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
《山楂树之恋》作品分析
有人说:“最伟大的作品往往出自于具有纯真灵魂,且思考并不断追寻着生命意义的作家。”的确如此,只有心灵保持一份纯真,才能使他们能够准确而又不含杂质地洞察这个世界,洞察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世事,从而书写出非功利性的纯文学色彩的经典著作。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沈从文的《边城》等等。这样的作品可以说是我们的精神食粮,它潜移默化地滋养着我们的心灵,并对我们的人生,甚至是一代人的生活、价值观念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山楂树之恋》也是如此。
一、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山楂树之恋》作品简介
总体而言,《山楂树之恋》是一本纯粹的爱情小说,其故事情节和时下流行的爱情剧非常相似,总结起来无非是是灰姑娘遇见了痴情的白马王子,随后是王子苦苦的追求到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最后王子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是身患绝症)离开人世,然后剩下的就是生离 死别的伤感„„只是,《山楂树之恋》与这些时下流行的爱情泡沫剧相比,它是发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即文化大革命接近尾声的时候,也正是其发生时代的历史特殊性也就造就了这部个性特异的《山楂树之恋》,它被誉为“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
故事发生在1975年那段艰苦而又饱含理想的岁月,小说女主人公静秋起初是一个漂亮的城里姑娘,但是由于父亲是地主阶级身份出生,因家庭带有剥削阶级成份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深受打击,这在静秋的心理产生了阴影,她骨子里一直很自卑。当时,静秋下乡之后和一群学生在西村坪体验生活,主要的工作是编写教材。静秋住在西村坪村长家里,因此有机会认识了小说男主人公“老三”。老三对静秋是一见钟情,他言谈举止无形中流露出对静秋的喜爱,但是静秋由于身份原因产生的自卑心理,再加上害怕男人的欺骗,起初对老三总是躲躲藏藏。然而,英俊而又多才的老三虽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但是在他的身上找不到纨绔气,他极重情谊,甘愿为静秋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因此逐渐感化了静秋冰冷的内心。然而,就在老三痴心绝对地耐心等候着静秋的毕业,等候着静秋的工作,等候着静秋的转正,等候着静秋完成了她所有的心愿之后,老三却患上了白血病,并在病痛的折磨下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这部小说虽然最初只是在网络上广为流传,但是小说本身的思想内涵远高于一般的网络小说本身,它能使不同身份、不同年龄阶段的接受,并喜爱这部小说,甚至能与小说主人公产生感情共鸣,这正是它的成功之处。可以说,这是一个不含任何杂质的纯粹的感情故事,正是它的纯真所以它让包括笔者在内的无数读者为之动容,为之流泪。
文翼多作品,请勿翻印,解密请联系本人
二、《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和叙事手法
我们知道,生命之于宇宙它只是一个细小的微粒,它是短暂的,也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山楂树之恋》为我们讲述了一段纯粹的爱情故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一份永恒的怀念,一段美好的生命撞击出的美好的感情。看完这个故事,人们在感动之余未免会止不住的思考爱情这一古老的命题,去进一步思考生命的意义。可以说,《山楂树之恋》是现当代文学中比较成功的文学作品,它的成功毫无疑问地要归功于它的叙事。接下来笔者就着重介绍一下《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叙事手法,以及叙事风格。
(一)《山楂树之恋》的叙事角度
正如马尔库赛在他的《审美形式》中所言:“艺术正是借助形式,才能超越现存的现实,才能成为现存现实中,与现存现实做对的作品,这种超越的成分内在于艺术中,它处于艺术本身的纬度上。”由此可见,作为审美高级形态的艺术创造,它与相对平凡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和联系。而小说的创造要想由平凡的现实升华为一种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的审美形态,则需要作家在叙事手段上进行一番考究。诚然,叙事角度正是叙事手段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小说《山楂树之恋》而言,作品中作者始终以“静秋”的视角来进行叙事,显然这是站在第三人称全能视角的角度上来进行的叙事。这正如作家伍尔夫所言:“我深知第三人称叙事的奥妙。(第三人称)比第一人称‘我’能为她(按:指叙述者)本人招来更多的现实感。这是用‘我’来言说难以企及的。”显然,作者在《山楂树之恋》中选择了第三人称这种的全能视角来进行叙事,艾米选用作者自己的声音,把故事的讲述者和作者基本上幻化成同一个人,同时让读者读起来显然又高于人物本身,这种叙述就显得非常全面而又力度,有统揽全局之感,可以起到深入对故事情节进行剖析,同时直达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比如,作者对“静秋”的一段心理描写:
“想到这些,静秋真是万分后悔,象自己这样的出身,在各方面都得比一般人更加注意,千万不能有半点闪失,不然就会闯大祸。这次不知是怎么了,好像吃错了药一样,老三教她走山路,她就走山路;老三说在县城等她,就让他在县城等她。后来又让他拉了手,还被他抱了,亲了;最可怕的是让长林看见了他背着她了。这可怎么办?„„”
仔细品读不难发现,这段话形象而逼真地刻画出女主人公“静秋”的心理活动,这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是合乎小说情节发展的,也是准确的。所以说这种叙事视角的选择即符合故事情感发生的情境,也是小说内容的客观需要。
除此之外,小说不仅仅选择了第三视角的全能视角来交代事情的发展,而是在这种统揽全局的全能视角下还参透了第一视角的主体意识,从而使故事更具说服力,感情也更真挚。
(二)《山楂树之恋》的叙事手法
关于叙事手法,有人曾经评论说:“这部小说(《山楂树之恋》)仿佛是由一座顶梁柱支撑着,串起其中发生的故事。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件,都很整合统一,连贯下来,整个叙事过程有一气贯通的气势,如行云流水一般自然流泻。”通读《山楂树之恋》这部作品,我个人觉得这一评论非常贴切。就叙事方式来看,笔者认为小说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时间值得探讨和学习。
就小说结构而言,它是以静秋的不断成长和感情发展为线索,在这条线索中贯穿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与种种际遇,以及老三对她无尽的爱恋。可以说整部小说的总体情节发展和人物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的很自然得体,给人浑然天成的感觉。在作品中,连接故事情节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积累而逐渐产生的生活经历,以及随之而不断发生的情感经历为一条明显的线索,并以此为中心将人物经历的不断变化——不同时期的的历史碎片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文学整体。可以说,它不是静止的,是一种动态的,随着故事情节的进展不断展现出一种生命的投入,极具张力,让人感受出难以限量的潜在意义。
我们知道,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学实在时间中进行与展开的一门艺术,时间要素在小说里的重要性不亚于人物和故事情节。叙事学认为时间的编排应该服务与语篇,就《山楂树之恋》这部小说的叙事时间而言,小说整体采用的时间倒错的叙事手法,即故事的发生时间和叙事的时间不一致。小说开场叙事时间是故事顺学的第一时间,随后按部就班的以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故事素材的组织与整合,进而引出了爱情与追念的主题。可以说,开场既为故事等讲述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同时也为故事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比如,小说第一章作者通过老村长安慰几个小青年的话,把山楂树引了出来;接着写出了静秋对山楂树的感觉:“脑袋里想到的不是一颗树,而是一首歌。”由此,少女的情愫就这样蔓延开来„„
总体而言,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山楂树之恋》小说的叙事时间极具特殊性,即叙事叙事时间和故事的发生时间往往存在差异,也就是上文我们所说的“时间倒错”手法。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叙事时间是线性的,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由于故事中几个事件是同时发生的,而这种同时发生的事件需要作者一件一件的来叙述。第二,为了写作的需要作者偶尔也不遵循故事发生的时间进行叙事,而是按照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自由分割,打破了故事中事件的原先顺序,将同一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进行从新编排。所以说,《山
楂树之恋》这部文学作品在叙事时间上极具特殊性。
三、《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塑造
我们知道,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而人物形象是三要素居于首位,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就小说《山楂树之恋》而言,该小说通过故事的叙述为读者塑造了一系列精彩而又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长林,老三等。并且在作品中人物一出场其性格特点便已经定型了。比如在叙述长林的特点时,文中写到:“长林似乎很害羞”,小声地问静秋:“你能挑的动水?”,这些语言很形象地表现出长林的性格特点,其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当然在作品所有的人物当中,描写对丰满,形象塑造最突出的还是男主人公老三。下面就以为例谈一下《山楂树之恋》的人物塑造。
纵观整部作品,和女主人公静秋类似,男主人公老三的性格变化并不明显,可以说是典型的“扁型人物”,或许是作者有意这样进行艺术处理,使男主人公本来复杂的一面进行简化,从而更进一步地突出其真实性。通读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小说不仅仅突出了主要人物性格之纯真美好,正是这样的简单化地艺术处理人物的形象性格,从而赋予了小说一种特有的平淡的美感,使其更具有感染力量。在具体的作品中,老三的性格和人物形象是随着故事情节的逐渐展开,来慢慢地勾画出主人公的全貌。老三在故事中每出现一次,都会让人眼前一亮。可故事刚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这个角色,而是先通过对静秋之所以下乡的原因以及下乡途中的见闻进行描述,从而为老三的出场做了很好的铺垫。所以说,老三人物形象的刻画是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相契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后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老三的人格魅力逐渐显现,并使其逐渐具有超乎寻常的吸引力。直到自己确诊为白血病不治而故意离开静秋,老三的人物形象得到了最大的升华,同时故事的叙述也进入高潮,这也正是《山楂树之恋》超越一般讴歌爱情的小说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说,该部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非常成功的。
四、《山楂树之恋》的文学地位——伤痕文学的典范之作
正如《山楂树之恋》的扉页上所描述的:“如果这本书先于卢新华的《伤痕》问世,那么,开创“伤痕文学”的重任,可能就落在这名作者的肩上了。” 的确,正如作家王蒙对该书的评价:“我们再也不愿意去经历这样的一段历史,但愿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绝版。”刘心武也这样说:“把这部作品与三十年前的‘伤痕文学’联系起来不无道理,但它具有当下性:极端环境下的性爱压抑被‘现在我们’大量,会产生出比反思更丰富的憬悟。”提及伤痕文
学,熊召政更是说:“打开这本书,初看是酸,后看是痛,最后是痛彻肺腑。”„„
有上述诸多知名作家对该部作品的评论我们不难理解,其作品整体毫无疑问地已经烙上了“伤痕”文学的烙印,并且可以作为伤痕文学的典范之作。直说以这样说,笔者认为纵观整部作品,它既有关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的真实描写,即关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背景描写,又有关于女性细腻独特的个人诉说,即关于个人情感的私语话倾诉。并且整部作品表现出来的二者并行不悖,而且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有机融合,既有时代背景下的“大我”,又有个人情感恩怨中的“小我”,所以说不失为一部经典的文学巨作。
在绞刑架下惶惶度过30年岁月的石川和夫,是真正懂得了苦痛的内涵,他说:“如果我不经受这些磨难,我永远不会读,不会写,永远是个胸无点墨的文盲,我永远不懂得司法制度是怎么运作的,我们这类人将永远被歧视!我被投入铁笼的30年,可以说没有虚度年华。”可以说《山楂树之恋》中所展现出来的苦痛与伤痕正如石川和夫的感受,但是他们的相似之处是都没有表面地停留在伤痛本身,而是将伤痛进行了很好的升华,使之极具感染力和生命意义,这便是其成为伤痕文学典范之作的又一成因。正如作者在书的序言中,对静秋多年之前的一次回忆录式的小说(男女主人公与故事均与《山楂树之恋》相同)投稿未被接受时这样写道:“艾米的父亲开玩笑说,可惜‘L省文艺’的编辑胆子太小,不然可以代替《伤痕》,被写进文学史了。”
结语
综上所述,《山楂树之恋》正是基于真人真事,并怀着对逝者的惋惜和尊敬,以及对叙述者静秋的尊重而写成的一部文学作品。因此,可以说这部小说具有明显的非功利性的纯文学特征。也正是这一特征,从而使这部作品具有了无可比拟的感人色彩。据了解,作者艾米完成写作之后,小说《山楂树之恋》最初是在网上流传,并且在仅仅几个月之内便迅速蹿红于网络,引发无数博客、论坛、贴吧等的热议,从而形成了奇特的“山楂树现象”。后来,该作品第一次出版发行便突破了八十万本,成为畅销小说。在第四届《当代》长篇小说年度奖评选中,该小说获得了“年度最佳小说读者奖”等等。笔者个人认为,这部小说打动人心之处就在于它取自于女主人公静秋留存的个人日记,它完全是一段真实的感情经历,正是因为情真,所以才让众多读者产生共鸣。然而,与时下流行的粗制滥造的泡沫爱情小说相比,笔者认为其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第二篇:关于《山楂树之恋》
关于《山楂树之恋》
一:《山楂树之恋》未及上映,就听到无数恶评,也就打消了花钱观看的念头,直至无意中在电影频道遇上。
二:以张艺谋之尊而拍摄这样一部稚拙的小品,确实有点奇怪。但惟其出自张艺谋,才使《山楂树》这样的小品,别有了一番人生回首的况味。也只有张艺谋才有这样的奢侈,拉开阵仗、花费巨资,公然地道出一己隐秘的心思。
三:但让人好奇,一个开始咀嚼记忆的男人,究竟要有多少堪或不堪的回忆,才会连续拍出《我的父亲母亲》和《山楂树》这样的片子来坦陈心事?这样的设问本身,似乎就有诛心之嫌,但既然隐秘的心思都已化作影像“公映”,我们也不必佯作不知。
四:设置一个不幸被人“得手”的闺蜜作反衬,从编剧的角度极其笨拙。但在没有A片的时代,静秋需要这样的启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过更重要的是,在经典的“爱情物语”中,似乎没有比同卧一床而又不忍上下其手,更能证明一个男人的崇高和爱情的纯洁。这标准至今未变。所以直到“老三”病死,他和静秋都纯洁,他们的爱情也纯洁。
五,但不是所有的男人都“有幸”把漫长的生命斩断成一场独幕剧,并让一段纯洁的爱情贯穿始终。所有的纯洁,都与不幸相关,而真正的不幸,其实是不得不主动转身离去,而且不管还要活多久,都不敢想象身后有个穿着红衣的身影为自己垂泪送行。
六,迟至今日,张艺谋才拍了一部关于纯洁爱情的片子,其实是有点晚了。
第三篇:《山楂树之恋》影评及人物分析
张艺谋不愧是中国当代导演中的领头人物和人物性格造型的特写高手,今年推出的所谓史上最纯洁的爱情故事片《山楂树之恋》不知赚取了多少人的眼泪,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对爱情已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很多所谓的爱情都是附加在物质的外壳上,而没有那份纯真,无暇和至诚。在人们在这个失去纯爱的世界上也许出于心灵上的孤独,也许出于对物质的更高追求和向往的同时也希冀着心灵的慰藉,在灯红酒绿的纷杂中,他们的眼睛里折射出现实世界里某些东西的缺失,他们在苦苦的挣扎,在这个世界里去寻找,但却不知所以。
影片采用冷色调处理,画面干净,将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形象和心理世界刻画的十分纯真而没有一丝纤尘。
《山楂》是一部纪实故事片,原题材取自于艾米根据静秋的回忆录而写成的《山楂树之恋》,我认为电影剧本的改编是比较成功的,删去了原作中的些许繁琐,在人物性格上得到了艺术效果上的修复和浓缩,在此基础上尽量的尊重了原作中的原始人物造型,尽量尊重那个年代里的人物性格和特点。该片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人的一生里什么是最重要的,使我们在对人生和爱情的理解和思考上升华到了哲学的广度和高度。
静秋是一个在那个年代由于成分不好而被称为“可以被教育好”的女孩子,纯真,无暇,腼腆,可爱。那时她还是一个县八中的学生,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去描写一个关于革命先辈们愤血愈战,血洒山楂树,后来这棵山楂树由于鲜血的浇灌而开红花的文稿而来到了一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的小山村,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最爱和爱自己的人,她们可谓是一见钟情,虽然由于家庭和社会原因她们不能天天在一起,但在她的眼睛里洋溢出无比的满足和幸福。在她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一种至真,至诚的爱。在刚遇到自己心爱的人时显露出些许羞赧和矜持,让人顿生怜悯,在老三好几天没有回来的时候,她总是在窗口张望,后来老三回来说是去二队修柴油机去了,静秋道:“你也不告诉...大妈一声”,其时她是想说“你也不告诉我一声”,但是由于羞赧没有说出,这一句话道出了她发自内心对他的爱慕和关心,此时她的心里是多么的矛盾和幸福,在老三对她送那支钢笔时,也是很不好意思,虽然她是多么希望心爱的人儿送她那支钢笔,出于矜持,老三以“为了革命也要节约墨水”的名义送给了她。后来听说老三在城里有对象,她心里不觉难受和失望,要还老三的笔和对她以前的帮助,这体现了静秋些许的失望,嫉妒和在原则上的立场。在她们第一次牵手的时候,她是多么的渴望而心里却又是多么的矛盾,老三要牵她的手时,她特意的往后退了两步,而脸上流露出的那种表情略带几分羞涩,而心里却是多么的渴望,她幸福,她羞赧。而后来老三怕过河弄湿了静秋的鞋子,不得已找了根树枝牵着她,再后来经过内心的渴望和矛盾的斗争,才有了手牵手的幸福,手牵手容易,但心与心的交汇是很难,静秋把对他纯真的爱通过牵手这一瞬就已经淋漓尽致的流露给了他。在凉亭下坐着,也不知道说什么,老三问她冷吗,要不就往回走,她腼腆的一笑摇了摇头,她摇头这一个动作把她对老三的爱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她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不知道说什么,但即使不说什么,就这样静静地坐着,这要能跟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对她就已经很满足很幸福。还有就是拥抱这一个动作的描写,镜头没有直接捕捉她们拥抱的这一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冷不冷这一普通的细节加以表现,在老三大衣下她们幸福的拥抱着,就这样幸福的拥抱着,那晚她回去很晚。在静秋回到县八中,在学校进行所谓的“好好表现”时,她吃力的拉着架子车,而老三看着自己心爱的人儿这么辛苦心里很是难受,老三就找个没人的地方帮他推着车,但静秋害怕人看见,而不让老三跟她离得太近,这一是因为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原因,二是因为她羞赧的性格怕人看见。以上细节特写,都表现了静秋纯真,朴实和羞赧的人物性格。
随着两人心灵的交汇,静秋也逐渐“胆大”起来,为了自己心爱的人儿,她也慢慢开始主动。先是在河里嬉戏,后来就是在大街上骑单车的“张扬”,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骑单车的幸福已经是遥不可及了。此刻心爱的人儿带着她在大街上无忧无虑,她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没有想到,这是她们最后的幸福了。被她母亲发现后,她们从此不能在一起了,而是要等她一年零一月,等她到25岁,也许等她一辈子......看着心爱的人儿为自己包扎被水泥烧坏的脚,看着心爱的人儿为自己留下的泪水,想到以后不能和心爱的人儿经常在一起的心酸„„她心里悲喜交加,喜的是老三心疼她,悲的是以后不确定的未来。后来听说老三病了住院,不顾母亲之前对他们的反对去看他,在医院里第一个晚上的不舍,尤其是当医院告知不许亲戚守夜,静秋为了能跟心爱的人儿在一起而钻进了厕所,后来被发现被赶出去而在门外苦苦的守望,不愿离去。此刻她心里是多么的难受和幸福,也表现了她对老三那份至真至诚的爱,在医院的第二晚是整个片子的重头戏,老三怕静秋受苦找了个房子,晚上睡觉的时候,她心里比较复杂,但也很单一,她什么都不去想,也什么都准备好了;“这么大一张床两个人怎么睡啊”,“我坐凳子上你睡床上”,“你睡床上我坐凳子上”,“我就坐在凳子上看着你我就很幸福了”,“要不我们今晚都不坐凳子都睡床”,几句简短的对话,道出了她内心纯真的挚爱。她此刻矛盾也很勇敢,熄了灯躺在床上是她心里最复杂也最什么都不想的时刻,当老三坐在凳子上看着她的时候,她说“不,我要你也睡床上”,“我来的时候我已经想好了,不管你做什么我都愿意”,她说出这两句时,她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但作出这一决定也是她最纯洁最幸福的决定。“在书上看,男人和女人躺在一起就会怀孕,你是怕我怀孕吗”,“将来你会怀孕,你会有孩子,你会做妈妈,会做奶奶,会有子子孙孙的”,“那你呢?”,“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你死了,我就真的死,听明白了吗?”,这几句对话充分的体现了静秋纯真,无暇的人物性格。她没有明白,他没有伤害她,这一晚是她们最幸福的时刻,也是她们幸福的最后时刻,她们一直这样到天亮。
第四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电影《山楂树之恋》影评
亲爱同学们下午好:
很高兴又到一周的影评时间了。今天我为同学们介绍最近特热的电影。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继在北京举办试片后昨日在上海试映,《山楂树之恋》的口号是“史上最纯情电影”。在经历了《三枪》的大俗之后,张艺谋要玩“纯”的。他怎么玩呢?年过半百的老谋子是否还有少年情怀?是否还能演绎出纯爱?让我们一起来揭晓答案,这次老谋子“洗尽铅华”之前电影中浓烈的色彩荡然无存,故事的情节也简之又简,但感情很纯真。不过简单的电影也可以把人看哭,不少观看过试映后的观众在现场就潸然泪下了。看来老谋子继冯小刚《唐山大地震》之后,又是一部让人催然泪下的大片。
一个简单的“泡妞”故事
对于“山楂树”小说迷应该会对电影满意,因为张艺谋90%以上忠实了原著。当年上山下乡场景重现,搪瓷洗脸盆等老物件都做得颇为到位,山楂树作为主要意象也频频出现,让不少“60后”观众感叹不已。把他们带到了那个纯真的年代,那段纯真的记忆。
不过由于篇幅所限,影片删掉了原著不少内容。静秋和老三从相遇到相爱,过程迅速,几乎第二面就确认了恋爱关系,第三面时,老三就对静秋说,“你是勘探队的家属啊!”而静秋对此语并无异样表情,然后就有二人深夜散步的牵手情节。小说中二人从相识到相爱,有很多穿插。对于二人缘何相爱,尤其是老三为何爱上静秋,缺乏过渡。至于静秋爱老三,“好像是因为老三不停地给她买东西和帮她,有点俗。”一位观众向记者表示。最后老三生白血病死了,故事也就结束了。有观众直言这是一个简单的“泡妞”故事,几乎没有悬念,也没什么情节。当然因为时间有限,不能把整篇小说搬上银屏。让观众有所遗憾,但相信会有更多人会对那纯真唯美的爱情所感染。也为时下的年轻人对爱情观有更多的领悟与启迪。
静秋很纯老三很帅
《山楂树之恋》走的是“纯爱”的路线。电影将小说中“压抑的性”的部分弱化,强调了老三对静秋的爱的纯洁。二人“同床”的一场戏,也是点到即止。静秋是一个懵懂少女,对性一无所知,“老三”英俊温柔体贴多情,是“情圣”级白马王子。有的观众说,如果男女主人公脱下蓝布衣,换上名牌,故事完全能让人联想到韩剧的基本模式,男方是多情的富家子,女孩是坚强命苦的灰姑娘,经历磨难相恋,男方或女方得了绝症„„这就是所谓的“蓝色生死恋”。这样俗套的爱情故事不知让时下的年轻人所憧憬所热爱与追捧。看完《山楂树之恋》之后,相信你会有不一样的感想,会对自己的爱情观有所改变。另外电影的哭点也很多的,如老三答应静秋的母亲,不会与静秋见面。临走时为静秋绑伤口,边绑眼泪边掉下来;两人在河边分手,在对岸做出拥抱的姿势。当然,最感人的场面是片尾了,静秋在医院哭别老三,镜头摇向上方,天花板上贴着两人的合影,让影院里一片哭泣声。看来老谋子真是煞费苦心哦。
对与谋女郎“静秋”的扮演者周冬雨来说,在这部电影中各方面都显得十分稚嫩。在她的脸上可以找到章子怡、巩俐的影子,却没有前两者的突出美貌,不过她有清纯、灵秀和楚楚动人的孱弱。电影属于她本色出演,片尾的哭戏可见她的演技功力。相比之下,“谋男郎”窦骁的表现更为突出。这位帅小伙,可以说很有偶像明星风采,完全演出了老三温柔英俊体贴的白马王子风范。看来是后生可畏啊。
张艺谋拍了部朴素电影
与张艺谋此前的作品相比,《山楂树》似乎不像是张艺谋的作品,色调非常平淡,过去典型的浓烈色彩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暗绿色基调,红色也只在片尾时出现在静秋的衣服上。张艺谋也说,这种方式也是头一次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是强化视觉,比较夸张,实际上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一个这样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比如说两个演员在街上拍骑自行车,我们拍了很多漂亮灿烂的,我后期全剪掉了一个都没有。我需要身影和浪漫都是在平实中传递出来。我是想拍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对于电影情节的平淡,老谋子也做出了解释:“我希望弱化一些东西,让它没有太多的炫技,就感觉像是上世纪70年代的电影,没有太多的手法,只有实实在在的感受。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再回头看那时候的人脸上总是有很多纯真、很多干净、很多单纯。” 在拍摄过程中我一直侧重在拍人,用这两个人物的脸,两个人物的行为,两个人物的心理,去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独特性。“就是两个人在演,基本上没有用太多的特技。就像是散文诗。”
有人说一样是表现压抑,1984年《红高粱》的狂野迷乱,到2010年《山楂树》的纯真青涩,张艺谋总是能找到当下时代里最缺失的某个点。张艺谋的所有作品必然要面对纷纷扰扰的评价,无论他拍什么,商业也好,纯情也好。《三枪拍案惊奇》的“讨伐”言犹在耳,《山楂树之恋》的“贩卖纯情”恐怕已经山雨欲来。《三枪》和《山楂树》就像张艺谋的两面,但指向的一个共同点是他很“纯粹”,在经历过这么多的转折变化之后,张艺谋依然可以这么纯粹,这是他作为国际著名大导演值得业界所敬佩的。毫不讳言,看了《唐山大地震》时许多观众都哭了,但是哭完觉得非常难受,情感不是得到宣泄,而是“被感动”。看了《山楂树》的观众倒没有想到自己会哭,但静秋偷偷将钱放进来给她送枣的老三的麻袋时,他们却默默流泪了。《山楂树》是一部会让你想起过去的纯净的时代,那些纯净我们70后可能赶上过一个尾巴,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为了别人可以完全无私地克制自己的欲望;无法光明正大的自由恋爱,一样的空间里却因为禁忌而更让人心跳加速的爱情;或者是那种对命运的不安,所谓的档案就要跟你一辈子的压制„„所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有点可笑,特别对于一些80、90后们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而只能感受到纯爱的难得,这倒也能理解他们。但是不得不说,那些可笑的痛苦里也是存在着一些美好的,甚至会让今天的我们内心有些迷茫。在《山楂树》里感受到这些,会让你感受颇多。一样是表现压抑,1984年《红高粱》的狂野迷乱,到2010年《山楂树》的纯真青涩,张艺谋总是能找到当下时代里最缺失的某个点,即使只是不同阶段里对自己内心感动的一种追随。但也从某种角度说明了,只有个人的,才是时代的。
书中最后和电影一样点明了主旨:一个人发现了自己爱上了一个人,都是在跟他分别的时候,突然一下见不到那个人了,才知道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地对那个人产生了很强的依恋。
可能离得越远,越能证明两人是真心相爱。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等”应该就是“见不到面还相爱”的意思。
我会通过你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通过你的心感受这个世界。
如果我值得他爱,他自然会爱我;如果他不爱我,那就是因为我不值得他爱。
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好了今天的影评就到这了。我们下期不见不散。
编辑:李宇昂
第五篇: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山楂树之恋影评
(一)《山楂树之恋》表达的情感是一定是很多人想有但不曾有的,我也承认片中所谓的纯情稍微有些矫枉过正,而且无论是放在现在这个色欲横行的世界,还是置于彼时那个思想相对单纯的年代,这样的纯情都显得有些过分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它符合爱情最根本最原始的特质,而且张艺谋通过对这一爱情有意的纯洁化,达到了动情但不煽情的效果,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美。
对于改编自知名原著的影视作品,人们总是不可避免的拿原著来比较,这种反应是本能的,但看法有时是偏颇的。个人认为,应该把改编畅销通俗小说和改编经典文学名著区别开来,像《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其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已经被人们普遍认定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部分的经典著作,在改编时一定要慎重,必须考虑其文化影响力。无意于贬低艾米,但原著《山楂树之恋》只是一部畅销小说,还谈不上经典,其本身的艺术成就还没有经过长时间的检验,在影响力上也局限于少数知识群体之中,在信息爆炸的当今时代,这样一部小说又能算得上什么呢?很多人看电影《山楂树之恋》根本不知道原著,完全是冲着“张艺谋”这三个字去的,冲着那个特定时代去的,也是冲着被宣传出来的所谓“纯爱”去的,与原著并无什么瓜葛。再跟原著比,不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吗?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对原著的小说的一种再加工,在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化和细分化的今天,这种改编再创造和当初《三国演义》等小说在总结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基础上成形的过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到最后,小说版《山楂树之恋》和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人们究竟更认可哪一种形式尚无定论,因此电影《山楂树之恋》就是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与原著已经没多大关系了。于是,放弃了色彩上的极鲜极艳,没有了风格上的极俗极土,张艺谋这次又把爱情推向了极纯极美,喜欢走极端的张艺谋没变,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喜欢强烈的东西”,变化的是某些人的心态。
影片对时代背景的复原相当考究,贫穷凋敝的农村生活,纯朴甚至有些傻里傻气的人物,随处可见的革命标语和口号,以及那种盲目的战天斗地的豪情,都有一种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尤其是静秋排练的那段戏,对领袖的热情而机械的崇拜之情跃然眼前,以现代人的目光去看十分愚蠢可笑的歌舞正是当时的时尚之举,相信这样的场面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一定能把特定观众群体立即拉回到那个百感交集的年代。从这个细节上看,张艺谋的目标观众并非仅仅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一代,而更愿意和电影一同怀旧的必定是60后70后甚至更早的人,只有这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那个头脑发热年代的人们的普遍情怀。而更加年轻的一代或许更愿意对照原著来讨论影片中的爱情究竟是否“纯情”,因此,看《山楂树之恋》是属于特定群体的怀旧之旅。对于我而言,《山楂树之恋》给我的触动远远超过了本应更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唐山大地震》。
《唐山大地震》在商业上的成功,完全是因为三十二年间两场自然灾难对中国人的心灵伤害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母子亲情催发的,对于两场地震背后的人祸,根本不能也无力去批判。比之于《唐山大地震》,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显然没有那么多的现实政治因素的羁绊,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看到的一定是个体爱情在混乱年代和残酷生活面前的无言与无奈。片中人物多次提到“万一政策变了”这句话。今天的人们可能根本无法深刻体会这句台词背后隐藏着的那个时代国人的辛酸和悲苦,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把人们搞得晕头转向,被激情填满胸膛的集体又充满着集体的迷惘,政治的动荡导致了民众对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的怀疑,而与之息息相关的是个体的不能自决的命运,天堂或地狱都取决于这个“政策”发生的变化。影片没有过多也无法揭示时代背景中的种种阴暗面,但是从电影中的某些惊鸿一瞥式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件中,依然能感受到深烙于中国民众心头的时代之殇。
应该承认就整个故事而言,存在着局部过分美化的成分,但两位新演员尤其是周冬雨的单纯而干净的表演严重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并没让人感觉到做作,让人愿意相信那份纯美。银幕上的这个周冬雨绝对要比银幕下纯净得多也美得多,张艺谋选角时说他相信自己的眼光,肯定周冬雨在镜头面前一定光彩照人,事实表明张艺谋没说假话,他的确有这个能耐。但是在老三在逼静秋去医院看脚伤时自残这段戏上出了问题,不是说这个过程不真实,而是演员没有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反应,表演十分刻意。但是就整体表现而言,周冬雨堪称完美。另外,应该说张艺谋对于画面的控制能力还是很有特色也很见功力的,这是他的长处。但是难以理解的是,以张艺谋的经验不会不知道频繁的字幕切入,不但会影响影片的节奏,同时也会暴露叙事能力的不足,这个错误实在有些自废武功的意思。幸亏这电影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舒缓的过程,这种处置不当也并没有对影片观赏性形成致命伤害。
老三和静秋的爱情虽然被张艺谋故意纯洁化,但这种纯洁化仅仅是在意境上的纯洁化,两人不敢拉手不敢约会等等情境都是真实的,都可以从上一代人的切身经历中得到验证,两人之间的那种若即若离欲说还休的情感正是那个时代的基本特征,具有真实性,用现代人被A片熏陶出来的眼光来衡量其“纯度”没有丝毫意义,只是一种自说自话的文字卖弄。当年,有无数情意相合的人因为成分和出身的问题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落得劳燕分飞天各一方,所以在影院中的中年人暗自垂泪正是对过往的自伤。这种情怀岂是已经丧失了爱情基本原则而被“锤炼”得百毒不侵的当今新新人类所能体会得到的?从某种程度上讲,现代人都不配谈“纯情”二字,纯吗?所以都TM别装了。至于把对现实的不满硬要往电影扯那其实也很容易,但是总有些被邪火烧得找不着北的感觉。正因为现实中的爱情是如此物质和如此肉欲,所以那传说中的爱情才显得如此纯美如此珍贵,并且这种传说的爱情的的确确真的存在过,倘若脱离了影片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而单纯地去计较张艺谋的个人艺术追求,那实在是强人所难和吹毛求疵,还敢装?如果这种爱情都不算纯,那什么才是纯?牛郎织女天河配吗?
现实中的爱情都被房子、车子、面子、票子和精子所困扰,很难不带丝毫物质目的单纯地去爱和被爱,我承认自己已经被那种情境所感染,所以我很入戏。我喜欢这电影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尽管我肉体上十分迷恋这个时代,但精神上却向往我没经历过的那个时代,那个在我看来贫穷而坚强愚蠢但可爱的时代。因此,我愿意相信那种纯那种美。
山楂树之恋影评
(二)在《山楂树之恋》做宣传时,曾被称作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一直怀着好奇的心,想真正的一睹其精彩。但是,在满怀希望的看完之后并没有太多情节触动心弦,而真正触动心弦的是那句话“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
在《山楂树之恋》中,老三和静秋的爱情是围绕着一棵开红色山楂花的山楂树为线索展开的。在影片中,描写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两个男女青年相爱的故事。在影片开头时,就出现一颗山楂树。但是,这棵山楂树与别的山楂树不同,它开的花儿是红色的。与此同时,静秋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她抬头仰望这棵树,对他充满好奇与欣喜。在机缘巧合之下,静秋遇见了孙建平(老三)。此时,老三也被静秋眉宇间淡淡的忧伤所吸引了。当时,静秋是被《山楂树》那首歌所吸引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三怕光线太暗对静秋眼睛不好,他主动帮她换一个新的灯泡;当他看到静秋的钢笔漏水时,他就主动帮她换新的;就这样,静秋慢慢的发现老三是一个细心、体贴的人,她的心开始悸动了。当静秋回城排练完之后,老三又主动去接她。静秋是一个对爱情无知的人,同时她又是一个矜持的人。在回来的路上,他们经过一条小河。老三怕静秋不小心掉河里,他牵静秋的手,静秋拒绝了。但是,体贴的老三用一根树枝牵着她过河。过河之后,老三还是牵了静秋的手,这次静秋没有挣脱。她笑了。这是他们第一次牵手。但在那个年代,算是一件很不易的事情了。此后,他们都是悄悄地约会。他们的家庭背景悬殊很大,但他们却走在了一起。老三是一个高干家庭的孩子,而静秋却是一个贫苦的孩子。因为她爸爸被划分为右派,妈妈被迫劳改。于是,静秋很努力、很拼命的干活,因为她别无选择。
从感性的角度分析:真正让我感动的是,老三无怨无悔的付出。为了让静秋在排球队好好打球,他给静秋买了新球衣;为了不让静秋的脚再烧伤,他给静秋买了胶鞋;为了教静秋游泳,他给静秋买了泳衣;为了让静秋去医院包扎伤口,他用小刀故意割伤自己;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静秋,因为老三只想好好的去爱一个人。殊不知,他的爱,爱到了心里,爱到了骨髓里。即使,他最后得了白血病,他也没有告诉静秋。因为他不想让静秋为他担心你,甚至害怕影响她的前途。老三是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因为他向静秋的妈妈承诺过不会影响静秋的前途。老三是一个好男人。当静秋决定把自己交给他时,他最终没有接受。因为他为了他心爱的女人以后的幸福着想。既然给不了你全部的幸福,就不会伤害你。那天晚上,老三对静秋说:“你活着,就是我活着。如果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说完,他流泪了,她也流泪了。
静秋虽然是一个青涩、纯情的女孩。但是,她在爱情方面却是一个白痴。她没有真正的感受到老三的真心。当她听到别人说老三在城里有对象时,她误会他、不理他。而老三为了守住这份爱,他让长林给静秋送核桃和冰糖,让长芳给静秋送钱。最后在长芳的口中知道了真相,静秋才释怀了对老三的误会。在凉亭下,静秋对老三说:“我妈不让我25岁之前结婚。”老三说:“我等你到25岁。”静秋又说:“如果25也不行呢?”他说:“那我等你一辈子。”静秋既矜持又胆小,不敢越雷池一步。于此同时,她又是勇敢的。当她知道老三住院了,她决定留下守夜。即使护士把她赶出医院,她仍然守在医院门口。窗口里是老三,外面是静秋。虽然相隔,他们却微笑相望。对他们而言,这就是幸福的时刻。
为了不让静秋伤心,老三独自离开了。当静秋在给教课时,她被告知恋人病危的消息。那一刻,她真的慌了。在去医院之前,她穿上了一件红衣服,那件红衣服是用老三买的红布做的。到了医院,静秋流泪了。静秋抱着形容枯槁的老三,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我是静秋,我是静秋,我是静秋……”。只为他曾说过:“我最喜欢“静秋”这个名字。听到这个名字,我就会带着这个记号(刀痕)回来找你。”这一次,老三没有履行他的承诺。他不但没有回来,而是永远的离开了。后来,在老三的坚持下,将他埋在山楂树下。以后每年,静秋都会到山楂树下。
从理性的角度看:在当今这个物质横流的社会里,《山楂树之恋》无疑是一阵清新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一种清新的视觉感受。但是,《山楂树之恋》又有矫揉造作的成分,还有点做作。结局老套,男女主角阴阳相隔。可是,任何事物都不是完美无瑕的。它的评价,就在我们从哪一个角度去欣赏。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你怎样看待它,它自身的魅力仍然还在。
山楂树之恋影评
(三)晚上时分,独自站在阳台,吹着温柔的夜风,看着远处的灯火阑珊。突然想起老师调侃张艺谋新片《山楂树之恋》时说:“什么史上最干净的爱情,不就是一个富二代,一会送山楂,一会送钢笔,一会还送钱的,还有什么不能送的,那叫纯情吗,就是一种收买。谁吧唧给你放两栋房子,你没有一点心动啊。的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什么都能出卖,包括纯情。看着不远处的高楼,我心里也不免迷惘起来。此时耳畔响起了陈淑桦的老歌《情关》,不由得怀念起佟承勋和马素心的乱世真情来。现实缺什么,电影补什么,不然得不到满足的观众干嘛花钱呀,观众的腰包不憋了,他们的肚子能鼓了吗?
张伟平在宣传《山楂树之恋》时说:“这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故事,是一代人的纯真回忆,你应该来看,不仅如此,还应该带上父母一起看,一同见证这份质朴和美丽。”纯情成了影片的卖点,作品里展现纯情,作品外讨论纯情,最后不怎么纯情的张伟平赚了纯情的钱。因此,影片难免会让人觉得有装纯,哗众取宠之嫌。这也就不难理解因为“一颗山楂树引发的唇枪舌战”,同时也从侧面说明这个时代的“纯情危机”。
有的时候总觉得,台下的评论比台上的电影还好看,诸如持批态度的《世界这么乱,装纯给谁看》,《滑过你鼻尖的我的手》,和持褒观点的《我愿意相信这份纯真与美好》等。各抒己见,仁者智者。我倒是相信一句话:“从一朵花中看世界,世界是一朵花。从一粒沙中看世界,世界是一粒沙。”你看片子的角度不同,自然流露出的态度也不尽相似。
我不是那种发散思维的人,自然看不出《山楂树》讲的是“一个装纯女卖淫的故事”(《卖淫女装出来的清纯》),也想不到“80后二奶,90后小三有多纯情”(《滑过你鼻尖的我的手》)。或许我只能中规中矩的看着文本说话,凭着感受发言。反正也博取不了点击率,也不为那个着迷。
在我看来,当时那个火红的革命年代,这样的爱情并不少见。明明谈恋爱了,还要一前一后的走,见面后同志长同志短的。拉拉小手都小资了,更别提其他了。至于老三,我觉得也不错啊,又有钱,又有貌,最关键的是他的那种文艺青年的范。静秋最开始对他有好感,也是因为听到他唱《山楂树之恋》呀。之后又是暗自保护,又是海枯石烂,还有那种对爱的至死不渝。你是女孩,你不感动呀!何况,人在世间追求的无非就是物质和精神这两种东西。老三都能给,也给得起,何苦舍好求次,自个为难自个。非得找个穷光蛋才叫纯情呀!我告你,那不叫纯情,那叫“二”!你要想“二”,没人拦你,说不准别人还抛几句赞美之词:“真是个纯情的好女孩呀”!
别拿无知当纯情,是影片争论的另一个焦点。‘没有性的爱情就干净了?那你看看《廊桥遗梦》,你能说人家就不纯情,不真爱吗!?’弗洛伊德的确很伟大,但这次老谋子就是要把性与爱割裂开来,装纯给你看。准你弗洛伊的,就不准我柏拉图了。精神之爱与身体欲望并不是完全合二为一的。当然,你可以觉得性就是爱,大胆去爱吧!没人睬你。同理,你也没必要硬是去质疑人家纯不纯洁。就算那是一个商业导演的知青纯情梦吧,也该给人家yy的自由,不是吗。潘大爷貌似说过:“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纯情的确比不得豆包,但不是也听说过:“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的故事嘛。精神也是有力量的。
再说电影里,也是有涉及到人性欲望的。(m.lz13.cn)当划过静秋臀部的老三的手被静秋抓住的时候,分明能感受到人物在道德与社会压力和身体冲动之间的游移和选择。最后赤裸裸的欲望在老三尊重静秋的感受下,被华丽丽的和谐了。我倒是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相反让他们赤身肉搏不免玷污了影片一直营造的恬淡,质朴的意境。所以别老揪着性做文章,要是不能满足你的观片快感,觉得少了什么就是把你给坑了,那就不应该来影院看《山楂树》,在家抱着《色戒》成不。
对于静秋误以为让老三‘得了手’,不少人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静秋的无知。一个成熟的女青年,连基本的生理卫生都不懂。这怎们说呢,无知的确不是纯情的代名词,可现在的小屁孩一个个和人精似的,将来就懂得纯情啊?难怪人们会说:“世风日下”。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就算是那些有萝莉控的大叔,也不会搬起石头打自己嘴巴子吧!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时代。在那个年代,说上一句‘喜欢你’都会小脸通红,就连已经人事的老妈,也不过是用按鼻子的土办法,验证女儿的正身。父母都不愿和子女谈及此事,就更别提其他人了。所以静秋不知道也在情理之中。你说她是傻,我觉她很真,无需废话。但请别忘了那个时代,那个饱受风霜的家庭,那个笑起来眼睛咪咪的羞怯小姑娘。
当然了,影片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电影里插入黑屏字幕,的确让观众有些缓不过神,何况有些东西是完全可以用画面表达清楚的。还有就是老三最后得白血病死了,是不是只有悲剧才能传达更深的力量呢?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就在:一个天堂,一个人间的生老病死里被解构了。也许原著本就是一个纯情的教科书,又何必为难回归不久的老谋子呢!
总之,这可以认为是一部非典型的张艺谋影片,在《山楂树》下,我们看不到浓郁、炽烈,看不到磅礴、精致。它更像是一场梦,质朴,遥远,望而不及,信不信由你。山楂树依然还在那片绿里,轻轻摆动。不免感叹一句,飘啊飘啊飘的风,吹的是谁的痛。山楂树之恋观后感 赛德克巴莱影评 胭脂扣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