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思考
县域经济是一个县辖域内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经济。近年来,县域经济愈益成为国家经济中极具潜力的发展增长点。现在我国县域范围内人口总数已占全国总人口的85%以上,经济总量占国民经济的重要比重,可以说,县域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总量及其增长速度,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是名副其实的民生经济。
党的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都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这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性机遇。目前在我国对内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县域经济面临国内国际市场日益增强的辐射力和冲击波的新形势下,如何抓住机遇,增创优势,奋力推进县域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是县一级党委政府积极谋求和亟待研究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清河县靠大力发展以个体私营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富民强县之路,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保持了旺盛活力和强劲势头,羊绒、汽摩配件、硬质合金、耐火材料等五大特色产业均在国内外市场同行业中占有重要份额,尤其是羊绒产业有“世界羊绒看中国,中国羊绒看清河”之美誉,属河北省十大特色产业,国家有关部门2002年因此命名清河为“中国羊绒之都”、“中国羊绒纺织名城”。清河的经济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不断增强。清河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获得了一些体会。下面结合本地实际,就如何在市场竞争新条件下,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谈几点浅陋之见。
一、县域经济发展,动力在思想解放。人们都说,一地发展快,快就快在思想观念先进上;一地发展慢,慢也就慢在思想观念滞后上。此话实有道理。实践证明,先进的思想观念始终是加快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势必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而其中第一道大坎就是思想观念障碍。可以说,思想不通,一堵百堵;思想一通,一通百通。发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动态过程,解放思想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已有的发展成就无一不是思想解放的成果,再取得新的成就,仍离不开进一步深化思想解放。只有有了新观念,才会有新思路;有了新思路,才会有新举措;有了新举措,才能带来新发展。因此,树立新观念、解放好思想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需要破解的头道难题。针对当前在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可以看出尽管各地不尽相同,重点难点各异,但亟待共同解决的可以说突出在以下方面:即急需要破除传统保守观念,树立开放兴业思想;急需要破除小进即满观念,树立再创业再进取思想;急需要破除怕担风险观念,树立敢闯敢试敢创新思想;急需要破除唯本唯上观念,树立唯实和诚实尊重民意思想。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群众是主体,干部是关键。要卓富成效地实施“换脑”工程,首先要着实抓好领导干部思想观念的“革命”,同时要抓住要害,入心入脑地解放疏通广大群众尤其是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如能真正使干部群众,特别是企业主的思想意识真正从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困扰束缚中解脱出来,代之以新的思想理念和思维方式,树立起强烈的改革创新意识、大胆的闯冒探索意识、领先的市场机遇意识、过人的竞争争先意识,就必能爆发出巨大的物质力量,以无形的精神动力去撬动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关口”,以思想观念的先发优势和制高点抢攻县域经济发展的制高点。
二、县域经济发展,核心是“人才经济”。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根本、最核心的条件就是提高人的素质水平。对发展县域经济来讲,“人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在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发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优秀人才率先更新观念、领头组织操办、积极改革创新、奋发创业和大胆决策的结果。
人才作为一地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不仅是指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引领产业发展潮流的胆识和能力、具有超越常人眼界和才能的创业者,而且也包括在某一方面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专门才能的从业者。实践证明,县域经济每一步升级跨越从根本上看都是人才队伍素质提升跨越的结果,县域经济由星星之火发展到今日占据国民经济“半壁江山”,其主流人才也经历了能人、万元户、大户、农民企业家、现代企业家的过程。目前清河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根本原因在于大力调整充实企业人才队伍。去年以来,清河骨干企业新华、宇明野达、宇联、星源、华联、慧兴、召远等公司纷纷从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以及国内知名企业单位引进高层人才,促使这些企业从管理、市场开拓和产品技术研发上都实现了新的突破。因此,要实现富民强县,必须从更高的站位抓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群体”。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创业者,应当要争当企业战略家,摆清做事业和挣钱的关系、创业与守业的关系,真正把干大事业放在第一位;要有异想天开、敢闯敢干的决心与勇气;要有舍我其谁、敢于占领市场制高点的胆略和魄力;要有放手放胆招贤引才、用现代经营理念抓企业管理改革的非凡气度和博大胸怀。作为从业者,应当要努力适应产业、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在管理、技术、营销等各个方面增长才干,努力创新,当专业人才,做能工巧匠。在“人才”的培养上,党委、政府应搞好鼓励引导,努力创造“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要加大宣教力度,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转化为广大民营企业家思想的内在需求和实践的自觉行动;要通过大力创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家,走出去、请进来,开阔干部群众视野,提高企业素质;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树立强烈的商德意识和法制观念,规范经营行为;要在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给予倾斜扶持,把更多的知识青年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
三、县域经济发展,出路在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产权清晰,主体明确,机制灵活,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很强的吸引力和极大的竞争力。民营经济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先天优势。清河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起步于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家庭工业,并在市场经济的辐射带动下迅速形成民营企业的规模群体优势。目前清河民营经济的产值已占全县经济总量的90%以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哪里区域经济发展有活力,哪里就必有迅猛发展的民营企业;哪里民营企业做的强、做的大,哪里就能快强县快富民。
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为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要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一地党委、政府自觉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正确规划、制定政策等措施,最大限度发挥好鼓励、支持、督促和引导服务职能。针对当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引导上,特
别需要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抓民营经济发展,这样将能较迅速地实现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引进先进设备工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大力培育优势规模企业,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激促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能如此,势必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的综合实力,形成巨大的龙头带动效应,充分释放产业内在潜能,从而更好地加快产业发展。
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在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多是“块状”、“集群”型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人们称之“一县一业”、“一乡一产”、“一村一品”,带有鲜明独特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竞争力。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挥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计划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普遍雷同,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缺乏特色和竞争力。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按照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分工,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特色产业是发展特色经济的有效载体,选择、培育和发展一个好的特色产业,是实现富民强县的关键所在。首先,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经济中活力最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占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其次,特色产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就是依托县域自身的优势和条件,实现县域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产业。这些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以自己的特色产品占领市场、开拓市场、扩大市场,从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次,特色产业是群体经济,特色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较长的产业链条和较大的从业人员规模,加快了农民致富的步伐。
形成特色,要具备以下条件:要在市场上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自身要具有较强的产业规模群体作基础;要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清河在短短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培育了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羊绒、汽摩配件、合金、耐火材料等几大特色产业。特别是羊绒产业,年加工销售量占全国总量的65%,世界总量的45%,被市场公认为全国最大的羊绒加工销售集散地和重要的羊绒制品生产基地。为了营造产业特色,去年以来,清河面对羊绒产业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依托原料主市场地位等特殊优势,大力推进绵羊绒富民工程,组织引导企业面向国内外工薪阶层,大力开发质优价廉、市场领潮、需求广阔的各类绵羊绒制成品,目前针织横机已达7400台,今年可望超过12000s台,且产销势头兴旺,从而形成了新的产业特色和优势。
发展特色经济,既可以选择一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也可以选择二产,还可以发展三产,搞市场、搞旅游;既可以搞资源配置型,还可以搞市场配置型,有区位优势的还可以搞“三来一补”型。但无论搞什么特色,当前都面临着一个如何适应“入世”新形势,进一步增创特色经济新优势的重大任务。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加大投入上项目,壮大特色产
业规模实力;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引技术、引设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培育名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加快民营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创新步伐,进一步激发发展活力。
五、县域经济发展,支柱在工业经济。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只有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加快工业化进程,才能更加有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带动和发展一、三产业。同时,工业化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快推进工业化,才能提升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城镇化。要“吃饭”,要强县,潜力在工业,依靠也在工业。我们清河土地条件比较贫瘠,再加上人多地少,长期处于贫困县行列。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大力发展以家庭工业、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实现了富民强县。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64%,全县财政收入的近90%来自于工业企业。
加速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党委、政府要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直接办企业的办法,重点在引导、指导、扶持、服务上下功夫,着力为工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具体措施上,要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扶持等手段,最大限度地激活催化县内的民间力量,把民间发展工业经济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就是大力发展民营工业;要扶优扶强,做大规模工业,壮大产业龙头;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快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扩张规模,提高效益;要坚持适度集中的原则,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聚,打造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六、县域经济发展,支撑在项目建设。项目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是市场经济的聚集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和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项目的竞争,谁拥有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高产品质量的项目,谁就能在今后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离开项目,发展就无后续力量,跨越更无从谈起。对企业发展来讲,项目更至关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竞争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包括企业间在生产经营规模、科技创新能力、市场营销网络、品牌宣传等各个方面的竞争。但无论是哪一点,要在竞争中胜出,都必须靠大投入、大项目作支撑。
由于现阶段,支撑县域经济的普遍是中小企业,规模偏小、资金不足、实力较弱。要想靠有限的资金投入换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就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以市场为先导,选准投入方向,避免低层次盲目重复建设。作为县一级的党委政府,在项目建设上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强化引导:应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搞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应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应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应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
七、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在开放借力。对于县域经济来讲,由于受客观条件的种种限制,与生俱来就有底子薄、实力弱的劣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上也很难有所突破。冲破这种局限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借助外力,通过外来资本的大量参与,壮大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通过现代经营理念和成功经验的介入,更新企业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观念;通过外来力量的碰撞和冲击,形成一种竞争局面,激发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应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各地原先依靠改革取得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要实现县域经济的新跨越,就必须寻找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动力。这
种动力既有深化改革的,又有依靠科技进步的,但最直接、最现实的是依靠开放带动。因此,扩大开放,广借外力,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外部条件和巨大活力所在。
发展开放经济,现阶段必须把招商引资放在突出位置,借助域外生产要素增添发展新优势,加快与国际经济的融合,推进开放经济的全面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面对目前国内外新一轮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去年以来,清河领导层更加感受到扩大开放的紧迫性,认识到清河要加快发展,希望在开放、出路在招商、突破在项目建设。为此按照全县经济发展面向全省全国找位置、特色产业面向国内外市场找“坐标”的目标要求,提出把抓开放作为清河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并制定更具激发力的政策措施狠抓这一突破点,从而通过借外力更快增创新优势,促使清河经济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步入“快车道”。
针对目前各地在抓开放招商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招商引资上,应坚决防止“捡到篮子都是菜”的盲目激进思想,注重提高项目质量;应与提升民营经济水平相结合,大力引进一些对促进本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有利的项目,切实提高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应注重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等有限资源,真正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讲,在招商引资渠道上,应坚持“引进来,走出去,请回来”并举;在招商引资内容上,应坚持“引资、引智、引牌、引市”并重,吸纳一切有利发展的生产要素;在招商引资重点上,应突出招大商、引巨资、引先进技术、引著名商标、聘一流人才。
八、县域经济发展,跨越平台在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是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依托,是扩大开放、推进产业升级跨越的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其集聚吸纳、示范带动和扩张辐射功能,是发展和壮大县域工业经济的重要途径。我们清河从1999年开始,规划建设了清河国际羊绒科技园区,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在调整产业结构,拉动产业升级,增强聚集效应,扩大招商引资等方面显示出强劲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入驻企业135家,总投资23亿元。2002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民营科技园区,去年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建设中我们体会到,园区必须明确主导产业,凸显个性特色,通过营造局部竞争优势,形成中小企业集群优势;必须坚持因地制宜,适度发展,把工业园区和工业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做到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不断深化园区内涵,实现起动有力,扩张有度;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土地资源,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必须强化科技创新带动意识,通过创建巨型科技型企业,培育强势科研开发力量,使园区真正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科技“高地”;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兴旺发达的关键环节,坚持边建设、边招商,以招商促建设,实现滚动发展。
九、县域经济发展,竞争点在环境优化。环境是第一竞争点,环境就是财富。环境出生产力,环境出竞争力。我国入世后,县域经济已直接面对“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新形势,区域间争夺资源、争夺市场、争夺效益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在竞争中把握机遇,通过自身发展立于不败之地,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成为关键因素。只有着力营造一个优质、高效、安全的经济环境,才能形成“磁场效应”,赢得发展主动权,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经济环境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完善。
要创造宽松优越的经济发展环境,离不开两个方面:一个是硬环境,就是以交通区位、电力通讯、居住条件、生态环境等为重点的城镇建设水平。概括讲就是把城市建设的更好一
些,为人民生活,企业发展创造舒适便捷的空间条件。另一个是软环境,就是通过强化激励引导,提高行政效能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服务是环境的核心要素,搞好服务是政府及其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措施和最高层次的经营。市场经济要求的优质服务,不仅仅是指政府及其部门在经济发展上态度热情一点、办事迅速一些,而是应该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基础,赋予其更高层次的标准和更加丰富的内涵。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在创新服务思路,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上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优化环境要以全面改进政府工作机制和工作作风为基础,通过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完善综合执法体系,精减办事机构,努力打造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要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途径在城镇化。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县域经济是以农村为主体的经济,解决农业和农村问题的最终出路是使大量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城镇聚集,提高城镇化水平。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才能以更好的载体和优势聚集域内外生产要素,扩大二、三产业规模;同时,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产业化,才能更加有效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升县域经济水平,增强其综合实力,更好地实现财政增收、人民致富的目标。因此,必须把提高城镇化水平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加快城镇化进程,要注重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全县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高起点、高标准修编好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要坚持把城市功能、城市环境与城市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体现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文化品位;要围绕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尽快构筑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体系,搞好中心镇、中心村规划建设;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产业、人口等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流动的新机制,增强城镇的吸纳力和凝聚力;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把竞争机制、价格形成机制、成本收益机制引入城镇建设和管理,走多元化投融资道路,实现城市的自我开发、自我增值、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要实现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的互相促进,融合发展,实现以工厂带市场,以市场促工厂,从而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逐步减少农业人口比重,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第二篇: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我是1998年底调临西镇工作的,先后分管乡镇企业、招商兴市和财税工作。下面将自己对临西镇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粗浅认识和建议向领导做一汇报,请予以批评指正。
一、必须认清形势,找准“坐标”
只有认清形势,才能使我们在更大的坐标中找准位置,在更清醒的思考中
谋划发展。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临西镇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镇党委政府加强了对项目建工作的协调和领导,强化了对项目建设的考核力度,新上了一批好的项目,经济工作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临西镇地处县城,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较好的经济基础,理应成为临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但是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与其所处的优势远不相匹配,经济总量较低,发展后劲不足,投入增速缓慢,缺乏立镇兴镇的龙头项目,特色产业项目少,生产性项目少,结构调整不快,外向型经济规模小,财政运转困难,精神状态不佳等。这与全面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中国加入WTO经济日益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会形成下步发展的阻力和障碍。[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二00三年是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落实十六大各项目标任务的第一年,也是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给我们提出“交一份优异答卷”要求的第一年,也是村委换届的一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很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很多。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因此,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认清形势,找准位置,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主题,吃透上情,摸准下情,面对实际,因症施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存在问题,采取超常举措谋划发展,切实把执政的第一要务全面落到实处。
二、必须牢牢住住经济工作的“牛鼻子”
项目建设是发展经济的关键措施,是实现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平面扩张的主要途径,也是新时期增加农民收入、增加财政收入的突破口。在技术水平和资源总量既定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快慢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而投资的主要形式便是进行项目建设。扩大投资、加快项目建设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是优化经济结构、顺利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的有利保证。因此必须明确“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增后劲、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指导思想,把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切入点,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在项目建设的谋划时,必须以吃透镇情、立足镇情为基点,因地制宜,扬长抑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学论证为前提,在宏观导向上准确定位,切实做到抓住“一个重点”、围绕“四个方向”:“一个重点”即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四个方向”即必须围绕特色上项目、围绕县城上项目、围绕农业上项目、围绕税收上项目。以项目促投入、带就业、促税收、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是临西镇走出低谷、走出困境。
临西镇不同于其他乡镇,东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工作的谋划和部署中不能搞一刀切,要区分对待,搞好分类指导。临西县城是一个正在建设和发展中的县城,到处是商机,处处有经济增长点,因此县城周围的村,要围绕身处县城的优势,大力发展建筑建材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在西部几个村要重点抓好养羊、大棚蔬菜、特色种植、良种繁育等农调项目建设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抓好西马面粉厂、周楼养羊场等项目,促其扩大规模,形成龙头,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扬,拉动农业资源的开发。切实建好基地、抓好典型,树好样板,搞好示范,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围绕中国轴承大世界地处我镇的市场优势,大力发展轴承特色产业,实现资源和要素的合理组合,力争年内能建成几个拉动镇域经济发展的龙头项目。前堤口村工业小区建设已初具雏形,要加强保护和培植,促其扩大规模形成亮点,其在办厂形式、用地方式等许多做法可供借鉴,要在全镇推广他们建设的经验。
三、必须选好村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火车要想高速跑,还得车头性能好。村级班子是村域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上头千根线,下面一支针,经济的发展和乡镇许多工作的落实都离不开村级班子。因此村级班子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村支书、主任的选拔更是“重中之重”,选准一个人,就能稳定一个村、搞活一个村、致富一个村。如前堤口村年轻支部书记刘泮福同志上任后,巧妙化解了各种矛盾,团结一班人真抓实干,两年来不仅全面完成了县镇安排的各项任务,村域经济也实现了超常发展,村内街巷全部硬化,修了水塔通了自来水,新上投资100万元以上特色生产项目四个,并没有给镇里
添一点麻烦。但是由于多年累积的原因,我镇像前堤口村班子这样的并不多,他们有的不能维护该村的稳定,有的不能带领群众致富,有的村还闹不团结、你争我夺,有的软弱涣散、处于瘫痪,形势不容乐观,总之车头带故障运行就不可能有强大动力,就不可能在飞速发展的形势面前有所作为。
改革的时代,需要既具有坚定信念,又能够前瞻社会发展方向,通
达社请民意,具有高超政治手腕,思想解放,具有开拓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成就一番事业的好干部。好的思路、好的资源、好的项目只有掌握在这样的人手中才会有好的效果。建议党委切实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加大对村级班子的考核和整顿力度,真正把能驾驭复杂局面、能干事、能干成事、有魄力、有魅力的人安排到村支书、主任的位置,让能人占位,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让”的良好用人氛围。特别是要把握好这次村委换届的有利时机,正确把握形势,在不违背法律和原则的前提下,创造条件让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进入村级班子。
四、必须为经济建设注入“强心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体制性弊端、机制性障碍和思想的滞后与跨越式发展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影响和阻碍着经济发展的步伐。凝聚人心靠发展,克服障碍靠改革,因此只有深化改革,推进制度创新,才能使镇域经济的发展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一是用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统一思想和行动。树正气才能振奋精神,讲团结才能凝聚人心,求发展才能顺应民心,这是省委对各级干部的要求,也很符合我们临西镇的实际,因此我们要唱响正气歌、高扬团结旗、坚定发展路,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不断开创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要按照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从旧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从自己的思想惰性中解放出来,从形式主义主观主义中解放出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在不断创新中谋求发展之路。
三是必须建立一个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激情是吹动船帆的风,没有风船就不能行驶;激情是工作的动力,没有动力工作就难有起色。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目标、奖惩、职务晋升、竞争上岗等手段进行激励,把全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既让马儿跑得好,又让马儿不吃草”,“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干多与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人浮于事,机构囊肿,权责不清,这种机制会使部分干部精神状态不佳,士气不高,对待工作疲与应付,没有激情,不敢负责任,争功诿过,造成工作的被动。工作要上台阶,经济要大发展,必须打破这种僵局,建立一个赏罚严明的、催人奋进的激励机制,做到“既让马儿跑得好,又让马儿多吃草”,形成人心思进、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良好局面
四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让政府在服务中定位。推行“项目代理制”,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完善和便利的服务。如果有人要办企业、上项目,镇里就明确专人作为该项目的代理,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免费提供代理服务,以节约农民和业主的时间和精力。镇政府要努力做到“你赚钱我保护,你发展我铺路,你纳税我服务,你有难我帮助”。
五、必须突出抓好一个“城”字
临西镇地处县城,建设县城、美化县城责无旁贷,也只有立足县城、服务县城、围城造势、扩大开放,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是借鉴浙江嘉兴“土地换保障”的征地新机制。把城区内已经进行户籍改革的6个村的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土地集中征用过来,使特色产业、中小企业、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互动并进,把失去土地的农民变为市民,或纳入社保范畴、或安排就业,大力推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既解决了企业和城建征地难的问题,又使政府和农民实现双赢。
二是以大商贸、大流通带动县城发展。由于我县经济基础差、流动人口少、城建规模小,给商贸流通发展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发挥政策酵母作用、优化县城发展环境,加速城镇化进程。建议县政府出面规范专业市场,按门类划出轴承、农资、服装、五金、日杂、建材、食品、家具等区域,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市建设充满内容,不盲目追风,不唱空城计,要扩大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把县内外、省内外的客商请进来,采取多种的合作形式,尽快启动综合商贸城、农民进城一条街等市场,搞活现代物贸流通,以商兴市,以市带建。
三是围绕县城建设大力发展服务业,全力提升县城品位。服务业处处是商机,处处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有干大事业、谋大发展的气魄和胆识,要创造优势、做大优势,特别是对新兴服务业要大胆决策、大胆扶持,争取一个相当快的速度发展上来。如大名府的馒头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占据了县城及周边几个村约五分之一的市场,山东陵县办的市内公交、温州的蛋糕、德州的童子鸡、哈尔滨的高档美发等也纷纷在此抢滩登陆。
四是积极配合,参与经营,搞好城市建设。树立“经营成事”的理念,在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南环路建设步伐,搞好运河西路的商住楼开发建设,适时地铺开宏毅街二期工程、东环路延接工程、东大门迎宾路改造工程等。同时要积极参与和组织县城的物业管理,以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健全服务网络。
五是腾笼换业,盘活资产,解决财政困难。城区内隶属于镇政府和镇村共有的企业都处于县城的黄金地段,有着较为丰厚的开发价值,但这些企业老化,没有存在的价值。镇政府的机关建设与经济发展、县城的发展也不协调,需搬迁新建。对这些资产进行清理,该破产的破产,该转让的转让,置换出的土地要进行综合开发,这不仅盘活了资产,而且能解决镇财政的困难。
《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对镇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01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
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四篇:××市县(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
县(区)域经济是指在县(区)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特殊作用。××市管辖合浦县、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重视研究和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对于树立××新形象,实现××新跨越,增强本市的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县(区)域经济的优越条件和基本情况××市发展县(区)域经济拥有许多优越条件。主要体现在: 一是区位优势。我市一县三区区域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邻近广东、海南和港澳地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二海洋优势。全市海岸线全长 500 公里,海滩涂 73 万亩,可供养殖面积 21 万亩,北部湾渔场总面积 16 万平方公里,海洋鱼类 500 多种,虾类 10 多种,持续资源量 70 万吨。三是农业优势。我市一县三区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地肥沃,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适宜发展亚热带农、林、经济作物和水产畜牧业。四是旅游优势。分布在一县三区以海滩、海岛、红树林为特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兼备的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重要条件。近几年,××市一县三区凭借各自的区位和资源优势,结合全市整体经济发展思路,基本上走出了一条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合浦县位于广西沿海“金三角”的东部,东与广东廉江相邻,西北与钦州接壤,南临北部湾。全县行政区域面积 2380平方公里,辖 13 个镇、3 个乡,总人口 92.3 万人。该县区位和资源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烟花炮竹、制糖业、林果、海养、畜牧等支柱产业。2001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 49.7 亿元,增长 9.8%,其中第一产业 21 亿元,增长 6.17% ;第二产业 13.8 亿元,增长 10.71% ;第三产业 14.8 亿元,增长 10%。海城区是××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城区。全区行政区域面积 140平方公里,辖五个街道办事处和三个镇,总人口 22 万人。改革开放以来,海城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重点,经济发展逐年稳步增长。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3 亿元,增长 10.63%,财政收入 1.04 亿元,增长 7.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7013 元,增长 13.7%。银海区位于××市一县三区的结合部,西接海城区,南临北部湾,东与铁山港交界,北与合浦县相邻,行政区域面积 420平方公里,辖五个镇,总人口 13.2 万人。银海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以现代农业、海洋渔业、建材、绿色食品为支柱产业。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1.17 亿元,增长 10.20% ;完成工业总产值 11.5 亿元,增长 12.2%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1 亿元,增长 6.5% ;农(渔)民人均纯收入 2319 元,增加 201 元。铁山港区位于××市的东部,行政区域面积 394平方公里,辖南康、营盘、兴港三镇,人口 15.5 万人,海岸线总长 50 公里,滩涂 80平方公里。目前铁山港区的经济主要是以海洋产业和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较薄弱。2001 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7.08 亿元,增长 12.5%,农业总产值 10.85 亿元,增长 10%,工业总产值 7.32 亿元,增长 8.4%,农民人均纯收入 2286 元,增收 204 元。附表: 2001 年××市和一县三区主要经济指标对比指标国内生产总值(万元)其中人均 GDp(元)财政总收入(万元)人均财政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市***874252***8437382265海城区******4122290银海区***7***036432319铁山港区******292992286合浦县496532209623******802251(表中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
二、影响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年来,××市一县三区经济有了长足进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为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当看到经济总量偏小,运行质量不高,地方财力紧张等问题比较突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财政收入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区之间发展也不平衡,还存在不少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㈠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附表资料分析,一县三区产业结构都不尽合理,海城区为“三、一、二”结构;银海区、铁山港区为“一、二、三”结构;合浦县为“一、三、二”结构。县(区)域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其中银海区占 56.6%,铁山港区占 49.95%,合浦县占 42.22% ;一县三区工业化程度都比较低,二产比重均未达到 30%。三大产业结构失衡与不协调,已经成为制约县(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㈡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由于种种原因,一县三区通讯普及率、道路畅通率、能源利用率都不高。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比较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至今,县、区的一些边远乡村还存在道路不通、用不上电等情况。基础设施条件差,使一县三区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制约着经济发展。㈢人才和技术短缺。县、区相当一部分地区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科技基础差,不能为科技人员提供优越的环境条件,难以吸引人才,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缺少科技依托。如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由于不具备吸引人才和引进技术等条件,都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情况。㈣财政收支矛盾突出。资金是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由于财力紧缺而极大地制约着县(区)域经济的顺利推进。如铁山港区,由于经济总量偏小 , 税源极其不足,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该区
2001 年财政总收入 4629 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只有 2886 万元,而财政支出为 4746 万元。合浦县当年财政支出也超出财政总收入的 25.05%。㈤城镇化程度低。由于一县三区所辖小城镇以及大部分村庄建设滞后,辐射带动农村经济能力弱,因而城镇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加快发展县(区)域经济的对策措施加快发展××市县(区)域经济,各县(区)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当前应着力抓好如下几点。第一,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充分发挥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粮、果、菜、水产、畜牧、经济作物”等,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为二、三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县(区)域经济发展。⑴调整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结构。合浦县在稳定种植优质谷的同时,应推进多元化种植结构,以“名、特、优”为方向,扩大蔬菜、甘蔗、花卉、蚕桑、木薯等经济作物的种植。海城区、银海区和铁山港区应以无公害蔬菜、甘蔗、花卉、经济林木为主。⑵调整优化水果结构。一县三区应根据各自的水果种植习惯和优势,调整优化其结构,大力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水果。⑶大力发展水产畜牧养殖业。县(区)应以沿海滩涂为重点,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以提高其产量在水产品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而畜牧养殖应以合浦县为主,抓好瘦肉型猪、合浦鹅、麻鸭等品种养殖。⑷抓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主要是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尤其是在农产品集中产区规划建设若干个大型的农产品综合或专业批发市场(如合浦县抓好山口“两广”大型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信息系统。第二,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县、区工业总量不足,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出发,应依靠科技进步大力调整工业结构,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⑴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近期应加快合浦县平头岭工业园、海城区民营工业园、银海区银滩工业园建设,以及铁山港区工业区前期准备工作。⑵抓好水产品加工贸易带建设。县(区)沿海一带,应重点引进一批水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产供销综合性的龙头企业,以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如铁山港区引进台商投资的祺丰工厂化养殖加工基地。⑶大力发展烟花炮竹业。以合浦县为重点,完善、规范和壮大烟花炮竹这一支柱产业,增加地方税收和出口创汇。⑷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各县区应当采取“公司 + 基地 + 农户”等形式,重点发展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龙头企业。第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从城乡发展格局看,经济腾飞的“龙头”在城市,在集镇。小城镇是发展县(区)域经济的载体,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充分发挥城镇的辐射作用,推动县(区)域经济的发展。⑴重视资本化经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搞好城镇规划,控制土地一级市场,坚持以地养城,以地建城,推动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镇通信、供电供水、交通道路、广播电视、消防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如去年合浦县通过拍卖土地,财政投入和单位、群众集资等多种形式,共投入 2000 多万元,加快城镇建设。⑵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按照不同的产业特点和经济基础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群。如旅游工贸型的、农副产品加工型的、乡镇企业综合型的,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加紧实施。第四,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和民营经济。民营经济、第三产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因此,县(区)应把民营经济、第三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大力发展。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当前应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如应从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诸如东园家酒之类的民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帮助其加强内部管理,引导其创出名牌产品。⑵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订,突出人文、自然两主题,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抓好“海、滩、岛、湖、山、林”板块景点的建设。第五,大力培育和发展税源经济。财政收入是检验县(区)经济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县(区)相当一部分乡镇不能按时发放干部、职工工资,主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太少,入不敷出。⑴稳定存量,巩固税基。对现有税源产业和纳税大户,要加以引导和扶持,继续做好稳定和巩固工作,确保税源正常增长。⑵发展增量,拓宽税源。重点是继续培育和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工业、第三产业,以及民营经济,增加地方税源。第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助外力促进经济发展。县(区)应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我国加入 WTO 及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加经济发展总量。⑴努力改善投资软环境。要在加快招商引资硬件建设的同时,完善和规范好县(区)有关引资的政策、法制、法规,简化办事程序,为他们投资客商创造良好的法制、政策、服务环境。⑵精心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活动。如网络招商、业主招商,小分队招商、委托招商等,达到实现县(区)招商引资的新突破,引进一些能带动县(区)经济发展的项目。第七,应对加入 WTO,转变政府职能。我国加入 WTO 后,县(区)政府职能应与国际接轨,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服务。⑴坚持依法行政。要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制订和执行法规、规章和政策措施,创造统一、公正、合理的经济环境。⑵推进政企分开。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权和投资决策权交给企业。⑶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不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和滞后于形势发展的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的清理,最大限度地精简审批项目和简化审批程序,提高
办事效率。
第五篇: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镇域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结构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大力引资。主要存在问题:由于XXX规划面积大、范围广,严控开展建设,影响整个XX镇的经济发展,同时,现有的XX旅游区、XXX农业观光园和瓜菜生产地、糖蔗基地,对于XX镇来说是最具规模和最能产生经济效益的片区,但片区内的经济形式单
一、重复,片区之间缺乏良好的连片经营,互相之间不能产生辐射效应。需要市政府大力投资或引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促进XX镇经济发展。
二、项目建设需要多元发展、权力下放。存在主要问题:旅游经费不够、XX土地复杂工作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布局分散。目前全镇已开发的旅游资源中,仅有XXX公园初具规模,但其本身仍存在着公园面积开发不够、资源利用水平较低等不足。XX镇多年来推向省内外旅游市场的主打产品,多局限于以XXX景观为标志的地质观光资源,而如休闲度假游、XX文化游、美食文化游等却基本处于空白,无法适应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导致游客重游和滞留时间不够理想,成为制约XX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为了加快镇经济发展,增加级镇经济收入、需要市权力下放给镇、采取包干形式到镇一级政府。
三、农业生产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XX属XX地质,农业生产用水缺乏、一贯种植以果树、木薯、甘蔗耐旱作物为主,虽然市里正帮助打些抗旱井,但还存在大部农业用水困难需要市政府帮助解决供水工程,和饮水项目工程投资建设的及排涝工程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生产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增收压力大;种植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红土片生产用水缺乏,制约结构进一步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和生产排涝工程问题突出。
四、城镇发展需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主要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水平较低,至2007年,城镇化水平仅为8.4%,低于全国平均城镇化水平(36%)和海南省平均城镇化水平(40%),处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初期阶段。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乡道路、水利设施,特别是城镇给水、污水处埋、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文化、娱乐等公共设施还不能适应城镇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