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阔步前行
在这个喜获丰收的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今年是冲刺“十一五”、谋划“十二五”的承接之年。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五年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戮力同心,国家面貌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展望未来五年,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将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整装待发、启程远航,站在历史的新高度为中国长远发展绘就新蓝图。历史长河奔涌不息。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替点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将掀开崭新一页。
关键时期·攻坚时期·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这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承上启下、与时俱进的历史方位所在“170米”——10月12日3时,三峡水库水位突破这个数字,标志着175米蓄水位进入“5米倒计时”阶段。“本月底前,三峡工程将在„十一五‟期间如期完成175米最终水位蓄水,迎来首次„成人礼‟。”国务院三峡办主任聂卫国说。就在五年前,聂卫国参加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并列席了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见证了“十一五”规划的诞生过程,对这份规划有着深厚感情。
“„十一五‟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为未来五年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聂卫国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回首“十一五”,我们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也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和喜悦——
我们夺取了抗击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斗争的重大胜利,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一个社会的前行,一个国家的发展,总是在一系列特定的时空方位上显示出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们记得——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复兴设计了“三步走”战略,提出“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们记得——跨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当时间的钟摆指向“十二五”,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紧迫艰巨。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完成这个目标,目前已经“赛程过半”。“„中后程‟往往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刘春说,“„十二五‟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后程‟,是承上启下地解决关键性问题、作出决定性贡献的重要时段。„十二五‟规划重要性由此凸显。”
只争朝夕,时不我待。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此刻,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距党的十六大确定到2020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还剩下10年;距建党100周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间还剩下11年;距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不到40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任重而道远。”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副秘书长洪向华认为,“„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关键时期。能不能抓住新机遇、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对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力挽狂澜,中流击水。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此刻,我们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发展为国际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我国实体经济带来强烈冲击。“表面上看,国际金融危机是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其实是对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经历过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广东金方药业公司董事长刘宗杰深有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投资仍然起着主导作用,消费并未充分启动,扩大外需的挑战越来越复杂。”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鹏认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成为当下最为紧迫的任务。”
运筹帷幄,乘势而进。中国共产党人清醒地认识到,此时此刻,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的十六大全面分析国内国际发展环境作出的重大判断。实践证明,这一判断充满远见卓识。
看国内,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前两步目标,正在向第三步目标阔步前进。2006年至2009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10.7%,高于“十一五”规划所要求的7.5%。这为我们继续前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看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全球化深入发展。当代中国前途命运同世界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正如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教授保利诺所说:“只要看看中国占有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又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就能明白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性,同时世界上发生的任何事情对中国来说也是重要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面对的最大机遇和挑战,在国际上主要是“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在国内主要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解决这两个方面带来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是„十二五‟要过好的两个重要关口。”中央党校副研究员郑权认为。
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航船继续劈波斩浪,人们对未来中国发展充满信心。
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2010年,“十一五”规划即将画上句号。过去极不平凡的五年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四个更加‟,深刻总结了„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经验,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我们还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面临的挑战,为„十二五‟期间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以人为本”作为“十一五”时期科学发展核心内容和根本目标。把“人均”概念写入“十一五”规划,把“保民生”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之一,把中央财政分配向民生领域的倾斜力度逐年加大……5年间,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着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始终。
马成义所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这里曾是荒滩戈壁,如今却变成了绿洲沃野。移民后的马成义种植了30亩水浇地,每年收入两万多元。他高兴地说:“如果还在老家,肯定连解决温饱都很难,现在虽然住在村里,但感觉是城里了。”
实践证明,只有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才能正确回答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分配这些基本问题,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建设统一起来,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统一起来,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2010年9月28日,四川省广元市三堆镇。随着一声巨大爆炸声,五洲工业公司水泥厂厂房轰然倒地。同一天,另外3家高耗能水泥厂也被爆破或拆除。
9月底是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最后期限,类似的场景各地都在发生。过去5年全国小火电机组关停7000万千瓦,超过英国全国装机容量。对此,英国《金融时报》的评论“中国减排动真格”,可谓一语中的。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5年间,我们着力改善经济结构,着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发展。正如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所指出:“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是好中求快的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是长期、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经济增长过多依靠外部需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平衡、不协调,人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上来。”叶笃初说。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工作方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既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农业免税降雨露,富民政策暖民心。”对山东省蒙阴县桃曲镇陡山村村民石运好而言,“十一五”是以正式废止延续2600多年的农业税开局的。
过去五年,中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不断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6年的3397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8183亿元。
天津滨海新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黄河三角洲、广西北部湾、皖江城市带……国家相继制定和批复多个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性文件,不断拓展经济新的“增长极”。
“„十一五‟期间,西部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表示。
5年间,实现绿色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日益成为人们共识。“搞生态建设给村民找到了挣钱的路,5年的树1棵能卖几十块钱,10年的树能卖三四百块钱。”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44岁的农民梁成义说。如今的梁成义有了更多的想法:“今后我还要靠生态建设的成果致富,从„绿色银行‟里取钱!”
实践证明,只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就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
保障和改善民生,科学发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发展的目的真正落实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普遍建立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国,从新医改方案正式出台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再到保障性住房建设加速推进……回首过去5年,“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党对人民群众最深情的牵挂。2009年我国财政收入一度困难,但中央财政用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增长31.7%。
“改革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的根本措施,其着力点之一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国家发展改革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说。
新的期待·新的航程·再创新辉煌——
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更加奋发有为地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010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向全党发出号召。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主要关注数量增长,到更加注重质量效益;从片面追求GDP,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亿万人民真真切切看到了一个个新变化,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一项项好政策,踏踏实实地过上了一天天好日子。
站在热火朝天的生产车间内,西藏堆龙德庆县古荣朗孜糌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达瓦次仁感慨地说:“过去的五年,西藏特色农业的产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为我们农牧民发家致富带来了很多很好的机会。”
2004年,达瓦次仁和扎西加央兄弟俩在一番市场闯荡后,成立了古荣朗孜糌粑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古荣糌粑”已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达瓦次仁在城里买了房和车,实现了从农民到商人的转变。
“始终把握世情、国情、民情、党情,始终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及时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在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看来,中国共产党以实际行动把“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这5年,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次艰巨的考验和挑战。人们看到,尽管肩负的任务异常繁重,面对的考验严峻复杂,但党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拒腐防变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
仰观目标之远大,我们满怀豪情;俯察任务之艰巨,我们尤须清醒。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如今,一份未来5年中国发展的新蓝图,即将在亿万人民面前徐徐展开……
“从筒子楼到商品房,从求温饱到奔小康,从更好的财产保护到更好的公共服务,从更完善的生活保障到更多的精神文化享受……”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认为,今天的老百姓更关心的是要过上“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要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社会中。
随着“十二五”的脚步日益临近,人民群众对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充满了更多期待。“下一个五年,我要把家乡打造成国际级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把家乡的美景展现在更多世人面前。”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农民企业家斯那定珠是当地的“名人”。十余年来,斯那定珠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把家乡与世隔绝的大峡谷创建成为“香格里拉大峡谷国家公园”,帮助乡亲们告别了封闭贫困的生活。
“我从小就有搞科技的梦想,现在梦实现了。”重庆金山科技集团董事长王金山说。如今的重庆金山科技集团已凭借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智能胶囊内窥镜”,成为产品远销58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企业。从今年起,王金山又有了一个新梦想:“„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做产业化集群,研发和转化更多的产品……”
不同的发展阶段,必然面对和解决不同的时代课题。“十二五”对于加快改革开放的意义非同寻常。
“这将是扩大居民消费、构建消费大国的关键五年,是推进城市化的关键五年,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关键五年,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五年,也是推广低碳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五年……”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表示。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前迈进,我们党正处在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国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各种矛盾亟待化解、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依存。
为此,中央提出,全党同志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去30多年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改善,沿海和内陆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数据统计显示,1978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6,但2009年这一数据攀升至3.33。同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制约日显突出,从城市到农村,上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相当普遍。
面对未来的五年,为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我们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2010年——中国“十一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二五”规划谋划之年。
历史和人民都在期待,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将擘画更加壮美的中国发展新蓝图,再创中国未来新辉煌。(记者秦杰、李亚杰、车玉明、谭浩、齐中熙、刘铮、张晓松、张琴、艾福梅、尕玛多吉、张云龙、伍晓阳)
第二篇:十六届五中全会(推荐)
十六届五中全会:谋划关键时期的宏伟发展蓝图
十六届五中全会举世瞩目,“十一五”规划举国关注。这次五年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立足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一部新近问世的《中国公众对编制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议书》,体现了中国公众对“十一五”规划的热烈关注。412万中国公众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一个个真知灼见,相继被吸纳到“十一五”规划的编制之中。
这是一个社会公众如此广泛参与的五年规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精心运筹、构思慎密、集思广益的五年规划。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五年计划相比,“十一五”规划坚持发展的主线一脉相承,以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中共中央政治局今年7月25日和9月29日相继召开的两次会议强调,制定“十一五”规划,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会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从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可以看出,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将贯彻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主线,把推进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发展规划之中。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划未来“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举措,必须把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基本出发点。应当看到,今后五年,既是我们可以大有作为的“黄金发展期”,也是我们必须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的“矛盾凸显期”。我们既处在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更高起点上,也面临比过去任何一个五年计划更严峻的挑战。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大,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的体制根源日益显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差距明显,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耽误不得,更失误不起。克服这些矛盾和困难,在“十一五”期间赢得经济社会既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贯彻于“十一五”规划之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着力自主创新: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支撑点当今世界,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企业的竞争,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较量,日益集中地表现在科技竞争方面。对此我们别无选择,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洞察科技自主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自主创新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的重要论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胡锦涛再次提出“要坚持把推动自主创新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完善体制机制:以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丰功伟绩;“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冲破前进中的各种阻碍,推动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仍要靠锐意改革创新提供强大动力。
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突破。国有企业、垄断行业、金融、财税、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体制性障碍,仍制约着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十一五”期间在这些关键领域改革要有新突破,要从体制机制上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建立起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建立起有利于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
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改革重点。应从政府改革入手,转变政府职能,依法行政,使政府真正承担起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职能。
改革取向要体现以人为本。应该更加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医疗卫生和教育制度等的改革,让改革发展惠及全体人民。
今年以来,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显示出中央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努力和决心。党中央、国务院抓住经济形势较好、各方面改革意识增强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全局工作,奠定了下一步改革的坚实基础。
如果说,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90年代初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次大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两次大飞跃,那么,“十一五”期间改革创新必将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促进社会和谐: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境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战略举措。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经济社会树立了更高境界的发展目标,也极大地丰富了“十一五”规划的内涵。
要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十一五”期间,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城市化,转移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的集约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要规划建设好农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
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走节约清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加大污染治理力度。
要更加注重人民生活和群众利益问题。努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下大力气解决百姓关心的上学难、看病难、环境污染、食品不安全等问题,妥善处理征地、拆迁、拖欠、改制等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鼓励企业尽可能多地增加就业岗位;分配是民心所系,要下大力气解决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做好低收入群体的生活保障工作;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要进一步解决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社会群体享有公共服务差别大的问题。
意义深远的“十一五”规划,将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执政能力的最新体现。
承载人民愿望,凝聚全党智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为关键时期的中国再绘宏伟蓝图。登高望远,脚踏实地,《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再创辉煌。
第三篇:十七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引人注目地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这是“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一个最为鲜明的特点,也是时代的要求,事关“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发展是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潮流,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归根结底得益于我们党牢牢抓住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领导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掌握金融危机时期国家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样需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明显增加,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全面客观地评价我国发展现状,既要看到发展速度快、成绩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任务还很重的一面。仅从人均收入看,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正在向4000美元的水平迈进,纵向比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而横向比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与高收入国家实际人均国民收入相差近10倍,追赶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基本国情看,我国发展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首先是保障就业。我国目前的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有近千万,每年新增劳动力有上千万,还有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都需要就业岗位。只有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速度,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其次是消除贫困。按照新的贫困标准,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3597万,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消除贫困最根本的是发展。再次是缩小发展差距。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缩小差距的根本办法还是加快发展特别是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发展。如此繁重的任务,更加凸显发展的重要性。我们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本质要求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我国发展水平总体还不高,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从发展条件看,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少,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低,经济增长过多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模式使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趋尖锐,生态环境日趋脆弱,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还有投资和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不协调,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类社会矛盾增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许多核心和关键技术仍然依赖进口等问题。始于两年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实现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
发展不同于增长,绝不能只看速度快慢、规模大小、一时得失。发展如果不科学,路就会越走越窄。我们所谋求的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
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十二五”发展,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共同进步。总之,要使我国经济发展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把我国建设成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各族人民美好家园。宏伟蓝图在展开,崇高使命在召唤。面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xx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推进科学发展,更加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把我国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第四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从战略全局出发,制定描绘了我国在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反映人民意愿,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对于统一思想,明确方向,激励斗志,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过去的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各地区各部门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这些都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十一五”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立足科学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是这次《建议》最鲜明的特点。过去的五年,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这对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具有全局的和长远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和处理好社会的各类矛盾,没有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是做不到的。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轨道。《建议》明确提出,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这“六个必须”,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我们应当准确把握、认真落实。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干部是关键。我们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高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水平,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指导实践的本领。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加强调查研究,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要总结和运用广大干部群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增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本领。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要紧密结合自身实际,确定符合实际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发展规划和发展重点,制定好本地区本部门“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扎扎实实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民日报》(2005年10月20日 第一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维)
“十五”时期已接近尾声,“十一五”时期正在向我们走来。
中国宁波网讯 “十五”时期是本世纪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新开局,我们乘大好时机,破浪前进,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的各项要求,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同“十五”时期先后承接,是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的重要历史时期,担负着分三个阶段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中第一阶段的战略任务。“十五”和“十一五”的历史定位、奋斗目标、指导思想都是一致的。
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为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打好基础,是“十五”和“十一五”共同的战略任务。“十五”是在总体小康的基础上起步的。当我们把
关注点开始转向由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提升时,就必须着手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不全面、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十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是: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动力,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计划强调这种调整不是局部的调整,而是包括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在内的,以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调整。这显然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时代要求的反映。在“十一五”时期,我们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五个统筹”,这就更鲜明地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特点。从“十五”的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到“十一五”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反映出在发展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胡锦涛同志最近指出,“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这就清晰地说明了“十一五”时期和“十五”时期所面临的环境的“同”和“异”。“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判断,应当引起高度警觉。从国际上看,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扩大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各种摩擦增多,“中国威胁论”逞抬头之势,从国内看,由资源能源紧缺所形成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这些都属于“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表现。
在“十一五”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这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很多,这里着重强调三点。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的“快”与“稳”的关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发展的较快速度,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要求,也是解决就业等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十五”计划强调,必须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总结“十五”时期经济发展的经验,胡锦涛同志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关于“十一五”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快”与“稳”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快,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平稳运行;只有稳,不搞大起大落,快速运行才能持续。我们要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在长时期内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通过体制创新破解难题。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创建、收入差距的调节、对外贸易摩擦的应对,等等,所有这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和体制机制有关。其中有些问题例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长期呼吁,又长期难以发生根本性变化,就更同体制相关。“十一五”时期,必须加大改革的力度特别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通过体制创新来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扫除体制机制障碍。
强化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我们要以对利害得失有深思熟虑的远见去面对未来,以充分的精神准备去迎对挑战;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克服困难,科学发展,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十一五”时期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丙戍)
稿源: 新华网编辑: 吴素威
新华社评论员
中国宁波网讯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建议》提出的“六个必须”的原则,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科学发展观凝结着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汲取了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深入领会五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部署,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这“六个必须”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十一五”时期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必要前提和有力保障。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有利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我们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着力点,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农村面貌,促进城乡同步发展。要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
度。
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要按照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认真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强化对食品、药品等的监管。
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
实践证明,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结果。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战略全局指明了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使全国人民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形成共识,在实际工作中形成合力,必将引领中华民族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再创辉煌!
稿源: 新华网编辑: 徐叶青
第五篇: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
新华社北京10月18日电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 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 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温家宝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 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有效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应对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功举办上海世博会,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显著进展。
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突出三重点 前所未有重视民生全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 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强调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
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会指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全会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全会强调,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全会强调,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全体共产党员要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全会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要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要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深化两岸经济合作,积极扩大两岸各界往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党必须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大力发扬真抓实干精神,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扎扎实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强调,今年以来,我国连续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给受灾地区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努力下,抗灾救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安置受灾群众、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很繁重,中央有关部门、受灾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精心组织,全力抓好。要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抓紧制定和实施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全面抓好各项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促进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要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尽快启动水利重点薄弱环节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
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焉荣竹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康日新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9年12月29日作出的给予康日新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