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详细内容
放飞思维、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详细内容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们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的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之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就会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密切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有新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 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开始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想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告诉我,不知道那里该怎样画。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得出原本的摩托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那不是闭门造车吗?
生活处处有美,艺术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就像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掌握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并从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
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二篇: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受年龄和心理双重因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畏惧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理解。这些,使得本来应该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引导孩子克服这种求知过程中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来看待教育,弄清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明确教育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因是学生。只有内因得到充分的调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下面就结合美术课堂教学来谈一谈如何点燃孩子的艺术火花,让学生爱上美术课堂。
一、寻找创作的源泉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被纯技能、技巧的追求所垄断,并将此放在教学目标的首位,用它作为衡量美术学科教学成与否的标尺,在这样一种教学动机的指导下,学生被动地跟在教师后面去模仿,他们观察到什么?感受到什么?领悟到什么?一切很难找到答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没有对生活的接触、认识、体验,就如同盲人摸象,根本不能理解事物的构造、形象,又何谈美术作品的创造呢? 我在教学“交通工具”一课时,发现有很多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多次抹擦的痕迹,还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自言自语:“我不画了,我不会画!”我感到很奇怪,明明刚才一个个兴趣盎然,举着手,争先恐后地告诉我自己知道的交通工具,还告诉我要画一件怎样的交通工具呢。于是,我把一个原先要画摩托车的小男孩找来,问他为什么不画了,他指着自己只画了几笔的摩托车告诉我,不知道这个画那里,不知道那里画什么。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创作源于生活!没有生活中的接触与观察,学生怎么画?连最基本的摩托车的部件、构造都不明确,难道我还能要求学生凭空来设计、想象吗?创造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和提高。生活中处处有美,艺术家就善于从生活中捕捉。而孩子们还不是艺术家,他们如同一头刚刚学习捕食的小狮子,还必须在母狮的循循善诱下学习捕获的方法,掌握捕获的时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开发,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从生活中捕捉到美,产生对美的表现欲望,以达到创造美的目标。
二、激起创作的兴趣美术这门学科,从总体上看是大多数学生喜欢的科目。但具体到上好每一节课,和学生对这节课有没有兴趣、感情有多深、持久性有多长,就要看老师如何调动各方面的因素激起学生创作的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跨度相对大些。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般跨越两个层面。低年级与中高年级的学生除了对色彩的敏感具有共同性,低年级的学生注重于涂鸦和想象,高年级则偏重于设计和制作。如五年级的《画脸谱》,假设简单地让高年级的学生仿造涂鸦,必定会兴趣大减。老师将课题稍稍一改,变成让学生来当京剧演员的化装师。顿时,场面马上变得热情高涨起来。脸谱上涂满了五颜六色的浓厚色彩,学生平时只在电视上观赏过,现在要他们自己动手来给这些“演员”涂脂抹粉(立体上色),个个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再因时制宜地组织学生先观赏京剧录象片段,再展开讨论,借机把一些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关知识,诸如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人物的代表色彩等介绍给学生。等到亲自动手时,他们一个个挥笔抹彩,似乎人人都是像模像样的化装师。不过最后的作品如何,是否够标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在这堂课里参与率达到100%,学生的兴趣激增,情趣高涨,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并部分了解了传统艺术的一些简单常识,提高了自己的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其次,电教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实践的操作中搭起过渡的桥梁。它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再次,我们的教材中,有不少课题需要学生走出教室,实地写生。如三年级的《风景写生》,四年级的《用色彩画风景》等,如果教师只在教室里讲,该画哪些、那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等,这样的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去实地走走,了解树木、房屋的形态,感受一下小巷两边的商店、理发店、小饭店、电线杆、行人。尽管是往日熟悉的地方,然而,现在要学生用画家的眼光去感受它,感觉生活一下子就变成一幅完整的画。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也提高了。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作的桥梁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全部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美术课上,我经常发现,学生的创作各有其独具魅力的地方,尽管有些作品从技巧上比较欠缺,但是,当你换一种角度去欣赏的时候,会发现,它也是很完美的。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写生作品总是和实物相差甚远,有时还遭同学的嘲笑。于是,他害怕上美术课,害怕自己的画被人看见。其实,哪个孩子不想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享受成功,这是孩子的天性。于是,我给了他看了一张 “凡高的自画像”。“画”就要有自己的特色。于是,那个孩子自信地举起了自己的“印象派”,这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生活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能是事先作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去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有了自信,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的心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兴趣,展示自己的才华。
第三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美术教学论文: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艺术
前言: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更新促使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美术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寓知识技能于兴趣之中,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美术学科成为一门活泼、轻松、富有魅力的学科,使美术课堂成为学生各显其能,发挥想象,并能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场所。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的各种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美术教育的内涵也在日益丰富。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当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在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教学优化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前提。
兴趣是学习心理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它能够成为学习的直接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美术室注意环境布置营造气氛,教学中除了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还运用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应用多媒体手段辅助美术教学,增加美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
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中,现代教育呼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美术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强,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比如,在七年级的《结构素描》一课中,运用FLASH动画可以将“近大远小、近低远高”的透视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还可以在FLASH制作的运动画面中随心所欲地变化字体,使学生从中掌握美术字体的变化规律,同时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或几本书籍、杂志中的精彩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的画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随着“校校通”的开通使用,一个美术课件可以为多所学校下载,网上资源可以共享,使得美术课堂素材更加丰富,有限资源得到无限使用。可想而知,只要老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对美术课堂教学来说,无疑大有裨益。
(二)拓展美术教学材料,丰富美术教学课程的内容。
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比如,在七年级的《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即时贴进行剪贴的方法制作和创意小队活动的标志,从而塑造可爱、活泼、健康的小队形象,这样既省时、省力、又符合初中生好动的心理特点。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如鸡蛋壳工艺画的制作体现了变废为宝的环保意识,版画的制作体现了这种绘画流程给人带来的视觉美感和快感;再如,在八年级《纸的造型艺术》一课中,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纸的剪、折、裁、叠、卷等方法,还要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材质的纸张的制作特点,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用心爱心专心
第四篇:放飞思维、点燃艺术之花 ——老北京民间美术走进丰台七中(孙晨)
放飞思维、点燃艺术之花 ——老北京民间美术走进丰台七中
丰台七中 孙晨 *** 提起“毛猴”,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我们在动物园里看到的那些活泼可爱的小猴子,或是我们在《西游记》中看到的神通广大的孙悟空,还有动画片《猴子捞月》中机敏顽皮的卡通形象。但我想告诉你这些都不是,它是老北京特有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术品—“毛猴”。难怪大家不知道,现在,就连生活在首都的北京人都很少有人知晓了,但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里,你要是问这里的学生,他们会如数家珍的给你讲述“毛猴”的故事,并会送你一只亲手制作的“小毛猴”表达着美好情感。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作为一所普通初中校,学校近年来在传承民间美术方面做着有意义的探索。近年年来通过组织学生走访民间艺人、走进北京民俗一条街,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及传承活动,学生们亲临其境的了解并感受了毛猴、泥人、花灯、棕人、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民间艺术作品的魅力,还体验了这些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
通过在活动前对民间美术领域调查得知,我校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其种类接触较少,对民间美术这种艺术语言的特征及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所以对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关系的了解知之甚少,因此作为教学的实施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不同种类的具有典型、代表、特色、优秀的作品进行欣赏与评述,并亲身实践民间美术作品的制作过程,感受和体会民间艺术的美感。
在了解学生需求,并结合我校资源优势基础下,学校创办了走进《北京传统工艺美术》专题课程建设,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覆盖范围更加广阔。
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应该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北京市丰台第七中学作为一所普通初中校,在传承民间美术方面做着有意义的探索。曾获得全国中小学美术优质课评选二等奖、北京市初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的团委书记、美术教师孙晨近四年来通过组织参观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工作室、走进北京民俗一条街、邀请当地民间艺人走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着民间艺术的教育及传承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们纷纷感慨:“通过亲身经历其过程感受到了民间艺术的制作过程,发现了其制作工艺及过程的魅力,对民间美术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种发自内心的喜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深入探究民间艺术,让更多的优秀的民间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我校从2010年开始,学校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传承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得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根据长期不断的探索与挖掘资源,提出增进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现在学校已将每年四月定为学校传承传统文化传承月。
2010年4月及2011年4月学校带领学生们走进民间工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邱志刚工作室及北京民俗一条街,学生们亲临其境的欣赏与学习了布老虎、泥人、花灯、鸡吃米、鬃人、毛猴、剪纸等这些老艺人亲手创作的、渐渐淡出学生视野的民间艺术瑰宝的制作。学生们刚开始认为这些老物件,“不登大雅之堂”,心中还是怀的对高科技现代玩具的崇拜心理,根本看不起这些“土里土气”的作品,但随着艺人们的讲解及其现场演示制作的过程,学生们慢慢开始兴奋起来,就以花灯艺人邱志刚先生演示为例,不一会的工夫,外形宫灯的样子,内以剪纸粘一轮,将即绘好的图案粘贴其上,燃灯以后热气上熏,纸轮辐转,灯屏上立即出现人马追逐、物换景移的影像。一下子同学们激动起来,感慨于,原来现在靠电池可以出现的效果早在古代就有比这更先进的了。
2012年4月我校把传承民间美术活动向前推动,举办了“民间艺术进校园”校园开放日活动,我校全体师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其中。我校联合北京市玩具协会邀请了10位市级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这些艺术作品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孩子们通过学习和亲身动手实践,不仅锻炼了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深刻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实现了民间艺术与校本课程的有机结合,活动受到社会及媒体广泛好评与关注。
民间艺人们在活动结束前激动的对学生说:“民间艺术大都是口传心授,少有固定的继承群体,缺乏科学有效的组织学习,更没有专业的研究与创新,许多民间美术逐步走向了固步自封,后继乏人的死胡同,有个别艺术形式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因而,这些民间艺术的教育和传承,不仅是民间文化资源,更是一个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精神、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认知过程。
活动后学生们反思自己:通过学习、实践、讨论、交流,学生们原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专家和国家文化部门要做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再者离我们太远。今天转变了这种看法,并树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在2014中,学校将活动聚焦,将老北京民间传统工艺“毛猴”创作作为特色的课程活动,得到学生们的喜爱,学生们在毛猴的创造中畅谈着自己的创意,解读着自己的故事,分享着创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闫紫双同学谈到:“我虽然从小学三年级就随着父母来到了北京,可是这小“毛猴”还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见过, 看着孙老师摆弄着材料,“毛猴”作为老北京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曾经点缀着北京城的多少街头巷尾,弥留着多少老北京人的美好回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丢掉了很多东西,但我们万万不能丢掉的就是我们的特色传统文化,因为它是北京的根,北京的魂。“毛猴”虽然它仅方寸之间,但却承载着更多的情感,更多的历史,更多的文化。让我们共同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留住我们的根,守护我们的魂。
现在学校已将《走进老北京民间美术》课程开发成为区级优秀校本课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与关注。
丰台区教委副主任刘建华和丰台分院副院长赵学良2014年走进学校进行了参观与指导,并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提出:“希望开发出更多适合学生发展的美术特色课程,让师生共同来保护和传承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瑰宝,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学校在开发中也在不断反思,我们将这种古老的承载着浓厚情感和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和文化植根于学生之中,让其汲取民间美术的养分,接受民间美术熏陶,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祖国,热爱艺术的热情,这无异于为这些面临衰退的民间美术留下了一块更为广阔、更加充满希望的沃土。
第五篇: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发展中小学生视觉思维的美术教育研究
发展中小学生视觉思维的美术教育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1、视觉图形语言的兴起。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当艺术的面貌经历了古典艺术、现代艺 术和后现代艺术等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一种古老的信息传达工具——视觉图形语言,开始复然兴起,并日渐成为当今人们难于割舍的现代生活语言。在企业需要通过VI视觉识别来迅速给顾客传达自己的“可人”形象;电视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计算机网络使信息交流更加形象快捷而被加快普及;能拍照、可上网的手机已日益受到人们广泛的青睐;在各类报刊书籍中图片的猛增、幅面加大已成为出版业求得大量读者的必然选择;各类活动越来越需要借助宏大的广告宣传和可爱的吉祥物来加强视觉上的独特效果„„可以说,从商品到广告、从影视到报刊、从建筑到装修、从城市的广场到人们的服饰,视觉图像无孔不入,人们的衣食住行日趋与视觉美相联系,日趋被视图的世界所包围。另外,当前在科学高精尖的研究领域和人们的日常普通生活中,原先用文字语言无法传达或难以深入揭示表述的默会知识,视觉图形语言则开始日益大显身手。确实,实验成果的图形化表述,已日益成为现代复杂性科学研究简洁化表达的一种最为重要的手段,而各类示意图、说明图、工程图、活动图、旅行图等则早已走向平常百姓生活与工作的广泛世界,通过简洁、鲜明的视觉形象引导着人们的思想与行动。面对上述种种,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无比绚丽、精彩纷呈的“图形世界”已在我们的身边实实在在地崛起。而在这个以形象为核心的视觉文化相浸润的世界里,人类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必将发生重大的转变。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识字更要识图,不仅要有理性思维更要有视觉思维。而面对这些巨大的变化,人们并没有作出自觉地准备。相反,不少人成了垃圾视觉文化的牺牲品。看来,不会读图,缺乏视觉思维的人,已无法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就难以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可见,发展现代人的视觉思维,提高他们对视觉文化的感受、选择、欣赏、解读、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2、美术教育在发展人的视觉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作为“视觉文化”的美术,是一个多元的文化系统,它不仅包括绘画、雕塑、建筑、设计、工艺、摄影,还涉及到新媒体艺术、各类现代艺术等多个视觉领域,是现代视觉文化的核心部分。正因如此,美术在资源内容、内在功能等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美术教育可以在课程内容上把各种视觉文化统领起来,成为有利于促进中小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系统性学习资源。虽然某些学科也涉及视觉文化的学习内容,而且在学科综合化发展后尚有逐渐增多的趋向,但因内容少而不集中且结构的相对散化,其本身作用的发挥有时往往还需学生借助美术学习后,视觉思维得到相应提高时,方能得到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美术教育可以让学生展开视觉想象图形,避免陷入纯粹的文字游戏中;可以将观察、体验、感悟、直觉综合和想象综合起来,从而真正达到促使学生获得运用视觉思维去探究事物意义的能力。视觉图形对象等传递着文本难以表达的信息,对识图、读图、图形传达等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思维。这种视觉能力只有借助视觉艺术的美术学习过程的具体实践才能生成、发展并获得提高。虽然美术教育在视觉思维的培养上具有上述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长期以来美术学科仅被作为技能学科加以定位,在直接灌输的摹仿制作与间接诱导的变式训练的漫漫历史演变发展阶段,从不同角度压制着学生的视觉个性,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境地,以至于那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无法得到显现,更谈不上什么视觉思维的发展了。对此,2002年8月在美国纽约举行的“美术教育国际协会(InSEA)第31届世界代表大会”上,视觉文化成了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与会代表普遍认为:对此 1 方面的研究仅是一个关注与探讨的开端,它的深入研究,肯定会使美术教育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可见,美术教育关注视觉文化,着力培养学生的视觉思维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必将是一项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性研究课题。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曾说:“知识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继承,而在于发展和创新。”他主张教育要促使学生用智慧来统领知识。实际上,在教育史上的许多重要人物的思想里,都可以发现与怀特海观点极为相似的表述。如怀特海的从浪漫到精确,再从精确到概括这三个阶段的理论,在布鲁纳那里也有相应的论述,即从动作性表象到形象性表象,再到符号性表象的三个阶段。这些思想,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视觉思维的美术教育,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发掘视觉思维的价值。
怀特海教育哲学的标准是:“文化是思想的活动和对美及人类感情的接受”。教育联系着文化、主动的思想、美以及人类感情,他的表述涵盖了智力、美学、情感、道德和主动的参与。他曾提出一个论断:学习是由浪漫、精确和概括这三种显著的特征构成的有节律的循环。这三种特征是融合在所有的学习中的。然而,这三者的平衡又是漂移的,有时,某一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优先地位。浪漫阶段“是一种发现的阶段,一种倾向于求知、求异思维的阶段„„如果说教育的所有过程都是与学科的规定性和自由联系在一起的话,那么,在这种浪漫阶段里,所有的重点必须落在自由而不是其他,只有如此,儿童才可能实现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行动。”而艺术的原创必须基于这样自由的环境。怀特海主要是站在哲学家和数学家的角度来思考教育问题的,而我们则是把他的思想借签到了美术教育。
当前,美术新课程开始关注视觉化审美,提出了:“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体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等观点,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把美术当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语言,成为“美化环境与生活”的手段。虽然,新课程中关于“视觉思维与美术教育”的观点与提法,还比较分散,但当我们把这些朦胧的节点串连起来加以解读时,便寻到了能初步指导我们发展中小学生视觉思维的基本性思想。
3、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现实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喜欢扮演“先入为主”的角色,而使学生无法获得视觉上的主动发展。新课程实验过程中许多老师虽想对学生进行“视觉思维”的培养,但“帮忙”的色彩浓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我的体验,而使他们的个性受到限制;许多教师仅教材本本的给予,不重视学生这一新的、活的资源的生成,而无法凸现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初编的各种实验教材,尚缺乏视觉思维发展的编写结构体系,难以形成较为集中的、起到引领作用的现代视觉文化氛围。更何况,教师灌输下的单一性技法训练及放任式的美术教育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一定量的存在。简单的技法训练自然不能滋养儿童视觉文化内涵,放任的创作活动无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视觉境界,同样教师“先入为主”的种种做法,也无法真正让学生获得视觉上的主动发展,时间一长我们会发现学生的创作依赖教师的给予会越来越强,他们的视觉思维会越来越僵化。试想一下,当他们面临美术的独立学习与创作时,尤其是当他们独自面对纷繁的视觉文化世界需要他们自己来作出选择、判断或者创意时,如果依来无法走出他们老师的影子,那么他们的视觉基础还能否有力支撑下去呢?这样的视觉思维水平能带他们在以后的路上走多远?
另外,对视觉思维教育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课堂热闹场面的表面印象上,好像视觉思维的特色仅仅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鼓励即兴创造,至于它是否能够在美术深层概念的领悟等方面有所贡献,是否适用于高年级的教学等问题,究竟如何把视觉思维与系统的美术教育结合起来?也是我们值得研究的问题。
看来,在今天,从美术教育的整体进一步切入,改革其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发展学生的视 2 觉思维,提高他们视觉感受、选择、欣赏、解读、表达等诸方面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与迫切。为此,我们试图在原市规划课题《初中生活美术教育研究》成果基础上,立足“图形世界”的广阔背景,贯通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整个系统,作出更为全面深入地研究。
二、本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发展中小学生视觉思维的美术教育是指立足“图形世界”的广阔时代背景,通 过贯通中小学的课程重组,开发有利于学生视觉思维积极参与的学习资源,特别通过学生原创的教学方式的多样研创,促使学生逐渐获得对视觉文化的敏感,学会在视觉文化的选择、欣赏、表达中,提高视觉思维水平。
发展学生视觉思维的美术教育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视觉思维”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学生“先入为主”地去观察、体验、感悟,并在原发性的感受、欣赏、解读、表达中,传达自我的意识。我们认为美术教育只有把学生引导到发展视觉思维的自觉轨道上来时,才能真正发挥出重要的作用来。
2、我们认为课程的重组不是简单地做几个典型的学习菜单,而是整体与开放性地加以设计。“整体”是把是中小学美术课程联成一体加以序列化设计,“开放”是指我们设计的课程能让使用它的教师、学生有参与完善的灵活空间。
为了使研究比较明确,在此对几个关键的概念作如下解释:
视觉思维——是一种包含着情感、象征及其视觉样式的、想象的、以直觉综合和感受为基础层面的思维,与逻辑思维具有相同的价值,它本身可以独立存在并具有其他意识活动不可替代的价值。这种思维,是在不断的探索过程中忽然间在知觉上将对象的结构综合为一个整体来理解,从而迅速获得一种把握。视觉思维由表及里包含四个方面,即为: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
视觉感受能力——就是我们用眼睛直接观看各种视觉对象,它要求能敏锐地感受到对象的各种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与识字一样,这是一种识图能力。视觉审美能力——对视觉对象作出审美与意涵的判断,从纷繁的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并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能力。
视觉解读能力——能从多个角度对视觉对象的文化意蕴进行解读的能力。视觉表达能力——能借助各种视觉语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并体现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能运用美术的方式加以思维、探索、表达,学会把缄默的经验显性化的视觉表达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预期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为:
1、学生原创的教学样式的多样设计
我们认为视觉思维与观察、直觉综合、体验、感悟、想象相联系,学生原创的教学样式,应该围绕这些关键词加以思考,围绕不同的课程学习领域、不同的学习内容加以灵活设计。
2、贯通中小学的视觉文化课程的设计
我们将采用重组和生成两种方式设计一套能贯通中小学的视觉文化课程。通 过一些鲜活的主题形成学习单元。通过上述内容的研究与实践,将形成起发展中小学生视觉思维的基本理论,形成一套能够促进学生视觉感受、欣赏、解读、表达等综合能力协调持续发展的操作方式。在此实验过程中,促进师生视觉思维的共同发展,并初步构建“图形时代”美术教育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对象
1、小学: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1-6年级,各年段各一个实验班。
2、初中:嘉兴市实验中学7-9年级,各年段各一个实验班。
3、高中:嘉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年级文科一个实验班。
五、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1、教学方式设计的原则(1)学生原创的原则。(2)灵活适宜原则。(3)生活化原则。
2、主要的教学样式:(1)体验性教学样式。(2)想象性教学样式。(3)探究综合教学样式
2、课程开发的基本领域
我们将围绕“线绘•传达”、“设计•创意”、“欣赏•评述”三大领域加以设计,把
新课程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直接渗入上述三大领域加以考虑。在这些领域中我们将设计中小学一体的视觉学习单元与内容。
本研究属于应用性研究,我们将在推广《初中生活美术教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案例积淀法,有计划地全面开发促进中小学生视觉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样式,开展课堂教学研讨、体验交流、师生观察访谈等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活动,不断提炼与修正相关的策略,形成典型的课程资源包与丰富灵活的教学样式。
六、课题研究的程序
本研究将用两年多时间完成(2004年 5月—2006 年8月),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4、52006、6)
1、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有:
(1)组织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积累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重要材料。(2)加强案例分析与积淀。
(3)实验学校在中途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研讨活动。
(4)2005.9举行中期论证与展示,通过交流,推广中期研究成果。
(5)2006、6完成学生后期调查及各类资料的汇总、形成成果表述的初步样稿。
2、主要策略:
(1)通过读书、做专题资料、举行专题学习、学术论坛等活动丰富实验老师理 论素养,为教师高质量的开发课程、设计教学,提高物质基础与交流舞台。(2)边实践边总结边修正。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6、6-2006、8)
1、主要任务:
(1)成果修改与印刷;(2)各类资料整编;(3)举行成果鉴定会。
2、主要策略:责任到人并加强合作。
七、课题研究单位及其研究成员组成与分工
(一)研究单位:
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嘉兴市南湖国际实验学校、嘉兴市实验中学、嘉兴市第三
高级中学。
(二)研究成员组成与分工
1、组成:
(1)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学部分课题组长:张 曦(2)小学部分课题组长:曹建林
(3)课题组主要成员:张 曦、曹建林、章 磊、黄 焕、沈 中。
2、分工:
(1)张 曦: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学部分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策划和组织管理、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的起草执笔工作、实践指导、研究进程、完成中学部分的具体研究事务。成果集总结与主编、大型活动总策划、研究队伍培养、研究总档案的直接管理者等。(2)曹建林:小学部分课题组长,参与课题方案设计与课题成果总结的撰写、完成小学部分的具体研究事务与档案管理等。
(3)课题组主要成员:项目研究主管。围绕研究总体方向创造性完成子项目研究,选定相应参与的研究人员,撰写论文,汇总项目资料等。章 磊:负责1—6年级课堂教学研究任务。黄 焕:负责7—9年级课堂教学研究任务。沈 中:负责高二年级课堂教学研究任务。
(4)课题组成员:参与相关项目研究、积累案例、收集资料、课堂教学研究、撰写论文等。
八、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总负责人张 曦老师为嘉兴市教育研究院美术教研员,曾负责《以生活 为中心的初中美术设计课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并获得嘉兴市人民政府“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二等奖;指导并参与研究的课题《小学美术“诱导创作教学法》、《小学美术多元体验教学方式的构建与实践》,曾分别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一届、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一等奖,并且本次研究主要为上述几个课题的综合发展和提高。
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均为嘉兴市的美术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具有教强的教科研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教育理念新,且工作责任性强,有敬业精神,主要成员曾参加过上述获奖课题的研究工作,因而可以保证课题研究队伍的科研素质。
3、本院一贯注重教学改革,拥有资深的教育科研指导专家随时可为我们的课题研究作出咨询。另外,合作研究的学校在美术教育、科研实践上均具备扎实的基础,他们也想通过本研究活动,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品味。
九、课题的成果形式
1、成果集;
2、专题与课例光盘;
3、课程资源包与案例精选等。
十、经费预算情况
本课题预计经费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购买一部分教育教学、视觉思维、设计教学等理论书籍和有关资料;
2、拍摄专题与一部分课堂教学录像并刻录成光盘;
3、组织课题组成员外出考察交流;
4、整理出刊成果集、案例集、课程资源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