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学习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2014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在两会上,国家领导人们站在时代的高度指明了我们国家发展的方向,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们也带着全国人民的期待为祖国的建设出谋划策。两会备受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也认真地学习了两会精神。
该工作报告首先回顾了去年该政府工作的情况,深知政府工作的不易,也领会到了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能把经济搞上去,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奔小康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也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事。
总理总结了过去一年取得的的成绩及不足,政府工作中行之有效的思路和做法,要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坚持、不断探索与完善。同时,要清醒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一些地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严重,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就业结构性矛盾较大。住房、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养老、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仍然存在。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对存在的问题,政府要先从自身找原因、想办法。民之所望是我们施政所向。要牢记责任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敢于担当,毫不懈怠,扎实有效解决问题,决不辜负人民的厚望。
在会上,李克强总理也提到了反腐工作,反腐现在成为立党为国,立国为民的关键一招。反腐问题成为百姓的热议话题,中央对腐败惩治的决心是坚定地,只要是触犯了法律,不管官职多高多大,都要依法从严治党,清除腐败分子。过去的一年,包括至今,中央的反腐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表面上讲一批高官或小官落马了,实质上讲是通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在基层和所有党员中重新唤起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维护共产党的执政威信和权威,使我们党员干部时时刻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让这种反腐风气成为全社会的一种正义之风。
本次报告既反映了本届政府的思路,也融进去总理个人的思路和施政风格。整个报告最突出的亮点是改革,这个词在报告中间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整个报告的一条主线就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理在报告中提到,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对今年的重点工作,报告提到9项重点工作,后面还讲到政府自身改革建设。这些举措非常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体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进行改革的重大决心。
我相信,只要全国人民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我们一定能迎来满目春光,中国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向伟大富强。
汇报人:xiexiebang
日期
第二篇:学习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心得
2014年十二届二次全国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正在举行,各个代表和政协委员在会议中代表人民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改革建议和意见。从李克强总理的报告全文中的语言用词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总理的诚恳和信念,报告全文共77次提到“改革”,在总结2013年工作成果和不足的情况下,对2014年提出了工作目标和工作部署,指出:“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调整结构为主攻方向,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
2014年工作部署中提出了9项重点工作,涉及面广,突出重点,而且突出主要矛盾。自己作为一名在校硕士研究生,在看到统筹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这一项时,心情尤为激动。李克强总理提出: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727万人,要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实施不间断的就业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比例。加大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帮扶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做好淘汰落后产能职工安置和再就业工作。统筹农村转移劳动力、退役军人等就业工作。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健全企业职工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管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在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绩效工资,健全医务人员等适应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多渠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使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感受到得实惠。
社保是民生之基。重点是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为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鼓励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水平挂钩联动机制。发展老龄事业,保障妇女权益,关心青少年发展,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和困境家庭保障,做好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和残疾预防,支持慈善事业发展。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关爱和温暖。
完善住房保障机制。以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为目标,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今年新开工700万套以上,其中各类棚户区470万套以上,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大城市保障房比例。推进公租房和廉租房并轨运行。创新政策性住房投融资机制和工具,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为保障房建设提供长期稳定、成本适当的资金支持。
人命关天,安全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要绷紧。要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继续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建立从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管机制、社会共治制度和可追溯体系,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看到了这样的朴素易懂的语言和内容不禁让人动容,国家真的是想人民之所想,政策公平开明。自己应当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领悟中央精神,提高政治思想觉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
第三篇:学习心得体会: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以下提供一篇工作报告给大家参考!
2010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面回顾2009年工作成就,庄重宣示2010年发展目标。两会政府在这份为世界目光聚焦,接近2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展示出加速变革和为国民谋求幸福与尊严的足够决心,具备大国思维的发展韬略跃然纸上。
全球金融海啸的突然爆发使得2009年的中国经济一度面临“极其困难”的不利局面,也令解决国内消费需求不足等长期存在的结构性与体制性矛盾的任务更加迫切。
危机时刻,中国政府果断出手,以大幅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同时着力解决民生难题,一道亮丽的“v”型曲线不仅实现了gdp增长8%的既定目标,亦在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正如温家宝在报告中所言,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令人振奋,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以极大提升,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现在,刚刚走过一甲子风雨征程的新中国又立于新的历史起点。面对当前“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与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推进医药体制改革等为要点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议题在中国社会达成广泛共识,亦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置于极为突出的地 位。
上述两点是中国进入“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良性发展双轨道的“通行证”,从而摆脱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政府投资、低附加值商品出口等传统痼疾。
为向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科教兴国战略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在报告中可谓浓墨重彩,“强国必先强教”、“文化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等论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
有鉴于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的影响力日益提升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出色表现,报告还从负责任大国角度出发,对参与国际体系变革进程、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贸易平衡和人民币汇率、应对气候变化等外界关注议题予以明确回应。
这种自信的大国思维并非凭空从天而降,而是时势造就。在通向内政与外交日渐勾联的道路上,中国今天的国际政经地位与海外利益已使其不可能再像数十年前在很多问题上超然世外。
需要强调的是,强健自身肌体,两会政府处理好国内问题永远是大国思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国民谋求幸福与尊严则是大国思维的本质核心。就此意义而言,报告中所体现的中国正在加速全面实施曾经滞后的社会改革以及对于环境保护举措的更加严格,无疑是对经年“唯gdp论”的正确修复,更是对发展“方法论”的重新建构。
第四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2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 市长原声
【连网】 刚刚过去的2012年,是我市发展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中共连云港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战略叠加的机遇,积极应对宏观经济下行、重大自然灾害侵袭等严峻挑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成效一
加强组织谋划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深化思路促发展,在港口、产业、城市、农村、民生、生态、创新、文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远近结合、重抓当前的操作性思路,扎实推进各项建设和发展。多措并举稳增长,500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3亿元,全市实体经济总体保持了效益提升、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7.8%,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成效二
重抓港口建设沿海开发成效明显
“一体两翼”组合大港加速形成。连云港区25万吨级航道正式通航,30万吨级矿石码头获批对外开放,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和2个10万吨级泊位加快建设,赣榆港区5万吨级航道建成通航,实现开港运营。集疏运体系逐步完善,全长120公里的港产城联动发展交通大动脉海滨大道开工建设。重大事项重点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列入省、市沿海开发三年计划的180个重点项目如期推进,累计完成投资1269亿元。
成效三
加快转型升级产业发展增量提质
工业经济加快壮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4%、利税增长31%。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加快打造26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52个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9亿元。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10.3万亩,建成千亩连片基地81个、万亩连片基地8个,赣榆、东海两县达到全面小康标准,赣榆县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
成效四
实施组团开发城乡建设统筹推进
城市形象快速提升,新一轮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加快改造升级,完成旧城改造72万平方米。全长34公里的BRT一号线建成运营,瀛洲路等7条道路开展整治,城市主干道面貌焕然一新。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4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6万。全市城市化率55%。城市功能加快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率82%,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扎实推进,自来水深度处理一期工程建成运行,获批为国家园林城市。城乡建设力度加大,四县实施城建项目500项,完成投资300亿元,完成首批11个试点乡镇、19个试点村规划编制任务。
成效五
强化创新驱动发展活力得到增强
创新能力持续提高。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0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创建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25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3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37%。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开放型经济工作得到加强。高标准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暨沿海开发经贸洽谈会、首届东中西区域合作论坛暨西游记文化节等经贸活动,71个重大招商引资项目有序推进。全市直接利用外资8.1亿美元,增长32.6%。内联客方到位资金611亿元,增长15.9%。
成效六
着力保障民生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民生领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72%,开展创业及各类职业技术培训32万人次,实现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1.1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00元,分别增长14.5%、15%。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统一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职工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平均新增3万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省级示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增至32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0类41项。社会管理得到加强,所有县区和90%以上乡镇街道建成社会管理服务中心。
2013全力以赴推进港城崛起振兴事业
■ 市长原声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全市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坚定后发先至的实践自信、路径自信和前景自信,进一步强化加快跨越的思想自觉、责任自觉和行动自觉,咬定目标,抢抓机遇,不懈奋斗,全力以赴把连云港崛起振兴的事业推向前进。
举措一
奋力开拓沿海开发新阶段
加快港口综合发展。连云港区建成30万吨级航道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二期工程。徐圩港区进一步推进航道、防波堤、码头和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开港运营。赣榆港区实现正常运营,开工建设10万吨级航道。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运量540万标箱。
加快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交通、水利、能源等49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59亿元。开工建设204、310国道市区段,启动建设235省道改线工程,实现242省道全线通车。加快北疏港隧道和墟沟互通工程建设,建成临海高等级公路和徐圩港区港前大道。
加快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加快热电、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开工建设27条道路,建成40公里水电管网。
举措二
积极增创转型升级新优势
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组织实施500个重点投资项目,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10亿元、工业投资1150亿元。着力推动80家行业代表性企业稳定发展,工业20强企业产值增长20%以上,新增规模以上企业100家。
加快工业经济扩量提质。实施投资过亿元的重点开工和竣工项目各100项,投资过3000万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100项,年销售过5000万元新增长点项目100项。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三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1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六大园区年销售总额达到3900亿元,百亿特色产业达到8个。
推动服务业优化升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链和居民行为需求链,重点培育15个服务业集聚区,50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着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引进高级管理人才100人、高端专业人才100人、复合型高层次创业创新领军人才30人。启动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0家,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0项。
举措三
全面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
高标准推进组团开发。制定并全面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加强精细管理,严格控制用地性质、容积率、停车位等强制性指标。连云新城加快打造金融商务、休闲度假核心区,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85个项目。新海新区全力打造科技、文化、旅游等功能板块,完成投资120亿元,重点实施65个项目,开工建设新区医院,建成科技馆、海洋馆。市开发区继续抓好创智街区建设,沿花果山大道高标准建设一批地标建筑。徐圩新区加快建设大陆桥资源采购中心、高级人才公寓等重点项目。继续推进新浦滨河组团、海州盐河组团、连云国际商务中心组团开发,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全方位完善城市功能。重点实施63个城建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进一步优化城区路网,加快BRT支线建设,实现海滨大道全线贯通。大力构建城市饮用水保障体系,加强水、电、气、通信等设施建设,推进市区热源点规划整合。快速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开工建设新苏天地等城市综合体,加快建设市开发区工展览中心等一批商务服务设施。
大力度提升城市品质。强力推进老城区拆迁改造,重点实施幸福村、外仓街等90个旧城改造项目,年内完成房屋征收面积450万平方米。大力改善老城区道路、管网、卫生、绿化等配套设施条件,实施14条主次干道和30条背街小巷整治出新,美化亮化城区面积20万平方米。
举措四
着力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落实国家推进财税、收入分配、户籍、价格等改革的系列政策。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把招商引资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发挥县区和开发园区主阵地作用,着力抓好66个重大招商项目的协调服务。瞄准日韩港台新等重点国家和地区,主动对接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央企、长三角地区和中西部重点产业。重点培育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和科技兴贸出口基地,突出做好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新增长点企业的服务,创建省级以上出口品牌3个,完成外贸进出口80亿美元以上。
举措五
扎实迈出统筹发展新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四县县城进一步完善功能、彰显特色,稳步实施乡镇区划调整、行政村撤并和自然村整合,加快优化城镇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乡文化、教育、卫生、人口等服务体系均衡发展。推进扩权强镇,推动乡镇经济壮大规模、培育特色,加快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区域性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水闸泵站改造等重点工程。稳定粮食生产,新建高标准农田20万亩。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设施农业10万亩,着力培育畜禽、蔬菜食用菌、林果花卉、浅海域渔业4个百亿产业,每个县建设1个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每个乡镇建设1个特色农业园区。新增专业合作社2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0家。实现省级以上农业园区科技服务超市全覆盖。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开发水资源,科学开发海域海岛资源。加大环保投入,强力推进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创建生态工业园。建成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新增绿化造林1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7.1%。
举措六
加快推进社会事业新发展
扎实推进教育和卫生事业发展。启动建设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多元发展、特殊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开工建设师专二附小新校区、海宁中学滨河校区等重点工程,建成新海实验中学新海新区分校。启动广播电视大学搬迁工程,支持淮海工学院硕士点建设,加快提升地方院校办学层次。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教育。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提升文化服务供给能力。开工建设新海新区文化艺术城、市艺术学校新校区。继续办好连云港之夏、西游记文化节两大节庆活动。加快建设城市10分钟体育健身圈。
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人口与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计生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全市免费婚检率达7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现全覆盖。
举措七
大力推动民生质量新改善
加快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建成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0个,完成城乡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创业培训1万人次。深入开展农村扶贫,完成10万低收入人口脱贫任务,100个经济薄弱村达到省定脱贫目标。
全面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和保障水平。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强化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推行“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服务管理模式。
举措八
切实推进政府作风新转变
改善政府服务。强化宗旨意识,坚持群众路线,力戒精神懈怠,克服能力不足,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作风,积极树立办文办会办事新风。
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加强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风险评估和跟踪问效。
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健全廉政教育、权力监控、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和纠风长效机制,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
第五篇:两会政府工作报告
从2010年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提及“幸福”概念“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在今春全国两会上,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代表委员们表示,总理的报告,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既讲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其中,主动调低GDP增长目标的决定彰显了中国政府准备减速以求取发展质量的决心。”
“中国经济总量已成为世界第二,但要步入世界强国之列,必须转型升级,必须以质取胜,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除此别无他路。”全国政协常委、新奥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玉锁告诉本刊记者。
在他看来,正如温总理的报告所言,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有抓住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稳中求进,才能全面实现13亿人民的小康梦想。
主动降速提升发展质量
7.5%的GDP预期增长目标,是8年来中国GDP增长目标首次低于8%。受访专家和代表委员表示,相比去年,0.5个百分点的下降幅度并不大,是中央向地方发出的明确信号,即发展不能一味盯着GDP数字,要更加平衡协调。
“7.5%的增速仍是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不存在„硬着陆‟的危险,调低增速目标既有利于防止经济过热,也有利于稳定增长,符合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今年进出口总额增长目标定为10%,而2011年这一数字为22.5%。”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乌日图指出,为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更多地依靠内需拉动,“把扩大内需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增长的立足点,是针对当前国际国内新形势作出的重大部署。”
“从长远观察,适当下调经济增长目标,更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题中应有之义。”尹中卿指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目标略微调低,主要是要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逐步衔接,引导各方面把工作着力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来,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但是,转型并非轻而易举。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毅中对本刊记者说,淘汰落后是把双刃剑,地方感觉有难度,“但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就不去淘汰,相反,应该找到一些措施消除淘汰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
李毅中建议,要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淘汰落后的同时要控制源头。要公布行业能耗限额,达不到的要限期改造,改造无望、改造不成功的要关闭、淘汰。对此,要有“铁的手腕和破釜沉舟的决心。”民生权重上升增强幸福感
与GDP增长目标下调相比,关于民生支出数字的上升成为政府工作报告的又一亮点。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的支出。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2012年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汇总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中安排用于教育的支出,以及其他财政性教育经费,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21984.63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以上。如果从中央预算内投资来看,用于教育的比重达到7%左右”。在全国政协委员张群眼中,这不仅仅是兑现承诺,也是贯彻“优先发展”教育目标的体现。
除了教育,2012年,民生投入的权重进一步增加还表现在:
一是,扩大就业。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三是,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
四是,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
这些务实的举措,“反映政府工作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全国政协委员陈凌孚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
“民生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乌日图解读说,政府工作报告对民生着墨甚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幸福社会。”
以人民福祉主导产业发展
李毅中向本刊记者指出,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用来关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要大力发展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用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同时大力发展为工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倡导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有关鼓励企业创新的一些财政税收的优惠政策;更加重视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对新增的生产能力提高准入的门槛。
从短期来看,李毅中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还难以成为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发展仍要依靠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把更多的人财物力向技术改造倾斜。建议财政增加技改资金,金融增加技改信贷,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在他看来,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要理顺体制机制,支持企业围绕节能、环保、质量、安全等重点环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嵌入、渗透、覆盖、集成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改造传统产业,“创新技术管理,实现内涵式发展,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和以社会福祉为目的的产业竞争力。”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特别关注目前的房地产业发展态势。经过2011年的全面调控,房地产行业投机、投资性需求得到明显抑制,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降,调控效果正在逐步显现,同时,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
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1713亿元,是2010年的2.2倍,全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32万套,新开工建设1043万套。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将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
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强化调控的基础工作,住房信息系统建设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今年上半年,40个重点城市个人住房信息系统将实现全国联网,各地争取2013年实现全市、全省联网。专家指出,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有助于房产税的推开,而且是下一步的住房制度完善的坚实基础。
乌日图告诉本刊记者,综合之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无论是“调控不放松,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为基调和目标,还是不断强调“继续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和“做好保障房建设和管理工作”为政策核心,最终“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实现住有所居,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满足广大老百姓幸福诉求最直观的体现。”
以改革开辟幸福道路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段话给王玉锁留下深刻印象。他告诉本刊记者,“改革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我们的职责所系、任务所在。”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一段时期,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要重点理顺五大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
“这五大关系,涉及政府职能转变、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管理等几个层面,基本涵盖了当前我国发展中遇到的焦点、难点,也是改革的突破点。”乌日图说。
“今年改革„攻坚‟的特点十分鲜明。”他举例分析说,温家宝总理列出的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中,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
受访专家以及代表委员认为,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减税增效,具体操作应从以下几点着力:一是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二是继续深化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大力推进“省管县”的财政体制,建立完善的地方财政体系;三是通过结构性减税还利于民、还利于企。
特别针对小微企业经营困难,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明确表示,要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重要措施就是“要实施结构性减税,认真落实和完善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开展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
另一项备受社会关注的改革就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行长杨子强说,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保障民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重要措施,“这项改革的推进,解决的不仅仅是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内生动力的问题,而且是„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承诺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