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

时间:2019-05-13 03:27: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

第一篇: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

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满足高技术条件下保密与反窃密斗争的需要,推进我街保密工作的整体发展规范,我街道对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三抓”

一是迅速传达抓落实。在《“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颁布后,我街迅速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认真学习

和领会文件精神,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的重大意义。在学习中做到“四学”即涉密干部率先学、党工委带头学、各级领导深入学、党员干部普遍学。通过学习,全街广大党员干部全面把握《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目标和具体任务,并将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发展规划》的新要求、新目标上来,进一步增强抓好保密工作和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贯彻落实《发展规划》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动力。

二是广泛宣传抓落实。

我街始终把学习宣传贯彻《发展规划》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并将学习《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必学内容,对学习内容作出具体安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保密宣传活动,举办保密知识竞赛、业务培训、组织观看保密宣传教育片等,增强干部职工和涉密人员的保密观念,增强贯彻落实《发展规划的自觉性。

三是明确责任抓落实。为确保《发展规划》落到实处,我街将贯彻落实《发展规划》情况列入领导干部考核范围。并把贯彻落实《发展规划》工作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做到了“四个到位”即领导到位、任务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二、强化四个“管理”

1、抓好涉密人员管理。我街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育会或专题讲座,学习讨论会等活动,切实提高重点涉密人员的保密意识,督促他们自觉遵守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按制度办事,确保保密技术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贯彻落实。

2、加强保密技术管理工作。按照上级有关要求,加强对绝密、机密、秘密级信息载体,已确定的保密要害部门和部位,重要涉密会议和重大涉密活动的管理,保密技术防护装备和设施,物防技防措施到位,确保安全。

3、抓好涉密载体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规定,管住管好各类涉密载体,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不出纰漏。涉密文件的起草、制作、分发、传递、使用、复印、存档和销毁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翻印、复印、汇编涉密文件,不得随意扩大涉密文件传阅范围。在做好纸质涉密载体管理的同时,要重点加强对软盘,硬盘,光盘等各类非纸质涉密载体的使用,保管,销毁的管理。

4、抓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管理。我街把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作为保密的大事来抓,加强网络、电讯信息系统的技术防范和管理。在完善内网建设的基础,并与国际互联网等公共信息网络实行物理隔离,修订并完善上网信息制作、审批等相关规定,严格操作管理,同时建立起涉密计算机非法外联监控系统,加大管理监控力度。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依法治密的原则,结合本街实际,进一步完善保密的相关规定和工作体系,规范保密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长效的保密管理制度,确保保密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第二篇: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河南省“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草案)

“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为主线,以调整经济转变方式为重点,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目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努力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创新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十五”科技成就及“十一五”面临的形势 “十五”期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就

“十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科技发展工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加快发展。在“科教兴豫”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创新、产业化”方针指导下,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目标,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应用开发研究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加快,科研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为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科技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

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经济一体化,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中原崛起的意见》、《关 于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的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科技厅等部门关于实施河南省专利战略推进工程意见的通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决定》等一系列提高科技、经济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河南省专利保护条例》、《河南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的出台,推动了自主创新和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全面开展。

围绕科技创新活动,针对科技计划管理、科技成果奖励、科技咨询业、科技中介机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试验动物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为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科技投入多元化,政府科技投入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全省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由2001年的28.3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42.36亿元。

以实施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小麦优质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和新药研究开发等重大科技专项为主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解决了一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难题,进一步提高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农业科技部分领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或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等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十五”期间,我省有221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有88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审定;优质专用小麦、杂交玉米、抗虫棉、杂交芝麻等一批优良品种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省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农产品特别是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以郑麦9023、豫麦

34、豫麦47等为代表的优质专用小麦大面积推广应用,一举改变了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依赖进口的不利局面,郑麦9023还实现了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十五”期间,我省粮食总产合计20690万吨,比“九五”增加592万吨,实现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小麦和玉米品种普遍更新了一代;实现了夏玉米高产1006.5kg和小麦683.4kg及在同一地块亩产吨半粮的技术突破。养殖业技术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升了畜禽疫病防治的技术水平。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快速检测试纸条的成功研制,为该病的快速诊断和免疫监测提供了一种特异、敏感、简便、快速的新产品;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到“十五”末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生产总值的34%以上。

高新技术解决了一批支柱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双汇集团和莲花集团分别承担的“肉制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和 “FM00-187谷氨酸高产酸菌种选育”项目,为加快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洛阳铜加工厂承担的“大规模集成电路用铜基引线框架材料及异型铜带的研究开发”项目,其产品产销量已经达到1万吨,产值占洛铜集团铜加工材的20%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安钢集团承担的“专用热轧板卷生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主要攻克了炼钢精炼、超宽板坯连铸、炉卷轧制等三大系列关键技术,其技术和工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预计年增销售收入26亿元,创利税4.9亿元,利润3.3亿元。洛玻集团承担的“超薄浮法玻璃”项目,总结出更为完善的均匀拉薄成形和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以及产品缺陷检测方法,实现了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天冠集团承担的“含醇汽油生产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开发研究”项目利用陈化粮发酵生产的酒精为原料,攻克了低成本脱水和汽油混配燃用等关键技术,完成年产1万吨工业试验,建成年产20万吨燃料乙醇后处理装置,生产出的变性燃料乙醇产品,达到了国家标准要求。一拖集团承担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的开发”项目,通过英国里卡多公司提供技术支持,研制出填补国内空白的大功率农用柴油机,替代了进口,已形成大批量生产能力,成为我国多种大型农用机械的重要配套产品。以郑州、洛阳、许昌、南阳和新乡五个城市分别作为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以大中型企业为重点,以部分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成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及网站建设为重点实施的“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专项,全面推动了全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大大提升了我省企业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资金利用率,其中双汇集团完成了居国际先进水平的“SW连锁配送管理系统”的客户化工作。宇通公司应用目前世界上最大的ERP和PDM软件,生产效率提高30%以上。

医药生物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显著提高。

在重大疾病检测生物试剂的研制中,“国际第三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抗体酶标法诊断试剂盒”填补了我国艾滋病快速检测诊断试剂的空白,拥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十五”以来通过该专项的实施,我省包括医药生物在内的新药研发已获得20多项国家新药证书。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五”以来,全省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200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增加值达到7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8.5%。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龙头。截止2004年底进区企业达2551家,上亿元企业81家。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25亿元,工业总产值626亿元,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利税总额98.87亿元。目前已经建立起国家火炬计划河南超硬材料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中部软件园、国家火炬计划濮阳化工产业基地、郑州信息 安全产业基地等4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和郑州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省级产业园。

1999年开始以贷款贴息的方式启动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6年累计投入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专项资金2.65亿元,吸引银行贷款128.5亿元;项目产品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75.2亿元,实现利税53.2亿元。

(四)科技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目前全省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0家企业组建占76%;省级重点实验室30个;中央驻豫科研单位38个,省属科研机构79个;在高校、企业共建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6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省部级奖励101项,授予专利72件,其中发明专利19件;省级重点实验室获国家级奖励4项,省部级奖励62项,申请或授权专利87项,其中发明专利63项。

由17个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和57个生产力促进中心组成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已成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地。2004年在孵企业1857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4.23亿元。

实施了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杰出人才创新基金,支持306名省内优秀的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国内外及海外归来的学者创新活动。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16人,全省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6.4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4.44万人,居全国第10位。

全省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0112件和11451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86件。200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6318件,专利授权量达到3318件,分别位居全国第14位、第13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306件。全省科研成果共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340项,国家科学技术奖55项;共签订技术合同13860份,技术合同成交额80.3亿元,其中2004年签订技术合同2824份,技术合同成交额21.3亿元。

(五)民营科技不断发展壮大

全省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1.1万家,技工贸总收入1683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研发投入26亿元,超亿元的民营科技企业216家。在我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三分之二以上。综合实力居全国第八位。

(六)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渠道、领域和形式不断拓宽 全省已经与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多个国际组织建立了科技合作与交流关系。面向独联体、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组织实施了100多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了“白钨回收技术”、“等离子燃煤点火技术”等一批产业升级中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先进技术,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七)科学普及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坚持一手抓科技创新,一手抓科学普及。举办了五届科技活动周,组织开展了15次科技月活动,组织实施了1000项科普适用技术传播工程,建立了25个科普示范点,组织开展了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科普进村户活动,建立了省市两级科普网络,有效地提高了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十一五”期间面临的形势

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为我省科技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省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和科教实力。同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农”问题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工业化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亟待提高,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待加强。全省科技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一是研究与发展经费严重不足,R&D经费占GDP为0.48%,大大低于全国1.44%的平均水平,位于全国第25位;二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位于全国第10位,但是每万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为15人,低于全国43人的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第22位;三是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基地相对薄弱,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偏少;四是创新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省“十一五”期间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豫、开放带动、人才强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方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发展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突出奋斗目标。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原崛起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发展布局,加强政府科技发展宏观协调和指导,加快科技发展战略部署。

2、坚持市场导向。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步伐。建立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政府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的创新体制和机制。

3、凝炼战略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关键问题聚集科技资源,加强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发展。

4、增强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 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坚持以人为本。营造环境,优化机制,大力激发创新精神,鼓励发展知识产权经济。

6、促进协调发展。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布局和战略举措,调整和优化科技资源有效配置,促进包括县(市)在内的地区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工业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提高科技发展总体水平,力争在主要领域缩小差距,在优势领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局部领域实现突破。

发展目标:

1、大幅度提升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到2010年大中型企业全部采用新装备、新技术,实现装备、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

2、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城镇化进程。推进人口与健康、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环境保护技术进步,发展环循经济。为构建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提供科技支撑。

3、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现代工程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土壤、水等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基本实现农业发 展的可持续性。到2010年,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95%以上。

4、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建立健全科学研究实验支撑体系,加快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到2010年建成50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8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其中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

5、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加快科技队伍建设。

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提高科技人才质量,优化科技人才结构。凝聚一批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造就一批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专家;培养一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人才队伍。到2010年,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达到65%左右。

6、推进自主创新,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增强科技创新活动中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推动原始性创新,专利技术产出量进入全国前10名;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在优势领域加强集成创新。

7、加大全社会科技投入。

到2010年,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达到1%左右,企业R&D经费投入占全社会R&D投入的比例保持70%左右,高新技术骨干企业R&D经费投入占年销售收入的6%以上。

8、推动科技进步、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到2010年科学技术整体水平接近国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和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三、发展战略布局与重大科技任务

(一)战略部署

“十一五”期间,我省科技工作继续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奋斗目标这一核心任务,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凝炼科技发展战略重点,在“攻克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竞争力”,“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和“加大社会公益性科技研究”三个方面,实现高效配置全社会科技资源,实现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和突破。

(二)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布局

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布局,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点,加强自主创新,为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提供科技支撑。

1、中原城市群。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电力工业、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食品、化工和新型建材工业等优势产业的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原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和郑洛工业走廊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2、豫北、豫西、豫西南和黄淮地区。结合地区现有产业特点和优势,充分发挥豫北地区油气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优势,为建成重要的钢铁、煤化工和石油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基地提供科技支撑;豫西地区发挥矿产、林果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建成重要的煤化工、铝工业和林果业生产加工基地提供科技支撑;豫西南地区以形成中药生产、非金属矿产开发利用、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带提供科技支撑;黄淮地区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为大力发展食品、纺织、制药等产业,培育龙头企业为建设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提供科技支撑。

(三)重点任务

优化科技力量布局,构建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解决现代农业和社会公益性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建立和优化研发支撑体系和资源服务系统,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力争在相对优势领域或关键领 域实现重大突破。

1、健全并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参与国内外竞争的重要力量;加快建立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开发和创新支持系统,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研发水平,提高并提升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与质量,推动企业确立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积极支持国家科研机构在豫参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

优化科研基础设施布局,健全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加快学科发展、提高学术水平;调整和优化大型研究设备和科学仪器设备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加快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与服务系统建设和开发利用,推动科技信息系统与网络科技环境建设,做好实验动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加快取得自然科学领域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积极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

加快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主体互动,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管理。形成政策引导、社会参与、开放协作、功能完备、运行高效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满足科技发展和创新活动的服务需求。探索引入国外科技中介服务新机制,全面提升科技服务质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构建政府战略决策和宏观调控的科技管理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制度基础,研究解决建立健全公共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形成有利于优势科技资源联合攻克重大科技难题的有效机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和指导作用,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2、加快高新技术及产业发展

电子信息。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化产业发展优势。

重点开发计算机网络高速路由器、交换技术与产品、各种宽带网络的接入技术及产品。研究开发网络攻防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防护技术、安全认证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病毒防治技术等各类应用软件产品;开展现代通信技术与产品、新型数字视听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研发,大力发展LCD、TFT等电子玻璃;开展电力电子自动化技术研究和电力电子装备的制造,开发生产继电保护与配网自动化产品,高压超高压新型断路器及开关产品,各种电能计量仪表及装备等,并带动电力软件业、电力通信业和相关配套产业技术的发展;加强片式元器件等电子器件的研究与开发。

加强信息化的开发应用,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建立为农业政策、农产品供求、国内外农业动态、农业新成果新技术和农业资源等综合信息服务的信息网络;加强农业资源数据库建设,提升农业智能化专家系统的服务功能;利用3S技术为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提供动态监测、评估、预报、预警系统。

生物工程。加强在医药生物、微生物发酵、生物技术育种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形成产业化发展的群体优势。

开展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及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继续进行工具酶临床诊断用试剂新产品及更新换代产品的研发,开发新的血液制品;加强在抗生素药物方面的研究,保持在部分品种抗生素原料药生产技术的国内领先水平,保持抗生素发酵吨位在全国名列前茅的地位。

加强发酵工程、酶工程和工业微生物优质高产菌种的选育和新型酶制剂的研制;进行高产新型木聚糖酶、普鲁兰酶菌株的构建及其环保发酵生产新工艺,高活力菊糖酶、乳糖酶的开发与应用;开发核糖、核苷、谷氨酸胺、L-乳酸等生化产品;采用生物高新技术对传统味精、酒精、乳酸等食品加工技术进行嫁接改造,积极开发高产新菌种、新工艺、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快发酵与生物化工产业的形成。

围绕基因操作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重点研究重要功能基因的分离、克隆、结构和功能,生物芯片、分子遗传标记育种技术,微生物重组技术,农用生物制剂,牛羊胚胎工程等。

新材料。加快新材料的制备和成型加工两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重点发展超硬材料、优质高效耐火材料、铝镁合金新材料、节能环保建筑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电子材料、纳米材料等。开展高性能超硬工具、材料、自动化生产工艺装备与仪器、产品性能检测技术的开发研究;开展耐火材料应用理论研究,重要冶金容器高效长寿综合技术研究及冶金新技术、新工艺用耐火材料研究;开展铝、镁合金等有色材料研究、变形镁板带加工技术和产品应用研究、镁高效节能制备技术开发研究;开展多功能及节能环保的新型建材工艺、产品、装备、检测技术的研发;集中力量研发新型锂离子电池与电极材料、电池隔膜材料,大力开发高效燃料电池,带动相关产业发展。重点抓好多晶硅、硅抛光片和太阳能电池片等新材料技术及产品开发。

加快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

推动高新区营造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二次创业”。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超过25%,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高新区要初步形成从研发、孵化、转化到产业化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平台建设,突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

建设一批具有各个高新区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要积极扶持一批基础条件好,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前景广阔的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超硬材料及制品、优质高效耐火材料、计算机软件、彩管玻壳、光学仪器等产业特色鲜明的高 新技术产业基地。

3、解决支柱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

食品工业。食品工业生物技术,功能性食品的发酵生产技术,代谢调控技术,分离纯化技术,酒类专用发酵剂、酶制剂的应用技术,天然食品中有效营养成分与活性成分的提取与保存技术;推动食品安全技术应用,加快生物防腐剂、保鲜剂在食品生产、贮运过程中的应用技术研究及食品中生物毒素、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冶金建材工业。冶金建材窑炉余热余能高效回收利用新技术和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技术;应用钢铁和有色金属的新型连铸连轧技术,电解铝、电解铜和电解铅液直接合金化生产合金材料工艺;节能型氧化铝生产技术,大型予焙铝电解高效节能生产技术,带钢炉卷轧制技术,水煤浆燃烧炼镁技术,氧气底吹和侧吹炼铅技术等新工艺新技术;铝矾土矿、耐火粘土矿、钼矿和铅锌矿等的低品位资源和废弃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及产业化;提升“洛阳浮法”工艺技术,浮法玻璃在线镀膜加工技术等高效节能短流生产技术和ITO导电膜玻璃等玻璃新产品,超厚、超薄玻璃、弯钢化玻璃、微晶玻璃等玻璃新品种。

能源与化工。煤和石油生产及其深加工技术。石油化工(乙烯、化纤、尼龙66盐等)、煤化工(煤焦化及其焦油综合利用、合成甲醇、乙醚等)、化肥(尿素、磷肥等)、洁净煤技术、精细化工、轮胎橡胶、纯碱与烧碱等新产品技术。

机械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关键零部件和轿车车身开发技术、汽车排放控制技术;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为代表的数控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数控加工技术与装备,激光加工技术与装备,超精密加工及超高速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及关键配套基础部件。发展新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开发电子元器件;发展新型纺织机械、印刷机械、造纸机械等成套设备以及高性能农业机械、工厂化农业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和 矿山机械等产品。

轻纺工业。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新型废纸脱墨技术及其废液处理技术;木材纤维为主的新型造纸生产技术。纺织行业采用高档面料和新型纤维以及电脑分色、数字喷墨印化、激光剪裁等技术;大豆蛋白纤维特高支高密超仿真高档抗皱系列服装(饰)面料,动物蛋白合成纤维,特宽幅环保面料,永久性抗病毒、负离子粘胶纤维防护服面料等纺织新材料。

4、解决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需求

主要农作物和畜禽新品种培育。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创造新的种质资源,加快畜禽新品种培育。

以改善品质为主,培育专用、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确保在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重点支持专用小麦、饲料玉米、优质棉花、高蛋白大豆、保健型花生、双低油菜、出口型芝麻以及地方特色作物等新品种选育,及配套优质丰产高效栽培技术。支持蔬菜、花卉、经济林新品种选育,特别是适合保护地栽培的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利用航天诱变、离子束诱变、小孢子培养、花粉培养、染色体倍性育种等现代技术不断创造种质资源,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支持种子加工技术研究和测定技术应用,逐步建立在优势动植物品系基因品种资源库。

加强畜禽新品种引进、培育、改良和快速扩繁技术及配套无公害养殖技术研究,加强畜禽地方良种保护及开发研究,优化养殖业品种结构,加强安全性饲料产品的开发和研究,优化饲料产品结构。

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形成我国优质小麦加工基地和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开展精深加工技术、工艺与设备、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开展专用小麦、玉米粉、糯米粉配制技术,谷物蛋白和生物活性物质、谷物生理活性物质、功能性油脂及脂肪代用品等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开展畜产品汁液流失控制技术、初始菌数控制技术、防腐保鲜护色技术、包装技术等,尽快形成以小麦和有关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链条。开展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研究生物技术、膜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纳米技术和超临界淬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加工领域的应用,开发新的保质调控技术,研究食品增香、营养强化技术,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需要的功能食品和专用食品。

现代农业技术装备与设施。研制开发农业耕作、灌溉、施肥、贮运等现代农业技术装备。

加强配套农机具、节水型灌溉成套设备、粮食和经济作物干燥机械、粮油深加工成套设备,粮食储藏、保鲜、加工技术与大型成套设备的研制,生态农业设备、精确农业设备、设施农业设备和各种农用运输工具的研制。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农业供水、灌排和防污技术研究。

绿色农业技术。围绕主要农作物、蔬菜、果品、畜产品等,开展无公害农业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及畜禽疫病和病虫害防治控制技术研究。

加强农业生产专用型肥料、安全无药残新型兽药、生物制剂、饲料添加剂等研发,建立高标准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制订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安全生产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立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加强环境监测,重点开展土壤重金属、农药、化肥及其它有害物质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和灌溉水污染处理技术研究,净化包括土壤、水和空气等农作物生长环境。重点开展生物农药、生物化肥、安全饲料、安全兽药的筛选与推广。探索研究转基因作物及 转基因作物副产品再次利用的安全性评价。

5、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人口与健康。以人口结构优化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提高节育新技术的应用率和效果,研究出生缺陷的产前诊断技术,提高优生优育率。加强重大疾病综合防治技术、流行性传染病和爱滋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重大疫病快速救治技术支撑系统。开展远程现代化网络技术医疗服务。进行中医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研究。开展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加强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体系建设,加快中成药新剂型研制,研究开发适应现代产业化生产的新工艺、新设备、新辅料和新包装材料。

资源和新能源。重点开展水资源综合配置、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雨洪利用及空中水资源人工调控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研究;重点实施国土资源信息技术、测绘与遥感应用技术、实验测试技术、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技术,推动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重点开展矿产资源集约开发利用、矿产资源采选与深加工技术、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监测治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重点实施可再生能源产业化技术及相关产品开发研究;发展沼气和太阳能利用技术,加快农村生物质能利用,研究和开发天然气、电能节约利用技术。

生态与环境。重点实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水体污染物、城市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和处理技术研究,开展区域性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形成机理与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加强生态与环境观测和监测技术研究及预警系统和装备开发。

食品、药品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综合示范,开展食品、药品成分快速、精确检测技术和方法研究。重点研究重大恶性事故及多次重复性事故的预防和控制技术,研制高灵敏度工业安全检测仪器和自动报警系统,研究各种职业 病和职业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术。

减灾防灾与救助。开展对干旱、洪涝、冻害、干热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及主要农作物气象灾害预警研究;开展自然灾害监测高新技术和监测仪器设备研究,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率、预报时效;发展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处置和救援技术;完成地震前兆台网数字化改造,加强成套救灾技术与设备研制。

交通与物流业。提高交通运输的技术与装备水平,发展智能化数字交通管理技术,全面提升交通与物流业的科技含量,为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储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的普及和应用,推进物流的一体化、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

6、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

实现整体目标与局部目标相结合,资源建设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围绕整合、重组、建设和共享。建设以省属科研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为基础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以应用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为主要任务的研究实验基地共享平台;建设以加强动物、植物种质资源、微生物菌种、标准物质、实验材料和生物标本等资源的搜集、安全保护为主要任务的自然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以扩充、集成科技文献资源,加强专利、工艺、标准、科技报告等文献资源建设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理、汇集科学数据资源,建设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建设以提供科技信息、技术交易、科技评估、科技咨询、风险投资和人才中介等方面的综合性、全方位服务为主要任务的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

(四)重大科技工程

围绕战略部署、区域经济科技发展布局和落实重点任务,加强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资源配置,“十一五”时期全力推进实施现代农业 重大科技工程,装备制造业重大科技工程,能源及新能源开发重大科技工程,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重大科技工程,人口、健康与医药卫生重大科技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大科技工程,科技创新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及园区发展工程,专利战略推进工程等十个重大科技工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对科技发展要发挥宏观调控和组织领导作用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加强对科技工作的协调和指导;特别要在信息、人才、资金、技术、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供支持;加强科技工作的目标制定和绩效考核。

(二)加强政策法规环境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

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的施行力度,推动科技立法,营造科技发展政策法规环境。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发挥科技政策和宏观科技管理制度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科技进步的激励政策。

(三)加大科技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建立政策引导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格局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明确政策导向,通过资金、政策等引导机制,激励国有大中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加大对新技术、新装备和新产品研发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投入体系,确立企业成为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的主体。积极培育风险(创业)投资主体,壮大规模,大力扶持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加快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建设,促进资本市场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优化科技人才结构 努力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环境,结合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做好重点尖子人才的引进,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引进、培养和选拔,聚集各类优秀科技人才,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

(五)加强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工作

以激励自主创新、保护创新成果、优化创新环境为重点,推动以专利为主的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形成鼓励、尊重和保护创新的社会氛围。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有利于自主知识产权产出、转化的政策法规体系,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工作的主体,引导广大发明人创新创业,培育应用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知识产权人才,尽快缩小与发达地区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培育一批能够运用知识产权战略、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全面提升区域和产业竞争力。健全知识产权中介服务和投融资体系,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机制,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发展知识产权经济。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各种侵权、假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不法行为,切实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自主创新、扩大开放的良好环境。

(六)不断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

按照“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多渠道”的方针,广泛开展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的水平和效益。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大力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切实加强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我省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和产品的输出,提高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积极推进高水平的中外合作研究机构、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等建设。加快国际科技合作中介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为国际科技合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加强科学普及,扩大科技宣传

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技方法。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强科学和技术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和传播渠道,宣传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科技进步的巨大成就。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把宣传和普及科学发展观做为科学普及工作的重要任务,使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

(八)强化县(市)科技工作,显著增强科技在富民强县中的支撑作用

在营造政策法规环境、构建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投入、推动队伍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快科技普及等项工作中实现联动。依靠县(市)科技力量,加大工作支持力度和条件支撑;加强宏观指导,健全县(市)科技管理体系,调动和发挥县(市)科技工作的积极性;要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快县(市)科技工作步伐,提高全省科技实力。

第三篇: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县加快发展,实现“工业立县、开放兴县、特色强县”三大战略、构建“和谐龙游”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龙游县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对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大力提升龙游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根据国家、省和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龙游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6~2010年。

一、科技发展现状

(一)“十五”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县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明显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效果明显。到目前止,全县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民营科技企业培植突飞猛进。全县共有100家企业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已逐渐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推动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实现“零”的突破。“十五”期间,建立了12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心,[有文章需求,请到*好范文 wenmi114.com站留言板,12小时内解决您的问题!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被省认定的研发中心有5家(浙江光华有限公司、001集团公司、龙游五强混凝土外加剂有限责任公司、浙江龙游绿得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浙江腾龙竹业有限公司),001职校为国家级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

2、专利意识逐步增强,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政府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和专利工作。为了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鼓励技术创新,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了有关专利资助政策,决定设立专利专项基金,每年30万元,滚动使用。申报与授权的专利总[您阅读的文章来源ˇ好范文 wenmi114.com-◇好范文 wenmi114.com互联网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量列衢州市各县区首位。截至目前全县累计申请专利达393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实用型专利200项,外观设计专利157项。专利产业化初见成效。通过努力,一大批专利项目已形成产业化,新增产值7亿元。为了促进专利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创办出台了“科技企业孵化园”。

3、科技服务不断增强。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得到加强,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了“首届全国特种纸科技与产业发展论坛”,有27位国家著名造纸专家、教授及市内外50多家特种纸企业人员200多人参加。科工会活动,网上技术市场喜得丰收。连续几年获省网上技术市场管理先进单位和市“科工会”组织考核一等奖。积极申报科技项目。“十五”期间共争取上级支持项目32项资金1000多万元,而且通过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了工业110的重要作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到2005年,全县培育3家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扶持30家信息化应用试点企业。“十五”期末,亿元企业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产品覆盖面达到100,企业主要生产装备的智能控制率达到50,连续工艺过程实行计算机网络化控制的覆盖面达到50。全县80以上企业建立网站或通过中介网络开展信息交流,30成为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会员单位。企业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

4、科技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现。科技进步贡献率达19.5,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成效显著。造纸、竹板材、机械、电子、纺织,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逐渐形成特色。农业经济稳步提高,以笋竹、畜牧、水产三大高效生态产业为抓手,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社会事业科技进步获得较大进展,在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科技成果。科学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公众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二)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龙游的科技发展中,主要还存在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科技实力弱,科技进步水平低,分别居全省65位、36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不大,居全省43位,科技经费投入不多,财政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居全省78位。二是科技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有效合作机制有待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比重有待提高。三是科技服务业还不能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还很缺乏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以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战略需求,发挥科技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三)

第四篇:“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六年八月

前 言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关系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一五”时期,将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实现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的重要时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的奋斗目标。科学技术既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安全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执行“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全生产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水平,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为促进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本规划是“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主要包括:现状与问题,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条件和措施,附件五个部分。

一、现状与问题....................................1

(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1

(二)安全生产科技现状...........................3

(三)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问题.....................5

(四)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分析.......................6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8

(一)指导思想..................................8

(二)发展思路..................................9

(三)发展目标..................................9

三、主要任务.....................................10

(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10

(二)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研究...............12

(三)开展重要安全科技攻关......................13

(四)做好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14

(五)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15

(六)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15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15

(一)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15

(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16

—I—

(三)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17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17

(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18

(六)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18

五、附件.........................................19

(一)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19

(二)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20

(三)100项重点推广技术........................23

(四)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28

(五)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30

—II—

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指导方针、目标和总体部署,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特制定《“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规划》,以指导“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实现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一、现状与问题

(一)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安全生产摆在与资源、环境等同等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

“十五”时期,国家加快了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先后公布实施了《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改革和完善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在重点行业和领域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治理;增加了安全生产投入,制定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加大了安全生产监督、监察执法力度,严肃事故查处。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1— 一是事故总量大。2001~2005年,平均每年全国发生各类事故90多万起,死亡13万多人。二是重特大事故多。2001~2005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特大事故587起,平均每年发生117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事故73起,平均每年发生近15起。三是职业危害严重。据卫生部门统计,截止2002年全国累计检出尘肺病患者58万余例,已死亡近14万人,病死率为22%;每年新发尘肺病超过1万例。四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大。以煤矿、道路交通为例,2005年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1,约是世界先进采煤国家美国的70倍、波兰的10倍、南非的17倍、俄罗斯和印度的7倍;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为7.60,约是发达国家的5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也影响到社会安定和谐。

造成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安全生产缺乏足够认识,不能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没有落实到实处;二是安全生产基础薄弱,企业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产欠账严重;三是部分行业安全管理弱化,安全监管体制不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四是企业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不到位,缺乏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管理混乱,违规作业、违章指挥的现象不断发生;五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安全生产技术基础薄弱。

“十一五”期间,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一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在短时间内难以根本改变,煤、电、油、运等紧张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煤炭等基础

—2— 产业超能力、超强度生产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二是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得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和人员流动加快,而安全培训教育相对滞后,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自我保护意识差,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难度。三是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一些危险性较大的产业也将出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城市向农村转移的趋势。这些变化使安全生产工作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对安全生产科技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安全生产科技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科研队伍,科技研发能力得到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一批重要安全科技成果,对促进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建立了一批专业科研院所,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队伍。“十五”期间,组建了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依托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分别建立了矿山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安全科学技术学院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机构;建设了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安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研发基地,现正在建设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矿瓦斯治理与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已初步建立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和具有一定规模、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队伍。

—3— 二是在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重大工业事故预防预警与应急救援、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重大工业事故与大城市火灾防范及应急技术”取得了“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预防与监控技术” 和“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等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的高度重视下,启动了“煤矿生产安全科技行动”专项,“煤矿瓦斯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和“预防煤矿瓦斯动力灾害的基础研究”项目分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建立了安全生产科技奖励制度和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2004年奖励的安全生产科技优秀成果143项,2005年列入科技发展指导性计划的科技项目有638项。

三是通过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应用示范,提高了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产生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矿山重大瓦斯煤尘爆炸事故预防与监控技术”的研究与实施,初步建立了以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为依托的瓦斯灾害防治技术示范工程,大幅度提高了瓦斯抽放量,2005年全矿区瓦斯抽放量达到1.5亿m3,抽放率由2001年的24.5%增加到41.5%,矿区百万吨死亡率下降至0.46,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安全生产局面,取得了良好示范效果。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煤矿安全数字化监测监控网络”、“危险品道路运输车辆运行安全监控管理应用系统”等项目已列入国家重点推广计划,“煤矿安全气相色谱仪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

—4— 项目计划,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和监控、HAN隔阻防爆等技术在各地得到应用。大批安全防护用品和装备的推广应用,对保护职工生命安全与健康起到良好作用,也促进了安全防护产业的发展。“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被列入2005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计划。

五是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的作用日趋显著。2006年1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规划纲要》,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公共安全”已列入重点领域,“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开发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被列为优先主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被确定为重大专项。这些举措将对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科技进步起到积极作用。

(三)安全生产科技存在的问题

虽然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安全生产科技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安全科技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数量、质量和转化率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安全技术落后于生产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弱,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等高危行业和领域长期制约安全生产的一些共性、关键性科技问题尚未攻克。

—5— 二是安全生产科技基础条件较差。部分安全生产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改制后,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一些服务于行业安全科技发展的基础性、共性技术研究工作出现弱化,对安全生产公益性科研的支撑与保障功能呈下降趋势,有些专业领域甚至出现缺位。安全生产科技学术带头人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检测检验等方面的基础设施缺乏,安全生产科研资源条块分割,布局不合理,基础条件薄弱,缺乏共享机制,不能满足安全科技发展的需要。

三是安全生产理论研究和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对安全生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属性及其规律、方法等研究不足,尚未形成能够指导安全生产工作的理论体系。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滞后,技术标准欠缺,修订不及时,标准体系条块分割,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

四是安全生产科技投入不足。安全科技投入缺乏激励政策,投入机制不完善,对安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企业的安全生产科技投入有限,以企业为主体的安全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安全生产理论、公益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缺乏稳定的资金渠道。

(四)安全生产科技需求分析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安全生产科技面临重大挑战和巨大需求。随着矿产资源开发逐步过渡到深部开采,水压、地压、地温、瓦斯压力都相应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等灾害的复杂性和治理的难度将加大;随

—6— 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重化工产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装臵的复杂性与危险性也将不断增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资产和人口的日益集中,城镇生命线工程将日趋复杂,城镇的安全压力将增大,由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环境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将增加;经济成份和经营方式的多元化,将使安全生产管理及其监督监察的难度和复杂性加大。所有这些必将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形成巨大的科技需求。

一是迫切需要创新安全生产理论和构建技术标准体系。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安全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急需创新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体系,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安全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公布施行,对制订配套的技术标准提出更高的需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需要技术标准提供依据与技术支持;涉及安全生产的设备、材料、仪器仪表的安全管理需要不断建立与完善技术标准;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和企业技术升级需要技术标准的支撑和促进;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客观需要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尽快与国际接轨。

二是急需加强安全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科技攻关。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重大危险源及重大事故隐患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多,灾害防治的复杂性也在增加,一些共性和关键性安全技术与装备问题制约着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急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技术的研发与集成,提高对重特大事故的防范控制能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提高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

—7— 力,需要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做支撑。急需开展安全规划、重大危险源辨识与监管、安全行为、安全评价、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监管监察技术、事故调查分析等管理技术的研究,促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与方法创新,实现安全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三是急需壮大安全科研人才队伍。安全科技人才是提高安全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需要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与安全生产工作相适应的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队伍,为我国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四是急需开展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示范。随着安全生产形势的发展,安全生产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涌现,急需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建设,形成多面多点的安全生产科技促进安全发展样板工程,带动我国安全生产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构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体系,全面提升安

—8— 全生产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思路

树立创新观念,以增强安全生产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安全生产理论研究为基础,开展共性、关键性安全科技攻关;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实施安全生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安全理论创新、安全技术创新、安全监管监察手段创新,以科技支撑和引领安全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初步完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保障体系,形成有利于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安全生产科技人才的培养体制,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及其监管监察的科技水平,为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提供科技保障。具体目标是:

(1)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框架,在安全生产基础理论、事故、灾害发生机理等8个方面有所突破。

(2)开展60项重大安全生产科技攻关,在煤矿等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灾害与事故防治、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应急救援、事故调查分析技术、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成果。

(3)推广100项先进、适用技术,建立8项安全生产技术示范工程,提升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

(4)促进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的发展,使安全技术装备和安全防护用品产业基本满足国内安全生产的需要。

(5)初步建成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形成以企业为主

—9— 体,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部门联动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

(6)基本形成较完整的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在安全技术标准的种类、数量、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重大的进步。

三、主要任务

根据《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为满足安全生产对科技的需求,实现“十一五”安全生产科技发展目标,“十一五”时期安全生产科技工作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

(一)创新安全生产理论

以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重点围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典型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规律、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安全生产社会科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加大安全生产理论研究的力度,推进安全生产的文化、法制、责任制、科技和投入等基本要素落实到位,为国家安全生产宏观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工程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安全生产社会科学基础。研究安全生产哲学问题,揭示安全生产的本质,建立科学的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研究生产力水平、社会公共管理水平以及安全文化等对安全生产的影响与作用,研究安全生产社会学问题,探讨安全生产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

2.安全科学基本理论。研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安全生

—10— 产的共性特点和规律,以及在特定环境下由安全向事故演变的共性原理;研究安全生产法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立法实践;研究安全生产科学理论体系,构筑安全生产科学的理论框架及其基本理论构成。

3.安全行为理论。研究生产过程中人的行为规律,探讨人的生理、心理、环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为预测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4.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岩土体多相、非均质、各向异性的复杂环境特点和大规模采掘工程的诱变灾害,研究气-液-固耦合作用下,稳定与非稳定变形、破坏与状态变化及转化机理、条件与规律;气-液-固耦合作用及突变动力学模型,为瓦斯煤尘爆炸、顶板灾害、煤与瓦斯突出和岩爆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地球资源勘探与深部开采过程的灾害风险预测、灾变动力学与防治理论。

5.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针对高危行业的生产特点,研究火灾、爆炸、危险品泄漏、特种设备事故等的发生机理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用数学、力学和热物理理论揭示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针对重大突发性灾害现象,开展灾害成灾机理、控制原理及灾后评估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为事故预防和灾情控制提供理论基础。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研究事故灾难过程中及灾难后人的心理学与行为学规律、应急救援的组织管理、人员搜救、安全疏散、抢险救灾、资源调度、辅助决策、信息管理等的理论、机制和方法,为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提供理论基础。

—11— 7.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分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素、内容以及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策略,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体系。

8.安全经济及安全管理理论。结合安全生产的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问题,研究安全生产的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机制理论,揭示国家政策与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投入与产出的基本规律;研究政府、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建立适应于安全生产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安全统计学理论,指导安全生产统计分析工作。

(二)开展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灾变因素和危险源特性,开展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监测、控制及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为消除重大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奠定基础。

1.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针对高危行业生产环境和生产工艺过程中灾变因素的耦合作用,研究危险源辨识、定量风险评价技术与方法,开发事故隐患诊断、鉴别、分级和分类技术与标准,研究重大关键设备与设施的失效模式、失效准则、剩余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个体生物特征识别、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提高事故隐患辨识与评价的科学性。

2.事故隐患监测与控制。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的灾变因素以及重大事故隐患特性,进行各种动态、连续监测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开发,重点研究监测、控制和管理为一体的综合集成的煤矿瓦斯安全监控技术,事故隐患申报、—12— 分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的动态监管技术,道路交通事故隐患监测、诊断和控制技术,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探测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

3.事故隐患治理。针对当前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和道路交通的重大事故隐患特性,研究开发事故隐患治理技术与装备,重点研究开发矿山采掘、通风、运输、提升等生产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尾矿库危库、险库和病库治理技术,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的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与装备,道路交通事故隐患治理技术等,为事故隐患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

(三)开展重要安全科技攻关

根据《规划纲要》确定的安全生产科技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组织科研力量,开展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积极配合项目归口管理部门,推进重大、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和组织实施。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结合安全生产科技的实际需求,组织、筛选重点科技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重点研究开发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等防控技术,开发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装备”优先主题,优先发展60个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重点开展煤矿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安全保障技术、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高危职业

—13— 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重大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与装备、关键装备失效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等研究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关键技术的重点突破,提高安全生产科技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四)做好科技示范和推广应用

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行业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成果推广应用过程中发挥骨干作用,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及时跟踪安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引进、推广和转化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成果,并积极进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集成、再创新,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成果。重点在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行业和领域选择技术上成熟、先进、适用的100项重点科研成果组织推广应用。建立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重大危险源监控、交通运输安全监控、城市生命线安全、安全三峡、安全奥运、安全科普等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及时淘汰技术落后、安全保障程度低、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技术装备,提高作业条件和作业环境的安全性,促进我国安全生产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推动安全生产科技产业化。组织实施“安全生产劳动防护公益技术与行业共性技术转化平台建设”项目,重点开展煤矿瓦斯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安全生产信息化、功能性新材料、故障快速诊断、安全检测技术与装备、安全

—14— 防护装备和先进救援救助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

(五)构建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组织、规划和协调社会力量共同从事安全生产技术标准研究,对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进行调研、分析和全面清理,安排计划,分清轻重缓急,开展对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职业危害等高危行业和重点领域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和规程的制(修)订工作。跟踪国际现行技术标准发展动向,研究和推动我国安全生产技术标准向国际职业安全健康标准靠拢。

开展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技术研究,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重点开展安全生产监管模式与特征、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安全生产指标体系、安全生产信息化、事故预防与工伤保险相结合的机制等相关方面研究。

(六)开展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发

针对矿井瓦斯、突水、危险化学品泄漏、爆炸、重大火灾、重大交通事故、大电网事故等突发性灾害,开展事故灾难应急抢险、应急响应、应急信息共享与集成、人员定位和搜救等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研究开发,增强应急救援能力,并在相关领域和地方开展应急救援技术推广示范。

四、保障条件和措施

(一)整合安全生产科技资源

吸引社会科技资源进入安全生产领域,增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市场在科技资源配臵的—15— 基础性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院校的生力军作用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制。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基础设施和共享平台,建设安全生产科学研究与装备研发基地,构建科技研发、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应急救援技术、智力资源、法规标准等6大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生产科技保障能力,实现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体系有效运转。

(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投入

建立完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的投资和引导机制,努力拓宽科技投入渠道,形成中央、地方政府、企业及全社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将安全生产的基础性、共性、公益性技术研究项目列入国家和有关部门相关计划,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快科研机构建设和加大安全生产科技研发投入,并参与重大、重点安全生产科技项目研究及安全生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与工程示范。加强政策性引导,形成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的联合协作机制,实现技术、人才、产业等资本的优化组合,逐步使企业真正成为安全生产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推动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的安全生产科技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公开招标、择优支持”的原则,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开展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究、技术标准制(修)

—16— 订、工程试验、技术转化、技术推广和技术示范等工作。各省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安全生产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

(三)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重点科技项目的实施,培养和造就高水平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各级安全生产专家队伍。推动有关部门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的紧缺人才和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培养给予政策支持,吸纳高素质人员进入安全生产科技领域。注重安全生产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合理利用高等教育资源,保障安全生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对从事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安全知识与技术培训,建立培训、考核制度。创造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环境,形成尊重知识、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风气。推动安全学科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努力实现“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一级学科。

(四)建立安全生产科技激励机制

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引导和鼓励优势资源投入安全生产科技工作。抓住机遇,用好国家在财税、金融、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与支撑平台建设等方面一系列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支持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大安全生产优秀科技成果评选力度,表彰和奖励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17—

(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国际组织、世界各国科技合作关系,不断扩展新的合作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国际安全生产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性、区域性科学研究合作项目。跟踪研究国际安全生产科技发展前沿动向,努力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六)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与协调

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对安全生产科技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科技在安全生产事业重要地位的认识。强化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组织、指导和协调全国安全生产科技研究和技术示范的职能,加强安全生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技术预测工作,发挥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对国家安全生产重大科技决策的咨询作用。积极推行安全生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建立科学公正的科技项目评价制度,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安全生产科技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公共媒体,传播安全生产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大力倡导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推动安全生产科技工作及规划的组织实施。

—18—

五、附件

(一)8大安全生产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领域

1.安全生产的社会科学基础 2.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 3.安全行为理论

4.矿山重大灾害事故致因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5.典型工业事故发生机理及动力学演化过程 6.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理论 7.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理论 8.安全经济及管理理论

—19—

(二)60个优先发展的安全生产科技研究方向 1.重大项目

(1)煤矿瓦斯等重大灾害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2)危险化学品事故监控与应急救援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3)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安全保障技术 2.重点项目

(4)矿井水害防治与老空区探测关键技术

(5)井工生产安全管理与灾害应急救援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6)安全生产检测与物证分析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7)城市重大工业工程隐患辨识与监控关键技术研究(8)煤矿瓦斯、突水、煤岩动力性灾害危险源辨识、评价及分级标准

(9)煤矿灾害连续监测、预警及防控技术(10)低透气性高瓦斯松软煤层瓦斯抽放成套技术(11)非煤矿山典型灾害预测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工程(12)海上油气勘探安全保障技术

(13)冲击地压(岩爆)灾害综合监测预报关键技术(14)地表采动监测网络布臵关键技术(15)矿山突发性动力灾害预警及控制技术(16)矿山深部开采安全生产关键技术

(17)地下矿山和深凹露天矿山尘毒危害防治技术

—20—(18)危险化学品生产过程中泄漏源的早期鉴别和监测技术(19)危险化学品生产装臵长周期运行安全保障成套技术(20)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信息化关键技术(21)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自动抑爆技术(22)危险化学品泄漏在线封堵技术与装备(23)高危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24)埋地油气管线泄漏检测报警及风险评价技术(25)特种设备失效模式、失效准则、风险评价、寿命预测等关键技术

(26)个体生物特征识别、快速筛查与证实技术(27)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体系、监测与监控网络化技术(28)基于传感器网络的安全参数监测关键技术

(29)全方位无障碍危险源监测、精确定位和信息获取技术(30)移动危险源动态监管系统关键技术(31)交通运输工具碰撞检测和防撞安全技术(32)重大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现场勘察及鉴定技术(33)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指挥决策系统(34)重大事故模拟仿真与虚拟现实技术(35)典型有毒有害气体快速检测检验技术与设备(36)基于防减灾指数的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监管指标体系(37)典型事故调查分析与决策支持关键技术(38)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3.政策引导性项目

(39)矿区开发安全规划关键技术

—21—(40)防治矿井火灾的新材料、抑制剂和新工艺

(41)矿山通风系统可靠性和抗灾能力技术与灾变时期的风流控制技术

(42)矿井安全供电与电网综合保护技术(43)深凹露天矿灾害性小气候预测预报技术(44)化学工业园区安全规划关键技术

(45)石油化工生产过程静电消除与控制关键技术(46)烟花爆竹药剂及生产过程本质安全技术

(47)可燃性气体(粉尘)爆炸危险性动态监测、预警技术(48)基于人工智能的故障预测与事故预警关键技术研究(49)重大产品、复杂系统和重大设施寿命预测技术(50)设备预防性保养和故障诊断技术

(51)埋地压力(气、水、油)管线检测、报警、关断及维护技术

(52)构筑物(地基、大坝、高陡边坡、尾矿库等)失稳监测预警技术

(53)交通运输事故监控与预警技术(54)大型电网事故时的社会应急技术(55)作业场所高危毒物预警技术

(56)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保护用具设计与评价关键技术(57)遇险人员定位与通讯技术及探险机器人技术(58)事故灾难现场标准化应急指挥系统(59)安全生产管理模式

(60)基于全员安全生产岗位责任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

—22—

(三)100项重点推广技术

1.煤矿领域

(1)高效节能主要通风机及高效低噪声对旋局部通风机(2)局部瓦斯积聚处理技术与装备(3)本煤层长钻孔超前预抽瓦斯技术(4)采空区瓦斯自动抽放技术与装臵(5)长钻孔控制爆破防止突出技术

(6)突出煤层定向长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技术与装备(7)定向水平长钻孔抽放瓦斯工艺技术与装备(8)瓦斯、风、电闭锁装臵

(9)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敏感指标及临界值确定技术(10)煤与瓦斯突出综合预测、监测技术与装备(11)机掘、机采工作面防突措施及配套装备(12)突出危险预报仪等便携预测仪器(13)爆炸危险性监控和自动抑爆技术与装备(14)井下移动式制惰气装臵及惰气防灭火技术(15)全矿井安全综合监控系统(16)胶带输送机监控技术(17)三相固态泡沫防灭火新材料

(18)灾变时期风流控制和救灾决策支持技术(19)煤层注水技术与装备(20)高压喷雾与旋流湿式除尘技术(21)粉尘检测技术

—23—(22)正压氧呼吸器及新型救护器材(23)矿井提升系统安全保护技术(24)救灾无线通信及动目标安全监测系统(25)基于GIS的通风信息管理技术

(26)底板水害及其突水前兆的多信息实时监测与预警预报技术

(27)以音频电透视、直流电法和瞬变电磁法为主体的井上下综合电磁法勘探技术

(28)突水水源的物化探技术与快速诊断技术(29)高分辨地震勘探及其精细解译技术

(30)隔水层综合阻水能力的岩石力学与应力监测与探测技术。

2.非煤矿山领域

(31)非煤矿山安全信息管理与分析集成系统(32)非煤矿山采场地压声发射监测和预报技术(33)非煤矿山大面积地压灾害控制技术(34)非煤矿山地下水灾害帷幕注浆截流防治技术(35)露天矿山生态护坡防护技术(36)矿山工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37)非煤矿山安全开采的全尾砂充填技术(38)高硫矿床矿石自然发火防治技术(39)深井矿山热害防治技术

(40)非煤矿山控制爆破与安全预测系统(41)爆破振动分析技术

—24—(42)地下矿山压气机械化装药成套技术(43)尾矿库安全监测、监控技术

(44)深部开采多级机站计算机智能通风系统(45)可控循环通风、防尘技术(46)高陡边坡安全监测技术

(47)凿岩工作面局部净化与除尘/通风技术(48)石油、天然气钻井开发作业安全生产技术(49)石油、天然气开采防井喷、防硫化氢技术 3.石化及危险化学品领域(50)储罐声发射监测技术

(51)油品储运静电危害防治技术和粉体静电控制技术(52)油气站库安全检测报警技术

(53)临氢装臵的检测、评定、延寿、失效分析(54)基于仿真的在线故障智能诊断系统

(55)作业环境有毒有害物质的分析及作业环境状况评价技术

(56)涡喷消防车

(57)作业环境热危害、噪声危害、放射危害评价与控制技术

(58)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及地理信息管理系统(59)全国化学品运输信息管理数据库(60)全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据库(61)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技术(62)海上石油平台定量风险评价技术

—25—(63)计算机辅助HAZOP分析方法 4.建筑、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

(64)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软件(65)基于GIS的企业应急救援决策支持系统软件(66)危险化学品运输、客运车辆GPS安全监控系统(67)城市、区域重大危险源辨识监控、重大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68)车站、码头等基于GIS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系统(69)重大道路事故快速报警、指挥系统(70)内河水运安全监控、事故报警和指挥系统(71)多功能应急救援指挥车

(72)铁路安全监控和事故报警、指挥系统(73)中小企业安全管理模式

(74)地下大型硐室、地铁、地下百货商场等事故监测报警系统

(75)交通运输工具碰撞事故报警与应急反应系统(76)易燃易爆物料储仓泄爆、抑爆装臵(77)冶炼作业环境中毒事故监测报警系统(78)车辆超速、超载连锁监控装臵

(79)火灾、爆炸、泄漏等典型事故风险评价软件(80)船舶故障快速诊断装臵

(81)铁路路况快速检测分析、缺陷诊断装臵系统.(82)燃气泄漏报警装臵(83)无损探伤技术

—26—(84)压力容器损伤快速检测系统

(85)石油天然气管道在线安全检测与评价技术(86)便携式红外电气线路检测仪(87)事故灾害环境的可视化模拟技术(88)火灾排烟探测系列装臵技术(89)新型阻燃材料

(90)防止变电站全停保障技术装备(91)起重机安全综合保护系统(92)800兆列尾和列车安全预警系统(93)防止列车脱轨安全检测监控系统(94)新型车轮轴探伤装臵(95)大型油轮泄漏油围堵清除设备(96)汽车综合性能快速诊断装臵

(97)施工期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安全控制系统(SAC)(98)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CSMIS)(99)大模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改进设计

(100)建筑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27—

(四)8项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1.煤矿瓦斯灾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工程

煤层瓦斯抽放,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预警、监测和综合防治,煤气共采及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防治技术示范。

2.矿山安全监测及信息化技术示范工程

矿山灾害监测、预警的信息化技术及GIS、GPS技术在矿山安全生产中的应用,区域数字矿山安全工程。

3.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示范工程

包括重大危险源监控实施程序、监控技术和监控模式、重要工业城市重大危险源监控网的建设与管理等技术示范。

4.运输车辆、船舶和高速铁路安全监控示范工程

以高速公路、水上运输为重点,采用运输车辆船舶监控、事故预警技术,提高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程度,预防交通重特大事故。时速300km/h高速铁路动车组运行动力学性能监测、高速动车组运行速度监控、信号CTC系统,线路、信号、供电系统设备动态检测,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

5.城市生命线安全技术示范工程

城市燃气管线监测与预警、地铁和建筑火灾监测与消防、城市供电安全监测和预警、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等技术示范。

6.安全三峡示范工程

集水坝安全监测控制、水运安全和管理、水上应急救援为一体的综合集成、高度信息化的安全监控和应急救援示范工程。

—28— 7.安全奥运示范工程

改善和应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和危机处理技术,提高奥运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与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建筑安全生产技术,提高工程建设的安全生产水平;改善和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和方法,确保先进安全技术和标准的贯彻实施等。

8.安全科普工程

按照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通过图书、杂志、科普读物,音像制品、网络、媒体等多种渠道,面向企业、面向社区、面向公众,宣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宣传科技兴安战略,弘扬安全文化,普及安全科学、应急避险知识,发挥各级安全专家在安全科普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广大公众的安全意识,推动我国安全生产健康发展,使安全生产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相适应。

—29—

(五)6类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

1.科技研发平台

2.检测检验与物证分析平台 3.技术转化与推广服务平台 4.应急救援技术平台 5.智力资源平台 6.法规标准平台

—30—

第五篇:无锡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

网络发送

锡办发[2006]45号

中共锡山区委办公室

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锡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

规划纲要的通知

开发区及东区党工委、管委会,各镇党委、政府,区各部委办局,区各人民团体,区直各单位,驻区各条线单位:

经区委、区政府研究同意,现将《锡山区“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锡山区委办 公 室

锡山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6年6月7日

出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地位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区经济发展、质态提升的先导性产业。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1年的14.6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16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01年的4亿元增长至2005年的32亿元。全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为主要特色,光机电一体化、能源与环保、生物医药产业为补充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群。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从2001年的13家增加到2005年的64家,其中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从4家增至13家。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骨干企业从最初的8家增加到12家,基地成员企业从36家增加到50家。2005年,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按基地成员企业口径)实现销售额达125亿元,利税12亿元,分别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的29%、31%,新材料产业已成为锡山三大支柱产业之首,其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份额日益突出。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

“十五”期间,全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05年,全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63%,超过了全市的平均水平,专利申请量增长势头强劲。2001年至2005年的5年间,全区专利申请量分别为99件、224件、301件、468件和917件。全区专利产业化产品占全区专利申请量的75%左右。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承担了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至2005年底,全区共实施1项国家“863”计划引导项目、10项江苏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70项省级以上火炬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46项)、省级以上星火

“十五”期间,我区人才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引才引智步伐进一步加快,人才服务领域进一步延伸,人才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人才基本充足,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层次结构也逐步优化,初步建成了一支素质较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的人才队伍。到2005年底,全区共有各类人才4.6万人,每万人中人才占有量达到1200人,占从业人员比重(人才密度)21.89%。

(四)创新载体建设取得突破。

“十五”期间,我区加强科技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建设了无锡三江科技创业园、无锡清华同方科技创业园,建设总面积达14000平方米。与此同时,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得到顺利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市首家专家服务中心在我区诞生。

通过市场和政府资源的有效配置,各类企业日益成为科技投入、转化与应用科技成果、吸纳与集聚科技人才的主体。以骨干企业为主体,相继建成和完善了一批工程技术中心。至2005年底,我区建成了2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家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五)科技对农业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科技进步从工业向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十五”以来,我区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支撑,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扶持优质水稻、奶牛、水产、花卉苗木、林果茶等新品种的引育工程,加强农业生态环保技术的攻关

件;授权专利272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新增销售收入36亿元,累计实现利税4.5亿元。

“十五”期间,我区科技事业发展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1、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虽然全区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仍显得相对不足,特别是骨干企业的研发投入不平衡性较大。科技经费投入增长速度不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

2、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有待加快。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还不快,纺织、车辆、轻工业等传统产业改造的任务还非常艰巨,支撑传统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应用和创新的力度。

3、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滞后。对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建设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各个环节的需要,创新资源有待进一步集成。

4、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还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高科技人才、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和具有较高水准的科技管理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的人才需求。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

“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实施“科教

4、基本形成发展规模化、服务专业化、运行规范化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5、合理配置科技人力资源要素,提高科技人力资源在实施科技发展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科技人力资源在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人才总量达到6万人。

6、深入实施“五十百千”工程。建设清华同方科技创业园、台商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和农业高科技创业园五大重点创新园区,同时加快50万平方米“三创”载体建设;至少与10家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并富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关系;新增100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至少1000家企业有科研成果转化。

四、“十一五”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我区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我区建设“两个率先”新锡山的要求,围绕新型工业化的标准,营造适宜科技创新的优良环境,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全面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推动我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增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积极培育新兴高新技术产业,以重点骨干高科

车载电子产品、全钢半钢子午线轮胎、铝合金汽车轮彀、液压与传动元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品、高档摩托车及其配件、沙滩车、锂电池电动车、高效热交换器、大型路桥工程用减震支座等。

此外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等高新技术领域,依托无锡晶海氨基酸有限公司、无锡医用仪表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机车有限公司、无锡同方人工环境有限公司、无锡瑞通电源有限公司、无锡金源环保有限公司、江苏聚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以下产品:系列氨基酸原料药、工业酶制剂及功能性保健饮料、医疗器械及其相关产品、半导体照明、家用中央空调等节能技术和产品、锂电池、太阳能并网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和产品以及大型污水处理、火电脱硫装置、污泥固化等技术和产品。

要加强产业协作,培育拉长产业链,营造特色产业集聚高地。依托锡山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引科的良好势头,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发展高地。开放集成,借力发展,聚焦创新,二次创业,从招商引资、招商引科转向招研引智、创业、孵化,突出抓好电子信息科技园和台商科技工业园,实现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有机结合,在发展层次上与国家高新区接轨。同时以重点突破、整体提高、引领产业发展为原则,加强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建设。实施新材料产业创新示范工程,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打响基地品牌,使锡山新材料产业基地成为全国电子信息材料及元器件企业创业的首选之地,并引领锡山其他产业的创新发展。

1带头作用,集聚各镇产业优势,整合全区科技创新资源,加快三江科技创业园、江苏晶石科技研发中心、江苏大为科技智能交通研发中心、锡山经济开发区软件园等载体建设,尽快在锡山城区范围内形成一块相对集中的科技研发孵化区域。

加快创业载体建设,充分发挥锡山产业特色,在开发区东部规划2000~3000亩地,建设以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为主的创业孵化区,引入“863”成果和其他科技成果进行转化。并加紧建设台商科技工业园、电子信息科技园和农业高科技创业园等重点创新园区。引导和推动7个镇按照本镇主要产业特色,利用已建或在建的标准厂房,有选择地转向建设为本镇特色的科技创业园区,如新材料产业配套创业园、安镇现代机车科技创业园、鹅湖彩印包装创业园(城)等。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高效、开放、生态”农业的建设,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技术领域,突出抓好种养业品种选育、标准化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开发和转化应用,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

制定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综合利用现有各类资源,加强优势产业的整合、扶持和延伸发展,构建全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实施“品种、技术、知识”三大更新工程。依

(四)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围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在生态环境、人口与健康、循环经济、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坚持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相结合,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加快实施社会发展科技示范工程。一是围绕人口问题,重点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公共卫生安全、人口与健康等方面加强研究,建设多层次、现代化的社会安全防控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二是针对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控制以及提高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的紧迫需要,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为目标,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有重点地开发太阳能等新能源,研究节能技术和能源高效、清洁、安全开发与利用技术。选择重点产业和典型园区或区域,组织实施清洁生产技术、绿色工业技术应用示范,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示范模式。三是围绕环境问题,重点在环境污染治理、经济运行环境等方面加强研究,大力引进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制定相应的工作措施,限制高耗能项目的进入,重点支持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低能耗、高附加值产品在工业中的比重。四是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加强城乡居民住宅新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城镇和农村生

5推进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根据我区高新技术产业优势领域,合理布局,分类推进,集成支持,在磁性材料、药用氨基酸、化工添加剂、高性能微机、人工环境等方面重点培育一批省、市、区三级工程技术中心。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吸引外资研发机构落户锡山,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的本土化,实现外资在产业转移的同时做到技术转移。

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新材料电子信息平台、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为我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培训、咨询、文献检索、认证、维权代理、项目申报等现代中介服务。面向中小企业发展和科技创业需求,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鼓励发展科技评估、科技咨询、知识产权、成果推广等现代科技中介服务业。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通过招商引智、产学研合作等各种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我区创新创业,加强专技人才的继续教育。特别是根据我区产业特点,重点培养各类专业适用人才,为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六)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高新技术企业、民营科技企业为重点,从舆论导向、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方面引导创新主体把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纳入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市场运作和资产管理

72、贯彻落实有关政策,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持科技创新与人才建设的政策法规,深化落实我区《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科技进步的的若干政策意见》、《关于锡山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工程实施意台见》等科技创新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吸引人才来锡山创新创业;建立与财政收入相应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优化政府科技经费投向,把投入重点转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科技专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

(二)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实施“借脑工程”,开辟“绿色通道”。

1、加强校企合作与交流。放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牵引作用,以“一院七校”为重点,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为代表的拥有雄厚科技实力的科研院所、知名大学的合作,探索共建基地园区、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新型产学研合作形式。加快建设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积极开展无锡锡山—上海科技“直通车”活动,开展与上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全面合作。开展主题招商引科活动,组织好科企合作洽谈会,搭建科企合作交流平台。鼓励校企双方合作办教育。同时有组织、有计划征集区内重点规模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技术难题,以我区专家服务中心专家为核心,定期组织专家“门诊”。加大对优秀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奖励力度,鼓励和引导企

9和配套服务,努力为“三创”载体建设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条件和创业投资环境,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二是构建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快区镇两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培育建设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镇、示范企业,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企业资源计划管理、制造装备数字化等单元技术及适用的集成技术的推广应用,帮助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信息化流程改造,加强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三是构建完善科技咨询服务平台。加快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拓展服务内容,帮助企业策划、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产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促进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发挥锡山专家服务中心、清华大学无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服务平台的联系纽带作用,为企业的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打开常年绿色通道。四是构建完善人才开发平台。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深化落实相关文件精神,让人才特别是企业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鼓励现有重点企业加强对研发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并引导企业间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五是构建完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知识产权“黎明行动”,帮助企业构筑保护创新成果的“防火墙”,营造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尊重和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形成“尊重他人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群众中开展知识产权的宣传和法制教育,增强群众的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12、建立科技创新决策顾问制度。组建由技术专家、企业家和政府领导等组成的科技创新决策咨询专家组,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进行技术可行性和应用前景的评估;发挥行业协会资源共享、维权自律和创新发展的作用,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招投标制,改革计划项目的经费管理制度,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机制,建立科学的科技评估制度,积极扶持中介科技评估机构,逐步建立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信用制度。

3、加强全民科学普及。完善科普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科技、教育、大众传媒之间的协作,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科普投入机制,加强科普场所建设与管理。加强各级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技培训,抓好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的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传播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推广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形成“四尊四创”的良好社会氛围。

主题词:科技工作

规划纲要

通知

中共锡山区委办公室

2006年6月8日印发

(共印210份)

下载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街道贯彻落实十一五保密科技发展规划情况自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

    “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泉州市“十一五”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方案(—)——泉州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一、指导思想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加快林业发展为主题......

    深圳市水务科技“十一五”后期发展规划

    勘 察 证 书:190186-kj 设 计 证 书:190186-sj 资 质 等 级:水利甲级 工程咨询甲级:9625008 深圳市水务科技近期发展规划 深圳市水务局 深圳市水利规划设计院 二○○七年十二......

    外语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模版]

    为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升外国语中学的办学水平。服务于洪泽的经济建设,本着立足当前,考虑长远。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十一五”发展规......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本站推荐]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12-17 14:40:26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文章标题:办事处十一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

    文章标题: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一、企业目前基本情况本企业于2004年底迁入XX工业园区生产。第一期新建标准厂房(包括供电设施)26000余平方米,投资1000万元左右;新增生产设备投入200......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背景与基础分析、战略选择、专项规划选择、制定行动计划、项目具体细节与举措、规划的准备实施与管理. 1.背景原则1.1规则编制背景1.2规则编制原则1.3规......

    “十一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发展卫生事业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五”期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