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大学2014毛概问答官方整理版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理解: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第四、要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实事求是思想的内容和重要意义。党的十二大对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明确概括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际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我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得以发展,它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也是确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基本要求。
你是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的? 1)在理论创新问题上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2)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3)创新必须建立在求实的基础上。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谈谈你对初级阶段剥削现象的认识?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解。基本内涵: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从生产关系角度论述社会主义本质,这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3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 ,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本质概括的基本特征:体现了历史发展和逻辑关系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辩证统一。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试比较毛泽东、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认识)。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同旧社会相比,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些情况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从而推动着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在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中,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适应”较之于“相矛盾”方面,是基本的、主要的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主要表现在他把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做法明确区分开来,提出并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中国应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两个坚持”、“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这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又是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针政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什么是创新型国家?怎样建设? 1创新型国家: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2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怎样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1)、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所享有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多数人的民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高形态的民主。民主建设的发展程度同一定的经济文化状况相关联。(2)、社会主义自由解决了资本主义自由无法解决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实际行使自由权利的问题。人民政权,生产资料公有,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使人们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获得了空前自由。(3)、人权的基础是生命的生存和发展。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发展、历史传统、文化结构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关系。民主、自由、人权,核心是民主。公民权利的实现和发展,都要通过国家政权,依赖国家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这是我国的国体;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第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第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誉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发展教育和科学;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重要性(即现实依据):一,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二,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三,这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能性(即有利条件):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二,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具备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可以为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完善社会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质保证;三,在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这为化解社会矛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得到巩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以人为本;第二、科学发展;第三、改革开放;第四、民主法治;第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六、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促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包括哪些方面?
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促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四、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篇:毛概问答和答案
1、列宁曾指出:“革命是不能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试根据这一论断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析中华民族民主革命发生发展的社会历史原因。【答案】:列宁的论断说明,革命总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列强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领土面临严重危机。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利益的,先后有清王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它们是维护腐朽生产关系的反动势力,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它们的反动统治激起广大人民强烈不满和反抗。中国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鸦片战争后,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的革命力量的成长。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未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后,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出现了新的转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终于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
2、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请回答:
(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答案】(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的错误。(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腽,其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3、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中国革命实质上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本命题错误。(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和消灭资本主义,相反,是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因此,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而言,它仍然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2)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这个革命就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不是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为目标,而是要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并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4、辨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也要反对资本主义。
【答案】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但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不是一般地反对资产阶级,但是反对官僚资产阶级。
5、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完整论述了中国革命发展的阶段论思想,后来又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形象地比喻为上篇和下篇,请根据这种观点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相互关系。
【答案】毛泽东指出:由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是新式的特殊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关键是由革命的任务而不是由革命的动力决定革命的性质;第二步是使革命继续向前发展,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必将进入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由于无产阶级掌权,就保证了未来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并取得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
6、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也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而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上,必须反对“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会葬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和把握无产阶级领导权,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统一战线,这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一个关键;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
7、辨析:抗日战争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答案】本命题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形式的联盟。抗日战争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发生明显分化。以蒋介石为为代表的亲英美派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参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公开降日,成了中国人民的敌人。因此,不能笼统地说抗战时期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部分。
8、社会主义改造问题上,有人认为“改早了”,有人认为“改错了”。请分析这种错误观点,并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1)社会主义改造是建国后我们党经过3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后而提出的一项正确的战略决策。因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道路。也就是说,它具有历史必然性。
① 土地改革胜利完成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经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获得了解放。但
是,我国农业中占绝对优势的还是小农经济。这种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仍然限制农业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工业化事业对粮食和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解决的 办法只有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落后的小农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进一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②我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一定时期内有对于国计民生有利的积极作用和对于国计民生不利的消极作用两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妨碍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实现,因此必须把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生产关系改造成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2)早在1956年1月毛泽东就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力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3)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作了精辟地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9、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在全国工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他们在经济上还没有获得完全解放,他们还受资本家的剥削,这种剥削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只能够受到限制,而不能够消灭”;为了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还必须在“现阶段自觉地忍受资本家之一定限度内的剥削”。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为什么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的职工还要“忍受”资本家的剥削?(2)既然如此,为什么从1953年开始又要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1)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既确立了公有制的领导地位,又允许非社会主义因素,包括资本主义因素的存在。允许资本家一定限度内的剥削,对安排工人就业,稳定社会秩序,恢复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具有积极意义,符合工人阶级根本的长远的利益。
(2)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和部分资本家破坏经济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的不法行为,表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民经济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国内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私人资本主义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大规模有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
10、简述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的内容和实质。
【答案】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路线,其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11、试分析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意义。
【答案】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进行和平改造。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12、辨析:(1)在我国,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答案】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被消灭的标志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阶级是资产阶级,最后一个剥削制度是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通过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最终结束了这个剥削制度,与此相伴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也就不再存在。
(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答案】前者因为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者无论是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上,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但因为社会主义的因素占主导地位,所以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
(3)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答案】本命题错误。(1)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2)1953年起,我国才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13、怎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答案】(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正是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向前发展的。(2)、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改革不是为了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环节,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实现现代化的要求。
14、辨析: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答案】(1)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性质决定的,在我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不是对抗性矛盾。
(2)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决定了它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内部,通过自觉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自身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15、简述评判改革成功得失的基本标准
【答案】评判改革得失成功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6、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钙和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答案】
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是一脉相承的
①社会主义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②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是相同,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造性发展.②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是对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③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3、社会主义改革不是要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分田单干”有着本质区别.②现阶段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与发展不是退回到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三篇:毛概期末考试问答论述
毛概问答论述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如何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怎么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确实犯有严重的错误。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时第二位的,他的错误时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4、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所谓精髓,对于某一理论而言,指的是能使这一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并贯穿其始终,同时又体现在这一理论体系各个基本观点中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6、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其次,“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第三,“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规律。最后,“求真务实”是实事求是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机构成,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历史的、逻辑的展开、丰富和发展。它们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依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思想路线所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实现条件、内在规律和必然要求,从而更为完整、充分地体现了全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7、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特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8、怎么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也是他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具有更概括性范畴的重要原因。
3、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9、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科学内涵: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10、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3、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
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观点,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克服急躁情绪,克服各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坚持党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各方面的方针政策,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地完成初级阶段的各项任务,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2、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第一,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第二,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三,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四,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1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是什么: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2.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14、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共性:1.从资源配置方式来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制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15、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1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得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民主当家做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7.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8、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四篇:毛概书后问答答案
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答:P7
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P3-6
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第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第二,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当今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中的理论观点经过了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它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在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有着丰富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关于改革开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关于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的理论、关于“一国两制”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总之,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仅是“三个代表”三句话,党的十六大已将其概括为十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观点和论断构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三句话,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三个代表”的系统展开。
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答:(1)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0(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6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31-32
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答:(1)思想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这个过程中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是在继承前者基本原理基础上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答:(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邓小平理论是其基础性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思想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9.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答:P44
10.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首先抓住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这一关键环节,大力提倡实事求是。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以这一讲话精神为指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江泽民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在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1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1)基本内容。P48-51
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的内容。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党的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对思想路线阐述和发挥过程中,分别强调或解放思想,或与时俱进,或求真务实,都是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所提出的重点要求,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12.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答:P54
13.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答: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实事求是还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要做到实事求是,必然与时俱进。要做到实事求是,还必须求真务实。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它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14.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P59-61
15.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
答:(1)继续解放思想的时代要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条件是继续解放思想,努力使新形势下的思想解放和科学发展更富成效。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时代要求来进行。在一定意义上说,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继续解放思想要贯穿于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要使解放思想和科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境界,必须把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继续解放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
点,把继续解放思想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首要条件,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观。
(2)P57-58
16.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7.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答:(1)主要内容P69
(2)P72-73 18.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P76-78
19.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
答: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毛泽东思想中最具独创性的理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实践的开始。毛泽东从理论上分析认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众基础、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产生和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革命根据地是革命武装斗争的战略基地;武装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中心内容。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在于:第一,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在内部没有民主,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没有和平斗争的条件,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土地问题,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而中国革命的敌人又占据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农村发动集聚力量,最后夺取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有重要意义:第一,在实践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被证明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第二,在理论上,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第三,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斗争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问题的典范。
20.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正确地理解了这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
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首先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所决定的。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21.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
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22.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答: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3.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答: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24.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2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P102-103
26.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答:P108-110
27.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答: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的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27.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答:P117-122
28.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的较量中,能否不断地巩固和发展自己,能否体现出其优越性,最根本的是生产力能否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好。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
论。
第三,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2)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9.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马克思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学技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30.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第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第二,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第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不断体现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第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第五,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用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生产力。
3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答:P137-139 3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P141-143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P147-148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P149-150
3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P151
(2)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第一,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同时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发展阶段,党也制定了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就是党在现阶段的最低纲领。第二,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第三,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35.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答: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6.如何理解“总体上的小康”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答:(1)二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二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新飞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立足中国国情,把握阶段性特征,顺应人民期待,对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充实和完善。
37.为什么说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答:(1)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一块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产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当合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它们两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五篇:广州大学2014毛概问答个人整理版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是什么?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
答: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发展是改革的目的,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
2.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性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客观必然性:第一、是转变党的执政方式,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第二、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第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形成了哪些理论成果?结合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谈谈这些理论所起的作用。
答: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表现在:第一、毛泽东思想对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都起指导作用;第二、邓小平理论对于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于世纪之交的中国,确保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科学发展观对于引领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有重大指导作用。
4.我们的分配为什么要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应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差距问题? 答: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
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一、调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体现效率更要注重公平;第二、确定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方针政策:“限高、扩中、调低,建立两条保障线”;第三、采取具体措施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包括: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限制高收入、调整不合理收入、保护合法合理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机制等。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答:1每个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3发展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6.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作用:第一、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第二、文化建设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用;第三、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
答:1能够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3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工具、手段,它与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无关。4不管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有经济,就有交易,就有市场,有买有卖。5中国通过三十余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了初级的市场经济,使经济发展迅速,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结合的成功实践。
8.社会主义中国打开国门的原因是?在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方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答: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 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建议:1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我国出口增长仍然属于数量扩张型的粗放的增长方式,出口质量和效益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对进口而言,主要是要进口先进技术和国内短缺资源。2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3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国家要能够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有效地维护自身的经济稳定和发展,特别是在面临重大外部风险时能够很好的保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11解决市场乱象的方法?
答:1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体制;2强化依法治国,从立法、司法、执法、守法等多方面解决问题;3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监管机制;4加强对市场的管理;5动员人民群众的力量,参与市场秩序的维护,建立公平、有序、和谐的市场。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基本特征?既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西方市场经济不同,为什么又会出现某些同样的问题?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2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格局。3以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可实行更有效的宏观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要求。1从资源配置方式看,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2从微观层面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3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着支配作用;从宏观层面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4从经济运行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10.如何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你认为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突出难题主要有哪些?
答:1从理论上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从实践上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3从国际背景来看,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难题:1生产能力小和市场广阔问题。我们在农业生产领域,仍然是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为主导;在工业领域,我们在生产规模上仍是总体偏小。我们国土面积大,国内市场广阔,同时我们又面临日益广阔的全球大市场。2政治的强势和经济的弱势问题。一方面,政治对经济仍然存在着干预过多问题;另一方面,政治对经济存在着利益上的严重侵蚀。3物质的充实和精神的空虚问题。一方面,国人在物质层面上,是在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国人的精神层面却越来越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