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生厌学症的产生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症的产生及对策 众多调查资料表明,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 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 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 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 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 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 业,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 脾气暴躁甚至歇斯底里.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厌学症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 原因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 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 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 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 是失败感,自由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 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上 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 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作为一名教 师,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转化差生,全面推行素质 教育, 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如何有效地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呢?可试着从以下几点入 手.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要改变厌学学生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 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 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学生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 学习由厌恶感, 恐惧感变为愉悦感, 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 学习.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让厌学学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 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 也是一个有能力,有前途,受尊重的以,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学生的评价必 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3.培养
第二篇:中学生厌学症
中学生“厌学症”怎么办?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往往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认真听课,不能完成作业,害怕考试;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旷课逃学;严重者一提到学习就恶心、头昏、脾气暴躁。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厌学症是由于孩子学习行为获得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中学生患病率最高。其内在原因是由于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存在偏差,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也起消极的强化推动作用。有的孩子学习基础较差,由于种种原因,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又长时间受到社会的偏见、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另有一些孩子小学时成绩较好,上了中学后生活、学习环境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也容易患上厌学症。
如何有效地矫治孩子的厌学症呢?
1.改善环境,愉悦心境
要改变厌学孩子对生活的态度、对学习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一个好的环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相互配合。社会的鼓励、家长的关怀、教师的重视、同学的友好都有利于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消除厌学孩子被抛弃、被歧视的感觉,对学习由厌恶感、恐惧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环境中的生活、学习。
2.改变观念,接受自我让厌学孩子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变厌学为乐学的重要一环。应认真地发现厌学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让他在前后比较中接受自我,认识到自己并非无可救药,而是能学好的,相信自己也是有能力的、有前途的和受尊重的,改变自己无能的观念。当然,对厌学孩子的评价必须客观、中肯、善意,不能讽刺偏激,以免增添逆反情绪。
3.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厌学情绪的孩子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能否彻底转变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孩子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当然,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孩子,靠以上常规性的辅导和转化还不能根治的,就必须尽早请心理医生诊断,利用医学手段来治疗厌学症。
第三篇: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教育管理及心理
小学生厌学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怀化市芷江县大树坳中心小学 江宁
当前不论在我国的城市还是乡村,不论在条件优越,教学丰富的发达地区还是在条件艰苦,资源贫乏的地区,小学生厌学心理是比较普遍的。厌学是小学生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学生一旦厌学,就会对学习不感兴趣,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甚至抵触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家长有逆反心理,有抵触情绪;厌学的学生还常伴有品行问题,严重的会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会严重阻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消除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厌学现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就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小学生产生厌学的成因,从学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其给出了相应对策。
一、小学生厌学的原因
学生厌学的表现基本有三种形式:第一种,虽然有些孩子成绩还算不错,学习状态还算积极,有一定的目标,但那是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被迫学习;第二种,目标不明确,虽然天天坚持正常上下学,但孩子对上学不感兴趣,在校学习状态消极,学习效率低下,作业质量不高,感到学习很烦,怕考试,讨厌老师,每天生活在无聊、无奈之中。第三种,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再也学不进去,觉得上学学习简直就是一种折磨,开始找各种借口不写作业或不来上学,有的甚至偷偷的逃学,更甚者最终可能会选择退学、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
㈠、学生自身因素
1、学习目标不明确。有的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学习只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老师,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在学校混日子,又怎能快乐、又怎能爱学习,又怎能不厌学。有些学生智力低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佳,他们感受不到学习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对学习感到乏味,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所以厌学。
2、未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小学阶段要让孩子学会听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完善的健全的人格,必将对他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也会越来越多,如果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将无法快速的接受越来越多的学习任务,上课时不知道如何听课,课后复习也不知道怎样做。尽管他也很努力,但成绩较差。正如美国教育家赫尔所说的:“习惯不形成,学习等于零。”而这些学生将他们的成绩差,错误的归因为自己天生愚笨,能力不强,这种想法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中,如此恶性循环,就患上了厌学症。㈡、家庭因素
1、要求过高。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要求与期望过高。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
2、溺爱。家长的听之任之不重视。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打电脑也从不过问。孩子必竟是孩子,他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听之任之,不重视,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
3、缺少关怀。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不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却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㈢、学校因素
1、应试机制下的评价标准。一些学校对小学生评价的标准主要建立在分数的基础上,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失去信心。
2、过重的学习负担。由于素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学生疲于应付题海战术,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果,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
3、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时期,小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但是,有些教师对待好学生亲切关怀的态度和对待差学生冷漠无视的态度形成了强烈对比,伤害了部分小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了小学生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其不愿意学习该教师讲授的课程。某些教师采取“填鸭式”教学法,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知识更新加快,使得有些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成绩一直下滑。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知道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师生关系淡漠,学生学习的信心与动力消失,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生厌学的对策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把孩子当作自己的朋友看待。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特别是留守儿童,家长不要只是提供衣食住行等物质品,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这样可避免或减少孩子厌学、逃学问题的发生。不要等到事情发生了在怨天尤人,那将于事无补。
2、加强家校联系。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做到联手共管,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学校要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填写家校交流记录表、电话联系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如何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作为家长,要关心孩子平时的一些心理,生理上的变化,对孩子在家的行为举止,多与学校老师交流。关心孩子在学校的一些情况,与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存在的问题。经常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使得在思想上与学校保持一致。
3、学校方面:培养学生兴趣,疏解心理压力。(1)创造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信心是前进的源泉,进取是成功的根本。在学习上,气可鼓而不可泄,教育的技巧就在于如何创设成功机会,满足学生高层次需要,厌学者的显著特点是丧失了信心,若老师适当地降低学习要求,创设情境,让学生成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信心、期待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增强信心,克服自卑,纠正厌学情绪。(2)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学习动机的表现之一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它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机,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科学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召开故事会,介绍一些名人奋发读书的故事,开主题班会,如:“美好的原望”、“十年后来相会”,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自觉刻苦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使学生看到知识的价值如: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组织学科兴趣小组,开展小创造小发明,小论文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参与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调整价值取向,热爱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把趣味游戏与课堂教学糅合起来,让学生在趣味游戏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满腔热情关心学生。小学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不能采用单调死板、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一种枯燥无味的心理状态,致使学生感到学习成了一种枯燥无味的负担。因此,老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采用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的教育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语言准确、生动、简洁、形象、幽默、逻辑性强、重点突出,学生的大脑皮层就会兴奋起来,注意力集中。老师还要经常使用幻灯、投影、实验、录音、录象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减少笔记和作业负担,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发现厌学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如:学生偶尔答出一道题,提出一种见解,老师都应有意识的表扬,使他们看到希望,树立信心。
总之,小学生厌学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人为因素长期的,多次的影响结果。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需要学校、家庭、以及自身的共同努力。农村孩子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更是中国农村的希望。对于厌学的学生,教师要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进行教育和帮助,切实解决好他们的学习心理问题,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在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走好人生每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博文;小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初探《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第3期
2、岳焕芹;《农村小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研究》;2012年4月
3、周冰兰;《小学生厌学初探》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心理教育论文: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安铺中学 黄妙锋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
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 1 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 2 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4 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
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 5 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 6 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
2011
年7月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状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厌学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普遍现象。众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有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存在厌学情绪,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演化成厌学症,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对于 “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发展与健康成长造成极大的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现状分析
调查显示,许多中学生认为:从小学到现在,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作业、考试、分数,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这样自然导致了厌学情绪的产生。老师的脸色难看,家长的唠叨难听,学习没有一点乐趣。
而厌学情绪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厌学症。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患有厌学症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目的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尽管这一观点现阶段已缺乏市场,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或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此外,学习成绩差,且每况愈下。
厌学症对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健康具有极大的危害性。笔者十几年来通过与学生多方面交流,发现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成因机制。
一.外部原因
(一)社会因素
1.社会大环境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思想意识及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日常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价值的体现也尚未被社会充分认可。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消极的影响。有些学生由于耳濡目染了“暴发户”家长或周围人群的所谓潇洒的生活方式,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产生了不正确的认
识。
2.低俗文化的传播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社会上的不健康思潮、不良行为和不正之风,加上西方社会的精神垃圾以及乘虚而入的丑恶现象,无时不在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必然会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3.校园周边环境差乱。不容忽视的是,不少游戏机室就开在校园附近,网吧、电脑房也随处可见。校园门口摆设的桌球摊点和夹带黄色内容的书籍、卡通片比比皆是,吸引学生消费。学生又不具备科学的分析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很容易沉迷于这些无聊的活动中,结果往往使学生忽视了学习,这也是现在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4.社会更加激烈的竞争给学生心理上造成的影响,即高压力产生的负面效应。压力过大,孩子没有时间休息,娱乐,因此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出现厌学心理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二)学校因素
1.目前中学教育还存在重应试、轻素质的现象,“分数至上”仍有一定的市场。现在还有不少人为了抓“分数”,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外界的功利评价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学校办学思想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多中学教师心理压力很大,这些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学校领导、家长等因素,结果导致许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为了在评价中获得好成绩,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压力。一些班主任只重视成绩的不断攀升,忽视学生能力培养与个性发展,造成大多数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事,产生很大的厌学情绪。
3.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学生,有相当数量是早晨6点钟起床,一天要上八九节课,中午被困在教室接受教师的“补充”讲评,下午五六点钟才能回家,晚上还有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要做。双休日要参加各种“提高班”、家教,有着做不完的作业和应付不完的考试,很少有节假日,这样的负担就是成人也难以承受。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痛苦、产生厌学情绪以及对学习丧失兴趣的主要原因。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保护和培养。很多学生还没有真正领略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而从一踏进学校的那刻起背上了沉重的课业负担,长期被动学习带来的只能是逆反心理状态。
4.部分教师教学水平偏低。
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不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而是将学生置于题海之中。结果大量的机械式的作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就像机器一样,整天忙忙碌碌而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三)家庭因素
1.父母的高期望值所带来的负效应。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学生小学时成绩较好,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
事,但父母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家长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我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这种期望值的时候,他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父母对自己的要求。
2.家庭教育方式不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的成就评价方式极端化,他们只重视眼前的成绩,无法冷静、客观地以长远的眼光去对待自己的孩子,整日以压力、唠叨去驱使孩子,完全忽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当孩子达到他们所要求的目标时,就不惜“重金”满足孩子的欲望;而当孩子“不争气”时就冷眼对待,或放任不管,这都会对孩子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二.内部原因
(一)学习能力薄弱
部分学生在文化学习方面先天不足:智商不高、能力缺乏,这类学生往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或者只会死读书,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二)个性特点不良
如意志力薄弱,一些学生上了中学后学习环境发生改变,面临新的挑战,由于心理适应能力差,在挫折和失败面前无法正视自己,丧失自信心,消极地对待学习,从此一蹶不振。
(三)学习行为盲目
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笔者曾经在一堂英语课上提问,“你为什么学习英语?”,结果近80%的学生表情很无奈,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学校要他们学习英语,个别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有英语考试”。这种为考试而学习的想法其实在学生中是很普遍的,他们根本就没意识到现在所学的学科对将来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很自然的了。
措施对策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势必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那么如何防治学生的厌学行为呢?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
一. 须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政府领导要建立和完善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树立起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社会发展观,努力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净化学生生活的社会环境。网吧、网络游戏、电子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对中学生的诱惑力是巨大的。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期,一旦迷上此类场所,必将无心于读书,最终浪费了大好时光,遗憾终生。所以作为政府要协调社会各方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整顿娱乐场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 充分发挥学校在防治学生厌学现象中的主体作用
1.学校内部要转变评价观念和课程结构。
学校以分论质、唯分是求的做法必然导致教师教育行为的偏费。只用文化考分就把学生分成“优生”与“差生”,是片面的,也是很不科学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有潜能,都有自己的长处,只要适合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他们都能
学好,都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现代教育应该适应并能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增加学校课程的多样性、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增强学校教育对学生的适应性,让每个人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会让每个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学习的成功,避免厌学的产生。
2.发挥学校各种力量,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校通过日常各种适合每个学生个性展示和能力发展的活动,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并使其在良好的集体环境中形成正确的人际关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如举办多种类型的文艺体育比赛,举办特长培训班,开展各种社团活动等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这种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能够无声地起着教育人、改造人和鞭策人的作用。
3.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强化其主体作用的发挥。
班主任是学校最基层和最直接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班主任的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学生思想工作做得深入扎实,这个班学生的“厌学”现象肯定会少,学习风气肯定会好。因此班主任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切实提高课堂质量。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只有对教师无比信赖和崇敬,才会喜欢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前面在分析中学生“厌学”的原因中,其中一条是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授课方式,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尽管教师学识渊博,在讲台上讲得天花乱坠,但有些学生还是不愿听他的课而产生“厌学”情绪,结果是教师埋怨学生难教,学生则埋怨教师授课听不懂。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要了解各个年龄段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教育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不能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应该提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己思考,自己消化吸收。教学双方有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学生自然学得起劲,学习的积极性也会逐步提高。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
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首先,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无意之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其次,家长应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前面说过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结果南辕北辙。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总之,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家长要讲究引导方法。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而且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结论
综上所述,中学生“厌学”,除学生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较差外,也与社
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家庭教育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注意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那么,中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地扼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