式多样,使用的防水材料主要有改性沥青防水卷材、聚氯乙烯防水卷材等。
--施工方法有传统的全粘法、松铺压顶法、机械固定法等,近年来机械固定法的应用逐渐普及。
--各种防水卷材均形成配套齐全的系统,有利于保证和延长防水层使用期。--施工机具与防水材料一起得到相应的开发,并在市场上有销售。
--粘结方法有热粘法、冷粘法、喷灯热熔法、热空气焊接法等。近年来冷粘法增多,热空气焊接法和自粘密封条在卷材接缝中应用越来越多。
--自粘卷材发展很快。
--屋面使用寿命继续延长,防水保证期均在10年以上,美国的三元乙丙防水卷材甚至提供30年的保证期,颇受欢迎。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法规贯彻不全面
1.《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对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的限制虽起到一定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①应用范围限制力度不够,甚至大量混入高等级屋面和地下防水工程。②三层迭加施工的规定基本没有实施。
③”复合胎“卷材的产量仍然很大,2005年为24000万平方米,占防水材料总量的38.7%。
2.二次成型的聚乙烯丙纶复合卷材虽得到明显的控制,但大量采用再生聚乙烯原料用一次成型工艺生产聚乙烯丙纶卷材应成为市场重点关注的新问题。
(二)企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防水材料生产企业和作坊约3000多家,基本是近十余年来创办。其中除一部分企业是经正规基本建设或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整体水平较高外,大多数厂家规模小、装备简陋、技术水平不高、产品档次低、管理落后、粗放经营。由于防水材料行业企业结构长期处于小、多、散状态,未能形成集约化规模经营,造成资源、资金、人才的分散和浪费,影响了行业整体实力的增强。
(三)防水卷材无证生产现象严重,防水材料市场混乱
目前,全国生产防水卷材的厂家及作坊千余家,领到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仅500多家。大量无证生产的厂家,多数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一向游离于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督之外,专门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与正规企业争原料、挤市场,是危害防水市场秩序、污染环境、导致建筑渗漏、制造浪费之源,更是影响我国建筑防水整体水平提高的障碍。
防水材料市场长期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并低价冲击、扰乱市场,但打击不力。目前严重的情况是: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冠以”聚合物改性“、”SBS改性"名称,废胶粉冒充SBS现象仍很突出;采用再生低劣材料生产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的情况仍然严重。
(四)防水材料产品标准多而乱
第二篇:我国建筑墙板行业发展现状
国内行业概况及发展历程
建筑墙板行业隶属于墙体材料,由于板材规格尺寸工整,生产工艺简单,采用自动化生产,产量较高,而且板材一般规格较大、结构性强,如果采取整体式装配,能做到生产工业化,产品标准化,规格尺寸模数化,施工装配化,且能最大程度地利用固体废弃物或建筑垃圾等节约原材料,同时每平米板材的体积密度小于普通的烧结砖,墙体自重较轻,性价比高于常规砌筑材料,是完全符合住宅产业现代化、部品化及以轻钢结构为主体的现代化建筑结构发展趋势,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青睐,建筑墙板已慢慢替代传统墙体材料成为结构围护与隔断的主要墙体材料。
建筑墙板的发展在中国的20世纪90年代末和20世纪初发展较快,1999 年生产总量就达到了2.41 亿m2,占我国墙材总量的1.41%。但是由于的建筑墙板行业从业门槛低,行业仍处在小、乱、形不成规模,粗放型生产的状态,多数建筑墙板生产企业目前还是单打独斗沿用小规模方式试验制造,边改进、边生产,生产工艺落后,难以达到规模化、定型化要求,特别是行业大量关键应用配套技术未得到解决,如板材接缝技术及收缩开裂问题,再加之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和许多低劣产品充斥市场,恶性竞争对建筑墙板等建筑板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使得建筑墙板市场,未有突破性进展,市场反复很大,2005年建筑墙板产量和应用锐减至约3 000万m2,2006和2007年产量继续下滑,生产企业已不足300家,全国建筑墙板产值不足20亿元。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利废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对建筑垃圾废弃物的处理及我国建筑部品化的实施,建筑墙板行业在政策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这期间,我国相应的产品国家标准标准、建筑施工和验收规范陆续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建筑墙板行业的复苏。而建筑墙板技术装备的提高,又为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我国建筑墙板技术装备自主开发研究也经过了十几年的历程,虽有一定的进步,但由于过去一直处于低档次、低水平的初级开发阶段,近几年来以北京紫微斯达、山东天意及河南玛纳等建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建筑墙板挤压成型或铸模成型成套化机械装备生产企业,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终于基本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及设备成套自动化的突破。行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技术瓶颈正逐步得到解决,行业目前已呈现恢复性增长,预计行业今年产销将会突破18 000万m2。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虽然我国建筑墙板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大多数生产企业装备不足,墙板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一部分生产企业仍然采用半机械操作甚至作坊式手工作业,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建筑墙板产品质量比较突出的问题:①尺寸偏差及外观质量问题较多;②面密度控制不好;③力学性能如抗冲击性、抗折破坏荷载(抗折力)、吊挂力项目检测结果普遍低,建筑墙板产品在应用技术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行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行业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失控
隔墙板行业由于投入少、上马快,企业无序竞争相当激烈,竞相压价、相互倾轧现象十分普遍。加之建筑应用部门只注重价廉而不注重品质,使得行业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失控,严重阻碍了行业技术进步及发展。2.2 企业管理水平落后
不少企业管理混乱,工艺纪律不严,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导致生产稳定性差。
2.3 人员素质差
人员素质是建材企业顽疾,也与劳动强度大有一定关系,行业企业生产负责人对相互关联的产品标准指标都搞不清楚,依葫芦画瓢就大胆批量生产销售。
2.4 技术、工艺装备落后
多数小规模企业多方面投入不足,设备简陋,生产现场技术力量匮乏,从业人员多为流动性很大的临时工,许多地方,一台挤出振动成型机或四五个手工操作成型养护平台,七八个临时工就是一个企业的现象不少。这种现象的产生与从业门槛不高及生产和经营两方面质量监督不力不无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我国建筑工业化部品化进程加快,轻质复合墙板开始的将向轻质、高强、隔热、隔声、防水、低收缩等功能及适应建筑工业化部品化特色大块型方向发展,以满足建筑工业化部品化及现代机械化施工的 需求。
目前国内外应用墙板建筑的发展随着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各类墙板普遍开始提速发展,比如德国烧结砌块及加气混凝土制造的墙板在德国应用已十分普遍,德国房屋建造业,不仅是盖大楼,甚至德国乡村的农民自建房都是直接传到工厂的自动化房屋生产系统,将烧结砌块自动组合,模块化制成整面的墙板,内部构件也已经工厂化,预制化,施工现场只需要吊装,整面的砖墙吊装组合,取代了过去工人一块块的砌筑,极大地提高了房屋建造的效率。国外建筑墙板行业发展概述
日本建筑构件及部品应用已十分普及,工地上没有那么多工人,更多的工作是在标准化的工厂里完成,再运到工地里,像搭积木似的进行拼装从生产线上下来的楼梯。带着钢筋,预留好了相应的插孔,只要运到工地搭起来就行。工厂里贴墙砖,工人们把墙砖预先放在模具里,再放上钢筋,倒入混凝土,从工厂里出来的墙板就直接带着墙砖了。工地现场的施工,更像是在搭积木。
另外在德国及日本人蒸压轻质加气混凝土隔墙板应用也十分普及。现场施工时先把钢结构框架全部搭设好,再进行加砌块墙板的安装,全部采用吊装。尽管这种材料的密度不大,但是一块墙板非人力所能搬动,所以需要借助机械的力量。
辅助施工是必需的,特别适合建筑工业化的需求。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新西兰的建筑隔墙基本上消耗了全球大部分的纸面石膏板。
建筑墙板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欧美及日本,都将其作为推进住宅产品现代化的首选墙材产品。目前国外板材应用情况是:日本占墙材总量60%以上;美国、德国约占50%以上,发达国家目前墙板应用量基本上都在40%以上。国内建筑墙板产品大致分类
在我国随着建筑工业化部品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墙板必将成为我国主体墙体围护结构的主力军,目前开始呈现井喷势发展势头,且各类新式墙板层出不穷,今后一阶段预计将有以下墙板成为建筑墙板的主要产品。
4.1 砖和砌块制造的新型墙板
根据中国的国情及资源,烧结制品将仍旧是我国墙体材料的重要产品,随着我国建筑工业化进程,烧结制品必将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烧结制品(烧结砌块和烧结砖)制成各类建筑墙板和建筑部品,这些砖和砌块制造的新型轻质复合墙板及部品必将在实践工程中得到了极好的运用,由于烧结制品量大面广,加之烧结制品性能优越,今后可能将成为墙板行业的最重要墙板制品。
4.2 加气混凝土类墙板
加气混凝土制品是这些年发展最快的墙体材料之一。加气混凝土的主要由粉煤灰(或其他硅质资料)、水泥、石灰、石膏等原料制成,粉煤灰用量到达80%以上,是一种利废、轻质、保温的新式轻质墙板。加气混凝土制品可显著降低建筑物自重,大量利用粉煤灰、尾矿砂和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符合我国循环经济战略,我国框架结构填充围护墙体也多选用加气混凝土制品。
4.3 混凝土类墙板
水泥混凝土制品是建筑部品化首要品种之一。混凝土类墙板是水泥混凝土制品,可工厂化预制,可按照装配式建筑需要进行工厂化生产。目前我国建筑部品化建筑工业化首推品种发展势头十分突出。
4.4 石膏类墙板
石膏类制品,以石膏作为主要原料的墙材制品,具有安全、环保等特色而备受大家的喜爱。而石膏轻质复合墙板的技术研发还相对比较滞后。石膏类条板或空心条板是用石膏作为主要胶凝材料,经浇注成型的条板,依据主料和辅料的不同可分为石膏珍珠岩空心条板、石膏粉煤灰空心条板、石膏矿渣空心条板等。新型石膏类板材具有密度小,强度高的特点,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大量利用了粉煤灰、工业废石膏等废渣,利废率高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都很显著。
4.5 工业灰渣类轻质墙板空心隔墙板
工业灰渣类轻质墙板是以水泥、工业废渣、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制成,以工业灰渣空心隔墙板为主,产出工艺简单,设备出资少,出产成本低价。具有节省土地、降低能耗、特别是能够大量利用建筑垃圾及建筑废弃物的保护环境,同时又可提高建筑工效降低建筑物造价3%~10%,且具有杰出的经济效益等诸多优点,目前发展极为迅速,目前我国墙板恢复发展主要是这类产品。
4.6 “GRC 空心条板”空心隔墙板
“GRC空心条板”是国内轻质墙板中最早开发应用的板类轻质复合墙板,主要分为水泥空心条板和石膏空心条板。水泥空心条板,又称空心隔墙板,是以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以水泥轻质砂浆为基材制成的具有若干个圆孔的条形板,根据主要原材料的不同又分为膨胀珍珠岩板、陶粒板等,空心隔墙板主要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的非承重分户墙或者分室墙等,现已得到广泛运用。
4.7 水泥/粉煤灰复合夹芯内墙板
水泥/粉煤灰复合夹芯内墙板是很多新式轻质复合墙板中的一种。它是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为芯材,以水泥、粉煤灰、增强纤维和外加剂为面层材料,复合制成轻质墙体板材。水泥/粉煤灰复合夹芯墙板的两个面层,由纤维网格布及无纺布增强,使得制品强度高,芯材选用阻燃型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使得具有较强的保温隔热性能,同时机械化生产程度高,是非常好的一种内隔墙板材。
4.8 农作物秸秆纤维内墙板
我国年产农作物秸秆约6亿t。秸秆非常丰厚,且价格低廉、密度低,具有杰出的生物降解性。目前我国对秸秆的运用,除用于造纸、家畜饲料外,大多数(70%~80%)是填埋或燃烧后作为肥料,这不只浪费了资源,并且因为燃烧发生很多烟雾,对空气会产生严重污染。以秸秆纤维作为主要原料制造农作物秸秆纤维内墙板,既解决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再生利用,又能有机地促进了我国的环保形势,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加工处置制造农作物秸秆纤维内墙板,可获得经济和环保的两层收益。
4.9 轻质复合墙板
轻质复合墙板是当前国际各国大力开展的又一类新式板材。如具有承重、防火、防潮、隔音、隔热等功能的新式墙体板材。依据用处不同又可分为复合外墙板、复合内墙板、外墙外保温板、外墙内保温板等。首要商品有钢丝网架水泥夹芯墙板、水泥聚苯外墙保温板、GRC复合外墙板、金属面夹芯板、钢筋混凝土绝热资料复合外墙板、玻纤增强石膏外墙内保温板、水泥/粉煤灰复合夹芯内墙板等。
4.10 其他类轻质板材
轻质板材品种繁复,还包含纸面石膏板、纸面石膏复合墙板、GRC薄板、植物纤维石膏复合板、植物纤维水泥复合板等。薄板类原料用于墙体时通常需求龙骨复合制作隔墙。纸面石膏板是以修建石膏为胶凝资料,掺入适当添加剂和纤维作为板芯,以护面纸作为面层的一种轻质板材,具有轻质、耐火、加工性好等特色,还具有施工便当、可调理室内空气温、湿度以及装饰作用好等长处,当前中国年产能已超越10亿m2。纸面石膏板可与轻钢龙骨及其他配套材料组成轻质隔墙与修建吊顶材料。建筑墙板行业迎来了大发展时期
我国的建筑墙板的发展已向利用各种废弃物、节土、节能、环保及多功能的方面开展,通过多年的发展,在生产应用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前步,品种不断添加,功能不断完善,产量数量逐年增多,墙板认知程度有了质的改变。相信在国家发展方针、政策的指引和扶持下,我国的墙板工业将会迎来一个健康、有序的大发展时期。
第三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3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2000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3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2000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2003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2000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2000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n
bsp;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
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nb
sp;--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储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
第四篇: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实现振兴崛起的关键时期。面对新世纪日趋激烈的经济技术竞争,我们必须进一步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把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实现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作为新时期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因此,充分认识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部署,研究制定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对于合理部署科技力量,加强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黄冈科技发展的基本态势
“十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科教兴市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了一个重视科技、加速推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热潮。随着一系列推进科教兴市,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措施出台与实施,科技工作的宏观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注重创新越来越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科技事业稳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兴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XX年,全市专业技术人员达到10.2万人,较XX年增长8.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2万人;全市拥有研究开发机构160多个;全市r&d(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达到1.8亿元,比XX年增长了120%;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20多家。“十五”期间,以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增强了信息服务能力;部分科研仪器配备得到了更新改造,科研条件得到较大改善。XX年,全市专利批准数170余项,比XX年增长118.9%;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84亿元,比XX年增长83%。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呈现勃勃生机,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以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群。XX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高新技术产业正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产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方面,培育出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大力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快了作物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转变;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比XX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工业方面,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了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全市工业企业近30%的生产设备实现了微电脑控制,半数以上的企业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全市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17.8%,比1995年提高4.8个百分点;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9%,比XX年增加12.9个百分点,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增强。
虽然“十五”我市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大,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名牌产品、知名企业不多,经济竞争能力不够强。二是行业技术发展不平衡,多数企业装备水平、工艺技术还比较落后。三是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能力不强,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激励和引导技术创新的政策不配套,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五是研究开发投入不足,r&d经费占gdp的比例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科技发展不够,“科技瓶颈”仍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黄冈科技“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世纪之交,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及其产业迅猛发展,人类正加速步入一个崭新的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我国也即将进入由创新主导经济增长的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充分估量科技经济发展对我市科技工作的影响,迎接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内经济由卖方市场进一步向买方市场转变,社会科技需求将更加旺盛,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我市科技发展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和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我市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成为党和政府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科教兴市战略成为黄冈发展的第一战略;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为湖北乃至黄冈科技及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发展途径。这些都为“十一五”湖北科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黄冈科技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新技术革命势不可挡,我市面临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压力;国内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新一轮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黄冈作为革命老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形势十分紧迫,产业技术和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储备不足,将严重制约黄冈经济的发展。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切实增强加快黄冈科技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发展观、市场观、特色观,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加快科技快速发展,推进我市科技工作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黄冈“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定不移地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总体跟进、重点突破,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现代化,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和社会生产力质的飞跃。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跨越式发展原则。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超常规发展的思想,选择若干具有自身优势和较大市场潜力的重要技术领域,赶超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先进水平,以技术跨越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科技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坚持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相结合,通过政策导向与市场竞争机制,有效地推进科技产业化。
3.突出特色原则。特色就是竞争力,就是生产力。在加快推进我市科技进步进程中,要坚持立足黄冈的科技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形成若干新兴支柱产业为目标,实施重点突破,形成具有黄冈特色的高新技术产品群、高新技术企业群,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科技经济协调发展。
4.加强“集成”原则。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突破行政区划界限,放眼全国和世界,在资源配置上加强集成;要积极加强政府部门的集成,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前线指挥部”的作用,统筹协调,实现各部门的合作联动,致力形成推进技术创新的合力。
5.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增强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强调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把引进和利用国外省外技术、资本、人才作为加速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在引进技术的二次创新上下功夫,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产品。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取得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黄冈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水平、竞争力和经济运行的质量、效益显著提高,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全省高市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58.4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年增长20%;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形成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省的新兴支柱产业。
--主要行业的大中型企业技术装备达到工业化国家90年代中期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开发和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重大新产品;工业信息化水平、新产品产值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市场占有率、企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主要农作物实现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农产品质量显著改善,竞争力明显增强;单位面积的产出逐年递增,农业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分别提高15和20个百分点;乡镇企业装备、工艺、产品的科技含量,劳动者素质及管理水平有较大提高。
--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科学家和企业家队伍,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1.6万人;科研基地和企业科研机构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市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财政对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达到2.0%,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总体部署
黄冈市“十一五”科技工作的总体部署是:围绕一条主线,实施三大工程,强化五项措施。
围绕一条主线:即紧紧围绕“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条主线。一方面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方面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实施三大工程:即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企业技术进步工程和科技兴农工程。
强化五项措施:即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三、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积极培育黄冈第一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国际科技和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产业,尽快形成一批对我市国民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对增强我市经济实力、实现振兴崛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的基本思路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限目标、重点突破”的原则,以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料三大领域为重点,突破性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和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着力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一)优先发展三大领域
1.光电子信息
重点发展光纤光缆、光通信系统及设备、工业激光设备、激光医疗设备、光纤传感器、光电测量仪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及其产品,积极发展各种计算机软件。开发光纤、光缆、光纤预制棒、宽带光缆、高频电缆、光电器件及光电仪表、激光防伪、cd-rom存储设备、多媒体教育软件、cad/cam软件、数据库系统管理软件、光盘及光盘机、ic卡及其相关产品。加强新型激光器、gps、gis系统、新型光纤传感器件、光电材料的研究开发。
2.生物技术及新医药
全面实施“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重点发展新型中药、生物工程药物及新制剂、新型功能食品、医药新制剂和以生物农药、转基因动植物为重点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开发基因工程药物、细胞因子产品、预防性疫苗、诊断试剂、新型抗病毒、维生素、氨基酸合成药、bt生物农药和植物农药新产品,新型高效酶制剂,加强转基因动植物的研究开发。
3.新材料
重点发展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开发可降解农膜母料和农用新材料、电子专用材料、生物医学材料及体内植入物、稀土材料、复合金属材料制备工艺及成套设备、油田化学品、工程塑料生产技术及装备和通用塑料高性能化、高性能涂料、高性能密封材料及制品、超细粉体材料、特种增强材料及制品、新型防水建筑材料等。
(二)重点抓好项目、企业、基地三个环节
1.集中力量,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十一五”期间,每年选择10项左右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巨大的项目,集中资源,重点组织实施,使重大项目成为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突破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争取国家各部门对我市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支持,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省各类专项计划;技改计划和火炬计划对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2.按照“抓大促小”的原则,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实施大公司战略和品牌战略。积极推动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十五”期间,培育若干个年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3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它们成为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可观的骨干企业。以培育知名品牌为核心,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推动一批在全国有技术竞争力的大型骨干高新技术企业的形成。
在抓好大企业的同时,积极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创造条件。广纳人才,广筹资金,采取优惠的政策,培育和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壮大,形成一大批机制灵活、管理规范、市场适应性强、具有竞争活力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活跃创新氛围,提供后备项目,培养和锻炼大批企业家和技术创新人才,积累人力资本。
3.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与发展步伐
按照深化改革、突出重点、提高水平、办出特色的总要求,加快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要将农业高新技术及产业示范园建设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抓好抓实。着重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建设好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增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孵化”功能。二是抓好标志性高新技术产业园,在园内形成产业特色和优势。三是重点创建和完善企业技术中心,培育企业自主开发产品的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四是各区每年滚动实施5个产学研合作的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三)着力发展光电子信息产业
光电子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核心技术之一,光电子信息产业是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举全市之力,集全国之力,借世界之力。,以开放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抓大与促小相结合,实现集约型、跨越式的发展。重点发展四大产品群。
发展四大光电子信息产品群,即发展以光纤光缆、光通信器件、光通信系统及设备、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为主体的信息光电子产品群;以工业激光、医疗激光、光学元器件为主体的能量光电子产品群;以光纤传感、光存储、光显示、光输入为主体的应用光电子产品群;以应用软件、电子商务软件为主体的软件产品群。
(四)全面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
21世纪是更加注重生命质量的世纪,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将是国际竞争最激烈、也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要集成优势,特色发展,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和带动全市的战略性结构调整为目标,全面贯彻“湖北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
实施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推进计划要以“高水平、高速度、高效益”为基本思路,以重大项目为纽带,集成推进;以基地为依托,点面结合;以培育持续创新能力为根本手段,开放式发展,形成外引内联,共同推进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化的良好局面。
要以中药现代化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药结合,重点加强中药复方的二次开发和中药新剂型的研制,形成一批优质中药品种;以生物工程产品为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自主产权的产品,重点研制生物工程药物和生物制剂,着力抓好现有优势产品的创新与产业化,大力推进保健食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工业,继续抓好现有优势原料药的产品创新,重点研制化学龄前新药和开发药物新剂型,保持和壮大我省原料药及化学合成药的优势地位;积极推进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化,重点加强动植物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大农业生物制剂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继续抓好设施农业的配套开发,进一步发展绿色食品。
努力实现四大目标:一是全省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实现产值25亿元,其中,新医药产业和农业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17亿元和4亿元,产业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培育一批能参与国际竞争的知名品牌、拳头产品和龙头企业,形成1-2个年产值过10亿、10个以上过1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一大批中小型科技企业;三是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农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和良好运行机制,整体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形成以武穴为龙头,辐射和带动全市各县市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迅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实施企业技术进步工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调整工业经济结构,是“十一五”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要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从工艺装备、产品开发到企业信息化各个环节,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抓紧落实。
(一)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企业工艺及装备水平
要加大力度,加快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特别是机械、冶金、纺织、化工、建材等支柱产业的推广和应用,实现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关键设备的优化升级,促进企业装备水平大幅度提高,带动传统工业全面升级。机械工业重点抓好高精密度数控技术、精密成型技术、特种铸造技术、高等级输配电配套技术和cad、cims技术等的应用。冶金行业重点加强高效选矿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连铸技术、特种耐火材料新技术和新产品等的应用。
纺织行业重点加强无梭织机、清梳联、精梳、自动络筒、oe纺服装、服装设计cad以及化纤直接纺、连续纺和服装后整理新技术等的应用。建材行业重点抓好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加快水泥超细磨技术、生产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
化工行业要围绕石油化工、盐化工、磷化工三大化工行业产品的深加工,重点应用膜分离、超滤等先进分离技术、先进催化技术和自动化技术。
(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
1.针对影响全市工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组织实施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等科技计划。力争在下列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虚拟制造、快速原形、模糊控制、数控系统等先进制造技术;
--模具钢、冷轧钢生产技术,提高合金钢洁度和精度的技术;
--纤维混纺、交织一步法染整、棉毛织物高档印染后整理,化纤仿真织物印染后整理技术;提高麻纺质量的苎麻品种改良、脱胶、纺织及印染整理技术;
--石墨、石膏、膨润土、石英、磷资源等非金属矿的深加工新技术;
--农药复配及农药新制剂技术,有机原料清洁生产技术。
2.加强“两高”(高市场占有率、高技术含量)新产品开发,着力培育名牌产品。重点开发下列产品:
--电动汽车、新型散装粮食运输车、双燃料汽车以及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发动机自动导航装置、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制动防抱死系统、特种车桥、汽车空调、轿车气门、汽车灯具、汽车密封件、动力转向器等汽车零部件新产品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
--轿车用先进钢板系列产品、冷轧硅钢片系列产品。
--复合超细纤维、功能化纤维、高强力机织土工布、精毛纺面料、高档化纤面料。
--新型节能、高强、轻质、保温墙体材料,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特种陶瓷、特种玻璃材料。
--新型表面活性剂、高效催化剂、涂料、染料中间体、高效低毒安全新农药等精细化工新产品。
(三)以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大幅提升传统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制造业,是社会生产力持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保障,国家或地区经济竞争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和实现工业化的主力军,是社会及经济发展的基石。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培育后发优势、提升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黄冈是全国革命老区,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大,必须以信息化为根本手段,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是“十一五”黄冈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实施“制造业信息化重点专项计划”,以支柱产业,尤其是汽车产业为重点,以迅速提升制造业的国际国内竞争力为目标,逐步建立以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为核心的产品创新系统,以计算机控制为核心的制造自动化系统,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市场营销系统,以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信息系统,加快黄冈企业的现代化进程。
1.加强制造业各行业适用的cad/cims技术的研究开发及应用,推进制造业设计的信息化,力争5年内使全省制造业的cad技术应用率达到85%以上;积极推进并行设计技术在各行业的开发与应用,力争cims在制造业重点骨干企业的应用率达到50%左右。
2.推广应用机械、制药、纺织、冶金、化工等行业生产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骨干企业生产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推广以企业财务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3.加强电子商务及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加强网络建设与服务功能,积极推进企业上网,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尽快建立自己的局域网,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促进企业商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五、实施科技兴农工程,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是振兴农业的唯一出路。“十一五”期间,要以农业科技创新为动力,围绕服务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一)大力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新型设施农业与农业工程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集约化高效养殖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新技术等五大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积极推进四优(优质稻米、优质三元猪、优质油菜、优质水果)工程的实施,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继续健全和完善以县市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村为基础的专群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对全市乡镇农技人员实行“农技推广服务资格证”和“上岗证”双证管理制度。
(二)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1.着眼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前瞻性,加大研究开发力度,努力争取在农业高新技术上取得突破性成果。重点抓好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粮食、油料、水果、蔬菜的保鲜、加工技术研究开发。主要抓好转基因作物新品种选育,粮棉油杂交优势利用技术,林、果、特、花卉脱毒种苗选育及快繁技术,基因工程生产动物蛋白,动物重大疫病基因工程疫苗等农业生物工程技术研究开发;加强农产品加工保鲜新技术和食品新产品研究开发,注重农作物病虫测报防治专家系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系统、畜禽规模化饲养管理系统等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
2.加强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突出区域重点,建立、完善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农业新技术示范园区,示范、带动、辐射、推广高产、高效种养技术。加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
(三)着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保持国家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市场将面临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黄冈是我省农业大市,农业发展事关大局。“十一五”期间要以特色为基础、市场为导向、科技为动力、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形成产业链为核心、企业加基地加农户为主要模式,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实现优势集成,重点突破,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农业增效。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要围绕关键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开展技术创新。粮油等大宗农产品要在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技术、双低油菜适温榨油新技术、饼粕综合利用技术、菜籽壳及油脚等副产品利用技术、优质稻米加工技术、水稻加工转化技术方面重点突破;蓄牧业要实现重大疫病监测防治技术、饲料及资源开发利用技术、肉制品加工技术、特色地方水禽新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名特优水产品要实现名优水产苗种繁育技术、水产品保鲜保活与安全贮运技术、水产品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林产品要从林木产品和林产化工两方面展开,重点突破杨树等工业用材林高效利用加工技术、林产化学加工技术、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名优花卉组培技术;优质水果与特色蔬菜要重点突破莲藕贮运保鲜技术、莲藕出口系列产品开发、莲藕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马铃薯及莲藕等工厂化组培生产技术、蔬菜贮运保鲜技术、特色地方蔬菜资源开发技术、特色水生蔬菜资源开发技术、水果采后综合处理与加工技术;特色资源要重点突破魔芋系列产品开发、名优茶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蜂产品系列开发加工技术、食用菌加工技术、板栗贮运保鲜和深加技术。
要基本实现以下目标:一是通过协作攻关,在六大优势领域的30项共性关键技术中取得一批重大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成果;二是通过扶持10个龙头企业及其新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优势农产品增值达到3倍以上;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培植龙头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龙头企业的经济规模,带动我市特色农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扶贫致富行动
发展是硬道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十一五”期间,要以富民、富县为目标,以优势资源为载体,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施大别山区科技致富行动,推进科技扶贫致富,带动全市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实施大别山科技致富行动,重点建设一个网,抓好5个“十”。建设一个网就是建设农村信息网,推进大别山区农业信息化。抓好五个“十”,即抓好十大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发展,十个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建设,十大农产品加工名牌产品的开发培育,十个重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十个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六、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科技促进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围绕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和消费水准,切实推进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工作。
(一)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以新技术为切入点,围绕避孕、节育、优生和生殖保健进行科学研究,为实现人口控制和优生优育目标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加强高效新型避孕节育技术、药物和器具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研究开发安全有效的早孕中止药物。同时要强调以人为本,从提高人口素质和改善生活质量入手,研究发展生殖保健和产前诊断技术,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
(二)开发应用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积极发展环保产业
要加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精矿品位和回收率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积极应用采矿新技术。重点开发金矿渣和粉煤灰等废物资源的高值综合利用技术和废弃物材料复合技术。加强水资源利用、保护和水污染控制综合集成技术开发,重点开发耗水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研究水资源优化调配和特殊水域净化技术,推进节水和污水控制技术产业化。研究应用量大面广、对环境影响大的污染源、物的无害化管理及治理方案与技术,开发应用工业污染源、造纸废水的防治、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和典型重点工业废水污染控制关键技术及设备,积极防治乡镇企业发展对环境的污染。
(三)积极开展减灾防灾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安全有重大影响的技术问题。研究、应用短期气候预测预报技术,地震预测预报技术,火灾预报、监控和自动扑救技术,旱情等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技术措施。
(四)大力开展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逐步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治理;充分发挥各级科协、各类学术团体和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在科普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坚持“以人为本”、“素质为本”的方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广大产业工人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能力,广大农民运用先进适用技术的能力,广大青少年的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各级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科学管理的能力;加强对科普事业的投入,认真抓好科普重点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现有科普专用设施的“窗口”、“示范”作用,开展面向科技影视和广播节目制作人员、科技类期刊、报纸记者和科普管理人员的科普业务培训活动;加强专业科普队伍建设,办好一批科普团体,增强科普队伍的战斗力,凝聚力;成立“专家学者科技报告团”、“专家学者科普服务团”,深入基层、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活动。
七、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黄冈技术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是:建立竞争、开放、协作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体系和灵活高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围绕增强我市光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以及农业、汽车、纺织、化工等重点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加快工程技术中心和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主要农作物育种、玉米、油菜、中药现代化、生物工程药物及制剂、生物材料、数控技术、汽车数字化等一批工程技术中心。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以产权为纽带联合共建技术中心或中试基地,积极支持科研机构转制后的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包括、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优质水果种苗基地等科技产业化基地等。(二)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
中介机构是创新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是联系科技与经济的纽带。要大力发展技术、人才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管理咨询、技术产权交易、无形资产和科技项目评估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服务体系的建设和规范管理。要鼓励大多数社会公益性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化管理的中介服务机构或转变为面向企业、农村及社会进行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的科技型服务企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办各种中介服务机构。
加大信息资源、信息园及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力度,围绕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或机构,抓好科技资源信息库、科技管理信息网络建设。
(三)创立若干知识创新基地,推进知识创新
建设知识创新基地是发挥创新优势,在国内外高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的迫切要求。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基本原则,突出优势领域和重点学科,培育一批代表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一支精干的科技队伍,为黄冈市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要增加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三大领域的优势学科,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创新源和成果库,并为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
要促进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企业间的联合,建立知识创新基地与技术开发机构、企业之间的协作机制,鼓励企业着眼长远竞争发展需要,积极参与知识创新。
八、主要政策措施
(一)着力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一把手工程”,切实抓好对各市州县党政一把手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工作。注重发挥科技、计划、经济及行业管理部门的作用,加强集成,形成责权分明,部门联动的技术创新工作机制。发挥科技主管部门在科教兴市中的“前线指挥部”的功能。
投入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市的基本保证。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调整投资结构,鼓励、引导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财政拨款、金融贷款、企业自筹、风险投资、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创新及产业化投资体系,提高技术创新投入占gdp的比重。
企业是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要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强化企业的投入意识,引导各类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增加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大中型企业和有条件的小型企业,都要积极落实关于企业提取技术开发基金的有关规定。科研、设计单位应从所得收益中,按规定提取适当比例,建立科技发展基金;要切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大科技投入的要求,大幅度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要继续拓宽科技金融资金渠道,进一步增加科技信贷投入。按照“有限参与,积极扶持”的原则,一方面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持扶兴办一批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另一方面制定有关政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吸引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及大型企业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同时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业涉足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以拓宽资金来源,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的国际标准化运作;积极帮助有条件的高技术企业上市或到创业板块市场融资,加速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突出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竞争。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努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和任务的关键。要根据科教兴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和新型的科技企业家,建设一支跨世纪的宏大科技队伍。要努力创造青年优秀科技人才、特别是拨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委派他们在关键技术岗位、管理岗位承担重任,使他们在实践中健康成长。积极加强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定期选派优秀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出国学习培训。鼓励企业和企业集团与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支持高校、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要着力提高全体劳动者的整体文化与技术素质。在农村,要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适用先进科学技术普及为重点,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与技术素质,并结合科技兴农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着力培养一批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经济技术能手。在城镇企业,要大力加强职工队伍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对新增加的城镇劳动者要全面进行职业教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对于下岗待业人员,要根据产业流动的要求进行再就业培训;对在岗人员要以岗位技能培训为重点,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
制定关于知识资本化并参与分配的相关政策,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职工持股的政策,选择有条件的企业或区域进行试点;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政策,降低门槛,放宽条件,为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狠抓已出台的促进技术创新,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的落实。
加大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力度。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提供法律保障。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有关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每年组织有关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推进贯彻落实。要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三)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引导和促进高等学校、科研单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其与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联合和重组。重点抓好高校、大院大所的产业化工作,使之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加快科研机构的改制改革步伐。应用开发型科研机构和设计单位要加快向企业化转制,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要转为企业法人或非营利机构。
大力加快民营科技型企业的发展,把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作为加速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环节,促进它们上规模,上水平。
积极推进科技计划改革。在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各主要科技领域发展纲要的宏观指导下,调整计划体系结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计划管理体系。科技计划体系按三大类计划设置,即研究发展类计划、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类计划、科技能力及产业化环境建设类计划。第一类计划包括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计划及专项科学基金计划;第二类计划包括星火计划、火炬计划、成果推广计划、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第三类计划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风险投资、孵化器建设等。以科技产业化为目标,建立纵深部署、横向协调的计划管理体制,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建立新型的矩阵管理模式,实行计划决策、管理和评价相对分离,相互制约约束机制,增强计划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合理性;扶持一批独立的科技中介机构;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评估制度,大力推行科技项目招投标制,进一步完善科技计划的支撑条件和法规体系。
(四)进一步推进科技对外开放
组织全市科技力量,选择优势领域,积极参与国家、省科技合作计划,大力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科技成果,提升全市技术创新起点,为提高全省科技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全方位开拓国际科技人才资源,尤其是要发挥黄冈海外留学生、同乡会的作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鼓励海外华人带技术、成果、资金来鄂创业;鼓励和支持科技开发机构和企业对外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合作关系,吸引海外资金投入到湖北科技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来;实施科技兴贸计划,大力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努力培植科技产品出口源。培育一批重点出口产品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出口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使其成为科技产品出口的产业基地;构建对外科技合作信息系统网络,搞好“三库”(信息库、人才库、渠道库)建设;大力开展民间对外科技活动,促进民间组织机构成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桥梁纽带,发挥其作为官方对外科技合作渠道的补充和延伸的积极作用。
(五)注重加强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
战略问题是发展的首要问题。各地、各行业、各单位都要从战略上对“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进行总体研究,找准切入点,选准突破口,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科技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发展的预测研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和创新的动态和趋势,对有较大潜力的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进行规划和筹划;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要加强产品开发、市场开发、资本运作等多层次的战略研究,确定发展目标和思路,做好发展规划和布局,更好地加快企业发展。科技发展计划要加大对战略与规划研究的支持力度,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第五篇:防水行业发展研究建议
防水行业发展研究建议随着防水行业技术的不断专业化发展,整个防水行业正以上升之势迅猛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防水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得到持续的发展,防水材料品种繁多,基本适应了建筑物对防水材料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近几年,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要求,针对国内外防水行业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大力发展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继续发展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建议新建沥青类防水卷材生产线的生产能力必须在1000万平方米/年以上),淘汰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鼓励发展三元乙丙防水卷材,淘汰聚乙烯丙纶复合防水卷材。加强防水行业人才的培养,人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防水材料生产技术、施工技术、施工机具的研究和开发,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开发防水涂料技术和产品,如喷涂聚脲、喷涂水性防水涂料、聚氨酯防水涂料等。
加强对新型防水材料标准的制定、规范并严格实施,自粘防水卷材是近几年发展较快的产品,但国内出现多个地区性类似的标准,有的质量指标低于国家标准,容易误导消费者,最终影响这类防水材料的发展。加强特种防水技术的研究,大力发展种植屋面防水技术、太阳能屋面防水技术、地下工程防水技术、隧道工程防水技术、防水保温一体化技术等。
北京宇阳泽丽防水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世界领先的多功能进口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线和世界先进的环保防水涂料生产线。生产SBS防水卷材、APP防水卷材、自粘防水卷材、高分子防水卷材、耐根穿刺防水卷材等各类防水卷材,同时也生产聚氨酯防水涂料、JS防水涂料、丙烯酸防水涂料、SBS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堵漏灵(水不漏)等各类防水涂料。宇阳泽丽,不仅提供防水产品,更致力于打造全新的防水系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公司具有国家建筑防水专业承包二级资质,拥有一批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承接各类大型防水工程,并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