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长在市委树立和落实“四观”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用科学的态度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0000000同志在市委树立和落实“四观”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3周年之际,市委组织这次关于树立和落实“四观”的专题研讨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次会议研讨的主题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工作实际,研究如何进一步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和正确的群众观;如何把树立和落实“四观”与加强县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结合起来等问题。希望大家紧紧围绕会议主题,密切联系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实际,密切联系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总结经验,交流心得,努力把这次会议开成一个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推动学习、促进工作的会议。明天下午,佑才同志要作重要报告。现在,我先就如何结合我市实际,以科学的态度树立和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讲几点意见,供大家研讨时参考。
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加快发展上来
(一)必须牢牢把握第一要务,努力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重要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首先必须牢牢抓住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我们各级党委政府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对各级党委、政府来说,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靠发展;建设省00000城市,创建00000000,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靠发展。对各级领导干部个人来说,能否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关键也在于你能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推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福利。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全市经济增长始终保持较快速度,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党委、政府赢得了全市人民的信赖和拥护。但我们必须看到,发展不够仍然是0000最大的实际,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着农民增收难、下岗工人就业难、0000000致富难等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用发展的办法予以解决。尤其需要我们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保持清醒头脑的是,从全国、全省范围看,发展是动态的和相互比较的概念,一个地方的发展就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全国各地加快发展的竞争格局中,哪个地方稍有松懈,就可能掉队落伍。因此,看一个地方是否真正牢固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是否认真落实了科学发展观,最直接最要害的是看这个地方的党委政府是否把全副心思和精力用在了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上。从一定程度上说,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速度和效益,是检验这个地方党委政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最主要、最直观的标尺。加快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没有经济增长什么问题都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增长必然反映到GDp的增加上来。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淡化“GDp中心论”,克服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观念,把发展思路和重点调整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上来。
(二)必须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发展。用改革的办法推进制度创新是加快发展的动力所在。当前,我国正进入人均GDp1000—3000美元的阶段。据专家分析,这一阶段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障碍发展的体制问题充分暴露,各种利益矛盾、利益磨擦加剧,不稳定因素迅速增加。应对经济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突破影响发展的体制障碍,化解不稳定因素,唯有深化改革。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推进宜昌发展新跨越,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用,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前进的道路绝非一路坦途,各级党委政府要善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以改革的办法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这既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我们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就在于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以扎实具体的改革措施推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来。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坚持“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市委二届九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几项重大改革进行了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扎扎实实地抓好这些具体的改革措施上来。要加快推进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市土地、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社会文化事业改革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等,都还需要大力推进。实践证明,哪个地区、哪个部门、哪个行业、哪个单位先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就能发展得快、发展得好。要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努力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该强调的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深化改革,在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要通过完善产权制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减少对资源和生产要素的破坏与浪费;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投资回报率考核,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必须切实维护社会稳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发展。没有社会的长期稳定,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续发展。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没有稳定的社会局面,再好的规划、方案、战略,都不可能实现。目前,我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变动较大,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存在比较激烈的碰撞,各种各样的矛盾客观存在,有的还十分尖锐,保持稳定的社会局面,意义十分重大,任务特别艰巨。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善于统观全局,精心谋划,从整体上把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关系。改革肯定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且与前些年相比,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不同群体之间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不一致的情况会更经常地发生,尤其需要把握好改革的“度”,为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政治环境。要妥善解决企业改制、机构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库坝区移民等各项具体工作中可能引发的种种冲突和问题,力争通过政策的科学性和工作的及时细致,避免和消除矛盾,最大限度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创造政通人和的局面,确保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
二、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上来
科学发展观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何为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现阶段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关系的指南。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胸怀全局,放眼天下,着眼全局定位自身的发展目标,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立足当前,联系实际,把握0000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研究加快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从全局着眼,明确目标,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局就是大局,就是大势,就是全国、全省、全市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江泽民同志指出:“无论负责哪一级、哪一个部门的领导工作,都要时刻胸怀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坚持以大局为重。”我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作出决定都要从全局出发,用全局检验,在全局下行动,为全局做贡献。从当前我市的情况看,广大党员干部讲大局、顾大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的发展。但也不可否认,极少数部门、极少数同志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偏差,片面认为讲大局是上级领导的事,自己只负责一个地方、一个方面的工作,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可以了,对全局问题事不关己,不闻不问,甚至过分强调地方或部门利益,认为讲大局必然要“鞭打快牛”,担心讲大局会损害本地本部门的利益,为了地方或部门利益置全局利益于不顾,甚至不惜牺牲全局利益。这些观念都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必须坚决、彻底地予以摒弃。要不断提高境界、开阔眼界,切实做到识大局、顾大局、谋大局、管大局,围绕大局做好各项工作。一是要深刻把握我市正处在最佳发展机遇期这个大局。党的十六大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市委二届九次全会作出了从现在起的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市实现新跨越的最佳战略机遇期的重要判断。在这一重要时期,如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0000就可能步入发展的快车道,跻身于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城市之列。否则,错失机遇,懈怠发展,就可能贻误一时,落后多年,与国内外先进城市拉大差距。二是要深刻把握建设省0000城市和我市大都市区这个大局。省委、省政府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出发,在00省城镇体系规划中把00确定为省000000城市,把00大都市区确定为全省城镇发展的三大核心之一。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对00的科学定位,更是对00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希望。作为000000城市,必须具有很强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必须具有较强的区域辐射力和凝聚力,成为较大区域内的增长极点和发展龙头。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的神圣使命和崇高责任。三是要深刻把握创建000000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集成的目标体系,也是一个不同地区共同发展、不同阶层共同富裕的目标体系,更是一个激励各地区、各行业、各阶层抢前争先、加快发展的目标体系。任何一个地方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都没有“拖后腿”的权利,只有作贡献的义务。各地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从全国全省的角度,全面系统地研究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所担负的历史重任,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要从局部着力,强化措施,统筹发展城乡经济。全局是相对于局部而言的。在全局和局部这对矛盾中,全局居于主导地位,对局部起着决定、支配、制约和协调的作用;局部处于从属地位,对全局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同时局部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能够反过来影响全局。全局与局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有了全局才有局部,没有全局就没有局部,离开了全局,任何局部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样,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离开了局部,全局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行动是表达思想的最好宣言。能否实现00000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检验我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试金石。全市上下既要从全局着眼,也要从局部着力,从00000实际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一手抓城区经济,始终使城区经济率先、快速、协调发展;一手抓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去,努力实现市域内基础设施共建、各类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支柱产业共育。要着力加快打造城区经济龙头。城区经济是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心和龙头,是建立00000都市区的核心和极点。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反复证明,任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龙头不活,这个地区就很难发展起来。没有广州、深圳的跨越式发展,珠江三角洲不会有今天的局面;没有上海的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也不会大步向前;近两年全省之所以能够保持一个较快的发展,0000的龙头作用至关重要。全市上下必须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合力攻坚,以规划为先导,以改善环境为基础,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势资源为依托,着力培植骨干企业和骨干产业,加快发展城区经济。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目前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由于农村人口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三以上,如果考虑夷陵区的特殊因素,比例还会更高。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加快全市农村小康建设步伐至关重要。
三、正确处理眼前与长远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上来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何发展都应当是未来发展的新起点。发展是永无止境的,“开来”比“继往”更重要,今天的发展应当为明天的发展提供前提,开辟道路。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基于这样的发展理念而提出的,它是一种“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新型发展观。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和全国一样,宜昌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必然选择。特别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是,由于我市境内大型、特大型工程较多,这些工程一方面给我市经济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另一方面,也对我市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重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以及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当代利益与未来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高度统一,保证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步骤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资源开发与节约,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经济建设中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切实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所谓协调发展,一方面是指经济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的关系,另一方面也包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内涵。经济发展的“持续”是同“协调”密不可分的。在宜昌经济社会发展中,非均衡、不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有些领域甚至表现得非常严重:比如在所有制结构上,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偏大,非国有制经济成分特别是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实力偏弱;在产业结构方面,主导产业发展不突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虽然较好,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实力与影响明显不足;在劳动力就业结构、区域生产力布局结构等方面也存在不协调的情况。从长远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的脆弱以及对资源的保护不力构成了00000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些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从哲学上讲,不协调是绝对的,但是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量消除人为的不协调和破坏性的恶性不协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协调,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平衡与协调,使经济、社会事业与环境保护事业,在发展中相互支持和促进而不是互相妨碍。
四、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以人为本上来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必须坚持推进经济增长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所在。应该看到,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必须依靠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会主动地、必然地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才可能实现经济增长与人民群众利益增加的同步。一是要坚持就业优先原则,推动经济增长。劳动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经济增长必须优先考虑劳动者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二是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推动经济增长。人的全面发展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根本目的,经济增长只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决不可本末倒置,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要通过经济增长为人民群众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三是要坚持以保障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推进经济增长。人民群众的个体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存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各级党委、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客观现实,在创造公平发展环境、为大多数人创造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权益,在坚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方针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注重让大多数人分享发展成果,特别要极为关注低收入人群、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加快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步伐,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程度。
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要特别警惕并切实防止和纠正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不尊重人民群众权益的问题。对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中侵害群众利益,企业改制重组中侵害职工合法权益,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教育乱收费和药品购销、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问题,我们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高度,以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抓紧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妥善地加以解决。
必须坚持追求干部政绩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关系,真正做到推进经济增长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追求个人政绩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很好地统一起来。当干部,毫无疑问要追求政绩,但必须是追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绩。我们要把是否维护好、落实好、发展好了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领导干部是否有政绩和政绩大小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努力做到决策得到群众赞同,措施得到群众支持,工作得到群众满意。要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的评价上探索建立一套衡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科学考核体系和考核模式,让社会各界代表直接参与干部的政绩考评,让广大群众直接评判我们的工作实效,用是否“造福百姓,惠及社会”来考量政绩的出发点,用是否“为官一任,发展一方”来分辨政绩的虚实性,用是否“遵循规律,(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脚踏实地”来识别政绩的可靠度,用是否“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来检验政绩的含金量。要坚决反对、抵制和惩处搞虚假政绩、谎报政绩的现象,形成一种想干事、干好事、干群众满意的事的良好干部政绩导向。
同志们,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认真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对于加快全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顺利实现创建000000名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意义非常重大。希望大家在这次研讨活动中,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深刻理解科学发展的内涵,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付局长在规划研讨班上的讲话
站在新起点 描绘新蓝图
奋力推进武汉现代都市农业迈上新台阶
付 明 星
(2010年9月)
尊敬的张市长、郑秘书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武汉农业“十二五”思路及今冬明春工作重点,作一简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今天的发言共分三部分: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 明大势者得先机。科学判断形势,对于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只有把形势把握准,把有利条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趋势琢磨透,才能切实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一)“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1、国家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作出了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三个进入”的基本判断,意味着国家在今后一个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优惠政策会越来越多,对“三农”的投入会持续增长。这将为理顺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刚刚结束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这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2、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为农业农村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发展,我市总体上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全市逐步形成了以二产、三产促进一产发展的局面。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的推进和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的加快,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将进入一个新的加快推进阶段,迅速发展的工业化将为农民大量转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城镇化则将使更多的农民成为城市居民,这些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3、多项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三大国家战略的实施,使武汉占据到国家战略版图的重要位置,有利于我们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以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大提升带动农业发展方 式的快速转变;有利于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构建“两型”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农业项目和资金向武汉集聚,为我市农业发展增添强大动力;有利于我市农业先行先试、改革创新,突破制约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只要我们能够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扎实工作,就一定能推动我市农业实现新一轮大发展。
4、农产品市场将在中长期处于牛市,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一,农产品从本质而言属于资源性产品,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呈刚性上涨,而供给则是相对有限的;其二,近年来生物质产业的兴起尤其是生物柴油(乙醇)的大量生产,给农产品带来了新的巨大需求,导致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市场供应的紧张。因此,从中长期来看,农产品市场价格整体上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但也不排除个别农产品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而出现价格下行的情况。
5、农村改革不断深化,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作出了系统安排,涉及公共财政体制、农村土地利用制度、农村金融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诸多重要领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要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发生深刻变化,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体制机制障碍将会得到破解,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将会更加宽松,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将会进一步增强。
(二)“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1、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目前,我市农村人均耕地仅1亩多一点,农业资源相对贫乏;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耕地面积将会进一步减少,人地关系十分紧张。同时,由于治理不到位,农村生活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工业“三废”污染问题对农业发展环境造成了较大威胁,农村水体污染、土壤物理性质变差等问题仍很突出。以湖泊水质为例,在全市51个主要湖泊中,水质在五级(不包括五级)以下的重度污染湖泊就有近30个。因此,下步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力明显加大。
2、农业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市农业由于经营规模普遍很小、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在与欧美现代化大农场农业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由于国外农产品的大量涌入,目前国内农产品的市场供给绝大多数处于相对过剩状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3、农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障碍。目前,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还没能彻底打破,现行的许多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严重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体制性障碍主要包括:现有的农村产权制度限制了农民对土地和房产的处分权和受益权,制约了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财政投入的城市偏好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业财政支出总量偏低;现有的金融制度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村资金仍处于净流出状态;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和户籍制度约束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大量外出务工经商农民尽管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多年,但仍然难以融入城 市;农村社会保障体制的缺失,使农村低收入群体难以获得有效的社会救助,等等。
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压力加大。当前我市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的重要时期,农业规模经营发育不充分,生产经营单位小而分散,动植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难度较大,加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比过去远为敏感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还不够健全,动植物疫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隐患较大。特别是在手机和网络已经普及的今天,信息传递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放大效应显著,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事件极易被炒作放大,对产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一场重大动物疫病的侵袭,也可能会给一个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5、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较差。近年来,极端天气明显增多,自然灾害突发频发重发,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今年,我市农业就相继经受了长期阴雨寡照和暴雨灾害的洗礼,损失较重。而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总体上仍很薄弱,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基地建设标准不高,设施农业发展相对滞后,抗灾保产能力不强。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自然灾害将是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我们既要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因素,积极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也要看到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诸多有利条件,从而坚 定信心,迎难而上。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攻坚克难,善于趋利避害,不为任何困难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定式所困,就一定能走出一条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新路,就一定能保持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三)“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惟明趋势方能顺应趋势、引领趋势。准确判断“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基本趋势,是科学编制“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前提。透过世界各国包括国内发达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结合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个人认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的主题,呈现出以下八大趋势。
第一、在农业经营方式上:由分散家庭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农村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趋势将会更加凸显。因此,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
第二、在农业产品定位上:由初级原料农业向精深加工农业转变。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提升农产品档次和质量,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加快推进农业由“卖原料”向“卖加工产品”、“卖品牌”转变。为此,要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培养一批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科技创新、品牌创新、带动机制创新,同时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精心培育一批农产品知名品牌。
第三、在农业功能取向上:由传统生产型农业向现代多功能农业转变。现代都市农业除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将会日益突出和强化。因此,“十二五”期间,要不断拓展农业发展领域,综合开发农业的就业增收、观光旅游、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和统一。
第四、在农民增收对策上:从以生产性措施为主向大力度宽领域的转移支付政策转变。农业属于一种自身效益差、社会效益高的战略性产业,为了保证农民获得大致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收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无不是对农业农民采取大力度宽领域的转移支付政策。目前,欧盟、日韩的农民收入构成中,来自政府的补贴要占50%以上,美国在30%以上,即便是国内的上海、北京等地,也在15%以上,而我市只有3%左右。可以设想,“十二五”期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的加大和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各类财政性农业补贴和来自农村低保、医保、社会救助等方面的转移性收入)将保持快速增长。第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上:由跨区域大规模流动向就地就近转移转变。随着沿海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转移,我市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并带动乡村休闲游、农产品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我市本地企业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将会不断增强,同时随着武汉综合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农民工工资将会稳步上涨,加之相对较低的生活成本、便捷的交通条件,使得本地企业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本地农村劳动力将会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第六、在农户关系上:由各自为战向大力发展联合和合作转变。目前我市农业仍是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育很不充分,农民组织化程度很低,缺乏必要的市场博弈能力和市场话语权,在市场交易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民利益的流失。今后一个时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会迎来一个发展高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第七、在农业发展模式上:由掠夺式经营向可持续和谐发展转变。在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约束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资源节约体系、农业生态保护体系和农村新型能源体系,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尽快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轨道。
第八、在农业工作方式上:由命令管理型向服务引导型转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农业工作方式方法也要相应作出调整。要把政府职能从催种催收等微观经济干预中转变出来,加强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更加注重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发挥政府的协调服务作用,让各类农业市场主体的意志得到充分尊重、活力得到充分迸发。
二、“十二五”时期武汉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在涂书记、张市长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武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出了九稿,市“四大家”分管领导都就《规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调研,市长阮成发召开专题会,听取了《规划》编制情况汇报,并就《规划》的修改作了重要指示。这里,我就《规划》的主要内容作一简要介绍。
(一)关于武汉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定位。《规划》给“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所作的基本定位是:坚持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方向,大力发展先进的园艺业、健康的水产业、集约的畜牧业、优势的种子种苗业、生态的乡村休闲游产业、便捷的农产品物流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的农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产业,加快构建森林生态、旅游休闲农业两大体系,着力打造中部地区的农业科技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农业物流信息流、农业种子种苗繁育和农业装备制造五大中心,把市郊建设成为武汉市区的后花园,全市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关于“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2015年全市进入万亿元GDP俱乐部的总体要求,《规划》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确定了一系列指标,主要包括: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90亿元,年均递增3%,占全市GDP的1.9%;远城区生产总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递增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700元,年均递增1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均递增11%;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覆盖率达到70%,每年提高近1.6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三)关于农业区域布局。为了更好地服务、服从于全市建设“两型社会”和宜居城市的大局,实现农业与整个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农业发展按照三个圈层进行布局的总体要求,即:第一圈层为外环线以内的近郊生态农业圈,以生态化、集约化、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种子种苗、苗木花卉、观光休闲、农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农业服务业等生态休闲与服务型农业,中环线以内禁止发展畜牧业和非生态养殖模式的水产业,中环线至外环线之间的区域不再发展新的养殖项目,原有的养殖业逐步退出。第二圈层为中远郊高效农业圈,重点发展高品质的适应都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型农业,兼顾服务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突出培育特色瓜菜、优质粮油、良种畜禽、名特水产、食用菌、苗木花卉、风味茶果和观光休闲等优势特色产业。第三圈 层为远郊山区特色农业圈,重点发展茶叶、林果、药材、食用菌、食草动物、特种养殖、生态林和生态旅游休闲农业,着力打造成我国中部地区一流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四)关于农业产业发展。根据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基本定位,《规划》确定“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要重点发展先进的园艺业、健康的水产业、集约的畜牧业、优势的种子种苗业、生态的乡村休闲游产业、便捷的农产品物流业、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的农业装备制造业等八大产业,并就各产业的发展目标、工作重点等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到2015年,先进的园艺业产值由2009年的95.58亿元发展到156亿元,年均递增8.5%;健康的水产业产值由2009年的47亿元发展到75亿元,年均递增8.1%;集约的畜牧业产值由2009年的64.78亿元发展到100亿元,年均递增7.5%;优势的种子种苗业产值由2009年的30.12亿元发展到68.4亿元,年均递增14.6%;生态的乡村休闲游业产值由2009年的15.33亿元发展到35亿元,年均递增14.8%;便捷的农产品物流业产值由2009年的1200亿元发展到1600亿元,年均递增4.9%;发达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2009年的830亿元发展到1500亿元,年均递增10.4%;现代的农业装备制造业产值由2009年的1.2亿元发展到30亿元,年均递增71%。
(五)关于《规划》的项目支撑。为了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规划》单独列了“项目支撑”一章,对“十二五”期间我市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支撑项目进行了叙述。“十二五”期间,全市农业规划实施产业项目、公共服务项目和综合项目等三大类重点项目共384个,总投资约603.12亿元。其中,申报国家支持项目30个,总投资353.68亿元;申报省支持项目60个,总投资127.7亿元;申报市级重大项目162个,总投资98.87亿元;市级农业系统重大项目132个,投资额22.87亿元。
(六)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根据我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有7项,即:(1)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3)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强化“两型农业”建设;(4)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5)加强农业设施装备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6)继续强化农业配套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7)着力提高农村综合实力,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
(七)关于《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为了确保《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即:(1)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构建稳定健全的支农机制;(2)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3)继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4)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切实改善农业农村发展环境;(5)加强组织领导,创新规划组织实施机制等五个方面的配套措施。
四、今冬明春全市农业工作初步安排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因此,做好今冬明春的农业工作,既是全面完成今年农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需要,也是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需要。初步设想,今冬明春,全市农业系统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集中力量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一五”农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农业农村经济“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从目前情况看,由于市郊各区、全市农业系统及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抓好工作落实,今年和“十一五”规划的各项农业工作指标任务绝大部分有望超额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下一步,就是要对照今年和“十一五”规划各项农业工作目标任务,科学评估和认真梳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努力重点,逐一细化工作措施,逐项扭住不放,持续跟进,集中力量保重点、抓收尾,确保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
(二)举全市之力办好第七届中国武汉农博会。一是要将安全放在各项筹备工作的第一位,全力确保安全办会;二是重点抓好农博会开幕式,确保开幕式万无一失。三是要按照分工责任,筹备好各项主题活动,四是认真搞好农博会期间接待工作;五是要加强宣传,要上大报、上头条,扩大农博会的影响;六是要抓好细节,周密考虑,统筹安排。
(三)抢季节抓好秋冬农业开发工作和春季结构调整工作。各地要围绕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总体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认真做好秋冬农业开发和春季结构调整工作。一是要抓好秋冬农作物生产进度。二是要加强在田作物的管理。三是要抓好秋粮、棉花等作物的采收工作。四是要抓好农资打假工作。五是要抓好秋冬渔业开发和结构调整工作。六是要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七是要抓好种植业(蔬菜)项目建设。八是要继续推进菜地认证工作。九是扎实推动春季农业结构调整,要吸取经验,做好明年春播春种规划,确定调整品种和区域布局,调减低效作物,发展高效作物,为全年保丰收、保增长打下稳固基础。
(四)协调做好农村经济各项重点工作。年前工作千头万绪,各地要突出重点,协调做好下列有关农村经济重点工作。一是抓好“空壳村”相关工作会议的筹备工作。认真做好“空壳村”检查项目督办及验收相关工作,12月以前开展考评检查,明年1-3月与市财政开展验收总结和表彰奖励。二是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政策传达和民众安抚工作。重点督促各区做好移民培训工作,引导各区探索多种形式土地经营模式,做好移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到户工作,力保移民点安置工程取得全面胜利。三是稳步做好扶贫开发有关工作。继续落实2010年整乡推进试点村扶贫项目,做好2011年整街(乡)推进扶贫开发有关试点街(乡镇)扶贫规划的制定和完善。四是做好土地流转有关工作。尽快完成农村土地流转项目的审批工作,做好全市被征地“5560”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资料汇总报送工作。五是抓好乡村休闲游有 关工作。围绕秋季及春节黄金周、春游举办大型主题活动,推介乡村休闲游活动产品、线路,开发乡村休闲游市场,营造旅游气氛。召开乡村休闲游与旅行社对接座谈会,开展创建和评选“乡村休闲游十佳”活动。六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工作,重点做好增加交易品种、完善市场体系、推进抵押贷款等工作。
(五)毫不松懈地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冬春季是动物疫病的高发季节。对此,各地要高度重视,及早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是突出抓好动物秋防集中免疫行动。力争10月底以前全面完成存栏、存笼畜禽的应免尽免任务,并及时对新补栏畜禽进行补免。强化防疫效果和疫情监测,对抗体监测不达标的,要及时补免。二是加大动物检疫力度。严格落实畜禽引种报检及隔离观察制度,加强流通环节检疫监管,防止疫病传入。加强畜禽养殖小区封闭管理和消毒灭源,严防疫病发生。三是做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应急预案。加强应急值守,充分发挥各级疫情报告网络和村级疫情报告观察员的作用,严格按规定及时上报疫情,一旦发生疫情,露头就打,按“早、快、严、小”原则果断处置,对缓报、瞒报、漏报疫情造成疫情扩散蔓延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四是水产业疫病防控工作。按照“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抓好安全、高效鱼用药物的购进和储备,发现病情及时有效处置,防止大面积鱼病发生和流行。
(六)保持高压态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今冬明春,正值我国元旦、春节两大节日,要强化措施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一 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以禁用10种高毒、高残留农药为重点,加大对农药市场例行检查、监督抽查和违法处罚力度。要深入开展秋、冬季农资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制标”与“贯标”相结合,广泛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优势特色农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是要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提高抽检覆盖率,加强重点时段、重点品种的监测力度,切实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特别是对超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实行严格的逢进必检制度,检测不合格的,一律不许进场。四是理顺区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五是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的工作经费。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七)进一步加强局机关自身建设。重点包括:一是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建立健全学习机制,把机关党员干部学习纳入工作目标。下一阶段重点是组织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二是认真开展农业系统政风行风评议活动。全市农业系统要按照全市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行风评议工作取得实效。三是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切实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四是继续推进廉政建设。重点强化对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对制度执行力的监督,强化对重大经费开支使用等遵守财经纪律情况的监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八)认真总结今年工作,着手明年和“十二五”工作的谋划。主要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今年的各项收尾工作。要认真梳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的落实情况和人大、政协议提案的办理情况,并针对以上这些工作中的后进工作要及时进行补课。二是认真总结好今年的农业工作。对于今年农业工作的主要成绩要充分肯定,对于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要分析透。三是及早开始对2011年的工作进行安排。对于明年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主要措施,要认真谋划。四是抓紧修改完善市、区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一五”马上就要收官结账,“十二五”的开局工作很快就要展开,因此,市区农业部门都要抓紧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修改完善工作。
第三篇:市委秘书长在全市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
市委秘书长在全市办公室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
今天,全市办公室主任培训班正式开班了。举办这次培训班,既是贯彻落实全市党务工作会议精神的有力举措,又是提高全市办公室系统干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全市办公室工作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做好“三服务”工作的有效途径。首先,我代表市委对这次培训班的开班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大家来学习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根据全省党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省县委办公室主任培训班精神,结合个人平时的一些思考,跟同志们交流三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培训学习的自觉性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培训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落实。当前,在全市“致力跨越提速,跻身全省十强”的各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们在这里举办这次培训班,主要是基于“三个需要”的考虑:
首先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近年来,全市办公室系统的各项业务工作进一步改进,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办公室工作面临“三个新挑战”:一是从服务环境看,当今社会和时代正处于一种由封闭单一向开放多元转变、由管治型向民主法治型转变、由差别扩大向追求公平公正转变、由灌输式传播向自媒体式更快更广传播转变的大发展大转型大变革阶段,这就要求我们要“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适时而谋,顺势而为。二是从服务对象看,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对办公室秘书的依赖性不断弱化;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能力、生活方式正在向多元、多样、自主转变,对党和政府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也越来越高;机关职能正越来越法制化、程序化、规范化,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更加科学严谨。三是从服务内容看,由过去传统的、笼统的参与政务、管理事务向更宽、更细、更精、更准、更优转变。举办这次培训班,就是为了促进全市办公室系统不断更新知识,增强素质,努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
其次是提高办公室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需要。今年的全省党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市党务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要全面提高党委办公厅工作科学化水平这一新的重要课题。为此,我们提出了“XX”的总体要求,即突出一个主题,为“XXX”。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培训,用最新的理论成果、先进的服务理念、管用的专业知识和新鲜的实践经验武装头脑,再转化为工作的能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发挥自身优势,使办公室职能作用有新的加强,工作质量有新的改进,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第三是加强办公室队伍建设的需要。
我在今年的全市党务工作会议上讲过一句话:“办公室工作一般人不想搞,一般人搞不了,搞好了就不一般。”这句话充分说明了从事办公室工作的不容易、不简单。当前,我市办公室队伍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履职能力不强、优质服务的标准不高、工作浮躁、人心不稳,特别是“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问策能对、遇事能办”的全能型人才短缺严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市委的高度重视。举办这期培训班,就是要全面提高全市办公室干部队伍的出谋划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督促检查能力、安全保密能力、档案服务能力、运行保障能力。二、明确职责,努力提高培训学习效果与履职能力
XX曾经自嘲地说,他不是官,而是僚。也有人形象地把办公室干部归纳为五种角色:第一是跟班,第二是秀才,第三是耳目,第四是参谋,第五是管家。我个人认为办公室主任是一个备受信任的岗位,是一个肩负重托的岗位,是一个处于幕后的岗位,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岗位,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岗位。在此,我与大家一起共勉:
要在备受信任的岗位上忠诚履职。办公室主任岗位职责重大,地位特殊。从肩负的职责看,就是搞好“三服务”,为党委服务、为部门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从所处的地位看,是承上启下的枢纽、领导决策的参谋、推动工作的助手、后勤保障的总管。领导将你放在这样一个位置独特、作用重要的岗位,应该说是领导的关怀、组织的信任。这一特殊的岗位和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忠诚履职作为第一使命,作为最本质、最核心的原则和追求。坚持忠诚履职,首先,要把讲政治作为我们工作的灵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讲政治体现到日常工作中,赤胆忠心、满腔热忱,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政治荣誉感,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严守政治纪律,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委、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把讲大局作为我们工作的中心。办公室工作必须着眼宏观,善于从全局的角度去谋划。全市各级办公室主任和工作人员要胸怀工作全局,时刻把握住上级和领导的关注动向,准确把握好本地本单位的工作走向,既要善于从全局的高度想大事、谋长远、提建议,又要甘于从全局的角度讲服从、抓落实、强服务,为全局工作提供强力运行保障。再次,要把讲原则作为我们工作的规矩。讲原则就是讲规矩。古人说:“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办公室工作规矩很多、原则性很强,凡事必须讲规矩、重规范、守分寸,严格按程序和制度办文、办会、办事。第四,要把讲纪律作为我们工作的操守。办公室工作涉及党的政策、国家的法令和领导的要求,必须按照党的政策办事,按照国家法令办事,按照领导要求办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工作纪律、群众工作纪律、保密纪律、生活纪律、作风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做到干事不出事、遵规不越规、重情不徇情、说话不乱话。
要在肩负重托的岗位上广学博览。办公室主任岗位处于上级与下级的联系点、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决策与实施的结合点、协调与服务的关键点,各种信息在这里汇聚,各类文稿在这里综合,众多事务在这里集结;既要从大处着眼,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又要从小处着手,把小事、细微事、琐碎事处理好,做到大事不糊涂、小事显能力;既要围绕中心想大事、谋全局、抓要害,提出有价值、有见地的决策建议,又要把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细化、具体化,推动决策实施,抓好工作落实;既要协调解决方方面面的问题,处理各种矛盾,当好党委、政府的“防火墙”,又要为党委、政府日常工作运转提供强有力的运行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由此可见,这一岗位肩负方方面面的重托。周总理要求他的秘书要“广学博览”,在此,我也希望全市办公室工作人员把“广学博览”作为我们履职的基本功,做好“四博”文章。
第一,要“博览群书”。多读书,读好书,努力使自己成为通才。一是要多读一些政策理论方面的书,不断提高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哲学素养;二是要多读一些经济、金融方面的书,不断提高自己熟悉和管理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三是要多读一些办公室工作业务书,努力使自己成为办公室工作的行家里手;四是要多读一些自然、历史、人文方面的书,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智多星”;五是要多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的书,努力使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养成“三个一本”的读书习惯,即床头摆一本,睡前翻一翻;包里带一本,空余时间看一看;办公桌上放一本,闲暇时间读一读。第二,要“博闻强记”。搞办公室工作,不博闻强记是不行的,有些东西你必须记,要把它时刻放在脑子里。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一个本子、一支笔或一台电脑要随身带,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要及时记下来。同时要建立个人的文稿库、资料库,把上面的政策、别人的经验、单位的材料等等,分门别类,建档成库,要用时就翻出来或点击出来就能用。
第三,要“博采众长”。要以虚心的态度、如饥似渴的心态,善借、巧借“外智”,要向书本学、领导学、同事学、群众学、先进典型学、实践学,留意各种场合、各种机会,把他人有用的东西及时记录整理下来,为我所用,把别人的知识、思想变成自己的智慧、观点。第四,要“博学多才”。一方面是要善于思考。知识不等于智慧、不等于能力。思考是把知识转化为智慧和能力的桥梁,只有勤学善思才会博学多才。另一方面是要善于实践。实践增长才干,这是颠扑不灭的真理。也许有人会讲,办公室工作就是搞服务,哪里有实践的机会呢?其实不然,要在每一项服务工作中勤于总结、善于总结,在总结中避免下次的失误,提炼成好经验、好做法;要勤于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典型、发现经验,从中汲取智慧,转化成自己的能力,真正做到“走出门当秘书,关起门当书记”。
要在处于幕后的岗位上乐于奉献。办公室主任岗位服务性职能突出,从属性特点鲜明,主要是为决策和落实提供参谋、方案和保障条件,没有授权是不能自作主张、拍板、决断或挂帅指挥的,只能是“参谋长”“司务长”,而不能是“司令员”“董事长”。幕后忙得多,登台亮相少;埋头苦干多,抛头露面少。这一岗位特性要求我们必须把乐于奉献作为第一追求,把奉献当成一种生命常态,把付出作为一种生活习惯,视职业为事业,视事业为生命。要爱岗敬业。每一位办公室的同志都应深深懂得,从事办公室工作既是领导与组织的信任,更是锤炼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难得机遇和平台,要珍惜在领导身边工作的机会,要主动接受领导的教诲,做到“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负责任;负责任,就要吃得苦”,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以最大的热情和努力,干出最出色的工作业绩。要甘居幕后。要任劳任怨,不争位次,不抢镜头,多干事,少表现,踏踏实实地尽好职责,发挥作用,努力为党委和领导决策打基础、搞服务,做到辛苦不叫苦,谋事不谋利,把做好“三服务”事业作为崇高追求,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奋发进取。要淡泊名利。要正确对待名与利、苦与乐、得与失、眼前与长远,努力做到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苦,甘当无名英雄,真正把心思用在工作上,在工作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实现人生追求,做到厚积薄发。
要在关系全局的岗位上服务大局。办公室是党委、政府的综合部门和办事机构,在党委、政府执政过程中发挥着决策参谋、综合协调、后勤保障等重要作用。办公室主任的基本任务是参与政务、掌管事务、搞好服务,做的是小事,影响的是全局,管的就是大事。也就是中办主任令计划同志说的“干好自己的活、做好全局的事”。所以,我们必须把服务大局作为第一要务,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定位、积极进取、施展才华。一是要提高服务全局的水平。古人讲,“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办公室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挥部”,承担着沟通联络、综合协调、确保党委政府政令畅通的重要职能。办公室主任要“身在兵位、胸为帅谋”,围绕全局搞好辅政设谋,围绕全局抓好督查落实,围绕全局提供运行保障。二是要提高服务决策的水平。就是要站在全局的高度、站在领导的角度抓住上级和本地本部门工作的重点、难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搞好文稿起草,搞好调查研究,以前瞻性的眼光、以管用为原则,出主意、提对策、拟措施,当好领导的参谋,制定好领导工作方案。三是要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今年,市委办公室在全市建立了X个民情调查联系点,坚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建立民情调查汇报制度,及时将群众呼声、重大问题及建议、对策向领导汇报;同时,及时将外地的好经验、好做法编印成《内参呈阅》供领导决策服务。这就要求,全市各级办公室要以领导决策需求为导向,以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为重点,全面履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
要在大有作为的岗位上争创一流。办公室是离权力核心最接近的岗位,办公室的同志工作比较辛苦,很多同志工作起来是“5+2”“白加黑”,节假日很少休息,且各级领导对办公室干部要求也高、管理也严。正因为如此,办公室是一个能培养人、锻炼人和造就人的岗位,是最能积累领导经验的大学校、最能提升工作能力的大舞台、最能锤炼品性作风的大熔炉,是一个大有作为的岗位。由此,办公室的同志要把办公室作为一种历练,把争创一流作为第一要求,大力弘扬“横比争一流,纵比上台阶”的进取精神,各项工作都达到一流水准、取得一流成效。以有为求有位,以实绩得晋升。要始终充满激情。无论是何等身份的人,无论是干什么工作,无论是处于何种角色,都要充满激情地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他人,也就是毛主席说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所以,要始终以对自己、对领导、对工作、对生活高度负责的责任感,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保持昂扬向上、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保持一往无前的工作激情和旺盛的工作热情,把争创一流渗入进思想里,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
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一些同志进步不快,某些地方和单位工作起色不大,就是因为对自己要求不高、要求不严,满足一般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一句名言:“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全省党委秘书长办公室主任会议和全市党务工作会议对新时期办公室工作提出的重要命题就是要为党委决策和落实提供优质服务保障,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最高标准、最高追求。全市办公室系统要按照市委办公室提出的推进“三零”、改进“三风”活动的要求,不做常人,不当庸人,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
要始终争创一流工作业绩。文稿起草要力求准确、深刻、生动,重思想,出精品,进一步提高领导满意度、社会公认度和实践指导性;调查研究要紧紧抓住形势变化的新特点、牵动全局的关键点、党委领导的关注点,探领导所未知,谋领导所未谋,谏领导所未言;信息工作要更加突出重点、注重整合、加强综合、提高质量;督查工作要突出抓重大决策和领导批示件的落实,对久拖未决的问题、重点难点工作,实行挂牌督办,一抓到底;办文工作要严把政策关、文字关、校核关,注重质量和实效;会务、活动安排要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程序,力求严谨、精细;机要保密工作要保证绝对安全、绝对畅通,确保万无一失;后勤工作要立足管理科学化、保障规范化、满意最大化,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在这里,我提一条硬性的规定,全市各级办公室要有X个以上的调研成果、X条以上经验型信息进入省、市、县级领导决策视野,要有X篇以上优秀公文、X件以上优秀督办件、X次以XX标准的重大接待活动。要通过全市办公室系统奋力争创一流,提升谋大事、谋全局的水平,提高解决基层群众实际问题的本领,增强依法行政和依规办事的本领,确保政务顺达高效、服务有序高质。
三、端正态度,以良好的学风搞好学习培训
这次培训时间不长,但内容十分丰富,业务性较强,学习要求很高。大家必须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纪律,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圆满完成培训任务。
第一,要有好的学习心态。首先要克服厌倦情绪。可能有些同志不止一次来党校学习了,但既然来学习,还是要有好的心态,要珍惜这次“充电”、“加油”的好机会,树立良好作风,排除干扰,不搞应酬,真正静下心来学点知识。其次要克服自满思想。不能认为自己工作时间长,实践经验丰富,觉得应付工作足够了,学不学无所谓,要以谦虚的心态对待这次学习。再次要树立好的学习理念。作为办公室主任,对待学习问题,不能仅从个人的习惯和爱好来看待,要始终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当作一种习惯、当作一种生活、当作一种追求。
第二,要有好的学习组织。一方面,班主任老师、班委会、市委办、市政府办跟班的同志要认真负责,把培训班组织好、管理好,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培训任务的圆满完成。另一方面,要把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好,上好每堂课,组织好演讲比赛、组织好联欢活动、组织好考察学习。再次是,要精心备课,精心授课,保证学有所获;培训的内容要注重针对性,讲求生动性,注重实效性,力戒呆板、枯躁,多运用案例式教学;参加培训学习的全体同志要边学边思,多进行互动式学习,做到教学相长。
第三,要有好的学习纪律。大家到了党校就是学员,就是来接受党性教育锻炼的,要严格自律,在学习上体现刻苦求学的积极态度,在课堂上体现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在课余体现和谐温馨的团队氛围。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保证听课率,不得迟到、早退、缺课,若有特殊情况须报请批准。市委党校要对这次培训精心组织,从严管理,对学员的出勤和表现情况认真做好记录,将大家的学习表现情况作为推荐提拔、评先评优和年终考核的依据。
最后,祝大家学有所成、学有所获!祝培训圆满成功!
第四篇:陈旭检察长在全市检察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陈旭检察长在全市检察长研讨班上的讲话
2008.09.01 17:46:09 上海
同志们,这次研讨班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代表和全国大法官、大检察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主题是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努力提升检察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新的起点上推动上海检察工作深入发展。同时,这次研讨班也是开展“大学习、大讨论” 活动的学习会、动员会、部署会。我刚刚来检察机关工作,还在调查研究、熟悉情况。总的感到这些年来上海检察工作在市委和高检院的领导下,在以光裕为班长的党组带领下,不管是队伍、业务还是管理工作,包括物质装备和“两房”建设,都取得明显进展,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得到高检院、市委的充分肯定。对今后的工作,总体上考虑就是继承发扬、开拓提升、稳步发展。把好的经验、好的做法继承下来,肯定下来,同时结合新的形势任务和要求,继续开拓创新,稳步推进。今年上海的检察工作年初已作了全面部署,请同志们按照部署和高检院条线工作会议的精神认真贯彻执行。今天主要想谈谈学习体会,谈谈一些工作思路、想法,不一定成熟,与同志们一起学习讨论。讲四个方面问题。
一、当前检察机关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座谈会上的讲话,集中提出了关于政法工作及法制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政治原则,进一步阐述了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一全体检察干警思想认识的有力武器,是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指导检察工作改革奋进的基本依据。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检察制度,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事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检院通知中提出,“大学习、大讨论”活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法战线的重大政治任务,是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的奠基工程,是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大和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必须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要问题。
1、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检察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党的十七大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锦涛同志指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系政法工作的成败。”他要求政法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努力在执法思想、执法实践、执法作风等各方面真正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作为检察机关如何做到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首先是要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几十年来探索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实践证明完全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初级阶段实际,是完全正确的,正是这条道路的选择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实现了中国30年来的稳定发展。应当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整套科学理论体系,也包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我们一定要态度鲜明、头脑清醒。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的司法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司法制度,也不能用西方的法治模式评价我们的法律制度。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清楚了,我们在政治上就坚定,就不会人云亦云、左右摇摆、妄自菲薄、迷失方向。
2、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如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政法工作,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对这个问题作了全面论述,他讲了五个方面:一是必须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二是必须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政法工作,三是必须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稳定,四是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五是必须在执法工作中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非常全面、非常深刻。作为检察机关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检察工作,我看关键是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我们的刑事检察、法律监督职能,更好地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服务,充分利用我们反贪反渎的职能作用,确保党的干部清正廉洁,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服务。只有检察职能充分履行好了,人民群众满意了,我们才能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才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发挥作用;二是要探索形成有利于检察工作职能全面履行的评价体系,形成有利于检察干部政治素质和执法能力不断提高的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优秀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检察队伍人才辈出,检察领导班子建设充满活力,确保检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3、必须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大局工作服务。锦涛总书记指出:“政法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而发展;政法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下开展,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锦涛同志这句话可以说把为什么检察工作要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的道理讲透了。锦涛同志又指出:“切实维护党的执政地位,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切实维护人民权益,确保社会大局稳定,是政法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维护人民权益,是党的根本宗旨的要求,也是做好政法工作的目的。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终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我们要深刻领会锦涛同志的讲话。为大局服务,首先是要办好每一个案件,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但是,仅仅把好案件质量、依法履职是不够的,要充分体现为大局服务的社会效果。这就需要我们的服务更贴近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更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昨天交流时,几位区县检察长都讲到要服务和服从于一个地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增强服务大局的意识,更自觉、更主动、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服务工作,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对于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提出我们的工作建议,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阔的领域发挥我们服务大局的社会效果。
4、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优越性。永康同志说,“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与资本主义司法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的人民性,坚持执法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就在于政法机关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既能保证公正执法,又能有效应对、妥善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就在于司法机关在党的领导下,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忠实执行国家法律,实现党和人民的意志。”这次高检院在“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强中国检察制度的研究。我们要加强对中国检察制度的理论研究,只有研究透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宣传这个制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份量的建议去完善和发展这个制度。宪法将中国法律监督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确定下来,就从法制上保证法律监督工作的权威性,关键是我们能否通过努力把这个优越性发挥出来。我们只有充分地把检察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出来,才能有力地回应西方和一些有自由化观点的人对检察机关的非议。对此,上海检察机关应作出贡献。
5、必须提高检察官队伍的执法公信力。锦涛同志特别强调,“政法机关的执法能力,集中体现在执法公信力上”。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和人民群众对检察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公信力是通过每一个案件、每一个检察干部日常工作和生活形象累积起来的,它凝聚了广大检察干部的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形象。应当看到,我们的执法能力和水平虽然有长足进步,但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必须花大力气提高队伍的总体素质和执法能力,才能在社会公信力方面上一个台阶。
6、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锦涛同志强调:“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政治原则问题上,头脑要十分清醒,立场要十分坚定,旗帜要十分鲜明,绝不能有丝毫动摇”。永康同志讲话中指出,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是我们政法工作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国司法机关与西方司法机关的本质区别。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上海检察工作的好传统。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是政治要求,也是政治纪律,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它首先体现在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对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的态度上。我在这里强调,希望同志们认真检查一下,我们的工作、计划、部署是否及时向党委、人大报告了,我们办理的重大案件是否报告了,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向党委、政府及时报告了。
二、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继续解放思想,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二中全会上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为什么我们党在这个时候十分强调解放思想,我理解:一是要充分肯定30年改革开放成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二是为了巩固发展改革开放成果,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完成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这些年来上海检察工作之所以发展,就是因为坚持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有很多工作创新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同样,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检察工作发展,我们面临很多困难、问题和瓶颈,需要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观念的开放、思想的解放对政法工作特别重要。政法机关容易强调工作特殊性,搞神秘化,搞本位主义。要看到,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搞神秘化、自我封闭,是要落后形势的。检察机关在新形势下一定要树立开放的意识,增加工作的透明度,这是民主法制进步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学会在开放的环境中工作,善于运用新闻媒体扩大办案的社会效果,善于从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中发现问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水平。要冲破那些阻碍我们继续前进的制度束缚。检察工作是法律工作,很容易以强调依法办事而排斥制度创新。我们要倡导一种氛围,那就是宁可容忍改革创新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毛病,也不要四平八稳,无所作为。要创新就要冒风险,不创新,我们永远只能在原地踏步,不进则退。这些年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激励和干部考核、评价、评选等工作制度,效果是明显的,但需要不断完善。例如晋升制度要规范,但不能影响优秀干部的脱颖而出;评选需要一定的竞技选拔,但关键是日常的工作和业务能力;“三优一能”评比一定要评出政治素质高、群众公认、业务上响当当的业务骨干、领军人物;条线工作考核应该有鲜明的导向性,既有数量、质量,更应当注重工作效果,重视为大局服务的社会效果。考核评估制度不能越来越细,不仅成本太高,而且容易失去科学性、合理性,容易走进死胡同,容易异化,容易产生形式主义的东西。要解决制约检察工作发展的瓶颈。我们面临的工作瓶颈大致上有两类,一类是法律问题,是法律对检察机关的授权。对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充分吸取国外检察制度的有益经验,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国特色检察制度优越性的法律制度。我们要多和学者交朋友,多参加学术活动,加强与外省市交流。上海在检察制度的研究方面,应当走在全国前列。另一类是在现有的法律制度框架内进行探索。如如何扩大举报线索来源,可以与公安、纪委、审计和税务、工商等行政执法机关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又如我们在加强个案抗诉监督的同时,可否针对一类政策问题提出有份量的检察建议,等等,这方面的空间很大,需要我们大胆探索。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建筑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缜密的分析基础之上。当前,对于上海检察机关来说,我们更要支持那种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今后几年的工作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就能不断开拓新局面。
三、提高队伍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需要的检察干部队伍
队伍是关键、是根本。干部培养要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检察干部首先是人品端正、清正廉洁、一身正气,踏踏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检察干部政治上可靠,党和人民群众放心。
要从检察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战略高度认识培养一大批优秀年轻检察官的重要意义。目前,检察干部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占65%,他们学历高,专业知识扎实,思想活跃,但缺少基层实践,缺少社会经验,缺少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缺少艰苦环境的磨炼。要创造条件,从制度上保证他们补上这一课。年轻干部一定要到基层锻炼,在办案中摔打。要有计划地输送一批年轻干部到街道、农村等艰苦环境中锻炼,去接受考验。争取通过几年努力,使一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脱颖而出,形成合理的班子结构和充裕的后备力量。同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女干部培养,在班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
检察干部执法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也是我们今后几年应当重视的重大问题。这些年,我们的培训工作做得很好,但还需要加强针对性、实务性。还应想方设法提高队伍执法工作所需的专业水平,例如心理学、侦察学、会计学等等,可举办一些短训班,提高工作急需的专业业务水平。领导干部交流是培养锻炼干部,也是有利于公正办案的制度保证,要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交流干部的制度规范。
这些年,不少检察机关积极探索和培育适合检察特点的检察文化建设,这是极其重要的。检察文化应该是检察官素质的本质属性,检察干部与一般干部,与其他司法干部有共性,也应有特殊性,它的内涵、外延是什么,还可以通过几句话把检察官的特征、本质和内涵刻划出来,然后形成一种强烈的文化导向和氛围,把检察官内在的品质激发出来。这是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的核心。
四、改进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
正确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工作方式,符合客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性,是领导干部必需的能力和水平。辩证法可以使我们在分析、判断、决策任何一件事情和看待干部的时候,都做到客观、公正、全面,不以偏概全,不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辩证法指导我们一分为二看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我们强调增强全局观念、整体意识,检察机关每个部门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思维、换位思考很重要。我们在制定政策规定、作决策时,都要考虑到我们是一个整体,这样就能避免不少矛盾,使我们制定的政策制度、作出的决策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实际,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就会多一点理解、少一点埋怨,多一点支持、少一些排斥。正向思维是常见的工作思路,但如果一项工作效果不明显或各种意见反映较多时,就要考虑逆向思维,去修正或换一种思路考虑问题。譬如说现行考核制度、评价体系、“三优一能”创建活动,大的方面是好的、积极的,但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负面东西愈来愈显现,我们就不能顺着原来的思路再下去,要大胆修正,制度的优越性就能更好的体现出来。
工作要有重点、有特色。重点就是能够带动全局的工作。没有重点,平均用力,四平八稳,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工作很难有大的起色。今年,市院党组考虑把公诉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抓公诉工作来带动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从检察工作内部而言,公诉是检验全部办案工作的最后一关,对社会而言,是检察机关的窗口形象。还有一个考虑,公诉是练基本功,我们要提高水平,监督别人,首先是提高自己,把功夫练好了,才有监督的本钱。的确是这样,我们有一大批领导同志都是从公诉工作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公诉培养人、锻炼人。之所以是“一把手”工程,就是要全院动员,“一把手”、分管检察长、各部门负责人都要去听庭,政工部门也要到法庭上去考察干部。我们还要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起旁听,帮助提高我们水平。这项工作不是抓一年,而是作为重点工作抓一年,形成长效机制,通过不懈的努力,不仅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公诉人,而且推动整体工作上新台阶。我为什么强调工作要有特色,特色工作往往有创新,预示着我们工作的方向和未来,可以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希望基层院根据自身的特点在一两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一套成熟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带动一方面工作的提升,引领全市检察工作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检察业务、队伍建设、班子建设、管理制度方面都有成熟的特色经验,就可带动全市检察工作整体水平提升,你就为全市作了重要的贡献。希望今后几年中有更多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影响的工作经验,各区院都要根据自己的特色和强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做到特色更特、强项更强。处理好数量、质量和份量的关系。我们要重视数量、质量,也要重视份量。数量、质量是基础,这几年我们强调了有质量的数量,使我们的工作扎扎实实,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工作的份量。我们要办好大要案,要善于抓住典型案件宣传,要善于从案件中挖掘对干部教育、制度建设有份量的工作建议,这些有份量的事情是需要我们有政治水平、有敏感性去发现挖掘的,去深入研究策划和利用好的,我们的工作也就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前要特别重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工作方法问题,又是工作作风问题。检察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瓶颈很多,需要我们领导挤出相当时间,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也要抓住重点、针对瓶颈,领导开展调查研究一定要亲自挂帅、亲自参与、亲自动手,我想只要我们舍得下功夫,一定能拿出有质量的、对于推进检察工作突破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调研报告来。我看这要成为评价一个干部的重要政绩。
不断推动检察工作创新发展是我们大家的重要使命,今后几年我们应该有一个总的目标,那就是在原来基础上推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一是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进一步强化,形成比较完善的能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的工作机制;二是为大局服务、为民生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一套具有检察机关特点的服务措施和服务规范;三是队伍综合素质和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形成能基本满足检察干部履行新时期检察任务需求的培训体系;四是科学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符合检察机关工作特点的评估、考核、激励和管理机制;五是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合理,形成有利于青年干部成长、领导水平提高的工作机制;六是检察改革、理论探索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改革探索和理论研究的成果。今年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开展好“大学习、大讨论”活动,二是加强公诉工作,三是为奥运会和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创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同志们,新时期检察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在市委和高检院的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开拓奋进,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努力开拓新时期检察工作新局面,为上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市长在全市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为提高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水平,市政府专门安排这次培训班,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讲课,让大家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地学习应急管理有关知识,切实提高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这次培训时间虽短、天气虽热,但大家学得非常认真,达到了预期效果。借此机会,就如何做好我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居安思危,进一步增
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党和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做好这项工作,既是各级政府必须履行好的重要职责,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掌握好的重要本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加强应急管理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基础上,而不是只强调经济增长,不顾安全甚至以破坏环境资源、忽视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为代价。二是加强应急管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体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突发事件给人民群众造成的损失,是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神圣责任,是高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三是加强应急管理是新时期、新阶段应对新矛盾的迫切需要。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看,人均gdp处于1000美元至3000美元为“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频发阶段。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阶段,各种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大环境影响,食品卫生和流行性传染疾病威胁增加,公共卫生事件呈现易发、多发趋势;各类社会矛盾开始交织显现,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应对这些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处置。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是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保证。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发展需要速度,但更需要安全和稳定。加强应急管理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逐步加强,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一是应急管理忧患意识日益增强。各级各部门和单位对应急管理工作更加重视,特别是在防范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方面,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民生意识显著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各种灾害事故的防范自救意识也普遍加强。二是应急管理预案逐步完善。到去年底,全市共制定各类预案3159件,基本形成覆盖各行各业,多层次衔接配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应急预案体系。同时,加大了各种预案演练力度,为实战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应急管理体制初步建立。市、县、乡三级都相继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市里各专业应急指挥与协调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职能更加明确;军地应急管理联系逐步密切。四是应急救援队伍逐步建立健全。全市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消防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泰山救助、医疗救助、动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市应急救援支队和各县市区应急救援大队相继成立。五是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先后成功处置了“2?24”日京福高速公路客车侧翻事故、“1?25”新泰市放城镇上峪村和“1?27”徂徕山林场锦罗林区火灾等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在北京奥运火炬在我市传递和承办亚举赛期间,各项工作扎实细致,没有出现突发事件。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市各级高度重视、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各级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全市应急管理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的地方和单位应急意识还不够强、反应还不够快、处置时衔接不够好;部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还不够高;有的应急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社会公众防灾避险和自救、互救的能力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我市应急管理工作的任务十分繁重。境内有泰山这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有面积占全省前两位的泰山、徂徕山林场,有东平湖、大汶河和各类大中型水库,有新矿、肥矿、泰和等各种矿山企业和华阳、瑞星等化工企业,有京沪、京福、泰莱高速、104国道和京沪、泰莱、泰肥、磁莱铁路,各类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极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防控难度加大,社会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各级各部门要站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坚决把防范突发事件的弦崩得紧而又紧,措施定得细而又细,工作做得实而又实,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和社会影响,努力营造经济平稳发展、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二、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上水平
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抓好基础性、关键性的工作,推动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一)全面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加强应(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应急体系规划要清、应急预案要全、应急管理体制要实、应急管理机制要活、应急管理办法要硬”的要求,着力抓好各项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打牢应急工作基础。一是尽快做好应急体系规划建设。编制和实施《**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是实现应急资源有机整合与优化配置、减少重复建设的有效措施。市应急办要抓紧时间牵头组织两区、市直有关部门进行编制。各县市区要在全市规划的指导下,尽快编制符合各自实际的应急体系规划。二是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践证明,处置突发事件,有没有预案效果大不一样,预案管不管用效果更不一样。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市《总体预案》的要求,抓紧编制修订本级、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预案。总的要求是,今年9月底前,全市各专项预案和县市区政府总体预案、专项预案要全部完成编制或修订;今年年底前,所有乡镇(街道)、村庄(社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的预案编制要基本完成,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要建立预案动态管理制度,规范预案编制程序,完善预案编制、演练、修订和审查备案制度。要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步增强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按照“事情要有人管,工作要有人干”的要求,尽快健全完善各级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各县市区虽然都成立了应急管理办公室,初步解决了有机构管理的问题,但人员不够、人员不到位的情况十分突出。有的县市区没有专职人员,有的应急办不负责值班,应急管理工作重要的值守应急职能没有承担起来。今年8月底前,各县市区和市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要按编制规定配齐工作人员。同时,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定代表人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确定专(兼)职工作人员。四是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够单独承担的,尤其是发生突发事件时更需要多部门的协调联动,形成合力。可以说,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是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稳定性、持久性、长效性的关键环节。要加强各级各部门和单位以及各专项应急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联系工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要加快突发公共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调查评估和应急物质储备调拨等机制建设。要研究建立保险、社会捐赠等方面参与、支持应急管理工作的机制,充分发挥其在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等方面的作用。五是要加强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目前,国家相继制订了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单行法律和行政法规60多部。《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出台实施,标志着我国规范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共同行为的基本法律制度的确立,为有效实施应急管理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要切实做好《应对法》的贯彻落实和宣传教育工作,有关部门要将《应对法》纳入全市普法计划,利用各种媒体,切实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增强依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并完善应急管理规范性文件和措施办法,切实加大依法推进应急管理工作力度。
(二)努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把可能遇到的风险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的环节建设得更实一些,把应对的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重点抓好以下六个环节的工作。一是积极推进全市应急管理平台建设。根据国务院、省政府要求,市级综合应急平台要在2010年前建设完成,力争年底试运行。各县市区综合应急平台和市有关专业应急平台要在2012年前建设完成。各县市区和市有关应急平台的建设要做好规划,结合自身实际,严格按照《关于推进全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搞好衔接,主动接入市综合平台体系,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要利用2—3年的时间,基本建成以市政府综合应急平台为中心,以市有关专业应急平台和县市区综合应急平台为基础的全市应急平台体系。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要加强公安消防、森林消防、防汛、医疗救护等各类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演练,提高应急救援能力。要加大对市应急救援支队的投入和训练力度,真正把市应急救援支队打造成一支专业化、综合性的应急救援队伍。要逐步建立社会化的应急救援机制,大中型企业特别是高危行业企业要建立专职或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积极参与社会应急救援。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人才库,成立专家组,为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可靠的人才保障。三是加强各类应急资源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应急资源储备制度,在对现有各类应急资源进行普查和有效整合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应急处置所需物料、装备、通信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和紧急避难场所,以及运输能力、通信能力、生产能力和有关技术、信息的储备。要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建立重要物资监测网络及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体系,保障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需要。四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要重点支持市综合应急指挥平台建设,保证尽快启动运行。要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为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及更新维护提供财力支持。五是积极开展应急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预防突发事件,最好的预防是群防,是每个人都能够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尽快消除隐患;发生突发事件时,最好的救助就是自救,是在事件发生初期迅速脱离险境。要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让应急管理科学知识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在全社会形成家喻户晓的良好氛围。六是加强基层工作。基层应急能力建设,是全部应急管理的基础,基层应急工作建设的好坏,事关整个应急工作建设的大局。目前基层应急建设是整个应急体系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各县市区各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等人口集中地方的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群众的安全自救意识,提高群众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能力。
(三)认真做好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应急管理,体现的是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非常态时的处置能力,考量的是常态时的基础工作。只有把工夫下在平时、用在防范上,才能“应”而有序、“急”而不乱。一是搞好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方针,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以及矛盾纠纷等进行普查登记、分析汇总,建立有关隐患排查信息数据库,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市政府应急办要尽快牵头建立全市的危险源等信息数据库,并纳入市综合应急管理指挥平台。二是切实抓好安全排查工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本系统和本行业的安全监管监察,严格执行安全许可制度,经常性地开展监督检查,依法加大处罚力度;要提高监管效率,对事故多发企业和屡次排查均存在隐患的企业,要依法从严查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无故不整改的单位或企业,要责令停工停产整顿,什么时候复查通过,什么时间复工复产。三是加强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监测网络是突发事件预测预警工作的基础。要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监测网络建设,科学布点,扩大覆盖,提高监测水平,为预测预警提供翔实可靠资料。对监测中发现的不稳定因素,要尽快组织专家进行分析研判,作出科学预测。要依法依规及时将预警信息向社会公布。四是搞好突发事件趋势分析和评估总结工作。要建立突发事件的年底总计、年初分析评估制度。各级各部门和单位要根据分类分级标准,及时、全面、准确地统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起数、伤亡人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相关情况。市民政、安监、卫生、公安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别归口统计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故、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办报送相关材料。
(四)全力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善后工作是应急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最能够体现应急管理工作成效的重点环节,需要一丝不苟地抓好。一是加强值班工作,严格信息报告制度。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工作条件,明确人员职责,确保信息渠道畅通。突发事件发生地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单位作为信息报告的责任主体,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立即向当地人民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逐级上报到市政府的时间距事件发生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紧急情况下,可先通过电话报告,再书面报告。特殊情况下,可以越级上报,但必须同时报告上一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单位,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可能受事件影响的地区。市政府应急办要加大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通报力度,加强对信息报送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工作,杜绝迟报漏报事件的发生。二是全力做好应急处置和善后工作。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立即启动相关预案,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迅速开展先期处置工作,并按规定及时向上一级政府报告。事发地县级政府要统一组织领导应急处置工作,积极调动有关救援队伍和力量开展救援工作,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灾害事件,并做好受影响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和事故现场环境评估工作。应急处置结束后,要及时组织恢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及时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工作,查明原因,依法依纪处理责任人员,总结事故教训,制订整改措施并督促落实。三是及时对外发布信息,做好舆情引导工作。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及时、全面、客观原则,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权威信息。对涉及敏感问题的信息,要严格把关,防止社会谣传、误传。要严肃宣传纪律,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一定要按预案要求发布信息,防止新闻媒体自行其事,给应急处置工作造成被动。
三、强化责任,确保各项应急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治性、政策性都比较强。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细分细化应急管理的各项工作,不断把应急管理工作推向深入。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应急管理工作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是本行业、本区域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政府及部门一把手是应急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主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各县市区政府要把应急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听取应急管理工作的情况汇报,提前规划、及时研究确定有关重大事项,及时解决应急体制建设中的问题,要使应急管理工作与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等项工作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主要负责同志关键时候要亲自部署安排,亲自检查调度,亲自过问协调。分管同志要经常了解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把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单位以及相关人员。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对党政干部实行问责的7种情形,其中有4种情形涉及突发事件。要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有关规定,坚持严格要求、实事求是、权责一致、惩教结合的原则,明确问责对象,完善问责程序,对在应急管理工作中有失职、渎职、玩忽职守等行为的,要依法、依纪严肃追究责任,决不姑息迁就。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职责分工,分解目标,明确任务,加强协调,搞好各项应急管理工作的衔接配合,形成快速反应、高效运转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要按照政府主导、军地协同、条块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要求,进一步理顺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作用,加强地方、部门间的协调联动,实现统一领导、分类管理、互联互动和专业化处置。要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和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
(三)加强学习,深入调研。应急管理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大家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工作水平。一要带着责任感学。我们从事的这项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大家一定要从这个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应急管理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二要带着危机感学。关于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很多,是我们工作中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学习来理解和掌握。大家一定要有学习的危机感、紧迫感,要自觉挤时间学,学深学透,尽快成为行家里手。三要带着问题学。要以这次培训班为契机,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与交流,并把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认真思考研究制约本地、本部门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问题,努力提高领导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四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各级各部门应急管理领导干部和应急管理工作者都要不断学习掌握应急管理各方面知识,掌握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不断追踪学习借鉴国内外有关应急管理和危机应对处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与先进地区和部门的交流,不断总结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体会,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基础,是掌握全局和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快工作作风转变,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加强应急管理的调查研究,摸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应急管理是一项具体务实的工作,要杜绝纸上谈兵、杜绝关门做决策的行为。要把安全隐患的情况摸清,对调研、检查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掌握工作主动权。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领导干部不能因为成功地应对了一次突发事件,就骄傲自满;也不能因为错误地处置了一次突发事件,就心灰意冷。要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关键是在事前及时发现苗头,在事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航空安全中著名的“海恩法则”告诉我们,每一起重大飞行安全事故的背后有29个事故征兆,每一个事故征兆背后有300个事故苗头,每一个事故苗头背后又有1000个事故隐患。同理,一次突发事件的背后同样有着诸多征兆、苗头和隐患。希望大家要居安思危,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善于发现征兆、苗头和隐患并及时予以处置,尽量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