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科学上册 馒头发霉了教案1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馒头发霉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
3.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
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
5.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1
课堂小结:
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
2.保持干燥。
3.高温灭杀。
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
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
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
(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五)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利用显微镜观察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指导霉菌也使微生物的一种。
、知道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地作用。
6、知道发霉的原因,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容易发霉。
难点:设计有控制变量地探究性实验。
教学环节:
一、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了解到霉有颜色差异。
1、出示发霉的馒头,请学生观察。
2、请学生借住放大镜进行观察。
二、用显微镜观察,认识到霉有形状差异。
3、分发显微镜,要求仔细观察,用图画画下所看到的霉菌样子。
4、师给于肯定,提出质疑:这些霉菌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产生呢?根据是什么?
三、探讨发霉的条。设计实验进行研究。、让学生做出预测,请各小组根据自己的预测设计实验。比一比
第三篇:六年级科学上册-馒头发霉了教案1-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显微镜下的世界
第3课 馒头发霉了
宁国市港口镇中心小学 杨辉胜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霉,并能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霉的样子; 2.能够设计对比实验,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科学知识
1、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2、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奥秘的欲望。2.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2.难点: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
三、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对霉菌已有比较感性的认识,对本课的所要探究的问题会充满兴趣,有利于本课的组织教学。但是,凭借已有的经验对霉菌产生的条件进行假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在课外做对比实验,人会是他们的困难之处。
四、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水果、放大镜、显微镜、抹布、切片、图片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图片引出话题:
通过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在我们的生活中见过没有?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先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所见到的霉形状。再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用文字和画在活动记录纸上描述显微镜下霉的形状和特征。(做好巡视和辅导)3.学生汇报、小结:
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4.讨论霉菌有生命吗?怎样证明呢?(从无到有,从少到多)5.讨论: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探究馒头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其他物体发霉的条件和馒头发霉一样吗? 6.讨论:
教材第9页表,你认为除了表中列出的实验条件外,还有哪些组合方式。请补写在表格的下方。课堂小结:
霉是什么?它有生命吗?物体发霉的条件有哪些?
作业:每小组选择一个组合条件做物体发霉的实验。写好实验报告。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霉是不是就会在食品上发生?在其他物品上会发生吗? 2.霉发生的条件有哪些?
3.交流,根据实验说明霉发生的条件和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有关。
(二)根据发霉的条件说明应该怎样防止发霉 1.隔绝空气。2.保持干燥。3.高温灭杀。4.低温保存。
(三)教师辅导学生学习霉的功过。1.可以用霉制止食品。2.制作药品 3.霉菌会使物品损坏 4.霉变食品会危害人体健康。(四)学习科学家发明青霉素的故事。(五)小结:
应该怎样防止有害的霉发生?应该创造什么条件让有益的霉发生。
2016-9 3
第四篇:《馒头发霉了》教案
3.馒头发霉了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 【教学目标】
1.认识食品、物品发霉的条件,认识霉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认识真菌。2.了解防止食物、物品发霉的方法
3.能提出科学探究的大致思路,能涉及对比实验,能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能善于与他人交换意见。
4.体会与人合作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意见,乐于用学到的只是改善生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
教学难点:在模仿操作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研究物体发霉条件的研究。【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 有关霉的资料、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霉的相关知识及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讲述:(出示一发霉的馒头)前一天,老师把吃剩的馒头放在塑料袋中,可才一天的功夫,馒头就这样了。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提出问题:你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馒头上生的霉?是什么形状?都有哪些颜色?想不想看看?
2.学生分组观察馒头上生的霉。老师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发霉的馒头或煎饼,以供学生们分组观察。
3.看看你有什么发现。教师观察指导,学生观察的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摸、捏,用放大镜观察等。
4.提出问题: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根据学生的观察发现,在汇报交流中随机进行。活动一: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预设1.你看见的霉是什么样的? 1.学生观察回答
(1)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2)毛茸茸的。(3)捏上去有点滑或粘。······ 2.小结
馒头上的霉颜色不一样,毛茸茸的,捏上去有点滑或粘等等。预设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品发霉? 1.学生举例。
炊饼 桔子、苹果、香蕉等 2.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预设3.馒头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 1.学生交流讨论
2.小结: 大家认为馒头在潮湿温暖的环境里容易发霉。预设4.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1.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组装。
提出问题:把组装好的实验装置放到怎样的环境里呢?学生交流。小结。
2.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猜想。学生交流,小结。
3.播放教师作的实验过程的视频,学生观看。可严格按照实验顺序进行实验,做好记录。(1)以上是做“馒头发霉”实验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设计出两组对比实验,学生应知道对比实验的条件:所有条件中只有一个条件是不同的,这也是锻炼学生设计实验能力的有效过程。
(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启发、引导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进行自行设计,(4)记录单也要在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中产生,千万不可当实验设计结束再呈现实验记录单,因为它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
(5)本实验结果在当堂课上不能显现,课堂上只能完成实验设计及实验过程的描述,实验结果要在下一节课中进行展示。所以,作为一课时的内容,老师只有将自己完成的实验的后半部分以视频的形式展示。预设5.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 ?
1.学生交流 2.小结:
影响食物发霉的原因:温度、水分、空气。活动二:霉是什么?
预设6.很多物品都容易生霉,霉是什么呢? 1.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教材第8页下方资料,或老师利用课件展示此内容。2.小结:霉属于真菌。真菌既不属于植物叶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预设7.霉的种类有哪一些? 1.学生交流 2.小结:
真菌的种类很多:霉菌、酵母、蘑菇等都属于真菌。自由活动三:真菌的两面性。
预设8.真菌对人类来说有哪些害处?有哪些好处? 1.学生交流。
2.播放课件:展示真菌的作用。
真菌的用处生活中到处都有,学生知道但说不明白,利用图片展示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材中只是展示了真菌对人们的益处,未展示其带来的害处:如脚气病等,课件中增加真菌带来的害处,能增强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真菌。
3.小结:虽然有些真菌能使人或动物患病,但也有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拓展活动:
预设9.如何防止食物或食品发霉?调查家长在生活中常采用的方法,与大家分享,也可亲自实践。
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1.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2.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3.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4.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5.使用冰箱。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认识物品发霉的原因有了哪些方面的理解?让学生采取边画边说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2.教师总结概括。
经过同学们的反复观察,我们发现物品发霉的原因有温度、水分、空气。还有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进行科学研究主要目的就是更好的服务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哪些食物与物品发霉?物品发霉的原因有哪些?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有哪些? 生说后展示:食品在生活中发霉过程及人们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
2.我们生活中见许多真菌对人类是有益的,如青霉素、发酵的酵母菌等。
3、课下通过多种方式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写一份倡议书。【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两点。
(1)教学的目的性。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科学能力及科学习惯的培养。我把这课划分为三个小活动:研究食物发霉的原因、霉的种类、防止霉。在实验过程中反复训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做科学”。
(2)探究活动的科学性。我在这一节课的教学始终,着重对实验前方案的设计环节进行细致地处理。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好方案,要求每个人都要知道怎么做。只有这样,探究活动才可能顺利开展。
2.使用建议。学具的选择不一定按教案准备,可因地制宜,但要丰富多样典型。
3.需破解的问题。本课可否这样教学: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直接让学生陈述、介绍对食物发霉的认识。
第五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馒头发霉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霉是一种微生物,了解其形状、颜色及其作用和危
害;知道霉产生的条件,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工具观察霉,并通过图画、文字、语言等描述
霉的样子
能够设计对比实验,研究霉产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的欲望
在科学实验中勇于克服困难,善始善终
二、教学过程
(一)通过图片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霉的图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2.交流:你带来了什么发霉的物品? 3.讨论:关于霉,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二)学生观察霉的样子
1.讲述:请大家仔细观察带来的发霉的物品(馒头、橘子等),看一看,物品的霉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并完成导学案课前探究表格部分。
2.学生观察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非常小,用眼睛很难直
接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所以叫它微生物。霉的种类很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絮状等。
(三)指导学生阅读资料
1.谈话: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此,你了解些什么呢? 2.学生交流对霉的已有认识。
3.学生阅读教材资料——《霉的功与过》。
4.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霉的其他资料,让学生明白霉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对人类有贡献也有危害。
(四)探究霉的生长条件 1.大胆进行假设。
(1)提问:你们知道在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请大家根据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再请各个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2.设计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想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先请各小组根据导学案课内探究的表格设计几个对比实验。(2)学生设计对比实验,要求把设计意图写下来。(3)小组派代表利用实物投影仪汇报交流。
(4)小结:在我们假设的条件中,选择一个进行研究,在改变这个条件的同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
3.小组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实验。
4.学生按照设计方案课外进行对比实验。
(五)汇报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的结果 1.各小组简要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
2.分析实验结果,发现规律:食物或其他物品在温暖和潮湿的条件下最容易发霉。
(六)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一些方法 1.提问:你们还见过哪些食物或物品会发霉?
2.启发谈话:发霉给我们人类带来许多不便,我们可以怎样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呢?
3.看教材,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七)拓展延伸
1.课外实验:学生继续研究霉产生的其他条件。2.进一步探究防止食物或物品发霉的方法。板书设计
3、馒头发霉了
霉的生长条件: 温度、阳光、湿度
温暖、潮湿
《馒头发霉了》评课记录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培养是科学课程标准赋予的一项基本要求。宿宁宁老师执教的《馒头发霉了》一课时,能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教师的“引”,让思维点燃。
疑问是激起学生进行思维的原始动力。宿老师在导入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思维的动力,为本节课确立了探究的主题。我们强调在让学生“动手”的同时更要让学生“动脑”,最终内化成一种固有的知识和技能。
二、科学表述,让思维开花。
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通过语言表述出来的。准确科学的语言表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发展。
宿老师在课上十分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述。并且实验时,注重事实证据,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注重情感目标的培养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有序的导、学生积极的参与、体验、合作、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具有主动、负责、开拓、创新的个性特征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态度,树立将科学转化为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都得到成功的体验,充分体现了全面育人的新课标精神。
《馒头发霉了》教学反思
发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食物或其他物品发霉的例子经常可见。霉是什么?为什么会发霉?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霉一定是有害的吗?这都是学生非常感兴趣且乐于探究的问题。本课的探究活动从日常生活中发霉的现象开始,观察霉、探究霉的生长条件,研讨怎样防霉,了解霉的功与过,加深学生对霉的认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环节的处理:
第一,观察霉,认识霉有不同的形态。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在什么地方见过霉,让学生尽可能在回忆中发现容易发霉的季节、气温、环境等因素,以便学生在后面设计发霉的实验中调用这些已有经验。接着,我指导学生观察发霉的物品,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最后用显微镜观察,让学生在逐次观察中不断加深对霉的认识。
第二,设计并进行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回想一些物品发霉的事例及其环境条件,推测出物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为了判定霉是否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生长,我引导学生找出与之相反的条件,并对这四种条件进行组合。(3)根据四种条件组合,确定对比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条件相同,另一个条件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对比实验。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在每一组对比实验中,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分别是什么,以便控制实验的变量。
第三,在“霉的功与过”的教学中,我首先介绍人们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霉给人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我注重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霉,渗透辨证思想,并及时指出在没有青霉素之前,很多疾病无法治疗,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青霉素发现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