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

时间:2019-05-13 03: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

第一篇: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

本文由fairyrapping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标准预测试卷(三 标准预测试卷 三)

满分:100 分时间:150 分钟

题号 得分 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题 1

一、单项选择题 分,共 20 分)1. 随着生产和生活垃圾的急剧增加,垃圾处理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而有关专 家却说: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将垃圾看成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A.坚持了联系的观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B.混淆了矛盾主次方面,看不到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 C.坚持了矛盾的分析方法,看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违背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看不到矛盾的普遍性 2. “三言”是明代话本小说的代表作,三言是指《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的合称,它们的编者是()。A.冯梦龙 B.凌濛初 C.孔尚任 D.关汉卿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 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这是因为()。A.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全国人口的大多数 B.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 C.农业既是工业原料的基地,又是工业品的广阔市场 D.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扩大有效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4. 杨志军的单位今年又盖了一批房屋,杨估计自己可以分到一套三居室,于是先按房屋面积 买了—些纯毛地毯,准备搬进新居时铺上,但到时杨未能分到三居室。杨购买地毯的行为()。A.是无效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目的没有实现,其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 B.是可撤销行为,因为杨购买地毯的目的存在重大误解 C.是有效行为,因为该行为虽有误解但不是重大的 D.是有效行为,该行为的效力与单位分房之间没有内在联系 5.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A.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 D.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6.领导科学的根本任务是()。A.为领导和领导机关提供科学的理论根据 B.揭示领导活动的规律 C.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D.促进领导艺术的提高和升华

总分

核分人

7. 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是()。A.横向经济联合 B.跨国公司 C.公司法人制 D.托拉斯 8.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坚持以()为核心。A.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B.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D.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9. 行政处罚由()的享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A.违法行为人住所地 B.违法行为人经常居住地 C.违法行为发生地 D.行政机关所在地 10.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时违背法律授权的宗旨,超越职权范围或者违反职权行使的程 序,从而导致

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应判处()。A.玩忽职守罪 B.滥用职权罪 C.徇私枉法罪 D.徇私舞弊罪 11.工业包含许多行业和门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工业可划分为()。A.机器大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B.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 C.劳动密集型工业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D.采掘工业和加工制造工业 12.我国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是()。A.国家行政机关 B.各级党组织 C.国家权力机关 D.国家司法机关 1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按照“三个代 表”的要求,认真搞好党的()。①思想建设②组织建设③作风建设④政治建设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某市工商局以大华贸易公司倒卖化肥为由,决定对该公司罚款 7 万元,同时对该公司王经 理罚款 800 元。大华公司和王经理对该处罚决定都不服而向法院起诉。大华公司和王经理的诉 讼地位是()。A.共同原告 B.大华公司为第三人 C.王经理为第三人 D.由大华公司与王经理协商 15.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是()。A.中国银行 B.中央银行 C.中国建设银行 D.中国工商银行 16.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7.诉讼时效作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就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定期间,它只运 用于()。A.支配权 B.请求权 C.形成权 D.抗辩权 18. 《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在于()。A.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奠定了中医病理学的基础 C.确立了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 D.初步建立了中医的专业分科 19.电脑以其卓越的性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某些复杂而繁重的工作。如两名美国科学家用电 脑做完了 200 亿个逻辑判断,终于证明了“四色定理”。这一事实说明()。A.电脑能模拟人脑的思维 B.电脑的思维将指挥人脑的思维 C.电脑的思维将超越人脑的思维 D.电脑的思维能完全代替人脑的思维

20.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A.加强宏观调控 B.完善市场体系 C.实行政企分开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二、多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两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项选择题 每题 1.5 分,共 30 分)1.邓小平说,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因为()。A.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B.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C.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反作用 D.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又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2.下列有关请示的主送机关,正确的说法是()。A.受双重领导的机关在报送时应将这些领导机关都作为主送单位

B.请示不要报送到领导者个人 C.请示根据内容需要,有时也抄送到下级机关 D.请示应按机关的隶属关系,逐级报送,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越级报送 3.中国劳动力的特点是()。A.劳动力资源丰富 B.文化技术素质不高 C.性别比例失调 D.分布不平衡 E.劳动生产率水平低 4.法律的社会作用包括()。A.指引作用 B.强制作用 C.预测作用 D.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E.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5.橘生淮南则为桔,橘生淮北则为枳,这说明()。A.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同一定的条件相关,因而办事情,想问题,必须顾及这些条件,从实 际出发 B.外在的环境和条件直接影响着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因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C.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但外因也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6.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通过()。A.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实现的 B.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改造实现的 C.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现的 D.自然界的人化实现的7.关于泄露国家秘密罪,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A.本罪主观上只能是故意 B.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在客观上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构成犯罪 C.非国家工作人员犯本

罪的,应根据其情节轻重,适用本罪法定刑进行处罚 D.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的,应依间谍罪处罚,不适用 本罪 8.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上层建筑是第二性的 B.经济基础是内容,上层建筑是形式 C.经济基础是相对稳定的,上层建筑是易变的 D.经济基础是物质关系,上层建筑是思想关系 E.经济基础是一般,上层建筑是特殊 9.关于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选聘一律由政府负责 B.企业党组织要改进发挥作用的方式,参与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 C.股东大会决定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的聘任、激励和去留 D.坚持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 E.对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实行授权经营 10.我们的中青年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大多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有开拓进取精神,积累了

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但也有一部分同志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是()。A.缺乏革命年代和艰苦时期的锻炼和考验 B.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C.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理解 D.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和群众工作的锻炼 E.缺乏驾驭复杂形势、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 11.邓小平指出: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含义是指()。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 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2.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主要是()。A.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B.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C.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D.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E.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3.一些自然科学家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能在科学上取得重大的成就,这是因为他们()。A.摆脱了哲学的指导 B.接受宗教神学的指导 C.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摆脱了唯心主义 D.自觉不自觉地贯彻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则 E.“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的独立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

14.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进化 E.由于温度升高,水变蒸汽 15.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制度,这 是因为()。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采用 E.为扩大就业门路,采取多种分配方式也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16.我国关于人权的理解是()。A.人权领域内的对话与合作,必须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开展 B.没有主权就没有人权 C.人权首先是人的生存发展权

D.人权的根本内涵是绝对的自由 E.没有民主,就没有人权 17.下列制度、设施及意识形式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有()。A.清真寺 B. 《红楼梦》 C.森林法 D.马克思主义哲学 E.农贸市场 18.受贿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A.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且为他人谋取利益的B.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 C.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 D.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 19.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均衡论 E.循环论 20.自 1997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加上美国经济衰退,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连法国总理 若斯潘也感慨地说: “资本主义最坏的敌人可能就是

资本主义本身。”可见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 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A.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执政党同反对党之间的矛盾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判断题(判断每题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 1 分,共 10 分)

三、判断题 1.北宋的都城在今天的陕西西安。()2.北宋时重要的瓷器产地是景德镇和定窑。()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以撤销地方权力机关的不适当地方性法规。()4.犯罪的时候不满 18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可以判处死刑缓期 2 年执行。()5.国内外政治环境以及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也是影响和决定生产力布局的主要因素之一。()6.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7.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8.精神文明建设只是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部门的事,不是全党的事。()9.在我国宋朝,科学家沈括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球,“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天之包地 犹如壳之裹黄”,提出了“浑天说”。()10.保护人权,首先就要保护生存权和发展权。当前我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发展问题,因 此与发展相比,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还远远没有表现出来。()辨析题(每题 5 分,共 15 分)

四、辨析题 1.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要纪律就不能要自由;要自由就不能要纪律。

3.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案例分析题(每题 7.5 分,共 15 分)

五、案例分析题 1.某居民区共有居民 480 户,一年中共发生入室盗窃 40 余起,县公安局决定向每户居民征收 治安费 100 元,由居委会代收。因绝大多数居民不服公安局的决定,居委会便向市公安局申请 复议,经复议,市公安局将县公安局的决定改为治安费按每月每人 1 元的标准收取。之后仍有 350 户居民不服复议决定,准备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其他居民认为掏点钱买平安也值得,居 委会考虑到和公安局的关系,不再出面。问:(1)在上述事例中,谁能够充当行政诉讼原告?

(2)起诉时应以谁为被告?

(3)可向何地法院提起诉讼?

(4)若 350 户居民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诉讼中有无第三人,若有,请指出;若无,请说明理 由。

(5)若 350 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如何解决人数众多给诉讼带来的困难?

2.下列是有关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问题的材料。材料 1:不同气候的不同需要产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种类的 法律。热带民族的怯懦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的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 己的自由。这是自然的原因所产生的后果。居住在山地的人坚决主张要平民政治,平原上的人则要求由一些上层人物领导的政体,近海的 人则希望一种由二者混合的政体。——摘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 2: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 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 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当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树都砍完了,但是 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摘自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材料 3:我国耕地、水和矿产等重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随着人口增加和经 济发展,对资源总量的需求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更大。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 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绝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 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克服各种浪费现象。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摘自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请回答:(1)对材料 1 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2)比较材料 1 和 2,指出恩格斯的论述不同于孟德斯鸠之处,并说明为什么“我们不要过分陶 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3)根据材料 2 和 3,阐明我国为什么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六、论述题(共 10 分)试述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对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意义。

6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

标准预测试卷(标准预测试卷(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C 6.B 7.C 8.B 13.D 14.A 15.B 16.D

17.B 18.A 19.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CD 3.ABDE 4.DE 5.AC 10.BCDE 11.BCDE 12.ABCE

13.CDE 17.ABCD 18.BCD 19.BE 20.ACD

三、判断题 1.× 2.√

9.C 20.C

10.B

11.B

12.A

6.ABCD 7.BC 8.ABD 9.AE 14.ACDE 15.ABD 16.ABC

3.×

4.×

5.√

6.×

7.√

8.×

9.×

10.×

四、辨析题 1.正确。(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 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始终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首先是从生产 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 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依据和基本 标志,也是社会生产关系变革和进步的源泉和内在依据。2.错误。这种说法违背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原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 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由于矛盾双方既相互依赖又 相互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由和纪律是对立着的两个方 面,二者的性质不同,不能相互替代,二者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自由是纪律的基础,纪律是 自由的保证。没有自由,人们的思想就会僵化,失去创造力;没有纪律,就会成为一盘散沙。我们既要纪律又要自由,把二者绝对对立起来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在实践上是十分有害的。3.正确。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2)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7实践的基础上的。(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4)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5)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 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

础 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只有立足于实践,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各种玄奥神秘理 论产生的根源,使之得到合理的科学解释,并找到正确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五、案例分析题 1.答:(1)该居民区的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充当原告。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凡是 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都有权向法院提起诉讼。本案全体居民和居委会都可以提起诉讼,即可以充当原告。(2)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 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护具体行 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 关是被告。据此,应以市公安局为被告。(3)《行政诉讼法》规定,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 辖。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向县公安局所在地法院和向市公安局所在地法院起诉均可。(4)由于居委会和其他 130 户居民与提起诉讼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所以根据《行政 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他们可以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5)根据《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的共同诉讼,可以由当事人推选 代表人进行诉讼。因此,若 350 户居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可以推选出代表进行诉讼。2.答:(1)孟德斯鸠用地理位置和气候状况等物质因素去解释民族的差别和社会制度的差别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种观点不是从社会内部而是从社会外部的自然条件去说明的,是非科 学的地理环境决定论。(2)恩格斯辩证地看待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肯定人类改造自然的胜利的同 时,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持人和自然环境的协调。恩格斯认为,构成自然环境的各种 自然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盲目地征服自然,破坏生态系统,必将受到自然规律的惩 罚。(3)人类社会同自然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必须协调发 展。我国人口众多并不断增加,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因 此,只有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处理好我国经济、社会的当前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关系。

六、论述题 答: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 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波浪式前进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这表现在经过两次否定,事物自身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主要表现 在事物的发展有自己的周期性,是一个仿佛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如果割裂了事物发展的前 进性和上升性的统一,就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的错误。

唯物辩证法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 重要的指导意义:(1)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有必胜的信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和上升 的,因此,社会主义最终必将战胜资本主义。只要我们坚持社会主义不动摇,我们一定能走出 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2)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事物发展的道路 总是曲折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不例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由于特殊的国情和特殊 的历史背景,更是曲折和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有冷静的头脑,敢于走曲折的路,善于走曲 折的路,防止盲目乐观。(3)应该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事 业,既要反对只见曲折,不见前进这个大趋势的盲目悲观的循环论,又要反对只见前进,不见 曲折性的盲目乐观的直线论。

第二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全文)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评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的基本依据。

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成员,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领导成员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成员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成员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四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与测评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五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简练、清楚、严密、准确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包括:

一、政治

该部分内容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共党史、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时事政治。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

1.哲学

(1)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2)物质和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其实践基础

(3)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4)认识和实践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反映论 认识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真理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发展的辩证性质 真理与价值 主体认识能力

(5)社会规律和人的活动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6)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形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社会形态的划分和更替

(7)阶级和国家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 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8)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的本质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作用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9)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0)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

社会进步及其标准 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人的本质 人的价值 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2.政治经济学

(1)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制度及其类型

(2)商品与货币

商品 货币 价值规律

(3)资本与剩余价值

货币转化为资本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4)资本积累

资本主义再生产与资本积累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人口过剩

(5)资本的流通过程

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周转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6)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利润和平均利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国民收入分配

(7)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3.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成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 两大发现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伟大学说(2)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基本特征

(3)列宁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特殊阶段 社会主义在一国数国首先胜利 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

(4)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

(二)毛泽东思想

1.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科学体系

2.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3.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中国工业化的道路

4.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 中国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 实现祖国统一

5.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

*****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人民战争及其战略战术 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和党指挥枪的原则 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防

6.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中国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执政党建设面临的新考验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原则

8.政策和策略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实行政策和策略 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政策和策略原则

9.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10.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科学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三)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3.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5.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个有利于”标准 改革开放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6.社会主义对外开放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7.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

“三步走”发展战略 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9.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领导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1.“一国两制”构想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2.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13.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巩固和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方位 中国80年奋斗的基本经验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经验 深化对“三个规律”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系统的科学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党的建设的总方针 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五)中共党史

1.中国的创立时期

五四运动与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中国的诞生 民主革命纲领和策略方针的制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八七会议与土地革命的兴起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与挫折 遵义会议与红军长征的胜利 瓦窑堡会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制定 延安整风 七大和抗战的胜利 七届二中全会和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建国初期的形势和党的任务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

4.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八大前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及其教训

5.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十二大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三届四中全会与第三代 5 中央领导集体的形成 十四大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十五大与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十六大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六)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

1.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学说的基本思想 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 毛泽东党的学说主要内容 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学说的发展

2.党的性质

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党的纲领和路线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 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党的政治路线和党的建设的关系

4.党的宗旨和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 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

5.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6.党的思想建设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的行动指南 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党的干部队伍建设

干部在党的事业中的作用 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的原则

8.党员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坚持员标准 党员的教育管理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9.党的民主集中制与党的制度建设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加强党内监督 严肃党的纪律

10.党的作风建设与反腐倡廉

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 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1.维护和加强党的团结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2.正确处理中国同世界各国政党的关系

处理中国同各国和其他政党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意义

(七)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科教兴国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 加快城镇化进程 西部大开发战略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 深化农村改革 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扩大内需方针 完善宏观调控 推进投资体制改革 完善财税体制 深化金融改革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与扩大就业 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改善人民生活

3.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维护社会稳定

4.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深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制改革

5.国防建设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完善国防动员体制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6.“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统一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7.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加强睦邻友好和区域经济合作

(八)时事政治

当前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近两年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二、经济

该部分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微观经济、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与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体制与计划经济体制

2.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市场经济的基本功能 市场失灵与宏观调控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二)微观经济

1.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类型 家庭经济功能 现代企业制度 市场中介机构

2.市场机制

需求及其决定 供给及其决定 供求法则 市场均衡及其变动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3.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 竞争与垄断 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

4.收入分配

按劳分配 按要素分配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效率与公平

(三)宏观经济

1.宏观经济调控

国民经济核算 总供给与总需求 政府经济管理职能 宏观调控目标 宏观调控体系

2.财政与税收

财政收支 财政预算 税收与税率 财政政策

3.货币与银行

货币、信用与货币供给 利率 我国的金融机构 金融市场与金融监管 货币政策 通货膨胀及其治理

(四)国际经济

1.开放经济

闭关锁国与对外开放 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合作 跨国公司 国际竞争力 国家经济安全

2.国际贸易

国际贸易原理 国际贸易方式 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3.国际金融

国际收支 汇率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市场 国际资本流动

三、法律

该部分内容包括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有关部门法。

(一)法学基础理论

1.基本概念

法律及其特征 法律关系 法律体系 法律原则 法律效力 法律责任 权利与义务 法治与法制

2.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制定 法律实施 法律适用 法律解释 法律监督 法律服务 法律援助

3.依法治国的理论与实践

依法治国方略 依法执政 保障人权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二)宪法

1.宪法的地位和作用

宪法的地位 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和其他基本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 爱国统一战线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体 单一制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选举制度 基层民主制度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平等权 政治权利和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 人身自由 监督权 社会经济文化权利 特定主体的权利保护 公民的基本义务 正确认识和行使宪法规定的权利自由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机构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务院 中央军事委员会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

5.国家赔偿制度

国家赔偿法及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 行政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刑事赔偿的范围、程序和义务机关

(三)有关部门法

1.行政法

行政组织法 行政程序法 公务员法 行政主体 行政行为 行政立法 行政许可 行政征收行政给付 行政强制 行政处罚 行政合同 行政指导 行政复议 行政法制监督

2.刑法

刑法基本原则 犯罪与犯罪构成 刑罚 刑法分则中与国家工作人员职务有关的犯罪

3.民法

民法的调整对象 民事主体与人格权 民事法律 行为与代理 物权概念及其类型 知识产权及其类型债权概念及其特点 合同自由与违约责任 侵权责任

4.经济法

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企业法律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法 税法 竞争法律制度 产品质量法 证券法 房地产法

5.社会法

社会法的范围和性质 劳动法概述 劳动法律制度 社会保障法概述 社会保障法律制度

6.环境与资源保*****

环境与资源保*****的体系 环境与资源保*****的基本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

7.诉讼程序法

诉讼程序法的基本概念 三大诉讼法的共同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法的特有原则和制度 三大诉讼的受案范围和管辖 诉讼程序 仲裁法

8.国际法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家主权 国家责任 国际条约 国际人权保护 外交特权与豁免 国际争端的解决 联合国 国际刑法

9.国际经济法

国际经济法概述 国际贸易法律制度 国际投资 法律制度 国际货币金融法律制度 国际税收法律制度 国际经济组织法律制度 解决国际经济争议法律制度

四、管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公共行政、公共政策和领导学。

(一)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的内涵

公共行政的本质 公共行政在国家管理中的功能

2.政府职能

政府职能的依据和属性 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中央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职能 公共危机管理

3.行政组织

行政组织特性 行政组织设置基本原则 行政组织幅度与层级 行政组织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 中央政府组织与地方各级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编制管理

4.人事行政与国家公务员制度

人事行政的主要内容 人才资源开发 我国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队伍建设

5.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的功能 公共财政政策 政府审计 政府采购 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

6.行政绩效

行政执行 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 行政绩效评估

7.行政责任与行政伦理

依法行政 行政责任主要特征 行政责任追究 行政伦理的内涵和范畴 我国公务员行为规范

8.行政监督

行政监督特性 行政监督的主要方式 行政监督制度

9.行政改革与创新

行政改革的意义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西方国家行政改革借鉴

(二)公共政策

1.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

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公共政策的功能 公共政策的分类

2.政策制定

政策制定的主体 政策制定的原则 政策制定的程序 政策咨询 政策分析方法

3.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策执行的程序和原则 影响政策执行有效性的因素

4.政策评价

政策评价的内涵和作用 政策评价的组织形式 政策评价的标准 政策评价方法 政策调整 政策终止

(三)领导学

1.领导活动和领导理论

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 领导理论的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2.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二重性 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 领导权力

3.领导者和领导群体

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 领导群体结构和整体效能 领导者的选拔任用

4.领导体制

领导体制的作用 现代领导体制的类型 我国的领导体制改革

5.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的要素和类型 领导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领导决策的程序和方法

6.领导用人

领导用人的原则 领导用人的方法

7.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和作用 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原则 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8.领导方式、方法和艺术

领导方式 领导方法 领导艺术

9.领导效能考评

领导效能考评的作用 领导效能考评的原则 领导效能考评的程序和方法

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

1.科学技术及其作用

科学与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信息社会 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 10 要标志

2.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

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战略与方针 我国科学技术规划 国家科技计划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 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保护知识产权 科技创新与产业化 科技成果转化 国家创新体系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人才、专利、技术标准战略 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生态安全 中国21世纪议程

(二)科学常识与科学前沿问题

1.科学常识

热力学三定律 电磁理论 相对论 量子力学 信息与信息论 遗传和变异 新陈代谢 细胞 基因 蛋白质 核酸 生物多样性 生态平衡

2.科学前沿问题

物质结构 宇宙演化 生命起源 人类起源和进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 认知科学 脑科学

(三)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1.高技术及高技术领域

高技术 通信技术 电子计算机技术 网络技术 微电子技术 多媒体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 航空航天技术 军事科学技术 生物工程 克隆技术 干细胞技术 新材料技术 纳米技术 新能源技术 激光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海洋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农业科学技术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技术

2.高技术产业化

高技术产业 信息产业 环境保护产业 高新技术开发区 科技企业孵化器 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六、历史 国情国力 公文写作与处理

该部分内容包括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

(一)历史

1.中国古代史

(1)先秦时期

早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王朝 战国七雄与变法图强 青铜器和铸铁 诸子百家与《诗经》、《楚辞》

(2)秦汉至明清时期

秦统一六国与中央集权封建制度确立 封建政治制度的演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农民起义与王朝更替 王朝盛世的出现与衰落 土地制度变迁与农业经济发展 重农抑商观念的演变与工商业的发展 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 教育和科举制度的演变 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变迁 文学艺术 宗教源流

2.中国近现代史

(1)晚清时期

鸦片战争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太平天国运动 中国人对世界的新认识 洋务运动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 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传播 列强侵华势力的扩张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改良思潮与戊戌维新 清末新政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灭

(2)中华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的成立及其政权变化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五四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及其政治体制 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官僚资本主义 科学研究事业的发展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 国共两党的抗战 抗战时期的文学艺术 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发展 抗战胜利与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与南京政府的 11 终结

3.中国当代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新中国的外交 国民经济的恢复 第一个五年计划与工业化的起步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大跃进”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贯彻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 “*****” 中国重返联合国与外交工作的新突破

(2)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发展

拨乱反正与国家战略方针的根本转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 经济特区的创立与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 宏观调控与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 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 抵御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文学艺术的繁荣 香港、澳门回归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确立

4.世界历史

(1)古代和中世纪史

世界文明古国 古代希腊、罗马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三大宗教起源 新航路的开辟 文艺复兴运动

(2)近现代史

英国革命 美国独立 法国大革命 德意志帝国的形成 欧美工业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十月革命 帝国主义战争与民族独立运动 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主义

(3)当代史

联合国的成立及其演变 万隆会议 不结盟运动两大阵营对立 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八国首脑会议欧洲联盟 中东问题近代以来的文化和科技成就

(二)国情国力

1.国土与资源

自然状况 资源概况 资源保护政策

2.人口与国民素质

人口状况 计划生育政策 国民素质

3.民族与宗教

民族状况和民族政策 宗教状况与宗教政策

4.生态环境状况

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律 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 环境保护的成就和问题

5.社会经济结构

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 地区差距国民收入与分配制度 贫困问题

6.综合国力

国力和综合国力的基本状况 国防能力的增强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综合国力发展的前景和问题 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三)公文写作与处理

1.公文写作

公文的概念、类别和功能 公文的文体、结构、格式和稿本 常用公文文种及其选用 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行文规则 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

2.公文处理

公文处理及其基本任务 公文处理责任 公文办理程序 公文拟办、请办、批办、承办、12 审核和签发的方法要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50%,较容易试题约占3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计算题等。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领导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十二条 专业分类和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四章 面 试

第十三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试应试者在领导能力素质和个性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可使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公文筐测验、角色扮演、演讲等其他测评方法。有条件的可采用评价中心技术以多种方法进行测评。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必须事先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互动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五至七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各种与特定领导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特定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五)演讲。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围绕与选拔职位工作有关的某一主题进行即席发言。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个性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追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根据需要对参加小组讨论的人员进行角色的随机分派;主考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五)演讲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官向应试者宣布演讲题目;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即席演讲;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十六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言语表达能力。清楚、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通过情感、态度、思想、观点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临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变能力。面对变化的情况和突发事件,迅速作出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措施予以妥善解决的能力。

(八)激励能力。依据人的行为活动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工作积极性的能力。

(九)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十)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气质风度、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同时废止。

第三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带阴影和删除线部分为2004年考试大纲被删去的内容;红色字体部分为2009年考试大纲新增加的内容。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按照中gong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

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试。

第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三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县级以

或者其人选的考试。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六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20%。

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

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职责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 面 试

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及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

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十四条

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

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分结果并存档。

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 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gong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gong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第四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精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第一章总 则

第一条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定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

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条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司局级、处级机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

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五条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公共科目笔试

第六条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八条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面 试

第十二条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三条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

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第十四条在面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他测评方法。

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至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第十五条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六条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第五篇: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9)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200

9版)

2010-6-13 8:37:34作者:-来源:中组部领导干部考试与测试中心点击数: 3147荐★★★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2009年9月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规范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科目、测评要素、内容、方式方法及实施程序,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党政机关竞争上岗工作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工作的经验,结合党政领导干部队伍实际,针对党政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要求和职位特点,制订本考试大纲。

第二条 本考试大纲是全国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的基本依据。考试是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环节之一,一般包括公共科目笔试、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

第三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坚持干什么、考什么的原则,围绕选拔职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实际命制试题,突出

检测分析和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广大干部平时加强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领导能力。

第四条 本考试大纲主要适用于地方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工作部门或者工作机构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公开选

拔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内设的厅局级、处级机构领导干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纪委、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机关或者工作部门内设机构领导干部的竞争上岗考试,以及其他适于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的领导干部或者其人选的考试。县级以上党委、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考试,可参照本考试大纲执行。

第五条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工作在党委(党组)领导下进行,由组织人事部门组织实施。

第二章 公共科目笔试

第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党政领

导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特别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

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条 公共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内容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六)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写作题、申论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八条 公共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理论素养。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领导工作中需要的其他基

本理论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公共知识素养。对履行领导工作职责应具备的公共科目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具体应用的能力。

(三)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关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对领导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抓住问题实质,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的能力。

(五)文字表达能力。以规范、准确、简练、清晰、严密的文字表达思想观点的能力。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三章 专业科目笔试

第九条 专业科目笔试范围包括选拔职位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主要测试应试者胜任选拔职位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特别是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十条 专业科目笔试方式与试卷结构如下:

(一)测试方式为闭卷。

(二)试卷满分为100分或150分。

(三)测试时限为150分钟或180分钟。

(四)试题难度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试卷中不同难度的试题比例为:较难试题约占20%,中等难度

试题约占60%,较容易试题约占20%。

(五)试题类型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客观性试题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主观性试题包括辨

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选拔职位的职级越高,主观性试题的比例应越大。

第十一条 专业科目笔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专业知识素养。对选拔职位所需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二)专业政策法规水平。对党和国家有关专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的理解掌握程度和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的能力。

(三)专业管理能力。根据选拔职位要求,运用专业管理知识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选拔职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该项具体测评要素根据不同职位的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测评要素比例根据选拔职位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的要求确定。

第四章 面试

第十二条 面试在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笔试基础上进一步测评应试者在领导能力和胜任特征等方面与选拔职位的匹配程度。

第十三条 面试测评要素主要有:

(一)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判断与推理,抓住问题要害,揭示事物内在联系、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清晰、准确、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使之易于被人接受的能力。

(三)组织协调能力。围绕工作任务,对人财物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责权利各方面关系,保证工作顺利完成的能力。

(四)人际沟通能力。倾听和理解不同观点,通过信息、思想、观点、情感的交流,建立良好协作关系的能力。

(五)决策能力。面对问题和机遇,及时准确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科学决断的能力。

(六)创新能力。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路、提出新观点和找出新办法的能力。

(七)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面对突发事件,及时迅速作出正确反应,采取适当方法和有效措施,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

(八)选拔职位需要的特殊能力。该测评要素根据选拔职位的特殊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九)个性特征。应试者表现出来的情绪稳定性、责任心、自信心、成就动机、自我认知等特征。具体测评要素及各要素的比例根据选拔职位要求,经职位分析确定。

第十四条 在面试环节中,一般采用结构化面试方法。根据需要也可选用或综合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公文筐测验等其

他测评方法。面试由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由有关领导、专家、组织人事干部等人员组成,一般不少于7人。同一职位的面试应由同一考官小组负责测试和评分。考官小组成员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公道正派,并熟悉人才测评工作。考官小组中应有熟悉选

拔职位业务的人员。考官小组成员要实行回避制度,面试实施前应对考官小组成员进行培训。

(一)结构化面试。该方法要求对试题构成、测评要素、评分标准、时间控制、考官组成、实施程序和分数统计等各环节,按结构化要

求进行规范性设计。考官在与应试者以问答方式当面交谈的过程中,根据应试者的回答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该方法要求一组应试者(一般5至7人)在不指定组长的情况

下,围绕给定的问题展开讨论。考官根据

应试者在讨论中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三)角色扮演。该方法要求应试者扮演某一领导角色,在模拟的工作情境中对一系列人际关系和工作问题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者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

(四)公文筐测验。该方法要求应试者在规定时间内对与工作有关的文件、报表、信件、电话记录等公文进行处理。考官根据应试

者处理公文的方式、方法、结果等情况,对其相关能力和胜任特征作出相应的评价。第十五条 结构化面试及其他测评方法的程序如下:

(一)结构化面试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应试者抽签排出面试顺序;考务人员宣布规则;应试者入场;主考官宣读指导语;

主考官提问,应试者回答问题;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二)无领导小组讨论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将有关资料发给应试者;主考官宣读指导语;

应试者按给定的时间准备;应试者进行自由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三)角色扮演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主考官对角色要求进行说明;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

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四)公文筐测验的程序:对应试者进行身份确认;考务人员宣布规则;考务人员向应试者发放材料;主考官宣读指导语;应试者在给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考官根据需要进行讨论;考官根据需要对应试者进行提问;考官独立评分;考务人员统计评分结果并存档。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六条 公共科目笔试内容作为本考试大纲附件随文颁布。

专业科目笔试内容另行公布。

第十七条 本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解释。

第十八条 本考试大纲自发布之日起施行。中共中央组织部于

2004年4月11日颁布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同时废止。

下载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党史出版社资料: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公共科目笔试内容第五部分 科学技术) 发布者:中国公选领导考试网 阅读:20113五、科学技术 该部分内容包括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常识与......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txt-你脚踏俩只船,你划得真漂亮。- 每个说不想恋爱的人 心里都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人。我心疼每一个不快乐却依然在笑的孩子。(有没有那......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 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第一篇 理论政策篇第一章公选面试理论概述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部署,党政领......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4

    本文由yiminhuang1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第一部分-总则 党政领导干部公......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由中共中央组织部2009年9月8日颁布修订版,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共分五章十八条。正文......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精选复习资料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精选复习资料 一、政治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者说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模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 )。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 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 D、......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

    考试内容 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考试大纲[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