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教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谈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及策略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两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符合课改需要,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减少教学中的“遗憾”,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使教师从传授型向学者型转变,为教师能力提升提供了不竭动力。体育教学反思则是指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过程。
一、教学反思的内容
1.记载成功之处,反思失误之处。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有其成功之处,或许是教学中教师引导巧妙、方式灵活;或许是体育教学形式和体育教学方法有所创新、体育教学理念先进等。凡是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教师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使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不管一堂体育课有多么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为此,体育教师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分析产生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汲取经验教训,变本次的失误之处为下次的成功
基石。
2.捕捉瞬间灵感。灵感是师生思维相互碰撞时产生的智慧火花,及
时捕捉这些智慧火花非常重要,因为其突然而至,转瞬即逝,不及时记录下来,则会失去很好的教学素材。反思和检查自己教学行为上的不足,这样才有顿悟、直觉、灵感、智慧、想象等多元开放的思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重视学生见解。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师和生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蹲下身来与学生进行平等、民主对话,把自己溶入学生,体验学生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育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样不仅能够促使学生集思广益,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体育教师的教学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4.进行再教设计。一节课上下来,教师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 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无突破;训练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相关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纳与总结,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体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教学反思的策略
1. 反思教育教学理念,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人认为: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现代化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先进与否。因为有什么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因此,当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时,体育教师首先需要反思的就是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否
落后于教学发展的需要。
2.反思体育教学过程,调整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方法,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好的体育教学方法与形式能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为此,体育教师要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和技巧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是否得当,重点在于其是否符合体育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体育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等,尤其要看是否贯彻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其不在于一堂体育课问多问少、讲多讲少、练多练少,而在于问、讲、练的过程中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否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内在动力,否则会陷入形式主义。这就需要体育教师不断反思,让反思成为一种习惯,进而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方法和高超的技巧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3.教学反思,贵在及时、重在坚持。反思日记是重要的反思手段和办法,可以积累第一手宝贵资料。反思日记的内容包括:教材的创造性变通或建设性的建议,教学过程的缺憾或失误,得意的精彩片段,学生中闪现的偶发事件,自己瞬间的即兴灵感等方面。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坚持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 的收获。
总之,教学反思是广大体育教师成长的基石,它记录着我们
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激励着我们以坚实的步伐
走向未来。让我们一起来进行全方位的反思,在“教”中学习,“改” 中探索,“思”中成长!
第二篇: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
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李学斌 的工作室体育教学反思内容
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升华为理论,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挖掘和梳理出教学经验中蕴含的教育原理,使教学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念。这也为教师从传统的“教书匠”角色转变为“教育家”角色打下基础。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状态等。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全面、多元地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教育相比,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外,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教师需要明晰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并且尝试描述自身的教育行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与行为往往是教师反思的一个盲点,在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教师往往更多从客观环境的角度,从外在于自身的角度进行反思,而很少对隐藏在自身内部的,支配自己教育实践的理念进行反思,进而也很少对理念指导下的实践进行反思。反思教学理念理应成为教学反思的一个主要内容。
(二)反思教学目标
为了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达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并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课程的内容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归宿和依据,教学反思必须对是否达成教学目标作认真的反思。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体现“三个维度”的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适用性更广泛,持久性更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体育教学反思的内容》。许多体育知识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只要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所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必须有机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内容中,并有意识地贯穿于体育教学过程,使其成为体育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反思教学目标,首先需要反思所设定的教学目标,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反思自己之所以如此设定目标的原因,以及如此设定目标是否合适,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其次是反思如何达成教学目标,为达到设定的目标需要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需要采取哪些有效措施,如何进行教学。再次需要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也就是反思实施教学后的效果问题。
(三)反思教学过程
作为教学核心的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理念的落实,还是教学目标的达成都要通过它来落实。体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应考虑以下一些问题:一是要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学生的认知、体能、技术水平。在内容方面,应反思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法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和谐的统一体。在教学方法上,要反思如何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利用体育现象、运动竞赛、体育游戏等为学生创造合作、创新、探究的机会,并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在学生认知方面,应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如何设计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跳一跳、能摘到的理想状态。二是反思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犹如建设高楼大厦的图纸,是精品工程的第一步。反思教学设计就是要反思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扫除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等现象,设法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反思教学现象。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产生一些教师未曾想到和意识到的突发事件,教师往往会因为这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种灵感要比自己事先的设计宝贵得多。此外,反思突发事件还能使教师及时主动地调整教学方案、教学策略,从而使教学达到高效和高质。
(四)反思教学状态
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强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新课改的核心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任务,体育教师要随时对教学状态反思。反思教学状态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反思教学中的互动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人与物”关系,而是“人与人”关系;教学是师与生彼此敞开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应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他们都作为平等的一员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二是反思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是否确立,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地、主动地探究。教师是否创设了民主、活泼、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的、快乐的,他能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三是反思教学是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必须反思如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体能、技术水平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均应“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体育教师只有认真反思教学状态,才能让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和理念,才有可能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只有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的体育课堂才能成为学生舒展身躯的舞台、亲近自然的窗口、放飞心灵的天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体育的天堂。只有这样的教学状态,才是我们每一个体育教师和学生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教研活动体育教学反思内容
第三篇:体育教学艺术谈
体育教学艺术谈
体育教学艺术是指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技巧和风格,它是教师从教多年,在实践中积累出的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魅力的具体体现。好的课堂艺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而且还会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针对教学实际我从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体育教学艺术的形象性。
体育教学艺术的形象性,是教师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图片等方式和手段,对教学内容加以表达和解释,把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为易于接受的知识,而教学语言则是向学生传授技能、技巧、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它能给教学带来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立定跳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性教学语言:“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田野里捕捉害虫的能手是谁吗?”学生说:“是青蛙。”“青蛙不辞劳苦的跳跃在田间与池塘,捕捉害虫,为庄稼除害,他们这种任劳任怨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蛙跳。”同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模仿青蛙跳,给学生以初步的感性认识,形成生动表象,然后再通过教师对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
讲“胸前推实心球”一课时,利用图片把“胸前推实心球
”分为四个技术环节,即持球、预备姿势、蹬转挺和最后用力。通过图示片的展示和说明,动作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经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师生的共同讨论研究,不仅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探索与掌握知识的氛围,而且通过教师正确优美的动作演示,使学生得到了体态健美的感受。
二、体育教学艺术的情感性。
艺术最本质的东西是以情感人,教学既然是一门艺术,也必须以情动人。因此,教师应该具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之情,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情感倾注于学生的心田,用自己高尚情操去美化学生的心灵。所以在体育课上,我针对那些不喜欢活动的学生,先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找他们谈心,进行情感的沟通,探知缘由,以便更好地“对症下药”。对于他们哪怕是在课堂上取得一个微小的进步,我都抓住时机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体验到学习进步所带来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师生的情感得以提升,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三、体育教学艺术的创造性。
所有艺术必须有创造性,才能具有向前发展和存在的价值。教学艺术也是一样的,只有提高教学艺术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独立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更好的实施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创编健美操、韵律操以及他们喜欢的游戏,或在原有的游戏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意,如:在“春种秋收”的游戏中,他们认为不应该只做简单的劳动模仿,还需模仿现代化的机器作业,来说明我们时代的进步。还有的学生编排了以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地球超人”等游戏,虽然这些游戏内容还很肤浅,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开发,玩起来也格外积极投入。
总之,如果把素质教育比作“高科技产品”,那么教学艺术就是精美的“包装”。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能力,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备材料。
第四篇:谈“小班化”体育教学
谈“小班化”体育教学
塔集镇中心小学
徐蓉
谈到体育教学,清华大学体育教研部张威副主任说过这样一句话:“体育首先要让人感到身心愉快,但是简单把学校体育变成达标课,就丧失了其应有的休闲、娱乐成分,就容易导致学生害怕上体育课。”在现实体育教学中,据调查了解的很多学校里,特别是中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究其原因,责任在我们体育教学传统,太格式化、太僵化。随着现代教育改革,当前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非常活跃,在此推动下,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实验性研究,“小班化”体育教学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一、“小班化”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教育过程的重心由教师为主体转向学生为主体。“小班化”体育教学,学生人数减少,学生在教学空间所占的分额大大增加。主要表现在对教学资源,活动空间等的个体成倍增长。学生获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人与物质世界接触交流角色置换的机会。
二、“小班化”体育教学的四大优势 1.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通过多种形式的分组,自己的爱好和运动技术的水平由学生自己选择练习的内容、具体练习的方法,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了终身体育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
在六年级的“一根绳子带来的快乐”这节课上,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绳子,学生就问我:“老师,今天我们安排跳短绳吗?”我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把学生分成四组,让各小组讨论“怎样用一根绳子来上好这节体育课”。学生们小组讨论绳子的玩法,然后我让每组学生自己选择一种进行示范(两组之间不能重复)。第一组学生将短绳结成长绳来玩;有集体跳,8字跳等;第二组学生选择将短绳当作一条蛇,一个学生握住绳子的一头边跑边晃动,其他学生想方设法去踩绳头;第三组则由很多学生布成一张平行的铁丝网,让一个学生在网下灵巧地钻过去,甚至匍匐前进;第四组则把绳子折成一个团,然后进行类似垒球的投掷。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相互总结经验,共同学习提高。这堂课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自己互相学习,学生很快就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并且还有很多创新的想法。
2.有利于进行个别化、个性化的指导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经常会采用分组教学法,学生少,分组教学不言而喻,效果非常明显。例如,在以往的跳短绳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练习,观察他们的熟悉程度,然后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分组教学。第一组为熟练组,这一组的学生已熟练地掌握了双脚跳绳的动作要领,并能以此创新;第二组为基本熟练组,这一组学生双脚跳绳的动作基本掌握;第三组为学习组,这组学生手脚不协调,不能掌握双脚跳绳的动作。针对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可以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熟练组的同学,除掌握双脚跳绳外,还应熟练掌握双脚交换跳绳的方法;基本熟练组的同学,除熟练掌握双脚跳绳的方法外,还应学会双脚交换跳绳的方法;学习组的学生,要求掌握双脚跳绳的方法。因为小班化教学,学生少,所以在对三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后,就可以采用“同步教,异步学”的方法进行轻松教学了。
3.有利于增强课的练习密度
体育课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的课程,体育课需要一定的运动量和练习密度。但是就一个学校来说,运动场地及器材总是有限的。“小班化”体育课堂中,由于学生人数的减少,大大增加了练习密度,包括个体练习的时间,练习的次数,同样运动量也能上去,这会使学生的身体得到更好、更多的锻炼。就拿七年级的“踩高翘”这节课来讲吧。我校只有高翘25付,大班时学生最多两人一付,现在小班呢?就能达到每人一付。这样,学生练习次数多了,密度加大,对于该动作的学习起到了巩固性的作用,便于学生能更快地掌握技术动作。
4.有利于开展好室内体育教学
江南水乡,下雨也经常。“小班化”体育教学让体育课基本上不再受天气的影响,体育课的教学也更正常有序。记得去年9月,天下着滂沱大雨,我就带七年级学生在教室里上课。我先让他们把课桌椅排在教室靠墙的位置上,然后让学生在教室的中间站好,嘿,真像一个小操场。接着我出示了电脑课件——听声音做动作。学生在哗哗哗的水声中劈波斩浪,有自由泳的,有蛙泳的,甚至连“狗刨式”也用上了;学生听到“汪汪汪”的叫声,都学着狗的模样,在地上叫着,跳着;听到“哒哒哒”的枪声,有的开枪扫射,有的躲闪倒地„„这些在大班体育教学中都不可能实现。
三、“小班化”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关注自身成长 1.教师首先要学习,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特点,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授之以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营造学生相互间的合作交流交际的人文环境,使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增进友情;创建各种制度,逼着学生去锻炼能力、培养能力。
2.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责任心是教好书的基本条件,教师要敬业爱岗。体育教师是很辛苦的,但是如果你喜欢这个学科,你就会觉得体育学科充满了挑战性,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充满了只有你自己才能感觉到的快乐。要教好体育课,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胜任的。责任心在体育教学中至关重要,学生的个体差异需要教师个别辅导督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跟上健康的步伐,教师要尽心尽责地教学辅导,总是会有收获的。有了责任心,就会有情感投入,对学生投入关爱的情感,犹如注入了催化剂,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锻炼,学生就会愉快地学习生活着。
3.教师要具有过硬的技能技术和丰富的知识面
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价值。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技能和技术,这是进行体育教学的必备条件,精确的讲解、准确的示范,学生从直观上模仿,从理论上消化吸收课的知识点。教师要坚持不懈地学习与练习,完善自己教学的形与言。
4.教师要善于总结,注重教学反思
作为体育教师,课前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上汗水渗透操场,辛苦的程度是其他学科无法与之攀比的,不能敷衍自己的劳动,要尊重自己的劳动,要善于总结得失,成功与失败之处要总结到位,写好教学反思,将经历提炼成经验,不要干了许多的工作,却留不下一点回忆,要学会赏识自己,记录自己经历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四、“小班化”体育教学实施要求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是直观性强,见效快,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也是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活动。在体育教学中正确地运用情感的功能,就能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1.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我国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指出:“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在“小班化”体育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容易交流认知,而且也容易交流情感;不仅容易交流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也容易交流师生人际间的情感。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教师,无一不与学生有着良好的关系。事实上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关心爱护他们,产生共同的思想感情。这样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享有较高的威信,使学生乐意服从他的指挥,接受他的教育。而师生人际间的情感也会通过迁移功能影响学生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我国古代教学名著《学记》中“亲其师,信其道”之说,便深刻提示了这一道理。而小班化师生情感交流更易将爱心融入。
2.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
尽量采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创设情境、引人入胜,实物演习,利于理解,音乐渲染,强化气氛,把游戏引入课堂,活泼有趣,使学生在笑声中得到知识,得到健康。
3.积极与学生交流,及时理解学生的体会
让学生及时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乐趣,并积极进行表扬和鼓励,用成功的快感去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班化”体育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教育资源的优化,缓解了大班教学中的许多矛盾。但是它只是提供了一种前提基础,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加以改变,也还是“穿新鞋走老路”,那30人的班级和60人的班级又有什么区别呢?那只是资源的浪费。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如何加强学习,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发挥出小班化体育教学的优势,是最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真正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让爱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第五篇:谈教学反思
谈教学反思
谈教学反思1
第一次开公开课,心情十分复杂,既激动又担忧。激动的是通过这次公开课可以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改进,提高我的教学技能;担忧的是这么多老师听课,假如课堂上出现什么问题,那……现在这已成为过去,但回想起来,无论是课前备课,还是课中教学,或者是课后反思,对这次教学活动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一)教学设想
余光中的《沙田山居》,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了千变万化的景物,抒发了作者一种深沉的思想之情。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将品味语言,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定为本文的教学目标。本文和其它散文一样语言优美,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所以引导学生揣摩、分析诗化的语言有必要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本文作者所抒发的乡愁之情是很含蓄的,只是蕴藉在秀美的水光山色中,学生体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将其作为本次教学的难点。根据散文文体特征和本文的行文特色及学生实际情况,本次教学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让学生读出韵味,欣赏、领悟文章精妙的语言和优美的意境,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研究以挖掘文章深层思想。由于本课属于扩展阅读部分,所以计划用一课时来完成。为了落实本次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的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导入和文化文学常识。由余光中的诗篇名作《乡愁》导入,本文和《乡愁》都是有着浓浓的乡愁情绪,所以用《乡愁》有利于学生初步形成对余光中作品中这种情感的认识。
2.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加小标题和寻找作者的视点来完成:通过学生给各个段落加小标题的方式,感知全文内容;通过寻找作者视点理清本文“站在阳台上看风景”这一线索。
3.探索研讨。这要探究作者是怎么样描写沙田山居的海和山。这一环节通过两项内容来完成,一项内容是通过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诵读,归纳出海和山的特点;另一项内容是通过对语言的鉴赏,品味出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
4.深入探究。通过最后一段的鉴赏,让学生体会到本文所表现出的浓浓乡愁。探究本文奇丽的海景和幽美的山景与作者表达出的那浓浓乡愁的关系,学习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5.总结扩展。总结本文内容,让学生阅读《听听那冷雨》,进一步体会作者散文的特点及蕴含其中的感情。
6.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环节,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目的。
(二)教学过程反思:
本次教学过程出现的问题比较多,最为明显的就是出现了教学环节的混乱,虽然是由于一时的疏忽造成的,但这种问题是不应该出现的。其它的问题主要有:
1.教学准备。本次的教学设计不是很周全,如添加小标题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学理念的贯彻。本节课对学生的引导太少,大多情况下是自问自答,没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地位。
3.教学目标的实现。虽然对各个目标都有落实的过程,但还是没有实现目标。如,对语言的品味不到位,对出现的修辞手法也没有作深入的探究。
4.教学方式。本节课的一些教学方式不恰当,如无效的提问。
5.教学设备不恰当使用。如对幻灯片没有及时关闭。
(三)改进措施:
通过这次公开课,使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我将通过以下途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对“新课标”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新形势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2.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发现了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有很大的欠缺,所以我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补课”,以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学的需要。
3.加强向同事们的学习,今后我将仍然本着学生的心态,利用备课组、语文组的各种活动,向各位同事多多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
4.通过教学时间和教学反思,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今后无论在备课,还是上课,我将都做到节节课反思,节节课提高。
目前,虽然我的教学技能还存在很多问题,但在学校的关照下,在整个语文组的组织下,在各位同事的帮助下,再加上我的努力,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谈教学反思2
一、明确目的,掌握方法。
中学阶段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应主要放在事实理解和推断性理解两个方面。事实理解要求学生要解读材料字面上的意义,如获知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特征、人物关系以及他们与事实的联系等。推断性理解要求学生根据文章结构及作者提出的观点,揣度作者的思想态度,并从字里行间推断作者没有明言的潜在含义。事实理解以略读即浏览式阅读为好,其目的是为了寻找某种信息,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不要求过分追求细节。而推断性理解宜采用详读即分析性阅读方法,其目的是对阅读材料作深入透彻的了解,并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意图以及含蓄的内容作综合性的分析。
二、克服不良习惯,寻求最佳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常常存在以下不良习惯:
1.注重词句,忽略篇章。遇到一篇文章一字不漏地往过阅读,甚至觉得不把词、句由英语翻译成汉语,就不能透彻理解。这样做不但大大降低了阅读速度,而且获得的只能是些分散的信息点,忽略了句与句之间、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既妨碍对阅读材料内容全面透彻的理解,又不利于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2.看似“勤奋”,其实“懒惰”。遇到生词不是跳过去阅读或根据上下文去猜测它们的词义,而是不断地翻词典。这样做实际上是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既浪费时间,又不利于阅读能力的培养。
3.注重细节,忽略文义。要改掉这些不正确的阅读习惯,就得在掌握一定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猜测词语含义的能力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的能力。猜测词语含义看似很难,其实只要发现规律就容易了。
了解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可以通过找出文章或段落的主题句来解决。
三、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选取阅读材料时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以激发阅读兴趣。如果一开始就选材过难,学生就会觉得阅读太费劲,连文章都看不懂,当然无兴趣可言。另外,阅读材料应题材广泛,包括科普、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体裁多样,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读有所获,主动找材料阅读,使兴趣、情感、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也能持久。
谈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主旨。
2、领会文章象征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深刻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含蓄深沉的感情,深刻理解人生意义。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
2、深入体悟、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深入教学情境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手段、方法:
1、创设情境,以优美的教学语言感染学生,引领学生深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采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训练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一)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略
(2)、背景介绍:
(3)字、词识记积累
2、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由老师和几名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读后让学生谈谈听读课文的体会,以及怎样把握朗读的语气、语调等。教师给予适当指导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的一段课文练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研读赏析:(目标练习)
1、研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句。这是全文的领起句,也是思路的起点,提示话题,引起下文。
第二层:描写生命像春水东流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三层:描写生命像一棵小树成长的全部生命历程。
第四层:从“宇宙是一个大生命”到结尾。总结上文,抒发感想,阐发哲理。
2、精读课文,合作交流
(1)、作者用什么来比喻人的一生?春水和小树分别经历了哪几个生命历程或哪几种生命状态?暗示了怎样的人生历程?
学生讨论明确:
一江春水 东流历程 向前、曲折、复杂 、多变 象征人生之河
一棵小树 春秋四季 发荣、滋长、繁盛 、凋零 象征生命之树
以春水和小树为喻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
(2)、在这几种生命历程中,春水和小树表现了怎样的心理品质、情绪状态?
学生讨论明确 :
春水:聚集力量——快乐勇敢地流走——愤怒地奔腾和怒吼——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一声不响地流入、消融、归化
小树:勇敢快乐地破壳——雨中吟唱风中跳舞——挣脱、挺立——宁静和怡悦——消融、归化、无乐无哀
(3)最后一层在全文结构和表达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明确:
最后一层全是议论。作者在这一层揭示生命的本质(由卑微、渺小到生长、进化),点明快乐和痛苦是生命之歌的基本旋律。从表达主题方面说,在前文对生命的现象作比喻性的充分描写之后,再阐明文旨,深化主题;从结构方面说,起着绾结全文的作用,这是对生命现象作比喻性的描写之后得出的结论。
3、赏析文章之美
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感受文章之美。以小组的形式讨论交流文章美在哪里?学生回答后,教师从四个方面带领学生赏析品味。
(1)、形象美
(2)、情感美
(3)、哲理美
(4)、语言美
学生从文中找出具有以上特点的句子,分析研讨过程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希望能对提高学生作文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帮组。
4、总结感悟
(1)、教师提问:你从课文中领悟到生命的本质是什么 生命的规律又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
生命的本质—蓬勃成长,奋勇前进,任何力量也无法阻碍它压制它。
生命的规律—始而渺小、微弱,继而强健、壮大,终而归于消亡,其间幸福与苦难、顺利与曲折相伴相随。
(2)、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目标检测)
1、课堂检测
仿句练习:仿照“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造句。或续写几句“生命像什么...........”
2、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生命”的格言。
(2)、以“生命”为话题作文。
板书设计: 谈生命
冰心
生命的本质—— 蓬勃成长 奋勇前进
生命的规律—— 幸福与快乐相伴
顺利与曲折相随
谈教学反思4
本节课重难点是解比例的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是理解“解比例”的含义。我是通过复习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出的。给出两种形式的比例,利用比例的基本形式改写成乘法等式。这样自然就引出了解比例。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是教材的一个难点,因为解比例的方法与解一般方程的方法是有所区别的,解比例的方法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先把比例转化成内项乘积与外项成积相等的形式(即方程),再通过解方程来求未知项的值。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独立解决的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求出相应的未知数的值,学生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认本课时新内容不多,主要把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依靠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本课设计时重点展示如何将新知识(解比例)转化成学生原有知识(解方程)的过程,并且这个转化过程完全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探索上,教学中运用“同学们能运用原来学习的知识求出34∶12=x∶49中x的值吗?”的提问,密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建立用原有知识推动新知识学习的策略,然后运用“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归纳总结”的学习方式,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不足之处:1:30分钟不够用,练习较少。2:网络卡顿,耽误时间。
谈教学反思5
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主阵地,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倡导者和实施者。在课堂上教师只有关注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新要求,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变,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才能激活整个课堂,迎来教室里的星光灿烂。
一、关注阅读教学的新策略
课程改革,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速度有了量化指标,并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本文是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通过朗读、精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品味优美的语言文字,从而达到领会文章主旨的目的。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新举措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旨在解决语文教学中长期采用灌输式所带来的缺憾。灌输式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一方是主体,一方是客体,作为客体的信息接受者只有被动地接受、理解主体发出的信息。而“对话”不同于灌输信息传递的单向性和非对称性,它具有多向性和对称性,在对话中双方都是主体。在对话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是一种灌输与被管束的关系,也不是任何一方的任意阐释,而是一种平等的双向的交流关系。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在解读文字“生命是一江春水” 这一部分,理解了生命的状态和过程的基础上,采用了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探究,给学生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间,教师适时点拨,教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同学相互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相互讨论、各抒己见,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发挥群体优势,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改善,小组的学习形式得到强化,学生间互动交流的频率更高,因而研究的气氛更强烈。 小组学习也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关注学生情感的新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从不同的角度强调,语文知识的教学和训练不能代替语文实践和实践中的经验积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要激活课堂,就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课堂在导入部分,把学生置于广袤的沙漠,激起学生的感性体验,从而唤起他们对更多话题作文优秀范文、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实录、备课资料、同步试卷、美文、高考模拟试卷、文学欣赏尽在语文轩网站/生命本质的探究兴趣。在讲读“生命是一江春水”这一部分时,通过分析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有情感激越,有心平气和,在不断变化的情感体验中认识生命本质和规律。在领悟了冰心老人笔下的生命之后,要求同学们采用“生命象……”的句式,诠释自己对生命的独到见解,讲练结合,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组织能力。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课堂设计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发挥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关注知识体系的新建构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了一些新的东西。由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课堂上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的发展。从课堂设计看,在品味关键语句和课外延伸这两个环节中,旨在因势利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从知识到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去实现目标。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怎样达到让语文学科以情育人,以美怡人的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当然,创新教育这一课题,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庞大的载体,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谈教学反思6
《谈礼貌》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告诉我们: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人交往的时候,以礼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文中通过三个生动的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讲究礼貌的重要性。如何使学生明白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又了解使事理明晰突显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呢?在教学中,我以“三个故事中哪些语句能表现人物礼貌待人”一线贯穿,让学生自读感悟、圈画批注,写出自已的感受,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表达的时空。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并调用想象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正反事理的比照中,在具体词句的感悟中,既理解语言表达的妙处,又明白文中事理,水到渠成。
在这课教学中,我重点完成两个教学目标——(一)初识议论文。(二)通过理解文本,让孩子明白礼貌待人的意义,并落实到行动。
在教学第一个事例时,我通过抓描写牛皋和岳飞各自的动作、语言句子,让学生比照研读体会礼貌待人的好处,并设置了补白:假如,你就是那老人,面对他们两人的问路你会怎么想,又有什么样的反应?让学生感受到礼貌待人就体现在细节中,同时教给学生学习第
二、三事例的方法,即:从人物的一言一行来感受到礼貌待人的妙用。
对于第二个事例,学生经过认真阅读课文,结合女青年的裙子被小男孩踩脏后的例子,抓住“对不起”“微笑”“没关系”等词语,让学生感到女青年不但没有责怪小男孩踩脏她的裙子,反而也以礼相待,这是小男孩主动地道歉,使用礼貌用语的结果。通过让学生即兴表演不礼貌的场景让学生认识到,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应该用好礼貌用语,同学之间才会和睦相处。
最后一个事例在指导学生读好周总理语言的基础上补充周总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周总理宽容、和气;这一句话连用了三个‘您’,可以看出周总理对朱师傅的十分尊重,他的心中时刻装着老百姓。可见礼貌待人还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修养。
这节课教学我主要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模式。通过:一读明理,二讨论交流,三感情朗读的三个模块对第二自然段进行学习方式的指导,并且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依次去学习第三、第四自然段。如此安排,不仅调动了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更加让学生学会了一种自学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好,每个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初次看到这篇课文,觉得文章浅显易懂。但是,上完了这节课,我再回过头来看我当初所想的,发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认识不到位。
三个事例的写法是一样的,在教学这三个事例时,我把重点放在第一事例上。因为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这个,而这个事例也是最能讲出语文的味道来的。其他两个事例,我由“扶”到“放”,让学生开展合作学习。
语文课终究不是思品课,我们只能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语文课,应该更多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话,是双向互动,师生、生生之间畅所欲言,发表观点,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培养情感,得到教育。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潜词造句的准确、传神,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实现礼貌教育。
谈教学反思7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
根据课文的重点,我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深深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而感到惋惜。
学生对人物的对话和细节描写,理解得比较深刻,知道通过这些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男孩见到高尔基后,“仔细大量着高尔基,咧开嘴笑了。”这个细节反映了孩子对高尔基的崇敬和见到高尔基后的激动和惊喜。“小男孩哭着,跳上了一辆电车”,学生从这一句体会到小男孩心里很伤心,也很惭愧,因为他没有带胶卷,浪费了高尔基很多时间。有人提问:“我不懂小男孩问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已经耽误了高尔基宝贵的时间,感到内疚。如果再让高尔基给他胶卷,他就会更加内疚了。”还有的学生回答:“因为小男孩想自己回去拿胶卷。”
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会再来吗?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
谈教学反思8
《古人谈读书》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课,选择了《论语》中关于读书的名言和朱熹的《训学斋规》中关于读书的名句。本课选取的两篇都是文言文,所以课上我重点以学生的朗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的诵读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然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虽然老师是一节课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解惑者。但是老师决不能够越俎代庖,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完成文言文的教学,因为那样做的话,老师一堂课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学生学得昏昏欲睡,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方法也没有记住。即使有一两位学生记住了一点儿那也是鹦鹉学舌根本无从谈起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三、分享读书体会,交流读书方法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进行完之后,我又组织了全班交流的环节,这样做是想让大家把自己小组里的学习所得拿出来与同学们共享。最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经验和学习情况,谈一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再启发学生想一想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做,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对个别同学的指导不够详细,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改进。
谈教学反思9
1.《谈生命》一文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阅读“一江春水”由小溪而大海流动的内容,从词句中感受生命的激情以及生命由“弱小——壮大——归化”的规律;继而引导学生阅读文中春水流动中的四个“有时候”,体会生命过程的曲折和大起大落;再引导学生阅读小树成长的“春夏秋冬”,体会生命过程的平静与温馨,并通过品读、讨论、交流让学生感悟:生老病死是自然之规律,有价值的生命却在自己的掌握之中。
2. 讲述生命故事,很多同学听了后都非常感动,感慨万千,对生命仿佛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我能看出他们个个激动的表情,不禁为自己能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而高兴,让他们可以尽情地畅谈对生命的感悟与品味。
3.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学应建立注重人的生命发展的价值观,即教学应是一种以人的生命发展为移归的教学。它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蕴含着高度的生命价值与意义。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认识多少事物,而且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课堂应该是生命的课堂,是生命价值最大化的课堂,是开发人的生命潜能的课堂。课堂教学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借课文,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真正领悟课文所言的“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的内涵。真正做到理解生命,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体会生命的魅力。并关注身边的种种生命形态,珍惜生命的每时每刻,轻视生命的坎坷,顽强执著地体现生命的可贵,在生命力的发挥和奉献中,创造出生命的壮丽和辉煌。
谈教学反思10
一、成功之处:
这堂课三个活动的设计,层层深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投入到学习中来,使学习的过程充满快乐和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由于这堂课实属巩固和复习课,没有多少新的知识点,所以大多数学生不会有大的困难;活动三有关节水问题的探讨与同学生活密切相关,很多后进生表现出难得的兴趣,当然也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利用多媒体直观、快捷的给学生呈现大量有关节水图片信息,极大的调动了学习兴趣,也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利用小组活动,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也相互竞争,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达到共同进步;在小结归纳时,让学生各抒己见,更好地培养了学生反思习惯及理性思维;课后作业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撰写这样的一个过程体会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为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不足之处:
当然,本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抽样调查没有真正实施,因为这需要学校和全校所有学生的配合,操作起来不太方便,当然主要是惧难心理的作用;有关节水的信息收集不应完全由老师完成,所有同学都应该去体验一下信息的收集过程,当然这节课如果设计成网络课,教学效果会非常好。
三、再教设计:
努力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将本课设计成一节精彩的网络课,让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将统计的概念、方法与原理统一到数据处理的活动过程中去,体现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给每个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谈教学反思11
1.节奏训练是视唱练习的基础
音乐语言最重要的两个要素是旋律与节奏,而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单独具有表现力。节奏训练先行,能使视唱教学中的难点得到解决,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歌曲中的重点乐句可以先放慢速度练习,一拍时值放慢为二拍来练习,三连音可放慢为三拍来进行练习,待练得准确、稳定、巩固后,再恢复到原速进行练习。放慢速度练习,能降低难点,有利于学生从易到难逐渐掌握重点乐句。
2.音准是视唱练习的核心
离开了准确的音高,音乐就会走样。因此,建立音高概念,训练唱准音,始终是视唱教学的核心问题。不少刚进小学的新生,当我让他们区别老黄牛叫与小鸟鸣、大钟与碰铃的音高时往往分不清。他们对声音的高低、长短、大小(音高、音值、音量)混淆不清。
只有听准了才可能唱准。从小帮助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和培养他们的听觉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让学生听辨大钟和小铃,火车汽笛鸣和汽车喇叭叫等声音的高低。也在钢琴上弹奏单音进行对比,如“1”比“5”高还是低?“5”比“3”低还是高?低年级学生从简单的单音听辨练起,慢慢地发展到听简单的乐句。
在听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辨别音高的能力,如分辨一些动物的叫声和平时日常生活中所听到的声音。先分辨差别大的,再结合歌曲,分辨歌曲中的不同音高乐句。启发学生用心去听,培养他们对音高的想象力、辨别力,从而唱准曲调。
唱是“听”“辨”的目的,也是音乐教学效果的再现。在听、辨的基础上进行视唱练习,这时应对音高、时值、速度力求准确。练习时可让学生借助手划拍、击拍,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学会视唱曲调。
谈教学反思12
《慌慌张张的莎莎》的目标是通过故事让幼儿认识每天早晨起床慌慌张张、做事丢三落四、上学迟到的莎莎,从中明白做事要有条理,就不会慌乱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幼儿乱放物品的现象也屡见不鲜,通过故事引导幼儿养成做事认真、有条理的良好生活习惯是非常有效的。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孩子们来说不仅是小学阶段而且是一生都需要具有的。
在大班幼儿即将升入小学之际,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进行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故事中反面人物的塑造,引导幼儿从中领悟正确的行为要求——做事有条理才能快又好。
首先结合图片讲述故事一遍,然后我通过提问让孩子先回答再讨论。在观察和认识时间时,幼儿说出是六点半,再讨论莎莎此时应该做什么,而莎莎又是怎么做的?莎莎的书包应该什么时候整理?等一些问题的呈现,幼儿儿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通过一系列的说理之后,再告诉幼儿故事的题目,因为前面有了很好的铺垫,还没等老师说,幼儿已经能够说出故事名称《慌慌张张的莎莎》。
最后小结:每天睡觉前应该把第二天需要的东西都整理好、准备好,需要的时候一找就能找到。
最后一环节也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续编故事。老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放手让幼儿大胆讲述的莎莎是怎样做事情的,同时让幼儿明确了方向,鼓励幼儿做事要有条理,当天要用的物品提前准备好,并知道今后我上学要怎样做,怎样整理自己的物品。
谈教学反思13
6月,我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在语文方面,我教的两个班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两个文科班总人数是93人,其中120分以上的有3位。110分以上的有16位。100分以上的有32位。其中最高分为127分,在全县排行前列。回顾经历,有很多感慨。但身为高三教师,位居高中语文教学的最前线,感受最多最深的还是我们如何围绕高考进行复习。下面就根据一年的经历谈谈语文的教学。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高考中把语文考好,务必做好分析学生、注重策略、总结反思三方面。
一、说说学生。
就自己所带的两个文科班的学生而言,高一入学成绩基础不牢固,分班后又因为某些科目不好或者对考大学没有信心,所以才选取文科,能够说语文整体水平很差。这一群体也代表了普通中学文科班语文的特征。
(一)对语文学习的认识欠准确。理科科目透过题海战术能够在考试中取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复习中的地位很高,它们往往是学生优先选取的科目。而语文成绩的好坏在于长时间积累的多少,很多同学认为我读语文,成绩也是那样,不读也是那样,结果放弃了语文的学习。但到了高三,语文的150分在高考中也是150分。如果还停留在对语文不正确的认识的状况下,就不可能跟着老师一丝不苟、不厌其烦的去反复记忆那些琐碎的语音、字形、成语的东西,去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应对一篇文章,去潜心钻研一篇佶屈聱牙的文言文章,就很少在课外主动的去积累、去练习、去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和文学素养。
(二)学生自身原因。由于我们的学生处在高考金字塔的底部,很多学生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考大学是十分难的事情,加上父母很少过问他们的成绩,致使一部分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对成绩十分麻木。体此刻语文上就是主观题干脆不做,只做选取题。
(三)普遍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不注重积累:识记环节抓得不紧,32分的选取做的很差。背诵默写不能得满分。二是不注重回顾总结dd高三的考练虽然多,甚至考练过的习题在高考中原样出现仍然不会做;日常考练大多数时候多多少少都有点流于形式,前学后忘,没有实效;日常作文训练停留在完成这个层次上,不能构成连锁效应,没有整体效果。三是缺乏大语文的观念,只满足于按部就班的写作文,资料向外拓展不够,素材事例不新鲜。不能结合热点写出体现真、善、美的文章。
二、说说教学策略。
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根据自己的学生特点对症下药,变被动为主动,十分重要。
(一)让学生重现认识语文。高考对于文科生来说,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给学生灌输语文成,则高考成;语文败,则高考败的思想。注重在完成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注重人文教育,让学生发现语文的美,让他们爱上语文。再从应试角度上,让学生明白选取题的好坏对语文成绩高低的影响。
(二)教学环节的实施。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教学环节的策略也很重要。我们的学生状况是基础薄弱,我们要想取得好成绩就要有的放矢。下面说说的教学过程:
第一轮复习:8月d3月“一模”前。重点是全面落实考点要求,夯实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1.完成的资料及顺序:
(1)课内文言文复习。(8月份完成)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9月正式开学d“国庆假”结束前完成)
(3)诗歌鉴赏和语言基础知识。(10月-11月)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12月-1月)
(5)语言表达、字词、拼音、病句等。(2-3月)
(6)古诗文默写。(每周二次)
(7)作文。(每周一次)
2.使用资料:
①《名师应对面》复习用书、备课组自编资料等。
3.达成目标的具体操作:
(1)课内文言文复习。
重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5课文及《唐诗宋词元散曲》、《唐宋散文选读》中古诗文要点的回顾与整理。(重点是古文)
复习方式:指导学生按必须顺序分别复习课文,朗读课文(主要利用早读、课前),理解文意,重点整理文言实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活用等)、文言虚词用法、特殊句式(决定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重点语句翻译、课文资料素材积累整理等。
(2)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复习方式:文言文复习尽量结合前阶段课内文言文复习的资料,以帮忙学生掌握;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本部分针对考点,对考生进行应试策略及技巧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应试策略及答题技巧,引导考生构成解题、答题的科学思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完成与各考点对应的高考经典试题。复习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提高应考水平。每一天一练一讲。
(3)诗歌鉴赏和语言表达。
复习方式:备考时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和名师应对面相关考点的讲练,个性是表达技巧、思想资料、艺术手法的讲练。使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系统的把握;并结合各地诗歌鉴赏题讲练。
(4)现代文阅读(必考、文学类、实用类)。
复习方式:充分利用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结合经典高考试题进行。复习中重在掌握高考要求,培养阅读潜力,掌握读懂文本的基本方法,读懂题目的方法,解题的方法,提高应考水平。
(5)语言基础知识
复习方式:高三此部分资料采用以练带讲的方式,在2-3月份与语言表达同时进行,每周用两节课复习,在学生阅读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相关考点解说的基础上进行点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训练。并在下午第八节课按计划完成25分钟专项练习。
(6)古诗文默写。
复习方式:高二就发放高考要求背诵的资料资料,利用早读背诵,并进行检测。高三主要以检测过关为主。要求逐篇(首)默写过关。
(7)作文。
一周一次大作文训练,在高一、高二作文序列专题的基础上分文体分专项序列训练,突出记叙文、议论文、议论性散文的写作。(还要结合课前演讲、素材积累、读书笔记、周练进行)
4.要求:
①利用好高考考点专题突破用书,落实好考点要求;
②引导学生自觉构建高考知识网络;
③讲练到位;
④充分利用好早读和语文专项训练时间。合理安排课后训练。
第二轮复习:3月“一模”d5月“二模”,重点是知识迁移,提升潜力。
复习方式:①针对第一阶段备考中存在问题以及高考变化作相应补充,进一步突破学生的难点。②重视练和测,在练中夯实基础,在练中培养感觉,练出速度。③基础知识训练持续必须的训练量。④作文方面加强“创优”指导。⑤指导要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思路、讲联系、讲方法;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自己看书后(或互相研究后)能会的老师不讲,讲了以后学生也不会的老师不讲”。个性要引导学生养成做题后反思的习惯,做到每做一道题有每一道题的收获。
第三轮复习:5月“二模”d6月,重点是补缺补漏,调整心态。
复习方式:①对照考纲查缺补漏;②对一模出现的问题进行查缺补漏;③抓学生的“增分点”。④作文方面进一步进行考场作文训练以及考场作文“救急”措施的训练。⑤精选各地模拟题,重组或改编,为有针对性地突破重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训练。不浪费一秒钟,不空说一句话,不枉做一道题。⑥加强个别辅导,进一步规范答题,防止非智力失分。
(三)教会学生有的放矢。在高考中,非智力因素很重要。我告诉学生要认真分配好120分钟,前90分钟做作文以外的题目。过了90分钟,再多没做好也就应先放下先写好作文再说。对于作文,字必须要写工整,字数必须要写满800字,开头要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点题,中间结合例子夹叙夹议,结尾采取必须的句式扣题!
三、说说总结反思。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要结合学情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一年的高三备课,在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做到不够,以后要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结合本省的高考题出好每一份试卷,把空间适当留给学生,透过不断的总结,才能在教学上“更上一层楼”。
谈教学反思14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在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需要的是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如果我们再*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让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因此,充分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发挥语文学科的功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等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一个“创造的引导者”,如何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创造的潜能呢?下面就多媒体课《恐龙》一课,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师生协作,认真钻研教材。
《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形态以及生活习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恐龙的喜爱。但是恐龙毕竟是在地球上消失了几千万年的史前动物,离学生的生活十分遥远。如果教师只凭借一张嘴、一支粉笔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领悟情境,反而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究竟怎么样才能让学生能够从一开始就对恐龙有个大概的印象呢?为此,我鼓励学生回家和父母一同上网查询恐龙的相关资料,然后有条件地把资料打印出来或者重要的记录下来,让大家在班队课上进行恐龙知识的交流,从而学生初步了解一些恐龙的知识。
我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所反映的情境,为了让学生感知课文领悟情境,我做了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借助网络资源,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并协同电脑老师一块制作了《恐龙》的课件。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体现各种恐龙不同特点的效果,我们反复查阅资料,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竭力再现史前恐龙生活时代的场景和意境,力图使学生身临其境,获得生动、真实、亲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借助媒体,营造学习氛围。
(1)录象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在教学时,一开始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就播放了有关恐龙生活场景的录象。当画面上出现成千上万不同种类的恐龙在地球各个角落里奔跑的宏伟场景时,学生们都睁大了眼睛,惊叹不已。我微笑着念旁白:在6千万年以前,地球上到处都是恐龙,恐龙就是地球的主宰。那么恐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我们人类对他们进行了哪些研究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来学习新课《恐龙》。这时,学生通过视听去感受,看到那么多不同种类的恐龙,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就一下子被撩拔起来了。
(2)分类教学,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借助形象的比喻介绍恐龙是本课的语言特色。由于恐龙生活在遥远的古代,谁也没见过,其种类、外行和习性都是科学家根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所进行的研究推测。为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恐龙形态、生活习性等,我设计课件时候力求图文结合,即每一种恐龙都和相应的图片和文字说明相配。教学时,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让学生通过自习小组讨论,填写恐龙种类和特点表格,再进行小组归纳,互相补充。
语文课是贯穿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充分做到在读中体会作者是怎么样通过语言文字来描绘不同种类恐龙的不同外形,并让学生逐词逐句读中理解行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方法进行的描述。从一个句子、一段话,从文中的插图、环境描写入手,把新信息和已知信息结合起来,纳入已有的认识体系,并寻找出某些联系,从而产生新的组合,在讨论中相互启发,教师只在一旁适时点拨。这正是“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学生的学全在能逐渐自求得之。”例如教“雷龙”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有关雷龙的句子读一读。并问学生为什么叫它“雷龙”呢?雷龙的特点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然后在雷龙的鸣声中,庞大的雷龙形象图出现了,边上再配上大象走来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写雷龙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呢?除了打比方,还将雷龙与生活中能见到的动物“大象”做了一个生动的比较呢!学生既读懂了课文,也掌握了写作方法,一举两得。
由于课前的大量阅读,在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对各种恐龙的特点,形态、习性进行了深层次地探讨,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欲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对研究恐龙的兴致愈发浓厚起来。
(3)课尾设疑,留有余味。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于前面很多相关恐龙知识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所以当最后一段出现,恐龙的灭绝到今天还是一个谜团时,孩子们表现除了极大的研究兴趣和决心。我便放手让学生谈论研究,通过各种资料的搜集,以你的观点,你猜测一下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软性问题”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允许学生各抒已见,让思维有灵活度和自由度。孩子们的各种设想引得周围听课教师哈哈大笑。因为课堂上时间不够,我布置学生课后再去找些资料讨论研究一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查寻资料的能力,准备来个“恐龙知识竞赛”。这样就能刺激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发挥学生的潜能而培养其创新思维。
通过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媒体的运用能使语文课增色不少,但它不可能完全代替语言文字本身,不可能代替所有的教学手段。在运用过程中,怎样做到恰到好处,化难为易,需要今后的不断实践探索及同行们的集思广益。我坚信解放思想,敢于尝试,就一定能把语文教学与多媒体手段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取得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谈教学反思15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
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
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
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
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世界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当务之急,是要逐步实现教育本身的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实质上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教育革命,它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的现代化。初中阶段的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希望今后培养出的人才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衡量?从智力结构来说,就是要求这样的人能准确地把各种实际问题抽象为典范的物理模型。在这个过程中,清晰的概念实为关键。培养人才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握好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概念教学,当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