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

时间:2019-05-13 03:43: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

第一篇: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

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

一、填空:(10分)

1最先出现快速生长。

2、3~6年级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为小时。

3、和是生命最基本的两种特征。

4、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外,另一个就是的开始。

56、科学用脑五要素是课程交替、反复强化、、、。

7、“ ”说明变异现象普遍存在。

二、选择题(5分)

1、瘦肉型猪是培育的品种。

A、自然变异B、人工变异C、饲养型

2、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A、高茎豌豆生出矮茎豌豆

B、用眼不当造成的近视

C、用X射线照射西瓜种子后长出的无籽西瓜。

3、在青春期,我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

A、增强B、变弱C、保持稳定

4、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是生物的现象。

A、变异B、遗传

5、世界上第一个研究遗传学的人是

A、袁隆平B、达尔文C、孟德尔

三、判断:(5分)

1、吸烟和酗酒是青少年健康的大敌。()

2、变异对生物来说,有些是有害的,有些是有益的,还有一些无害也无益。

()

3、太空椒是因为它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所以才长得果大色艳,籽少肉厚的。

()

4、父母双方都是矮个的,由于遗传的原因,所生子女一定是矮个的。()

5、子女的身高只与父母的身高有关系。()

第二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测试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D)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A、近视镜B、显微镜C、远视镜D、放大镜

2、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C)微镜。

12、1663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他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命名为(细胞)

四、判断题。

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A、伽利略B、布鲁诺C、培根D、傅科

二、多项选择题。

1、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B),放大倍数与(C)直接有关。A、不透明的B、透明的C、中间较厚D、中间较薄

2、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ACD)有着密切的关系。A、生活B、生命C、生产D、环境

3、在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的微生物,常见的有(ABCDE)。A、草履虫B、变形虫C、喇叭虫D、眼虫E、团藻

三、填空题。

1、(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4、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6、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7、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9、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10、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显微镜)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它使人类的视野一下子拓宽了许多。

11、生物学家(列文虎克)把两个镜片嵌在圆形金属管子的两头,中间还安上了可以调节两个镜片距离的螺旋杆,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

1、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2、微生物没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3、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4、在我们的感觉器官中,眼睛能获得比其他器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5毫米大小的微生物体。(×)

5、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6、早在两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7、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象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100万倍。(×)

9、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生物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的皮肤表面,每平方厘米含有的细胞数量超过20万个。(×)

五、看图填空题。

1、填写出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物质的(C)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D)会产生新的物质。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

2、物质的(D)会伴随各种现象。

A、外部变化B、本质变化C、物理变化D、化学变化

3、米饭、淀粉遇到(D),颜色发生了变化,这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

A、酒精B、食盐C、白糖D、碘酒

4、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了一种新物质——(B)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5、我们喝的一些饮料中,就含有(B)气体,当打开汽水瓶盖时,冒出的气泡就是(B);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B);蜡烛燃烧也有(B)气体产生。A、氧气B、二氧化碳C、氮气D、一氧化碳

6、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许多多的(B),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

7、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C)。先将石灰石、黏土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均匀,再经高温煅烧、研细,最后变成了水泥。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

8、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B),产生了五彩缤纷的色彩。A、物理变化B、化学变化C、物理、化学变化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会产生(BD)

A、外部变化B、物理变化C、本质变化D、化学变化

2、在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的化学变化在进行着。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往往伴随产生种种现象,尽管现象各不相同,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ABCD)A、改变颜色B、发光发亮C、产生气体D、产生沉淀物

3、(AD)是使铁容易生锈的原因。

A、水分B、空气C、阳光D、氧气

三、填空题。

1、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2、我们身边的书、橡皮、桌子、电灯、自来水、房屋、大树、动物、植物包括我们

自己,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4、物质的变化有快有慢。有的变化只改变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5、米饭中有一种叫(淀粉)的东西,在我们的咀嚼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儿了。所以,原来并不甜的米饭,渐渐地出现了甜味儿。

四、判断题。

1、物质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2、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可以利用物质的变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3、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但不会发生变化。(×)

4、有的物质变化很快,而有的物质变化缓慢,甚至不易被我们察觉。(√)

5、物质总在不断地变化,有的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态、大小,有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

6、观察到“没有明显变化”没有观察到“明显变化”的现象重要。(×)

7、一氧化碳气体能使燃着的火焰熄灭。(×)

8、物质之间的变化是常见的,物质变化后产生了新物质,它不会消失,物质是不灭的,只不过转变成了其他物质。(√)

9、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五、填表题。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记录表。

物质的化学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本质特征蜡烛燃烧发光发热产生新的物质淀粉与碘酒颜色变化铁钉生锈颜色变化小苏打和白醋产生气体

酸铜溶液和铁钉产生沉淀、颜色变化1、1969年7月,(D)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2、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C)”。A、碰撞说B、爆发说C、撞击说D、气候说

3、在北部天空的(D)上有著名的(B)。

A、南极星B、北极星C、大熊座D、小熊座

二、多项选择题。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ABCD)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A、运动方式B、体积大小C、引力大小D、表面特征

2、(ACD)的运动变化导致日始和月食现象。

A、太阳B、流星C、地球D、月球

3、宇宙是由类似(ACD)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A、太阳系B、月亮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三、填空题。

1、(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2、(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3、(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4、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征,就是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环形山)大多是圆形,由单个的,有几个挤叠在一起的,也有大环套小环的。(环形山)的直径有的不足一千米,有的直径能达到几百千米。

5、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6、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7、为了便于辨认,人们把看起来互相之间距离保持不变的星星分成一群,划分成不同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且给它们命名。天空中这些被人们分成的许多区域就称为(星座)。

四、判断题。

1、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

2、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3、虽然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是相同的。(×)

4、北极星是颗不太亮的星,但我们可以借助别的星座比较容易地找到北极星。这个星座就是小熊座。小熊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五、看图填空题。

1、日食的形成。(填写出各部分名称)

(54页中间图)

2、太阳系里的八大行星。(填写出八大行星的名称)

(55页左图)

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

1、(D)能够多次溶化成形,回收利用废(D)能够减少环境污染。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2、回收(C)比直接用天然原料制取(C)便宜。因为(C)溶化的温度比用生料熔炼的温度低得多。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3、许多(A)可以被溶化后再利用。回收利用废(A),既节约能源又节约矿石资源。

A、金属B、纸C、玻璃D、塑料

4、如果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渗出的(A)及重金属物质就会浸入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通过食物链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A、汞B、铅C、镉D、砷E、铬

二、多项选择题。

1、处理垃圾的方法有(BD)。

2、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BD)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A、扔进垃圾桶B、填埋C、丟进河里D、焚烧

3、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ACD)。

A、减少丢弃B、循环使用C、重新使用D、回收利用

4、(BCD)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A、水污染B、大气污染C、白色污染D、物种灭绝

5、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中就包含了三种:(ABC)。A、汞B、铅C、镉D、砷E、铬

三、填空题。

1、(水污染)主要是人类的活动引起的,污水需经过复杂的处理才能使用。

2、(焚烧)是处理垃圾的另一种方法,就是把垃圾在焚烧炉里烧掉。(焚烧)有许多优点,例如占地小,避免了垃圾污染地下水,产生的热量还可以用来发电呢!(焚烧)的方法页存在着一些问题,不仅会消耗大量电能、留下残余物,如果控制不好,还会产生有毒物质,造成二次污染。

3、(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4、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5、(医疗垃圾)也要集中进行处理。否则会污染环境,危及我们的健康。

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2、垃圾分类、分装不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3、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水资源很紧缺。(×)

4、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5、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也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6、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7、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面积上的土壤失去利用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使600吨水无法饮用,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8、将食品废料、杂草、落叶等掺入污水,堆积起来,表面覆盖一层土壤。腐熟时间一般需要1至3个月。腐熟后的垃圾可以用来做底肥。(√)

9、由于人口迅速增长,环境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人均供水量自1970年以来开始增加,而且持续上升。(×)

10、淡水在自来水厂中除了沉淀和过滤之外,还要加入药物进行灭菌处理,这样才能符合我们使用的标准。(√)

五、填表题。

1、垃圾的分类和分装。(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

剩余饭菜金属制品废电池砖瓦果皮纸制品废日光灯管陶瓷

蔬菜茎叶塑料制品废水银温度计渣土

玻璃制品注射器卫生间废纸橡胶过期药品布类

2、污染源的讨论。

(82页气泡图)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们还会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C

A、天鹅座B、天琴座C、天蝎座D、天鹰座2、1969年7月,(D)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3、关于月面环形山的形成,人们曾有过多种猜测。目前公认的观点是“(C)”。A、碰撞说B、爆发说C、撞击说D、气候说

4、在北部天空的(D)上有著名的(B)。

A、南极星B、北极星C、大熊座D、小熊座

二、多项选择题。

1、夏季是观察星座的好季节,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有三颗亮星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ABC)。它们分别属于天鹅座、天琴座、天鹰座。

A、天津四B、北京四C、织女星D、牛郎星

2、太空技术的发展,(ABCD)等相继出现,实现了人类飞天的梦想。A、人造地球卫星B、太空望远镜C、太空探测器D、载人宇宙飞船

3、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在(ABCD)等方面有别于其他星球。A、运动方式B、体积大小C、引力大小D、表面特征

4、(ACD)的运动变化导致日始和月食现象。

A、太阳B、流星C、地球D、月球

5、宇宙是由类似(ACD)等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组成的庞大的系统,它在不断的运动变化。

A、太阳系B、月亮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

6、处理垃圾的方法有(BD)。

7、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能有效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BD)的方法还是会影响环境。

A、扔进垃圾桶B、填埋C、丟进河里D、焚烧

8、减少固体垃圾的科学方法是(ACD)。

A、减少丢弃B、循环使用C、重新使用D、回收利用

9、(BCD)是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人类正着力于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行为。A、水污染B、大气污染C、白色污染D、物种灭绝

10、对自然环境威胁最大的五种物质,电池中就包含了三种:(ABC)。A、汞B、铅C、镉D、砷E、铬)

三、填空题。

1、天空中有一条撒谎能量的光带,就是人们常说的“(银河)”。

2、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至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3、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4、(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视觉构图。

5、(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6、(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7、(电池)就是一种需要谨慎处理的垃圾。

8、垃圾的回收利用,需要把其中可利用的材料(区分)和(集中)起来。

9、(医疗垃圾)也要集中进行处理。否则会污染环境,危及我们的健康。

四、判断题。

1、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比如: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超过10亿个银河星系。(×)

2、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还发现宇宙正处于膨胀之中。(√)

3、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还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些恒星还不断地向外抛射物质„„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宇宙。(√)

4、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的发源地。(√)

5、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载人火箭“神州”五号和“神州”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

6、宇宙是可以被人类认识的,人们通过不断地改进各种观测技术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7、月球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

8、虽然观察的角度不同,但是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是相同的。(×)

9、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

10、垃圾分类、分装不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11、人们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水资源很紧缺。(×)

12、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13、填埋场在填满垃圾以后,可以在上面修建公园、体育场,也能用来建筑房屋和种植庄稼。(×)

14、要有效地回收,必须改变垃圾混装的习惯,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和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三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月球围绕地球(逆时针)方向运行。

3、月球的直径大约是地球的(1/4),月球的引力大约是地球的(1/6)。月球的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49)。月球的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80).4、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阿姆斯特朗)留下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

5、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6、什么叫月相?它是如何形成的?月相是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

7、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

8、上半月和下半月的月相变化规律有什么不同?上半月,由亏到圆,月亮的亮面面积逐渐增大,亮面在右侧;下半月,由圆到亏,月亮的亮面面积逐渐变小,亮面在左侧。

9、早上看到的月亮是下半月,傍晚看到的月亮是上半月。

10、(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11、有关环形山形成原因,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撞击说”),这种观点认为环形山是长期以来(流星)、(陨石)撞击后留下的痕迹,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击更猛烈和频繁。

1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13、日食发生在农历的初一前后,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食发生在农历的十五前后,有(月全食)、(月偏食)。如果月球是透明的,就不可能有日食现象,而只有月食现象。

14、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离太阳最远的是海王星,赤道直径最大的是木星,自转周期最大的是金星,公转周期最短的是水星。

15、太阳是一颗恒星。它的直径大约是140万千米。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

16、地球在太空中运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绕着地轴逆时针旋转叫(自转);另一种是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太阳(逆时针旋转)叫(公转)。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变化),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月球绕地球逆时针公转产生(月相变化)。

17、人们为了便于辨认星星,把看起来不动的星星分成群,划分成不同的(区域),根据其形态想象成(人)、(动物)或(其他物体)的形状,并给它们命名,这些人为划分的区域就称为(星座)。

18、(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图形不同。

19、(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七星)。

20、(北极星)可以帮助大家在夜间辨认方向,利用(大熊星座的北斗七星)可以比较容易地找到它:把北斗七星勺子前沿的两颗星的连线延长,在大约相当于这两颗星距离的5倍处,有一颗比较亮的星,那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属于(小熊星座)。

21、随季节的变换,在天空中会出现不同的代表性星座。(星座)在天空中是运动变化的。

22、夏季天空中有许多亮星,其中的三颗亮星(天津四)(属于天鹅座)、(织女星)(属于天琴座)和(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三角形,人们称之为(“夏季大三角”)。我们还会在南部天空发现一颗火红的亮星,它是一颗红巨星,属于天蝎座。

23、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24、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25、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00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26、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钟30万千米),(光年)就是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27、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28、现在人们已经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

29、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的古籍上就出现了(“火箭”)的名称。

30、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我国有

(六)位宇航员翱翔过太空

第四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填空题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填空题1、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

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

2、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3、月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我们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太阳的光。

4、古代人们对月相有特别的称呼,“初一”称为 新月,“十五”

称 满月。

5、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6、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撞击说是主要原因,公

认的观点。因为月球上没有 空气,就相当于少了一层保护层,使撞

击更猛烈和频繁。

7、日食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三种,月食只有月全食、月偏食两种;日食发生在 初一,而月食发生在十五。

8、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

文现象。

9、像太阳这样自己能发光的星,叫做恒星;像地球这

样自己不发光,围绕横行运行的星叫做 行星;像(月球)

这样自己不发光,围绕行星运行的星叫卫星。

10、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及其卫星、矮

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

统叫做太阳系。

11、太阳系里有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

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12、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就是我们熟悉的由七颗亮星组成的北斗

七星。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极星。

13、天津

四、牛郎星、织女星三个星构成了

一个巨大的三角形,称为“夏季大三角”。

14、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光年是光在一年中

所走的距离,它是用来计量恒星间距离的单位。

第五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一二单元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人的一生

1.细胞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 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

分组观察。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课件出示洋葱表皮细胞构造图。)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细胞

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课件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

观察: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2)课件出示根的纵切图。

观察: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

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3)观察: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5.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自由活动 制作细胞模型 1.小组活动。2.展示交流作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设计:

成生物体

(生长 繁殖 变化)

决定

细胞

课后反思: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活动准备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2.教师准备

(1)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 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3.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4.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

个体验游戏,(出示课件)“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播放课件音乐)

5.学生说心声

(四)拓展活动

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板书设计;

精子

搜集

我从哪里来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分析

十个月

运用 课后反思: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三、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生:不吸毒、不参加赌博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课后反思:

4.我像谁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3.有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多媒体演示学生站队放学的情景,紧接着出现本班几位学生的镜头特写),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小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多媒体出示课本的画面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

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课件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1.小组观察、比较。2.交流观察发现。

(四)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无处不在的能量

5.让身体热起来

教学目标:

1.能体会到我们的身体能发出热 2.知道使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3.养成乐于和善于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教学重点:身体发热的方式有那些。教学难点:人体能量的吸收和消耗。教学用具:相关的图片资料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几种人体发热的图片:火锅、烤火炉、运动(参考问题:这些热是从哪里来的?)

二、让我们身体热起来

1.当我们的身体感觉有些冷的时候,我们以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火锅、烤火、晒太阳下等。2.这些方法是怎样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太阳为我们带来了热、食物给我们提供了能量。

3.拓展:人体吸收的能量到哪里去了?(运动、工作等消耗了,或者转变成糖与脂肪储存了)

三、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吗?

1.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学习知识时与生活结全起来)(1)晚上,当我们进被窝时,你的感觉是什么?

(2)而当我们早上起来时,你感觉又是怎样的呢?同样晚上再次去睡时被窝还热吗?这一连串的问题让你对你刚才的想法是不是参生了怀疑?

(3)衣服究竟能不能发热?同组的思考并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2.分级讨论制定实验方法,再在班上表述大家评论其可行性。3.对设计合理有可行性的实验方案在班上推广,并开展实验。4.对自己的实验作汇报。(1)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2)衣服会自己产生热吗?

(3)多穿些衣服怎么会觉得热起来了? 5.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教师作总结:

1.让人体热起来的办法,2.人体的能量的消耗,3.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板书设计:

运动(摩擦、跑步等)

热源(太阳、烤火、电热毯、泡温泉、拥挤的人群)

热起来了:

吃食物(菜、热饭、火锅)发烧、紧张、害羞使人体产生热量等

北极熊不怕冷的原因:细密的毛,厚厚的脂肪等。

6.摆的秘密

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摆动,知道摆动的规律——摆线短的摆动得快。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让学生认识了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

(1)支架:在铁架台或木支架的横梁上安一个挂钩。

(2)单摆:3个。用细线和螺丝帽做成,细线一端在螺丝帽上系牢,另一端打一个结,使其成为一个套,能挂在支架的钩上。在3个摆中,有2个摆摆线长短相同,摆锤轻重不同(用大小不同的螺丝帽);有2个摆摆锤轻重相同,摆线长短不同。2.演示材料:带摆的钟。

3.挂图或投影片:摆钟、荡秋千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出示摆钟(或挂图、投影片)。

2.让学生观察,然后说出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实验装置——单摆。我们用这样一个装置来实验。在一根细线上栓一个重物——钩码,在线的上端系一个套,通过套把线挂在支架横梁的钩上;用手轻轻推动钩码,它就会像钟摆、吊灯一样摆动起来。我们把这个实验装置叫做“摆”。每个组有 3个摆,各组任意选择一个摆,把它挂在支架上,观察它是怎样摆动的,摆动有什么规律。(1)学生分组安装、观察。(2)汇报观察结果。

2.讲述:摆在摆动时,摆出去,再回来,叫摆动一次。

(1)学生分组观察:通过变换钩码的数量和变换吊线的长度,记录摆的摆动次数。(2)讨论:通过以上观察、实验,你发现摆动有什么规律?(钩码的数量不影响摆动次数;吊线的长度越短,摆动越快。)(3)学生分组实验-为什么摆会慢慢的停下来?(4)指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5)讨论:

①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什么?为什么?

②现在你知道摆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关系?(即什么样的摆摆动得快?什么样的摆摆动得慢?)

(6)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摆动的快慢与摆锤的轻重没有关系,与摆线的长短有关系,摆线短的摆动得快。

3.做一个听话的摆-通过改变摆线的长度,分别让学生做出一分钟摆动50次、90次的摆。

(三)巩固练习

1.讲述: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摆的秘密。

2.提问:同一个摆的摆动有什么规律?摆动的快慢与什么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 3.讨论:

(1)钟摆有什么作用?(由于同一摆在相同的时间里摆动的次数是一定的,这样就可以利用摆控制钟表内齿轮转动的快慢,使钟表匀速、平稳地走动。)

(2)怎样调整有摆的钟“走”的快慢?(摆锤下有螺丝,将螺丝沿顺时针方向拧,摆锤上升,相当摆线缩短,钟摆摆动变快,钟表便“走”得快;将螺丝沿逆时针方向拧,摆锤下降,相当摆线加长,钟摆摆动变慢,钟表便“走”得慢。)

(3)钟摆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发条或电池是钟摆的动力)

(四)布置作业

用一条一米左右的细绳悬吊一个沙漏,上端固定在高处,拉动沙漏在略低于上端悬挂点的位置放手,观察沙迹的路线,记录你的发现。

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

二、活动准备:

教师要引导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代人用火的图片及文字资料,并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和分类,以备课堂上进行交流。另外,还应让学生课前注意观察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如玩滑梯、电锯、流星、飞机起飞、疾驰汽车的轮胎、火车道、划火柴等,并做好记录,为课堂上的交流作好铺垫。在实验材料的准备上,要体现开放性的特点,如可以准备教科书提示的实验用的主体材料——手钻、木板、砂纸、钢条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法准备实验材料。只要学生能想到的、能找到的都可以。教师课前也应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准备有关古代人用火的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观看事先准备的音像资料。

2.展示一些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图片或讲述相关的故事。引出关于钻木取火的话题,导入新课。

(二)认识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问题:“你知道钻木取火是怎么回事吗?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其中的道理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类后,组织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和展示。引导学生利用获取的资料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尝试解释“钻木取火”的道理。3.计实验验证。

4.学生交流验证情况,展示验证成果。

(三)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让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小组为单位针对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举出实例,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四)自由活动:

1.摩擦生热现象有时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呢? 2.说一说,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五)拓展活动:

搜集古人取火的资料进行交流和汇总。

8.通电线圈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

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

(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8.通电线圈

(二)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的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试验报告。

2.知道电磁铁在通电条件下有磁性,电磁铁也有两极,它的两极是可以改变的。3.培养学生的制作能力(学会制作电磁铁的方法)、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4.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态度。教法建议:

1.本课通过课题直接引入新课,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教师在组织制作电磁铁这一教学环节上,往往采取教师教,学生做这种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课教学时,教师可课前组装好电磁铁,课上实验完毕后,让学生自己拆开电磁铁,观察结构,再组装好。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电磁铁的特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制作能力、探究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也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收集的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交流收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及感受、体会、从而导入新课。教学重点: 知道电磁铁的磁性。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自行发现问题:

1.出示课前收集的各种用电磁铁做成的物品(板书通电的线圈)2.提问:

他们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说出电磁铁是否有磁性和两极)3.学生质疑。

学习新课,自行探究、解决问题:

二、研究电磁铁的性质。1.演示实验:

(1)做个电磁铁,不接电源,用它接近大头针。(2)将电磁铁连接电源,再用它接近大头针。(3)将电磁铁电源切断,再用它接近大头针。2.谈话:

刚才的实验你看到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3.讨论:

这个装置有时有磁性,有时没有磁性。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系? 4.谈话:

你想亲自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吗?实验完毕后,请你拆开这个装置,看看它的结构是怎样的?还要把它组装好。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学生自己动手做个电磁铁,(分有铁芯和无铁芯两种情况)6.汇报结果:

(1)有铁芯的电磁铁磁力大。

(2)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切断电流后没有磁性。(板书通电 有磁性断电 没磁性)

三、认识电磁铁也有两极 1.讨论:

(1)磁铁都有南、北两极,电磁铁是不是也有南、北两极呢?(2)怎样弄清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呢? 2.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思考:

(1)你制作的电磁铁有南、北极吗?(2)哪端是南极?哪端是北极?为什么? 4.分组实验:

用指南针检验电磁铁两端是否有南、北极。

5.汇报结果:

(1)钉帽一端是南极、钉尖一端是北极。(2)钉帽一端是北极、钉尖一端是南极。6.师生小结: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电磁铁也有南、北极之分。(板书有两极)

四、认识电磁铁的两极是可以变化的及其原因 1.思考:

通过刚才各组的汇报,关于电磁铁的南北极问题,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2.学生质疑:

(我们制作的电磁铁,同是钉帽或钉尖一端,为什么有的是北极,有的是南极,这是为什么?)3.谈话:

(1)两个实验不同结果的小组,把你们的装置放在一起,看有什么发现?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资料;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导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学习过程:

观察P17的课文图片,并请学生们说出这些物体靠什么“工作”或运动? 学生根据图片描述物体的运动。分析能量的转化过程,导入新课。1.生活中的能量

(1)、可以采取演讲或解说的方式,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能量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揭示生活中能量的各种表现形式,提醒学生学会聆听别人的发言,及时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从而形成对生活中能量的认识。

师讲述:能量是一切活动的源泉。虽然你看不见它,但它就在我们身边。任何东西只要有移动、发热、冷却、生长、变化、发光、发声的现象,其中就有能量在起作用。问:生活中,你还知道一些什么样的能量? 让学生进行讨论、举例。

让学生自己总结:在我们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如电能、光能、热能、声能、机械能、电磁能、化学能、水能、风能、等等,它们时刻在我们身边为我们服务。2.了解能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 寻找我们身边的能量

1)我们来寻找一下周围的能量,看谁找到的多。

2)小组研讨,交流各自知道的能量形式和具有能量的物体。

3)全班交流,学生可以展示自己带来的资料。老师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出示准备的图片或影像资料,供全班同学研讨。

4)把同学们寻找出的能量按能量形式分类。

学生举例并讲解各种各样的能量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能量的作用。问: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能量,它们都有什么作用呢?请你说一说,电灯发光时,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了什么能? 问:同学们,想想看,如果没有能量,人类和自然界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师:能量是所有物体工作或运动的源泉,没有能量,一切物体都将停止。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主描述知道的、熟悉的物品工作时能量转化的过程。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让学生亲自体验能量的转化,并尝试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的:

1.知道能源利用率的概念.2.了解解决能源问题的两条途径——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源利用率.3.知道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激发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我们学习热机的时候提出过一个概念叫热机的效率,同学们还记得它的含意吗? 学生:在热机里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能量之比叫做热机的效率.教师:回答正确.我们知道煤燃烧放出热量的过程是碳和氧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过程,那么一般情况下放入炉膛的煤能不能完全燃烧光呢? 学生:不能,总会留下没有烧透的煤碴.教师:对,我们在利用燃料时,一部分被有效利用了,还有一部分没被利用就扔掉了;那么被有效利用的燃料放出的内能能全部被有效利用吗?同学们在学习内燃机时知道,内燃机在工作时能不能把汽油或柴油燃烧时放出的内能全部变成机械能呢?

学生:不能,还有相当一部分内能被排出的废气带走了,内燃机的效率只有20~40%.教师:回答得很好.由此可见,能源在利用时,能够有效利用的能量只占其中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利用而散失了,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部分,减少未被利用的部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进行新课。(1)什么叫能源利用率

板书:<有效利用的能量占消耗的能源所含能量的比值叫做能源利用率.>(2)提高能源利用率就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耗

教师:以热机为例,有效利用的能量仅为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内能,如果能把从内燃机中排出的废气带走的热量也利用起来,从整体来讲也就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了.板书:<提高能源利用率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

教师:我国目前总的能源利用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的50%还有很大差距,如果我国能把能源利用率提高到50%,按1989年的数据计算,每年就可节约标准煤3.8亿吨,这是个多么大的数字啊!所以节省能源消耗,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缓解能源紧张局面,意义是十分巨大的.(3)提高能源利用率要靠科学技术的进步

教师:在热机那一章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知道,使用蒸汽机的效率只有10%左右,后来发明了内燃机,效率提高到30%以上.从火电站到热电站,能源利用率从30%提高到50%以上.采用超高压送电,大大减少了输电线上的能量损失,又等于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板书:<能源利用率的提高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4)我国挣取的节能措施

请同学阅读该节课文第5自然段,然后共同总结。(4)开发节能新产品,淘汰能耗高的旧产品。

教师:同学们可以算一笔帐:如果把60瓦的白炽灯都换成11瓦的小高效节能灯(亮度相当),那么消耗的电能将是原来的百分之几呢?从这里可以看到淘汰老、旧设备,开发节能新产品,在节能上的潜力是很大的.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而能源的供应往往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所以每个人都要提高节能意识,从自己做起,从家庭、学校做起,节约能源消耗,也是为祖国建设做贡献.(5)全章结束语 ①要开发利用新能源

教师: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关系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必将越来越大,更多地开发利用能源,就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现在还不能利用可挖核聚变的能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旦可挖核聚变能够很方便地实现,可以说将永远地解决人类的能源需求了.因为核聚变使用的原料氘,储量非常丰富,1升海水中就含有0.03克氘,经计算:1升海水中的氘聚变释放的核能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

时放出的能量.地球上的水总共含有约40多万亿吨氘,假如这些氘的1%作为核聚变的燃料,按现在的能源消耗计算,就足以满足全世界几亿年对能源的需求,所以只此一项就足够人类使用了.何况现在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规模还很小,如果找到了光电转换效率高的材料和技术,人们可以大规模地直接利用太阳能来发电,这也是一个诱人的前景.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会使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出现新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今天还不能充分利用的能源,明天可能会发现一种新方法而利用得更充分;另外今后也还会发现更加巨大的新能源,这些都不是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世世代代的中外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为人类开发利用能源已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类还一直在不断发现、不断前进.在座的同学们都是21世纪的建设者,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能源问题上,或在其他科学技术问题上能够大显身手,为祖国的四个现代化,为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3.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有关问题,提高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下载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英县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一单元素质教育测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科学下册试卷(一)

    2013至2014学年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试卷(一) 学校:年级: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5个空,每空4分;合计20分。) 1、是研究地球生物演变的重要证据。 2、自然选择的结果,是。 3、人们常用、过......

    六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

    六年级下册一单元作文 难忘的第一次 人总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得表扬、第一次受批评,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常常是一种挑战。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第一次煮方便面。 那......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测试(定稿)

    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基础测试 一、基础积累 1、看拼音,写词语。 qún dú chú chuāng róu zhòu 围( ) ( )打 ( ) ( ) chōu yē chú chuānɡ piě mā( ) ( ) ( )嘴 ( )平2、给下列......

    六年级语文下册模拟测试一

    _ _-_ _-_ _-_ _-_ _-_ _-_ _-_ :- 号- 考- -__-线_ _-_ _-_ _-_ _-_ _-_ __题姓要-- 不 _ 订_内-__-_线 _ -_订 _ -_ _装-_ _-_ _-_ :- 别- 班--装_-_ _-_ _-_ _-_ _-_ _-_ _......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1、什么叫生物的栖息地? 答:一种生物愿意长期生活在某个环境里是因为这个环境为它提供了生存、生长和繁殖所必须的食物、水、庇护所等条......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复习提纲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魏铭洋 1、我们生活在物质构成的世界里,所有的物质都在不停地运动,还会发生变化。 2、世界是物质构成的。 3、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

    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测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经过自然界的作用,古代生物的()、()或()埋藏在地下变成了跟()一样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2、英国生物学家达......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1-3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1-3单元知识点一、我会填空(共30分)1.青春期男女身高先出现快速生长。2.遗传和变异是生命基本的特征。3.科学用脑五要素是:反复强化、课程交替、勤于思考、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