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时间:2019-05-13 03:1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第一篇: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打造湖北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来看,湖北要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为此,建议我省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打造湖北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本质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内涵和作用必须深刻把握。“三大发展”提倡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即循环和谐发展、绿色低碳消费;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即注重科技生态化,科技以及经济发展要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基础上;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即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融合。因此,“三大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重大机遇必须抢抓善用。(1)千载难逢的时势。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正面临千载难逢的政策机遇,如,新工业革命、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所带来的机遇。(2)蓄势待发的优势。湖北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农业、工业、科教、生态文化、交通区位)、核心优势(扩大内需的前沿、国内市场的枢纽)和潜在优势(创新发展、生态建设)。(3)抢占先机的气势。目前,湖北正在努力把国家政策、产业转移的“及时雨”,变成湖北发展的“好收成”。如,制定了湖北低碳发展和产业、交通、绿色建筑与森林碳汇发展的“一总四专”低碳发展规划体系。

3、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难题迫切需要破解。(1)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经济增长对工业的依赖程度高,产业配套协调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大而不强,受资源、能源、节能减排的约束增加,发展空间受限;(2)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湖泊数量锐减,地下水质量堪忧,空气质量不断恶化。(3)自主创新进展缓慢。一是创新投入规模不够大。2012年湖北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在全国排列10名之外。二是企业主体创新能力不强。IMD《世界竞争力年鉴》中湖北排名靠后。三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湖北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少于上海、深圳。(4)改善生存环境与加速城镇化建设的矛盾日益尖锐。“十二五”期间湖北将有300万以上的农村人口转移进入城镇生活,这必然消耗更多资源,经济建设规模扩大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

二、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绘制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路线图

做好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要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定位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产业带分布框架,突出区域特色、产业特色、试点示范特色。

1、制定好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

应确立以低碳技术为重点,抢占中部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以战略新兴产业为重点,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以绿色经济为重点,抢占中部经济战略高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1)分层次实施。一是微观层次。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物排放为主要目的,努力构建全新的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二是中观层次。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以实现资源在不同企业之间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最充分利用为主要目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三是宏观层次。以城镇为重点,以绿色消费为最高目标,以生态设计为主要手段,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要途径,建立起绿色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2)分阶段的实施。一是推动促进阶段。主要是以宣传、培训、试点、示范及开展相关技术研究为主,逐步完善相关的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二是推广发展阶段。主要是以生态设计原理规划城市建设、以绿色产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广清洁能源、节水节能技术,大力实施各类低碳、循环、绿色经济项目。三是全面发展阶段。重点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经济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资源使用效益极大提高。

2、规划好产业布局和区域功能

(1)产业布局“差异化”。先导与提升并重,促进武汉城市圈向“两型”社会的全面转型;崛起与治理并重,推动江汉平原的绿色崛起;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绿色开发;改造与升级并重,实现湖北汽车、石化、钢铁等传统产业工业基地的绿色振兴。一是围绕传统工业低碳化改造的主题差异布局。打造以“两型社会”为主题的武汉城市圈、“武汉—襄阳—十堰”汽车低碳发展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低碳钢铁产业带、长江沿线低碳化工产业带、“武汉-鄂州-黄石-荆门”低碳建材产业带。二是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差异布局。以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现实基础及实现规模化产业的建设时序,分重点区域突破。如武汉重点布局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襄阳、十堰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2)功能定位“明确化”。以荆州、仙桃、潜江、天门等为中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粮仓”和中国的“厨房”,重点发展低碳循环绿色型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长江经济带,功能定位为湖北的“脊梁”和中国的“钢肩”,重点布局低碳循环绿色型工业;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中心的老少边穷地区,功能定位为湖北的“绿肺”和中国的“桃花源”,应重点布局与当地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低碳循环绿色型服务业。

3、找准突破口和重点领域

(1)做好“碳”文章。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平台,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碳交易市场。首先要加快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和环境科学技术的研究。其次应尽快完善碳交易的市场主体,建立环境中介组织或咨询公司。再次要研究形成一套简单高效的项目操作程序,提高项目公示、审批及注册的速度。最后要调动金融机构参与碳交易的主动性。

(2)打好创新“牌”。依托湖北优势科教资源以及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平台,加快湖北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关键领域率先突破。积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通用性、标准化、知识产权的应用平台;加强政策引导扶持,着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清洁能源,推动新能源汽车、节能建筑和产品的广泛应用,加快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3)走好转型“路”。围绕武汉“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青阳鄂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实现湖北传统工业转型升级和循环经济发展走在中部乃至全国前列。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重点打造一批低碳转型试点企业,并将相关成功经验进行推广。

(4)用好生态“名片”。围绕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加快推进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把湖北打造成全国的生态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由政府牵头组织,选择若干城市作为试点,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的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具有生态特色的城乡建设模式,开展国家级低碳经济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试点市等建设。

三、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推进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

1、加快构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1)确立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绿色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催化剂技术、分离技术、生物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涉及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制造、资源化、产业共生与链接四个方面。低碳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是减碳技术、无碳技术和去碳技术。

(2)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包括:设立专项技术攻关基金,用于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研究或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立清洁生产专项基金,对应用示范项目和推广示范项目给予资金奖励。

(3)加强技术创新载体建设。推进高新区跨越式发展。重点支持东湖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支持襄阳、宜昌、孝感等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支持湖北武汉、仙桃国家农业科技园、华中农高区、“中国农谷”、省级农业科技园建设。加快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服务链条。

(4)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成熟技术应积极安排示范工程,逐步实现产业化,加强技术市场和创新驿站建设,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促进科技成果的转让和推广应用。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库、健全科技成果推介和技术交易拍卖长效机制、建设创新资源交易交流平台。

(5)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计划工程、“千人计划”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加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到企业和基层服务,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机制,鼓励高校建立与企业、产业、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构建生态文明政绩考核、责任追究与生态补偿机制

(1)加快改革政府政绩考核机制。改革现行的政绩考核机制,建立能够使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考核标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层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设置考核指标,把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社会和谐进步、生态文明建设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2)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机制。一是做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确定各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红线,当开发接近红线时,提出警告警示,对超载的实行限制性措施。二是做好市、县领导离任责任审计。一部分是生态审计。就是考察生态环境在市、县领导任职期间是否遭受污染和破坏,各项经济决策和本人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另一部分是经济审计。主要是对地方政府的债务进行审计,防止为了出政绩搞一屁股债,最后拍拍屁股走人。三是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对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给国家利益造成重大损失的,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资源严重浪费的,造成生态严重破坏的,盲目举债留下一摊子烂账的,要记录在案、予以追究。

(3)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明确补偿主体。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明确这个“谁”。二是落实受益主体。首要任务就是划定湖北的生态补偿范围,以及各个补偿区域的生态等级。三是补偿标准体系化。补偿标准不能简单的“估堆”和按“人头”分配,应按社会、经济、生态分类,细化为一个指标体系,将主要标准“指数化”,控制上限下限,控制变量因素。四是补偿模式要多样化。应坚持多样化模式,同时避免模式选择的随意性、补偿额的随意性。

3、完善促进生态发展的财税政策

一是完善财政补助措施,加大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扩大财政创业风险投资,对风险高、具有重大意义的节能新技术,采取风险投资的方式予以支持。二是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提升税制环保功能。一方面是清理产能过剩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是对节能环保新产品、新技术的试制和研制等给予税收优惠。三是适时开征新税,健全绿色税收体系。可以先从排污费入手,将排污费中的污水、废气以及工业固体废物收费改为征收水污染税、空气污染税

以及垃圾税,之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提高征收标准。四是研究设立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基金。要明确资源型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资金用于环境恢复和生态补偿,将环境保护成本纳入企业成本。

4、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一是要大力支持和倡导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环保项目融资,支持节能服务产业发展。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贷款和企业直接融资。二是积极争取建立气候交易平台,为企业利用国外资金实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创造条件。在湖北碳交易试点和武汉碳交易所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碳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碳市场管理和研究机构、建立碳市场中介机构以及开展低碳金融创新,逐步形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气候交易市场。三是要促进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新。鼓励银行加大对科技项目的信贷支持,发挥科技保险创新试点城市的政策优势,逐步建立高技术企业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

5、抓紧做好绿色发展促经济转型五项工作

建议省委、省政府因势利导,重点抓好“五个一”:

(1)成立一个工作机构。建议成立省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2)编制一套发展规划。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联合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林业厅、省国资委、省旅游局等部门,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湖北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制定和完善湖北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策划和实施一批项目。

(3)争取一批政策“红帽”。争取中央和有关部委支持,在湖北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试验区”、“示范区”。省直有关部门要从财政、金融、交通、旅游、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民族地区发展等方面积极做工作,争取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

(4)建立一套制度体系。要结合湖北实际,构建起科学完备、运转有序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从源头治理来看,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健全用途管制、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从过程严管来说,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污染物排放许可证、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等;从考核评价来看,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从后果严惩来看,要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实行损害赔偿制度等。

(5)鼓励公众一起参与。一是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对于公众,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促使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官员,应树立正确政绩观,增强绿色财富观,强化“绿色新政”理念,提高生态文明意识。二是大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倡导低碳消费,引导绿色消费,防止过度消费,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消费模式。如,设立绿色发展体验馆,试点实行“二氧化碳储蓄卡”制度。三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低碳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村创建工作,建设“低碳生态城市”和“美丽乡村”。■

(作者系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二篇: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背景链接】

2010年12月24日至25日,北京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今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各项任务。市委书记刘淇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郭金龙作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今年情况和明年重点工作安排的报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市政协主席阳安江、市委副书记王安顺出席会议。

刘淇在讲话中指出,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力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中央要求在明年的经济工作中要突出主题、主线,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重要方针、宝贵经验和基本要求,结合首都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标准表述】 [深度分析]

2011年北京市经济工作总的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建设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着力扩大内需,着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与服务,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着力抓好城乡一体化建设,着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宜居健康水平,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以出色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5%和4%,力争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5%,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

[权威观点]

各区县、各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发展速度,把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放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提升科学发展水平上来。要妥善处理好创新驱动与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的关系,妥善处理好首都性质功能定位、人口资源环境与推动发展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市与区县的关系。——北京市委书记刘淇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一是要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责任感。首都发展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能否利用现有的各种优势资源和中央给予的各项先行先试政策,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继续走出一条物质消耗最少、增长效益最高、环境不断改善的发展道路,起到首善之区的作用。我们必须主动适应形势要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切实在“加快”上下功夫。

二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理念和模式上统一思想。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重要的着眼点和切入点,就是要推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三个北京”是奥运经验的科学总结和实践转化,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创新成果,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首都规划建设发展的基本指向,反映了在新的发展阶段全市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价值认同,是在发展中崇尚以人为本、重视科学技术、向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也是我们今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抓手和重要载体。

三是要找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要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努力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要着力发挥首都的资源优势,使首都的发展与城市性质和功能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要着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源利用能力。要着力发挥体制机制优势,努力抓好中央赋予中关村的先行先试政策的落实。

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其中国内需求的贡献率曾高达91%以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增长并不慢,但投资和出口增长更快,出现了投资比重过高、贸易顺差过大、消费比重偏低的格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使得居民生活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导致生产能力相对过剩。内需不足,又加剧了经济增长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性。而外贸顺差过大,引发诸多贸易摩擦,造成国内资金流动性过剩,反过来又助长了投资的高增长。要保持持久稳定的增长,必须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合理消费,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把消费作为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力的条件已经具备。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当前,要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开拓农村市场特别是农村消费市场,从而切实扩大消费、改善民生。

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要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近些年来,我国第一、二、三产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但仍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从最近几年我国各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情况看,第一产业随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现上升趋势。

当前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把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着力点放在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上,通过持续实现第三产业的高增长和提高其贡献率,相对降低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这既是实现经济增长贡献率转变的基本思路,也是从实际出发的现实选择。

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经济增长要素结构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迅速扩大生产能力,许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但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多。比如,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知名品牌,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

实现我国经济向更高水平跃升,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必须更加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塑造新的国家竞争优势。我们要加快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社会氛围,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充分运用后发优势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产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在新一轮的发展中赢得先机。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和快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就能够不断开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转自:育路公务员考试网

第三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选择。河南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要实现跨越发展,更需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时代的命题、发展的课题、现实的难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性系统工程,各项任务和举措密切联系、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必须多管齐下,统筹兼顾,综合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做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措施

为了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长期目标,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运作,深化体制改革,既要保增长速度,更要注重结构改善,确确实实将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为重心,实施配套的改革措施和政策组合,发挥宏观调控促进加快转变的功能。需要采取的重点措施主要有:

(一)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弘扬和鼓励按照科学发展观办事的宗旨,从规划、政策、法律、规章各个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要不断增强全党和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确确实实按科学发展观办事,才能有效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并举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充分发挥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更为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河南实际看,自主创新应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跨越式创新。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河南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二是集群式创新。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三是协作整合式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四)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河南要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着力建设我国农产品重要产区,确保农业基础地位稳固。二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铝加工、汽车、矿产、石化、钢铁等支柱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第二产业做大做强。三是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促进第三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使其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调整优化需求结构

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努力稳定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要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尤其要拉动农村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在稳定政府投资的同时,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和小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增加就业、发展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放宽市场准入,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积极培育市场驱动的投资增长,增强投资的内在约束,提高投资效益。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结构,继续抑制高消耗、高排放产品出口过快增长,鼓励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河南落后的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消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七)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河南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中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布局建设中原城市群。以客运专线和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等重要交通干线为纽带,重点以郑东新区、汴西新区、洛阳新区建设为载体,整合区域资源,加强分工合作,推进区域内城市空间和功能对接,率先在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实现新突破,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政策和机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加强国土规划,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科学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同时,建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大对贫困地区、落后山区的政策扶持,促进区域经济的共同协调发展。

(八)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走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是河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举措。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加快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节约能源资源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

第四篇:如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4月12日来源: 河南

日报

卢展工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抓住“转变”和“加快”这两个关键词。关于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卢展工指出,要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做到在立场上到位、观念上到位、方法上到位。二是切实转变发展途径。要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从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入手,着力解决对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结构性矛盾。三是切实转变发展机制。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转变领导方式、转变工作方法,着力创造机制、创造氛围、创造环境、创造条件,更好地凝聚合力、激发活力。四是切实转变发展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惠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具体利益,始终把人民愿意不愿意、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检验标准,通过科学发展的实践来体现对人民负责。关于怎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卢展工强调,要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专题研讨班上提出的“八个加快”的任务和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的“四个大力”的要求,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提升认识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路能不能拓展、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说到底还是认识问题、信心问题。一方面,要多做理性思考。坚持多学习一些知识、多研究一些问题、多思考一些工作,不断提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切实增强信心。

信心是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既要从各种有利条件和良好发展势头中增强信心,更要从看到困难、问题、不足、差距中寻找信心,在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改进不足、缩小差距中坚定信心。二是坚持发展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核心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层次、发展水平、发展条件出发,牢牢把握社会主要矛盾,解决好要不要发展、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要着眼于我省的基本省情,着眼于解决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粮食怎么保、民生怎么办等现实问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把保持当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在发展中转变、在发展中调整、在发展中提升、在发展中增效。

三是重在持续求加快转变。一方面,要持续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好成效,持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好经验好举措,持续这些年各方面工作取得的好成绩;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始终持续加快转变的力度和韧劲,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刮风、不呼隆、不折腾。要把握优势,认真研究、充分发挥河南在区位、文化、人口、粮食等方面的优势;要准确定位,明确河南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特别是在中部地区崛起中的影响、带动和示范作用;要弄清概念,科学界定中原、中原崛起、中原城市群的内涵,引导各级各地在中原崛起中找准位置、作出贡献;要持续思路,坚持重基础、重集思广益、重科学决策,始终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两大跨越”等重大战略方针来研究,以思路的持续确保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持续。

四是突出创新求加快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要靠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总开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全盘皆活、全盘皆通。要

把解放思想的意识和观念体现到领导实践和一切工作中去,通过解放思想把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积极性广泛调动起来、充分激发出来。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更多地从自身工作、从体制机制方面找原因、寻对策,努力构建体制机制新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要靠科技创新。深入研究如何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把科技创新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原始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善于“借梯登高”、“借鸡下蛋”、“借脑生财”。要靠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创新。领导干部要做到谋划多一点、服务多一点、创造条件多一点、依法依规多一点、求实求效多一点,肩负起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导责任。

五是统筹协调求加快转变。只有坚持统筹协调,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广泛的共识,才能凝聚起方方面面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智慧和力量。要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切实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融入经济发展中,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和持续创造财富的能力,推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阶段。要统筹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坚持把民生改善作为发展的目的、发展的动力、发展的保障和评价发展成果的标准,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统筹“三化”进程。认真研究如何统筹协调“三化”进程,使之更符合河南实际,把农业农村、工业产业与城镇建设更好衔接起来。要统筹中心城市与县域经济发展。既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引领、集聚功能和作用,又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县域经济活力,以城镇化为切入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中心城市和中原城市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创造更大空间。要统筹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着力点,作为

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途径,更加重视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六是有效运作求加快转变。要按照中央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立足于学,认真学习中央精神,学习各方面知识,学习各地的好经验好做法。要立足于实,做到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求实务实。要立足于做,想好了再说,说了就要做,做好做到位。坚持“三具两基一抓手”,做任何事情一具体就突破、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落实,切实抓好基层、打牢基础,通过实施项目带动形成合力。要立足于效,强化效益、效率、效果、效能等概念,在效上见“转”、在效上见“调”,在效上见“快”、在效上见“好”。

第五篇: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全球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带来的影响是空前剧烈的,虽然,我们已经顺利的渡过了最困难的时期,正式步入了后经济危机时代,但是,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对我国经济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中有“机”,关键是看我们如何抓住和利用好机遇。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优化来应对危机的冲击,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针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时总结经济发展情况,把握自身发展现状,通过壮大产业集群、拉伸产业链条、抓好项目建设,整合要素,优化布局,努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改革开放初中期,我国靠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是现在依靠制造业单一生产型、依赖高投入和出口的低级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造成我国经济内外失衡。我们要把这次经济危机作为优化产业结构的一次机遇,引导三次产业本着着眼现实、着眼未来、着眼世界的原则来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目前,经济正处在追求总量和速度的数量型增长方式向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协调的质量型增长方式的转变时期。我们应从经济运行质量、经济运行环境、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与结构变化、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 1

五方面综合考虑经济增长方式运行现状。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我们加快政府职能向服务型转变,通过推进决策科学化,简化行政审批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加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努力为经济发展营造出良好的氛围。

科技进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效手段。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运用高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业对于经济有着风向标的作用,以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发展是推进“改革发展”方略的重要举措。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有效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企业主体作用和市场调节作用,使经济增长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向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和环境生态需要转变。要继续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服务平台建设。要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按照立足科学发展、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

提供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政府发挥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因而需要加快服务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合理规划,拓展发展空间,继续加大经济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完善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技术交易、人才培训、劳动力供给、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与服务水平。

2、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按照集中式布局、集约化生产、集群化发展的要求,打造千亿产业集群,构筑以“两型产业”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以加速园区建设为重点,以“大招商、招大商”的理念为纽带,大力支持高新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和创意产业园做大做强,发展各县区工业园区和工业小区,突出骨干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做大做强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一、三产业,实现三次产业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加快农业设施建设来带动农村经济的增长,通过扩大农业设施规模,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出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村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把服务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扩大服务业规模和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平,继续加强传统生活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文化、卫生和旅游产业,大力促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引进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入驻株洲,积极利用好国家、省支持房地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实现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共

同发展。

3、加快技术创新步伐,推动全市经济向创新型发展模式转变。科技发展相对滞后、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与珠三角先进市差距进一步拉大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经济建设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继续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从而形成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的有效机制。在经济发展中,我们要逐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坚持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培育高层次的人才群体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保障,开展高层次的人才交流,形成人才培养、交流的良好环境。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向资源高效利用型发展模式转变。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完全可以化劣势为优势,这样不但节约能源、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还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状况。因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加强对耗能大户的监控,对污染物排放超标的企业,依法治理整顿,实现从源头管理。同时,要鼓励支持企业发展技术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废物利用量大的项目,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下载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汇报

    鸡西市国土资源局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汇报 按照《鸡西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方案》文件要求,为进一步严格执行国家土地调控政策和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制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论文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2011级硕士内科班 张娜 学号:21118096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

    csq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基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同时对金融知识、现代服务业基础、沙河玻璃行业现状以及发展战略性......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论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陕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5-26 8:11:00陕西日报在国际金融危机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尚不稳固,全球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读后感

    扎实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刻不容缓的大事。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在这个时机向党员干部推荐《转......

    水利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汇报

    水利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汇报 水利站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情况汇报 根据上级部门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的要求,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五个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