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3 02:0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历史公正 思想觉醒

——《中国近代史》读书报告

摘要:全书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同时还思考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社会进步时的普遍心态。

关键词:真相 思想 客观

读史,并非简单的了解一段过去,而是为了更好的放眼未来。过去过不去,未来如何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更是如此。中国的近代史,完全称得上是一部血泪成长史:先饱受屈辱,后觉醒做主。读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两次,第一次读只当是看个新鲜读读故事,而最近第二次读,却有了更深的一层体会。从来都说民族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二者关系千丝万缕。其实不仅因为民族和个人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关系,除此之外,个人的成长是与一个民族的成长多么相似:在无知的襁褓中成长,没见过真狼的犀利,还觉得自己养的哈士奇挺霸气。未经过枪火血肉模糊的洗礼,还以为刀枪武功依旧天下无敌。经历过成长带来血肉模糊的残酷撕扯,疼痛中爬起来发现,原来拼爹靠妈和所谓有好往来的朋友都不能成为靠山,自己才是自己坚实的后盾,最后不再天真的强大起来。

先给这本书一个大体上的评价:蒋老所撰写的中国近代史客观公正,叙述直接,非常明了的阐述了中国近代史。绝大部分地方专注于主干,学术思想跟我们平时接触的历史教科书完全不一样,侧重于探讨中国人不断探索的过程,最后归结为三民主义解救中国。可能由于范老留洋的背景,所以对外国列强的侵华事件则着墨较少,因而感情上也不够充沛。但理性和感性之和其实是守恒的,理性多点感性便少点。牺牲了情感共鸣,却也换得了陈述历史最重要的一点——客观公正。

一启蒙和救亡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但发展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想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似乎也无法得出答案,但他依旧看到了许多重要的东西,比如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正中下怀,命中要害。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的当初便立马走上维新亦

或是大刀阔斧的革命之路。所以作者研究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救国方案,他十分看重“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范着眼于剖析它们成败的原因、得失和可取之处,从汲取的教训中,反思国家前途命运,未来的大体走向。正如文章开篇所说,读史,是为了更好的摸清未来脉络。

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是第一个近代化方案。几个人里,我最想先谈的人莫过于曾国藩。曾国藩的洋务成就在于全力助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局。该厂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机器厂。

而对于曾国藩,除了这些硬成就以外,他的待人处事之道更吸引人。例如天津教案,洋教在中国由接受到排斥的过程,实为中西国力此消彼长的变化,也是东方儒家文化与西方神权文化根本冲突的反映。这是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的历史背景。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的过程中,宁愿得罪自家人,也不敢侵犯法国人。其中的思想是什么呢?是避战求和,委曲求全。曾国藩的外交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和为贵的传统智慧。他沿用汉唐时期礼遇外邦的手法去面对工业化的欧美列强。但十分显然的是,他没有完全看清世界的大势,他陈旧的手法瞬间失去了表现力。

在彼强我弱的世界形势下,曾国藩反对朝廷清流们杀之而后快的书生之见,在津门论道中他也明确表示不支援李鸿章在外交上的痞子手段。他认为只有以和为贵,暂保大局,暗自谋求自强。

作为中国人,谁不想争当民族英雄。为争当民族英雄,坏大局,导致更严重的主权损害,这样的民族英雄也只是逞匹夫之勇涂有其光环而已。一个家庭里的男人最尴尬的便是婆媳关系的两难。曾国藩便是遭遇了历史不待见的两难尴尬,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势。

总之,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个方案并不成功。治标不治本,注定失败。

之后还有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的第三个近代方案等等,但无一例外的都失败。所以引出了范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全盘西化,在当今看来的确欠合理,但以当时的视角来看,何尝不是一种充满勇气的突破性尝试?

对历史的重组和对一些传统人物从全新的正反结合角度进行了平息。例如义和团、太平天国,在历史课本上几乎都以正面形象出现。范对他们先提出了正面性评说: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还包含有愚昧的起因:“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

以炼丹药;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二历史的公正

近代史中的经典人物,让人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琦善,这两个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绕不过去的人物。林作为虎门禁烟的英雄,在历史上留下了卓著的英名;而琦善由于主和,与洋人交往较多,则留下了一世骂名。林文忠公为人具有很高的道德水准,不贪不腐,才干超群,当时的官声亦很好,算是清朝难得的好官。广东禁烟,作为钦差大臣,既是奉旨而为,也是当时情势之必然。然而,除了采取强力禁烟手段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可用?是蒋廷黻先生在书中所要探讨的。虽然林则徐进行了虎门硝烟,买了大炮,做了一些外国刊物的翻译,但范肯定之后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颠覆评说:“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其实我也有感觉,林更重自己日后万古流芳的名誉,而非真正充满大无畏的去救国救民。因而功过参半。

作为林文正公对立面的琦善,他在与洋人打交道上,则另有其法。对于鸦片,他也主张禁,要求重惩烟贩而非吸食者。他在任直隶总督时禁烟数量,数倍于林则徐。他为人没有林文忠公那么严厉,对待洋人主张罢战言和,多交往多谈判,而少用兵,这和先前说的曾国藩相似。因此也签订了穿鼻条约,割让香港并赔款,惹得皇上大怒,撤职查办。但从现在来看,其实这已经是琦善所能取得的最好结果了。比较好玩的是,主战派的林则徐,与主和派的琦善,最后的结果都是被撤职后流放。只是琦善重新获得重用,而林文忠公则死于重赴广东钦差途中。蒋廷黻先生在书中意味深长地感慨,幸亏林走得是时候,保住了他一世的英名。林琦二人,一战一和,其实都是外交中的手段。他们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性。两者的行为都没有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林则徐的禁烟导致了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而琦善的主和,也导致了割地赔款。至于哪一种行为,对于灾难深重的中华更为有利,恐怕现在还不是评论的时间。但两人却最后一样的命运,同时在历史上有着完全不同的名声,却让人深思。中华帝国历来都是天潢贵胄,很少有面临强敌的时候。不过也一直存在着主战与主和两派,主战者皆留下赫声名,一片丹心照汗青;而主和者往往遭万人唾骂,西湖跪坟已千年。从中亦可看出,我们民族其实并不是想象中的懦弱,相反的,我们的民族喜欢抗争而不喜妥协。不过,不管抗争也罢妥协也罢,历史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就这样走到了一八四零年,走到了二十世纪,甚至走到了现在。我们一直还陷在这个问题里,还缺乏认真的反思。

三思想觉醒

沉睡的东方巨龙苏醒了,他的苏醒不是代表开始起来抗争,因为我们一直都在抗争。改变中国最本质核心也只是这两个字:思想。那些推动国家前进的绝大多数人都有着留洋背景,受到过西方思想熏陶,感受过更优越制度带来的不同,于是思想受到启蒙,开始思考国家真正的出路。

中国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精华糟粕都传承了下来。最大的糟粕就是奴役国人千年的封建思想,人民不懂生而平等,因为从出生时生“儿”平等都没有,儿子女儿生下来都有男尊女卑。天生就被灌输奴性,让四万万奴才起来成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太艰巨的任务,所以需要有很多很多次的变法、维新、改革、甚至革命。我一直不认为失败的改革和革命是炮灰,它们应该叫最后一次成功的基石。时至今日都有一种挺悲凉的想法弥漫在大多数人脑海里:当一件事明明是不对的,我们希望它被改变,但改变它需要众人的合力,但合力需要时间去累积,先出力的很可能成为牺牲品,于是我们就想,算了吧,何必去做炮灰,走进社会就应该适应社会,还是让别人去做吧。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妥协,社会停滞不前,终于矛盾尖锐得爆发了,我们才不得不停止妥协,脱下鞋扔拖鞋表示抗议。积极的寻求变革,永远比等到沉默中爆发来得好。

思想觉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持续到现在,并将延续到未来。资本主义是否真的在中国当时或者假设放到现在都行不通呢?答案并不是肯定的,只不过是一个意识形态战胜另一个意识形态后使用书写历史的力量,写出想要的历史,扎根政治。假若胜负双方交换,历史可以颠倒过来。客观真实是历史的诉求,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的的确确在思想觉醒,他们开始公正的看待两党历史功过。历史就是过去的现在,老师说,同学,做对做错的题要回头看一遍,反思对错,下次考试才能考好,而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学生,想以后拿高分,就不能畏惧拿出先前布满红叉叉的考卷。

四 结语

本书更多充斥着理性的历史读本,更符合我对历史探寻的胃口,并且相对于百家讲坛里的说说故事,我更喜欢蒋先生对历史引申到对未来的探寻。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曲折的道路,必然是走了弯路。

现代化,近代化是什么?现代的人未必都能明白,不是有了高科技工厂就是现代化了。现代化的社会,意味着现代化思想的人合现代化的制度,这些是树根,而工厂,汽车,飞机

等等,这些是结果。中国的革命历程,就是一部在外敌的压迫下,社会通过血腥竞争淘汰,不断进步的过程。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激励了几代日本人,他们沿着他的思路在思考,在思考着日本百年所走的历程,日本也由此走上了现代国家之路,而我也希望我们能通过真实的历史,寻找到国家前进的方向。

理性分析历史来龙去脉,不逃避,不抗拒,看时代来袭。总有弯路走,总有血要流。人,民族,国家,世界的成长,都需要经历伤痛。读史学史分析历史,过去过得去,未来才会来,而且,会是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蒋廷黻.《中国现代史》[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3]叶曙明.《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中国近代史》是陈恭禄先生的代表作品,作于1934年,193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最初作为作者所在学校教学之用,后被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制定为大学教科书;抗战前出过四版,抗战结束后又出四版;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曾先后再版四次,[1] 1990年上海书店出版影印版,2012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再版;本书被誉为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最高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是从鸦片战争(1840年)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为止。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它在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中却又是一个缓慢和曲折的历程。蒋廷黻不可能找出为何如此缓慢和曲折的社会根源,但他却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惰性。他说:“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这个话颇有分量。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在鸦片战争震撼的当初迅速走上维新抑或革命之路呢?

本书以恭亲王奕欣及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领导的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为第一个近代化方案,以康有为等人领导的变法运动即百日维新为第二个近代方案,以义和团运动或曰“拳匪运动”为第三个公式化方案„„ 然而这些方案最后都挫败了。于是本书提出自己的观点:“近代化国防不但需要近代的交通、教育、经济,并又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我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 “全盘西化”口号为胡适在一九二九年提出,意即对西方文化都不预设任何的人为限制。或许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是不值得推崇的,然而在那个年代我们确实应为他们的勇气所折服!

此外: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只是在范文澜、胡绳等人的近代史研究开展之后,这个框架才被完全以意识形态要求必定中国近代史的所谓

“新的学术传统”所取代。这本书不仅奠定了蒋氏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段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之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大师之作,言简意赅,薄薄的小册子将中国近代史讲述的清晰明了。由于我在上高中时所受到的中国近代史教育,有太多的政治倾向,所以看到蒋先生的大作,真的是

从眼睛到心灵都清澈无比。他不仅是从客观的角度的讲历史,更重要的是从尊重的角度讲历史。对历史的尊重,就是对人民的尊重。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可以作为高中生、大学生的教材,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读。作为教材似的史书,它将这段历史的前因后果很轻松地进行了梳理,这样根本就不可能再混淆再硬背这个那个条约,赔多少款,割多少地是怎么回事了。作为每一个中国人,更应该了解这段真实原历史,太平天国的真相、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北洋海军的失败等等,近代化过程中这些耻辱是怎么产生的?实际上,很多伤痛或许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带给自己的。

历史值得我们深思!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们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们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们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01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们能无动于衷吗?我们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们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们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们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们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们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们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们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们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们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们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们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们的飞船要上天,我们的足球要获胜,我们要研究转基因,我们要征服沙尘暴,我们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们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们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们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们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们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

第四篇: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即便是从未度过近代史的中国人都清楚,中国近代的百年是屈辱的百年,是战火与斗争的百年。但同样我们也都知道,在那百年的黑暗里,却也还有着点点星火在泯灭与重生中坚守,燎原中华。

而这也正是我阅读《中国近代史》最受感动的地方。

谈中国的近代史往往是从广东省虎门镇开始的,一位前清的钦差大使将收缴上来的两百多万斤鸦片在这里焚烧成灰烟,汇入汪洋。自此中国开始陷入西方列强的侵略中,而那位焚烧鸦片的老人也因此成了朝廷的“罪人”,开始了他长达五年的流放生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理会朝廷上的讥讽,“知其不可而为之”,回忆着老人早已消逝的背影,我脑海里剩下的不再是局限于史书上的文字,而是封建制度崩溃下,一个儒家士大夫对于自身信仰最后的坚守。

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悲哀的,无人坚守信仰的国家是危急的。曾左因信仰而洋务,康梁因信仰而变法,即便洋务运动失败了,戊戌变法也失败了,但他们却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坚守启迪了千千万万的学生与工人,用器物制度之失败换取中华大地上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解放了民族之思想。并从俄国的十月革命中寻得更为伟大的信仰——共产主义,领导我国人民在三十年后的十月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为中国近代史画上圆满的句号。“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然而坚守信仰终究是困难的。为了民族之革命,中华之振兴,孙中山先生耗费毕生之心血,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信仰被袁世凯冠冕堂皇地窃夺,眼睁睁地无奈军阀无休无止地混战。但先生仍旧坚守着,也坚信自身之信仰必将成为现实,他在、于失败中再次发动二次革命,领导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学习苏联,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自己亲手建立地国民党,促使北伐,最终病死北京。无论是政客还是文人,像汪精卫,周作人那般为了一己之富贵,一命之残活而果断抛弃自身之信仰,自身民族之人,不知有多少。但当我们回望历史,却可以发现无论背叛信仰之人有多少,坚守信仰的同志也不会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以其自身之稳健宣告着坚守信仰的胜利。

有人说生命之虚实在于信仰之虚实。空虚的信仰既容易背叛,也很少影响甚微。因而我们更需要拥有更为充实的信仰,也唯有充实的信仰才会促使我们内心不顾一切地坚守。生命的价值是需要一份充实的信仰去完全的,虽不一定要促使民族之进步,国家之富强,却必须要无愧本心,无害人民,而这本身便是有益民族与国家的。生命是一条看不清的路,不去恐惧路途之凶险,不去纠结一时之盛衰,把信仰作为一个人生的载体,去坚守,从而以整个人生的长度去证明一个生命之深浅。

这,便是坚守信仰的力量。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对历史题材的书籍,我的要求是通俗易懂,读史亦是读小说。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带给我的就是这种轻松惬意,以及诸多意外惊喜。全书五万七千字,高度精炼概括了自鸦片战争(1840年)到抗日战争前夕(1937年)中华民族的百年历史,没有史料堆砌,没有华丽辞藻,主题鲜明,史论兼具,先生娓娓道来,情真意切。

本书成于1938年。1938年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初期,中日战场连连失利,内忧外患,民族存亡危在旦夕。而此时,蒋廷黻先生(1895-1965年)结束了两年驻俄大使任务,即将奔赴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处履新,于炮火纷飞的汉口作短暂停歇,在此两月间完成此书。深感国家举步维艰,作者通过对中华民族近代历史的强烈反思,积极探索着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字句间无不彰显其作为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

十九世纪初的中华民族依旧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国人傲慢、自大、守旧、愚昧。1840年的鸦片战争,英国大炮强行撬开了国门,“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自中英《南京条约》始,启动中外不平等条约签订模式。比起鸦片战争的失利,作者更痛惜于鸦片战争之后,道咸年间的国人并未痛定思痛,依旧坚守着落后愚昧,意淫于“天国”梦想,丧失了最好的二十年发展光阴。“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彼时中国的出路,在于近代化,近代化之路在于科学化、机械化、民族化。对于习惯了八股文的举国体制,科学化,机械化于当时的士大夫阶级(知识分子及官僚阶级)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作者对以林则徐为代表的道咸年间的士大夫作出这样的批判:守旧、自保、缺乏独立精神。林则徐是“禁烟运动”中的民族英雄,他在中西交往中较早意识到中国“技不如人,器不如人”。但是作者以为林则徐实在是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刚毅、正直,于西洋战事中百战百胜(而事实上,禁烟运动之后林已不再从事西洋事务)。另一个是作者心目中真正的林则徐,他意识到国之落后,彼之强盛,复兴之举唯有革新,却从不公开提倡改革(作者以林交予朋友的信件为鉴)。“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斗争。”作为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林文忠公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他人自不必说。

咸丰年间,中法联军攻占北京城,以恭亲王奕鱏、文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士大夫阶级逐步觉醒,领导发起“自强运动”。以国防建设为目的,步步推进,发展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相继成立了军械所、造船厂、学校、招商局等。1888年,光绪十四年,李鸿章成立北洋水师。作者高度赞扬了曾国藩及其他自强运动的领袖,但是旧社会旧制度,乃至改革者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自强运动”带来的改革是不彻底的。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失利,也宣告了“自强运动”的失败。

作者探索式提出了“自强运动”的失败关键在于未进行彻底的制度变革。同时强调,只有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体制才能实现一个民族自上而下,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统一而政权不集中或集中而运用不大胆,不猛烈,则近代化虽进行而不能快。”作者期待一个如十八世纪沙皇俄国大彼得时期的专制体制,通过中央集权强力推行自上而下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大彼得的横暴,旧马斯哥的守旧势力是不可能打到的。。。他是俄罗斯民族的大恩人。”而同光年间的中国名为统一,实不统一。曾李左诸人的事业不是国家通盘筹划的事业。李鸿章虽在北洋背负创设新陆军和新海军的责任,但是他的财源仅靠北洋一隅,其他各省的协饷需靠李与其他督抚的私人关系。作者叹道“只有绝顶天才始能创造新事业,始能为民族行百年大计。”“但是这些天才,没有集中的政权作后盾,不知道历史上有多少被庸人和群众反对而消没了。”

通观全篇,蒋氏的《中国近代史》倾注了作者对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思考,在内外战火交织,人民满目疮痍的历史背景下,艰难摸索着复兴强国之路。其间,好奇使然,读了《蒋廷黻先生回忆录》,了解先生西行游学,投身教育,再到临危受命、弃学从政的人生经历。《回忆录》字里行间,闪烁着一个懵懂少年到鬓白精英的笃志救国之念。文字是最善于妆扮的,但我也无需纠结于那浓妆掩盖下素颜的惨淡。总会有一些优秀人物,他们的存在是推动人类进步,推动文明发展的。所以在此,向那些有血性、有担当、有智慧的历史风云和精英人物致敬!

[精选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自1970年面世后五次修订,销售数十万册,为欧美及东南亚等地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权威著作及最畅销的学术教科书,是一本极具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徐中约,生于上海,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历史系主任、荣休教授。

这部近代史自清朝立国起,下迄21世纪,缕述四百年来中国近代社会之巨变。然作者明确指出,这段艰难的历程并非如大多西方汉学家所言,是一段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历史。作者拈出“政府的政策和制度”、“反对外来因素的民族或种族抗争”以及“在新的天地里寻求一条求生之道”三条线索,作为推动近代中国发展的三股最重要动力,并通过对近代中国内部社会动荡的描敹,向世界讲述了“一个古老的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民族国家”的历史。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大多可以从历史上找到经验或教训,这对于我们今后的为人处世是非常有意义的。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四个阶段,终于在1949年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虽然我们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但是时势造英雄,中国的英雄们经过一番努力的战斗,最终换来了今日的安宁与和平!

下载《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近代史》读后感(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近代史 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了解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局面 众所周知,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探索史。在这期间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科技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但是碰撞的结果是让中华民族悲伤的,屹立在世界中两......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南大学材料院1201班 贺介亭 人的认识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初中读历史,是为了应付考试,高中时读历史,还是为了应付考试,到了大学,又要读中国近代史,怎么样?......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读书笔记 ——读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之读后感 每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都有时代的使命,这种时代的使命是通过他的作品变现出来的。 ——题记 众所周知,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披荆斩棘,中国的复兴之路 在何方? 岁月流逝,洗不净你的铮铮铁骨, 浪里淘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你的风流, 这就是你——中国共产党的魅力。 ——题记 1840年6月28日,英国对中国发动了......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的「近代」始于1600年的清始,至今有400多年,令我觉得「惊奇」:四百年的历史也称为「近代」。 这也好,刚好承接黄仁宇的《万曆十五年》。 此套书涵盖了中国......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从中国外交形式的转变看近代中国的衰落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篇一:中国近代史读后感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