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宜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探索
宜宾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探索
宜宾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谭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党和政府为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县自2006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称新农合)以来,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理念,逐步建立了比较规范的以大病统筹补偿为主体的新农合服务体系,基本运行良好。笔者经认真调查研究,认为还需强化管理、制度和创新,不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良性发展。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农效果充分体现
(一)参合率逐年增长。宜宾县2006年参合685844人参合率78.1%;2007年参合791574人,参合率88.37% ;2008年参合812152人,参合率91.01%;2009年参合832471人,参合率93.19%;2010年参合846539人,参合率94.02%。
(二)受益面逐步扩大。2007年全年参合农民门诊就医145816人次,住院补偿54533人次,总受益人群200349人次,占参合人数的25.31%;2009年全县参合农民门诊就医175435人次,住院84480人次,总受益人数276876人,受益面达33.26%。截止2010年5月,全县参合农民门诊就医75926人次;住院36161人次,补偿比例达49%,较去年同期的44%增长5个百分点,其中乡镇住院25291人次,补偿1398.23万元,补偿比例达60%;县级医疗机构住院7105人次,补偿867.26万元,补偿比例达54%;县外住院3765人次,补偿750.19万元,补偿比例达30%;门诊统筹和定额补助共4487人次,补偿99.85万元;二次补偿195人次,补偿42万元。
(三)基金运行平稳。2006年统筹基金补偿1510万元,使用率为82%;2007年统筹基金补偿2866万元,使用率(统筹部分)高达91.9%;2008年统筹
基金补偿3953万元,使用率为85%;2009年统筹基金支出6117万元,基金使用率93.2%,高于市平均水平。截止2010年5月,基金专户收入5002.078万元。其中,统筹基金3309万元(省级2709万元、县级600万元),参合农民家庭帐户基金1693.078万元,统筹基金人均到位39元,到位比例为35.45%(2010年统筹基金人均财政补助110元/人)。基金支出3617.11万元(家庭帐户支出467.19万元,统筹基金支出3149.92万元)。目前到位基金使用率达95.19%。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的主要问题
(一)监管存在一定隐患。突出表现为乡村管办不分,乡镇“新农合”办公室设在卫生院,院长兼任合医办主任,合医经办人员工资在卫生院支出,无法履行监管职责。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政府对农村医疗机构实行差额预算管理,医院的职工收入、业务运转和自身发展离不开单位的经济收益,导致医疗机构以及职工在诊疗服务过程中的趋利行为难以避免。
(三)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监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存在农民的趋利心理难面对;医疗机构趋利行为难避免,不合理医药现象时有发生;医疗风险难预测,检查、用药合理性难掌握;违规行为难处罚等问题。
(四)经办机构服务有待加强。新农合经办机构人员一种是财务人员,一种是医务人员,既懂财务又有一定医学常识的非常少,要切实做好医疗报账工作难度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对策建议
(一)完善日常运行机制。
1.健全内控制度。建立干部联系制度、专项量化考核制度、医药费用控制制度、不合理医药处罚金单位和个人分摊制度、警示告诫制度、人民代表评议制度
等工作制度等相关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监委应不定期召开专题工作会,研究解决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工作透明度,增强老百姓对党和政府的可信度。
2.创新监管方式。建立“分组轮换式包片工作责任制”、督导记录工作制、重点指标量化监控办法、诊疗服务效果评价等监督管理措施。大力推行四级审核制度,在监管审核上根据部分定点医疗机构存在的不合理诊疗行为,在常规的三级审核制度的基础上,增加集中会审制度,切实规范诊疗服务行为。推行“一承诺双签字”制度,在动员缴费登记过程中,联系户干部上门2次以上动员,农民仍然不愿参合的,农户主书面承诺自动放弃当年参合,年内生病住院不能报销责任自负,户主与联系干部双方签字确认。强化监管制度,包括专家查房制度、现场病历会审制度、补偿病历倒查制度、概率性处罚制度、五保户和伤残军人住院“双报备”制度、大额医疗费用直审制度、补偿担保书制度、自费告知签字制度、被扣减费用分摊制度、忽然住院流程环节签字制度等制度,有效提高基金的使用效率。
3.完善监管手段。大力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制管理,严格落实监管日志和督察记录,确保工作责任的落实。完善网络直报监管,实行网络监管和现场督查相结合,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诊疗服务行为进行网络适时监控,坚持住院信息24小时录入制度和出院待补偿三日清零制度,保证即医即报制度的落实。联合现场督查,组织医政、合医机构和医疗专家组就医疗机构在依法行医、依法执业、合理收费、合理诊疗、即医即报、信息管理、信息录入以及医疗服务行为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现场督查,切实规范定点医疗机构不规范诊疗服务行为。强化费用控制,重点对平均床日费用、药品费用比例、平均住院天数、自费比例控制、推进单病种付费方式改革、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量化指标控制管理,严格控制诊
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基金封闭管理,坚持“合医管帐、财政管钱”的“钱帐分管”原则,确保基金封闭运行和安全。
(二)不断强化体制改革。
1.乡镇合医体制改革。一是管办分开。把新农合监管职能从卫生院剥离出来,成立独立的乡镇新农合办公室,其编制、人员、经费、工作直接接受县级新农合管理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以利发挥前沿监管作用。二是审核与报销分离。乡镇卫生院收治参合病人住院时,实行24小时内通过网络向合医办办理入院登记手续,出院时备齐资料先经合医办初审签字后再由卫生院直接垫支补偿费用。
2.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按定额定项和购买服务等方式补助。探索建立卫生系统会管中心,强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根据国家制订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和配送制度,鼓励各地探索进一步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采购方式。
3.构建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应着力于过程监管,努力追求机制的科学化,方式方法的制度化、规范化。主要针对药品费用限制、平均床日费用限制、《目录》外费用比例限制、实际补偿比例控制等四大质量指标控制。二是推行费用支付方式改革。积极探索单病种定额付费模式,超限额费用由医疗机构承担。三是针对高价新特药,二、三代抗生素应用混乱,积极开展合理用药培训和专项检查。四是严格执行住院双向转诊制度。
(三)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1.惠顾特殊群体。在制订相关合医政策时尽量考虑特殊群体。一是保证参加了校园保险的在校学生发生伤病时能同时得到商业保险和“新农合”的报销。二是对外出民工人群,合理回避异地医疗收费标准和诊疗习惯不同等因素,只要是诊疗必须的费用,均可在扣除相应的起付线后按比例予以核报。三是民政、扶贫等部门代缴全县绝对贫困户、五保户和伤残军人的参合资金,并提高五保户、精神病人、绝对贫困户、伤残军人等补偿报销比例。四是大力实施对住院顺产、一般剖宫产、结核病人等定额补助,推行大病特补政策,对部分参合农民患大病产生高额医疗费用,影响生产生活的现状,实行了大病特补措施。五是实行门诊慢病补偿制度。对中晚期癌症病人门诊放疗、肝硬化(肝癌)和肾功能衰竭病人门诊透析、长期卧床瘫痪病人、爱滋病人、系统性红班狼疮等慢性病人的大额门诊费用,在一定年度封顶线内,给予较高比例补偿。
2.提高基本医疗保障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药服务提供方的谈判机制和付费方式改革,合理确定药品、医疗服务和医用材料支付标准,控制成本费用。合理解决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做好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衔接。
第二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2012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0326人,参合率98%。截止2012年10月20日,共有2416人次享受到住院报销,实际发生费用475.7万元,报销金额355.6万元,其中在镇卫生院住院2343人次,实际发生费用371.2万元,报销费用310.6万元,报销比例90%;镇外住院73人次,实际发生费用104.4万元,报销金额44.9万元,报销比例43%;住院分娩39人次,实际发生费用5万元,报销金额0.78万元;门诊126546人次,实际补偿122.3万元。
现将我院运行存在问题自查汇报如下:
1、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到目前为止,还有少数参合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报销范围和比例,就诊与转诊程序不够清楚。
2、入院指征把关不严。少部分病人存在挂床现象,入院身份审核未认真与身份证相核对。入院网络登记不全,部分病人入院后未在网络进行登记。
3、住院单病种费用增多,表现为检查增多,抗生素运用过多,如部分阑尾炎病人费用超过2000元。
4、出院病人结帐不及时,部分病人出院较长时间后才进行结算。
5、外伤调查未能及时调查,调查情况与村证明材料不完全吻合。
6、公示制度未落实到位,未按每月到各村进行公示。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院制定相关整改措施如下:
1、加强领导。成立以院长周茂雄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加强对合作医疗监管,高度重视,落实新农合各项政策与制度。
2、全员动员。与医生签定新农合责任状,实行责任追究制,严把患者入院身份审核、入院指征关,加强住院患者管理。
3、规范行为,控制单病种费用,执行住院一日清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
4、加强合管员职责,实行管办分开,坚持合管员查房、入院资格审查、外伤调查,定期到村卫生室对新农合进行公示。
5、进一步对新农合政策进行宣传,提高参合率,使广大参合农民切实享受到新农合政策带来的好处。
沈集镇中心卫生院 2009年4月6日
第三篇:201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体验省情 服务群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了促进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基层一线砥砺品质,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锻炼作风,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运用真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我校开展了“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
为了解新农合的运行情况,借2012年暑假之机,与同学一起在重庆市大足区通过走访当地财政局,走访村委会,走访农户家庭,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做了相关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医院,农民等。通过调查,我对新农合政策的运行情况有了切身体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前言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是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从2003年起在全国部分县(市)试点,到2010年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同与旧制度,新农合主要加大了政府支持力度,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提高了统筹层次,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等。新农合的实施,帮助农民抵御了重大疾病风险,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有效的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二、基本情况
通过在重庆市大足区的调查得知,自新农合实施以来,参合率逐渐上升,从2007年2月初开始,大足区24个街镇乡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各街镇乡的共同努力下,全区参合农民达56.5万余人,参合率达73%以上,农民个人缴纳参合资金565万余元,新农合工作总体运行平稳,态势良好,已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县农村“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门诊医疗”的新农合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医疗负担,缓解了广大农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为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大足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几个月的实施,新农合制度已初显成效。自3月1日启动新农合报帐至4月底两个月时间,累计补偿医药费用233.6万余元,共有131318名参合患者受益。其中:县内新农合住院3620人次,住院补偿医药费用
1614606.49元, 住院次均医药费用1670.25元,住院次均报销医药费用446元,住院报帐比率为26.7%;县内新农合门诊127545人次,门诊补偿医药费用
534870.9元,门诊次均处方费用12.25元,门诊次均补偿4.19元,门诊报帐比率为34.23%;转县外就医和外出务工人员就医补偿153人次,补偿费用为186622元,次均住院补偿费用1219.75元。随着时间的发展,大足区的参合率已由2007年的73.39%增加到2012年的95.31%,增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包括从2012年起,各级财政对新农合的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0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参合资金也越来越多。
三、出现的问题
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过程中,纵使有很大的进步,但也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1、监管力度不够,有待加强,少数定点机构还存在挂床住院、滥检查、滥用药、小病大治,导致有的医院费用增长过快,农民群众受益降低,甚至还存在假资料骗取基金的行为。
2、工作人员编制较少,工作量大,再加上有的乡镇人员不是很稳定,信息系统还未与医院管理系统顺利对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办事效率。
3、管理乡医较难。由于乡医人数多,管理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4、统筹层次低,抗风险能力不强。农合实行以县为单位统筹,抗风险能力低。
5、新农合基金管理主题混乱,新农合基金以卫生局为管理主体,而卫生局本身又是医疗服务的管理者和提供者,期间的利益纠葛使其管理行为容易出现偏差。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不到位。政府调整过快,百姓认可度较差。
四、解决办法
针对这些问题,我觉得应该通过以下措施来解决。
1、建立管理监督机制,使新农合真正取信于民。一是充分发挥监管机构的职责,切实履行组织,管理,指导工作,对定点医院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医院的办公是否符合规定。二是完善基金监管机制,确保基金运行的透明度和高效性。三是加强经办机构的建设,按该规定落实人员编制,改善办公条件,加强规范管理。
2、深化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了解,提高参合度,扩大农民受益面,提高满意度。
要大力宣传合作医疗的出发点,目的及农合的现实意义。使医疗制度深入人心,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使其自愿参加合作医疗。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报销比例,让农民感觉到新农合的好处,调动农民参合的积极性。
3、推进服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服务管理。要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网络。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合现有卫生资源,建立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承担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提高服务人员的认识,把服务群众,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关心和服务患者作为第一职责。
五、总结
在这几天的以“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为主题实践活动中,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民生工程,直接关系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农民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享受生病所产生的医疗相关报销,尽最大可能降低农民的医疗开销,提高社会的整体福利保障;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同时农民有多余的钱就会去消费,就会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家庭财政压力,抗拒社会风险。
通过这次“体验省情,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希望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现的问题得到解决,使农民不会再为看病的问题发愁,为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汇报材料
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于2007年元月1日正式启动实施。一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效果明显。
一、农民参合情况。全县总人口422222人,其中农业人口342079人,参加合作医疗农民271162人,参合率达79%,乡村覆盖率达100%。参合农民身份符合国家规定范围,五保户、特困户参加了合作医疗。宣传发动
时,召开了县、乡(镇)、村、组工作会和宣传动员会,充分利用报刊、电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确保宣传发动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收取基金采取“五边政策”即边收费、边宣传、边登记、边签协议、边发证,确保了农民顺利参合。农民参合过程中无虚报慌报、强迫参合、无代扣代缴等现象发生。
二、基金筹集情况。全县筹集合作医疗基金1486.2万元,其中参合农民按15元/人缴费406.76万元。县财政按4元/人补助资金108.46万元,省财政16元/人补助资金434万元。中央财政按20元/人补偿资金537万元。以上基金全部到位。
三、基金管理使用情况。基金管理坚持“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对基金实行管用公开、封闭运行,做到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管专用即“银行财政见钱不见账,合管办见账不见钱”,确保了基金安全。截止目前基金使用率达52%,其中门基金使用率达22%,门诊基金沉淀过多。每月基金使用情况编制成简报下发各乡镇、县委、县政府、各科局等有关部门,较好的落实了财务公开。
四、基金使用情况。
1-8月份合作医疗补偿金按就诊医疗机构流向分布
单位:元、人次
项目
乡镇卫生院
县级医院
县以上医院
合计
住院
人次
532917
688
5158
补偿金额
74227
22264758
13504
414357471
住院总费用
1688142
6388175
6643727
14720044
补偿比%
例均住院费用
1087
2190
9657
2854
例均补偿额
478
776
1963
845
住院分娩
人次
228
506
0
734
补偿金额
17830
50520
0
68350
例均补偿额
0
门诊
人次
19184
0
0
19184
补偿金额
670166
0
0
670166
例均补偿额
0
0
1-8月份全县住院人次5158人,补偿金额4357471元,住院总费用14720044元。平均住院补助率达30%,其中乡镇医疗机构达44%;县级医疗机构达35%;县外医疗机构达20%。全县例均住院费2854元;其中乡镇医疗机构1087元;县级医疗机构2190元;县外医疗机构达9657元。参合病人流向:乡镇医疗机构30%;县级医疗机构达57%;县外医疗机构达13%。合作医疗补助金流向:乡镇医疗机构17%;县级医疗机构达52%;县外医疗机构达31%。全县住院分娩734人次,补偿金68350元,例均补偿93元。全县门诊19184人次,补偿金670166元,例均补偿额35元。
五、基金监管情况。
一是实行网络监管。建立了全县合作医疗信息网络系统,对全县271162个参合农民的基础资料全部录入计算机,实行了网络登记、网络查询、网络报销、网络审核、网络监管。二是加强报销监管。严格按照《实施办法》的规定报销,对不符合制度规定、超范围、手续不全、他人致伤、美容等坚决予以拒报。三是落实公示制度。严格执行了“五公开一监督制度”即以公开信、告知书、制度上墙的形式向社会公开了参合人员权力和义务、就诊及医药费补偿程序、门诊和住院补偿标准、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公布了经办机构监督电话。定期向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汇报基金收支使用情况,每月通过定点医疗机构、乡镇合管办、村委会向社会公示参合农民医药费补偿情况,自觉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四是加强定点机构管理。通过每日查房制度和“五查五核实制度”(即查病人,核实是否“冒名顶替”;查病情,核实是否符合补偿规定;查病历,核实有无“猫
腻”;查处方,核实用药是否规范;查清单,核实是否符合标准),及时准确掌握参合病人住院基本情况和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中存在的“四不合理行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不合理检查、用药、治疗、收费等形成的费用,按相关制度予以核减,1-8月共核减定点医疗机构不合理费用14908元。
六、经办机构能力建设情况。通机编[2006]14号
文件落实了经办人员编制,人员实行了管办分离,垂直管理。通山县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06]6号落实了经办机构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配备了微机等办公设备。建立了全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管理。
七、存在问题
1、受益面小距广大农民的医疗保障需求还有较大距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额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1/15-1/20,因此,只能将有限的资金用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上,在方案设计上主要保障对象是大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患者,大部分农民还不能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偿,部分农民反映基本药物目录范围偏窄,尤其是县外病人报销比例较低,医疗保障不大。
2、高额的筹资成本影响了新农合制度的健康发展。目前筹资工作采用的是“一年一宣传,一年一发动”的方式,组织工作人员(镇干、村干、村医及镇卫生院医生)深入农户宣传发动,筹资时全县各级干部出动,走村串户,从农民手中每收取15元合作医疗基金,至少要耗费成本1元,间接成本也较高。如果长期采取这种高强度、高成本的筹资方式,必将影响合作医疗的健康发展。
3、农村医疗机构的服务还滞后于农民医疗服务需求。引导农民就近医疗,使乡镇卫生院成为农民看病的首选,是合理利用有限卫生资源和减少医疗费用支出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条件差、设备短缺、医疗业务骨干缺乏,医疗技术水平和基本服务功能与广大农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还有较大距离,导致我县71%以上的参保农民到县级或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就医,加大了农民医疗费用支出,增加了农民看病负担,增加了合作医疗基金风险。
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机制还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宣传还有盲区和误区,部分参合农民对新农合期望值过高,认为只要加入了新农合就包医百病并全额报销,一旦补偿额小于期望值,就对政策产生怀疑。在去年底筹资时,由于时间紧,任务重,部分乡镇为了快速收取新农合筹资款,实行突击宣传动员,既没过细宣讲政策,还存在夸大新农合保障作用的现象,从而形成农民对新农合的模糊认识。二是还不能实现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费用使用情况进行随时监管。三是合作医疗经办机构人员经费、工作经费投入不足。
第五篇: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情况 自查自纠的报告
县卫生局并新农合管理中心:
我院是全县技术力量较强、设备较先进、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县级医院,职工总数252名,卫技人员占总数的78%,内设24个科室,开放床位157支,担负全县25万人民的医疗、预防、保健和下级卫技人员的培带任务。
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以来,医院领导高度重视,认识到位,积极组建新农合办公室,从临床医技科室抽出责任心强,懂业务会管理的三名精兵强将充实新农合第一线,并多次参加了省、市相关政策技术操作培训,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计算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品;重新装饰了直补窗口,在医院大门口、门诊部悬挂横幅标语条,在窗口醒目处配置了报销规程及比例的宣传栏,使参合农民什么项目能报销或能报多少均一目了然,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此外,避免违规违纪行为和核算的公正性,每月定期在公示栏将核算全部内容公布于众,经过一年来的运行,无一例举报投诉现象发生。截止本11月份底,全院共核算参合农民787人,涉及业务额115.78万元,直补额为56.68万元。经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心审核无一例差错事故发生,核算数额准确,资料齐全,收费项目和药品报销内外界限明确,政策和相关规定运用得当。
存在问题主要是个别医护人员病历书写不规范,超目录用药情报况时有发生,部分分解收费项目已在核算人员的提示下得到改正等,所有这些问题均会影响直补金额的比例,有待于下一步在工作中加以提高。现就此特向各级领导报告,我们诚恳接受上级的指导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全院决心在新农合的运作措施上走在全县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