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沟村小康目标建设规划
中沟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
小康目标建设规划
(2012—2020年)
为进一步加快中沟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共同富裕,实现到2020年步入小康社会的目标,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2012-2020年中沟村“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小康目标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西湖乡中沟村地处瓜州县城北郊,三面环城,地理位置优越。全村现共有7个村民小组,1个村办林场,农户646户,1987人,耕地面积8875亩。村党支部下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1个,党小组7个(其中产业党小组3个),有党员110名。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231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35万元。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乡“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为载体,“为民富民”为目的,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优化生态环境,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加强中沟街道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发展个体经营户50户,发挥地理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及养殖业,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模式,依托西湖乡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大力打造中沟蔬菜产业。
2、中期目标
2016年底,完成村内所有主、支巷道硬化、配套设施工程;拓宽、沙化产业路,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耕作模式。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有线电视、自来水、电话入户率均达100%,村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3、远期目标
新建一些中小型企业,解决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到2020年底,村内“水、电、路、气、房”等各种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增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防灾减灾能力有效提升,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初步形成经济增长迅速、人口均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四、规划任务
(一)积极培育发展村域主导产业
1、种植业
今后几年中,中沟村将以发展设施蔬菜为主攻方向,以先进科技为支撑,走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相对集中,连片发展”的模式,建成以中沟为中心,以城北、北沟为两翼的西湖蔬菜产业基地。
2、养殖业
养殖业是我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全村现有养殖大户10余户,但大多都是个体经营,规模较小,经济效益并不显著。鉴于以上原因,2015年前,采用公司+农户的形式,走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的路子,把养殖产业做大做强,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3、个体经营
中沟村位于县城北郊,个体经营一直是本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渠道,要抓住城市扩张和瓜州风电快速发展的机遇,发展二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肉蛋奶产业和现代观光农业,争取将中沟村建设为瓜州后花园。2012年中沟新农村建设修建康宁住宅小区200户,为中沟村发展个体经济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条件。
(二)不断完善村内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
(1)2013年底完成产业路的拓宽、沙化工程,基本实现机械化耕作模式。
(2)全面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村内主、支巷道硬化工程。2014年前在主、支巷道上安装路灯,设立垃圾堆放点10处。
2、村部建设
2012年建成村委会大楼,配置电教设备1套,购置办公桌椅,对群众定期开展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产业结构调整、农林科技知识、计划生育等宣传培训,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
3、危旧房改造
从2012年逐年增加农村危旧房改造项目,更换土木建筑,到2016年告别土坯时代。
4、广播通信
2012年底实现电视、电话全覆盖,2015年前实施农村宽带入户工程,入户率达到50%以上。
(三)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力争在2020年底建成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村级服务站点。
(四)努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业人才
健全完善村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室,邀请专业人员开展各种培训,力争使每一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强化思想文化教育,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依托村部、学校的农家书屋及远程教育设施,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积极开展“六进六促到农家”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抓好思想教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中沟村党支部着力从解决广大村民的精神动力入手,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党员,教育干部和群众。指导村民跑市场,搞创业,奔小康,激励村民爱家乡、爱集体,为发展集
体经济,改变村貌做贡献。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五、主要措施
1、抢当前促长远,实现转型跨越发展。
中沟村紧抓今年“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大好机遇,村“两委”班子将精神文明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重要工作议程,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规划,全面落实各项惠民富民措施。
2、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按照乡党委、政府安排,认真落实扶贫攻坚项目,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年度建设并投入使用。
3、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要求,科学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到2020年村容村貌美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4、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扶贫帮困。
按照“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合、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切实加强扶贫帮困,实现共同富裕。
5、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验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
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6、发挥组织核心作用,建设文明新村。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村干部是工作中的核心,一言一行都影响着村民,村两委班子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勤政为民,不搞特殊化,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谋福利。在工作中要走在前,干在前,不接受吃请,不以权谋私,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带动全体党员干部和村民。围绕经济建设,积极开动脑筋,出谋划策,当好村民的“火车头”,真正为群众当好家、理好财。
第二篇: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陈家坝乡老场村小康建设发展规划
(2013-2020年)按照县委、县府关于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及《关于印发北川羌族自治县2013年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方案的通知》(北委办发〔2013〕30号)、《关于结合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北委办〔2013〕92号)等文件精神和乡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小康建设发展规划等行动部署,结合老场村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老场村现状
(一)基本情况
老场村位于105省道,东接龙湾边界,南接西河村,西接樱桃沟村,北接龙湾村,105省道贯穿其中。全村幅员面积6平方公里,辖4个社,现有总户数289户,906人,其中农业人口599人,非农人口307人,全村女性442人,男性474人。16-60岁的626人,现有劳动力506人,其中常年务工304人,务农160人。
目前全村现有耕地270多亩,林地50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700余亩。全村道路共计4公里,其中通村路2公里,通社路2公里,入户路2.5公里。山坪塘4口,防洪设施6处,人饮管网2公里,自来水覆盖289户,覆盖率达100%。
“5.12”特大地震中,老场村作为当时的沿河村,损失惨重。全村房屋全部倒塌,遇难42人,地震致残8人,其中重残1人。基础设施全部受损,土地损毁严重,全村因灾失地农户28户,102人,通过土地复垦,土地还是达不到到震前水平。老场村目前受地质灾害和洪水威胁严重,樱桃沟二号坝泥石流,大河河床增高,威胁集中安置点150多户群众的生命及财产安全,二号坝今年7月14号经武警水电官兵清理泥石流,目前战时安全。震后,在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援助下,老场村已全部完成农房重建,家家户户已搬进新居。老场村支两委将会带领全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产业发展的基础
全村群众居住相对集中,交通方便,地理位置好,环境卫生达标,已被省列入环境卫生五十百千示范村,适合旅游开发。协助富森木业扩大规模,让更多的村民能进厂务工。
(三)面临的问题
土地面积少生产资源缺乏,在地震中老场村群众遭受损失惨重,震后农房重建投入资金大,大部分群众都身负债务,致使发展产业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老场村290亩核桃已全部种植,3至5年将全部挂果,可能存在核桃销路困难和核桃附加值低,希望能引进部分龙头企业带动群众发展产业;四是观念落后,群众传统的一家一户种植模式多年,现代化种植的观念落后。目前老场村正在积极引导群众转变思想,引进企业带头发展农户+公司的模式,引导群众建立家庭农场的产业经营模式。
二、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村联户、重点帮扶、整村推进为抓手,抢抓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经过5至8年的努力,使老场村基本达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缩小农民收入差距,建设和谐农村,实现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五个重大突破”,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1000 元,减少贫困人口33人,森林覆盖率70%,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奋力脱贫致富、改善生态、控制人口,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发展之路,形成山上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坡改梯配经果林拴带子、坡地种绿肥盖地膜铺毯子、山下多种经营抓票子、基本林地集中经营收核桃的立体生态农业致富农家。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8000元,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二)分步实施目标
近期目标:到2013年底,力争实现户均输出1个劳动力,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0元,村民养老、新农合实现全覆盖。
中期目标:到2016年底,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管理规范,初见效益,通过三年时间,使该村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同步发展,转移劳动力200人以上,劳务收入达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居住条件显著改善,无危旧房。有线电视入户率、自来水入户率、电话拥有率均达到100%,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
远期目标:到2020年底,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以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养殖业:计划扶持发展大型年出栏200头以上养猪场3家,须帮扶资金60万元。
2、种养配套:大力发展3百余亩核桃基地,配套林下养鸡,须帮扶资金30万元。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老场村一社,二社,四社原址重建户100余还没有完善基础设施,希望有待完善下水道,院落道路硬化建设,道路建设2公里。
2、完善水利设施。需在老场二社大地处修建100立方饮水池一口,解决老场,樱桃沟,通宝等1400人的饮水困难。
3、防洪堤建设。需在雷家沟尾部修建河堤500米,保护大河坝安置点118户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4、环境治理。结合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实行垃圾归集处理,需配备垃圾清运车1辆,雇佣清洁工人2个。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快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做到家家通气,改善烧材的现状,进一步保护森林资源。
2、“四旁”植树。引导农户在屋前、路旁地边栽植绿化林,到2020年“四旁”植树基本达到全覆盖。
3、荒山绿化。2014年,荒山荒沟绿化400亩,2015年荒山绿化比例达到百分之百。
(四)大力保障民计民生项目建设
1、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在现有的设施下继续丰富羌族文化的推广,适时举办羌文化活动、群众文化娱乐活动,需修建村级文化舞台1座,配套音响设备1套。
2、全村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2多人,村内老年人没有集中的活动场地,活动形式基本局限于散步、打扑克、下象棋等。为解决村内老年人无处活动、活动质量不高的问题,配套各类文体娱乐设施。
3、为加强群众身体素质,不定期开展各类体育活动,需在村文化活动广场建篮球场,兵兵球台各一处。
4、完成村级卫生院、村图书室、便民商店的标准化改造,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五)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群众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宣讲实用致富技术,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就业指导服务,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委会、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传播科学、文明、进步的思想道德观念,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开展“中国梦”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业,增强农民创业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推进生殖健康服务。充分发挥人口计生部门行业优势,依托市县乡三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广泛宣传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政策知识,全面开展“生殖健康服务进家庭”行动,确保当年已婚育龄妇女、流动人口、老年人口健康教育、咨询、检查、诊治比例达到90%以上,扎实做好育龄妇女“两癌”筛查工作,不断提高群众生殖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防止因病致贫。
4、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全面开展免费婚前体检、优生监测工作,使计划怀孕夫妇孕前检查比例达到100%,全力落实以“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咨询、高危人群指导、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补充营养素”为重点的出生缺陷一级预防措施,叶酸免费投服率达到100%,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五、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县上《方案》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广泛开展植树造林,突出抓好村庄、面山和道路沿线绿化,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村前屋后栽植杂果。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大力发展“一池三改”沼气生态农户。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污水垃圾处理,扎实做好“三清五改”村庄整治改造工作,对生活垃圾定点堆放,集中掩埋。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二)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
认真落实《北川羌族自治县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水利、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建设并投入使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从解决农民最关心的具体问题入手,调动农民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户帮扶,帮助农户引进推广实用技术,多渠道增加收入。
(三)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
抓住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机遇,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扶贫开发政策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加大对贫困残疾人口和计划生育贫困户帮扶力度。全面落实国家普惠政策,加强普惠政策与行业优惠政策的对接,各项优惠政策叠加,扶持产业发展的措施优先安排到贫困家庭。特别要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人口计生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成才、致富、健康、保障”四位一体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计生“两户”倾斜叠加。
(四)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
在认真落实县乡党委、政府领导和县直部门帮扶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五)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
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和计生服务室建设。严格落实计划生育国策,控制政策外生育。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扶持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产业,支持引导群众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2013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六)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宣传普及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两后生”免费提供农业科技培训。加快培养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水保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型服务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推广旱作高效农业、肉牛改良、设施蔬菜生产、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三沼”综合利用、减灾防灾等节本增效技术和精良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现代农业技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节能环保的农业机械,鼓励扶持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购置农机具,最大限度拓展农机作业领域,着力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严格落实农民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补贴和良种补贴等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七)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坚持抓产业首先抓班子,抓班子首先抓干部的发展意识,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陈家坝乡老场村民委员
2013年8月27日
第三篇:彭湾村全面小康建设规划(2012-2020)
彭湾村全面小康建设规划
(2012-2020年)
为确保“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在新添乡彭湾村扎实有效开展并取得实效,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在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意见》、《中共白银市委关于在全市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及《中共会宁县委关于在全县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的实施意见》精神,结合彭湾村实际,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2012年-2020年彭湾村全面建设小康建设规划。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县“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扶贫攻坚和政策机遇,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整合相关部门政策、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优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完善公共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夯实发展基础,着力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村率先脱贫致富奔小康。
二、发展目标
1、近期目标:
(一)种植业方面:响应旱作农业种植的号召,到2012年底,完成秋季覆面积膜500亩,力争2013年全村顶凌覆膜面积达到1000亩。冬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00亩;推广种植紫花苜蓿面积500亩。
(二)养殖方面:积极争取双联贷款项目,为有能力的养殖户提供经济支撑,发展30只规模养羊户5户,5头以上肉牛规模
养殖户5户,以彭湾小学旧址的獭兔养殖做为带动,发展10户20只以上獭兔养殖散户,1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5户,5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5户。
(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村级阵地建设进行修建,村址修建围墙,硬化村址大院,窗户装防护栏,室内进行粉刷,吊顶,各类优先优惠政策上墙,搞好文化大院建设。
2、中期目标:第一,到2015年底,争取资金对后湾梁顶至窝铺村主干道进行沙化;第二,农村儿童九年义务教育问题,为上学小学生配备校车接送,使其能够完成基础教育,解决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第三,完成河沿社机整梯田1000亩;第四,通过市委统战部扶持,每户拥有一台小型旋耕机,每社有一台中型旋耕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种植;第五,修建彭湾—河咀、河沿—户家北坡翻水桥两座,解决社与社之间的交通便利;第六,增加电信、移动信号覆盖率,使每家每户都能收看户户通电视,幷能开通宽带上网,电话拥有率达到100%;第七,每户至少两眼水窖,解决人畜饮水问题。
3、远期目标:解决户家北坡21户人异地搬迁,修建新农村。到2020年底,硬化村社道路5公里。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助农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基层基础更加牢固,群众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和谐稳定,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至2020年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9%,与全国基本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规划任务
(一)大力培育发展农村主导产业
1、种植业:(1)旱作农业种植:积极争取市委统战部扶持,使每户有一台小型旋耕机,每社有一台中型旋耕机,大力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力争每年增加100亩,为减少劳力,每户争取资金购臵一台脱粒机(2)地膜洋芋:在各社推广全膜洋芋种植,面积2000亩。
(3)紫花苜蓿种植,为养殖业提供饲草来源。(4)其他粮食作物:种植冬小麦、谷类作物,各种油料2000亩,确保人均1亩口粮田。
2、养殖业:(1)养猪业:现有存栏300头,到2013年底,在全村发展养猪专业户5户以上。到2018年底全村猪存栏达到1000头,达到人均1头猪的目标,人均实现纯收入2000元。(2)肉牛养殖:力争在2013年发展5户5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肉羊养殖:在2013年发展5户3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4)特色养殖:以彭湾小学旧址的獭兔养殖做为带动,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农户发展养兔专业户10户以上。(5)肉杂鸡养殖:发展1000只以上肉鸡养殖户5户。
3、劳务输出: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全村每年输出劳动力250人,创劳务收入500万元。
2011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至2020年,实现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9%。
(二)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道路建设:(1)2015年前为后湾梁顶---窝铺村主干道全部铺沙。(2)2020年前为两座社与社之间翻水桥2座。
2、危房改造:到2015年实现全村无危房目标,彻底告别土坯房。
3、广播通信: 2015年实施光缆进村、宽带入户工程,力争2020年宽带入户率达到40%以上。
4、村部建设:2015年前建成标准化村部1处,装修村址室内,砌外围墙。为村办公室配发办公桌椅、档案柜等村部必要的办公设施。
5、文化设施:2013年为村文化室捐赠书籍300册,到2016年底捐赠书籍1000册以上。
(三)大力改善生态人居环境
1、荒山绿化:引导群众绿化荒山荒沟,2013年荒山荒沟绿化比例达到40%,2015年绿化比例达到80%,2020年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30%。
2、千村万户绿化及村组公路绿化:引导农户在房前屋后、路旁田埂栽植绿化林、防护林等,到2020年植树达到5万株。
3、水利工程:2012年全村人畜饮水完成率达100%,(四)大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健全完善村文化活动室、群众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设立农村专业技术培训中心(室),邀请专业人员,每年至少开展6期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力争使每个劳动力掌握一门专业致富技术或致富信息。
2、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依托村部、学校,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普及国家强农富民政策,积极开展“六进六促到农家”活动,创建“和谐五星”和幸福家庭,支持发展民间文化事
业,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业生产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者。
3、强化节约用水意识,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充分利用行业优势,广泛宣传水法律法规,进一步引导群众自觉维护良好的水事秩序,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引导群众积极投入自身受益的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培育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或用水小组,组织、发动群众投工投劳,让农民群众参与到工程建设、投劳、管护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建设、管理和受益主体,建立行之有效的用水制度,确保工程建得起、管得好,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引导群众积极参加“用水户财产保险”,力争参保率达到100%。
四、主要措施
1、科学规划引导,大力改善村容村貌。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和市、县的有关要求充分论证规划,通过规划引导村庄建设向新型、节能、可持续方向发展。到2013年使联系帮扶的12户贫困户全部完成改厨改厕,达到村容村貌美化,四旁绿化,生活环境整洁温馨。
2、积极争取项目,努力拓宽致富门路。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坚持政策统筹,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加强与扶贫、交通、卫生、教育、林业、农牧等部门的沟通衔接,确保列入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分建设并投入使用。
3、抢抓发展机遇,扎实推进扶贫开发。科学区分扶贫对象和低保对象,着力推进“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逐步形成“生存靠低保、发展靠扶贫”的工作机制和分工布局,分类施策解决贫困问题。特别要
找准国家扶贫、惠民政策与水利工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实施一批涉及民生的惠民工程,充分利用各种项目、政策资源,集中向特困户倾斜叠加。
4、完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社会帮扶。在认真落实县直部门帮扶责任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完善帮扶机制,加大对口帮扶、行业帮扶、干部结对帮扶、一对一帮扶和社会帮扶力度,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领导带头、部门联村、干部联户、社会联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
5、发展公共事业,着力改善民计民生。落实好农村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困难家庭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等各项政策,积极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快本村用水者协会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城乡医疗救助、五保供养、合作医疗、农村低保、新农保等政策落实,确保2015年底在全村实现新农保全覆盖。
6、培养技术人才,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广泛开展普及性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科学化种、养和耕、作水平。严格落实各项补贴和优惠政策,稳定种粮面积,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7、坚持强基提质,全面推进基层组织建设。指导村级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工作制度,大力推进基层村党支部工作创新,选产业型干部,配产业型班子,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落实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计划,加强村社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把村党支部建设成为维护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四篇:板石沟村2012年新农村建设规划范文
2012年板石沟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基本情况
板石沟村位于小虹螺山北麓,山清水秀,全村自然格局良好,民风淳朴,素以盛产大红枣闻名辽西。全村760户,2380口人,现有土地面积1300亩,果园面积6000亩,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1.2亿,人均收入9800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完成了虹螺河的拦河截潜,建了东山小公园,硬化了村内的道路,并实现了村屯的整体绿化,村民80%的房屋进行了翻建,村民过上了比城里人还好的日子。
板石沟村是大枣专业村。全村现有枣林6000亩;年产大枣200万公斤;大枣以核小、肉厚、香甜驰名关内外,并已注册了“板石沟”商标,全村现有枣树保有量20万株,仅这一项就可实现人均收入3361元,户均10526元。2005年板石沟村成立了大枣合作社,“板石沟”牌大枣于去年实现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和统一上市,合作社仅此这一块,为村民增收150万,枣业已成为板石沟村农业发展的龙头。
二、2011年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完成情况:今年以来,板石沟村按照区政府的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着力抓道路建设,截至目前,现完成硬化村内主路3000延米;修边沟4000延长米;整修粉刷残墙断壁1500延长米;栽植绿化树3000株;栽花2万株;安装路灯28盏;建5处垃圾场;建2个两个图书阅览室,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资产,板石沟村在原有板石福利铁合金厂和板石二厂的基础上,2011年大力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引进资金,投资1000万元新建船海公司,不仅解决了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而且村本级收入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1、产业亟待产业化,以大枣为主的种植布局,到今年虽然形成了规模种植。但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主要还是分散经营的原始生产方式,还没有集约化经营。产业化生产水平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还很薄弱;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出售农业初级产品创收,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收受到了限制。
2、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受资金掣肘,目前全村新农村建设还有部分等待建设。
3、精神文明建设还有提高的空间,村民的物质水平在逐渐提高,但是村民们的业余活动还欠丰富,主要还是观看电影和参与本镇的东北秧歌为主,村民自觉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体现“乐在其中”的创建思想,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和提高。
三、规划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六中全会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快农业转型,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板石沟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奋斗目标
力争通过一年的时间,实现全村组组都通自来水,硬化道路到每组,村辖区拦河截潜工程网格化,创建全民信息化工程,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人均收入达到10000元。
3、基本原则
以构建“两型社会”为切入点,坚持生态优先、和谐发展原则。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根据水资源和农田生产能力核定全村承载量和人口居住量。坚持统筹兼顾、远近结合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持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四、规划建设主要内容
(一)产业建设
1、开发房山枣园基地:做强做大大枣产业,大枣生产依托大枣专业合作社,利用荒山资源,采取招商合作机制,投资230万元,开发枣园500亩,新植枣树10000株。
2、蔬菜生产在本村东山地建蔬菜小区,建精品果树基地120亩,以种植反季节水果为主,实现高中低档水果周年供应。
3、合作社大枣深加工:总投资800万元。建厂房500平方米;恒温库一座,1000立方米;大枣深加工生产线一条。
(二)基础设施建设
1、水利设施工程建设,解决水利死角,投资100万元,治理孤家子段2000米虹河治理,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由群众自愿投工投劳,解决了板石沟最后一段河道治理。
2、完成房山枣园基地引水上山水利工程,投资500万,建成辽西板石沟大枣原产品种示范基地。
3、道路硬化工程,2012年硬化虹螺山段道路2公里,投资65万元,完成8000平方米的旅游观光路。另外,计划投资20万,硬化组巷道路700米。
(三)村容村貌建设(村庄建设)
解决进村路灯的安装,启动亮化工程,投资20万,安装路灯50盏,;同时,做好清洁家园工程,绿化周边环境,打造新农村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建设
新建文化广场一个,文化中心2个,搞好新型农家书屋工程,计划投资30万元,满足村民学习、娱乐的需求。依托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加强全村卫生建设,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全村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引导全村村民参加合作医疗。
板石沟村民委员会 2011年11月12日
第五篇:##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
##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
##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2007-12-27 18:23:54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2)绘就发展蓝图共建小康新村—清河镇东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东姜村位于通辽市区东南5公里处,是通辽地区有名的茄子生产专业村。全村有耕地4291亩,总人口328户、1160口人,村党支部有党员23人。在开展“三级联创”活动中,东姜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下,紧紧围绕“五个好”创建标准,以推进小康社会建设为重点,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使东姜村成为了一个初具规模的文明、富裕、和谐的小康新村。2004年,东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4000
元。
一、抓班子、带队伍,为建设小康新村作保障“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这句话很形象地说出了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关键。东姜村全体党员干部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围绕小康村建设中心目标,民主决策,分工负责,上下同心,团结协作,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发挥带头和表率作用,使村党支部真正成了带领广大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坚强战斗堡垒。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地位,需要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各项素质。东姜村党支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制度,努力在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和领导水平上下功夫。我们充分利用全区农村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政策,教育党员干部不断加深对群众的感情,逐步培养起了党员干部奋发向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和作风。我们还经常召开党员干部大会,共同总结办事经验,在工作
实践中锻炼了党员干部。为了加强党员队伍管理,进一步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东姜村党支部在教育引导、落实制度等方面下了真功夫,在全村党员中开展了“比、查、看”活动,即“党员与群众比,查经济发展,看谁更富裕;党员与党员比,查党性观念,看谁更先进”。通过这项活动,让党员从自身上看到不足,让党员们悟出“共产党员”不是荣誉称号、而是一面旗帜的道理,让党员懂得自己的形象就是支部的形象,从而促使党员有效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因此,挂在墙上的制度不再是一种装饰,支部学习制度、村民代表大会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都在具体工作中得到了贯彻落实,做到了财务公开及时、村务秉公办理、干部作风民主;党员也各尽其责,包路、包户、包产业,主动为群众提供服务,工作热情十分高涨。在党员中,从事养殖业的1人,从事种植业的12人,他们成了村里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在茄子嫁接技术试验及推广方
面,党员更是发挥了带头作用。坚强的领导班子,良好的党员队伍,为东姜村的小康新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调结构,促发展,带领村民群众共同致富全面建设小康新村,是我们村两委班子的奋斗目标。为了更快更好的实现这个目标,早日让群众有一个舒适、和谐的生产生活环境,我们很早就在抓集体经济收入、增加群众收入、抓主导产业上下功夫,一点一滴地为建设小康村做准备。东姜村是发展茄子生产的专业村。为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把茄子种植发展成为东姜村的主导产业,我们因势利导,积极动员、引导更多的群众从事茄子生产,使全村茄子种植面积高达2400多亩,种植户达半数以上,目前已经形成了本村特色产品。茄子上市时,达到了左右白音太来市场茄子价格的程度,村民群众在这方面得到了丰厚的收入。全村仅茄子种植业就可创收960万元。为了解决茄子生产不能重茬的技术问题,我们两委班子成员在镇农科站的指
导下,多次前往辽宁等地取经,终于在2002—2003试验野茄子稼接技术取得了成功,使每亩地的产值比普通茄子高出3000—5000元。目前,茄子嫁接面积已经发展到100多亩。这个科技项目在2004年获得了全市科技成果奖。在形成了茄子种植主导产业的同时,我们又抓住全区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大好时机,积极组织动员群众搞奶牛养殖。目前,全村已有奶牛养殖户53户,有奶牛150余头,奶牛业年收入为60万元,并建立了标准化奶站一座。奶牛业已经成为增加群众收入的又一个支柱。另外,还有部分村民发展起了养鸡业,目前形成规模的有3家,养鸡35000只,年收入1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也超过了3万元。
三、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了进一步加大小康新村建设力度,彻底改变村容村貌,美化群众生活环境,村两委班子根据集体经济实力,初步制定了小康村建设“三步走”发展蓝图:第一步,借东姜村至前曹村公路修
建之机,先硬化通村路、村内路;第二步,翻建村部,建文化娱乐广场,增设自来水工程,绿化村内所有道路;第三步,统一群众每家每户的院墙,做到整齐划一,建标准化厕所,并争取上级开发资金,使所有耕地全部用上管灌节水工程。这个规划得到了镇党委的支持,也得到了所有党员、群众的认可。2004年,第一步规划得到了实施,村内所有街道全部硬化;2005年,在镇党委、政府以及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道路绿化、美化及自来水工程、休闲娱乐广场建设,改建了村部,并新增机电井20眼
##村小康示范村建设典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