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会实践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具体举措研究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
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湖北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本身是解放思想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品格。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必须坚持围绕科学发展深入解放思想,并把深入解放思想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用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
以深入解放思想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发展认识与发展实践相统一
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是在新的发展阶段最具针对性、最能解决问题、最管用的科学理论。湖北发展不够,从根本上讲是思想解放不够。这就需要我们继续深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紧密联系湖北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基础以及面临的发展任务、发展机遇,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解放思想,探索发展新路。解放思想是干事、谋事的逻辑起点,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开启思想的闸门,才能拓宽发展的天地。我们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解放思想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让解放思想成了口号、成了标签,必须有针对性、实效性。当前,要围绕科学发展,努力从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的相互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从国际因素与国内因素的综合作用中寻求发展机遇,找准解放思想与实际工作的结合点,努力突破,务求实效。在目标定位上,以更宽的视野谋划发展;在开放合作上,以更大的气魄承接产业转移;在改革创新上,以更新的理念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在转变作风上,以更佳的状态狠抓工作落实;在改善民生上,以更实的举措促进社会和谐。
坚定信心,抢抓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模式,对各级政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不懈地推进“打基础、管长远”工作,为湖北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我们应当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步伐。目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一定影响,但没有改变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湖北经济发展仍然具备一系列有利条件和新的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作出新的重大部署,作为中部农业大省,我们迎来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历史机遇;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湖北加快调整发展;外部需求减弱,有利于发挥湖北内生型发展优势。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提振信心,沉着应对,充分发挥好、利用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善于危中寻机、困中求进、克难奋进,就可以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将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将发展的机遇利用到最大限度。
以深入解放思想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发展要求与发展模式相统一
当前,我们的紧迫任务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的任务与沿海发达地区多年前类似,但发展环境完全不同,发展方式必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分阶段,但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能因阶段或区域的不同而讲条件、打折扣,更不能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先发展起来再讲科学发展。恰恰相反,像湖北这样的发展中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在发展空间、环境容量、资源禀赋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一步到位更具意义。这样可以少走弯路,避免失误。
强化要义,做足发展文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是对“发展”的限
定,是指发展的模式。任何减弱发展的势头、降低发展速度的做法,都是背离科学发展观要义的。湖北的发展总量不够,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都是因为发展不全面、发展不充分造成的。人民群众对发展的要求、标准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因为某一阶段的目标达到了,就能够把群众的愿望都满足。一定要抓发展、谋发展,咬定发展不放松,进一步把发展的火力“煽”旺、氛围造浓,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以发展壮大实力,以发展破解难题,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发展改善民生。只有把总量做大了,才有结构调整的可能和条件,才有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可能和条件。
绿色繁荣,提升发展质量。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不仅现在要发展,将来还要能持续发展;不仅现在生活好,将来还要越来越好;不仅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绿色内涵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湖北的发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标准、高质量。经济指标的提升是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加强也是发展。从一些发达地方经历过的经验教训看,后者更重要,更需要有清醒认识。发展条件不具备,暂时慢一些,今后可以追赶;一旦盲目发展,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恢复不过来,改回去更要付出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代价。青山绿水是我们的财富,是我们与沿海地区形成反差效应的后发优势,那种污染严重的随意开发,是绝对不允许的。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做到绿色繁荣,“不拿黄金换砖头”。
扬长避短,突出发展特色。特色是优势,是品牌,是竞争力。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拥有特色,谁就拥有优势、拥有市场“话语权”。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尽快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发展特色,不能搞“大而全、小而全”,要找准自身的比较优势以及与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省委、省政府策划的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大东湖生态水网建设、武汉新港建设都是在寻求一条特色突破之路。各地区、各部门也要从各自实际出发,打好优势仗,走好特色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
硬性约束,增强发展责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光有学习讨论等软要求,也有纪律考核等硬要求,要切实做到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硬标准,就是层层分解的指标必须要达到,这是为官一任、守土有责、尽职尽责的必然要求;硬约束,就是说多少是多少,不是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的;硬检验,就是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抓发展是能力,招商引资是能力,生态环境建设同样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以深入解放思想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发展动力与发展机制相统一
科学发展,是高水平的发展、高层次的发展、高效率的发展。通过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是保持长久发展、形成持久效应的“发动机”,是实现科学发展最有力的保障。
对外开放,催生发展活力。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开放是用市场机制解决发展矛盾和问题的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放,促进观念的更新,倒逼体制机制的创新,有利于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省上下要以开放为先导,进一步强化大开放理念,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和全球化的视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要以新的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开阔的胸襟、更加开明的工作举措,更富有吸引力的政策环境、营商环境,吸纳和聚集各类投资者,来湖北创业发展、成就事业。“开放”两个字倒过来,就是“放开”。要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地域,放开一切
不利于发展的约束、政策、习惯、文化,放开一切能放开的资源,为投资者、创业者所用、共享,实现“双赢”和“多赢”,真正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生态环保要求的前提下,不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不论技术含量高低,不论企业规模大小,都要大力引进,鼓励支持发展。
创新机制,破解发展难题。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只有改革创新的资源是无限的。改革创新是思想认识问题,也是操作能力问题。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改革创新意识,也要增强改革创新的能力。面对土地、资金等同样的问题,有的地方困中寻机、大有作为,有的地方却步履维艰,一筹莫展,差别在于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力度。要正视现实,更多地运用改革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市场的办法来破解难题。要支持和鼓励干部群众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试验,就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历史的发展就是在不断变革中取得进步和飞跃的。
改进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城乡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促进人流、物流的聚集。与此同时,还要注重抓好软环境。“道以通为要”,为企业服务要高效通达,我们的政务、方法、服务,要敢于打破一些程序和限制,而不要让规矩、程序制约发展。发展第一,规矩、程序必须服从服务于发展。当前,为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党中央、国务院研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系列政策措施,并要求扩大投资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落实这些措施,不能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而需要有超常规的办法。要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继续推动执行力建设工作,加强诚信湖北建设,全力打造环境竞争力,努力使湖北成为中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开放程度最高、最具投资吸引力的魅力省份。
以深入解放思想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坚持发展过程与发展目的相统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不管我们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什么发展水平,都必须明确“为什么要发展,发展为了谁”这样一些关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以人为本,落实发展归宿。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当前,关键是要从湖北的实际出发,把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与此同时,要注意避免两种倾向:一是把改善民生看成单纯的福利问题,认为增加民生方面的投入会影响发展。改善民生不仅是惠民工程,实质上也是发展工程。二是不顾经济发展水平,盲目规划,轻率许愿,乱铺摊子,把民生工程搞成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实施民生工程,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把当前与长远、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多谋群众期盼的惠民之策,多行符合实际的惠民之举。
共建共享,形成发展合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科学发展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厢情愿。湖北目前总体上还处在爬坡阶段,而且各个市州、县市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涉及6000多万人民的发展事业,不是靠少数人就能干得好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科学发展的成果必须让人民群众及时共享,多为人民群众做实事、谋福祉。只有让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尝到发展的甜头,人民群众谋发展、干发展的劲头才会更足。消
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而且会刺激社会消费,拉动经济良性增长,以此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的主题是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当前,要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五方面突出问题。
一、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问题。当前,要努力克服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的观念,克服忽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忽视民生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的“见物不见人”的观念,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观念,创新发展理念,实现科学发展。
二、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问题。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科学发展,选好路径最重要。从恩平市党员干部队伍的现状看,关键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现“四个突破”。一是拓宽视野,拓展思路,突破思维定势。着力解决思想僵化、意识陈旧、方法老套、办法不多、效果不佳的问题,消除思维定势,以新视野谋划发展,提出新思路、找出新办法、推出新举措。二是勇于创新,勇于创造,突破陈规陋习。着力解决只“唯上”、只“唯书”,不“唯实”,循规蹈矩,缺乏创造性开展工作的勇气和能力的问题,鼓励创新,为加快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三是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突破经验模式。着力解决凭经验主义,不敢解放思想,不想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突破经验局限,大胆创新,闯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四是敢于取舍,勇于奉献,突破利益格局。着力解决部门小集体和个人本位主义的问题,敢于取舍,重建利益均衡的新秩序,推动和谐发展。
三、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认识偏差问题。解放思想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的本质是实事求是。着力解决偏面强调经济增长,简单地用GDP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忽视协调发展、文化建设、社会活力、社会保障、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等方面衡量指标的问题。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增长度”、“发展度”、“协调度”、“和谐度”、“持续度”作为衡量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当前,我国新旧体制的转换不断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一些障碍,大都与体制机制不完善有关,比如,近年来,一方面资源、能源的供应非常紧张,另一方面资源、能源的滥用、浪费又十分突出,究其原因,就与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有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化体制改革,推进机制创新,在一些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通过继续解放思想,破除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制度保证。
五、着力解决好影响科学发展的环境氛围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营造促进科学发展的环境氛围。一要焕发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以思想的更新激发昂扬的斗志。二要推出改革创新的新举措,以改革寻求突破,以创新推动改革,把广大干部群众继续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抢抓机遇、干事创业、科学发展的行动。三要提高行政执行力和工作推动力,敬业尽职,营造敢想敢干敢于拼搏敢于胜利的良好氛围。四要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五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做到服务大局,通力协作。六要强化廉政制度建设,做到严于律己、勤政廉政。高度关注民生,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心上,努力解民忧、保民安、帮民富
第二篇:上饶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的调查报告
上饶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举措
调查报告
一、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我们坚持把促进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构建和谐上饶的第一要务,认真总结我市的发展实践,冷静分析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推进工业新型化步伐,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上饶德兴市是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等上游产品为主的经济结构,煤炭、铜矿两大大行业占全市工业总量的68.2%。为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我们以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重点,加快推进以德兴市为主的上饶的工业新型化步伐。一方面,力争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有新突破,发挥资源优势,搞好深加工,通过延长产业链,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整合资源,组建企业集团,扶持壮大民营经济等有力措施,推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加速发展医药、新材料、煤化工、建材和旅游业等新兴产业,通过加强联合、引进开发等措施,促进新兴产业向规模化、高科技、高效益方向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把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扶持具有区域特色和较大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促进优势产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形成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产业带,夯实产业化发展基础;发展农户公司,壮大市场主体,通过农户公司把千家万户农民组织起来,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与农村经济的综合效益;实施科技提升工程,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农产品营销渠道;健全以农业职能部门为骨干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抓好融资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中介服务平台建设。推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步伐,为子孙后代的发展留足空间。以推行清洁生产和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和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加强执法监督,坚决查处环境保护方面的违法行为,切实解决“污染生产成本低、清洁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把环境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
二、加快建设“文化大市”
我们坚持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和谐上饶建设的方方面面,努力形成全市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实现社会和谐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
在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上下功夫。广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使干部群众进一步明确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自觉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方志敏黄道及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领导下,冲破白色恐怖的层层阻力,利用地势的险要,建立了赣东北
革命根据地和赣东北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团,进行了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以弋横根据地为中心,将红色的种子传播到闽北皖南及浙西的大片土地上,形成六个苏区,纵横50多个县,人口数百万,建立中共58个县级组织,32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因此把赣东北苏维埃政权表扬为“方志敏式”的“坚强的苏维埃阵地”。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上饶人民的骄傲和精神力量之所在。根据上饶实际,我们将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奉献精神,讴歌新时期的模范人物和先进典型。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建设上饶的巨大精神力量。
在推进文明城市和文明乡村建设上下功夫。我们从上饶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实际出发,突出上饶文化特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全过程,重塑以劳模榜样为代表的当代文化。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整体带动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创建水平不断提升。强化“我文明上饶文明、我诚信上饶诚信、我美丽上饶美丽”的城市意识,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组织实施文明单位包村、“三下乡”、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生态村等活动,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
在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上下功夫。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探索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探索建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支持引导民营文化企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繁荣具有长治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关注民生保障民安
我们把着力营造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睦相处的社会氛围,作为建设和谐上饶的内在要求,关注民生,保障民安,使城乡居民共享长治改革发展的成果。千方百计扩大就业。积极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保障劳动者权益。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社区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民营企业,鼓励扶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千方百计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认真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就业援助制度和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等中介机构的作用,引导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安排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分配改革发展新增利益,严格执行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农民工待遇,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国有企业改制、矿山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证政策性增资,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缩小县区、行业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健全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努力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镇居民低保水平,扩大农村困难群体救助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执行机制和落实机制,确保安全生产特别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措施得到落实。
四、让社会安定百姓安宁
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社会安定、百姓安宁的和谐局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创建“平安上饶”为目标,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快建设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完善矛盾调解机制,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防范得好”。
总之,按照党的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部署,从上饶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要有新思路,新动力,各项工作能有新的举措,然后经过全市人民的不懈努力,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班级:旅游管理二班
学号:20113688
姓名:胡炉平
第三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11秋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711961480015 代士杰
摘要:本文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对我国经济与社会建设目标的确立,进一步阐述小康社会对我国人民的深远影响,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我国现实发展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小康社会
目标
经济
发展
富强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结合20实际中后期世界的发展状态及其趋势,反思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吸取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的基础上,根据“三步走”战略和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经验等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进一步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蓝图,并且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前进方向。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什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小康”。所谓“小康”,是与“大同”对应的社会发展状态,意味着居民生活无忧,安居乐业。小康生活,是中国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范畴。指的是财产丰富、生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讲究礼仪的社会状态。尽管这种社会理想从来没有实现过,但在中国老百姓中却影响深远,成为普通百姓对富裕生活追求的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苦苦奋斗、孜孜追求、一心想为老百姓创造的一种幸福社会。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色和中国特色,并包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强国富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但是这一美好的愿望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轻易而举,特别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国家而言就更加困难,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在现有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体制方面的特色主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多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人民代表大会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民主等基本政治制度与社会主义的法制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全民共享的国民教育体系。这些特殊存在于小康社会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这些制度和体制也随之日臻完善,达到成熟。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求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目前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进到更高水平、更全面和发展更平衡的小康,无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本质上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历史的、逻辑的统一。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回顾我们党的奋斗历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根据人民的意愿和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标,从而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为之奋斗并取得胜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无疑也是一个符合国情而又顺应时代,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体现了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业发展的需要,实事求是而又充满创新精神的奋斗目标,它必将起到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总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思想新世纪阶段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可以肯定,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第四篇: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曾是多少代人追求的梦想,今天人们在衣食住行中感受到小康生活的到来。人们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丰衣足食的梦想变成现实,让亿万人民为之无比自豪和骄傲。小康社会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上,赋予了小康社会概念新的内涵。他指出小康社会思想是同“中国式的现代化”相联系的,并用“小康水平、小康状态、小康生活、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小康的中国”等概念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又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在21世纪前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它的表现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生态更加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是亿万人民为之努力奋斗的新目标。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历史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基本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处于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小康社会的高级阶段,是承接现代化建设第一步、第二步战略目标,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它将使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宽裕,更注重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是人的全面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 1
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其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0年,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小康。应该充分认识到我国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较高标准的小康是指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共同富裕的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发展,在消除城乡差距方面,农村劳动力比重将从2002年的50%下降到30%。精神文明的小康特别注重精神生活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所以说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5个方面。
党的十七又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更重视民生,更符合科学发展观,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沛县位于江苏省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面积1576平方公里,人口127万,是刘邦故里、煤电之都、肉鸭之乡、园林县城、文
明城市,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之美誉,以大汉之源著称四海。因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小康社会是沛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和全县120多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也是历史赋予全县人民的光荣使命。近几年来,沛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结合沛县的实际描绘了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带领全县人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使得我县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成功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
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1.6亿元、增长14.8%;实现财政总收入43.7亿元、增长43.8%,全面进入小康进社会进程加快,江苏省定25项指标22项提前达标,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列第84位。2011年1~6月份,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5亿元,增长14.3%;实现财政总收入31.25亿元、增长38.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89亿元,增长4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67元,增长16.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75元,增长19.6%。围绕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把“3个转化50%”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中之重,突出“壮大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着力实施支柱产业培育、骨干企业倍增、创新型经济突破、特色园区成长“四大推进计划”,全力打造全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一是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优质稻米三大农业特色产业日益壮大,高效农业面积达到89.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9%;特色蔬菜面积突破100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46万亩;生态肉鸭年孵化、饲养、加工量
均超过2亿羽,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建成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江苏省首家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被授予中国生态肉鸭之乡称号。二是特色文化旅游业快速突破。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开发工程,微山湖开发实现重大突破。投资15亿元的千岛湿地景区及旅游配套项目启动建设;投资25亿元的“中华汉城”及生态园项目与夏岩集团成功签约。微山湖千岛湿地景区被批准为江苏微山湖湖滨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中国区域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国最佳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县。四是特色园区快速提升。县经济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被评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生态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先后完成汉之源公园、滨湖路、沿河生态整治等绿化工程建设,城区每年新增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绿化覆盖率达41%。实施沿湖开发战略,打造沿湖文化旅游产业带。依托汉刘邦、微山湖、大沙河“一帝一湖一河”独特优势,大力实施汉文化景区、沿湖生态旅游带、大沙河农业观光带“一区两带”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工程,为旅游注入文化内涵,为文化插上旅游翅膀,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加快建设千万吨级港口和临港产业园,加大千岛湿地开发和微山湖度假区建设力度,拓展大旅游,发展大物流,集聚大产业,带动大商贸,着力打造沿微山湖文化旅游产业带。沛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描绘了“打造
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的宏伟蓝图,明确了全面小康徐州当先、综合实力苏北领先、文化旅游业江北创先、农业现代化江苏率先、基本竞争力全国争先“五先”奋斗目标。只要全县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全县人民共谋发展,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201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战略机遇期及其政策选择
1.判断战略机遇期的依据
能不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不能赢得主动和优势的关键所在。我们对我国目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作出判断的基本依据是: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
新世纪的发展前景
2.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
尽管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还在增加,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们所面临的国家环境依然是机遇大于挑战。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国关系相对和缓,“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继续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国际经济结构重组加速进行。
第三,当今世界日趋复杂,矛盾交织,我们具有比较广阔的战略回旋余地。• 改革开放以来的良好发展基础主要表现在:
第一,我国经济具有广阔的增长空间。
第二,经济发展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四,具备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
第五,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一整套被实践证明的富民强国的正确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政策目标 1.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依据是:
第一,至20世纪末,人民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第二,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三,根据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的主要任务。
2.提出全面建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是:
• 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 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 之所以称为全面,应该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的全面,即不仅有东部地区的发展,而且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不仅有沿海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内陆地区的发展;不仅有城市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农村地区的发展。
4.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两个基本视角
二是“内涵”的全面,即注重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体为:
1.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
2.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
3.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