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期中考试的综述题目
作为期中考试的综述题目:
1、藻类在水环境治理上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2、藻类的生物提取及制药方面的进展及前景
3、海藻与赤潮
4、原生动物普生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机理
5、原生动物与多细胞动物在结构和生命活动上的比较
6、造礁石珊瑚的生物学特性及珊瑚礁的生态学意义
7、轮虫休眠卵产生的机制及其在水产养殖上的意义
8、要调查一个养殖场6个池塘养殖水体的浮游生物(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量,请拟
定一个工作计划和步骤。
9、论述环节动物的身体结构与软体动物和轮虫相比有哪些进化的表征?
10、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第二篇:烟草栽培学期中考试题目
《烟草栽培学》期中考试综述性论文题目
1.影响烟草烟碱含量的因素;
2.烟草地膜覆盖栽培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烟草漂浮育苗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4.有机肥料对烟草产质量的影响;
5.不同氮素形态及比例对烟草产质量的影响;
6.特色优质烟叶开发研究;
7.烟草平衡施肥技术
8.中微量元素肥料对产质量的影响;
9.连作轮作对烟产质量的影响;
10.我国烤烟主栽品种的现状评价;
11.成熟度对烤烟产质量的影响。
第三篇:中国教育史期中考试题目(模版)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六艺教育的内容是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数。总之,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及文化知识 2.孔丘在教育史上有哪些贡献? 答:(1)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重视教育;
(2)他创办大规模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改变“学在官府”局面,成为百家争鸣的先驱;(3)实行“有教无类”的方针,扩大受教育的范围,是文化教育下移至平民;(4)培养从政的君子,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制改革准备条件;(5)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与整理,编《诗》《书》《礼》《易》《乐》《春秋》作为教材,保存了中国古代文化;
(6)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学思行相结合;(7)首倡启发式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8)实行因材施教,发挥个人专长,(9)重视道德教育,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10)提出道德修养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要重视立志,明确人生方向 战国时期的教育
1.分析战国时期私学兴盛的原因?
答:战国时期是社会大转变时期,生产力大发展为更多的人脱离物质生产从事脑力劳动,为思想、科学、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产品和更宽广的活动舞台。战国时期又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阶级矛盾尖锐,构成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文化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战国还是一个思想科学文化大繁荣时期,战国时期各政治集团为了加强自己的势力竞相网罗招致士人、由于士需经过一定的学习与训练才能造就,因此人们拜师求学,促进了私学的大发展。百家争鸣,各家各派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进行施教,促进了私学的发展与兴盛(养士之风盛行与百家争鸣)
2.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与意义。答:(1)性质:是一所由管家主办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兼有官学与私学的双重性质);是一所集讲学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2)特点:学术自由;待遇优厚。
(3)意义: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给人以思考。
3.评《学记》对教育理论的贡献及历史地位
答: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主要包括关于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等。《学记》为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秦汉时期的教育
1.评述秦朝的文教政策与措施?
答:(1)秦朝教育政策遵循一个中心原则,及维护国家统一和君主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法家思想在教育中占据统治地位。
(2)措施及评价①统一文字:利于统一政令的推行和各地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汉字走向统一,规范化,定型化;同时文字的统一,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对维护中国统一,形成中华民族统一的文化心理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②严禁私学:具体表现—焚书坑儒—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思想的统一,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它是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的反映,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堵截了文化传播的途径。③吏师制度—进一步加强思想统一,使法家思想深入人心,使教育上出现了一种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的局面。但秦又一次人为地官师合一,取消了专职教育,却是教育发展史的一大倒退。
2.评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答:(1)基本内容:主张教化与刑罚并用,但施教以道德教育为主
教育内容:“六艺”
教学方法:强勉努力;专心致志;精思要旨
三大文教政策
(2)评价: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教育起深远影响,此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儒家的道德观成为道德教育的依据。有助于当时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也严重制约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试论玄学的自然主义思想的价值
答:(1)在思维方式上,玄学教育思潮试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一次否定地发展,对传统教育和世俗教育作出了批评,打破了教育思想领域的沉闷封闭局面,呈现出活跃的生机。(2)在思想内容上,玄学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传统教育理论的一次全面深化。(3)在理论重心上,玄学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多向转移。2.试析颜之推教育思想与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 答:(1)是一位儒家思想代表,但并不是纯粹的儒者;由于受家传儒学影响,但处于兵火战乱时期,儒家失去以往独尊地位,玄学佛学兴盛,使他广闻博识,晚年信奉佛教,主张儒佛调和。(2)写出《颜氏家训》,着力于士大夫教育。身处社会**之时并历经几代,许多士大夫之家破,作为士大夫的他为保持自己地位与传统,要求士族重视教育。
(3)更多从“利”的角度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由于社会战乱,朝代更易,不稳定,有别于“君子喻于亲,小人喻于义”的传统思想,从个人前途与谋生手段的角度阐述教育作用。(4)教育目标在于培养“专精一职”的人才,由于社会动荡朝廷急需实用人才。
(5)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玄学清淡之风盛行,自高自大,以才学相标榜,以虚心求学为耻,为扭转社会**不安带来的这种学习风气。他主张虚心务实,博学广师,不可自高自大,目空一切。隋唐时期的教育
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其教育的发展有何作用?
答: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它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①就教育制度而言,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另外还设有学习道经的崇玄馆,开创了道举取士,而实际上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带有宗教色彩的学校。接受教育的道士、僧徒并不不少于儒生,教学的形式方法也自成系统。传统的儒家教育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也积极吸收佛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组织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②就教育思想而言,由于统治者大都兼重儒佛道,不独尊一家,所以隋唐时期的教育思想也呈现出杂糅融合的特点。许多教育家都是出入于佛老而归结于儒家的人物。2.隋唐时期科举制对学校教育发展有何影响?
答:科举制和学校教育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影响:①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与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考的内容主要为儒家经典,统一的考试内容必然促进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②但过分重视科举取士,忽略了学校教育,造成学校教育沦为了科举制的附庸,对学校教育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3.韩愈在教育理论方面有什么新的发展?
答:①除了提出“性三品”外,还提出了“情”,认为人们要遵从封建的道德规范,顺性而克情,正确处理两者关系。②提出了“学所以为道”的教育目的,通过教育手段,是人们重新认识儒家的仁义道德,以便恢复儒学的独尊地位,对付佛教和道教的挑战。③抨击了科举选士的弊端及考试内容的不合理,要求统治者要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④在官学衰落、人们耻学于师的情况下,他重振师道,扭转当时的不良学风(师道观)。⑤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学业的精通在于勤勉,在博学的基础上求精通,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要重视因材施教,要注意生动活泼。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北宋三次兴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宋朝官学制度有哪些特点? 答:具体内容:①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的主要内容有三项:普遍设立地方学校;改革科举考试;创建太学。②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主要措施包括四个方面: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编纂《三经新义》③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主要有五个方面: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新建辟雍,发展太学;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
特点:宋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学教育体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宋朝在诸路设置提举学事司,它的设立,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创新意义。从此,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②官学类型多样化③中央官学的等级限制放宽,书学甚至取消了限制,这是学校教育的一大进步④学田制度的确立 2.宋元蒙学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答:基本经验①强调严格要求,打好基础。②重视用《须知》、《学则》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③注意格局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启示:①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②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意识③在学习中发展智力
3.试论王安石的教育理论和人才思想。
答:教育理论:①学校教育的目的: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②学校教育的内容:教学内容应该是“为天下国家之用者也”。
人才思想:教之之道,养之之道,取之之道,任之之道。4.朱熹是怎样论述“小学”和“大学”教育的?
答: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并分别提出了两者不同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具体论述如下:
3~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朱熹十分重视这个阶段的教育,认为小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圣贤柸璞”。他提出以“教事”为主的思想,强调让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到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在教育方法上,首先,主张先入为主,及早施教;其次,要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再次,首创以《须知》《学则》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在道德行为习惯的行成上,朱熹一方面主张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自成方圆。另一方面,他又重视《须知》《学则》的作用,认为可以使儿童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15岁以后为大学教育。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朱熹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其中两点值得注意:其一,重视自学;其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小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之间的关系:朱熹认为,尽管小学和大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教育阶段,具体的任务、内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只是因教育对象的不同而所做的教育阶段的划分。
1、“学在官府”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 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什么? A《千字文》 B《史籀篇》 C《三字经》 D《急就篇》
3、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A、射 B、御 C、诗 D、数
4、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1、“学在官府”不是哪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教育特征?A商代 B夏代 C西周 D东周
2、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明人伦”的教育目的是由谁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来的? A、荀子 B、孔子 C、孟子 D、庄子
4、“化性起伪”是谁提出的?A、荀子 B、老子 C、庄子 D、孔子
5、最早把自然科学知识纳入教学内容的是哪个学派?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6、提出培养“兼士”的教育目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C、“兴利除害” D、“化性起伪”
4、“立五经博士”是哪一位统治者的决策?A、汉武帝 B、秦始皇 C、周文王 D、唐太宗
5、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4、“太学”这一官办教育机构是在哪个朝代出现的?A、唐代 B、汉代 C、秦代 D、周代
8、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1、西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再设的一个中央官学机构是什么?A、国子学 B、宫邸学C、四门学D、鸿都门学
2、《颜氏家训》是由谁写的: A、颜之推 B、颜渊 C、颜元 D、颜真卿
1、科举制度创立于哪个历史时期?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隋朝 D、宋朝
8、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A人才思想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6、“六学一馆”是哪个朝代的中央官学体系的简称? A、隋代 B、宋代 C、唐代 D、汉代
1、“升舍”制度是哪个朝代创立的?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2、“学田”制度是在哪个朝代作为制度确定下来的?A、元代 B、宋代 C、唐代 D、明代
3、“书院”作为一种教育组织正式形成是在哪个朝代?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4、《白鹿洞书院揭示》是谁制定的?A、王守仁 B、湛若水 C、阮元 D、朱熹
5、程朱理学控制科举与学校始于哪个朝代?A、宋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6、从“教”、“养”、“取”、“任”四个方面来综合考察人才的系统理论是由谁提出的?A韩愈B朱熹 C王安石 D王守仁
第四篇:实用心理学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11.10.31
上海电视大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中测验
行政管理(本)专业 社会心理学 试题
一、判断题(本题有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题义正确为“A”;题义错误为“B”,答案写在题目后的括号内。)
1、要了解人的心理规律,就要了解、预测、调节和改变人的行为。(B)P32、人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的来源不同,因而两者之间无法相互转化。(B)P1373、思维活动过程中的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结果推广运用到其他同类事物上去的过程。(A)P974、认知心理学理论是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的影响下产生的。(A)P155、意义学习是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A)P826、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梦的本质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B)P147、坎农—巴德理论强调情绪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B)P1278、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有关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A)P699、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外在的环境是无法影响动机的。(B)P13810、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因此,感觉和知觉截然不同,两者没有联系。(B)P253411、格式塔心理学有一句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A)P131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脏的功能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B)P313、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该学派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A)P1414、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和日常用语中肯定、否定或简单一句话即可以回答的问题属于同一层面。(B)P9915、能力是发展的。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均势,又存在个别的差异。(B)P?
16、“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地洞”,这句俗语说明了能力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A)P17
3二、多项选择题(请将答案写在题目中的括号内。本大题共有16小题,每题2分,共32分。)
1、人类心理现象包括(ABCDE)。P2
4(A)认知与学习
(B)动机与情绪
(C)心理特征
(D)社会心理与心里健康
(E)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ABDE)
(A)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P13
5(B)社会性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P136
(C)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越强行为效果就越好P139
(D)情绪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P115
(E)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持续性等指标,可将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P1263、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ADE)P1
3(A)魏特墨
(B)柏拉图
(C)塞万提斯
(D)考夫卡
(E)苛勒
4、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ACE)
(A)本我(B)知我(C)自我(D)感我(E)超我5、下列说法中,表现知觉基本特征内容的有:(ABCDE)
(A)人在面临各种刺激时,只是把其中的少数刺激作为知觉的对象P36
(B)当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时,尽管它们在客观上是不完备的,但人却能依据知识经验全面地知觉它P3
5(C)知觉恒常性保证了人们在不同条件下仍能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知觉P39
(D)同一个事物,知识经验不同的人,对它的知觉的理解会有差别P37
(E)时间和空间上相近的刺激易被组织在一起。P356、人的各种知觉都具有的基本特征包括:(ABCE)P3
4(A)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强制性
(E)知觉的恒常性
7、现代心理学中学习概念包括的含义有(ABCDE)P80
(A)学习是行为的变化
(B)学习是行为潜能的变化
(C)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D)学习是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
(E)学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8、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罗杰斯认为:(ABCDE)P87
(A)学习是个人潜能的充分发展,是其他人格的发展和自我的发展
(B)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着主要作用
(C)学习的结果应该由学习者自己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自己学到什么
(D)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参与的过程,既包括认知参与,也包括情感、价值观和态度的参与
(E)学习是渗透性的,它会使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以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9、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大致包括以下阶段:(ABCD)P99
(A)发现问题
(B)分析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E)修正假设
10、下列有关动机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E)
(A)动机的产生只受内在需要的影响P138
(B)动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本身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只有通过个体外在的行为表现来推知他存在怎样的动机P138
(C)成长动机是被高级需要即自我实现所驱使的动机P138
(D)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工作的动机因素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保健因素,一类叫成长因素P150
(E)生理性动机是由个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而产生的动机P13611、下列动机中,属于社会性的动机有:(ABCE)P1
43(A)亲和动机
(B)工作动机
(C)成就动机
(D)生存动机
(E)权力动机
12、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动机分为:(DE)P138
(A)自然动机
(B)社会动机
(C)生存动机
(D)匮乏动机
(E)成长动机
13、美国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的三元理论,其中成分性智力的构成成分包括:(BCD)P160
(A)新成分
(B)元成分
(C)操作成分
(D)知识获得成分
(E)精神升华成分
14、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如(ABCE)P15
5(A)抽象概括能力
(B)观察力
(C)想象力
(D)色彩鉴别力
(E)记忆力
15、能力的个别差异表现在:(ABCE)P170
(A)发展水平的差异
(B)表现早晚的差异
(C)能力结构的差异
(D)能力类型的差异
(E)男女性别的差异
16、动机具有的功能包括:(ABE)P13
5(A)激活功能
(B)指向性功能
(C)概括功能
(D)信号功能
(E)维持和调整功能
三、论述题(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层次分明、语言流畅。本大题共2题,每题10分)
1、介绍一种学习理论,并举例说明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
(1)介绍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又称刺激反应理论。他们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经典性条件作用和操作性条件作用。
a、例如:广告商利用经典条件反射:将自己的产品(条件刺激)在广告中与某些引起人们喜好的事伯——美女或婴儿(无条件刺激)联结起来。b、操作性条件反射被用于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当中,倡导教学要一步一步走,第一步都给以适当的强化,促进学习。同时,人的行为是可以随意塑造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在解决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矫正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实践。
2、试述情绪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答:我国古代“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观点,反映了情绪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1)积极情绪所伴随的变化对健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会起到破坏作用。如,癌症患者若能保持积极情绪则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而积极情绪严重缺失会使人患严重的抑郁症、高血压、冠心病等,或导致人形成病态人格。
(2)积极情绪的存在还能够缓冲和抵消消极情绪造成的损害,使人更快地从消极情绪的影响中走出来。因而情绪调节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增强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如,在工作中,若积极情绪高涨的话,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3)如果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接纳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灵活运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情境的需要对情绪进行调节,就能够与别人维持满意的关系,拥有良好的人际环境,从而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作用。
四、运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分析下述案例。(要求:分析理论依据明确;分析内容紧扣案例;分析结论合理清晰;分析推论符合逻辑。本大题共2题,每题16分。共32分。)
1、日本人提意见
这个故事,是一个到日本留过学的人讲的。有一位日本老人,那些日子每天早晨都在他窗前的一块地上扫,反反复复地扫,认认真真地扫。那块地方并没有杂物,实际上也很干净。开始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什么,应该说他的一位中国邻居并没有意识到什么。老人每天扫的那块地方,只不过是每天晚上都停放着一辆小车。小车是一位中国邻居的。在日本,找一个泊车的车位是很贵的。这位中国邻居为了节省这笔开支,便把自己的车泊在了这位日本老人的窗前。老人显然感到不舒服,可日本人在处理邻里之间的小纠纷时,喜欢采取“暗”的方式交涉,表面上却永远是客客气气的。老人就是通过反反复复地认认真真地清扫那块空地的方式,来提醒中国邻居注意,提醒他不再为了贪小便宜而把车停在他的窗前,给他带来某种不便或者说是某种不舒服。这种中国邻居最终还是领悟到了老人的真正用意,他也就改正了自己的做法。那位日本老人,也终于露出了不易觉察的笑容。分析如下:
答:
一、理论背景:非言语沟通(P73)
1、非言语沟通是指运用除言语之外的其他渠道传递信息的沟通方式。
2、非言语沟通不是非声音,包含了有声的现象辅助语言和类语言。
3、非言语沟通一般包含:身体运动、姿势、面部表情、视觉行为、人际空间、接触行为、环境、嗅觉等方式
二、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日本老人一方面很在意中国邻居占据她窗前的空位,另一方面有不想和邻居有正面的冲突,于是选择每天在自己窗前空位来回扫地的行为。老人希望通过她的这种行为让中国邻居自己能够意识到他占了老人的空地使他不快。老人采取的是一种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并未正面通过言语来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起到沟通交流的目的。
三、结论: 非言语行为在人际沟通中有重要的作用如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有的家长对孩子气的某种缺点或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与孩子一起观看,并与孩子沟通观后感受等。
2、优势与劣势
三个旅行者同时上路,一个带了一把伞,一个拿了一根拐杖,第三个则两手空空。晚上归来时,拿伞的人淋湿了衣服,拿拐杖的人跌得身上不少泥,而空手者却什么事都没有。空手者问拿伞的人,“你为什么淋湿而没有摔跤呢?”“下雨的时候,我撑开伞大胆地在雨中走,衣服还是湿了不少。泥泞难行的地方,因为没有拐杖,走起来小心翼翼,就没有摔跤。”再问拿拐杖者,他说:“下雨时,没有伞我就拣能躲雨的地方走或停下来休息。泥泞难行的地方我便用拐杖拄着走,却反而跌了跤。”空手的旅行者哈哈大笑,说:“下雨时我拣能躲雨的地方走,路不好时我细心走,所以我没有淋着也没有摔着。”
分析如下:
答:
一、理论背景: 就是心理学上讲的“优势效应”
这虽然只是一个小寓言,但其中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许多时候,我们常常因为自身所拥有的优势而忘乎所以,认为有了优势便少了忧患,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因为优势,我们少了警醒和戒备,从而把优势变成了劣势。所以我们往往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了自己的优势上。因为缺陷常常给我们以提醒,而优势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二、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打雨伞的人衣服湿了,拿拐杖的人跌了一身泥,唯独空手者衣服没湿也没有摔跤,这说明有雨伞和拐杖的人都是太仪仗自己的优势(即有雨伞和拐杖),有了雨伞或拐杖就忘呼所以、毫无顾及了,最终被淋湿和摔跤;而什么都没拿的人没有他们所拥有的优势(即雨伞和拐杖),所以遇泥路时会更加小心行走,遇下雨时及时找能躲雨的地方走,他在劣境中及时洞查优势,变不利为有利,以至于没有摔跤和被淋湿。
三、结论:
优势效应常常是人们的自足和虚荣的心理在作怪。
有些人自以为家财万贯或天资聪颖,所以忽略了后天努力的重要性,最后坐吃山空,江郎才尽,完全是被先天的优势给害了。但也有人变不利为有利,因为不够聪明所以就刻苦用功,因为身体残缺所以就升华灵魂,最终成为成功者。
所以说,“塞翁失马,福祸相依”。当我们拥有优势的时候,要学会居安思危,同时要把自己的优势给“看好”了,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使优势最大化,从而弥补弱势所造成的损失,这样才能用最高的效率取得成功。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时要眼睛盯着试卷,不要东张西望的,认真对待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17年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总计30分)1.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
.右图是《隋大运河示意图》,D地点是: A.洛阳 B.涿郡 C.长安 D.江都
.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 A.道家“自然无为” B.儒家“仁政德治” C.墨家“兼爱非攻” D.法家“以法治国”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而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右图所示钱币出自我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10.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吐蕃 B.匈奴 C.金 D.突厥
12.“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精。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年5月温家保总理对震后面临严重核泄漏危机的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下列历史事件,与温家保总理此行有着相同意义的中日交往大事是:
A.张骞通西域 B.玄奘西游 C.鉴真东渡 D.戚继光抗倭
14.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5.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奖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16题计4分;17题计7分;18题计9分,总计20分。)16.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并回答问题:(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2分)A.涿郡: B.余杭:
(2)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必须写出河段名称,不能使用字母代替。)(2分)17.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曰:“百姓自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今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2)基于上述目的,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1分)(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33-1639年间就颁发了五次“锁国令”,这一政策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迟缓之中。
材料二:1853年,美国舰队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面对严峻的局面,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拥护明治天皇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此后100多年里,虽经二战的重创,到今天日本仍然成为世界上第三号经济强国。
材料三: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位置,以主动的姿态学习世界技术和文明的精华,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迈向富强。(1)材料一、二中日本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 到。材料三、四中,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 到 再到。(5分)(2)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何关系?(2分)(3)以上四则材料对于我国国家发展有何启示?(2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序号 1 10 答案 B D B B B D C D D D 序号 11 11115 答案 A B C C D
二、材料分析题:
16.(1)A.涿郡: 北京(1分)B.余杭: 杭州(1分)(2)通济渠、邗沟。(2分)17.(1)共识1:如果滥用民力,会导致国家和政权灭亡;共识2:决定取消罢修乾元殿。(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目的,维护自身封建统治。(相近意思即可。1分)(2)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3)从与民休息到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奴役。(相近意思即可。要体现出变化过程;2分)(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奴役和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人民的徭役和赋税也是相当沉重的。(徇情给分,共2分)18.(1)闭关到开放;开放到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用词不一定相当准确,但意思要相近,共5分)(2)闭关锁国会导致国家衰落,对外开放则国家繁荣昌盛。(两点都要达到;共2分)(3)我们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吸取别国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徇情给分,共2分)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之后是不是意犹未尽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进一步推荐初一的其他课程视频学习,高分也能轻松拿哦。(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2.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2017 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 4.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