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心去爱
若爱请深爱
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曾对爱做出过一个诠释,道貌岸然的主教,风流潇洒的骑士,满腹才华的诗人,同时爱上了爱斯梅拉达,但最后陪伴着她生命最后时刻的却是丑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不由地让人质疑,为什么丑陋的卡西莫多竟成了爱斯梅拉达的归宿?毕竟美与丑的极致总是难相提并论,但主教的爱是虚伪是自私,骑士只是为了玩弄她,毫无感情,而诗人也只是黑暗中的怯懦者,只有卡西莫多用心去爱,愿意为她奉献一切;也只有他不离不弃,一直相守,所以他坚持到最后。
爱是生死相守,一生一世执君手。死欲同冢,泉路漫漫总相随;朽为风沙,逐尔千里至天涯。
因为用心去爱,他们才会不畏牺牲;因为用心去爱,他们才会生死相许。
若爱请深爱,保持一份坚定,保持一份忠诚,对他人,对自己,至死不渝,生死相许,由心而始,用心去爱。
第二篇:用心去做,用心去爱
时光匆匆,转眼间我在教育的这条路上已经走过了14年的从教生涯。回望过去岁月的点点滴滴,细数往昔的故事,长叹:生活原来给了我们那么多感动,为了真情付出得到的感动,我的同事们、我的朋友们、我的家人、还有一群乐观、向上、善良的孩子——我的学生们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令我感谢。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对人要持有诚心与爱心,对待工作要有责任心,还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对待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参加工作这么多年的我深深感觉到,人民教师的工作,既平凡又崇高,既有乐趣又责任重大;我深深地体会到,在这岗位上尽自己的职责,就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让我们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在履行责任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点燃激情,全力以赴
“激情”,就是要怀着一颗火热的心,认真负责地对待每项工作,心思用在工作上,不被困难所压倒,不被逆境所屈服,不为名利所牵累,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全力以赴”就是不论工作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或是标准要求多么严格,他都会始终如
一、尽职尽责的完成它。
我常常想,我们教师应该怎样的去工作才是最完美的工作?答案是:带着激情,全力以赴的工作。因为教育需要激情,教师的工作更要有激情,有了激情,我们才能热爱教育事业,激情让我们坚定信念,激情让我们痛并快乐着!只有充满激情的人,才会像恋爱的人一样“着魔”,会忠诚于教育这份神圣的事业,有了激情,我们才能端正教育态度。只有一个态度端正的人才会不断加强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才会克服困难认真对待每一天的工作;才会保持一份平常心,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善待每一个孩子;才会用阳光般的心去发现学生心中的“阳光”。
激情还能带给学生直接的影响和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情感与态度目标。我觉得这个目标才是教育的根本,才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目标。可以说,孩子什么都可以不学,但不能不懂做人的道理,不能不拥有科学的精神,不能不养成良好的习惯、态度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言传不如身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为此,让我们的激情感染学生,让我们的激情点燃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的事业,原本欢乐,我们的生活,原本激情!
2、超越平庸,挑战自我
“我们大都是平凡的人,我们都做着平凡的工作、平凡的事,都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而无论我们处于什么岗位,或者做什么工作、什么事,我们都应该具有岗位责任感,有责任把工作做好,使我们不至于流于平庸。”这是《三分能力,七分责任》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段话。是呀,在教育工作中,我们也不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着工作着,如果能在平凡的工作中孕育伟大,在重复单调的工作中享受生活,才是工作的最大意义,所以,我们就要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超于自我,挑战自我,创造出不平凡的成绩,把简单的事情做得不简单。
而要实现这点,教师首先一定要立志把“做一名优秀教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作为自己的教育人生的境界,把教育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超越世俗的功利、超越自身的道德伦理价值,学识渊博,能力精湛,不断的超越平庸,超越自我,“风雨的后面是彩虹,困难的后面是成功”最终在践行和追寻中享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那份幸福与快乐。
作为教师,我用无限的责任来诠释对事业的执着。因为责任,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丰富的知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上课能够做到驾轻就熟„„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学习。因为责任,我觉得我们应该掌握好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能够自主地学习。因为责任,我们更应在实践中思索,在思索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而这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对教育事业持有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
二、对待学生要有一片爱心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启迪每个人灵魂的,首先是母爱,而比母爱更深刻、更深化的那就是师爱。在平时的工作中,我就坚持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用爱心为学生搭建通往成功的阶梯。
1、用爱心激励学生树立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有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往往会使学生获得持久的动力源泉。一个好的老师绝不会让一个学生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不会让一个学生从自己的眼神中谈到冷漠,失望和不屑不顾。我班威,提起他,任科教师都直摇头,说他作业拖拉字迹潦草、成绩落后、喜欢打闹。“朽木不可雕也。”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他的作业一反常态。字迹认真工整,问他原因,他低声说:“我想进步。”于是,我及时抓住了他的这一“闪光点”,在班上大加表扬。几周后,奇迹出现了,他不仅作业工整,而且也不和同学打闹,语数单元小测验竟考到b。接着,我又把他推荐为全校的升旗手。这件小事,像是给班集体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使全班同学震动很大,尤其是后进生,他们从威同学身上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一颗颗自卑自弃,冷冰冰的心被激起了新的活力和热情,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树林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校中没有两个素质完全一样的学生,我们教师应用一颗公正的心去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去爱护每个学生,给予信任,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就像陶老所说的那样“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走路。”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2、真心去爱护每个学生,成为家长信赖的教师
爱是一种美德,爱是一种温馨,当我们真心的去爱每位学生,学生会心存感激,学会感恩,他们觉得必须用心学习才能对的起父母和老师,同时家长把孩子放在这样值得信赖的教师手里时,也会很放心的。
暑假高金英老师报告至今还在我的脑海中萦绕“你希望你的孩子遇到什么样的老师,你就去做什么样的老师”,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朴素的一句话,诠释了换位思考,折射出一颗善良仁慈的心。“用脑袋顶过去,用肩膀扛过去,用手拽过去,用脚踹过去”这些野蛮的话语恰恰是高老师在家长会上立的军令状,条件是“你必须配合我”。试问我们的各级老师敢如此承诺吗?高老师捧给家长们的是一颗鞠躬尽瘁的信心,这样的老师才是老百姓最喜欢最信赖的名师。因为她爱别人的孩子就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是成功的动力。轻轻的一句“会的扬扬眉,不会的咧咧嘴”再一次道出教学艺术亦源于一颗包容的心。诸如此类浸润心灵的话,俯拾皆是, 因有了一份真挚的爱,便给予了我们岁月一样永恒的感动。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用心去做,用心去爱,必有有收获,必有回报。让我们以一颗诚心,一颗仁爱之心,一颗责任之心,一颗感恩之心,继续引领孩子们搏击在21世纪,共同收获明天的辉煌。
第三篇:用心去爱(体会)
用心去爱——读《爱的教育》有感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作为教师的我们,更应将书视作精神的食粮。学校布置了读专著谈体会活动,更让我与教育类书籍有了更深的接触。«爱的教育»这就是我读的其中一本。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以及每月一次老师所讲的关于意大利少年的故事。《爱的教育》中,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
我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我走进安利科的生活,目睹了他的生活,目睹了他和他的同学们是怎样生活、怎样学习的,是怎样去爱的,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生活的追求!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流泪,但是,我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么高,而是在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散发出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真得很伟大。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 东西啊!
其实,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我们周围的一切,一定会发现,在这个世界上,居然有那么多人疼我、爱我、帮助我、我多幸福呀!而我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就更加要细心的对待每一个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还没有成熟,许多事情都不懂,做为老师更应该正确的辅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当你,我,他都能够感受那份极为普通的爱的时候,相信一定不会吝惜付出你的爱心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不是?
请你带着一颗圣洁的爱心,投入到每个孩子身上去吧。用心去爱,你会发现:在你教育孩子的同时,自己也会很快乐,如果你真心对待孩子,孩子也会永远健康快乐的成长。
读了《爱的教育》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伴随读书节活动的深入,师生同读一本书掀起了读书的热潮。我又捧起了埃·德·阿米琪斯的著名著作《爱的教育》。该书意大利语的原意是“心”的意思。另有副标题为:“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的日记”。作者以日记体写了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学年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一片挚爱之心和殷殷期盼,师生、朋友、同学之间的爱和友谊,对祖国的神圣的爱,无不流溢于纸上,动人心魄。其中的“每月故事”在意大利和许多国家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教育和鼓励孩子积极进取的名篇佳作。
读了这部作品,我被深深地震撼,不觉眼睛湿润。这不是悲哀的眼泪,乃是惭愧的和感激的眼泪。除了人的资格以外,回忆起平日为人父母,为人师长的态度,读了这本书好像丑女见了美人,自己难堪起来,不觉惭愧地流下眼泪。
为人父母,就应担负起抚养和教育孩子的任务。回想十几年前,儿子刚刚出世时,对于孩子的培养曾经进行多少美好的规划、有过多少憧憬。然而现实生活的艰辛,让自己一直忙于工作和生计。看着身高已经超过自己的儿子,心中不免常常泛起一丝歉意。儿子四岁时就被带到山东,长期寄养在姥姥家里。那时我和丈夫俩人都辞去稳定的工作,在一家私立学校教学,每周只能回去一次看望儿子。每次回去小家伙都特别开心,围在我们身边跑来跑去。最不愿看到的、最让人揪心的是每次离开时的情景。由于单位比较远,我们早晨四、五点种就要离开。为了不惊醒儿子,我们总是轻之又轻,但每次都躲不过。无论寒暑,窗外满天星斗,儿子总是固执地坚持起来,一定要把我们送到门外,亲自说一声:“爸爸妈妈再见。”才肯离开。而每到这一刻,他总会淋漓尽致地发泄自己心中积郁的感情——放声大哭起来。然后乖乖地回去,从不耍赖。曾经试探地问他为什么不拖住爸爸妈妈,他总是认真而又懂事地说:“爸爸妈妈要挣钱,爸爸妈妈忙、累,堂堂要懂事。”十几年如此,割不断这份浓浓的亲情。流连书中看到安利柯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对孩子全面的呵护,无时不触到心
底的痛处,让自己感到对孩子关心教育的太少,造成情感上的缺失,这份亏欠此生难补。每次想起这些往事,眼角总会禁不住湿润起来。
“老师对于我们,真是恩深似海、情重如山。可是,他并不希望我们报答。只要我们肯努力求学,有好是成绩表现,他就非常满意。”这是安利柯在期末考试结 束时对 老师一年来工作的评价。从这简单的话语中,我们能够感受到那种真挚的师爱生,生尊师的真情。
书中的 裴宝尼 老师就是给予安利柯一年教育和培养的人。他其貌不扬,却受到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他对孩子们说过这样的话:“大家不要怕我,要努力学习。我没有一个亲人,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把你们看作我自己的孩子,我要爱护你们、教导你们,使你们都成为意大利的好少年。只要我们彼此合作,互相勉励,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这就是我唯一的乐趣,最大的安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关心学生的成绩,更重视孩子们的精神成长。“每月故事”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懂得做人的道理。他用人格的魅力征服了学生和家长。他的言行印证这样一句话:“好施舍的,必得丰裕;滋润人的,必得滋润。”如果我们能尽己所能,滋润别人的心田,我们自己的生命也会得到滋润而充满活力。
细细想来,自己从事教育已经有十七个春秋。初为人师时的那份幸福与甜蜜,此时却难以寻觅。这次读《爱的教育》,勾起了对往事的回忆。初为人师,心中只有学生,想的是怎样提高他们的成绩,关注的是每个孩子的情绪。发现孩子有问题愿意放弃休息时间与他们谈心,愿意跑上几里路到学生中家访。看到学生成绩跟不上就心甘情愿利用课余休息和双休日的时间,把孩子拉到自己家里补课。为了让孩子们感到班集体的和谐与温暖,常常组织一些游戏和活动,和孩子们玩在一起。那时只想到这些是自己应该做的,我喜爱孩子们,愿意付出这份真情。因此,自己也得到了学生的喜爱。按说积累了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又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教学与教育孩子应该更加得心应手才对,但我感觉并非如此,总感觉有一些不和谐的成分在里面。静心沉思,年龄上已经和孩子们有一定的差距,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分歧,走进他们的心里,需要更多更细致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太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无形之中影响了自己的情绪。《爱的教育》让我顿悟,当你只想付出,只想给予的时候,也就是你得到的时候。这让我想起了高尔基的那句名言:给永远比拿更快乐。
书中叙述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感,社会之同情,虽然都以近于理想的世界,虽然都是近于幻影,使人感觉到像是理想世界的情味,但我却以为世间都要如此才好。于是感激之泪就情不自禁了。
《爱的教育》这部情感教育的佳作,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以及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无情鞭挞。读后令人回味无穷,发人深省。
作为一名教师,读这篇作品不能让我沉默。我们的教育经历了几次改革,但孩子却改得越来越自私、冷漠、懒惰。这难道都是孩子的错吗?身为一名教育引领孩子前进的人,真的要好好地进行反思。
这部作品细腻生动地刻画的各种高贵品质——爱国、善良、侠义、英勇、宽大、无私、令人深受感动。每章每节,都把“爱”表现得精髓深入、淋漓尽致,大至国家、社会、民族的大我之爱,小至父母、师长、朋友间的小我之爱,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我觉得这应该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用心去爱孩子
用心去爱孩子
读李镇西《爱心与教育》有感
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一书,我的心头为之震撼。工作仅仅四个年头,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似乎也变得平庸了起来,许多关于教育的畅想与激情被时间打磨的无影无踪。李镇西老师的思想和做法引起了我的共鸣,我决定向他学习。现在,全国上上下下都在学习另一个教改的行家李镇西老师的成功秘诀,在他的教学经历中我又重新寻觅到一种贴近现实需要的更具时代性的教育教学模式,在二十一世纪的教学领域中我真的又找到了一位指导的航线,自己心里曾暗暗努力:做老师就要做李镇西这样一位老师。在看了李老师的书籍后,李老师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
一、李镇西是一位纯纯正正的老师。
他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学习后,他有幸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切磋交流,名气越来越大,回到老家他被调动了工作岗位,他被封了官升了职,可惜他最终还是选择回到学生当中做一个彻彻底底的班主任,做一个纯纯正正的语文老师。“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名来”。孔子几千年就说天下人几乎就为名与利,但李老师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选择了教育就应摒弃名利,清清白白地做一名彻彻底底的教育工作者。
二、李镇西是一位不断地寻找源头活水的教育高人。
在他教学经历中也曾误判了学生,也曾处理不当被领导教训,也曾有许许多多令他极为后悔的事情,但是他走了过来。为什么呢?因为他在不断实践中,不断学习与反思,不断给自己的教育生涯注入源头活水。
曾在他的书籍与报告中提到是无意中走进了苏霍姆林斯基,无意中走进了陶行知。其实我认为这“无意间”体现了李老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的寻找对策!
三、李镇西是一位有着强烈自省精神的老师。
在此我们不从专探求“师道尊严”这个话题,而是我们来频度李老师每当一段时间就让他们学生给他提意见,给他纠错。面对一封封尽管感情真挚的意见书,我想李老师当时一定耳热心跳。直到现在我都常想我还是做不到,怕影响自己情绪,怕从此与某位学生结下难解的困惑。总之缺乏李老师那样的胸襟,那样的气度。然而到了今天反思已成为工作学习的内驱力之时,我们应该重拾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心与勇气。
开始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只是粗粗的看了几篇,但给我的震动很大。我也抽空仔细看了李老师的一些文章。他那字里行间充满的,都是对学生的爱,是对教育的深入的思考,是不断完善自我的学习。
李镇西老师是一位十分普通的中学老师,但他又是一位十分优秀的班主任。他在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教育的最佳时机与途径,并时时对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我们所处的教育环境进行理性的思考。正如查有梁教授所说的,他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从实践中学习,从实践中提高,从实践中发展。就李老师的本人而言,我觉得至少有这么几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他虚心好学。李老师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他经常向他的学生念《中篇小学选刊》上的文章,他利用中午时间给学生读《红岩》,他向学生推荐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他要求他的一个学生万同抄写《烈火金钢》,他在骨干教师培训班的问卷调查中写道“对他影响最大的教育论著是《给教师的建议》,对他影响最大的专业著作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中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可以想象,他读过多少教育专著、他平时有多爱好读书!自己呢?回想自己,刚参加教育工作,很难静下心来读一些书,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对工作的日渐“熟练化”,自己已不再那么勤奋的读书了,那种人天生的惰性逐渐占据了我的身体和思想。所以,在教育上就缺少了一种深层的东西。在我们现在这种飞速发展和变化的信息时代,学习更显重要。
李老师的虚心好学还在于他非常善于向学生学习。如他在和一位学生洪菁的通信中,经常与学生探讨一些问题,“或是交流对电影《红高粱》的看法,或是探讨“该不该入团”的话题,或是交流对《丑陋的中国人》的评价,或是争论金庸、琼瑶小说的优劣等等”„„这是我所难以做得到的。平时,我们的老师虽然已经处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创造的大环境下,但我们有时仍然还坚持着过去的陈旧观念,认为师必比生强,师道尊严。我们的学生在很多方面要比我们这些当老师的眼光远得多,他们接受的新知识、新观点比我们不会少,甚至还要多。可我却不想、不愿向学生学习。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有多高,有多大,学生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问题都得听自己的解释,不允许学生有他们的看法与意见,也从没想过与学生的平等交流。我自己也曾是这样。虽然现在改变了自己的观点与做法,但比起李镇西老师,觉得太不够了。以后,我要充分的向学生学习,多与学生平等交流,促进双向共同发展。
李老师对学生的确具有一颗真正的爱心。他说:“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他说:“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啊,从他的教育手记《爱心与童心》中,我强烈的感受到他对学生的那一片爱心。对“逆境”学生的关怀,--为农村孩子宁玮吃不上一次三毛钱一份的肉而心痛,硬塞给她五元钱,宁玮高考落榜后外出打工,他对她牵肠挂肚,又是信又是电话寻找她的下落;对“后进”学生的转化,——为万同找“帮助人”,写“家校联系本”,允许万同在课堂上读、抄长篇小说《烈火金钢》,联合各科老师对万同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允许对他降低要求等等;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培养跳级学生杨嵩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他树立信心,亲自为他修改竞选班干部的演讲稿,使他顺利当上班干部;还有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等等。这些事例,无不显示出李老师的那颗爱心。而这种对学生的爱,源自他始终保持的一颗童心!他经常跟学生一起游山玩水:他“几乎每年春节都和学生一起度过”;他经常“把一个小组的学生请到家做客:有时是包饺子,有时是煮火锅,有时也正儿八经地做饭吃„„”;他“和学生一起聊天、唱歌、打扑克,闹得天翻地覆”„„这,不是他童心的再现是什么?而正是在这种与学生保持高度一致的“行动”中,他保持了自己的童心,在这种童心的“熏陶”中升华了爱心。也才有了他对万同、和洪菁、与宁玮、杨嵩、汪兵等等学生的“故事”。他总是说,“我经常在想: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他认为学生对他的爱,远远超过了自己对学生的爱,所以他在尽一切机会、尽一切力量“回报学生”,他说,他在“还债”,他认为他欠学生的太多!是的,我们的学生是那么的天真无邪,他们对老师的那份情感,的确是纯真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爱学生,有什么理由不好好的对学生?
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是他教育学生的思想基础。他从不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而是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与学生的对话,不仅仅是谈话,而是通过谈心、通信、家访等形式,与学生沟通。如他与宁玮的交流,就是通过多年、多次的通信来沟通。他他是学生的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而且是知心的朋友。正因为他知学生们的心,他就赢得了教育引导的主动权,同时也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重。在他和学生之间,看不见有什么“代沟”。有什么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这是他取得教育成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我由衷地佩服李老师,尊敬李老师,因为他是那么富有爱心、童心,真心,信心。也正是因为是这样的人,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总是充满无限真情,也正是因为这样,李老师以爱回报爱,从而使教育获得最终的“成功”。想着,看着,愧疚之心不自觉地油然而生,诚然,我也是爱孩子的。我会为孩子生病忧心忡忡,我会为孩子的退步而发愁,我会为孩子的一点进步而感到欣慰万分„„但,我的性子有些急燥,常常忍不住发火,而且日复一日,繁琐而平淡的工作,让我渐渐地迷失了,麻木了,失去了往日的激情。李老师却能始终如一,坚持不懈地播撒爱的种子,细心呵护着那颗粒幼芽,让他们不断地成长,这一点无颖深深地震憾了我,直至我那颗烦燥,迷失的心,是的,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接近我们并乐于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止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祖国„„我深深地懂得,做一个教师,爱心更重要。如果说最初的爱来自于职业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么,能让这爱绵延不绝的,是我们的“心”。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一路伴随他们成长。纵然不能给予鸟语花香,也可以带来些微绿;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回报爱;用心去爱孩子吧,让爱地久天长。
第五篇:用心去爱爱情诗歌
得到你好幸福,
这是爱情最奢侈的礼物!
放在心里慢慢去领悟.....害怕说出她的美,有人会羡慕!
有人会嫉妒!
绽开的礼花在为爱祝福,因为你太美!
我不敢荒淫无度的去索取,我要用一颗成熟的心去保护,害怕爱的太幼稚反而会失去!
所以加倍的对你去珍惜,像用了世上最贵的香水一样对待你!
用的最少却发挥的最极致,因为我太穷!
一年的工资买不下一个用过的香水瓶,所以我把你看做是我的命!
一丝一毫都不会浪费!
年轻时你是我最爱的玫瑰花,等我们老了依然会爱你!
把你当做最美的青花瓷!
你对我所有的好我知道
我用我的真心一辈子去回报!
化上妆你是我最美丽的仕女图!
卸了妆你是我最的素描!
一丝一线都惊人的美!
爱上你我一生都不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