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之读书笔记
2012年10月30日行政楼研究生处办公室晴
初读《影响力》,文章的前六页包含了译者对本书的喜爱、编辑关怀读者的设计和影响力人物的推荐。对于之前没有涉猎该书籍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来了个背景知识的大恶补,我表示对这本书继续的阅读也充满了兴趣。
后记——在读完后面章节之后我也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本纯粹的书是不需要各种花里胡哨的名人推荐和读后感的,因为有的时候这些概念式的输入更多的是给人以误导或者是让后来的读者感觉到思维混乱,此时这些东西就显得是画蛇添足了。
2012年11月22日行政楼研究生处办公室阴
不记得在什么时候因为一些家事,请了大致半个月的假,期间没有跟师父您打声招呼似乎已是有点说不过去,徒儿在这里跟您说声对不起,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了。就像影响力第二章里的承诺和一致原则,只要想起这样书面的承诺,徒儿在潜意识里是不敢说半点不遵守的话的。
其实这本书里各章节的观点是浅显易懂的,就像译文中某专家评点时所说中华文明有五千多年历史,拥有许多灿烂的文化,只是很多都只是成了墨守陈规的习惯,很多东西都是秘而不宣融入骨子里的,而不是像该书作者那样将这些显见的规则用条理化的语句将它们说明和表达出来。然而,在生活中要真正聪明地运用到这些点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是智商和情商的综合运用,情商的过
度使用就是心计,一旦被人识破结果将是不言而喻的。就像在互惠原则里,在非常理智的消费者面前,任何小恩小惠的品尝都是不足以打动消费者的心,而真正服务的态度才是决定消费者的最终取向,经典的案例也就莫过于海尔的售后销售和服务的用心了吧,适度的用心让消费者感受到一个企业的诚意,即使是花比别人更多的钱那也是心甘情愿的,当然我不能否认的是很多商家在推出某些措施和服务的时候是别有用心的,但是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开心,所以何乐而不为呢?
2012年11月25日寝 室阴
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是会有更多的思考,特别是关于人生,换句话说就是人际关系,相较于《影响力》中所提出来的观点,看似是许多零星的点的拼凑,实则也是有内在逻辑关系,首先从基础的互惠原则开始说吧,人类社会就是人类这样一个具有社会性动物的聚合体,从最早的物物交换,也是最早的人类之间的贸易开始,我们就意识到交换带来的好处,上升到今天的经济层面来说的话,那就是(Trade can make everyone better off)贸易能使每个人状况更好,如果没有互惠那就不会有家庭、社会、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其次是承诺和一致原则,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之前在《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也提及到中国人的面子情节,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将这一点放大,而是作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则,很多人不喜欢中国人的沉闷无趣、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和繁文缛节,却喜欢美式幽默、直接开放、自由创新和简单明了,其实它们都有着形同的实质,就是生
活方式的选择,人们都习惯于一个设定的形象,继而遵从之前的设定,让大家都觉得他确实就是这个样子的,举个例子说,就像是经常干坏事的人,他会无所顾忌自己而继续去干坏事,但是如果有一天他良心发现,做了些善良的是或者是一个善意的举动,这时就会产生两种效果,一是他自己会很不希望这个好事被别人知道,二是即使被别人知道也会让人有很多的怀疑,因为人们不相信这样的“坏人”也会做好事。再次,是社会认同原则,这一条原则也是现在很多品牌店铺遵循的守则之一,做广告、请明星代言、靠质量争先、靠服务取胜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创造品牌效应继而获得社会认同,它是做人做事做生意都能运用并且百试不爽的良方。然后是喜好原则,这一点则是根据个人的独特性而量身打造的得一条法则,每个人的存在都是想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而不是每天无谓地消耗着国家的资源,本书中的很多实例也不时说明着作者的定位主要是针对商务圈的人士,所谓“把自己卖了还在帮别人数钱”的话正适用于这条法则想要达到的效果吧。再次是权威原则,从人的发展过程来看,每个阶段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特定的偶像,小时候是老师,成熟些后就向往警察、航空员、医生、科学家、影视明星、歌唱家等等,再然后回归家庭听从父母,最后再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个过程少则十多年,多则甚至是一生的时间,接受教育的程度对这个法则影响的程度是相当大的,人们是因为无知才会陷入盲目的信仰和追求中,所以利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商家们就可以大做文章了。最后是稀缺原则,就像是世界上所有所谓的富人一样,他们追求LV、channel等等这些限量生产、有
限供应的象征其尊贵地位的表象,“物以稀为贵”用经济学上的话说就是供给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这两个极端也使得人们在潜意识里认为稀少的就是珍贵的,欲购就得从速。
从普及大众的互惠原则到稀缺性资源认同的稀缺原则,是人类的自我需求与满足的程度在日益增加的要求,作者用深入浅出并且结合实例的讲解为商家们提供着不同的捷径,不管以后我们是作为商家还是消费者,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都应当使我们在生活中获取到更多的便利,让规则为我们所用。
汇报人:刘琦
2012年11月26日
第二篇:《影响力》读后感
《影响力》读后感
读完《影响力》这本书后,感觉这是一本非常系统、专业的书籍。他用一种简单平实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个普遍的现象,探讨着现象背后的本质,让人深受启发。所谓“影响力”,就是一系列影响人决策的潜在规则,这些规则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社会影响力下,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人们可能意识不到,潜在地受这些规则的影响。
这本书为我们展示了蕴涵在这些“固定行为模式”现象背后的六条基础心理学原理: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以及短缺。
1、互惠——一方面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回报。另一方面“拒绝——退让”模式,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做出合理的让步,使对方产生更多的责任感和满足感,从而更愿意履行他的承诺。
2、承诺和一致——人们一旦做出了承诺,就会产生与其一致的压迫感,增加对自己的约束力,从而行为上也保持一致。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3、社会认同——人们往往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时,常以他人的行为和思想作为判断标准;另外,我们往往更有可能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4、喜好——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因此要做成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是要去寻找和对方的相似处,甚至是去创造相似处。所以销售人员会装作和顾客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会从各种角度观察顾客的喜好。
5、权威——人们潜意识里会服从权威,而且其程度远超乎人们的想象。头衔,衣着,外在标志,这些都会成为认证权威的一部分。比如:广告常以权威来做,或装作权威来做。
6、短缺——越少见,价值越高。失去了,才会觉得珍贵,而可能失去的心理,会让人更加珍惜。与希望获得一样东西的渴望相比,害怕失去的恐惧更能够成为人们的行动力。商家经常会运用短缺原理,让顾客觉得商品或服务的“机会难得,错过就没有下回”,吸引消费者。影响力的这几种原理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很多时候我们还没有意识到是他们在影响我们。读完这本书,我会更加明确如何更有效的影响他人,并且在合适的时候,我会适当的运用这些原理,影响身边的人。
第三篇:《影响力》读后感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奉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映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带着这些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却百思不得其解的疑问,我翻开了老师推荐的《影响力》一书。
它
克服了教材普遍通篇大论原理性很强读起来令人乏味的缺点,以通俗易懂的例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妙趣横生的语言向我们传达能包罗万象的六条基本的心理学原理:互惠、投入和一致、社会认可、喜好、权威、匮乏。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互惠原理。互惠原理认为,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由于互惠原理的影响力,我们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回报我们收到的恩惠、礼物、邀请等等。因为这一类东西的接受往往与偿还的义务紧紧联系在一起。互惠原理以及与之行影相随的负债感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一点就是,它们在人类文明中几乎无处不在。不仅如此,这条原理在每一个社会组织中都运用得非常普遍,以致于几乎每一种形式的交换都渗透了它的影响。一个广为接受而又坚不可摧的面向未来的价值趋向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意味着人们在与别人分享某些东西的时候,可以确信这一切都不会被遗忘。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终于达到了这样一种文明程度:当一个人将财物等资源分给他人时,其实并没有真正地将这些东西失去。这种现象的结果就是,那些以一方向另一方提供资源为开端的交易边的容易起来,错综复杂而又井然游有序的援助、送礼、防御和贸易体系也成为可能,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既然互惠原理对人类文明的积极意义是这么显著,它在我们社会化的过程中变成一种深深植根与我们心目中的价值观也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了。
互惠原理常常会把偿还的义务强加到我们头上,但我们从互惠原理中得利的时候还是占多数的。正因为如此,笃信并且服从这个原理也就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遵守这个原理合乎社会给我们定立的行为规范,而违背了它却会遭到无情的唾弃和嘲弄,甚至会被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之类的帽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因为对那些只知索取不知偿还的人有一种普遍的厌恶感,我们往往都会极力避免与他们为伍。虽然在特殊情况下,比如说由于条件或能力不允许而不能回报人家的恩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一般说来,整个社会对不遵守互惠原理的人的确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厌恶。为了避免被贴上像乞讨赖帐、忘恩负义这一类的标签,即使是不公平的交换我们有时候也是愿意接受的。因此,一方面是发自内心的强烈不安,一方面是来自外部的巨大羞辱,两者结合在一起,便造成了一付十分沉重的心理负担。了解了这一点,对于人们在互惠的名义下会心甘情愿地付出比自己得到的多得多的东西就不会感到太难以理解了。而且,即使人们的确有某种需要,如果感到自己难以回报,往往也会尽量避免向他人寻求帮助。这并不奇怪,以为尽管物质上的损失是人们不想看到的,但与心理上的重负一比也就不算什么了。而恰恰是这种状态给一些想要利用互惠原理获利的人提供了机会。
互惠原理之所以可以成为如此有效的说服他人的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蕴藏的极大力量。在它的影响下,人们很轻易地就会答应一个在没有负债心理时一定会拒绝的请求。即使是一些平时颇具影响力的因素,与它一比也会相形见绌。
一个老师想测验一下学生们对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的掌握程度。有一个问题是‘我给予’的将来时是什么?结果有一个学生信心十足地答道,‘我索取’。虽然他可能犯了一个语法错误,但他对一条更博大的社会原理却掌握得完全正确。
著名法国人类学家马塞尔.毛斯在描述人类文明中的送礼过程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压力时说古这样的话:给予是一种义务,接受是一种义务,偿还也是一种义务。尽管回报的责任感是互惠原理的核心所在,但互惠原理之所以那么容易被人利用,却还是由于上面提到的接受的义务。我们接受恩惠的义务感削弱了自己的选择能力,把决定我们会对谁负债的控制权交到了他人的手中。
相互退让是利用互惠原理来使他人答应自己的请求的另一种方式。与给人一点好处然后要求他们回报的直截了当的方式相比,这种方式比较微妙,但有时候却更加致命和有效。妥协也可以是一个互惠的过程,因此人们可以先主动做出一个让步,以迫使对方也做出让步,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个简单的技巧可以称为“拒绝—退让”策略。
这个原理也使我想起一个日本富翁的发家致富经历:他是一个从事批发麻绳的商人,刚开始他把从厂家拿的货物原价卖给顾客,因为他的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如此便宜,人们都乐意到他那购买,成了他的忠实客户;在他生意不断壮大后,他一方面向厂家诉说自己辛苦却没酬劳要求降低出厂价,另一方面向顾客诉说自己一直原价卖
东西没赚干不下去了,结果,厂商不愿失去重要客户而把每条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降低了一毛钱卖给他,顾客想以后继续有便宜的货源也每条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给多了一毛钱向他购买,就这样有了两毛钱的中间差,且每年他的绳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销量都是成百上千万的,很快他就成了富翁。这就是先自己吃亏让别人受惠再自己受益的典型。随着我们加入
WTO,与外国厂商的合作会越来越多,共赢是主题,也是取得发展的核心问题,与互惠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利益,那么他也许确实可以得到短期的利益,但他会从此失去合作伙伴,没有社会分工、什么事都要自己去干,纵使有三头六臂也忙不过来的。惟有互惠联合在一块才有更强的竞争力。
时下扩招后的毕业生竞争激烈,好工作难找,大多数人都想找个既轻松又高工资的职位,这种眼光比较短浅,找工作不能只看薪水,更要看公司的发展前景。也许现在公司很小,但成长速度很快,那么即使目前没钱赚要给它免费打工也是值得的,撑过了艰苦的起步阶段接下来就是享受回报的喜悦了,与人共苦才能同甘,也许付出了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就一定没回报;而目前工资甚高的公司也许是处于夕阳行业,以后的日此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是江河日下。具体的选择就要看各人的价值观取向了。
心理学是博大精深的,同时它不是工具性的东西,见效的时间没那么快,需要人慢慢地揣摩领会,在运用中得到深切体会,一旦熟能生巧时你就可信手拈来运用自由,那时的感觉是很美妙的。这是一本很值得一读的书,看多几遍把它融会贯通你就可感受其中真义的神奇。
第四篇:《影响力》读后感
导语:读了《影响力》这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所感所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影响力》读后感1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很诧异为什么要把“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影响力》的封面,“微笑—影响力”、“影响力—微笑”它们二者之间难道有更深邃的联系,书中每个元素的运用,最后都应该跟“影响力”三个字相互契合才对?……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去读这本书。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角色,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能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心理游戏的乐趣。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只要是看过,以后在生活中就难以避免的要给某某事情对号入座。难怪,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影响力》读后感2该书主要是讲述了六个强大的影响力武器,即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它们从本质来说是人类思维捷径的另一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大量信息的时代,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适应生存,人类进化出了许多的固定行为模式,在潜意识层面下活动,不占用意识层面的资源,这样就可以简化生活环境,节省精力。而有的人就发现了这些人类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且学习如何去应用,这武器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动机。我们有必要主动去学习、去了解,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影响别人,然后达到目标。
第一个是互惠原理
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要懂得一个道理:如果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某种价值,你需要先付出,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肯定是基于礼尚往来,双方都能够从这段关系当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定是这样的。因此懂得先付出,懂得交换,这样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给予学校保安大叔一声问候,这些我们平常把他们的服务视作理所应当的人,这声问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惊喜,我们提供了额外的价值,他们也会给予我们关注,更多的照顾,有时候意外的回馈。
所以,互惠原理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超过喜好原理,对即使是讨厌我们的人也有效,而且付出和收获可能看起来不对等,你的付出给你带来了远没有想到的收获。我们给予的东西,那种恩惠,可以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可以是像微笑、礼让这些非物质层面的,我记忆深刻的是它还可以是主动的让步,拒绝—退让原理应运而生,可以显示我们的诚意,让对方因为我们的退让而有更多的满意感和履行承诺的责任感,运用恰到好处,就可以让我们既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又让对方很满意,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第二个是承诺与一致原理
保持一致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试图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思维定势是很困难。我们平常没有发现,过去的行为对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能第一次草率的决定,就那么延续下去了,由于认知惰性、行为惯性。对于自身来说,保持一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不用去思考,这样可以不用承受思考的痛苦,以及逃避可能得到的可怕的结果;另一方面,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也是社会所提倡的,是有道德高度的,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
接下来是影响这个武器效度的几个指标:
1、主动性
2、公开性
3、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4、内心的选择。
当我们因为许下了某个承诺,导致了自我形象的改变,那么只要将来继续提出的要求符合这个新的形象角色,那么就可以有效影响将来的行为。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有保持一致的倾向,如果出现矛盾,就会使人浑身不舒服,产生去调整的驱力,这个ABC模型也是人们完成改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型。当我们在认知、情感层面接受了这个承诺,那么我们更有可能去行动;当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那么我们的认知、情感也会给予反馈,认可这个承诺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就是给别人一个好的理由去改变原先的坚持。
第三个是社会认同原理
该原理发挥最大效果的条件是相似性和不确定性。我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以大学生为例,很多人都会有迷茫的情况出现,大家对于未来充满了困惑,国内教育方法加剧了这种状况的出现。由于未来谁都没有办法提前得知,这就创造了最好的不确定性条件,另一方面,同样是大学生,我们会更加容易去参照往届学长学姐走过的路,当看到考研人数的数字、考公人数的数字的时候,从众的行为模式就启动了,于是这种热可以延续这么久,一届又一届。我们会想,这么多人都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怎么会是错的呢?还有,即使是错的,那么这么多人走,好像还可以求得个安慰,你看这么多人都错了。
虽然说如今盲目从众的弊端已经在被不断的提起,但是我们还是会时常不自觉其中这种行为模式。不过毕竟它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用的或者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损失,因此被一直保留着,而这也是其他影响力武器的共性。还有一点就是口碑,企业如果可以制造一种潮流,像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样刮起一阵旋风,大家都觉得如果没有看过就没有谈资,没看过就落伍了,那么这种社会认同原理的运用真是太牛了。
第四个是喜好原理
我们都喜欢和我们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也都希望可以成为别人喜欢的人,这里就提供了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喜欢的因素,也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实践,用于生活当中提高自己受欢迎程度的方法。
一是外表的吸引力,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都会不自觉多看漂亮的女生或者帅哥两眼,而且这个会产生晕轮效应,我们会赋予这个长得好看的人更多优秀的品质,这个是父母给的,通常改造的空间不大,但是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卫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二是相似性,时不时来句“我也是”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因为类似的观点、兴趣爱好、性格等,或者是同乡、同姓等,都会给我们一种好感,相比较于其他人来说;
三是称赞,这个不必多言;四是接触与合作,熟悉感可以提升好感度,但是如果原先就互相讨厌,然后还经常碰面,那么就未必能够起作用了。好感是可以转移的,爱屋及乌就是讲述了这样的道理,让我们和积极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即让对方产生这样的想法:碰到我就会有好事情发生,那么他是不是会更想要见到你呢?
第五个是权威原理
像是北大、清华这样的招牌很响亮,像是博士、教授的名称很震耳,这些都是权威原理在起作用。这些个的标志其实都在传递一种信息,即我们是值得信任的,我们是有实力的,尤其当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时候,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努力让对方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我们考取相关的证书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这个证书具有公信力,那么这个证书的含金量就更高。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律师需要穿着剪裁合身的高档西装,配备一辆豪华车,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想外界传达一定信息的。人靠衣装,佛也得靠金装,别人没有义务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你,因此你需要靠这些权威象征来证明自己,为对方节省时间。乔布斯营销哲学中的impute也是这样的,你要让对方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产品再好也需要好的包装。所以我们去面试的时候需要穿着正式些,不仅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体现一种专业的精神。
最后一个是短缺原理
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会变得越有吸引力,尤其当一个东西原本充足,但是突然变得稀缺,而且竞争激烈的时候,会给人很大的压力,害怕后悔,害怕失去机会,会让人变得更加冲动,没有思考的时间,强迫自己去行动。为什么有人说最珍贵的东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就是因为有的时候人们不会意识到它的好,只有在失去了才懂得,才会知道去珍惜,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
所以懂得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珍贵是很重要的,你本来就很珍贵,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很抢手的,让他有危机感,这些在男女生交往中确实是这么个理。所谓的饥饿营销,限制时间、数量,设置条件都是为了让商品变得更加难以获得,如果在加上排队、抢购一空,像小米手机一样,那么就真的是把短缺原理充分运用出来了。
这些是知识方面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创新性地运用,因为单纯模仿、复制已经难以奏效了,把这些影响力武器牢记在心,融会贯通,毕竟这些还可以交叉、联合使用,可以变化无穷,十分神奇。思考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并且真的在生活当中应用才是最难的,要花时间的,毕竟看一本书用不了多长时间,不断练习才能让自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影响力》读后感3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并未读完,但是针对与前面一小部分内容,却有着自己的理解。当你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你肯定会联想很多?会猜测“影响力”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通过我对这本书前小部分的阅读,这本书主要是向读者列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说明它所想表达的观点。以下便是逐步来解析自己理解。
针对于本书第一章的内容而言,《影响力》向我们读者展示了这个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有行为,有思想。
最先引入的便是高价使产品更好的销售。其实使这件事情成功的除了价格外,还应该是产品。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高销售量。本质的原因在于例子中的产品是珠宝。珠宝在人眼中都是昂贵的,所以当它超出市场价格外时候,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敲诈”,反而觉得是珠宝本身的物有所值。
珠宝是奢侈品,试问一下,如果将珠宝替换成其他小型奢侈品(意思是说没有珠宝昂贵),那提价的后果又不一样。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在我们购买同样的商品的时候,要善于分析价格变动的前因后果,节省不必要的开销。当然透过这本书的名字,我又得出这样的解析:影响力,影响我们固定的思维,改善机械的行为。
通过上个例子,本书仅仅是为了引出“影响力的武器”。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些武器,因为它们都不是实质上的事物。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中的许多例子后,这武器便不是武器,因为你已经了解对方行为的目的。但是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在例子之中告诉你表面中的实质。
针对第二章——互惠。
如书所描述的一个古老的原理:给与、索取……再索取。针对我们学习这门课而言,关键在于去分析和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再适当用各种方法去攻破心理防线,最后达到自己的根本目的。
而互惠就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也许在你平常的生活中没有发现。但是当你读了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互惠无处不在。我记得在大学里,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一个身穿西装的男士,突然就问我有关学校的问题,然后接着就问我是否在学校里担任干部,然后问我是否想在大学里尝试创业,最后我才知道他的目的是在于吸纳校园代理。我并不是抵触校园代理,我觉得这个男士就是用了一种另类的“互惠”原理。
他慢慢引导你在大学必须要有所作为,最后再说明怎样有所作为!我想到了每逢大学开学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上门卖英语报纸。可是很多人都是被卖报纸方所给与巨大的利润所吸引,而其实真正能赚到的却不是很多。当然我不反对这样的事情,因为它能使我们成长,使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后更加成熟。似乎有离“互惠”这个主题偏了。接下来让我们回归这本书。
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给我们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其请求的可能性。其实在结合我们所学课程,我可以理解为如果去降低消费者对推销者的防线。在大街上,你会遇见一些推销人,他们一来就告诉你如果你填了这份调查问卷,就会有小礼品赠送,这种情况你肯定会停下脚步,为他们填问卷。
相反,如果他们仅仅是叫你填问卷的话,你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走开。因为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要与自己的利益相挂钩。当然,雷锋的精神还是要一直存在的,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也许往往随着世界的改变,人类的某些很纯真的东西也随之消亡。
所以,如果能获得消费者的心,在于你是否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服务或者你的商品与他的“利益”挂钩。比如,你去剪头,剪完后朋友都说不错,如果你下次剪头,相信你还是会选择同一家同一个理发师。为何?因为这个理发师让你在你朋友话语中得到的称赞,这也便是所谓的“利益”。
综上,我认为最好的互惠就是让对方感觉不到,在未来却有明显的效果,正所谓“路遥知马力”。以上就是我暂时对于这本书前面小部分的感想。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列举了许多例子,告诉了许多道理,但是书是死,人是活。何为影响力?就是要让我们将死书变活,运用在实际之中。当然你可千万别指望读完这本书,你就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但是它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
第五篇:《影响力》读后感
导语:读了《影响力》这一部作品,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所感所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影响力》读后感,供各位阅读和参考。《影响力》读后感1
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只是很诧异为什么要把“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影响力》的封面,“微笑—影响力”、“影响力—微笑”它们二者之间难道有更深邃的联系,书中每个元素的运用,最后都应该跟“影响力”三个字相互契合才对?……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去读这本书。
影响是一种行为,而“影响力”则是一种去影响他人行为方式的能力。每个人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的“固定行为模式”,而过往的经验,也早已在脑中形成属于自己思维构架的“图示”,这些经验都会不自觉的去抵御外来影响,想要改变,谈何容易?也许,《影响力》的魅力恰恰在于从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透析宏伟哲理,反向推之,验证哲理的例子又俯手皆是,也许你正经历着,也许刚刚经历过,每每看到《影响力》书中得出的结果,不禁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哦,我说怎么会这样呢?”,等阅尽所有文字,最后,才信了。
而对于我来说,从书中受益的不仅仅是知道了“喜好、互惠、社会认同、权威、承诺和一致、短缺”这六条原则是怎样在生活中一次次的把我们捉弄。更重要的是,我需要重新审视我的工作模式,思考怎样运用这六种“武器”更好的服务于工作,既能“皆大欢喜”也能提高效率。作为市场营销人员,我们时刻在“影响”和“被影响”中轮流角色,怎样做能将“效果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怎样做能让权威的嘴帮我们说话,怎样做能让我们的产品获得最多的“社会认同”,怎样做能让我们在“互惠”的同时成为这个过程中最大的赢家?巧妙的开启“火鸡妈妈”身体里的磁带,能给我们带来额外的关怀;“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互惠原则”告诉我:给予以后的索取更能帮助我们顺利的拿到想要的资料,打造其他公司不具备的竞争能力,为客户的维护和资源的互换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子甚多,举不甚举,只怕是说多了,简单的事情就变得细碎而烦琐。只要稍加留心,你就会发现心理游戏的乐趣。
现在,我似乎明白这本书为什么要用“蒙娜丽莎的微笑”作为封面,也许它意味心理学的神秘源自于人丰富的内心;也许,它预示着当“心理学”与“经济学”相遇就变得微妙迷离却又两者相宜。而这二者的结合,恰恰成就了《影响力》,只要是看过,以后在生活中就难以避免的要给某某事情对号入座。难怪,这本书要以“社会心理学著作”示人而非“销售技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懂得了,学会了,才能在关键时刻帮助抵御那些看似光鲜却暗藏玄机的心理陷阱,不要太大的实惠,仅此一点,足矣!
《影响力》读后感2已经好久没有动笔写读后感了。
该书主要是讲述了六个强大的影响力武器,即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它们从本质来说是人类思维捷径的另一面。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大量信息的时代,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为了适应生存,人类进化出了许多的固定行为模式,在潜意识层面下活动,不占用意识层面的资源,这样就可以简化生活环境,节省精力。而有的人就发现了这些人类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且学习如何去应用,这武器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动机。我们有必要主动去学习、去了解,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影响别人,然后达到目标。
第一个是互惠原理,其实就是鼓励人们要懂得一个道理:如果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某种价值,你需要先付出,商业社会的本质是交换。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一种长期的关系,肯定是基于礼尚往来,双方都能够从这段关系当中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一定是这样的。因此懂得先付出,懂得交换,这样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给予学校保安大叔一声问候,这些我们平常把他们的服务视作理所应当的人,这声问候对我们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他们来说可能是一个惊喜,我们提供了额外的价值,他们也会给予我们关注,更多的照顾,有时候意外的回馈。所以,互惠原理非常强大,甚至可以超过喜好原理,对即使是讨厌我们的人也有效,而且付出和收获可能看起来不对等,你的付出给你带来了远没有想到的收获。我们给予的东西,那种恩惠,可以不只是物质层面的东西,还可以是像微笑、礼让这些非物质层面的,我记忆深刻的是它还可以是主动的让步,拒绝—退让原理应运而生,可以显示我们的诚意,让对方因为我们的退让而有更多的满意感和履行承诺的责任感,运用恰到好处,就可以让我们既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又让对方很满意,各取所需,实现双赢。
第二个是承诺与一致原理,保持一致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试图改变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思维定势是很困难。我们平常没有发现,过去的行为对将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能第一次草率的决定,就那么延续下去了,由于认知惰性、行为惯性。对于自身来说,保持一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不用去思考,这样可以不用承受思考的痛苦,以及逃避可能得到的可怕的结果;另一方面,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也是社会所提倡的,是有道德高度的,因此也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压力。接下来是影响这个武器效度的几个指标。当我们因为许下了某个承诺,导致了自我形象的改变,那么只要将来继续提出的要求符合这个新的形象角色,那么就可以有效影响将来的行为。人的认知、情感、行为有保持一致的倾向,如果出现矛盾,就会使人浑身不舒服,产生去调整的驱力,这个ABC模型也是人们完成改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模型。当我们在认知、情感层面接受了这个承诺,那么我们更有可能去行动;当我们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那么我们的认知、情感也会给予反馈,认可这个承诺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给别人一个台阶下,就是给别人一个好的理由去改变原先的坚持。
第三个是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发挥最大效果的条件是相似性和不确定性。我是在校大学生,因此以大学生为例,很多人都会有迷茫的情况出现,大家对于未来充满了困惑,国内教育方法加剧了这种状况的出现。由于未来谁都没有办法提前得知,这就创造了最好的不确定性条件,另一方面,同样是大学生,我们会更加容易去参照往届学长学姐走过的路,当看到考研人数的数字、考公人数的数字的时候,从众的行为模式就启动了,于是这种热可以延续这么久,一届又一届。我们会想,这么多人都走这条路,那么这条路怎么会是错的呢?还有,即使是错的,那么这么多人走,好像还可以求得个安慰,你看这么多人都错了。虽然说如今盲目从众的弊端已经在被不断的提起,但是我们还是会时常不自觉其中这种行为模式。不过毕竟它大多数情况下是有用的或者并不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损失,因此被一直保留着,而这也是其他影响力武器的共性。还有一点就是口碑,企业如果可以制造一种潮流,像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一样刮起一阵旋风,大家都觉得如果没有看过就没有谈资,没看过就落伍了,那么这种社会认同原理的运用真是太牛了。
第四个是喜好原理,我们都喜欢和我们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也都希望可以成为别人喜欢的人,这里就提供了影响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喜欢的因素,也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实践,用于生活当中提高自己受欢迎程度的方法。一是外表的吸引力,这个很好理解,我们都会不自觉多看漂亮的女生或者帅哥两眼,而且这个会产生晕轮效应,我们会赋予这个长得好看的人更多优秀的品质,这个是父母给的,通常改造的空间不大,但是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卫生还是可以做到的;二是相似性,时不时来句“我也是”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因为类似的观点、兴趣爱好、性格等,或者是同乡、同姓等,都会给我们一种好感,相比较于其他人来说;三是称赞,这个不必多言;四是接触与合作,熟悉感可以提升好感度,但是如果原先就互相讨厌,然后还经常碰面,那么就未必能够起作用了。好感是可以转移的,爱屋及乌就是讲述了这样的道理,让我们和积极的因素联系起来,形成一种经典条件作用,即让对方产生这样的想法:碰到我就会有好事情发生,那么他是不是会更想要见到你呢?
第五个是权威原理,像是北大、清华这样的招牌很响亮,像是博士、教授的名称很震耳,这些都是权威原理在起作用。这些个的标志其实都在传递一种信息,即我们是值得信任的,我们是有实力的,尤其当我们并不了解对方的时候,这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努力让对方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我们考取相关的证书也是为了证明自己具备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这个证书具有公信力,那么这个证书的含金量就更高。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律师需要穿着剪裁合身的高档西装,配备一辆豪华车,这些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想外界传达一定信息的。人靠衣装,佛也得靠金装,别人没有义务花更多的时间了解你,因此你需要靠这些权威象征来证明自己,为对方节省时间。乔布斯营销哲学中的impute也是这样的,你要让对方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你,产品再好也需要好的包装。所以我们去面试的时候需要穿着正式些,不仅是出于对对方的尊重,也是体现一种专业的精神。
最后一个是短缺原理,越不容易得到的东西会变得越有吸引力,尤其当一个东西原本充足,但是突然变得稀缺,而且竞争激烈的时候,会给人很大的压力,害怕后悔,害怕失去机会,会让人变得更加冲动,没有思考的时间,强迫自己去行动。为什么有人说最珍贵的东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就是因为有的时候人们不会意识到它的好,只有在失去了才懂得,才会知道去珍惜,但是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懂得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珍贵是很重要的,你本来就很珍贵,要让对方知道你是很抢手的,让他有危机感,这些在男女生交往中确实是这么个理。所谓的饥饿营销,限制时间、数量,设置条件都是为了让商品变得更加难以获得,如果在加上排队、抢购一空,像小米手机一样,那么就真的是把短缺原理充分运用出来了。
这些是知识方面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运用到生活当中,创新性地运用,因为单纯模仿、复制已经难以奏效了,把这些影响力武器牢记在心,融会贯通,毕竟这些还可以交叉、联合使用,可以变化无穷,十分神奇。思考如何使用这些知识,并且真的在生活当中应用才是最难的,要花时间的,毕竟看一本书用不了多长时间,不断练习才能让自己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影响力》读后感3读了这本书,虽然自己并未读完,但是针对与前面一小部分内容,却有着自己的理解。当你看到这本书的书名的时候,你肯定会联想很多?会猜测“影响力”这三个字到底是什么含义?通过我对这本书前小部分的阅读,这本书主要是向读者列举出各种各样的例子,来说明它所想表达的观点。以下便是逐步来解析自己理解。
针对于本书第一章的内容而言,《影响力》向我们读者展示了这个大千世界的千奇百怪,有行为,有思想。最先引入的便是高价使产品更好的销售。其实使这件事情成功的除了价格外,还应该是产品。我们应该意识到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提高销售量。本质的原因在于例子中的产品是珠宝。珠宝在人眼中都是昂贵的,所以当它超出市场价格外时候,没有人会觉得这是“敲诈”,反而觉得是珠宝本身的物有所值。珠宝是奢侈品,试问一下,如果将珠宝替换成其他小型奢侈品(意思是说没有珠宝昂贵),那提价的后果又不一样。这个例子可以告诉我们,在我们购买同样的商品的时候,要善于分析价格变动的前因后果,节省不必要的开销。当然透过这本书的名字,我又得出这样的解析:影响力,影响我们固定的思维,改善机械的行为。
通过上个例子,本书仅仅是为了引出“影响力的武器”。其实我不太明白这些武器,因为它们都不是实质上的事物。如果你看了这本书中的许多例子后,这武器便不是武器,因为你已经了解对方行为的目的。但是这也是这本书的一个优点,在例子之中告诉你表面中的实质。
针对第二章——互惠。如书所描述的一个古老的原理:给与、索取……再索取。针对我们学习这门课而言,关键在于去分析和理解消费者的心理,然后再适当用各种方法去攻破心理防线,最后达到自己的根本目的。
而互惠就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也许在你平常的生活中没有发现。但是当你读了这本书后,你会发现互惠无处不在。我记得在大学里,有一次我走在路上,突然一个身穿西装的男士,突然就问我有关学校的问题,然后接着就问我是否在学校里担任干部,然后问我是否想在大学里尝试创业,最后我才知道他的目的是在于吸纳校园代理。我并不是抵触校园代理,我觉得这个男士就是用了一种另类的“互惠”原理。他慢慢引导你在大学必须要有所作为,最后再说明怎样有所作为!我想到了每逢大学开学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人上门卖英语报纸。可是很多人都是被卖报纸方所给与巨大的利润所吸引,而其实真正能赚到的却不是很多。当然我不反对这样的事情,因为它能使我们成长,使我们在经历某些事情后更加成熟。似乎有离“互惠”这个主题偏了。接下来让我们回归这本书。
互惠原理的威力在于,即使是一个陌生人,或者是一个不讨人喜欢或不受欢迎的人,如果先给我们一点小恩小惠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请求,将会大大提高我们答应其请求的可能性。其实在结合我们所学课程,我可以理解为如果去降低消费者对推销者的防线。在大街上,你会遇见一些推销人,他们一来就告诉你如果你填了这份调查问卷,就会有小礼品赠送,这种情况你肯定会停下脚步,为他们填问卷。相反,如果他们仅仅是叫你填问卷的话,你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走开。因为我们做很多事情都要与自己的利益相挂钩。当然,雷锋的精神还是要一直存在的,但是现实也是残酷的。也许往往随着世界的改变,人类的某些很纯真的东西也随之消亡。
所以,如果能获得消费者的心,在于你是否让他们感觉到你的服务或者你的商品与他的“利益”挂钩。比如,你去剪头,剪完后朋友都说不错,如果你下次剪头,相信你还是会选择同一家同一个理发师。为何?因为这个理发师让你在你朋友话语中得到的称赞,这也便是所谓的“利益”。
综上,我认为最好的互惠就是让对方感觉不到,在未来却有明显的效果,正所谓“路遥知马力”。以上就是我暂时对于这本书前面小部分的感想。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列举了许多例子,告诉了许多道理,但是书是死,人是活。何为影响力?就是要让我们将死书变活,运用在实际之中。当然你可千万别指望读完这本书,你就能“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但是它能让你少走许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