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时间:2019-05-13 03:0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第一篇: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文章标题: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近年来,胡锦涛同志在几个重要会议上先后提出了“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新要求。“加强反腐倡廉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先后提出,并不是偶然的,这不仅因为二者都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化,更因为二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反腐倡

廉,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反腐倡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题中之义,是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

一、反腐倡廉思想在中国的确立

廉政思想在中国起源较早,早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父系氏族社会,我国便形成了原始社会的纳言民主监督制度。这个制度监督的是经部落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的监督制度。在夏商周三代的地方机构中,便有了类似当今纪检监察官的前身——“方伯”,他们“受命于王,以监察一方,谓之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政府中,一般都设执行反腐败任务的监察机构和官属,有的设郎官,专职司监察,已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监察网,实施对地方官吏的经常性监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有了《秦律》这个中国第一部廉政法规。三国时期的察人举官制度,也是有口皆碑的。唐朝庞大的廉政监察体制与开明的纳谏弹制度,为“大唐盛世”奠定了根基。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带头以廉自律,令卫士“砸夜壶”,抵制亲姐姐穿“贴绣铺翠”衣,以古训“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自律,使宋朝廉风颇盛,这个朝代的包公就是个典型,其名流芳千古。元朝首创在地方建立监察机构,从中央到地方自成独立的监察系统。明朝形成了廉政醒贪教育和地方三重监察网,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惩治贪官最严厉的时期。清朝多元多轨的监察制度,医治了清王朝的“痼疾”,延缓了这一腐败王朝的衰亡。尽管这样,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并没有出现廉政清明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真正意义上的廉政建设才成为可能。

我党一开始就具有坚定的反腐倡廉立场。1944年3月,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此文引起毛泽东的极大关注。次年黄炎培访问延安,提出了中共能否走出历史兴亡的“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在这里首次提出了用民主监督来反对腐败现象的思想。《甲申三百年祭》和“周期率”问题后,我党将廉政建设问题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政权建设,对反腐倡廉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全面细致的工作。新中国诞生前,毛泽东离开西柏坡赴京,在上车前说:“进京赶考去!”这充分体现了我党反腐败的决心与气概。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这段时间内,经过党内整风与“三反”运动,从中央到地方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收效十分显著。1989年以后,我党下大力气反腐败,将之当作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特别是十四大以后尤其对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形成了廉政建设的大气候。可以说,我党的反腐败思想至此才算真正成熟,并日臻完善。

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纪委领导集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到非常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进一步理清和完善了反腐败的战略思路,新的反腐败重要举措频频推出,民主监督的力度明显加大,依法治腐的步伐明显加快。2005年1月,中央正式颁布实施《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该《纲要》既是一个着眼全局的体系,又是一个遵循规律的体系,还是一个注重预防的体系,更是一个依靠民主、法制和德治多管齐下防治腐败的体系。可以说,我党的反腐败思想至此才算真正成熟,并日臻完善。

二、腐败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破坏力不容忽视

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不是专制集权式的也不是平均主义式的,它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这个和谐社会里面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处于一种协调状态;城乡居民贫富收入差距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社会稳定,人民之间诚信友爱……。胡锦涛更全面阐述了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但腐败即是社会最“不和谐”的因素之一,因为腐败首先侵害的,正是作为和谐社会基石的公平与正义原则。纵观人类历史,腐败就像是一个存在于社会肌体上的毒瘤,它阻碍社会的前进,摧毁破坏国家政权,导致社会的不和谐、不稳定,甚至激化社会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发展到不可调和之日,往往是社会大规模剧烈冲突之时,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正是如此。腐败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

腐败会动摇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腐败可以将国有资产变为私有,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腐败分子对国有企业这块“唐僧肉”千刀万割,使不少国有企

第二篇: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6.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从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以科学理论指导,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着眼于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思想基础,注重社会宣传效果,增强教育的本领。二是着眼于建设民主法制的政治基础,维护党内民主,促进民主法制,增强制度建设、依法执纪的本领。三是着眼于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监督的本领。四是着眼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惩处腐败分子、纠正不正之风的本领。五是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干事创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保护人才的本领。六是着眼于构建全社会反腐格局,善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综合组织协调反腐败的本领。

第三篇:浅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浅论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

摘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具有内涵上的内在统一性,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内在统一性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和谐社会,没有和谐社会也难以科学发展。”[1]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才能保证科学发展观的真正落实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真正实现。所以二者是统一的,它们都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中,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源自实践,理论高于实践,实践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实践形式,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同样,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时,就已经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法治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和方法论指导。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才能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目标: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坚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进行实践,必须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中和发展的各个环节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基础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 在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要发展”、“什么叫发展”的问题;作为指导发展的方法论,集中回答了“怎么样发展”的问题[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深刻揭示和科学总结。科学发展观是统领社会发展的总方略,更多的体现着对实践活动的方法论指导,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奠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基础。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现全面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和发展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切实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要把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把研究解决问题与总结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2)科学发展观规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之间利益相协调。而社会和谐的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又是什么呢?以什么样的标准确定社会和谐与否的立足点?以人为本的指导方针决定了社会和经济发展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决定了要以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为基准去协调社会关系,而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去进行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指导作用的力量来源和理论基础。简单的说,以人为本就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规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

(3),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是解决现阶段主要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道路选择,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方略。在统筹城乡的社会发展中,核心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合理地解决城乡发展的社会成本与合理发展问题。要更加注重农村的社会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农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是解决制约“三农”问题的关键;在统筹区域的发展中,主要是要加快落后地区的建设,加大对中西部等经济落后地区的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保证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在坚持以经济为中心的同时,还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必须考虑民主政治、科教文化、卫生等事业的齐头并进,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与精神生活质量,让人民心和气顺,生活殷实;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要坚持可持续的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做到经济的永续发展;在统筹社会建设和对外开放的发展中,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和知识,提高改革开放的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

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不是一种社会形态,而是一种社会状态,强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处在一种良性的平衡之中。和谐社会不是否认社会矛盾,而是强调社会诸种矛盾相互作用和影响达到有序协调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的发展之上的,但同时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够保证和促进经济的有序和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多个方面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科学发展观的检验标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在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科学发展观是党对我国和世界其它各国关于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作为一种理论,还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发展和完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自身目标的实现也就成为检验科学发展观科学与否的标准。同时“十一五”规划也指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如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等,这些目标的实现与否也同样检验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和标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随着“和谐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和有必要建立一整套评价社会和谐程度的体系或指标,当然,这些体系和或指标也可以作为检验经济和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的标准。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拓展了科学发展观的应用领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复杂、凝聚各方面合力的伟大工程。和谐社会强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和谐社会建设,提高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性、规律性。由于科学发展观的推进和深入,和谐社会的本身含义的拓展也扩大了科学发展观的应用范围,提升了应用层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走上轨道并取得一定成就。如今和谐被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如和谐社区、和谐世界等,尽管有某种程度的滥用之嫌,但也反映了和谐理念已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自然,作为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也拓展了自身的指导领域和应用范围,并不断完善和丰富科学发展观。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落实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发展对其它方面发展的促进上。经济的发展不是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中发展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科学发展观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都是各阶层的人民群众,社会是连接各个社会成员的网络,是社会关系的承载体和媒介,同时发展必须也只能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和广大人民的积极参与下才能获得健康、稳定和快速的发展。稳定祥和、充满活力的社会能够调动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促进改革开放的有序和顺利进行,从而保障了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落实。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主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进一步深化。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具有内涵上的内在统一性。随着实践、时代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将会不断丰富扩展,理论层次也会不断提升。我们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以社会和谐为建设目标,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而奋斗 [Z].人民出版社.2007.10.16 [2]李君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发展前景[J].当代贵州.2007(4).

第四篇: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文章标题:浅谈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向全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胡锦涛总书记日前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调,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

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下决心抓紧、抓实、抓出成效。深刻领会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精神,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要求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各项工作中去,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科学把握和谐社会内涵,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纪检监察机关既是和谐社会的主体,又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纪检监察干部既是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又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忠诚卫士。纪检监察机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起的作用,纪检监察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是由党章赋予的职能决定的。胡锦涛指出:“社会上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以及种种严重犯罪活动等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了严重影响。”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刻认识纪检监察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就必须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坚持不懈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毫不动摇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是监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既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价值目标,又要把反腐倡廉工作作为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一种动力。要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和预防对于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合法权益等方面的功能作用。要正确把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与促进党内和谐的关系。实现党内和谐不是“和稀泥”,不是放弃监督、放弃原则、放弃惩处,但强调监督、强调惩处,也不能淡化教育、淡化保护,反腐倡廉是一项凝聚力量的工作,我们不仅要依法惩处腐败分子,更要让失误者接受教训而奋起,让广大干部心畅气顺,创业激情得到最大程度的迸发,干事业的环境宽松和谐、风正气清。要正确把握反腐倡廉与“带民风”的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形成社会风气,在三者中,党风处在“带”的位置,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党风这个根本,加强党员干部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在全社会起到表率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建设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纪检监察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作为,就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以发展的思路、改革的办法,不断发现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对策,创造新业绩。

一要根据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要求拓展反腐倡廉工作领域,研究不同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不同规律,把握住特点,工作才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二要在加大预防力度的同时着力提高预防有效性。要充分发挥制度在预防腐败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要一手抓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高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制度更加配套、更加合理,更具有操作性;一手抓制度的贯彻落实,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三要主动了解和及时跟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改革动向,及时掌握和监控腐败易发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点对象,从源头上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关口前移。

四要加强调查研究,不断研究客观形势对党风廉政建设的影响,不断研究党风廉政建设应当如何适应形势和任务要求,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在反腐倡廉实践中探索出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推动反腐倡廉工作向纵深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位置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要求纪检监察工作必须把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维护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一要充分认识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是共同建设、共享成果的要求,是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要求。要坚决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问题,坚决纠正为局部及近期效益而损害全局、长远利益的行为,坚决纠正为个人或少数人利益而损害大多数人利益的问题。

二要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各种行为失范、损害公平

第五篇: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反腐倡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腐败现象的存在,影响社会和谐,破坏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反腐倡廉有利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然而,极少数领导干部和国家公务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的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健康肌体的病毒,不仅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破坏经济的健康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反腐败的力度不断加大,腐败现象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尤其是抓住经济领域中最容易产生腐败问题的部位和环节,不断完善人、财、物等方面的管理和监督,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社会基础。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各项权利与利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复杂,利益矛盾也有所增加。腐败现象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加剧了社会的利益矛盾。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尽量减少腐败现象的发生,切实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都能获得与他们所作贡献相一致的利益,才能有效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使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比较协调,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从而把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发挥出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反腐倡廉有利于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群众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保证。而腐败现象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导致人民群众产生许多意见甚至不满情绪,直接破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只有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增强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和工作的透明度,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打击各种腐败现象,使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为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自觉的行动担负起反腐倡廉的职责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在新的形势、新的阶段下,我们党对此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是我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践证明,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事业全局。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应当积极参与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中去,以继承优秀革命历史传统为己任,树立为国为民奉献青春和力量的远大志向,求真务实,力求创新,全力服务青年、服务社会、服务大局。

一是切实增强反腐倡廉的自觉性。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共青团有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光荣传统,团组织的性质就决定了青年干部有责任、有义务参与到反腐倡廉工作中去。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青年团干部要取得进步,一定要严于律己,不断增强自律观念,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锻炼,树立以奋斗和奉献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内在动力问题,提高发扬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自觉性,要坚决抵制“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彻底转变“反腐败是额外负担”“我们共青团干部不存在也不需要反腐倡廉”的错误想法,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反腐倡廉职责。

二是努力提高反腐倡廉的能力。团的青年干部作为党的有生力量,作为助手和接班人,应该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增强廉政意识,增强纪律和法制观念,做遵纪守法、廉洁从政、勤政为民,切实转变作风、务实高效、开拓创新的模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风廉政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与党组织从思想上、行动上保持一致,自觉抵制腐败,做到管住自己的口,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腿,大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和党员干部廉洁自律、严于律已的表率作用。

三是积极争做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团的青年干部不仅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更要结合部门工作实际,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做反腐倡廉的推动者。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切实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从而促成广大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的良好气氛,影响和带动全社会积极参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

下载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论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辩证关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目录摘要 ............................... 1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 1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党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基层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官渡区双桥中心学校 罗倩雯 【摘 要】邓小平常用陈云所说过的一句话告诫全党:党风廉政建设是关系到党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的确,党风......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本站推荐)

    1.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们极力强调发展的重要性,并先后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等口号。可是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没......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重大意义 摘要: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调查题目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时间2013-10/01——11/05调查地点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学院领队姓名高远刚指导教......

    构建和谐社会

    2006年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如何深入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怎样进一步领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否说目前我国社会还不和谐?为什么说构......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展望美好未来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始终以一个“和”贯穿其中。千百年来,中华文明虽屡受摧折而不绝,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