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时间:2019-05-12 07:30: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第一篇: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

摘要: 马寅初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有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他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本文此外还讲述了人口和经济之同的关系及相互制约,以及对现阶段就业压力。并附上了一些解决方法,只有协调人口.经济发展,就业三者之同的关系,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马寅初 经济发展综合平衡 人口经济增长就业

1.马寅初和他的人口论

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和教育家马寅初先生逝世已经32周年了。他在民主革命时期,为救国救民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他在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维护学术尊严,坚持真理的非凡勇气和高尚品德,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马老先生在经济理论上有不少建树。如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问题和人口问题,都有他的独到见解,的已被实践反复证明它的正确性。但当时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却受到了错误的批判,他被批判为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者”、“中国的马尔萨斯”、“一贯反对党、反对社会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理论战线上经过拨乱反正,对马老的错误批判,已作了平反,特别对马老先生的“新人口论”已逐渐为我国广大干部与群众所传诵和赞扬。

马老关于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理论中,正确地阐明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基础、工业是主导的思想。马老针对我国人口增加得太快,而资金积累得较慢的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人口太多,本来有限的国民收入,被六亿多人口吃掉一大半,以致影响积累,影晌工业化。因此,中国人口如继续这样无限制发展下去, 就一定要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他竭力主张:“要提高农民分动生产力, 一面要积累资金, 一面要控制人口, ”努力“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入口最好最有效的办法。他说:“人多固是一个极大的资源, 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我的新人口论主张保留它的好处,去掉它的坏处;保存这个大资源,但去掉这个大负担,方法是提高人口的质量,控制人口的数量。”马老这些科学论断和有力措她的建议,由子左倾思潮的干扰,使这些建议没有得到重视和采纳,而且对他进行了错

误的批判,致使我国的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1958年下半年以后,马老被点名批判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文字围剿和政治压力,马老却胸怀坦荡,无所畏惧。马老坚持真理的这一付铮铮铁骨和掷地有声的誓言, 将激励着我们后一代人。

2.我国人口与经济、就业的现状

人口与经济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一个生存问题。

2.1 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制约关系

在社会中,消费者的数量总会超过生产者的数量。人口学将还没进入或已经退出生产领域的那部分人口称为从属年龄人口。中国人口结构现状如下。总人口:l,421,90,000,年龄结构:O—14岁:19.4%(256,600,000),15-59岁:69%(9ll,290,000)60岁或以上:11.6%(153,400,000)其中65岁或以上:8.1%(106360000)。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从属年龄人口比重大,社会负担高,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提高。而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有:1)速度快,从成年型结构到老年型结构的转变,西方国家50~100年的时间,而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2)加速推进,2010年后老年人口的增加速度会越来越快。3)达到水平高,至2050年中国人口年龄将比世界平均水平大6岁,4)是绝对量大,未来半个世纪我国将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总之,寻求新的筹资渠道不断充实社保基金,还要以企业和私人养老金计划、家庭养老和老年人自养等多种养老方式作补充。

2.2我国人口与就业形势

在就业市场主要是由下岗职工、农民工和高校的毕业生这三类群体组成。1)下岗职工数量呈现减少的趋势。由于劳动保障部颁发了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基本上使国有企业由改制和主辅分离产生的下岗职工得到有效控制。2)农民工状况将得到缓解。虽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趋缓,但农民工的供给不会出现明显的短缺.主要有:第一。各级政府加大清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的力度。第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将被城镇医疗保险覆盖,优化了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第三,健全了劳动协调机制,强化劳动合同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权益。3)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由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大幅增加,虽然每年硕士招生数量都有增加,能够使部分大学生推迟就业,但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仍然增长明显.

3和谐就业的对策建议

尽管当前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6‰,但人口仍要持续增长10多年,人口将要增加2亿以上,2亿多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压力十分巨大。经济发展在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上应该有所改变,构建人口、经济、就业三方和谐的发展有这样几个方面。1)加强社会培训。使居民都能够有机会参加培训确保不被社会的发展所淘汰。2)发展第三产业,积极疏导服务业就业领域。3)开放劳动力市场。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上途径多管齐下,可望将失业率控制在尽量低的水平。通过大幅度提高失业人员和城镇贫困人口的补助金标准,来确保现有的劳动者福利水平不致显得过低而导致因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

参考文献

[1]周梅妮.张振威.我国劳动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分析[J]-商业研究,2009

[2] 胡子诚正确评价马寅初的综合平衡理论[J] 《探索》 1987年03月

[3] 周学馨 人口发展治理视野下的政府人口管理创新[J]-理论月刊2009(6)

[4] 付晨光 对我国人口红利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探讨[J]-甘肃农业2009(7)

第二篇:楼宇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东施古镇楼宇经济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如何破解制约楼宇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

一是要注重发展理念的前瞻化。着眼长远,引导楼宇经济长效发展。应该改变对楼宇增量的过度关注,转而注重楼宇发展产生的长效收益。

二是管理与服务的同步化。应该培养楼宇经济专业人才队伍,提高楼宇经济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二、楼宇招商方面的经验做法:

一是打“联动牌”,完善镇党委政府对楼宇招商工作的保障机制。

二是打“创新牌”,拓展楼宇招商工作服务的平台。

三是打“招商牌”,强化现有资源的宣传力度。

四是打“服务牌”,完善对楼宇企业的长效服务。

五是打“特色牌”,利用本镇特色,为楼宇招商打基础。

六是打“人才牌”,加强镇招商队伍建设。

三、在服务楼宇经济发展上的对策和建议:

楼宇经济的发展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前期的规划定位,二是后期的执行保证。实践证明,执行比规划更重要。

1.重视规划,改善楼宇经济的发展环境

楼宇经济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浓厚的商业文化、开放的市场体系、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等等。所以,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良好的软件配套。

2.加大力度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

楼宇经济发展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政府要更重视高层次专业人才尤其是业内专业人才的引进,制订创业的服务方案、政策措施,建立针对企事业单位所需的专业人才资源库,随时为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要引进培育政府高层次管理人才,充分发挥政府在推动楼宇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互动机制。

3.明晰楼宇经济扶持对象与政策

政府制定楼宇经济重点发展与鼓励发展的产业导向政策、企业导向政策,明晰楼宇经济产业发展优先顺序和鼓励力度,明晰楼宇经济优先吸引的企业对象类型、规模和鼓励措施,以引导楼宇经济朝规划的目标发展。

四、2016年我镇楼宇经济发展的思路:

第一,统一思想,营造氛围。

要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楼宇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发展楼宇经济作为落实创业创新总战略和新一轮思想解放大行动的具体工作来抓。大胆探索发展楼宇经济的新方法、新措施,借鉴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

第二,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强有力的领导和明确的职责分工是发展楼宇经济的重要前提。建立楼宇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承担对楼宇经济发展的领导任务。配备专职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工作力量。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机构和人员,努力形成工作合力。

第三,加大推介,强化招商。

招商工作是发展楼宇经济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强招商推介。全面掌握楼宇资源状况,根据楼宇特色,采取定向式、个性化招商。二是要拓宽招商渠道。加强与地区外的联系;支持本地企业做大做强,优化对本地企业的服务,使企业“引得进”和“留得住”。

第三篇: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

作者:高煦照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8期

[摘要]文章分析了县域经济的含义、特征,发展县域经济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经济竞争力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23(2006)08-0098-0

4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划内的区域经济,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经济单元,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关键性层次。我国县域面积约8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93%;县域人口9.3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3%。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基础地位,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和特征

(一)县域经济的含义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范围内统筹安排社会经济资源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是我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备的基本单元。其含义主要包括:1.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这种范围是由县级行政区划所决定的,是县级政府管理范围内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2.县域经济是综合经济。县域经济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旅游业、信息业、金融业、餐饮服务业等各个产业部门。3.县域经济是中观经济。县域经济既不属于宏观经济系统,也不属于微观经济系统,而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二)县域经济的特征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又不完全等同于区域经济。因此,县域经济首先具有区域经济的一般特征,此外,它还具有自身的基本特征:1.农业性。县域经济虽然包括多种产业部门,但农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农业经济活动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县域的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人口构成了县域人口的主体。2.综合性。县域经济包括各个产业部门,各种经济成分,包括财政、银行、税务、物价、工商等经济职能部门和各种社会管理机构,具有很强的综合性。3.层次性。县域经济中的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村级经济构成了县域经济的三个层次。村级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环节,属于基础层;乡镇经济是处于县城经济和村级经济之间的层次,属于中间层;县城是县域内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是县域经济的中心环节,县城经济因此属于中心层。4.差异性。不同的县域之间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人文资

源、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等各方面都存在着一定差异。5.不平衡性。县域经济的差异性和国家的政策性因素等,造成了我国县域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既有发达的县域经济,又有不发达的县域经济,还有落后的县域经济。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不平衡性呈不断加剧的趋势。

二、农业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根本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首先解决主要问题。就我国大多数县域经济而言,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农业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刘易斯在考察了印度和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后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弱小的资本主义部门(现代工业部门)与相对强大的传统部门(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形成了社会的二元经济结构。前者资本相对充足,实行竞争,产生利润,工人得到自己的边际产品;后者资本相对稀缺,没有竞争,不产生利润,人们如果要维持生计,必须要消费多于边际产出的产品。在我国,仍存在着十分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分布于大中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与以农村为载体的传统农业部门并存。广大的县域经济受到人才、资金、市场、信息、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动力不足,速度缓慢,传统的农业部门占绝对比重。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提高现代工业部门在县域经济的比重,降低传统农业部门的比重。具体讲,县域经济发展可归结为“三化”,即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将改变县域的经济结构,农村城镇化则会使广大农村的落后状况得以改观。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人多地少,加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县域内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含义。在这一问题上有一种误解,即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解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的转移。这种理解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我国不少城市中一些都市村庄的村民,城市近郊的一些失地农民由原来的农业人口转为了非农业人口,但并没有工作可做,结果是由原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为城市剩余劳动力,转移前后都属于失业人口,并没有实质性变化。笔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是由农业产业部门向非农业产业部门的转移,由失业到就业的转移。实现这种转移,有异地转移和就地转移两种形式。异地转移主要靠劳动输出进行,这种转移方式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开阔视野,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但风险较大,成本较高。就地转移就是离土不离乡,这种转移方式风险较小,成本较低,但农民与外界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更少。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各地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重点转移方式,或者两者并举。

四、县域经济竞争力问题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途径和手段、基础和动力。只有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一)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些相同资源的能力。县域经济竞争力是指,一个县域经济相对于其他同类区域在大区域中,吸收资源、利用资源和争夺市场的能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是要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竞争中取胜。因此,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要素。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从宏观角度提出了“国际竞争力理论”,这一理论完全适用于我国县域竞争力的研究。因此,县域竞争力包括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三大方面。核心竞争力包括县域经济实力、经济管理竞争力和科学技术竞争力三个要素。经济实力是县域的整体经济规模的大小,是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的能力。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是对经济实力的直接支持,体现深层次的竞争实力、创新基础和发展动力。基础竞争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包括基础设施竞争力和国民素质竞争力两个要素,反映着县域经济长期持续发展和成长的能力。环境竞争力包括国际化竞争力、政府管理竞争力和金融体系竞争力三个要素,它们是县域内市场、体制、法律、政策环境的反映。上述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三大内容、八个要素构成了县域竞争力的框架体系。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相对于城市经济而言,县域经济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部门为主的,竞争力水平相对更低。在县域经济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县域竞争力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提升县域竞争力一方面要提高县域竞争力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要缩小县域之间竞争力的差距。

1.县域竞争力提升的一般途径。国际两大竞争力研究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提出了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十大要素:创建一个稳定且有发展空间的法制环境;构造具有柔性和弹性的经济结构;对基本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优先投资;促进私人储蓄和国内投资;吸引国外直接投资的同时,培养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力;政府和服务管理要在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和透明度上努力创新;保持工资水平、生产率和税收之间的合理关系;减少收入分配不公,扩大中间阶层,确保社会结构稳定优化;加大教育投资,尤其是提高高中等教育水平,包括加强劳动力的终身技能、素质教育以及长期培训;保持经济运行在全球化和本土间的整体协调,维护公民意愿及其所追求的价值体系,促进国民财富创造能力的可持续提高。国内竞争力研究权威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评价与研究中心提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政府。这些理论指出了我国县域竞争力提升的一般途径。

2.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提升县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上,我国有学者提出了六种基本类型:(1)重点集中战略。重点集中战略是指要将区域的有限战略资源尽可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到县域经济发展的有限几个战略关键点上,尽快在这些方向上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的县

域经济竞争力战略。(2)特色战略。特色战略又称差异化战略,是指通过培育和强化区域的经济特色,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3)定位战略。定位战略也可称为虚拟战略,是指通过在大区域范围中对本区域的功能进行定位,并使这一定位得到大区域公众所强烈认同的县域经济竞争力战略。(4)规模战略。规模战略是指通过各种形式,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的经济发展战略。其又分为产业集群规模战略、产业链规模战略和区位品牌规模战略。(5)协同战略。协同战略又称之为整合战略,是指要善于整合资源,努力创造和争取区域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包括内部资源协同效应和内外部资源的协同效应。通过整合,将分散的资源变成集中的资源,闲置的或低效的资源变成活性的和高效的资源,外部资源变成内部资源。(6)乘势战略。乘势战略又可称之为机遇战略,是指要善于乘借大区域中正在发生或将出现的新趋势,抢先切入,实现赶超。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指出:竞争优势归根到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成本领先和标新立异。据此,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标新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企业竞争优势如此,县域经济竞争优势也如此。

五、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从县情出发,理清发展的基本思路,由于县域经济情况千差万别,发展路径也不会完全相同、总体而言,基本的发展思路可归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应着力于解决农业问题,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做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同时发展第三产业。具体可表述为: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解决传统农业部门改造问题;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建设村镇经济园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体。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着力解决传统农业部门改造问题

我国的农业经济,还带着极大的自然经济色彩,这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格格不入的,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严重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实质就是农业和市场相联系,即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实现农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因此,应当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县域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落实好有关政策,找准主攻方向,加大扶持力度,做好农业开发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精度和深度,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得以彻底改造。

(二)选择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在一定时期,不同产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同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同的,个别产业的经济发展比其他产业快得多,这少数产业往往会决定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应集中有限的人才、物力、财力优先发展这些产业,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进程,必须选择好主导产业。由于我国县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主导产业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一是能够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取得实质上突破的产业;二是符合县域实际情况,能够付诸实施的产业。

(三)建设村镇经济园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

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所选择的最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使区域经济的能量大大超出常规的界限,而远播于四面八方。不过,就已有的国内外园区经济实践来看,这种模式是以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科技智力高度密集的大中城市或地区为依托的,并不能照搬到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去。所以,笔者提出了“村镇经济园区”概念,这是在借鉴上述区域经济模式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县域经济实际,赋予经济园区以全新内涵的一种全新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经济园区建立在行政区划的最基层单位村、镇;建立经济园区的村镇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或地理位置优越或具有某种特定资源的村镇;园区经济以民营企业尤其是家族企业为主,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园区所需原材料、劳动力几乎全部由当地农民提供。在具体形式上村镇经济园区包括工业型的经济园区、商业型的经济园区、旅游型的经济园区和综合型的经济园区等。村镇经济园区将成为当地的经济增长核心区,对其周围的农村地区和农业经济活动产生辐射作用,发挥扩展效应,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打造县域经济发展主体

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都一再表明,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依赖于资本的足够投入。从投资的角度分析,县域经济可能的发展路径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靠公有制资本的投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海外资本流入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靠民间私人资本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就第一种模式来讲,我国各级政府财政资金普遍不足,特别是县乡两级,多数还存在着严重的财政赤字,公有制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至于第二种模式,外资流入只对沿海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典型意义,不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普遍模式。所以,前两种模式对我国广大县域经济发展并不具有现实可行性。第三种模式更适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实际,是现实可行的。首先,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民收入显著提高。而“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分配政策,则使财富向少数人相对集中,使其积累了更多的资金,成为私人投资的第一推动力。其次,市场经济的磨炼,使少数人经营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私人投资的重要因素。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为私人投资提供了可靠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事实上,我国国有经济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县属国有经济比重很低,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看,县域经济中民营经济成分的多少、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总体经济实力,全国百强县都是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的县。就民营经济本身讲,其具有内在动力足、经营机制活、市场竞争意识强、对政府依赖性弱等诸多优势。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民营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

(五)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合理干预,明确界定和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近几十年来,世界上少数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起飞并实现现代化,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和中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必要的政府干预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必须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合理干预,明确界定和充分发挥政府的功能和作用。从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县级政府的职能为:在公共事务方面主要是承担维护法律秩序,进行城市规划、公共安全、社会福利、公共救济、医疗服务、公共教育、卫生监督、防灾救灾、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管理。在经济发展方面,主要是编制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进行工商和投资管理、促进居民就业以及实施税收与财政预算管理等。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并以此为目的干预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一般不直接插手专业领域内的具体经济活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县级政府的运行机制和经验,我国县级政府的职能应主要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等。政府职能的实现,一定要法治化、制度化,政府本身则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原来的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原来的“运动员”向“裁判员”转变。

第四篇:创优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优化经济环境,实际上就是加快发展的竞争”。县委、县政府对此早已形成共识,并于2002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把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作为“民心工程”来抓,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件大事来抓,不断加强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的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机构,加强监督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在全县形成了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经济环境格局,县域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招商引资取得历史性突破,经济稳定高速增长。

但总体上看,我县经济发展环境现状仍不容乐观。笔者走访调查城区数十位民营业主感受到,他们既肯定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好转,同时对管理机关在行政许可、执收执法中的问题,又存在许多难言之隐,或如痞积胸、如鲠在喉,敢怒而不敢言;或义愤填膺,却只是在私下里议论;或慷慨陈辞,却讲事不讲人,更不愿提供事实证据。

主要表现为六种心态,或称之为六怕:一怕借故找茬。某业主坦言,管理机关专门执收执法,研究法律透彻,随时可以找出一百种理由整治你。因此,以俗语“富不与官斗”、“退一步海阔天空”聊以自慰。二怕推拖压卡。管理机关手握实权,平日里哄着还贴不上,摸了老虎屁股,“公事公办”,很难办事,能快办的也可以慢办,能教育的也可以罚款,能轻罚的也可以重罚。三怕伤和气。民营业主生产经营活动不确定因素多,遇到问题多需求助于管理机关,伤了和气,不好开口,即使求助,往往理而不助、查而不处,能解决的问题也不解决。某业主例举自己少给了某单位乱收费款,后来遇到扯皮闹事,三接四请该单位以忙相推,迟迟不来人解决,最后花出更多的钱才缓和关系。四怕引火烧身。即便是监督部门调查,管理机关的问题发生在身边,甚至自身权益同样受侵害也不愿提供证据。五怕影响精力。时间就是金钱,耽误了时间即耽误挣钱的机会,再搭上税费房租,实在耗不起。某业主诉说:自己换个广告招牌,比审批的多了两个字,如果罚个千儿八百,自己能够承受也就不投诉了。六怕处理不了或不了了之。某业主感慨自己反映某审批单位擅自提高审批门槛、推脱作梗等问题,专门机关也作了调查,可至今没见处理,反受其辱,对自己检举问题后悔不已。

民营业主的心态,从一个侧面暴露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中的问题,暴露出有关管理机关、执法人员、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服务水平与质量等方面的问题:一是思想认识尚未完全统一。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方面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民营业主和群众迫切要求,另一方面少数单位和干部思想认识没能跟上,没有认识到:经济环境越来越明显的成为区域经济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环境也是生产力。二是全局观念淡薄。一些部门搞部门保护,有钱有利的事抢着干,无钱无利的事躲着走,保护投资者的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对外公开的承诺想着法子不兑现或不完全兑现,工作效率低,对损害全局利益的行为制止不力,听之任之,明抓暗保,甚至背后操纵。三是服务意识差。有些部门只知道上门收钱,而不尽职服务,利用行业特权和优势,披着执法外衣执罚。四是拥权自重,作风恶劣。不给好处不办事,少给好处少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五是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问题查处不力。“好人主义”当头,对问题查处应付了事,不痛不庠,难以起到震摄作用。

针对上述心态和问题,笔者建议:

第一,要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创优经济环境的意识。区域经济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环境的竞争,我们一定要切实增强发展意识、服务意识和全局意识,坚持创优环境促发展。必须十分明确,没有全县的发展,就没有地方和单位的发展。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执法人员真正认识到抓环境就是抓发展,从而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服务水平,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自觉地投身到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工作中去。第二,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治理经济发展环境,领导干部要身体力行,做出表率。只有领导干部的态度端正了,思想认识和工作到位了,治理经济发展环境才能取得

实效。要建立经济发展环境领导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逐级负责。班子主要领导要切实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领导力量到位。各级领导既要统揽全局,抓好总体部署,又要抓好具体措施的落实,处理好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与本职工作的关系,大力宏扬“四通”精神,以变通为手段,疏通、沟通为过程,快通为结果,按照“结果符合程序,过程注重效率”的要求,推动创优经济发展环境的措施落到实处。第三,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关键在人。执法队伍、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是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在治理经济发展环境的过程中,应始终把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把管理融入服务之中,把提高素质贯穿到业务工作的全过程,把创优环境同机关的作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认真整顿部分工作人员思想散漫、作风不正、行为不廉、效率不高等影响发展环境的行为。抓班子,带队伍,树正气,强素质,使各级干部和执法人员的素质有一个明显提高,树立公正、廉洁、务实、高效的行政执法机关形象。

第四,要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归根到底看整改,最终成效在整改。要联系本地本单位在服务经济、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中存在的差距,联系贯彻党委政府决策决议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找准应当加强和改进的方面,特别是要结合具体事例,从思想上找根源,从工作上找差距,研究制定改进措施。能马上改的一定要马上改,能尽快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解决,以实际行动表明态度;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说明情况,采取措施,尽快解决,给群众一个负责任的交代。第五,要强化监督检查,用硬措施来改善软环境。强化监督是促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之一。行政执法部门要按照建设法制政府的要求,健全制度,广开渠道,自觉接受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约束规范执法行为,防止权力滥用。要加强对各级各部门开展优化发展环境工作的督促检查,尤其对重点部门要重点督查,对工作不扎实,走过场的,责令其进行补课,直到符合要求为止。要切实发挥纪律监督机关整饬政纪职能作用,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必须给予相应的处理,对影响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严格责任追究,不管问题出在哪个环节和谁的职责范围内,谁出了问题,谁领导不力、工作不落实,坚决查处,决不姑息迁就。

第五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与对策思考

摘要:自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获得了前所未有发展速度。目前,要继续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通过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出发,来提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对策。关键词: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

0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我国发展依然是靠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来驱动。随着我国经济总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发展阶段的提升和所面临国内外条件的变化,传统粗放式发展方式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对阻碍了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使得我国粗放式发展方式的缺陷变得更为明显,需要更加迫切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从传统发展方式向现代创新点的发展方式转变,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和更高的要求。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面临的问题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国正处在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的阶段。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高以及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所以要迫切地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进行经济方式转变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消费、投资比例不合理

消费、投资、净出口常被称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最基本的经济增长动力。首先从消费方面上讲,我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这种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消费之占到GDP总量的小部分。消费的需求总量不足且增长缓慢,对GDP的贡献不足。我国消费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居民消费与公共消费比例的不合理和城镇居民消费的与农村居民消费比重不合理。其次在投资方面,虽然我国投资率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国的投资率相对其它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并且投资的结构也不合理。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布局不合理,我国的产业结构布局仍然还是以工业为主导,第一、第三产业占的比重还不是很大的趋势。第二,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所占的比重远远低于城市固定资产的投资,并且农村与城市的投资差距呈现扩大之势。第三,我国的投资区域结构分布不平衡,虽然我国区域结构投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还是“西弱东强,沿海强于内陆”的格局。

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虽然得到平稳的过渡,但是依然暴露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问题。经济结构的核心就是产业结构,其合理化以及高级化的程度往往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所面临产业结构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第一产业发展较为落后。目前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现在农业所面临的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资源相对分散、规模性不强、生产效率较为低下的问题依然严峻。第二,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第二

产业的层次较低,从行业结构看,目前我国经济产业支柱仍是能源和传统优势产业。这些产业的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不高,而且其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像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带动性强、关系长远发展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其次,产品结构层次也比较低。目前我国产品一般为层次偏低,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品和进行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而对于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相对较少。第三,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首先,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构成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而新兴的、现代的服务业发展明显不足。其次,大规模市场化程度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发展程度较低,市场竞争力还比较低。

1.3 资源环境紧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剧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目前我国能源经济发展仍然是建立在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碳基化石燃料为主体的经济,经济和能源结构的“高碳”特征十分突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污染高以及高排放的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因此,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长远的高度来看,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障碍。2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2.1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 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始终把农业发展放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在保持粮食产量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各种经济、财政措施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的内部结构,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积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其次,优化工业结构,推动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产业化进程作为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深化改革,努力把加快工业化发展放在经济发展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工业产业层次,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型产业的基础上向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型产业转变。同时,通过发掘和拓展工业产业链,大力发展产品的深加工,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且具有影响带动性的工业品牌,提高产品技术附加值。最后,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的发展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标准,也是优化经济结构必由之路。我国要着重发展第三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水平。

2.2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扩大内需以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必须着力扩大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平稳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一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通过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二是要出台鼓励和激励政策,挖掘潜在的消费市场,培育消费热点。通过大力会展经济、发展服务业以及社区服务业,扩大消费领域。三是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消费信心。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使得居民放开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其次,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以提高投资效益。一是适度增加农业投资比重。加大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保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加快调整投资结构来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加强对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以及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的投资力度,严格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力度,避免这类行业盲目扩张。三是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快职能转变,避免各个地区重复建设以及盲目建设所导致过度投资的现象,不仅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起主导作用,还要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引导作用。实现筹资手段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发展水平。最后,积极扩大开放,促进出口。一是要进一步发挥传统产业在出口方面的优势。在巩固现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深度挖掘传统产业市场,积极培育和开拓新兴市场,努力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扩大市场覆盖面。二是积极鼓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扩大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三是利用国内外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的机遇,推动贸易转型升级。

2.3做好资源节约和环保工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首先,加强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必须加强对资源的节约利用。第一,要强化企业和公民节约意识。有关政府部门和媒体应该极力宣传我国资源能源和环境面临的严峻形势,普及企业和个人的环保节约知识,增强群众的资源忧患和节约意识。第二,要加强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其次,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关于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一批节能减排重点示范工程,以便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技术。加大污染物排放控制力度,建立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和预警系统,对重点区域、重点流域和重点城市环境污染进行治理。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建设。继续落实林业生态省的建设规划,培育、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参考文献

[1]斯蒂格利茨.新的发展观:战略、政策和进程.(载胡鞍钢、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2]林凤霞.河南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河南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10.[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4]张卓元.十七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8:(3).

[5]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1).

[6]成思危.科学发展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2008:(3).

下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发展热潮,开始步入扩张、裂变、规模发展的快车......

    新一代农村问题的思考与经济发展探索

    新一代农村问题的思考与经济发展探索摘要: 中国有9亿农民,中国人口最多的是农民,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农业,最大的市场在农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根本的问题。这是中国的国情。可以说,......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建议“优化经济环境,实际上就是加快发展的竞争”。县委、县政府对此早已形成共识,并于2002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把优化经济发......

    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调研和思考[精选合集]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城乡兼容、功能完备的综合经济体。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县域经济,需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思考

    关于县域经济发展十个问题的思考县域经济是一个县辖域内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区域经济。近年来,县域经济愈益成为国家经济中极具潜力的发展增长点。现在我国县域范围内人口......

    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

    文章标题:社会发展中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思考研究社会发展问题,不能不重视广为关注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一下,可以看出常常被习惯地排列在一起的......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 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2007-12-12 19:18:0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思考与调研对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问......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精选5篇)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环境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区域性环境建设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当前,我们如皋县正在掀起新一轮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