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共)
据市工商局年报统计,截止20002年12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8760户、注册资金58268.9万元、从业人员174417人;私营企业704户、注册资金42557万元、从业人员12314人。我市个体工商户数居全省第6位,私营企业户数居全省第17位。市委办信息科对10县区调查统计,截止20002年12月底全市个体工商户数为95179户,私营企业户数为1999户(未包括在市工商局注册的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为116453.6万元,从业人员482306人。市工商联提供的情况是全市个体工商户为92690户,私营企业为1613家。市乡镇企业局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总数为15.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14.83万户,私营企业7054户。以上几组数字,县区上报的数字与市工商联掌握的情况比较接近。市工商局1998年底统计个体工商户总数为146750户,私营企业数为753户。即使挤掉县区上报数字中的一些“水分”,个体工商户数不可能在4年里减少5成以上。据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实际开展了生产经营活动的个体工商户和规模种植、养殖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因未在工商部门注册,工商部门未予统计(他们统计的是领取营业执照的个体私营企业)。二是县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因不愿向上级个协、私协多交管理费(会费)少报了个体私营企业户数。据调查,上天梯非金属矿区有开采加工企业近300家,平桥区五里店非金属矿加工带有各类加工企业300多家,浉河区有私营企业450家,仅这三处私营企业集中地私营企业数即超过1000家。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全市个体工商户应在10万户左右,私营企业在2000家以上。个体私营经济在振兴信阳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96亿元,占全市GDp的30.8%,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纳税总额为48858万元,占全市工商税收总量103277.3万元的47.3%。全市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吸纳就业人口近20万人,有28683名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私营经营。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规模不大,经济总量小。个体工商户户均注册资金8300元,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61.4万元。全市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个体私营企业不到1000家,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不到100家,投资在千万元以上的不到10家,上亿元的企业没有一个。2001年全市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29.1亿元,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38.4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私营企业主要以商贸型为主,生产型和科技型企业偏少。据调查统计,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事商业批发零售、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占83.2%,从事加工制造等第二产业的占14.8%,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占2%。三是经营业主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创新能力差。全市个体私营企业主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数的1.9%,高中文化程度占18.2%,初中文化程度占46.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3.6%。四是多头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个体私营经济的部门有工商局、乡镇企业局(非公有制经济委员会)、科技局(民营科技企业)、工商联,多个部门管理,“都管都不管”,对个体私营经济产业规划、政策研究、资金技术项目服务、创业指导等缺乏力度,经济指标统计口径不一,数字几套,不便政府决策。一个地方经济腾飞,是靠发展内源性经济还是发展外源性经济,无疑要取决于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环境。我市是一个内陆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像广东、江苏、上海、山东等沿海地区那样靠吸引外资加快发展。在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我市如何增创新优势,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的一条,就是能不能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建议:(1)召开一个高规格的会议,出台一个含金量高的文件,表彰一批民营经济先进典型,形成一种民营经济大发展的良好氛围。(2)优化“五个环境”,即以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环境为突破口,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提高行政效能入手,带动整个发展环境的改善,从根本上清除妨碍民营企业大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一是创造有利于各种所有制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落实对民营企业的公平待遇。二是优化政务环境,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少添乱,多设路标少设路障,下大气力改进管理和服务水平。三是优化法制环境,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让民营经济的发展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利益和财富积累的关心之上。四是优化市场环境,使绝大多数守法、规范经营的民营企业能够顺利成长。五是优化~环境,形成谁发展谁光荣,尊重民营企业家就是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3)重点支持“四类企业”,以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职工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是我市最有活力的企业,是我市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我市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397家,从业人员3万人,2002年实现技工贸收入18亿元,创利税3.52亿元。可根据企业经营资产、营业收入、利税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等指标,重点扶持民营企业50强。(4)建立民营工业园区,发展族群经济。簇群经济是以某项专业产品为主导,以中小企业为主体,以某个城镇为聚集地,形成产业链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创出名牌,催生出区域经济支柱。发展簇群经济已成为各地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模式,我市也有成功的典型。大量相关企业空间集聚,既竞争又合作,信息、技术、人才资源共享,产业配套,激发创新,成为区域经济长期增长和繁荣的源泉。有条件的县区、乡镇要建立工业园区,引导民营工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可依托平桥非金属矿加工经济群建立市级民营工业园区,同时抓好固始柳编经济群、淮滨造船块状经济群、潢川卜集花卉簇群、光山白雀茶叶经销簇群的培育,打造我市民营经济航母群。民营工业园区建设不仅仅是圈一块地、“几通一平”再建一些标准厂房,更重要的是要创新机制、创新环境、建立创业服务中心,真正为民营经济大发展搭建一个平台。(5)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民营企业规模上不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融资和技术研发问题。政府应当“为人们做那些他们想
做,但仅凭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做到或做好的事情”。受现行金融政策的制约,民营企业贷款难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扩大规模和进行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持。市政府成立的信用担保中心仅有1000万元担保资本金,对渴望贷款担保的民营企业来讲是杯水车薪,建议尽快将担保金的规模扩大到1亿元以上。对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问题,可考虑在一些专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围绕某项产业的升级优化,组建技术研发中心,如非金属矿加工、柳编、茶叶加工、花卉苗木繁育等研发中心。研发中心可由政府投入一部分科技资金、按销售收入从企业提取部分研发费用、科研单位以技术入股组建,按市场化运作。(6)厘清概念,理顺管理体制。非公有制经济与民营经济是两个外延不同的概念,非公有制经济是从经济成分上划分的,除国有集体经济外的经济成分均属于非公有制经济,它包括个体私营经济、外商(含港澳台)投资经济及非国有、集体控股的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公民或劳动者个人所有,以雇佣劳动或个体劳动为基础,劳动成果归公民私人或劳动者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一种经济类型,它包括私营独资、私营合伙、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个体工商户等。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工作会议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突破口。为全面准确地掌握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应对非公有制经济范围进行界定,责成一个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产业规划、培训教育、协调服务、创业指导和经济指标统计进行归口管理,为市委政府决策和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好参谋。
第二篇:浅谈关于加快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浅谈关于加快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民营经济 发展 思考
[论文摘要]民营经济正步入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民营经济在新的“平台”上更快、更健康地发展,要探求未来民营企业的发展对策。
一、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山东省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民营经济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民营企业数量、年增加数、从业人员、注册资本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民营经济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提高,由2002年的36.5%上升到2007年的53.7%,已经开始支撑起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二是民营企业规模迅速膨胀,2007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接近2万户,比2002年增加近1万户。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600多家,比2000年增加900余家。三是民营经济科技进步加快步伐。全省科技型民营企业发展到5000多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350家,省级技术开发中心90家,国家级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6家,1700多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四是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近几年来,民营经济园区化、集群化步伐加快,在专业村、产业镇、特色园区的基础上,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大批企业不断集聚,形成了各具特色和区域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目前,山东省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产业集群120余处,从业人员380余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300多亿元,利税近340亿元。
二、山东省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山东省民营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浙江等民营经济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的生命。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都在技术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日本企业的科技投入占科技总投入的80%以上,美国占70%,欧盟国家大约60%左右,而我国只占30%左右。山东省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一些民营名星企业,对科技的投入只占销售额的2%-3%;多的也只有5%左右。由于科技人才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缺少适应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机制,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山东省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和扩张的主要因素。
(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
目前,家庭式管理和独裁型决策机制已日益成为民营企业扩张规模、上档次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最大障碍。当民营企业达到一定阶段之后,家庭式管理模式就难以驾驭现代企业。与家族化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大多民营企业采用独裁型决策方式。民企老板有绝对的权威,说一不二,谁也无权干预。这种主要依靠狭隘的个人经验的专断决策,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民企老板受自身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不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思想观念存有偏见
民营经济是受宪法和法律保护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融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之中。但在目前,社会上对民营企业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偏见和误区,无视民营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个的事实,仍然把民营经济当作“补充”,看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异己力量,认为发展民营企业是国家为解燃眉之急、应一时之需的“权宜之计”,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近几年来还有一些人担心,民营企业发展过快、比重过大,会冲击社会主义公有制,影响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等等。
(四)外部环境缺乏公平
由于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见和误区,导致民营企业在政治上待遇不高,在政策法规上处于受歧视和限制的地位,缺乏公平规范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产权保护制度不够完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当民营经济权益受损害或出现经济纠纷时,难以得到有效地法律保护。在行政管理中,民营、个体经济成为“唐僧肉”,行政管理部门以收费代管理,以种种借口和名义进行集资和摊派。与国有和“三资”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很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缺乏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积极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
民营经济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经济工作的三个重点之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是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保持全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解决就业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步伐,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稳定等等,都必须依靠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快发展,从思想上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真正放手、放心、放胆让民营经济自我发展,真正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上来,把发展民营经济摆上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列入工作日程。
(二)进一步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一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提高民营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设备工艺和信息化水平入手,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要抓住重点,选择一批科技型、外向型、规模型的民营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促使各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集中,实现裂变性增长,产业向纵深化发展,产品向名优化发展,经营向专业化发展,力争在全省尽快形成一批纳税过十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和产业集群。二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健全政府支持、企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体系,着力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三是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扶持有一定实力和较高知名度的产业,尽快形成知名品牌。有关部门要根据山东省民营企业产业特点和产品优势,为企业创造品牌提供强力支持,尽快打造几个“国”字号特色产业基地,争创一批中国名牌产品。
(三)切实提升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
产品竞争、企业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是决定企业素质优劣的关键因素。多数民营企业认为,之所以产品档次低,管理方式落后,知名品牌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缺少人才。要提升企业素质,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二是重视对企业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三是推进民营企业诚信建设。
(四)继续优化发展民营经济的外部环境
一是规范管理行为。要创新民营企业的监管模式,多用经济手段,少用行政手段,坚决杜绝“管理就是收费、服务就是要钱、检查就是罚款”现象。二是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行为。要进一步核定行政事业性处罚收费标准,明确规定低限处罚原则,压缩处罚弹性空间。推行一站式收费,在每年年初由收费职能部门依法合理确定收费数额,企业直接向服务大厅缴纳。坚决制止向民营企业要求捐资、赞助、发布广告、征订报刊杂志等乱摊派行为。三是放宽市场准入范围。各级政府按照《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有关规定,切实贯彻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做到对当地企业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土地、税收政策实行同一标准,进一步拓宽当地民营企业发展空间。四是整顿好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和欺行霸市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要严厉打击侵占民营企业财产、扰乱民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犯罪行为。
第三篇:县民营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当今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解我县民营经济的现状,解剖制约民
营经济发展的成因,探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最近我们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民营经济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些决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县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成份,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迅速扩大,主导地位确立。据经济普查初步汇总结果显示,至2004年底,全县有各类民营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个体工商户1.77万户,从业人员3.62万人。初步测算,2004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9.33亿元(农民承包集体土地从事种植、林业、水面养殖等生产活动为集体经济,不属于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5,已占据全县经济半壁江山。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0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0%。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上升为主导地位,其发展变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2、企业发展迅速,支柱作用显现。一是在工业领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我县的支柱行业。据调查全县民营工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机械制造、化工、棉麻纺织和生物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这六大行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32家(2004年底),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96.0。二是在零售业领域逐步发展了一批领头羊企业。以恒生、广兴超市为代表的百货零售,以福民、新视野家电为代表的家用电器零售,以康源、百姓药房为代表的医药零售,以亿客隆、鑫三角为代表的服装超市及各种品牌专卖店,这些几乎涵盖了所有零售业领域,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我县零售市场的佼佼者。二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2004年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为79万元,远高于2000年的25万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家数,占总家数的96。规模商业企业也由2000年的5家发展到10家。三是规模效益初现。以凯斯机械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凯斯零件、安凯机械两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2004年完成销售产值7000多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均是2000年的1.5倍,其上交税金增长速度更快。
3、活力不断增强,带动效应显著。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经营机制,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2004年县工商年报显示,全县创立各类有限责任公司99家、股份合作企业22家。2000年以来,我县几家较大型的国有、集体工商业企业成功实行了改革改制,民营化后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4、加速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加强了农民向集镇聚集的动力,同时也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调查,目前,城关地区户籍人口虽只有7万多人,而实际常住人口已超过12万人,乡镇集镇码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50以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城镇的聚散、幅射功能,促进县城建设以块状延伸、内涵扩张的形式发展。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因
1、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保大企业、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绝大多数依靠个人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这种筹资方式因违反国家政策,具有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弊端,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2、服务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许多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代理人意识”,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
第四篇: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及建议
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 要: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十堰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民营企业增速加快,对十堰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通过对经信委以及一部分民建会员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后发现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结构不佳、质量不优、品牌不响,以及融资困难、发展不稳的问题。本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后探索十堰市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以期对民营企业的良性发展和转型升级有所裨益。
关键词: 十堰市;民营经济;调研报告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3-0030-03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近期对经信委以及一部分民建会员企业的实地走访调研后,对十堰市民营经济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发展中的瓶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一、十堰市民营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十堰市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推进市场主体增量提质,民营企业增速加快。2012-2016年五年间,民营企业实有数量年均增幅达到21.8%,列全省市州第一位。截至2017年11月末,十堰市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1.51万户,总注册资本1874.66亿元,比上年底增长7.64%和15.72%;其中实有个体工商户25.81万户、私营企业4.04万户,共占五类市场主体(内资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的95.66%;个体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266.17亿元,占五类市场主体总注册资本的67.54%。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稳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结构不佳、质量不优、品牌不响,融资困难、发展不稳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
1.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十堰市个体私营企业相对集中在服务低层次型、人力密集型的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其他服务业三大类别,占总数的74.1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两个类别只占2.9%,两极分化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做好统筹工作,正确处理好增数量、提质量、优结构的关系。
2.品牌建设短板仍需补强
虽然十堰市企业的品牌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是整体发展水平仍相对滞后。2016年底,十堰市有效注册商标、驰名、地理标志商标只占全省3.2%、5.3%、7.9%,商标总量及名标数量远低于宜昌、襄阳等地。同时十堰市企业对商标品牌培育、管理应用和保护等方面还有欠缺,资源潜力和商标价值还远没有充分发挥,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提升企业和城市发展竞争力的一个短板,也是制约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的一个瓶颈。
3.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有待破解
在现有金融业放贷门槛高、防控风险严的巨大压力下,民营经济融资十分困难。十堰市为了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积极创新融资方式,开展股权出质登记和动产抵押登记,支持企业融资。2017年上半年办理股权出质登记168件、出质股权金额7.15亿元、担保债权总额35.66亿元,办理动产抵押208件、担保主债权金额9.63亿元,但从整体看,真正能获得信贷资格的还是少数。无论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贷款公司,加上其他途径的融资渠道大多把资金流向瞄准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剩余绝大部分市场主体,特别是非公经济组织融资依然困难。
4.企业依法依规经营意识有待增强
很多非公经济组织管理松散,企业制度不健全,有的企业年报公示不主动、不及时、不真实;有的常年不经营、不管理、不年报、不注销,成为“僵尸企业”;有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品牌意识,无形资产流失,企业发展受阻;有的管理混乱,人才流失,自顾眼前利益,缺乏文化底蕴。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5.依托汽车行业同质化经营问题突出
十堰市是著名的车城,东风公司的汽车产业带动了十堰市许多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很多中小民营企业过分依托汽车产业开展零配件的生产加工、批零配套业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应有的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动力。一旦遇上东风公司受国内外大环境的影响,缩减规模和调整发展方向问题,这些中小民营企业马上面临存在危机。真所谓东风公司打个喷嚏,所有的关联方就跟着咳嗽。这种同质化经营局面使得十堰市许多民营企业不堪一击,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
6.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有待提升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许多民营企业不注重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谋求企业长远发展,而是存在投机和短期行为,有的民企看到小贷、担保来钱快,脱实向虚,轻易涉足金融市场,最终被三角债、高利贷拖下水,关门走人。金融陷阱对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伤害巨大,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民企见前几年房地产火热,纷纷转向房地产开发,投入大量的借贷资金购地建房,由于近年地产业发展受限,导致贷款逾期,财务和经营陷于困境。
三、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
十堰市民营经济?a业结构调整的优化,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对于地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优化结构,努力提高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一方面就政府部门而言,要搞好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组织协调。制定民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规划,竭尽全力做好服务工作,对民营经济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另一方面就民营企业自身而言,积极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公有制企业改革,发挥公用制企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围绕民营经济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防治污染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相关行业的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提升民营经济的技术含量,以科技为先导,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就传统汽车产业而言,十堰市商用车出口市场巨大,后服务市场达1万亿,如何提高和创新服务能力大有文章可做。
2.重视品牌建设,大力支持新技术汽车项目
民营经济在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有的积累了丰富专利和品牌,建议经信委、中小企业促进委和专利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引导这些企业的专利申请和商标的注册登记等工作,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做大做强做优,并给与一定的财政奖励资金来支持。例如十堰市恒进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引导下注册多项专利和商标,有力推动企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又如十堰市汽车零部件企业湖北凸凹磨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目前有两位院士,分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钟志华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顾国彪。在院士为主体的研发团队的支持下,十堰市拥有了高强度板成形技术项目、甲醇醇氢裂解器项目等一批业界领先的重大科技项目,不仅带来了巨大经济利益,而且促进了招商引资。湖北凸凹磨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商用车研究院及院士研发中心,需要政府支持,加快推进各项落地生效。
3.创新融资渠道,破解民营经济融资难的困境
各级政府应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确保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总体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规模和比重逐年提高;积极支持金融企业运用产业基金、企业股权、信托、租赁保险等新型融资方式展开融资。工商部门应积极引导和促进小微企业积极通过动产抵押、股权出质和商标权质押等方式融资,完善贷款融资体系,切实帮助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搭建政银企沟通协作平台,发挥个私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支持个体工商户开展信用联保贷款,增强融资效能,缓解融资难题。
4.依法依规经营,实施“人才公寓”计划
民营经济多半是伴随家族企业起步发展,没有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体系,跑冒滴漏行为比比皆是,不规范经营严重制约了其生存发展。因此工商、税务、经信、发改等部门应加大检查监管力度,规范其经营行为。依法取缔“僵尸企业”,为依法依规企业开辟绿色通道,保驾护航。让违规违纪企业亮红灯出黄牌,无处逃生。对于大多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尽管市人才办采取了一定的奖励措施:例如对于在民营企业工作的高层次人才有一定的现金奖励;对持续在岗的博士给予2万元/年、硕士1万元/年的生活补贴,连续补贴3年等等,但是效果不明显。通过调研得知住房问题是制约民企高端人才引进的重要瓶颈,建议实施“人才公寓”计划,借鉴部分地区的模式,通过政府贴息、用人单位担保、开放商让利,推行高端人才和引进技术人才“零首付、零利率”购房,既留住了人才,又弘扬了崇尚知识的良好社会风气,同时还有助于激活房地产市场,一举多得。
5.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一是推进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区建设,重点抓好在建和已建成园区的企业准入问题;二是切实做好重点项目的推进工作,支持其早建成、早生产、早见效;三是对涉及汽车工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增资、重组、新上项目,开通绿色通道,实施专人帮扶。例如利用院士工作站和重大科技项目的技术优势,有本市企业入股的浙江吉利吉宏醇氢汽车动力有限公司的醇氢燃料技术及零部件将落户十堰。同时,江苏华达汽车科技公司的新能源大轿车项目落地十堰已达成初步战略合作意向,有望引进一个整车厂。这些新技术汽车项目需要政府大力支持,促使项目尽快落地。
6.防范金融风险,引导地产业良性发展
政府应加大工作力度,对小贷、担保公司进行规范,对违法金融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同?r采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对于涉及地产业困境的民企政府应加大支持,如采用去库存盘活资金工作与棚户区改造项目相结合,引导企业走入困境。棚改项目对于改变城市面貌、改变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同时棚改项目对激活房地产市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但是,从全省的情况看,十堰市棚改项目推进缓慢,需要政府加大力度,加快保障房配套设施建设,细化拆迁措施,用好中央财政补贴和融资政策,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引导地产业良性发展。
第五篇:县民营经济发展特点、问题和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的27年里,我国经济保持了当今世界瞩目的高增长。推动这一高增长的动力,由最初的国有、集体企业混合引擎逐步过渡到国有、民营和外资三大引擎,且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如何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摆在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面前的重大课题。为了解我县民营经济的现状,解剖制约民
营经济发展的成因,探寻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最近我们对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县民营经济既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些决策建议,供领导和有关部门参考。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县民营经济是在改革开放大潮和市场经济发展中孕育而生并发展壮大的。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由弱至强,发展迅速,逐步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经济成份,成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总量迅速扩大,主导地位确立。据经济普查初步汇果显示,至2004年底,全县有各类民营企业近千家,从业人员1万多人;个体工商户1.77万户,从业人员3.62万人。初步测算,2004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生产总值19.33亿元(农民承包集体土地从事种植、林业、水面养殖等生产活动为集体经济,不属于民营经济),占全县生产总值的50.5,已占据全县经济半壁江山。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7.09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1.0%。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已上升为主导地位,其发展变化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
2、企业发展迅速,支柱作用显现。一是在工业领域逐步发展并形成了我县的支柱行业。据调查全县民营工业初步形成食品加工、造纸及纸制品、机械制造、化工、棉麻纺织和生物医药制造等六大行业。这六大行业拥有规模工业企业32家(2004年底),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工业产值的96.0。二是在零售业领域逐步发展了一批领头羊企业。以恒生、广兴超市为代表的百货零售,以福民、新视野家电为代表的家用电器零售,以康源、百姓药房为代表的医药零售,以亿客隆、鑫三角为代表的服装超市及各种品牌专卖店,这些几乎涵盖了所有零售业领域,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是我县零售市场的佼佼者。二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2004年民营企业注册资本平均每户为79万元,远高于2000年的25万元。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家数,占总家数的96。规模商业企业也由2000年的5家发展到10家。三是规模效益初现。以凯斯机械有限公司为例,通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拥有凯斯零件、安凯机械两家子公司的企业集团。2004年完成销售产值7000多万元,实现利润948万元,均是2000年的1.5倍,其上交税金增长速度更快。
3、活力不断增强,带动效应显著。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灵活经营机制,为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一些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2004年县工商年报显示,全县创立各类有限责任公司99家、股份合作企业22家。2000年以来,我县几家较大型的国有、集体工商业企业成功实行了改革改制,民营化后的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4、加速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进程。民营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千家万户的农民广泛参与到产、加、销的“产业链”之中,加强了农民向集镇聚集的动力,同时也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文明素质,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据调查,目前,城关地区户籍人口虽只有7万多人,而实际常住人口已超过12万人,乡镇集镇码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全县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50以上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增强了所在地城镇的聚散、幅射功能,促进县城建设以块状延伸、内涵扩张的形式发展。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成因
1、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往往集中力量保大企业、大客户而不愿向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放贷,使民营企业客观上游离于主流融资体系之外。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主要靠自筹,绝大多数依靠个人储蓄或者以高出国家法定利率许多的成本从黑市拆借。这种筹资方式因违反国家政策,具有融资成本高、风险大的弊端,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困扰和制约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主要瓶颈。
2、服务与政策落实不到位,挫伤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许多部门没有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而及时转变思维方式和管理方式,仍然固守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惯性和行为方式,缺乏“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纳税人意识”和“委托代理人意识”,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
化,利益最大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基本上采取放任自流、让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特别是在对待民间投资问题上,存在倡导有余、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更没有如对外资招商那样有计划、有目的地向民间资本开展集中地招商活动。
3、自身素质不高,制约了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企业主文化素质较低。现有的民营企业主大多40多岁,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受经营者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信息来源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投资决策上往往凭个人经验,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国内外大市场,也难于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二是企业管理方式落后。由于民营经济自身的特性,在资本原始积累投资期一般采用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等管理方式,这是合理的。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这种管理方式就会成为企业规模向更大方向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而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当前我们的民营企业主大多还难以胜任。三是民营企业信誉度不高。经营中违约、违反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目前我县部分民营企业仍存在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现象,社保、医保等职工权益在很多民营企业中根本没有落实,企业人才被外地挖走,企业出现招工难、特别是招骋人才难的现象。
三、对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形成发展民营经济的强大合力。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措施来抓,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的重要内容。鼓励党政领导、机关干部与民营企业家交朋友、结对子。建立“领导干部挂钩民营企业”制度和“机关干部下企业”制度。二是转变作风,优化政务环境。要按照多服务、少干预,多帮忙、不设障的要求,积极改进对民营企业的管理与服务,形成“县委统一领导,政府宏观调控,部门全力支持,企业自主发展”的格局,满腔热情地帮助民营企业过好市场经济关。切实改进领导方式,深入企业,及时推广民营企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强化教育,提高民营企业依法纳税意识,守法经营意识和讲信用、办实业、创品牌的自觉性,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2、更新观念,形成民营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落实第一要务的主题,形成共识,从思想上根除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性障碍。着力为民营经济搭建舞台,为民营企业牵线搭桥,帮助它们做大做强。帮助民营企业家学习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国际贸易规则,引导他们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经营和守法经营,严守商业信用,把目光投向国内国际市场,敢于办大事,创大业,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分期分批组织民营企业家到江苏、浙江、广东等发达省市参观学习,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股权结构和法人治理结构,树立全方位开放的观念,树立长期发展的观念,克服“小富即安”的思想,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3、引导民营企业家增强诚信意识,重信誉、守合同,真正做到以质量占领市场,靠信用赢得客户,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促进我县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