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时间:2019-05-13 03:2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理解和谐社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第一篇:如何理解和谐社会?

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基础

上海大学有学生问:张煦教授,请问您对“和谐社会”是如何理解的??

嘉宾张煦答:我们党最近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我觉得这个提法非常好,尤其是这个“和谐二字,意义深刻。我的理解,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在政治上民主、依法治国,人与人之间诚信友爱,整个社

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而且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么样的一个社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安定有序、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惟有稳定才能发展经济、开展外交,才能将我们方方面面的工作做好。

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财富的不断增大

网友理论探讨问:和谐与发展,如何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发展就必然会带来局部的利益磨蹭,和谐是不是奢谈?

嘉宾周锦尉:这位网友提出了和谐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是财富的不断增大,也是我们常说的发展是第一要物。”马克思说过,在极端贫困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得燃。说明和谐社会有一定的物资财富,发展以后可以解决很多社会的问题,当然发展也是会出现社会的有些利益矛盾,曾经有些地方发展后,反而有矛盾,托克维尔分析过在法国大革命以前,经济有很大发展,但利益矛盾冲突很大,反而引起了不少人的抱怨,以后反而出现了革命,所以我们要研究在发展以后,社会存在的有些问题,比如,收入差距的缩小问题,人口流动加大以后的管理问题,制度规定的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的妥善处理问题等等。比如说,这次出现的涉日游行,就是对爱国热情的疏导问题,我们是要支持合法的游行,非法游行不但不能合理表达爱国热情,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不和谐要在发展中一一解决

网友回答爱国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否意味着中央认识到目前的社会不太和谐?

嘉宾程伟礼答: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肯定我国对内和谐发展、对外和平掘起的大局,总体上社会发展是和谐的。中国26年的改革开放使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条件,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个人发挥聪明才智的最好的历史时期,这才使得许多归国留学生成为海归派,甚至台湾在上海地区定居的居民已经达到四十万左右。但是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引发继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这个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提出的五大统筹问题。比如,中国社会处在两元社会结构中,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差距很大,东部繁华都市与西部落后乡村的人均收入相差在20年到50年之巨。中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均占有的自然资源却非常稀少,同时中国的资源消耗浪费很大,高速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恶化比较严重。13亿人的超级人口大国,使发展经济学的一些规律在我国不能起作用。比如,库兹尼兹道U理论就是劳动者的收入从扩大到缩小的现象未能出现。因此,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工资依然处在很低水平,不能合理的增长。今年我国南方出现的民工荒的现象就是例证。农民工的工资不能提高主要是因为我国劳动力长期处在供大于求,新生的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升长出来。城市里还有庞大的失业后备军。对于农民工不能做到同工同酬,更不能实现国民同等待遇。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属于前进中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得以解决。所以我们讲的不和谐问题是发展中前进中的问题,都是由经济高速增长所引发的问题,加上发展的指导思想,干部的考核标准和政绩观等因素,这就需要在发展中一一加以切实解决。

用“社会主义”来构建和谐

网友都督问:卢老师,您好。我是上海财大的学生。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构建和谐社会有什么标准?目前适合我国国情的途径又是什么呢?

嘉宾卢汉龙: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其实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标准就是看看社会的团结性,看这个社会凝聚力,这是一个著名的社会学家杜尔海姆认为:现代社会是需要建构一种有机性的团结,这就是不同的个人和他本身利益的团体都需要人跟其它的个人和其它的利益团体建立起一种社会的凝聚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非常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来构建和谐。因为“社会主义”所强调就是公共利益至上。我想这也是适合我们国情的一个途径。对于社会主义我们需要有更完整的更科学的理性认识。

第二篇: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深刻把握其全面性和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

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人类历史时空的宏观视角来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和谐社会,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反映了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尽管当时没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我们党始终注意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注意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为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切实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党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的形势,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和目标,以2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他人意识、公民意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

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了制度基础,但个人与社会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都应体现和落实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只有不断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关怀,尊重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社会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如果对自然界采取无休止的索取和征服的做法,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但这个满足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满足则是绝对的和永远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而又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在整

体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谐只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一时段所达到的状态。社会要继续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来的均衡,在更高一级上形成新的均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追求绝对的、静止的均衡,而是要不断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的均衡。

力缩小发展的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距的社会。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没有差距的社会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但差距不能过大,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程度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尽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控制在社会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促使人们把差距转换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篇: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到3000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第四篇: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深刻把握其全面性和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和谐、分配、均衡。

具体地讲,和谐社会的内涵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指导原则和最重要的运作机制。实践表明,民主法治不仅是国家政治管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社会自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在国家政治事务治理的层面,还是在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层面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面,制度建设、规则程序、合作参与、责任分担、利益共享都离不开民主法治。只有将民主法治的指导原则和运作机制引入社会公共治理的过程之中,才能有效克服集权制、官僚制向社会渗透可能造成的弊端,从而提高社会结构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现阶段的腐败问题、“三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等一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都有赖于民主制度的健全和法治手段的完善。也只有健全的民主制度、完善的法治手段,把依法治国的方略落到实处,实现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井然有序,各阶层应有的民主权利、应得的物质利益才能得到保证,也才能调动社会各个阶层及其成员的积极性,共同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第二,和谐社会应该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的社会。作为执政党,我们

党要在抓好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公正问题,保证广大人民群众都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六大提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其实质就是“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行业、一部分工人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我国目前实行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结合按要素分配的方式就是注重效率的体现。再分配注重以结果公平作为分配的准则,弥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缺陷,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在优先的位置,通过二次分配,健全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多样化的社会保障措施,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利益。只有实现社会公平,才能协调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才能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和谐社会应该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中华民族有5000年悠久历史,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父慈子孝、夫义妻贤、兄友弟恭、待友诚信、为人正直、处事循义、尊老爱幼、尊师重教、抚贫怜弱等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推动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使社会成员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地和谐相处,形成勤业敬业、奋力进取、平等友爱、团结互助、诚实守信、扶贫解困的良好社会关系。

第四,和谐社会应该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的社会。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调动全体社会成员的积极性,而不能仅有一个方面、一个阶层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就能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社会环境。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但这个满足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满足则是绝对的和永远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而又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

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在整体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谐只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一时段所达到的状态。社会要继续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来的均衡,在更高一级上形成新的均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追求绝对的、静止的均衡,而是要不断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的均衡。

努力缩小发展的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距的社会。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没有差距的社会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但差距不能过大,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程度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尽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控制在社会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促使人们把差距转换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兰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再认识.青海社会科学,2007 第1期.[2]沈湘平.辩证地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第5期.[3]邓燕山.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云南图书馆, 2005 第3期.[4]裴玲.从社会主义本质意义上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7 第5期.[5]孙祥生.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观念.求实,2006 第2期.学号:090704105

姓名:黎柏成日期:2012.6.8

第五篇: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深刻把握其全面性和整体性特征,充分认识其动态发展的过程。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从人类历史时空的宏观视角来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定不变的概念和模式,而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对和谐社会,处在不同时代的人必然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描述的“理想国”、我国古代的“大同社会”等,都是那个时代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和谐社会”。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现代化国家,反映了人们的渴望和追求。尽管当时没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但我们党始终注意把握经济、政治、文化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注意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从而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这为我们今天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切实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党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科学分析国内外的形势,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和目标,以20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性和全面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整体的、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在某些局部领域和环节上实现和谐。具体说来,应当努力追求和不断实现这样几个方面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利益上还将存在矛盾和差别。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因此,追求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其必要条件。从一定意义上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过程,就是每个人的主体意识、他人意识、公~识不断觉醒和生成的过程。人与社会的和谐。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为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了制度基础,但个人与社会之间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进步最终都应体现和落实在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和完善上,也只有不断给予每个社会成员以更多的关怀,尊重个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价值和尊严,社会自身才能够不断发展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社会主义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环境污染、生态脆弱、能源危机等问题的困扰。如果对自然界采取无休止的索取和征服的做法,将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只有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在事物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社会发展也是如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从而不断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是永无止境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在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但这个满足不会一蹴而就。因为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会产生新的需求,满足是相对的、暂时的,不满足则是绝对的和永远的。正是这种不断满足而又不能充分满足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着力实现发展的均衡。均衡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一个社会如果在整体上或者在某一方面出现严重失衡,必然会危害社会的稳定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然而,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和谐只是这个动态过程在某一时段所达到的状态。社会要继续发展进步,就意味着不断打破原来的均衡,在更高一级上形成新的均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追求绝对的、静止的均衡,而是要不断实现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动态的均衡。努力缩小发展的差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没有差距的社会。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差距总是客观存在的。差距产生压力,压力催生动力。没有差距的社会必然如同死水一潭,毫无生机。但差距不能过大,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代中国,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贫富差距、发展程度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要消灭差距,而是尽力把差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控制在社会心理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从而促使人们把差距转换成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下载如何理解和谐社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理解和谐社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怎么理解社会和谐以及如何达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

    对科学和谐社会的理解

    近期,孟小力同志就“对科学社会主义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习和思考,并且与我进行了交流。 孟小力通过学习了解到,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的社会学理论,是关于人们......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文章标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5篇]

    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从人类历史时空的宏观视角来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固......

    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解五篇范文

    黄淮学院2009——2010学年《形式与政策》课程 考核论文题目: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理解 系别:计算机科学系 年级:2009级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班级:0901B 姓名:*** 学号:0934110109......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

    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