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小结2
《普通话》课程小结
本学期学院2005级广告与会展班开设了《普通话》课程。该课程总课时数为32课时,其中理论课20课时,实践12课时。
一、教学内容
(一)本课程主要讲解:
1.普通话基本知识;2.普通话的考核方法和评分要点;3.各种生母的发音方法;4.韵母的发音方法;5.朗读作品的方法;6.学习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使用普通话。
(二)开设实践:
1.将在课堂中学到的发音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中;2.参加安徽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并取得二级以上水平。
二、教、学情况分析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不独立设课。教学有部分和实际密切联系的例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灌输学习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要求学生掌握正确发音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课堂上注重与学生互动。
05广告与会展班学生有较好的学习风气,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完成。
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难的是:具体到改正各种发音的错误,发音理论难与实践相结合。
三、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上机测试的考核方式。考核以学生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重点,试题的覆盖面较宽。考核结果:05广告与会展班接近期望值。
四、改进与建议:
1.改进基本理论的讲述方式,并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具体描述。
2.加强基本发音方法的训练,适当增加发音演示,耐心讲授具体思路。
3.对基础差的学生分别采取多关注、多提问、多督促的方法,帮助其提高成绩。
好的教学氛围是教学任务完成得好坏的关键,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认真和重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很重要,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篇:课程小结
姓名:陶浩学号:20114773班级:通信工程1班
《信号与系统》课程小结
在上册课本的学习中,首先涉足并且要掌握的就是信号的分类和有关的运算,其中,信号的运算主要有以下三类:
1.信号的自变量改换:移位、反褶和尺度;
2.信号自身整体运算:幅度比例、微分和积分;
3.两信号之间的运算:相加、相乘、卷积。
然后就是学习的电路系统的代表,LTI(线性时不变系统),既满足叠加原理又具有时不变特性,它可以用单位脉冲响应来表示。单位脉冲响应是输入端为单位冲序列时的系统输出,一般表示为h(n),即
h(n)=T*δ(n)+
LTI系统具有齐次性,叠加性,线性,时不变性,因果性,微分性,积分性等性质。关于线性系统响应的分解:
1.零输入响应与零状态响应;
2.自由响应与强迫响应;
3.瞬态(暂态)响应与稳态响应。
随着学习的深入,紧接而来的就是“信号的处理”,即不仅是在传输之前,还有在传输过程中的削弱信号中的多余内容,滤除噪声和抗干扰处理;或者就是将信号进行相应变换,成为容易分析和识别的形式,便于估计和选择它的特征参量。
而对信号的变换,莫过于是时域和频域的转换,典型就是傅里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傅氏变换将实际过程中难以分析的时域信号转化为更易识别的频域信号,而拉氏变换则是将信号变为复频域信号进行相应分析。无论是傅氏变换还是拉氏变换,都可以把线性时不变系统的时域模型进行变换,经求解再还原为时间函数。从数学角度看,拉氏变换是求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的工具,其优点概述为:
1,求解步骤简化;
2,把积分微分方程转化为代数方程;
3,把有不连续点的函数转为初等函数;
4,建立系统函数概念(时域函数的卷积转化为变换域函数的乘积);
5,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表现系统时域、频域特性。
在下册的学习里,主要就是对信号流图和系统状态变量的学习。
对信号流图,能利用梅森公式[H(s)=Σ(Ρκ*△κ)╱△]把方框图/信号流图求出相应公式并导出系统转移函数。
状态方程列写途径:1,电路图,2,输入-输出方程,3,分解算子表达式。,状态方程的求解:1,拉氏变换;2,矢量微分方程。
注:时域受限=>频域无限
时域无限=>频域受限
第三篇:课程小结[范文模版]
课程小结
课程小结
(一)我们的整个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绪论以及前三章为大的参考框架,在将马哲与非马西哲和中哲的对比中,有意识地概括地但是也是比较全面地讲授了大哲学的三个有机构成部分: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一直有同学问:怎么学哲学?怎么用哲学?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哲学这门学问所关注的是人的生活中最基本或最普遍的内容:存在、认识和选择,而哲学的关注并不是像具体理性学问那样,从某个特别的视角,去解决某个特殊的具体问题。它是通过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的一些规范去把握存在、认识和选择中的最一般的现象、普遍的规律。我们通过一个学期的十几次课的时间去了解和熟悉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那些很抽象同时也是很基本的哲学范畴――终极实在、终极有限性、实在论、认识图式、还原论、辩证法、人性、自然因果律和精神超越性、价值„„
那么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我期待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一,我们能把握一种哲学理性思维的技术,能在认识活动中更为主动。我们面对认识对象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视角上去把握认识对象;当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理论文本或思想见解时,我们一方面可以对其进行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归类,同时我们也可以对其在这些方面的深刻或浅薄,正确或谬误,全面或片面作出判断和评价。二,我们能具有一种价值理性(普世价值)的自觉。对于自己的人生意义、信仰追求、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面临理性判断和选择的需要时,在价值方向上能不再盲从。
我们的教学是把哲学理性探讨的过程或思路完整地展现给大家。我们对任何一个理论问题的论述,都注意到尽可能地做到理性的全面性或不偏激。对于中西哲学各自的长短和高度互补性、对于科学、宗教和大哲学各自的特点和功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的历史贡献与局限、对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作用、对于中国人的天道信仰、甚至对于非普世价值、等等,我们都力求对其进行历史的具体的分析。
由于哲学这门学问本身的特点,因此不会每个同学都能百分之百地理解。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至少在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的同时,能知道,哲学思维,首先是一种自主思维,它以质疑为动力,以积极地达到理性认识为期待。能知道,哲学不但解决思维方法问题,而且解决价值方向问题;不但探讨如何思维才有效,而且探讨如何选择才美善。我们会发现不是只背诵一些教条,只学到一些冷冰冰的规律就算是学到了哲学。哲学更不是可以随便东抹抹西抹抹的万金油,不是用来骗人,用来诡辩,用来糊弄,用来做秀的东西。哲学是一种求道的学问,它是对真理的追求、坚持和应用,它可以给我们明明白白地确定自己的人生意义,认识社会进步的前途,评价和作必要的价值选择时一个理性的参照系。
那么我们学了这门课和不学能表现出哪些不同?
1)具有一种自我超越(人要进步的挑战者永远首先是自己)的精神,或者说追求无限,努力和道融为一体的精神。哲学是教人求道、行道、同道的做人之学,不是教人做某种职业的。哲学可以使人聪慧,使人养成健全的精神,进而可以使人更容易保持身体的健康、得到事业的成功,创造>幸福人生、美丽人生。不止于此,好的哲学可以赋予人自觉地以身载道,堪当天下大任,挽狂澜于即倒的>勇气、智慧和品质。具有这样品质的人,才可能摆脱物抑欲惑,成就伟大人生。
2)具有坚守普世价值并身体力普世价值的意志和胸怀。(A)他知道行道(不是光说不练,也不是只唱高调而不付诸于行动),讲德有德(不是讲一套而信奉另一套)。他不是专事宣传教育别人的喇叭,他是做人的楷模。凡他号召做的,一定是他已经做的。凡他认为别人不应当做的,一定是他自己首先不会做的。他能即凡即圣,在平凡中活出崇高和伟大。(B)他以普世价值为判断事物、选择人生的基准,不以个人一己是非或他所从属的小集团的是非为是非,他有良知,因此是抵制反人道的罪恶和谬论的坚强力量,在价值原则问题上,他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会趋炎附势、阿谀奉承;不会恃强凌弱、以权谋私。
3)深知自己的主体性和有限性。一方面他积极生活、自强不息,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自信:大丈夫活此一生当志存高远、敢作敢当,无悔无愧,因此有一种责任感,能给从事人类和民族进步事业的同时代人以精神的支持;另一方面他有一种自知,而对天地、对父母、对先哲,对养育了我们的民族文化懂得感恩、懂得敬畏、懂得爱戴。他总是处于一种虚心求知,真诚体验,努力理解,不断在知识上人格上成长的状态,因此他对人总是谦和、热情和包容的。
4)具有自觉的哲学思维能力和习惯。看问题,想问题,制订计划、方案时,有清晰的思维逻辑,而不会陷入逻辑的混乱。有价值的自觉。能知微见着,能着眼于现象后的本质,过程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而不会在战略方向上盲然。对社会问题他总能自觉而熟练地做具体地历史地分析,关注大事而不尚空谈,脚踏实地又不失方向,能把握可利用的条件,从现实可能性出发,有效率地将理想变为现实。
这也就是我们在本课开场白中提及的“认真对待生命、生活和世界”的真正内涵。
回顾一下,通过本课程学到了什么?我那朵哲学理性之花开放了吗?开放到什么程度了?
我希望本学期我们大家在一起学习的哲学课程能对同学们将来事业有成、人生幸福,不断地超越自我而达到更高的生命境界有所帮助,能在面对未来人生的无数选择时,不再是完全地茫然,被动。能在我们哲学课的基础上,自己去解决和达成自己的信仰、人生意义、幸福生活甚至美的生活。我期待着十年之后能听到、看到你们的进步和成就,能和我们所有中国人民(包括你们的父母和所有爱你们的人们)一起分享你们的光辉成就!
课程小结
(二)每学期课程结束,都要写一篇课程总结。为了应付差事,都是写几句言不由衷的套话,无外乎教学方法、教学范围、学习风气、考试及作业情况,千篇一律,估计也没人看。但,明知道没人看还要写,缺这项内容不行。就像开会,参加不参加是大问题,去了听不听不是问题,至于讲的对不对,有没有用更没人关心。又好比是一台戏,有唱的,有看的,尽管都几百遍了,唱的心不在焉,看的厌烦透顶,但必须要唱下去,不能散场子。
中国有个怪现象,有些事情是领导一拍脑袋就定下来了,但要取消很难,大家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比如大学生>军训,初衷如何之好,道理如何之大,我也能总结若干条。但实际结果呢?去部队军训收费昂贵,食宿不好解决,干脆请部队的人来,在校园里进行。部队也狮子大张口,要几十万元,更干脆,自己训,不是有不少退伍兵吗,还有保卫处的人。去民政部门买正规服装,还分出级别。当然要参照一定比例申请费用,比部队低点,装个人腰包多舒坦。历年的军训都如此,两周时间里校园内军歌嘹亮,拉动了多方面的消费,起码每人买身军服。
军训,是变了味的军训。课程总结,是根本没有味道的课程总结。
学生也同样,去实习要写>实习报告,工厂概况,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等,凑够篇幅。即便写的非常认真、非常全面、非常正确,充其量是工厂说明书。况且这些东西都是现成的,简单搜集摘抄即可。如果让学生就实习期间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作总结,看到的景物,对工厂的感受,内心的变化等等,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肯定非常生动,但不合格。今年上海美术学员有的学生毕业论文是“大学的人和事”,记录四年学校生活,因与美术无关判定不合格。真实的东西不合格,只能用假的。
课程小结
(三)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下,一个学期的法律诊所的学习结束了。从对法律诊所的一无所知到参与其中,从对法律条文规范意义上的一知半解到具体的实践,从对法庭的盲目崇拜到实战砥砺,„一个学期以来,法律诊所的老师们勤奋严谨的治学、至真至善的品格;同学之间团结和睦的氛围、求实创新的态度给我留下了终生的财富,其中得到的教益无法诉诸于口头,只能求助于笔端,以表达对老师的崇敬和对在法律诊所中学习的同学的由衷的敬佩。
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一门课程所能涵盖的范围。
首先,表现在对于学习的促进上。法律是一门技术,是在实践上不断发扬光大的一门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验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规范本身,这一点是每一个法律人都能理解的观点,因此,以前我始终抱持法条无用论的观点,只是做一些华而不实的所谓理论性的探讨,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把握,这些,在平时的课堂学习中也很难体现出其薄弱之处。但是真正走上法庭以后才知道,理论修养固然重要,如果忽视法条的系统掌握,也是万万不能的。例如在我们接手的贾红海的案件中,我在第一次出庭中,由于对诉讼规范的疏浅,导致了在法庭中的被动,教训是刻骨铭心的。毫不讳言,通过法律诊所的教育使我认识到法条本身的重要性。
其次,表现在协作精神的培养上。谈到这一点,我非常惭愧,因为我发现周围同学之所以案件做的有声有色,原因在于重视了配合的重要性,曹毅他们做的>培训案件,无论是案件材料的收集还是证据资料的整理,尤其是大量的网上证据的查询,无疑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如果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不会取得如此满意的结果,还有其他的案子,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单就我和于海杰做的这个案子而言,小姑娘几次走访当事人,我这个搭档也很难说的清楚,甚至在我一再讽刺和打击之下一如既往,这种负责的态度,令我敬佩,可以说这件案子如果做的还算差强人意的话,是和她这种负责的态度分不开的,如果效果不理想,那完全是由于我的配合不力所致。
再次,是对人格的熏陶上。这一点与刘东华老师和于蓉老师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刘老师学识渊博、推己及人,对事情认真负责;于老师宅心仁厚、与人为善,始终把当事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两位老师的敬业精神,特别是把公益事业作为自己的追求的目标,淡泊名利,可以说是北大法律诊所的两台发动机。这些对于法律诊所中学习的同学们的人格的培养尤其重要,这就是所谓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法律诊所所从事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学习,更可以说是一项事业,一项还没有走上职业法律道路前首先经历的人生品格的洗礼,可以说,在这种阶段上遇到值得效法的老师是幸运的。
第四,在于能力的培养上,俗话说的好:和谁在一起,你将会成为谁。在法律诊所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同学各有其特点,但是只能用“优秀”两个字来概括,其中有睿智如王越端者,有聪明如邹兵建者,有多才如曹毅者,„不胜枚举,各有千秋。当一大帮优秀的人所构成的群体,群策群力所释放出来的巨大能量,是不身临其境很难窥其一斑的。可以说,在法律诊所中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在讨论案件时不经意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在汇报案情时难掩的失望之意,在法庭模拟中“打不破的砂锅”„,对于我来说,总有着新奇,因为,只要留心就会在这一群体中屡有斩获。
单薄的纸张很难尽述法诊的教益,冰冷的键盘无法畅谈半年的感言。就事论事还是谈谈我在贾红海一案中所收到的启发。
贾红海的案子可以说囊括了继承法中主要的问题:首先是老太太霍殿荣老人和贾志朋的共同财产问题,贾家兄妹八人以及霍殿荣老人对贾志朋的遗产的法定继承问题;其次是共有财产的管理问题;继承的时效问题;代位继承问题;转继承问题;遗嘱继承问题„,不一而足,这也反映了在具体做案件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的复杂性,因此,针对此案,颇有些感想:
首先,做任何案件都应当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把困难估计的充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我在做贾红海的案件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其中自我感觉到最欠缺的就是估计严重不足,只是注意法条的搜集,忽视了法律实务中的变数。例如:对于对方当事人让证人出庭的问题就没有认识到,只是凭想象认为证人出庭的概率很低,就想当然的认为对方当事人的证人很难在法庭上出现,因而忽视了本案的特殊性,以至于当对方当事人的证人出现在法庭上以后竟然不知所措,乱了阵脚。这一方面是经验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粗心大意对庭审带来的损失是不可弥补的。如果当时对各种细节充分估计,各种资料做全做好,最起码对对方证人的底细有所了解,哪怕对法律事务所得性质有所了解的话,可能在庭审中就会是另一番天地了。
其次,在做案件的过程中切忌盲目乐观。在贾红海的案件中,乐观的情绪是渗透在整个案件准备过程中的,当时,通过对案件情况的分析,然后准备法条,认为无论是具体的案件情况还是掌握的证据,无论是理论还是规范,都对对方当事人不利,应当是准备的过程就是打赢官司的过程,这种自以为是的思想导致的是当出现异常情况是往往坠入失望的深渊,以至于影响法庭审理中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对整个案件办理过程的质量和法庭判决结果。在此情况下还容易产生推脱责任、异常表现以及情绪化的倾向,把在法庭中的失利归诸为法庭不公、当事人的不配合等,最终对整个案件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要对当事人有清醒的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是为当事人服务的这一最基本的要求。在贾红海一案中,由于贾红海的特殊情况,开始的时候即有一种抵触情绪,所以在做案件过程中,始终把贾红海的人品作为自己对准备工作不细致落实的理由。以至于贾红海说在庭审前告诉我,他已经把全部的积蓄都捐给了地震灾区时,我竟然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平白多了一道压力。
总而言之,在半年的法律诊所课堂中的学习,使我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毫不夸张的说:我的法律职业生涯是从北大法律诊所开始的。
第四篇:建筑设备课程小结
建筑设备课程小结
一、课程的定位研究日程
1.1、《建筑设备工程》是我院建筑工程技术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技术课程,也是我院2009年的精品课程,课程开设在我院已有十年的历史。(1)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
主要是培养建设行业现场施工和管理人员,建筑行业的“五大员”。他们的工作并不涉及建筑设备工程的安装施工与工程管理。
故课程教学侧重于掌握设备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施工与设备各工种协调问题等内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行动领域将是:识读建筑主体工程的结构施工图、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组织、安排、实施建筑主体的施工,并要能识读相关建筑设备工程的施工图纸,为建筑设备工程的开展提供服务,并配合其他各方面的工作。1.2、本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课程。
通过对本课程的实训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养成性训练,督促学生严格执行国家现行的相关规范、行业标准、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意识和严谨细致,认真务实的职业精神;并通过对学生严格考勤,任务分配,成果点评等形式,仿真职业环境,培养其敬业精神;通过完成综合性实训项目,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从而强化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其综合能力。
在设计的实训项目中,既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内容,又有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部分,还有外出接触社会的部分,逐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培养其与人沟通的能力。1.3、前导后续课程的衔接及作用
是建筑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对于高职教育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本课程所需的前续课程基础是建筑识图能力、建筑构造基础知识以及对建筑功能的理解。主干专业课,开设在第三学期。
先修课程:建筑识图、建筑构造基础知识、建筑工程测量。本课程的后继服务范围:
其一是建筑、装饰、和电气工程专业在设计中各专业协调功能;
其二是为建筑施工、装饰施工、电气施工和监理的施工现场管理提供各工种配合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其三是为建筑造价专业提供工程量计算时,设备专业识图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内容 2.1教学内容的选取
1、针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作任务选取教学内容
由于对施工现场对各工种协调配套等有一定的要求,要求会看设备施工图和处理现场各专业间的相互关系,所以在教学组织围绕施工图识读后,结合建筑结构的预留孔洞、套管预理,工种配套以及施工质量等等。在识图报告的编制和考试中也强调了相应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明了现场施工各工程配套的注意事项。
2、适应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 重新对该课程三专业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提取上述分析中的必要知识点和技能点,划分其重要程度,并围绕它们进行了补充和删减。把教材的地位降为学习、培养知识点和技能点时的文字讲义。
先学“水电”,再学“暖”。以应用性为目的。着力体现职业岗位需要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做什么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
3、按照可持续发展设置课程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不仅满足学生基本施工专业协调能力,使学生有“经验”,还有“策略”,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怎样做更好”,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针对该专业对本课程最需要掌握的内容—识图,使用较为典型的实际工程案例的建筑设备施工图纸,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2.2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真实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实训为手段。分解成3个单元。
全课程共计46学时,课堂教学36学时,课内实践10学时。具体分配如下:讲授36学时、实训10学时。0901/58人;N102/N203;0902/56人;N206/N205;0903/57人;N304/N1013、实践性教学
本实践教学主要是是校内实践教学,在建项目和已完工项目,时间根据现场条件灵活安排。2.3教学内容的具体表达形式
1、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马铁椿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编教材:课题组教师范一鸣参编教材:合工大出版社
2、配套实训资料。编写配套的实训项目单、任务书。并将国家验收规范、图集等形成补充材料。
3、相关教学资料:图书馆、专业图书资料室、教学录像。
4、课程网站。基本建成。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目前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偏低,文科生约有三分之一,而现在教材内容比较综合,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现状,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用简单易懂的方法教学生,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并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工程中。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取以传统的教学方法为主,现代教育技术为辅的有机结合方式。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经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发展总结,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教师的口头讲授以及板书形式久为学生熟悉并相对易于接受,具有较明显的亲和力,所以在教学中仍有必要继续运用并加以不断改进提高。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方法的加入,则有助于提高传统教学方法的效率和效果。
其一,根建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不拘一格,实事求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状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其二,更新教学理念,拓宽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讲课的艺术。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教学质量的好坏,2 往往取决于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师讲课的艺术。对此,经常研究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和各种现代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其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如果忽视了这种情况,让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对教学实际上是很不利的。基于这种认识,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
四、教学环境 4.1.实践性教学环境:
这几年利用校园建筑大发展时期,本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在校内进行。内容分三个方面:
一、教师向学生贯彻考察内容、考察目的,布置考察任务;
二、学生实地参观考察;三,考察结束后,学生向老师提交实践教学考察报告并计入学习成绩。实践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监理知识、增强专业兴趣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2.教学环境
采用多媒体教学和黑板讲解相结合。目前本人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教学参考资料电子版基本形成,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补充或调整,适时而又适用。通过QQ和电子信箱等便捷途径,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必将较之以往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五、考试分析
5.1.试卷难度分析:
试卷整体难度适中,并主要考核建筑设备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等内容,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内容和知识点的考核。
按照难、中、易来划分,各类题目所占分数比例大致为1:3:1。5.2.学生错误率较高的知识点分布及原因:
主要集中在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分析原因主要是这些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知识点多。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不够,理解不深。该班人数较多,理科生基础不太好,学习主动性不太强,高分较少。
5.3.改进措施和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式,突出重点、难点内容。
2、适当增加习题课、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加强实践教学。
第五篇:日本史课程小结
日本史课程小结
班级:16级信息与计算科学班
姓名:郭昌音
学号:201625503029
一、选修日本史的原因
首先,我从初中开始便对历史这门学科很感兴趣,每次上历史课时,历史老师总是以讲故事的方式跟我们讲授历史。这些历史故事听来,或有趣,或反思,或悲痛,它们或多或少都能够启发我们的一些思考,发散我们的思维。这些,都使我对历史这门学科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其次,至于为什么选择选修日本的历史,其实本来是想选修中国古代史,当由于学分不够等等一些因素未能如愿。然后就看到日本史,由于本来我对日本这个神奇的国家也是怀有极高的兴趣,它的崛起和它的陡然失落都使我们惊叹不已。最后还有一个原因自然是为了填充没课的时间和修学分了。以上三点就是我这学期选修日本史的原因。
二、课程收获
这学期的日本史课程上课安排是一周一次课,陈庆发老师上课。有些遗憾的是我在第一节课由于迎新活动只能让同学代我上课而未能前来上课,之后我便每节课都有来上课,虽然不敢说每节课都百分百在认真听,但基本还是都有认真听的。
老师上课的模式基本很固定,就是上课开始一段时间老师大概讲一下本次课的内容和待会我们看片子重点要看的地方。之后大部分时间老师便让我们安静认真地看片子,偶尔老师也可能会暂停一下然后跟我们讲述或解释一下片子里的东西,提点之后又开始播放片子。然后到离下课大概还有五六分钟时老师在大概概括一下刚刚我们看过的片子的内容,发表一下自己的态度和理解,告诉我们应该以怎样看待这部作品。
老师上课基本是按照日本国家的发展顺序来展开讲解的。开始我很有印象的是日本这个国家天皇的来历,日本民族深信自己是神的后代,天皇更是神仙的存在。这显得非常戏剧性,而同时体现当时的日本民族的落后与无知。之后我记得老师放过黑泽明的一部作品《七武士》,这部片子让我们很真实地看到当时日本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和无奈,也让我们看到武士阶层光鲜背后的悲惨和空虚。记得当时我上完那节课后便兴致大发地去图书馆借了一本《武士道》来看,可惜的是借来之后我并没怎么看,只大概翻了一下子前面几页,大概讲的就是武士道的精神及来由。话说回来,武士道精神对日本民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武士道,是要求或教导武士们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是基于伦理体系的不成文的规章,对实际行动颇具约束力,是书写在武士们心灵中的一部法典。在幕府时代,日本封建社会统治达到顶峰,那时的他们同之后的中国清王朝一般闭关锁国,自大而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封建社会的崩塌和民族危机的到来。
之后,日本进行了一场对日本民族影响巨大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这场运动,结束了弊病不断的幕府统治,使日本摆脱民族危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迅速使日本进入资本主义时期。这一运动的成功让我们明白善于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应及时发现自己的缺陷与不足,并向优秀看齐,择其善而从之。然而,这次相对成功的改革运动也使日本民族膨胀起来,他们开始傲视全球,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也同时使他们认识到自己领土资源的不足,于是,日本进入帝国主义时期并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更是发动中国东北战事和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军国主义强霸一时。疯狂的自大加上战争的惨无人道也导致了日本的彻底战败。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无论何时,自大和骄傲都将导致失败,凶残和野蛮必将受到制裁,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战后的日本经历了美国占领时期,麦克阿瑟将军一度想将日本同化为美国的附庸,日本面临国家存亡的空前大危机,最终虽成功度过危机,却也使日本经历了一段屈辱的被统治阶段。之后日本开始进入独立自主时期,经过一段时期是的复苏与起步,日本经济全面恢复,并迅速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大踏步走向经济大国的行列,其强大更是直逼美国。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善于抓住机遇,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唯有这样,方能够提升自身并跻身前列。
三、对日本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实话说,本人作为一个完全的理科生,要谈论日本史这种纯文科课程的教学模式的优劣实属不该,可既又这一项,那我便略陈鄙见。首先,我觉得老师上课播的那些片子可以找些稍微剪短一些的,或是截取跟课堂内容相关度高又不影响大致内容的片段,抑或选一部很有代表性的影视作品,可以分几次课播,不过一定要播完,这样一来,老师在课堂上能讲的时间将变得更多,这既有利于老师的更全面的讲解,也更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明白片子里和本次课的内容。其次,老师的课程讲授应该在系统一些,这样才显得更具连贯性,不会让人感觉那么分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再有,虽然这是一门选修课,我觉得老师也可以适当布置给学生们一些课外作业,哪怕是看一本更课程有关的课外读物,或是关于那个历史事件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些都是可以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课程的进一步熟悉和巩固,对课程的学习也是相当有利的。最后,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点,我希望老师增加课堂上讲解的时间,包括讲述课内和课外的知识,也可以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每次老师讲这些,我都有认真在听,也觉得老师好多地方讲的也特别有道理,可以让人学到很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