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感悟(常海霞)
书,我的良师益友
济水东庄常海霞
书,在我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之所以说它重要。是因为它每时每刻都伴随着我的生活。通过读书,我能穿越历史,了解社会变革。通过读书,我能周游世界,去观赏各地的名胜古迹。通过读书,我能与伟人对话。解除心中的疑问。通过读书,使我能时刻保持一颗平和冷静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这是我长期的读书感受。
每拿到一本书,总是先看书前后封面上的句子,然后再去浏览目录,最后挑选出一些自己喜欢的内容去读。我除了会经常陶醉于自己喜爱的文学书籍外,还会精读有关教育方面的书。当我捧起《名师的人格教育力》这本书时,我惊喜地发现它的封面上除了书名就一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孩子。看到这句话,我就想: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孩子,这不正是当教师的我们的最高追求吗?怎样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好孩子。为什么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班里的坏学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总觉得好学生越来越少,差学生越来越多。是我这个百乐眼光有问题,还是在我面前真的没有千里马。带着这些困惑我打开了这本书,很快书中的每一个案例,每一句话都给了我明确的答案。从《明天大家都戴上帽子》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教师的爱犹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力量。从《接下来,我还奖励你》这个案例中我看到了陶行知对犯错误学生没有批评,没
有斥责,没有请家长,没有写检查,而是换个角度去发现他的“闪光点”。他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让我懂得了尊重可以使人理智,也可以使人悔过的道理。与此同时我也不由得想到我刚调到东庄学校的时的情景,当时学生安排我带二年级的数学课,由于我在原来的学校一直带的高年级。第一次接触低年级极不适应。当我走进时看到的是:学生有说有笑,有打有闹。好像根本没看见我。我连说两遍上课,没有一点改变,我气极了,这哪行?当时就想,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他们就不知道上课与下课的区别。于是乎,我开始制定新的课堂规则,违犯的学生罚站,罚抄。几天过后没有一点效果。每节课40分钟,最多能学习20分钟,剩余的时间都是我生气,批评。我发现对于他们来说,站是小练功。抄无非是巩固一下学过的横竖撇捺。第二周的星期一更大问题出来了,十几个学生的星期天作业都没做完。还有一位学生根本就没作业,问他要,他说在书包里,我就利用课堂时间让他把书包里的东西全倒出来,结果没有。此时,我已经知道他没有做,他在骗我,继续逼他。他急了说,掉家了,一下课,我就和他一起回家拿作业,他被我逼得毫无退路,一气之下,下午不来上学了„„,当时我很不理解,我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那段时间,我很痛苦,每晚都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只要一闭上眼睛,眼前呈现的就是乱哄哄的课堂。国庆节过后,我开始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翻阅《课堂教学机智》这本书,开始试着用书中介绍的方法变命令为商量;变惩罚为奖励;以奖代罚。慢慢地开始有学生喜欢上我的课了,不交作业的的人开始变少了,没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初我对待犯错的学
生能有陶行知的一半耐心,有他看待学生的角度,结果肯定不会像那样的,首先自己不会那样痛苦,学生的心灵也不会受到扭曲。
书,我的良师益友。书,像一面镜子,它让我全面真实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书像一盏明灯,随时为我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式:书,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告诉我与人相处,要有诚心。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还会选择一生与书相伴这样的幸福生活。
第二篇:读书心得(曹海霞)
叩问课堂,受益匪浅
——读于春祥《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有感
曹海霞
今年教师节,我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学校开展了“同读一本书”活动——读于春祥老师的专著《发现高效课堂密码》。我读了这本书后,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很受启发,也倍受鼓舞和感动。于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引领专家,对于课堂研究的见解,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能站在一个崭新的高度来剖析我们的课堂,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细细读来,可谓字字句句引发我的思考。正如书封面所言,这本书的确是“一位草根教育专家的课改宣言,一份高效课堂完整解决方案。”
我校从去年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有许多困惑。我一直在问自己,在课堂这个展现师生生命价值的舞台上,我做了哪些工作,那些做得还不够?在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上,在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曾做了哪些改变?有了哪些进步和提升?存在的问题还有哪些?该如何解决和改进?
我感到这次自己读书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立足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下,能通过读于老师的书,叩问自己的课堂,发现课堂的问题,进而寻求高效课堂的策略和方法。
我的收获,首先是新课程理念的更新。这为我更好地实施高效课堂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本书中,于老师对高校课堂的各个环节做了诠释和指导。如在第二章“课堂规律有几多”中,“‘双因’统一律”解释了导学案中为什么要设计情感目标--“‘双因’统一律的价值在于,课堂教学中,在完成智力培养目标的同时,自觉地(而不是自发地)激发非智力因素的参与,不仅使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效达成,同时让“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和升华。在书中79页上,于老师还谈到,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重大区别在于“三个意识”,即目标三维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他提醒我们要重视目标三维意识。目标三维意识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早在暑假培训期间,我们英语组的专家彭桂湘老师就在培训中提出了这一点。一开始,我只是自发而非自觉行为。后来,我发现,一旦我认真研究教材,全心投入到教材处理过程中,析出情感态度与价值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了。目前,我校的导学案中,有一部分还是走老路,环节设计只有知识能力目标,没有情感目标,没有体现“目标三维意识”。这是我们的问题,我们应该马上改进。“伙伴效应律”解释了为什么要合作学习(包括群学和对学)--“三人行必有我师”。伙伴互助的过程,往往会因为伙伴之间知识与能力的对称更容易形成“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意会效果。合作,不仅是知识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格修炼的一个重要内涵。“学思结合律”提出了现在课堂的问题,出在重教“学”,而轻学“思”。“愤悱启发律”指出只有在学生“愤悱”-即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况下“启发”学生,才能取得学习效率的最大化。最后,“二八教学律”解释了“兵教兵”的可行性—一般情况下,课堂上20% 的属于重难点的内容需要老师教,而80% 的内容学生是完全可以自学掌握的。
其次,我的导学案的编制水平有所提高。导学案的作为高效课堂的总抓手,“导航仪”,“指南针”,它的编制问题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导学案的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
于老师在书中指出,他在调研中发现,导学案的编制和使用过程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满“案”题海战不休;2.以“案”代“本”令人忧;3.导学缺位成“死穴”;4.容量超载课难收。
我认为,经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基本避开了第一、第二和第四个误区。但是,我的导学案存在导学缺位问题。也就是说,目标三维意识中的“过程与方法”我只有过程,而无方法指导。我只重视设计“学什么”,而对设计“怎么学”忽视了。在《发现高效课堂密码》118-119页中,于老师提出,“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将‘教案’改为 ‘教、学案’。备课必须备学法。”大家都知道点石成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启示是:金子固然重要,但点石成金的方法更重要。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当我的意识提高以后,我发现,效果果然不一样了。例如我要求学生记非谓语动词的十种形式,我只是在“知识目标”环节要求学生“记住”,而事实是,学生记不住。这是因为我缺乏学习方法指导。后来,我教他们记忆方法是“1+4+5”。即过去分词V.ed只有一种形式,V.ing有4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to do 有五种形式:一般式(被动式),完成式(被动式),比V.ing多一个进行式。学生很快记着了。现在,新课堂要求我们“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型。由此可见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多么地重要!
第三,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上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于老师讲到“展示就是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成果拿出来。”其中讲到展示中存在的问题,有七个方面。分别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对展示的理解有些偏颇”;“展示细节注意不够”;“展示的手段比较单调”;“展示流程顺序控制不当”;“展示缺乏生成”;“念答成课堂顽疾”。仔细读来,对比自己的课堂,发现自己的课堂中确实存在太多这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堂展示参与率低的问题。该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展示呢?。我在于老师的书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在19页中,他提到,高效课堂需要动静结合。静,指学习氛围与思考。动即表达,指展示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觉得有自尊的前提是自信。“信”字的左边是“人”,右边是“言”,“言”的呈现形式有三: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三是肢体语言。试想,当一个人出口成章,口如悬河,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下笔能写,洋洋洒洒,他能不自信吗?当一个人能歌善舞,潇潇洒洒,他能不自信吗?所以,课堂上唯其表达,唯其展示,才能成就自信,享受自尊。表达、展示恰是那“生命的狂欢。”有一天上课前,我先把一个大大的“信”字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很奇怪,今天英语老师上语文课了?接下来我对“信”字进行拆解,并把道理讲给学生听,学生们明显地表示认同,对展示环节也越来越重视。
二是在对指导学生如何展示上,比较浅显,没有具体的方法指导学生。后来,我在149页上看了于老师“关于展示的三个细节”。这三个细节是先组内小展示,再班级大展示,同时要注意展示的多样性。特别是要做好组内小展示。他提到,这个环节的价值有三:一是确保全体同学的共同参与,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在这个环节得以落地生根;二是通过小组展示,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结果,又可以成为班级展示的预演和彩排。三是促成了小组学习的深度合作,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展示自信。先在小组内学会非常重要。因为能会,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愿展;因为愿展,所以成功;因为成功,所以狂欢;因为狂欢,所以高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在细节上培训学生,另一方面注重小组长的培训和指导组内分工,让学生先把组内小展示做好。等他们在小组内学会展示了,对自己也有信心了,再让他们参与班级大展示。
关于班级大展示的操作,我又读了150页“关于展示的细节”。在班级大展示时,教师要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媒体资源意识。不管是传统媒体黑板,还是现代媒体白板,多媒体投影,实物投影仪,都要把它当作学生展示的舞台,要珍惜课堂展示资源的价值,树立“浪费明天资源就是教学事故”的理念。二是参与率最大化意识。要争取像杜郎口那样,人人参与展示。如英语课每天的听写,黑板不够用时,我要求不上黑板的同学把听写内容写在作业本
上,抽取其中的一些用投影仪展示。三是随机展示意识。在不能保证全员展示的情况下,用数学的随机抽样最为科学。目前我校的每间教室里有三块大黑板。我的建议是班级分6组的每组争取3人展示;班级分9组的每组争取2人展示;
如今,班级的大展示效果越来越好。
经过自己的思考、上网学习和课堂实践,结合学校“RBEC”高效课堂理论(展示),我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并撰写了论文《高效课堂模式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展示能力》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深深感到,对学生展示有效的指导是让课堂迸发精彩的潜在保障。只有做一名研究型的老师,从学生出发,从课堂出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我们作为教师的生命才会更有价值!
于老师说:“生命因学习而精彩”。在他的书中,“‘五星级’教师评价标准有:“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热心教学改革,大胆探索课改新路,具有攻坚破难的精神与能力。”“坚持每周诵读一则教育名言;每月读一期教育报刊;每季度读一本教育理论或学科教学著作,并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今天的读书只是我学习的第一步。在学习中反思,在学习中叩问自己的课堂,在思考中前行,相信我的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第三篇:初任班主任一点感悟--徐海霞
初任班主任一点感悟
徐海霞
参加工作已经十来个年头了,但担任班主任却只有一年多。就在这一年多,本人学到很多,感悟也很多。
回想这一年来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心中有说不出的感动。每当你批作业时,时常都会有学生在我桌上悄悄的放糖、放苹果、饼干,东西不贵,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种如孩子般被关怀的感动;春暖花开,学生送来一束沙枣花:“老师,这是我送给您的!”花很香,放在讲桌上,使整个教室清香扑鼻,这是一份如情人般被关心的感动。过年时后,本以为懵懂无知的孩子们却似乎在瞬间长大,打电话、发短信问候我,这是一份如父母般被想念的感动;教师节,学生自制卡片送给我,这是一种如亲人般被惦记的感动„„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孩子的心地是多么善良、美好!与他们一起经历的所有点滴都令我珍惜、感动。为曾经付出的艰辛而感到欣慰,感到幸福。
初任班主任,有学生家长打电话问,孩子在学校怎么样,我会毫不犹豫地点出这个孩子的一大堆缺点,泼人家一头凉水,自认为这样就可以给家长施加压力,让人家百分之百的做好孩子的教育问题,谁知从此以后家长再也不打电话了,孩子的缺点也越来越多。当时,我认真进行反思,想到教育中的赏识教育,才知道自己的方法错了。从这以后我打电话给家长,都说孩子在学校的良好表现,比如,孩子上学很积极,从不迟到,孩子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很融洽,乐于帮助同学,紧接着委婉地提出孩子不足,如孩子的成绩不太尽如人意,家长能多看看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在学习要多过问,孩子现在学习有困难,希望家长能配合学校和老师,在学习上加把劲,找找原因。其实就是更多的鼓励了孩子,也鼓励了家长,对孩子在学习上不能因为学习差而放松要求。这就是教育中的赏识教育,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差生越来越差,一些中等的学生也会信心倍增更加努力学习。
新课改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字写得不好,不能怪纸笔;孩子没教育好,不能怪孩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再好的学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这是班主任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我们班有一个男同学,他贪玩好动不爱学习,上课心不在焉,作业不交,书写东倒西歪真可谓:“无药可救”。但在前两天一件小事中使我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前两天学校组织了“青少年泥塑大赛”好多同学都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个交给老师就完任务了,在课外活动,我无意识走进教室却发现他一个人坐在教室正专心致志做自己的泥塑作品。他做的那么认真那么细心,每一个细节都是精雕细刻,连我站在他旁边好半天了他都没有感觉到,我很吃惊。第二天我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他,当时的他有点受宠若惊,涨红的脸垂的很低。从这以后这位同学改变了,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大。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学生,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及时捕捉闪光点,抓住契机,鼓励上进,关注学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因此,我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增强学习的信心。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学会欣赏别人是教师的美德。教师要欣赏班集体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来自何方,无论出身贫贱,无论成绩优差。我们给他的都是期望,要永远“在下一个路口等孩子”。学生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有时老师由于急躁的情绪或一时不冷静会说出一些过火的话,如:“你真是咱们班的害群之马,我怎么会遇上你这样的学生!”“咱们班有了你算是完了,你就是一个小流氓的坯子!”“你真是无药可救了,还是回家自学去吧!”“你永远也学不好,你要能及格,太阳就从西边出来!”这些定性的话、消极的断言,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失去了努力改正缺点的勇气和信心,严重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教师一句伤学生的话,就可能使学生永远不能原谅老师,产生对立的情绪,教育工作就更难进行。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身教最为贵,知行不可分。”教育心理学又告诉我们:青少年学生喜欢模仿,这是他们共有的心理现象。他们常常崇敬以身作则的教师,不喜欢一味说教和简单粗暴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要观其行,教师的身教常常比言教还能起更大的作用。如地面有杂物时,我会亲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班主任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成效是无穷大的。因此,教师时刻以自己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给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我要求学生做到的我必须做到,我答应学生的事我一定做到。并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担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选举班干部,我进行民主选举,无记名投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标准选自己的干部。各个都称心如意。小干部的积极性感染着同学们。紧接着我抓住这一契机,开展了“争做班级小主人”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讨论了“怎样才算班级的小主人”这个问题,孩子们通过讨论知道了,要当小主人,其实并不难,做任何事的时候,多想想集体,想想大家就成了。大家还主动提出每周评选“班级小名星”的活动。当好了小主人的,进行表扬,没当好小主人的,提出批评。这一来,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高涨。下课抢擦黑板的多了;课间疯打的少了;满地废纸和铅笔屑看不见了。大家你帮助我,我监督你,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班风班貌。小干部们的工作也得心应手。
小学阶段,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生理上都处于幼稚的时期,有些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造成一定心理上的障碍,在我们班有一个的男生,非常好强又好学,但他有点结巴,平时说话一紧张就说不出话来。一天他情绪不对,不读不听、不看也不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没事,当时我没顾那么多,下午他没来。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就跑去他家找。找到之后,他妈告诉我他今天回家又哭又叫,什么也不说,我进屋去看他,他还在抽泣,很伤心。经我一再的盘问,他才说出了原因,原来是班上的调皮鬼故意学他说话,揭了他的伤疤,伤了他的自尊。他很伤心,并有了放弃上学的念头。我一再劝说,他才回到学校。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作为班主任老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要多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从实际出发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在生理上有些不健全的学生,应格外关心和照顾,要分别对待,注意交心.老师要平易近人,平等待人,当发现某些学生有心理障碍时,要及时学习解决它的办法,绝不能等待.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是全班同学领头雁,在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孩子在他的学生时代,如果是在一个刻苦奋进、顽强拼搏、乐观生活的班级氛围中学习生活,那么不只是对他几年的学生时代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就是对他以后走向社会的发展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两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细致的工作,教师必须用爱心去爱每一位学生,只有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者才能取得显著的成效。以上只是我个人在初任班主任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和感悟。
初任班主任一点感悟
徐海霞
第四篇:赵海霞我的读书感言
我的读书感言
北冶一中九三班李娜辅导教师 赵海霞
生活中,有一种收获,让人一生受益,那就是读书的收获;人生中,有一种经历,让人难以忘怀,那就是读书的经历。回首读书的日子,我仍忍不住怦然心动。一路走来,山高水远,我对好书始终保持着一种绵绵不尽的情感。
我上小学时读书让我知道:冰心老奶奶对我的殷切期望、列宁让我知道了怎样才算是一个诚实的孩子、狼牙山五壮士让我对英雄有了敬慕。随着我逐渐地成长,读的书也越来越多了,原来的小人书、机器猫、故事会,都不能满足我对知识的那种渴求。于是努力寻求更多更喜欢的书籍来陪伴我度过快乐的时光。
上初中以后读书更成了我生活的重要内涵。我喜欢读春季的鸟语花香,读夏季的雷鸣雨飘,读秋季的梧桐落叶,读冬季的冰封雪塑。还有课后,我和同学们常聚在一起,为梁山好汉喝彩,因火烧赤壁兴叹,随黛玉葬花落泪,被保尔精神鼓舞,我们一起品悟金戈铁马后的历史风云,有时还会因分歧争得面红耳赤,而更多的时候则是会心一笑。
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在浩瀚无边的书的海洋里,鱼龙混杂,良莠难辩,这样便要求我们擦亮双眼,“取起精髓,去起糟粕”,即读好书,读益书。在书的社会里,居住着贵族,也居住着庶民,即有善者,也有恶棍。然而,一本好书总是把真善美之人放在最高的席位上,并以此端正读者的人生态度。一本好书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经得起岁月的打磨;一本好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读一本好书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读书带给人的第一个感受也许是苦。首先,读懂,读通一本好书实属不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让人极其苦闷。其次,读书要花大量的时间,每天都要花1.2个小时,甚至3.4个小时,老老实实,安安静静的坐在书桌边上看说,不能够玩,这对于美一个好玩的小孩来说,确是个灾难。但是,读书虽然有苦,但更多的给人的感受是乐。首先,解决书中疑问时的那种快乐,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替代的。其次,歌德曾经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的确,读了《古诗三百首》,李白的豪气豁达;杜甫忧国忧民;苏轼的落拓不羁,皆在眼前呈现了。读了《岳阳楼记》,敬佩起范仲淹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读书的乐趣不仅于此,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是精神的粮食,读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凡有所学,皆有所用。总之,读书带给人的感受就是:无穷的乐,一时的苦。
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高尔基也说过:“书是人类的进步阶梯。”
书,是知识经验的载体,它记载着古今中外的各类知识,它可以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书是无言的诚实者,书籍是智慧的海洋船: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错,田要细耕,书要精读,书是精神的粮食,生活中的难题可以在书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书就像无声的导师,引导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使我们学识渊博,使我们心胸开阔。
来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畅游在书的海洋泛舟,更好地吸取每本书里的精华吧!
第五篇:读书感悟[范文模版]
读书感悟
(原创)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读书可以让大脑更加充实,视野更加宽广,能力更加强大,信念更加坚定。实事求是的讲,自己工作三年来读的书远超大学期间所读的书,大学期间究竟学到了多少知识,客气的说不多,专业知识更是甚少,参加工作后我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多么有用,每一个理论,每一个模型的熟悉与理解,加以应用就足以轻松驾驭日常工作,使自身能力在多方面获得一个又一个质的提升。尤其西方经济学(宏观、微观)里面个个理论皆是经典,在日常管理,商务交往,人际协调中有时真能起到画龙点睛、醍醐灌顶的妙用。还有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等,越是大学期间艰难的课程越是有用,而且用处极大。这些纯经济理论却被我在实际工作中歪打正着,扩展了应用外延,这在大学期间却是犹读天书,现在却像看日常报刊那样轻松随意,也许“诚心所至,上帝赐智”。
现在想想,当初一个博弈论让我整整研究了一个月,我搜集了大量与博弈论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资料,像一个专题课程把相关的理论如一条项链串通起来,结合自身工作加以掌握。这个理论对我的智谋却大有裨益,在实际工作中,平衡了内部成员,击败了外部对手,手腕之老练,被别人认为不是现在年龄所具备的,自己有时都不知道自己点子这么多,包括对事项进展的预估与应对的相对精准性;有时暗自窃喜—— 一条博弈论胜读多少权谋书。反观当下,所谓的商务大全,做人大全,做事大全,领导大全,权谋大全,...大全之类的书塞满书架,多少人却又受害匪浅,大部分都是伪真理,或者是花拳绣腿,读起来头头是道,用起来大部分屡屡跌倒。为什么?因为李鬼终究敌不过李逵!
在日常工作中,有时主持面试,我一个必可少的问话,那就是针对不同专业求职者提问一些专业知识,可以说十有八九回答不上来,包括刚毕业的学生,更不说那些参加工作时间长的人了。但她/他们的回答却殊途同归,都有一个万能措词‘工作主要看能力,知识并不重要,因为在工作中所学的知识应用不到/不多'。记得一次,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学的是管理类专业,应聘管理岗位。在问了一些基本的问话流程后,我问她:“请谈一下什么是领导寿命周期理论,具体包括几个环节,以及在团队管理中如何具体运用?”她想了半天说:“我在大学期间没涉及过,你在打压我,我可以选择不回答,工作所需要的是能力,我的知识已经潜移默化了。”回答的真是‘精彩’,结果可想而知,没掌握不可怕,可怕的是否决学习力,没有学习力,谈何能力提升。在大学校园,有一句名言不知流传了多少年,‘在大学里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因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毕业后能用到的不到25%’。我不敢完全否定这句名言,但这句话的正确率才是真正的不到25%,一年又一年,误导有多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因为有多少人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了25%?因为没掌握,怎么可能应用?怎么可能会说知识有用?我是建立在自我检查的基础上加以纠正了自己也成为‘读书无用论’中的一员。
法国的拿破仑说:“书就是力量,因为书可以帮助工作,可以增加工作力量。”因此,我绝非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书范围与能力需求相结合是不变的一条。尽管身陷于日常工作与生活琐事之间,但读书始终如一,丝毫不曾懈怠,多少个夜晚伏案于桌前,多少个休息节假日钻进了大学自习室,戒惰戒躁、强化学习意识,这种感觉胜过金钱万千。我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读书原则,具体乃为:坚持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书籍为中心,立足于当前工作需要为基本点,着眼于未来长远储备为基本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