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丰县集中学习培训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和统计报表的规定
新丰县集中学习培训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
径和统计报表的规定
发布时间:2011-06-20 11:33:19 作者:潘晓舟 【点击数: 31 次】【打印此页】【关闭窗口】【纠错】近日,新丰县邀请韶关市人口计生局统计科方志明科长到该县进行培训学习,这次主要培训学习关于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和统计报表的规定,参加培训的人员有各镇(街)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统计员及局干部共六十多人。
据悉,为更好的贯彻落实《关于按新口径做好统计报表工作的通知》(粤人口计生发规信〔2011〕5号)文件精神,方志明科长系统的为大家培训学习并提出几点要求:
一、认识新口径和统计报表,确保网络畅通;
二、完善部门信息的采集;
三、掌握外出人口的主要信息;
四、要更加重视信息反馈。使大家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新口径的主要内容。最后,人口计生局罗哲营局长要求各镇(街):
一、要充分认识调整和规范统计口径及报表的重大意义;
二、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
三、要确实做好新旧口径转换衔接工作;
四、要对现行统计口径和统计报表进行梳理、调整和规范。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数据的准确和及时,确保人口计生信息系统改造升级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二篇: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与统计报表的规定
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与统计报表的规定
为进一步明确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重点,强化统计业务管理,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促使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计生工作科学决策提供客观、真实数据,根据《统计法》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令第2号)的有关规定,结合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一、统计原则
(一)人口数字档案唯一性原则
确保建立的全员人口数据库人口个案数字档案具有唯一性。全员人口数据库的入库对象为本省户籍人口和外省籍流动人口。本省户籍人口全员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由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以下简称户籍地)负责建立,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以下简称现居住地)负责对本省户籍人口个案数字档案进行补充完善和更新。外省籍流动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由现居住地负责建立。确保入库对象的人口数字档案资料不重、不漏。
(二)统计属地唯一性原则
确保各类统计对象的统计属地具有唯一性。本省户籍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由户籍地统计上报;外省籍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情况由现居住地统计上报。现居住地还应统计上报省内流动人口在当地的生育、节育及其它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情况。
(三)统计责任与服务管理责任适当分开的原则 坚持统计责任与服务管理责任适当分开的原则。本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以现居住地为主,统计则以户籍地为主。现居住地也要按规定将当地流动人口统计上报。流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还要作为常住人口统计上报。
二、统计区域
(一)以县(市、区,以下简称县)级行政区域为界作为统计区域。省内户籍人口在县内流动,视为县内户籍人口的人户分离对象,不作为流动人口。
(二)同一地级以上市的市辖区之间视为同一行政区域。省内户籍人口在同一地级市辖区跨区居住的仍视为当地户籍人口,不作为流动人口。
(三)东莞市和中山市视同为县级统计区域。本文所称“本地”均指上述统计区域。
三、统计对象
按对象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相互对应关系及居住时间将全省统计工作对象区分为户籍人口、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三种类型,具体如下:
(一)户籍人口
1、指本省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本地公安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包括: 户口在本地,常住在本地的人。‚户口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
ƒ户口待定人员,包括手持户口迁移证、退伍证、转业证、劳改劳教释放证及在任何地方都未办理户籍登记手续而常住本地的人口。
2、全员人口个案数字档案(简称个人卡)由本省户籍地建立;全员人口夫妻数字档案(简称夫妻卡)按下列要求建立: 夫妻中女方为本省户籍,由女方户籍地建立; ‚夫妻中女方为外省户籍,由本省男方户籍地建立。
(二)流动人口
1、根据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流动人口是指离开户籍所在地县、县级市或者市辖区,以工作、生活为目的异地居住的人员。但是,下列人员除外:
因出差、就医、上学旅游、探亲、访友等事由异地居住、预期将返回户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员;
‚在直辖市、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区与区之间异地居住的人员。
2、按流动空间划分的统计类型如下:
“省外流动人口”,是指户籍登记地在省外,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离开其户籍登记地到本省内居住的人员。
‚“省内跨县(市)流动人口”,是指本省户籍人口因工作或生活等原因跨县(市)居住的人员。
3、按流动时间划分的统计类型如下: 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在本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
4、外省籍流动人口的个人卡由其现居住地建立;外省籍流动人口的夫妻卡由女方现居住地建立。
(三)常住人口
1、在本地有长期居住趋势(半年以上)的人口。包括: 常住在本地,户口在本地的人。‚常住在本地,户口待定的人。
ƒ户口不在本地,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
④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地级市辖区跨区居住的,视同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⑤本省婚嫁人口户口未随迁的,女方在男方(或男方在女方)户籍地长期居住,不作为流动人口,视同为现居住地常住人口。
2、常住人口的统计规则如下:
户籍地与居住地在同一村(居)委会的,由户籍地统计。
‚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县内跨村(居)委会居住的,由现居住地统计。ƒ本省户籍人口在同一市辖内跨区居住的,由现居住地统计。
④本省婚嫁人口户口未随迁的,女方在男方(或男方在女方)户籍地长期居住,由现居住地统计。
⑤常住在本地,户籍待定的人,由现居住地统计。
⑥户籍不在本地,在现居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由现居住地统计。⑦离开户籍地所在县半年以上的户籍人口,户籍地不作常住人口统计。
(四)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的现役军人以及其它保密单位内的有关人员不作为以上三类人员统计。
四、统计和统计要求
(一)统计
1、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按自然统计,即每年1月1日0时至本年12月31日24时为一个统计。其中半年报表统计时限为每年1月1日0时至本年6月30日24时;月报表统计时限为统计内每一个自然月。
2、国家人口计生委统计一报表为跨统计,具体为上年10月1日0时至本年9月30日24时为一个统计。其中半年报表统计时限为上年10月1日0时至本年3月31日24时。
(二)统计要求
1、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每月初采集汇总本辖区内育龄妇女的婚嫁、怀孕、生育、节育等和人口及户籍变动情况,及时填写月信息变更报告单,有条件的同时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没有条件的须在每月3日前上报乡镇(街道)人口计生办录入,本级不出报表。
2、乡镇(街道),负责审核下级上报的个案信息。信息系统生成的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5日前上报县级人口计生局。
3、县级,每年的5月15日和11月15日前将当国统表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Padis系统;于每年的1月7日将系统生成的统计报表上报市级人口计生局。
4、地级以上市,统计报表于次年1月10日前上报省人口计生委。
五、统计报表
(一)报表类型
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分为ABC三大类,A类按户籍人口口径统计,B类按流动人口口径统计,C类按常住人口口径统计,并在表名处标注A、B、C类型。每类报表只须上报全年报表,月报表及半年报表各地自行保管。国统表1、2按常住人口统计,须上报半年报及全年报表。
1、A类报表细分为A1表和A2表,A1表统计全部户籍人口,A2表统计户籍在本地,但外出半年以上的人口。
2、B类报表细分为B1表和B2表,B1表统计流入居住一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B2统计流入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二)报表格式
1、月报表
201×年1月至201×年×月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1表)。
2、(半)全年报表
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人口自然变动及女性初婚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2表)。
‚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已婚育龄夫妇节育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3表)。
ƒ201×年1月至201×年(6)12月分孩次落实节育措施情况统计表(省计育统4表)。
3、国统表
国统表分半年报及全年报,由县级直报国家Padis平台,具体如下: 201×人口与出生情况(国人口统1表)。‚201×节育情况(国人口统2表)。
六、填报单位及数据来源
(一)起始填报单位为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县级及以上人口计生局逐级汇总、上报,直至国家人口计生委。
(二)乡镇(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填报的数据来源于其所管辖的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和有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日常服务管理工作中获取的人口相关信息;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
(三)县级以上人口计生局所填报表的数据,来源于下一级人口计生局(办)上报的报表数据。
(四)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报表数据包括省级汇总数据、分市数据、分县数据。
七、统计指标
(一)出生人数,统计期内所有统计对象所生育的活产婴儿的总数。出生胎儿只要脱离母体时有过呼吸、心脏跳动、脐带搏动或随意肌收缩等任何一种生命现象的均列入出生人数统计。
1、户籍人口统计如下: 已入户的由户籍地统计。‚未入户的由女方(随母)统计。
ƒ对于原未入户而之后入户的以及户籍发生迁移的,由入户或迁入地在下月改由现户籍地统计上报。其中:
(1)国统表的统计:跨统计发生变动(即9月份才发生变动)的不再改报。
(2)省报表的统计:跨统计发生变动(即12月份才发生变动)的不再改报。④本发现的确属往年出生漏报(含收养、抱养、送养及前配偶子女),由户籍地计入当年出生并统计上报。
2、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出生统计上报后本内将不再改由其它地方统计上报。其往年出生漏报直接录入全员人口信息系统,不作为当年出生统计。
(二)出生孩次,指婴儿出生时在其家庭所有现存孩子(含收养、抱养、送养及前配偶的子女)中依年龄大小的排列顺序。具体如下:
1、第一胎为双胞胎的,统计一孩、二孩各一人,其它胎次依次类推。
2、对户籍人口往年出生漏报、错报且在本统计发现的,录入信息系统时按实际的孩次录入,但统计时按已报孩子数累加孩次补报。
3、再婚夫妇生育子女的孩次,与男方和女方再婚前所生育子女数合并计算。
4、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生育、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生育的子女,与男方和女方家庭现存子女数合计计算,若男方无法查证的,按女方家庭现存子女数统计。
5、收养子女的孩次与收养人家庭现存子女数合计计算。
6、已经上报的子女死亡的,其孩次随之取消,后面的孩次依次前移。
(三)政策内外出生
1、办理合法结婚登记手续的夫妻,生育的第一胎子女统计为政策内出生。未办理合法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第一胎子女,在六十日内仍未补办结婚登记的,统计为政策外出生。
2、符合《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有关可再生育一胎子女的政策规定,并经当地人口计生部门批准而生育的子女,统计为政策内出生。不符合再生育条件,或者虽然符合再生育条件,但未经批准怀孕,生育时仍未补办审批手续的,其子女统计为政策外出生。
3、按规定办理了合法收养手续收养的小孩,作政策内统计,否则作政策外统计。
4、外省籍流动人口生育子女的政策属性按其户籍所在地省(市、区)《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的生育政策确定。
(四)死亡人数,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
(五)女性初婚人数,指女性初次登记结婚的人数,由女方户籍地统计。女性初婚人数包括早婚(指早于20周岁)及晚婚(指晚于23周岁)。
(六)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指已婚且年龄在15至49周岁的妇女人数之和,含离婚、丧偶、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生育(含收养等)的妇女。
(七)本期计划生育手术,指统计期内所有统计对象施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的例数(往年手术漏报录入系统但不再统计)。
1、男结扎,指输精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
2、女结扎,指输卵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其中全宫切除和双侧卵巢切除统计为女结扎。
3、放环,指放置宫内节育器。
4、皮下埋植,指将“皮下埋植剂”植于皮下,通过缓慢释放孕激素而达到避孕。
5、补救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政策外怀孕的人流引产。其它情况的人流引产信息必须录入信息系统,但不统计上报。
6、取环,与放环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不需要宫内节育环的情况下将其取出的手术。
(八)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指统计时点已经采取各种有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有配偶的育龄夫妇对数。节育措施包括男结扎、女结扎、放环、皮下埋植、口服(注射)避孕药、避孕套和外用药。对落实避孕措施夫妇只计算一方,同时采取几种避孕措施的,只统计一种,并以近期(长效措施)为准。
(九)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本期人数,指统计期内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期末人数,指统计时点已婚育龄妇女子女未超过14周岁的持有效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该两类指标由女方户籍地统计。
(十)分孩次已婚育龄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现有已婚育龄夫妇按家庭现存子女数确定的对数(不含离婚、丧偶等)。其中“无孩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该家庭没有子女的已婚育龄妇女对数;“一孩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现存一个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妇对数;“二孩夫妇人数”是指统计时点现存二个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妇对数;以此类推。
八、特殊统计
1、跨省婚嫁
①男方为本省户籍而女方为外省户籍的,将女方视为本省户籍人口,并由男方户籍地统计。②女方为本省户籍人口而男方为外省户籍的,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
2、涉外统计
①夫妻双方均为本省户籍,按政策规定不能再生育的,在境外生育并带回内地入户的,按政策外出生统计,其孩次按现家庭现存子女累计统计。②夫妻一方为本省户籍,另一方为境外的,按政策规定不能再生育但生育后在本省入户的,按政策外出生统计,其孩次按现家庭现存子女累计统计。
③男方为本省户籍,女方为境外人员(含非法入境留居),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生育子女的,女方视为我省户籍人口,由男方户籍地视为合法婚姻并统计。
④涉外夫妻生育的子女不在内地入户的,暂不作统计。
九、统计责任
1、户籍在本县,在户籍地居住的,由户籍地统计上报。
2、户籍在本县,在本县内跨村(居)委居住的,由户籍地统计上报;现居住地按常住人口统计上报,但不统计为流动人口。
3、户籍不在本县,居住在本县的,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分别统计上报。
4、计划生育手术的统计与出生统计采取同一原则,且一地统计后本内将不再改由其它地统计上报。
十、本统计口径于发文之日正式实施。附件1:报表格式
附件2:统计报表有关指标说明 附件1:
报表格式
(一)月报表
(二)半年报表和全年报表 附件2:
统计报表有关指标说明
1、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1)时点指标也叫静态指标,是反映某一时点的某种状况,它所标示的是人口发展连续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瞬间静止情况。例如:总人口(地域范畴,时间范围,人口范畴),年初人口数,年末人口数,人口性别构成(出生人口性别比)等。报表中“现有”即为时点指标。
2)时期指标也叫动态指标,是反映在某一时期里所发生的某种变化情况,例如:平均人口,出生人数,出生率,死亡人数,死亡率,自增人数,自然增长率,机械增长人数,政策生育率,节育率等。报表中“本期”即为时期指标。
2、人口计划和计生工作常用指标
1)人口计划指标有总人口数、平均人口数、出生人数、出生率、死亡人数、死亡率、自然增长人数、自然增长率等。2)计划生育工作指标有:
★反映婚姻状况:女性初婚人数,女性晚婚人数,晚婚率。
★反映育龄妇女育龄情况:一孩率,二孩率,多孩率,政策生育率,一孩妇女比,多孩妇女比。★反映落实节育措施情况:本期四种手术数、一孩上环率、二孩结扎率、现有已婚育龄妇女落实节育措施(指有配偶的育龄夫妇对数,不包括离婚、丧偶,夫妇(或一方)同时使用两种以上节育措施的,只统计一种)、综合节育率(男扎、女扎、放环、药具、皮下埋植)等。
★反映提倡一孩工作进展情况的指标:本期领证人数,期末领证人数,独生子女领证率。
3、常用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总人口数:又称人口总数,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具体时间、具体条件下有生命人数的总和。它由不同性别、不同年代出生的所有现存人口组成,反映人口发展的规模和水平。通常分为期初、期中、期末总人口数。如果已知年初总人口数,可利用人口平衡方程推算年末总人口数。年末总人数=年初总人数+(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内迁入数-年内迁出数)
式中:(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为自然增长人数;(年内迁入数-年内迁出数)为机械(迁移)增长人数 上一年年末总人口数即为下一年年初总人口数。
平均人口:指某一时期内各时点人口的平均数。用以综合反映该时期的人口规模,是计算通常以一年为时间长度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必需数据。期初人口数+期末人口数
平均人口数=───────────── 理论上讲,平均人口数准确的计算方法应该是每一瞬间的人口数相加,再除以相应的时间长度,所取时间间隔越小,平均人口数越准确,但实际难以取得相应的原始数据,故一般只能计算平均人口数的近似值。出生人数:出生人数,是指出生时有生命现象(即有心跳或呼吸)的全部活产婴儿数,包括活产后随即死亡的婴儿。年报统计出生人数包括当年实际出生和确属往年出生漏报(包括抱养、收养的婴儿)。
出生率:指某地一年内出生人数与平均人口之比。反映人口的出生水平。期内出生人数
出生率=───────────×1000‰
同一时期平均人口数
由于出生率表现的是一年的平均出生水平,因此分母采用年平均人口。出生率是生育率度量中最基本的综合指标之一。具有计算简单,所需资料少等优点。能较准确地反映生育对人口总数增长的影响。是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出生率也受到人口性别年龄结构的强烈影响。由于不同的人口或同一人口在不同时期性别年龄结构有较大差异,因此难以准确比较人口生育水平,且容易导出错误结论,最好与其它生育率指标综合使用。
死亡人数:指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统计时间内由于各种原因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
死亡有正常死亡和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主要指自然死亡和疾病死亡;非自然死亡则指意外事故、自杀、他杀等。最易造成漏统的是出生后随即死亡的新生儿。事实上,凡有过呼吸、心跳等生命现象的活婴,不论其生存时间长短,那怕仅只一瞬间,只要是在活产后死去的均应既统计出生又统计死亡。注意,死亡统计不能把死产统计在内。因为死产是指胎儿生下时根本就不存在有生命现象,既不统出生也不统死亡。
死亡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总人口之比,说明该时期人口的死亡强度。计算公式为: 某时期内全部死亡人数
死亡率=────────────×1000‰
同期的平均总人口数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的自然增长数于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期内人口出生数-期内人口死亡数
自然增长率=───────────────×1000‰
该时期平均人口数 =出生率-死亡率
政策生育率:指某地区某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符合政策生育政策要求出生的所有活产婴儿数与该地同期出生活产婴儿总数的比率,即在一定时期内的每出生100个婴儿中,符合政策要求的婴儿比重。计算公式为: 某年政策内出生人数
政策生育率=────────────×100%
同时期出生总人数 符合政策要求的活产婴儿数,是指政策内一孩出生数和按政策规定经过批准再生育的小孩。不符合政策要求(其中符合再生育的还需要计生部门批准)出生的婴儿数是政策外出生数。政策外出生数与同期出生总数之比称为政策外生育率。
政策外二孩占二孩百分比:指某地区某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在出生的二孩中政策外二孩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属于政策外二孩人数
政策外二孩占二孩百分比=───────────×100% 同期二孩出生人数
出生人口性别比:指某一时期(通常为一年)出生婴儿中,男婴与女婴的人数之比。一般表示为每100个活产新生女婴对应多少个活产男婴。活产的男婴人数
出生人口性别比=──────────×100
活产的女婴人数
出生婴儿性别比值一般都在103~107的范围内波动。出生人口性别比还分孩次、分政策内外进行统计。
领取独生子女证“本期领证人数”:为填报单位行政区域内填报期内新领取独生子女证的人数,“期末领证人数”,为统计时点母亲系已婚育龄妇女并且子女年龄未超过14周岁的持有效独生子女证总人数。领取独生子女证数
独生子女领证率=──────────×100%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在计算领证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领证后夫妇又有了新的子女(生育、收养等),已领取的独生子女证即失效,计算时应从分子中扣除。
(2)独生子女年龄达到15周岁后,计算时应从分子中扣除。
(3)分母取已婚育龄妇女总数,不用现有一孩家庭,主要是已婚育龄妇女数相对稳定,便于进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比较。
(4)由于分母明确规定是已婚育龄妇女总数,因此,即使有丧妻或离婚男子领证,分母中也不计算在内。
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指统计时点已经采取了各种有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有配偶的育龄夫妇对数,对于夫妇(或一方)同时使用两种及以上节育措施的,只能填报其中一种(选近期的、最长效的)有效措施。
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避孕节育措施
节育率=──────────────────×100%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长效措施落实率:某一地区、某一时点(通常为调查时点),已婚育龄妇女采取长效措施(结扎、上环、皮下埋植)的人数占应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比率(已经签定知情选择书的不计入分母,以下同)。
已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长效措施落实率=────────────────×100% 应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长效措施及时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地区按时间要求(三个月内)及时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与当年应及时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的比率。
当年按时间要求及时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长效措施及时率=──────────────────────×100% 当年应及时采取长效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意外怀孕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某地区政策外怀孕(政策外怀孕人流引产、政策外生育)的已婚育龄妇女占该地区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
当年政策外怀孕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意外怀孕率=─────────────────×100%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率:一定时期内某地区按规定应查环查孕(凡使用药具或上环、结扎不满一年和应采取而未采取任何避孕节育措施)的已婚育龄妇女中,实际接受查环查孕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期内接受查环查孕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率=────────────×100% 同期该地区应该接受查环查孕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已婚育龄妇女登记(建卡)率:某一时点(通常为调查时点)、某一地区在居住满一定时间(一个月)的已婚育龄妇女中,实际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并登记造册的人数。已婚育龄妇女登记造册人数
已婚育龄妇女登记(建卡)率=──────────×100% 已婚育龄妇女人数
第三篇: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制度和统计口径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制度
(征求意见稿)
为了进一步明确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重点,强化统计业务指导,提高统计工作水平,促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业务工作健康发展,确保顺利完成“十二五”工作目标,现制定如下统计工作制度。
一、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将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和信息化建设质量为重点,以统计监测为支撑,全力提升统计业务工作水平,促进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康发展,确保“十二五”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二、统计工作任务
(一)落实“五项制度”,强化工作监管
1、落实重点对象个案管理制度。一是继续按照“以个案促求实”的原则,在对当年节育对象、二女结扎户、独生子女领证户和安排再生育指标对象实行个案监管的基础上,对当年落实意外补救措施对象、检出的政策外怀孕对象和一女孩的独女户对象也实行个案监管,跟踪服务,随机核查,以促进节育质量的提高、政策外怀孕处理力度的加大和孕情出生的及时掌握。二是对累计二女结扎户进行严格监控,凡因非正常原因(子女数变化、子女性别错报、节育虚假、配偶死亡、婚姻变动)退出二女户个案的,每退出1例,当年二女户结扎任务追加1例。三是进一步增加当年独生子女领证户人数,重点对生育一个男孩且年满5周岁的夫妇要主动上门核实情况、宣传政策,动员其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并及时提供环情服务,通过落实优惠政策,提供优质服务,减少政策外生育。
2、坚持出生联系通报制度。一是建议地级以上市人口计生部门积极与同级卫生部门协调开放《广东省出生证管理系统》数据接口,县局必须按月对本地卫生医疗单位出生婴儿登记情况反馈乡镇核查的基础上,各乡镇也要对本乡(镇)卫生院出生婴儿登记情况进行通报,对属外省、外乡的,要向其户籍地计生部门通报情况,同时报送县计生局统计股备案。二是争取按月和公安部门常住人口出生登记信息核对,进一步核实核准人口及出生信息,确保通报不留死角,出生如实上报,避免瞒报、漏报。
3、落实按月分析通报制度。县级计生局在统计内对主要工作任务完成情况、报表责任指标达标情况和信息系统质量实行按月分析通报,并以《计生工作例会纪要》形式下发,使各乡镇认识问题,明确差距,促进发展。报表数据每月对比分析,细化指标差距,量化工作欠帐,测算数据误差,每两个月百分制评估通报,提出具体要求;信息系统按月汇总对比分析、通报,严格监控信息系统录入和错误信息整改情况。
4、坚持四术任务按月分解下达制度。结合计生工作例会,— —2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综合查询功能,按照对象就是任务的原则,在紧盯当年应节育对象的基础上,对历年欠帐对象全部按任务按个案予以下达,确保当年节育措施落实率和及时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历年节育措施落实无欠帐。
已婚未育和有再生育指标的人员不应计算在分母里面,即计算确需实施避孕节育措施的对象的落实率和及时率。此外,持有效医院证明由于身体原因暂缓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的(如:剖宫产、妇科病、感冒发热等不计入任务范围内,但须列入跟踪服务范围)、第一胎生育双胞胎的、收养一个子女后又生育的等等属可不落实结扎长效措施的,也应不计算在分母里面)。
5、落实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度。每月召开计生工作例会,将每月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对于未完成的以《纪要》的形式反馈乡镇,详细反馈存在问题,记载错误个案,提出整改时限,并跟踪调查整改情况,对存在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整改完善的,直接执行问责,严重者实行“一票否决”。
(二)深化信息引导,大力推进统计动态监测
1、深化信息引导,建立信息化服务全局的制度。加强信息个案项目完整,确保录入及时准确,加强培训,提高各级计生信息化和统计工作人员业务服务管理水平。
(1)准确更新信息。各乡镇要认真按照《人口和计划生育村级月报告单》上报的内容,准确更新信息系统个案信息,确保
—3— 信息系统汇总报表与实际统计数据一致率达到100%。各级要对每月当年出生、节育、初婚等主要信息误差进行备案,并及时订正,按个案计入季度评估。
对于已实现居、街、区、市四级联网的地区,直接由居委会及时更新个案信息。
(2)及时录入个案变更信息。坚持做好已婚育龄妇女个案变更信息的录入,对报告单反映的孕情要准确地录入妊娠史信息表(包括出生医院、生产方式等),对当年政策外生育对象及时将社会抚养费应征、已征情况录入社会抚养费征收信息表,对接受环孕情服务的对象将服务地点、服务时间和服务结果录入环孕情服务信息表,并确保录入个案与手工资料记载一致,汇总数据与报表数据一致,同时要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做好生育指标、生殖保健检查、手术并发症、流出人口、访视服务、奖励费等信息的录入,确保个案信息变动情况与工作进展同步。
(3)全面整改错误信息。一是继续抓好人口和已婚育龄妇女身份证信息的采集和录入工作,确保人口和已婚育龄妇女身份证信息录入比例分别达到95%以上,7岁以上人口其出生日期、性别空填率、错填率和无姓名信息均为零。二是全面开展信息系统人口信息与人口登记册核对工作,对不一致信息进行修改,对漏录的人口信息进行补录,彻底解决目前信息系统人口信息与人口登记册信息两张皮的问题,提高信息系统人口个案信息的准确 — —4率。三是对信息系统信息录入存在问题多,整改不力,进展缓慢的乡(镇)或单位,各地要下发督办件限期整改,确保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全面提高。省人口计生委也将定期进行通报。
(4)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一是强化信息系统各类报表的分析、应用。各乡镇要在目前汇总报表的基础上,积极应用信息系统通用查询汇总相关数据,应用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形势分析及日常工作指导,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各乡镇要积极利用信息系统相关查询功能,提取应环孕情服务、产术后随访、社会抚养费征收、应节育对象等各类名单,有针对性地开展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5)加强流入人口信息录入及管理。实现流入地和流出地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双向协查和互通情况。由于外出人口增多,多年不归,婚育、生育、节育状况无法掌握,在我们的信息系统中仍然体现的是育龄妇女外出时的婚育情况,导致育龄妇女管理系统的逻辑错误矛盾。对流动人口的新婚、现孕、出生统计不及时,导致漏统和迟统,没有真正反映某时点的计生工作状况。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婚育、生育、节育情况等信息的录入及管理工作,形成制度。
(6)加强农村“两户”录入及管理。建立农村二女结扎户和独生子女领证户优待奖励数据库,全面录入农村“两户”(包括退出育龄期对象)基本信息和已经享受的各类奖优免补政策的(包
—5— 括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特困救助等)落实时间、发放金额、领取人等详细信息,为全面掌握和准确查询政策落实情况提供保障,为综合治理部门落实政策提供依据,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汇总、统计、分析、评估。
(7)加强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录入及管理。利用各地开展的“集中服务”或平时的查环查孕工作,全面采集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信息,建立已婚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电子档案,实现全省各级计生与卫生资源共享,为更好地为已婚育龄妇女提供优质服务奠定基础。
(8)建立出生、节育信息通报反馈制度。加强各地卫生医疗单位出生婴儿及公安出生登记信息与计生部门的反馈及共享,各地要认真录入本地医疗单位出生婴儿信息,乡镇(街道)负责录入当地派出所提供的出生登记信息和卫生院出生婴儿信息,以及对卫生院、派出所提供的出生登记信息及时通报和核查;各乡镇要具体负责核实情况,并进行跟踪、监控、分析、通报,确保出生信息全面上报。
2、加强统计动态监测,建立统计预报预警预测制度。及时掌握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情况,定期收集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统计数据,动态监测全省各地人口发展动态,提出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预报预警建议,建立起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快速收集、快速调查和数据直报制度,综合分析和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安全预报 — —6预警制度,对全省各地人口和计划生育报表进行年终综合评估,为领导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信息支持。省人口计生委每年将定期开展包括快速调查在内的各项调查,并利用“信息平台”发布有关统计监测方案、动态进展情况等信息以及相关统计监测的评估结果。
(三)举办统计业务及信息系统操作竞赛,提高工作能力
1、开展培训。针对工作中存在问题及上级业务部门对工作的新要求,适时举办全省统计和信息系统操作员培训班,进一步提高业务人员工作能力和水平;各级也应每年定期开展培训,特别是新上岗的统计员应加强上岗前的业务培训。
2、定期举办知识竞赛等大练兵活动。采用理论考核与技能操作相结合、固定考题与现场出题相结合、统一阅卷与现场打分相结合的方法举办全省计划生育统计业务知识及信息系统操作技能竞赛,表彰先进,鞭策后进,使系统内形成学业务、钻业务的良好氛围,努力培养一批业务精、能力强的业务骨干,为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附: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
—7— 广东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
一、统计原则、统计区域和统计对象
(一)统计原则
基于全员人口数据信息库和育龄妇女信息系统,建立起以户籍人口口径为主,现居住地管理为辅的统计口径。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报表按户籍人口口径和现居住地管理统计口径生成两套统计报表。户籍人口口径主要作为上报省人口计生委做全省人口发展分析、评估和预测及存档使用,现居住地管理统计口径主要作为上报国家人口计生委使用。户籍人口和现居住地管理相结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统计原则具体如下:
一是全省育龄妇女信息卡唯一性原则,户籍地负责建卡,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共同补充和更新信息卡,确保全省数据不重不漏。
二是统计责任与管理责任相区分的原则。各级规划统计部门以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为原则,统计不实将追究统计责任;其它部门负起管理责任,管理不到位将追究管理责任。
三是统计与考核相区分的原则。统计以数据真实性和及时性为主,考核则以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和管理责任相结合。
(二)统计区域
1、统计填报区域以县级为单位。县内镇外的统计由各市自行确定。
— —82、同一地级以上市的各城区之间视为同一行政区域,本市户籍人口相互之间的跨区流动仍视为各区户籍人口。
3、东莞和中山视为县级区域填报统计。
(三)统计对象
1、户籍人口
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在本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包括:
(1)户口在本地,常住在本地的人。(2)户口在本地,离开户口所在地的人。
(3)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复员证、转业证、劳改释放证及在任何地方都没有办理户口登记手续而常住本地的人口(即“持口袋户口人口”),现居住地视为户口登记地并统计。
2、暂住人口
指公民的户籍不在本地但统计时期内居住在本地的流动人口(含省外和省内市外)。包括:
(1)现居住地管理统计的常住流动人口
A、户籍不在本地,居住满半年以上的流入人口(包括省外流入人口和省内市外流入人口)。
B、省内市外流入人口统计入现居住地管理的报表时,户籍地不统计。其中现居住地必须与流入人口户籍地沟通及反馈,准确核实生育节育情况后允许在现居住地办理服务证,在现居住地
—9— 进行查环查孕以及生育后的节育手术落实。
C、现居住地管理统计报表统计现居住地管理统计的常住流动人口和统计时期内仍居住在户籍地的户籍人口。
(2)现居住地管理统计的暂住流动人口
户籍不在本地,居住不满半年的流入人口(包括省外流入人口和省内市外流入人口)。
3、信息系统区分
信息系统应能主动区分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并分别做统计,其中暂住人口应能区分出省外流动人口、省内市外流动人口及其在现居住地的居住时间(含流入、流出时间)。
二、统计指标
(一)出生人数,指统计时期内,出生时有生命现象(即有呼吸、心跳、脐动脉搏动或肯定的随意肌运动)的全部活产婴儿数,包括活产后随即死亡的婴儿。出生人数包括当年实际出生、确属往年出生漏报和收养的子女等。具体如下:
1、一般情况下,出生人口由生育时男方统计。
2、未婚生育的子女若在女方家庭抚养的,在女方统计。
3、当年发现户籍人口确属往年出生漏报(含收养的子女)未统计上报的,计入当年出生并统计上报。
注:男方指男方户籍地,女方指女方户籍地,以下同。
(二)出生孩次,是指该孩子出生时在其家庭现有子女(包 — —10括收养及前夫前妻所生的子女)依年龄大小排列顺序。
1、第一胎为双胞胎生育的,分别统计一孩、二孩各一人,其它胎次依次类推。
2、再婚夫妇生育的子女,按现家庭子女数依次计算孩次。
3、对户籍人口往年出生漏报、错报且在本统计发现的,录入信息系统时按真实的孩次录入,但补报时按已报孩子数累加孩次上报。
4、未婚生育、重婚生育、与有配偶者同居生育的子女,按女方家庭子女数统计;在男方家庭抚养的,按男方家庭子女数统计。
5、收养的孩次按收养人家庭现有子女数统计。
6、已经上报孩次的小孩出现死亡的,其孩次相应取消,后面的孩次依次前移。
注:孩次统计及孩次夫妇的统计以现有家庭子女数计算,未成年人以离婚时判决或者离婚协议确定随前配偶,未成年人按其随父或随母户籍而定,确定现有家庭子女(离婚的夫妻双方分别建卡)。在信息系统增加再婚夫妻再婚前生育子女信息模块。
(三)政策内外出生
1、符合《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生育的子女统计为政策内出生,否则统计为政策外出生。
2、未办理合法结婚登记手续生育第一个子女的,暂时统计
—11— 为政策内出生,六十日内仍未补办结婚登记的,更改为政策外出生。若出现跨时,本报表按政策内统计,跨后仍未补办的必须更正,但不再统计上报。
3、对于符合政策生二孩的,若未进行二孩审批的,按政策外出生统计。
(四)死亡人数,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原因而失去生命的人数之和。
(五)女性初婚人数,指女性初次登记结婚人数,由女方统计。女性初婚人数包括早婚(指早于20周岁)及晚婚(指晚于23周岁)。
(六)已婚育龄妇女人数,指已婚且年龄在15至49周岁的妇女人数之和,含离婚、丧偶、未婚已育(含收养)的妇女。
(七)本期计划生育手术,指统计期内所有统计对象施行各种计划生育手术的例数(往年手术漏报不统计)。
1、男结扎,指输精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
2、女结扎,指输卵管结扎及粘(栓)堵手术。
3、放环,指放臵宫内节育器。
4、皮下埋植,指将“皮下埋植剂”植于皮下,通过缓慢释放孕激素而达到避孕。
5、补救措施,指已婚育龄妇女政策外怀孕的人流引产。其它情况的人流引产必须录入信息系统,但不统计上报。
— —126、取环,与放环相对的概念,是指在不需要宫内节育环的情况下将其取出的手术。
(八)现有已婚育龄夫妇落实节育措施,指统计时点已经采取各种有效避孕节育措施的有配偶的育龄夫妇对数。
节育措施包括男结扎、女结扎、放环、皮下埋植、口服及注射避孕药、避孕套、外用药和其它,其中全宫切除视为女结扎。对落实避孕措施夫妇只计算一方,同时采取几种避孕措施,只统计一种,并以近期为准。
(九)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本期人数,指统计期内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期末人数,指统计时点已婚育龄妇女子女未超过14周岁的持有效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人数;由男方统计。
(十)分孩次已婚育龄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现有已婚育龄夫妇按家庭现存子女数确定的对数(不含离婚、丧偶)。其中“无孩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该家庭没有子女的已婚育龄妇女对数;“一孩夫妇人数”指统计时点现存一个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妇对数;“二孩夫妇人数”是指统计时点现存二个子女的已婚育龄夫妇对数;以此类推。再婚夫妇家庭按新组合家庭现存子女数计算孩次。
三、统计责任和管理责任
(一)婚嫁人口(俗称“外嫁女”)
1、一般情况下由男方户籍地统计。
—13—
2、跨省婚嫁,一般由本省户籍地统计。特殊情况如下: ①男方为本省户籍,常住本省的,常住地按暂住人口统计。②女方为本省户籍,常住本省户籍地以外的,常住地按暂住人口统计。
3、涉外统计
①夫妇双方均为本省户籍,按规定不允许再生育,赴国外或港澳台生育,并带回内地入户的,按政策外出生统计,其孩次按现家庭现存孩子累计统计。
②夫妇一方为本省户籍,另一方为国外或港澳台的,若按规定不允许再生育但生育后在本省入户的,按政策外出生统计。
(二)其它情况
1、省内市外流动人口,现居住地负责录入发现的生育、节育等信息,并反馈户籍所在地,户籍地必须认真核实,现居住地若未录入并反馈的,做为现居住地的统计管理责任。
2、对于省外人口的生育、节育信息,现居住地负责向户籍所在地反馈,并按暂住人口统计上报。
四、声明
本统计口径正式实施之日起,其它统计口径废除。
— —14
第四篇:《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解析
《浙江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口径》解析
一、管理范围、原则及界定
(一)已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或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男女双方已满法定婚龄且生育,男女双方均为农村居民的由男方户籍地统计;其他情形,一律由女方户籍地统计。具体为:
1、男女双方均为本省户籍的:
(1)农嫁农由男方户籍地统计上报;
(2)农嫁非农、非农嫁农、非农嫁非农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
(3)一方或双方未满法定婚龄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
2、女方为我省,男方为省外的:
(1)农嫁农由男方户籍地统计上报(省外报);
(2)农嫁非农、非农嫁农、非农嫁非农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我省报);
(3)一方或双方未满法定婚龄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我省报);
3、男方为我省,女方为省外的:
(1)农嫁农、农嫁非农由男方户籍地统计上报(我省报);
(2)非农嫁农、非农嫁非农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省外报);
(3)女方未到法定婚龄生育的由女方户籍地统计上报(省外报);
(4)女方已满法定婚龄、男方未满法定婚龄生育的由男方户籍地统计上报(我省报);
4、双方离异、单身,系农村居民的,可参照农嫁农由男方户籍地统计上报。
(二)女方离开户籍地,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时间满半年以上,女方户籍地已向现居住地履行委托手续的,由女方现居住地统计。
(三)因户口迁移或委托管理等原因,统计管理地发生变更的,变更前的婚、孕、育由原统计管理地统计,变更后的婚、孕、育的统计由现统计管理地统计。变更前不符合政策生育或在变更后8个月内出现的不符合政策生育均由原统计管理地统计。
二、出生计划属性界定
统计上出生计划属性按计划内、计划外两种性质界定。
1、计划内出生是指符合《省条例》的出生人口,主要包括: ①男女双方均未生育,经依法登记结婚后出生的第一个子女。②符合《省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经依法批准的再生育或特殊生育对象所生子女。
③已满法定婚龄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第一胎,且在生育后六个月内统计上报,以及超过六个月统计上报但双方在生育后六个月内办理了结婚登记手续的统计对象所生子女。
④符合《收养法》规定收养的子女,以及不符合《收养法》规定但收养后5个月内统计上报的收养子女。
2、计划外出生是指不符合《省条例》的出生人口,主要包括: ①男女双方或有一方未到法定婚龄而生育的子女;
②不符合《省条例》第十九条规定的再生育对象或符合《省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但未经批准生育的再生育对象、以及未经依法批准的特殊生育对象所生子女。
③已满法定婚龄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第一胎,且在生育后满六个月仍未补办结婚登记手续的统计对象所生子女。
④已满法定婚龄未办理结婚登记而生育两胎及以上的统计对象所生子女。
⑤有配偶的一方与他人非婚生育的统计对象所生子女。
⑥不符合《收养法》规定收养,但在收养后超过5个月仍未办理合法收养的收养子女。
⑦其他情形。
上述计划内、外属性的界定,适用于2008年1月1日0时后生育的出生人口统计。2008年1月1日0时前生育的出生人口计划内、外属性的界定仍按原有相关规定执行。收养子女出生年月不受此限制(市人口计生委明确)。
三、初婚年月界定
初婚年月一般指统计对象按照《婚姻法》有关规定第一次取得由法定婚姻登记机关颁发的结婚登记证明所载明的婚姻登记年份和月份。
未依法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已生育第一胎的,其初婚年月可按婴儿出生日期上推8个月确定。
凡女性初婚在2001年1月1日后未上报的,发现后及时报入常规报表,作往年补报。
上述统计口经从2008年1月1日起执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统计口径不符的,均以本统计口径规定为准。
第五篇: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单位名称:年月日计算单位:人
注:单位每月30日前向属地乡(镇、街道)报送本月情况。
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单位名称:年月日计算单位:人
注:单位每月30日前向属地乡(镇、街道)报送本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