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有关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浅谈
作者:郝丽君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4期
初中历史课程的开设是培养中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对中学生的价值趋向、人格完善起到了推动作用。然而,传统概念下的历史教学,多数采用了强迫记忆的方式,使得学生对历史课程的认识停留在一个抽象、乏味、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不足。我校历史教师们从历史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学生差异化培养的目标,为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历史学科教师们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顾问”“参与者”“协作者”,使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让学生尽可能“活动”起来,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史、在“活动”中悟史、在“活动”中明理。运用各班的小组长和主持人带动全班学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并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认知,陶冶他们的情操。
一、在差异化教学策略中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教师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程度,出现了传统意义下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方式。而泸溪四中差异化教学策略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地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历史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让同学们相互交流各自了解的世界历史'?v:shapes=“_x0000_i1025”>人和事,这样同学们会把自己知道的绘声绘色的描述出来,这时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予以肯定,特别是肯定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些同学成长为历史学习的中坚力量和历史学习的带头人,称之为“小组长”和“主持人”。让他们占据学习的“主角”位置,把更多的学习时间留给他们,把更多的发挥空间还给他们。主持人和小组长带动学生学习探究,让学生自己去“说”对历史知识和观点的认识。这样一来,不但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且还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驾驭能力,从而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收获的快乐,为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教师下一步教学目标的确立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二、回归历史事实,让历史知识形象化
历史知识学习的内在意义在于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综合素质、身心修养、价值观念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自己人生的发展定位尚处在“雏形期”,因此,如何让历史知识发挥出特有的导向和基础作用,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泸溪四中提出了让历史课堂知识形象化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巧设历史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场景,用历史知识生活化的思路去叩开学生理解的闸门,从而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知道,每历史观点都是在历史事实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如果,我们单纯地从知识的关键字眼去理解和讲解并开展教学,将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变得抽象。反过来讲,我们用历史中的事实去验证观点,也就是运用不同的“数据”去倒推一个“数学等式”,那么这个历史观点将会变得真实,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会更加深刻。例如,我班学生主持人在讲述“林肯成长与战斗”这个故事的过程中,让各位小组长扮演不同的角色来演绎整个故事,学生全被吸引住了,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到了课堂的知识,而且还对历史事实做了比较准确的定位。可见,通过教学过程中历史场景化片段的引入,增加了学生与课堂的粘着力,使课堂气氛一直处在活跃的状态,提高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革新背景的历史课堂,教学策略只是可被定义为教师培养学生的一种手段,学生懂得高效的学习策略和掌握对人生的认知规律才是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校本着“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开展层次教学,通过对学生差异化培养,让学生主持人与小组长带领全体学生一起进步,共同提高。同时,教师们指导学生善于应用历史课本中的素材,以历史事实深化历史知识,让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知识的正确策略从而推动学生学习全面进步与发展。
第二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浅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各位同仁探讨、商榷。
一、深刻认识历史教育的本质,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根本追求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
“关注生命发展”这一教育的本质追求使新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回归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教育”应当是以人类历史文化的丰厚营养来促使人的智慧、情感与人格不断得到发展、完善和升华,以促进人的生命整体不断获得发展为根本追求的学科教育。
从历史教育的角度看,以人为本符合历史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的教学要求。历史学科不仅仅是史实的载体,更是人文精神的载体。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历史教育显然可以且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的趋向而努力,应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 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应积极开发其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疏源导流,促进智力发展的益智功能。
历史教育怎样实施以人为本?历史教育必须增加一定量的文化史、思想史、风俗史、科学史等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方位的、各个角度的对人类的文明与野蛮进行鲜明的对比,深刻认识两者的关系,使学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历史,明白人类奋斗的目的就是要使自己及自己的同类生活得更好。历史教育要使学生站在世界的高度了解世界历史,关注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分析本国在国际社会的作用和地位、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中国融入世界的时代大潮中更好地胜任时代的使命,迎接中国同国际接轨的挑战,并用世界的眼光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和人类共同的问题。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 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
四、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历史教学观
1.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历史教学,应该是通过教授历史,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教化功能,从而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和可持续性终身发展的目的。这也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理念,更重要的是必须改变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行为。
2.教有生命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过于注重书本知识,多数是在灌输僵死的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机械的强化训练。这样的课堂与学生的生 活世界是完全割裂开来的。
历史是有思想、有情感、有生活的学科。体现在课堂教学里,就是我们的历史教学应充盈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化特点,应使人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强劲跃动着的生命脉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因此,历史教学应以鲜活的生命个体——学生为中心,传授包含着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的历史知识。其次,在历史课堂里应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有生命激情与灵性飞扬。“历史之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有血有肉的回忆”。学生最崇尚最向往的是主体参与、充盈着生活气息、富有浓厚的情感色彩的活动体验式历史教学。再次,“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教学生从历史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思维,促成学生智慧的生成与发展,历史课堂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一种自由、和谐的氛围中不断得到陶冶与美化。历史课堂还应当重视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使生命得到不断成长。只有树立“生命课堂”观,才能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大胆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积极投身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打造历史魅力课堂,高效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三篇: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txt始终相信,这世间,相爱的原因有很多,但分开的理由只有一个--爱的还不够。人生有四个存折:健康 情感 事业和金钱。如果健康消失了,其他的存折都会过期。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历史是一门常教常新的学科,面对异于通史体例的专题式模块内容,更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本人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一、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二、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
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平铺直叙。
三、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其表现欲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实现,深刻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推动其不断进步。其次要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也会越来越大。面对创新之路的艰难险阻,只有那些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并始终如一地坚持创新的人,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历史学科的优势,这方面的历史事实可谓数不胜数。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四、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要求
首先,要全面更新教育理念。如果说“旧”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更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即重视教学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和谐活跃氛围;师生关系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的互动关系,在互助合作探究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的来说,新教育理念就是教师要更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其次,要更新文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独立的学科教育,即使跨科联系,也是服务于本学科教育的需要。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理论,优化教学内容,强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主动地跨科渗透。这不仅要求教师更新专业知识理论,而且要进一步拓宽相关学科知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其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和全球史知识;二是要有超出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三是在旧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融入新历史观,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等。
第三,要完善人格修养。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会做人”之人。因此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格修养:一是现代意识修养,如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全球意识等;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传统道德修养;三是树立民主平等观念。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作为教育过程的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教师一定要有机遇意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于历史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改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呼兰区杨林中学汪娟
我市新课改已如火如荼的展开,许多教师都有不少的心得和体会。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决大多数教师仍推行着一套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教师主导地位,轻学生主体地位,形成灌输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教育,学生的人格不能健全地发展;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等等。这样,将本来应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毫无生气,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严重压抑。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怎样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呢?初中历史课程历史跨度长、内容多、范围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呢?笔者作为战斗在教学第一线历史教育工作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的: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对学生来说,学习动机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而力求学好的一种内部动因。因此对教师来说,在教学中如何提供诱因,使学生那些潜在的、肤浅的需要变成实实在在的需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就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上初三历史《为民族独立而战》时,课一开始我就播放自制小电影《波士顿枪声》,并让学生结合小电影畅谈他们所了解的美国情况,学生们争相发言,还有的出示图片,内容涉及到美国近代、现代各方面的知识。有的同学还找了些插科打诨的滑稽材料,再配以幽默的讲述,不时地引起同学们一阵阵欢乐的、轻松的笑声,使全体同学都能自然地进入到对美国历史的学习中去。有了这种积极向上、乐于学习的心态,我便趁势将学生引入正题。而学生的思维阀门一旦打开,他们的学习劲头、思维的敏捷度便会提高好几倍。因而这节课从头至尾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高昂的情绪,都体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激励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我们教师去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来的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比较注意这一点,我从日常生活开始,尊重每个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如在回答“公元前221年为什么很重要?时,教参的表述是:因为这一年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而学生是这样说:“因为这一年战争结束了,天下太平了,所以老百姓欢欣鼓舞。”我认为意思相近,予以肯定。又如在讲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原意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他各家思想都受到排斥。学生这样解释:“封建社会只推崇儒家思想,而排斥其他各家思想。”从字面上或意思上也可以说得过,所以还是要给予表扬的。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使我们的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组织学生讨论和辩论,加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是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或者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把学生分组(一般情况:5-6个学生为一组),根据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边在教材中收集信息资料,边在小组讨论中分析判断。在学生讨论时,我作为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作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最后由各小组派出代表回答问题,其他成员也可作修正补充。在设计问题时,我会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教学、区别指导,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重新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由于这些讨论题都是在一段精彩的录像或是学生生动的朗读之后进行的,因此在小组讨论时,学生的情绪高昂,各层次的学生都很投入。这样,加强了师生间、学生间的合作与交往。组织学生参加辩论,让学生在唇枪舌战中进行主动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如:笔者在上“拿破仑的文韬武略”时,把学生分成“功大于过”和“过大于功”的正反两方学生,让学生参加辩论,学生们为了准备辩论,广泛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室,电子备课室等等)。在辩论中,两方围绕本方的观点列举了许多事例,学生不由自主的学习和掌握了历史知识,通过双方的辩论学会了怎样分析历史人物。在辩论中,发展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了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自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一名好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心目中的“英雄”。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更应认识到21世纪的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的教学。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形成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实践,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
第五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花梨乡中学教师
胡嫄
作为初中历史老师,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到实际的教学中去,来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预习,激发兴趣
在新课改的精神要求下,历史教学越来越要求历史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真正将课改精神贯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去。新课改标准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就是要求给予学生更广阔的自由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搞好课前预习,不仅仅是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改变以往教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探究时,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确定探究的对象,设计探究的程序,收集所需信息,检查自身学习中存在的疑惑,直到最后得出结论。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否则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
二、发掘学生潜能
教师要适应学生,适应学生的基础,适应学生的特点,关键要适应学生以往养成的一些好习惯;其次老师要放开架子让学生适应自己。适应的最高境界就是默契,每个学生不同的神情,老师能体察出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程度;老师的每一种神情、动作,学生都能体会出所传递的知识信息。当然,良好默契的历史学习氛围的养成,是历史教学活动的难点,也是闪光点,它要求教师:教风民主、知识全面、思维敏捷、驾驭课堂娴熟自如,调控得心应手。特别表现在学生质疑问难题上教师要坚信:态度上只有沉下来,学生的问题才能提上去。同时,师生都应明白这样几句话:举疑不在大小,不会则难;解疑重在点拨,喻则善教;求知不应待知,自得才乐;知识重在探究,积累乃博。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三、注重教师角色的转换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 》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见,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必须从传统的中心地位退出,让位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实现历史教师的角色转化。
教育的意义,本来就是建立在促进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之上的。而“应试教育”的弊端,就是“只见分数不见人”,只看重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把教育“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异化为“以分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教育过程中充满了人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就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成人、成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努力做到着眼学生整体发展,立足每一个学生个体成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包括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层次、不同个性特长的学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平台,获得最大最好的发展。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的角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全面主宰学生的学习,是历史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历史知识的唯一来源。而现在教改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所以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知识结构的互动就是学习内容的综合教学,是知识与知识、师生与知识、现实与历史的交流与对话,表现为课堂内容上加强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如史地、史政、史文等的综合。
新教材要求师生在互动的教学中共同体验,一同成长。这就要求教师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经常对自己在课前的思考,上课中的体验,上课后的认识进行认真的反思,不断总结教学中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能力稳步提高。注重学生的“学”,既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现状,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倾向,个人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积累等。“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课堂设计只会与学生的实际相差甚远,一堂课下来使师生双方筋疲力尽,收效甚微。所以教师要在“教师的行为”和“学生的行为”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热闹”中“有序”学习,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以落实。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历史课堂,使课堂教学手段能发生巨大的变化,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走进初中历史课堂,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多媒体把文字、图片、视频、声音、动画等集于一体,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再现性和运动变化的可控性、模拟性以及强大的交互功能。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让教学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的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其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有容量大、节奏紧、直观形象生动等特点,为教师灵活机动的教学、历史和现实的结合、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的培养、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创造了条件。学生不再是一个书橱,而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品味人生,思索现实、预测未来,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潜移默化,影响自己人生发展的轨迹。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棘手的事物简单化、平板的形象立体丰满化,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中见其人、睹其物、闻其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极大地优化了教学目标,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新世纪、新时代、新教材、新方法、新课标为当前的历史教育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舞台,历史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教师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要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适当”,恰到好处。通过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学习、研究与反思,综合自己实际,才能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