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试卷分析
一、试题评价
高一语文试卷遵循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突出了对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紧围绕高一语文的核心知识来命制题目,题目类型规范,几乎覆盖了必修一现代文与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又有适当的延伸。作文题目既符合高一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有话说,又有新意。
二、成绩分析
本校参加考试人数2323人,平均分 83.76分。90分以上700人,优秀率30.1%。60分以300人,及格率 87%,本试卷学生最高得分110分,其中选择题最高27分,主观题最高81分。
三、错题分析,存在问题总结
我校学生失分点主要集中在以下题目中:现代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与作文。
1、对于现代文基础知识虽然都讲到、复习到了,但学生掌握得不牢固,对病句等类型的题目仍是一个难点。
2、现代文阅读我们没有练习,学生答题思路较模糊,失分较多。
3、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解题技巧与答案组织还有待强化训练与提高。
4、作文跑题的虽然不多,但是内容材料贫乏,语言干瘪,记流水账的较多,可见学生平时素材积累不够,阅读量不够。
五、下一步教学打算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向课堂45分钟要效率。尽量做到每节课留出10分钟左右让学生落实知识。
2、重视错题分析,让练习到位。个别题目在练习中做过,但学生错了一次,还是继续做错。学生不重视错题反思,老师在复习指导方面也不重视方法指导。有些学生能够自觉地整理“错题本”,这种做法值得大力表扬并大范围推广。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错题,应该能够让更多学生避免“掉进同一条河里”。
3、语文虽是工具科目,但学生不注重书写,经常写错别字,字迹比较潦草,以后争取在卷面上多下工夫。
4、加强学生的作文指导,让学生增加阅读量,开拓视野,增强学生素材积累意识。
5、加强团队合作,发挥集体合力作用。我们进一步加强集体备课,多听课观摩、认真评课,争取期末考试中成绩能有进一步提高。
以上是我们考试之后的总结与反思,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7至2018学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凤庆县第一中学
甘凤仙
本学期的期末考试评卷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结合本次考试学生成绩,我所教的438班、445班的语文整体成绩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细致的分析。
一、整体情况分析
语文试卷共有四大题22小题,主客观题的分值分别为44分和106分。试题的知识面覆盖面符合高一下学期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既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又重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较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原则,可以较好地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素养。学生整体成绩较好,合格率84%。
二、试题结构及特点
本次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语文积累和运用、现代文阅读和写作等五大板块。其中语言知识约占12%,文言文阅读和古诗鉴赏约占16%,语言积累及运用占7%,现代文阅读占25%,写作占40%。全套试卷长度为8页。现代文阅读材料为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是小说,一是新闻;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课外,诗词鉴赏选自课外。
本次试卷课内的基础知识占比例较小,但失分现象仍普遍存在,可见学生对知识掌握运用能力熟悉程度不够。
三、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基础知识部分:基本涵盖了本册课本主要的知识点,但学生对字音字形字义这些基础性的东西掌握得不够清楚,所以普遍失分比较严重,可见学生日常积累做得不够扎实。失分多出现在第2、4两道小题,成语应用与病句辨析仍为学生的丢分点,以后应加强训练。
2.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共4小题,主客观题型都有,涉及文言实词、虚词、文言断句、文学常识、文意理解和翻译,侧重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无论是断句题还是综合分析题、文言常识题、翻译题都来自教材,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树立对课本和课堂学习高度重视的意识。即使这样还有不少学生做错。选择题翻译题,难度都不大,但我们的学生还是没能准确地翻译出来。不少内容是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过的知识,但是学生的做对率还了低。我们的学生文言文的语言功底还是比较薄弱的,这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3.古典诗词赏析:试题所选诗歌,为课外诗歌。赏析起来难度不是很大,从答题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诗意还是理解不到位的,并且很多学生还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以后的教学要注意长期适当地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诗歌鉴赏的知识传授和方法引导。
4.默写:名篇名句默写共3句,所考的句子选自必修
三、必修四及初中的课本,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得不了高分,很多学生记住了句子,但是致命的是错别字太多。消灭错别字需要从日常做起,今后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5.现代文阅读:这部分共有两篇阅读,主观题和客观题都有,文学类文本阅读为汪曾祺《看水》题型设计比较合理,实用类文本阅读为新闻材料分析。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章主题的总体理解和概括表述能力。学生理解基本到位,但是语言表达方面还是能力欠缺,应在平时多做一些阅读加紧练习。
6.语言知识运用:重点考查学生成语的辨析能力与病句的分析的能力。19题病句学生的分析仍有欠缺,20题为语言得体,结合句子意思能分析出对应错误的词语,但本部分学生依然能力欠缺。21题表达题学生的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协调差。
7.作文:本作文是分析性材料作文,学生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和以前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相比,文章的限制性增强了,但题目中本身还是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选择空间,要求比较开放,贴近学生生活,给学生很大的自由表达和发挥的空间。卷面反映学生普遍有话可说,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能力,学生写起来基本都很顺手。但显示出生活积累的缺乏;构思立意缺乏新意,显示学生视野和思维不够开阔;字体规范工整有待加强。此外,很多学生写作不规范,漏写标题,缺少字数,潦草书写。作文教学需要讲求长效性和循序渐进性,需要从细节抓起。
四、启发与反思
1.长远规划,整体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有扎实的积累。
我将从高二上学期到下学期,针对自己所带班级学生语文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放眼高考,立足现状,从整体上规划自己的日常教学任务,明确设计自己每一学期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例如基础知识的夯实,尤其对方言影响较大的县区学生来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从现在开始引导学生经常积累,以期两年后能具备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储备。
2.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切实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阅读和写作需要一个学期一个学期形成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逐渐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应当对每一篇课进行适度的阅读和写作方面的拓展教学,不可拘泥于一篇课文的讲解,适度拓展,能让学生一篇课文有更多的收获,懂得如何能触类旁通,因而及早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理解表达能力。
3、作文部分:教学中认真指导学生审题,要能借助材料搞清话题内涵,确立准确的主旨,行文中注意扣紧话题;写什么文像什么文。一定要训练学生写出比较规范的文体,不能写成“四不像”;要在“发展等级”上下功夫,使学生写出“构思新颖,主意深刻,语言生动有文采”的作文来;重视书写,平时认真练字,力求书写规范,卷面整洁美观。
第三篇: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何家勇
从实际阅卷的情况和老师学生反馈的基本信息来看,与命题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对该届高一年级今后语文教和学都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下面就试卷各部分的典型试题作简要分析。①基础知识及运用
这一块包括试卷第一部分的第1—6题和第三部分,分别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和对近义词、成语的理解应用及语病的辨析、语言衔接、课内阅读等,这部分总分为30分。从考查结果看,得分率较高,约在0.60左右,这反映大多数学生的基础知识尚欠缺。这部分失分较多的为第1和第3题。学生失分多的原因主要是对近义词和语病辨析方面知识的积累和训练还不够。②现代文阅读
这一部分只有一篇阅读文章,每篇设计4个小题,共为22分,占全卷22%。从整体看,考题灵活性较强,既有考查学生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把握,也有对关键语句的理解和揣摩,还有考查评价鉴赏的题目,从抽样调查的情况看,本题得分率在0.65—0.70之间,说明整体难度不大。③古诗文默写
这一部分共计5分,有5个小题。本题实际得分为2.6左右,课内的3个小题得分较好,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很好作答,丢分严重,暴露了学生在古诗文背诵方面的积累储备不够,是一个薄弱环节,在今后的教学中亟待加强。
④文言文阅读
第一,这样考查完全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古诗文的考查,一考积累,二考理解,理解的考查又重在能力。选取课外浅显的文言文,能较好地考查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
第二,这样考查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花费很大的气力去教学文言文,目的就是以教材为例子,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积累文言文知识,形成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好基础,材料选自课外更有利于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第三,这样考查可以更好地开拓学生的视野。过去多年的考题一直囿于课本之内,这就使我们文言文阅读的平常教学和复习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学生文言文底蕴难以厚实,一个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就八篇,你考哪一篇都在学习训练之中。选择课外文言文来考查,无疑打开了文言文阅读之窗,丰富多彩的文言文内容必将打开学生的视野。
第四,这样考查可以更好地为高中教学奠基。众所周知,高考文言文阅读篇目全部选自课本之外,而初高中文言文阅读又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测试中一味地限定范围降低难度,那我们怎么面对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考查?
本次文言文阅读考查主客观题型都有,涉及文言实词、古今词义、虚词、文意理解和翻译。从本题得分的情况来看,大约在0.5以下,得分情况不理想。这固然与试题本身的难度有关,但也确实暴露了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淀不够,反映了我们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不足,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⑤写作
本次作文为材料作文,可以构思的角度极宽,不易离题。本次我校学生作文有以下特点:一是有一定的创新表现、有时代感;二是写作内容广泛、涉及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方方面面;三是语言有一定的文采,显示了遣词造句的功夫;四是在写作形式上不拘一格,既有散文、小说等文学体裁,也有书信等应用文体。但作文中也有一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如不会准确地审题,内容缺乏真情实感,语言表达不够规范,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等等。这说明在今后教学中仍须注意加强审题、立意和表达方面的指导。
2011-7-14
第四篇:试卷分析 高一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高一期中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未出现难题,出题形式按高考的题型出卷,让学生提前熟悉高考的出题形式和题型。以下是本次考试的试题详细分析:
一、翻译题试卷分析(王小芳)
翻译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也是对句子里面关键字词的考查,可是两次考试情况不容乐观。原因有几个方面:(1)学生对文言文文章内容理解不全面,归结于文言文基础知识薄弱。(2)没有抓住关键字词的翻译,瞎编乱造,导致很大程度上的失分。(3)对基本字词的意义没有进行有意识的记忆,学习态度差。(4)大多数同学漏译省略成分,除了粗心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通读整个句子或与译句有关联的前后句,没有形成整体语境意识,只是“就词译词”,不能很好地把原文的意思传达出来。这种毛病轻则影响到对个别词的判断和翻译,重则影响到对整个句子的理解。(5)语言不符合规范
提几点提高学生们文言文翻译分数的方法:
1、积累古今异义词
一是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二是借助成语识记古义,三是借助复习资料上的《古今异义词简表》识记古义。
2、翻译一个词,首先要想到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3、要注意积累“其、之、以、而、乃、乎”等高中常用的虚词。《考试大纲》规定的十八个常用虚词的多种用法,根据句意,准确翻译。
4、应注意树立较强的语境意识,阅读时真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在翻译一个句子时,不能偷懒,应照顾语境。
5、翻译出一个句子之后,不要急着做下一题,而要回顾一下自己翻译的句子是否通顺,看看有没有缺漏的成分,如主语、宾语等。
二、诗歌鉴赏试卷分析(曾楠)
问题:
1、学生不清楚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就找到相应的诗句。
2、学生审题不认真。题干上说的是两个字,学生写的是词语。
3、学生答题不规范。不清楚怎样回答炼字的题。
4、第二题,很多学生只答情感,不联系材料。解决方案:
1、组织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和方法。
2、学生文言文基础太弱,很多人不理解诗句的意思。平时加强基础练习。
3、要求学生答题规范,卷面整洁。
三、默写:(李红卫)
名篇名句默写所考的句子全都选自必修一课本,平时都已经学习了解,年级平均分达到3分,但是我们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是得不了高分,对于情景式默写,学生掌握不是很好,不能很好的理解题意,同时很多学生记住了句子,但是致命的是错别字太多。消灭错别字需要从日常做起,今后教学一定要格外注意这一点。
四、实用类文本第二题分析:(杨景瑶)
该题平均分3分左右,相比于上次月考,学生有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 1.学生有分点的意识,多数同学条理清晰;2.学生有筛选文本信息的意识,立足文本作答,且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少部分同学做到了简洁.全面.表述合理.精准,所以得到满分的同学也较上次多出很多不足之处也应引以为戒,加以改进:
1.许多学生答题没有将话说完整的意识,表现在只罗列几个词语:中国的天气预报、国际研究、青藏高原气象学等,基本的表述都成问题,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及时纠正;2.审题不仔细,没有限定条件“作为气象学家,叶笃正的贡献”,许多同学扩大答题范围,例如回答他作为老师的贡献,则是明显没有认真读题;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这种问题也有可能是学生本身还没有养成这个意思,应该加以引导和强调;3.部分同学答案罗列将近十点之多,有定位不准确或者不会总结的缺点,应引起注意。
五、阅读3试卷分析:(宋星卉)
这道题考查的是提取、概括文章信息,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如下:
①打破常规的教学:他的学生可以轻松地跟他开玩笑,不同意他的观点也可以直接跟他争辩。
②一切从事实出发,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被立刻划掉。
③朝前看:1984年,他又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另一领域,成为“全球变化”这个国际研究新领域在中国的开山鼻祖。
思路: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应对相关文字作大致的层次分析;
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我们要根据文章的不同特点,题目的具体要求,自己归纳,提取精要。出现问题:
①学生作答原文意识不强,不能结合文本寻找答案。②缺乏概括能力与意识,未能根据文本予以信息整合。从答案来看学生对相关技巧的术语缺乏了解,答题时也未从本义与比喻义出发。个人总结如下:
①学生答案分点作答意识不强; ②内容要点不够全面,只涉及一个方面。应对措施:
(1)加强现代文技巧的模式训练,让学生明确作答方向;
(2)培养学生现代文阅读的三种意识:原文意识、分点意识和整合意识。
六、实用类文本阅读第四题
温婷婷
(一)试卷分析
1、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2、问题限定了文中某句话所体现人物的人格魅力,而不是纵观全文。
(二)成绩分析
总分:8分
全校平均分:2.91分
(三)错因分析
1、学生看问题不清楚,没有看到题目中已经限定了某句话,从中看出人物的人格魅力,并且谈谈对你有什么启示?导致在组织答案的时候,答非所问。很多学生的答案虽然也是人物的人格魅力,但却不是所给的句子所体现出来的。
2、答题过于简单。8分的题目,很多学生就简单的写一句话,没有分析,没有启示。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此类型的题目,不会概括人物的人格魅力,不会找到原句在支持观点。
(四)改进措施
1、加强人物传记的阅读训练。
2、提高学生对文本的见解能力,能概括出问题的主要信息。
七、语言文字运用试卷分析(王齐颜)
15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积累与文字语意连贯的能力,难度不大,但学生的逻辑思维不严谨导致失分严重。平均分才2.53分,以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得要加强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
16题:主要考查学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出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然后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图文转换”题,表面看来是“看图说话”,实际上它综合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多种题型,说到底这类题是在考查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学生在回答的时候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未写出构图要素,导致3分的丢失,望以后教师注意。
八、作文(李作民)
审题不抓关键词。批改评卷过程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不抓关键词,这样在写作时就很难抓住重点,容易跑题。如 “动力来自„„”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来自”,考生只有将“来自”作为重点才能写出好文章。不少考生没有审题抓关键字的意识,看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有的考生考前背过一些范文,一到考场就往里套,不仔细审题,这样最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学生要养成审题的习惯,对作文题目要逐字细看,明白题目的 要求后再下笔。
语言贫乏缺少文采。考生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语言素材的积累。一方面可以多看看名家大师的文章,看看别人的遣词造句,自己在写到相关文章时就可以参考借鉴;另一方面,学生还可多关注同龄人的优秀文章,和同学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平时,考生可抽出时间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如《读者》,每期都有不少亲情、励志方面的文章,对作文素材积累很有帮助。此外,还要注意古 诗词的积累,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也是让文章增色的好办法。
文章较“平”缺少细节。一些考生写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重点,记“流水账”一样洋洋洒洒一大篇。学生在写作时要有两把剪刀,一把剪出自己最擅 长的一件事,另一把在这件事中剪出要重点描写的部分。
第五篇: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质量分析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共9分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2.题干要求选出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选项c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A项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
第二个阅读分析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的主旨、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内涵,理解“自处”“待人”的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
第三个大阅读题是小说《宝物》(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类大题事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默写,共35分。
第10小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代词“之”,虚词“耶”“岂”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代词“之”,虚词“耶”“岂”等,结合理解句意即可断开。
1小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根据文本内容“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
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可知,选项B“误认为是赵希乾买的肉”错误,而是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
13小题.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恶”译为讨厌、厌恶,“烦数”译为频繁询问,“必”译为一定,“无乃......耶”译为恐怕......吧?(2)固定人名保留“建武”“希乾”,“衡”译为比较,“诸生”译为大家,“以”译为把,“奖劝”译为奖励劝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建武”“希乾”;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恶”“必”“衡”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诗歌赏析题。
存在问题:诗歌理解正确,但是答题不够规范。答题没有步骤。
3、默写情况糟糕,问题严重,错别字让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即使是考过上十次的默写,照样是该错的错,不该错的还错。甚至有学生背诵对了六个,可惜每句都有错别字。足以让改卷老师“潸然泪下”。对策:意思记忆。
第三类考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例如:成语,病句、语句连贯、漫画题。试题内容较为简单,答案容易找,成语,对策: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四类写作,共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它)”身上照见了自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它)”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它)”。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
这题材料作文,有三个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对手”这一话题展开的。其中一二两个材料是相对立的两个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哀叹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第二则材料则是强调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第三则材料则是列举了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对手。所以,从这些材料内容出发,本题材料的意思范围,其实就是谈一谈你对“对手”的认识与理解,更倾向于哪一种对手。也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对手:感谢对手、尊重对手、祟拜对手、敬重对手等等,这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立意。
另外,语言粗糙。我们讲求语言朴实,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优美,锤炼语言是作文的核心要求。再者学生作文不重结构,随心所欲,信马游缰,以至作文思路混乱,应考能力有待提高。
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点之一,要求高二的学生掌握常见议论文的些方法,看来任务还较为艰巨,需要多花点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