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酒精工艺总结 聊大生科院
酒精工艺总结
1、酒精的分类: 食用酒精:GB 10343-2008,09101实施;工业酒精:GB/T 394.1-2008。09、06、1实施。
工业酒精中甲醇含量较高:甲醇尤其对视神经影响严重,饮5~10mL严重中度,10mL以上致失明,30mL可引起死亡。
2、酒精的工业化生产方法:①发酵法:A]淀粉质原料生产工艺:(80%的酒精); B]糖质原料生产:废糖蜜—预处理稀糖液发酵; C]纤维质原料(指亚硫酸盐纸浆废液)
②化学合成法: 乙烯水合法。
3、酒精生产的原料:凡含有可发酵性糖或可转变为可发酵性糖的物料均可,随技术进步、菌种发展,原料种类不断增加,如半纤维素、纤维素等。
4、常用原料种类:淀粉质原料种类(薯类、谷类、淀粉渣类);糖质原料(废糖蜜、甜高梁、亚硫酸盐纸浆废液等);纤维质原料:全世界植物生物体的年生产量高达155X109t干物质,所贮存的能量是当前全世界能耗总量的10倍,且是一种可再生资源,潜力巨大。农作物纤维下脚料;森林和木材加工工业下脚料;工厂纤维和半纤维素下脚料;城市废纤维垃圾等。
5、淀粉质原料酒精生产工艺特点及流程
特点:原料要进行粉碎处理(二级锤式粉碎);原料要经过蒸煮(热处理);进行糖化:使淀粉转化为可发酵糖。醪液黏度随蒸煮逐渐下降,有利于物料输送。蒸煮过程产生部分焦糖、黑色素:高温下糖脱水形成焦糖,黑色素由糖-氨反应所致,对酵母有抑制.酒精生产工艺流程:
原料—粉碎(1.2~2.5)—蒸煮(108℃~132℃)—糖化(58~60℃)—发酵(28~30 ℃接种;32~36发酵)—蒸馏:成品酒精、工业酒精、杂醇油、酒糟酒母
6、原料输送(机械、气流、混合三种):机械输送(带式输送机、螺旋式输送机(绞龙)、斗式提升机)。气流输送(风力输送):与机械输送相比能耗高。1
可实现风选。另外,与细碎机相连可提高粉碎效率50%±;混合输送:机械与气力输送联用。
7、粉碎的目的:粉料易于吸水膨胀(几分钟内完成)和较彻底糊化-液化,有利于糖化发酵顺利进行,提高出酒率。粉料糊化-液化速度快,糖损失少,蒸汽用量少,有利于降低产品成本。粉料便于输送,易实现机械化,连续化和自动化。
8、水-热处理的目的:使淀粉糊化溶解:淀粉存在于细胞中,因受细胞壁保护,不易被淀粉酶作用;灭菌:高温蒸煮,能杀死微生物菌体和孢子,防止杂菌感染,有利于发酵顺利进行。
9、低温蒸煮工艺:指利用a-淀粉酶在80—85℃条件下,使淀粉糊化和液化(耐高温a-淀粉酶最适温度90—95℃)的生产工艺。
10、蒸煮过程中如何减少糖损?
加大料水比;拌料时间要快,避免局部过热,采用缓和蒸煮条件;拌料温度避开60—65℃,采用73—75℃,使酶失活;缩短拌料后的停留时间等。出酒率是酒精生产的基本技术指标,它的高低表明所选择的工艺是否先进以及操作、管理水平的高低。所以,要选择适当的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使蒸煮过程中可发酵性物质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1、LBW工艺:整粒玉米用离心机分离热酒糟的清液在90~95 ℃下浸渍糊化液
化,使玉米吸水软化,再用均质机加高温а-淀粉酶进行二次湿磨。可节约蒸煮用汽85%。
12、低温蒸煮工艺措施:粉碎在1.5 mm以下;添加a-淀粉酶;保持一定的糊化
时间50—100min;添加抗菌素抑制杂菌;控制酸度:高温灭菌彻底,低温易染菌,使酸度增高,尤其在夏季,应注意添加抗菌素[对酵母无影响]。注意甲醇含量
13、中温蒸煮工艺流程
瓜干或玉米---粉碎(1.2mm)---先加水+料调pH6.0~6.5+耐高温a-淀粉酶(5-6 u/g原料)---加热40~50 ℃预热—4只罐串联(104℃,102℃,100℃,98℃),时间90~100min—真空冷却+糖化酶糖化(100 u/g原料)。
优点:节能、杀菌力高于低温蒸煮,有利于控制杂菌,可利用原设备。
14、糖化剂:能够将淀粉分解为可发酵糖的生物催化剂。
15、黑曲霉分泌的糖化酶可分解a-1.4键、a-1.6键、甚至a-1.3键,使淀粉、糊
精、麦芽糖完全转化为葡萄糖,所以,它是酒精生产淀粉糖化所需要的最关键的淀粉酶。
16、液体深层通风培养:将曲霉菌在液体基质中通风培养,使之生长和产糖化酶的过程。
液体曲:经液体深层通风培养所得到的含酶培养液。
17、液曲酒母:指在液体曲培养到一定阶段接入酵母菌种,使两者一起培养成熟,成为糖化、发酵剂。
18、糖化:利用糖化剂中的淀粉酶系统对溶解状态的淀粉糊精水解成可发酵性
糖的过程;前糖化、后糖化。糖化醪:糖化后的醪液。
19、糖化酶(淀粉-1,4-葡萄糖苷酶):水解a-1,4键 a-1,6-键,甚至a-1.3键形成葡萄糖。
20、果胶质分解是甲醇的主要来源。
21、糖化剂的种类:固体曲、液体曲、酶制剂(糖化酶)三类。
22、酒母:酒精发酵之母,酒精发酵由酵母菌引起的,酵母是单细胞真核微生物,原子囊菌纲,细胞呈卵圆形、椭圆形,个头较大,一般6—11U之间
酒母制备:将试管中酵母菌种逐级扩大培养成大量酵母细胞,供糖化醪发酵生产酒精使用的过程。
23、酒精生产对酵母的要求(2快3耐1稳定):繁殖速度快,降糖速度快;耐酸性强,耐热性强,耐较高的酒精浓度(耐高温酵母可在38—42℃下发酵);菌种生产性能稳定,不易退化。
24、常用酵母菌株及生产特点:拉斯2号(RassⅡ):细胞长卵圆性,能发酵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不能发酵乳糖。在玉米醪中发酵特别旺盛。拉斯12号(RassXⅡ);K字酵母(日本);1300(南阳五号):细胞椭圆形,少数腊肠性,能发酵葡糖、麦糖、蔗糖、1/3棉子糖,不发酵乳糖。耐酒精13%以下;1308(南阳混合酵母)。
25、发酵时间发酵分为三个阶段:前发酵期:酵母繁殖阶段,接种量:5~10%。时间:6—8h;接种温度:28~30℃。主发酵期:醪液上下翻动,产生大量泡沫,并发出“丝丝”泡沫破裂的响声。细胞数量达1—1.4亿个/mL,溶解氧基本消耗完,主要进行厌氧酒精发酵,至酒精量4%时繁殖停止。糖分下降快
(可达1%/h);酒精量上升快,温度上升快
温度:控制34℃。时间:12h左右。后发酵期:酵母和固性物部分下沉,醪温下降。持续时间约40h,后糖化作用较慢所致,同时发酵产物也有毒害作用。工艺参数:醪液降至:30—32℃时间:40h。
26、酒精发酵工艺: 间歇式、半连续式、连续式三种方式。
间歇式依罐容积和糖化醪流加方式不同分以下4种方法:一次加满法;分
次添加法;连续添加法及分割主发酵醪法。
27、间歇发酵工艺条件:接种温度:28~30 ℃;发酵温度:30-34℃;pH:4.7-5.0;
时间:58—72h;成熟醪酒精含量:6—10%(V)。
28、半连续发酵工艺:指主酵阶段连续发酵,后酵采用间歇发酵的生产方法。
29、连续发酵工艺:全混(均相)连续发酵:M培养和发酵在一个设备中进行,液体培养基混合搅拌良好,保证了整个发酵液的均一性。化学控制器(恒化器):通过对培养基中某一微生物生长的必要成分的浓度进行控制的方法。浊度控制器(恒浊器):通过对培养液浊度变化的控制来实现调控的方法。梯级式连续培养法。
30、稀释比D:指单位时间内醪液流加量和流加发酵罐内总醪量的比值。单位:
h1,D=F/V
(F—流加的速度L/h;V—流加罐内发酵液的体积L)。
一般淀粉质原料生产酒精:D=0.05-0.1h1之间(多控制0.05-0.07h1)。
31、连酵发酵工艺条件:接种温度:28 ℃;流加罐前3--4只,控制稀释比
D=0.05-0.07h1;
温度:30-33℃;pH值:pH3.3-4.2;酵母数:0.7—1亿个/mL;时间:35-50h;首罐酒精度6%,成熟醪11%。
33、发酵成熟醪含8~11-15 %(%)(V)酒精,一般用蒸馏方法分离提纯。
34、酒精的挥发系数:在酒精-水混合液达到沸腾状态时,平衡系统中,气相中
酒精含量A%与液相中酒精含量a%的比值,称为酒精的挥发系数。
35、杂质的挥发系数:在乙醇-水-杂质三元混合物达沸腾状态时,杂质在汽相中的含量a和在液相中的含量β的比值。
36、杂质的精馏动态(分布规律):即杂质移动方向、富集部位及去除方法。K杂>1(始终):即头级杂质,杂质在汽相中的含量始终大于液相中含量,也
就是说,它在塔内的移动方向是上行的,随酒精蒸汽沿塔而上,在塔顶汽相富集。
排除:在塔顶或冷凝器中通过排醛、提取酒头等法去除。例甲醇、乙醛、甲酸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等。
K杂<1(始终):即尾级杂质,杂质在汽相中的含量始终小于液相中的含量,与上情况相反,它向塔的下行方向移动,越往下浓度越高,沿塔而下,在塔底液相中富集。
分离方法:排除废液酒糟。如:乙酸、糠醛。
K杂随酒精度的变化而变化:即中间杂质(难分离),酒精浓度低时,K杂>1,沿塔而上;酒精浓度高时,K杂<1,沿塔而下;在某一酒精浓度时K杂=1,这类杂质在塔中部的K杂=1处集聚,汽相、液相均富集。
分离方法:在K杂=1附近提取杂醇油,汽相、液相均可,但工厂多在进料塔板以上2、4、6块塔板液相提取。如:戊醇、异戊醇、异丁醇、异丙醇、丙醇、异丁酸异酯、异戊酸异酯、乙酸异戊酯。
37、根据粗馏塔进入精馏塔物料状态不同,两塔进料分:汽相过塔、液相过塔
两种方式。
38、发酵行业废液特点:浓度高;排放量大;无毒且富含营养。含菌体、残糖、无机盐、有机物溶媒、副产物及少量代谢产物,重金属含量低.COD高10000~50000mg/L,超标50~250倍。
39、现代废水处理方法:物理处理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
物理处理法通常采用沉淀、过滤、离心分离、气浮、蒸发结晶、反渗透等
方法,将废水中悬浮物、胶体物和油类等污染物分离出来,从而使废水得到初步净化。
化学处理法通常采用方法有:中和、混凝、氧化还原、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及电渗透等方法。
生物处理法;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
态的有机物、有毒物等污染物质,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方法。分为需氧处理和厌氧处理两种方法。广泛采用的为合二为一的厌氧--好氧生化处理,再辅以调节、沉淀、絮凝、过滤等工序的处理方式。
第二篇: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工艺
玉米发酵生产酒精工艺
酒精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而且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汽油,具有安全、清洁、可再生等优点。传统的酒精生产主要以糖蜜、薯类、谷物为原料发酵而成。近年来,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以及可利用耕地面积的减少使得酒精生产成本日趋增高,利用丰富、廉价的玉米秸秆为原料生产酒精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各种纤维素原料资源非常丰富,仅玉米秸秆年产量大约2亿吨。目前,玉米秸秆除了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部分以堆积、焚烧等形式直接倾入环境,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如果将玉米秸秆经过预处理后水解,其所含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可分解成糖,经发酵可转化为酒精,转热效率可达30%以上。这样不但缓解人类所面临的食物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而且还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近年来玉米秸秆成为生物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玉米生产酒精的工艺流程如图。
1玉米秸秆简介
玉米秸秆主要由植物细胞壁组成,基本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等。木质素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层层包围。纤维素是一种直链多糖,多个分子平行排列成丝状不溶性微小纤维,半纤维素主要由木糖、少量阿拉伯糖、半乳糖、甘露糖组成,木质素是以苯丙烷及衍生物为基本单位组成的高分子芳香族化合物。其中,木质素是一种燃料,半纤维素可水解为五碳糖,而纤维素水解为六碳糖比较困难。2玉米秸秆预处理
由于玉米秸秆结构复杂,不仅纤维素、半纤维素被木质素包裹,而且半纤维素部分共价和木质素结合,同时纤维素具有高度有序晶体结构。因此必须经过预处理,使得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分离开,切断它们的氢键,破坏晶体结构,降低聚合度。常见预处理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微生物法等。2.1挤压膨化法
该方法属于物理处理法,是将原料粉碎后调节至一定水分,加入挤压机内,物料在螺杆的旋转推动下向前运动,同时被剪切、挤压。并且在摩擦热的作用下温度可接近140℃;然后从挤压机中喷出,物料的压力突然降低、体积迅速膨胀,纤维素晶体结构被破坏,从而为纤维素的酶解处理创造条件。这种预处理方法生产过程连续,不需要消耗蒸汽,而且具有灭菌效果。2.2湿氧化法
湿氧化法属于化学处理法,是指在加温加压条件下,水和氧气共同参加的反应。湿氧化法对玉米秸秆处理效果很好,纤维素遇碱,只引起纤维素膨胀,形成了碱化纤维素,但能保持原来骨架,加入Na2CO3后起缓和作用,能防止纤维素被破坏,使木质素和半纤维素溶解于碱液中而与纤维素分离。这样得到的纤维素纯度较高,且副产物很少。匈牙利Eniko等人采用湿氧化法在195℃,15min,1200千帕O2,Na2CO32g/L条件下,对60g/L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其中60%半纤维素、30%木质素被溶解,90%纤维素呈固态分离出来,纤维素酶解转化率(ECC)达85%左右。
2.3酸处理法
酸处理法也是一种化学处理法,这种方法可追溯到1980年,而在德国可能更早。该法是采用硫酸、硝酸、盐酸、磷酸等对纤维素原料进行预处理,其中以硫酸研究和应用的最多。处理后,半纤维素首先水解得到无碳糖,纤维素的结晶结构被破坏,原料疏松,可发酵性强。但水解前必须将pH值调整到中性,还应该注意反应器的耐酸性。2.4蒸汽爆破法
蒸汽爆破法属于物理处理化学法,是用蒸汽将原料加热至180~200℃,维持5~30min,也可加热到245℃,维持0.5~2.0min。高温高压造成木质素的软化,然后迅速使原料减压,造成纤维素晶体和纤维束的爆裂,使木质素和纤维素分离。该法成本较高,在我国可采用北京林业大学赖文衡教授研究的间歇蒸汽汽爆器对玉米秸秆进行爆破处理,经这种爆破器爆破的玉米秸秆,纤维素水解转化率(ECC)可达70%以上。2.5生物方法
生物处理方法具有节约化工原料、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的优点。有许多微生物能产生木质素分解酶,如白腐菌,其分解木质素的能力较强,但活性较低,而且微生物处理周期长、菌体会破坏部分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低纤维素的水解率,因此难以得到利用。瑞典等北欧国家则利用无纤维素酶的担子菌突变株对纤维素材料进行脱木质素处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水解工艺
玉米秸秆进行预处理后,纤维素水解只有在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才能显著进行。常用催化剂是无机酸和酶,由此分别形成了酸水解工艺和酶水解工艺,酸水解工艺又分为稀酸水解和浓酸水解。水解主要是破坏纤维素、半纤维素的氢键,使之转化为发酵的单糖。3.1浓酸水解
用70%的硫酸50℃下在反应器中反应2~6h,半纤维素首先被降解,溶解在水里的物质经过几次浓缩沥干后得到糖,半纤维素水解后的固体残渣经过脱水后,在30%~40%的硫酸中浸泡1~4h。溶液再经脱水和干燥后,在70%的硫酸下反应1~4h,回收的糖和酸溶液经过离子交换,分离出的酸在高效蒸发器中重新浓缩,剩余的固体残渣则再循环利用到下一次的水解中。浓酸水解过程的主要优点是糖的回收率高,大约有90%的半纤维素和纤维素转化的糖被回收。但浓硫酸腐蚀性强,而且从经济方面考虑必须回收浓硫酸,增加了工艺的复杂程度。3.2稀酸水解
为了解决浓酸水解法存在的问题,一般采用稀硫酸(0.2%~0.5%),在较温和条件下进行。此时水解一般分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温操作,从半纤维素获得最大糖产量;第2阶段采用高温操作使纤维素水解为六碳糖,糖的转化率一般为50%左右。但稀酸水解容易产生大量副产物。
3.3酶水解
酶水解是利用产纤维素酶的微生物或者纤维素酶制品,直接将半纤维素、纤维素水解成可发酵糖。与酸水解相比,它可在常压下进行,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能耗低、选择性强、环保效果好,显示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水解后可形成单一产物,产率较高(>95%)。匈牙利Eniko等人采用NovoYm188等水解经湿氧化处理的玉米秸秆,酶解纤维素转化率(ECC)高达85%。该法的关键在于纤维素酶的获得和利用,同时要考虑纤维素酶的成本。丹麦诺维信公司曾经宣布其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已比当初降低了12倍,现在该公司又取得了重大进展,纤维素酶生产成本已比最初降低了20倍,生产lL燃料级乙醇所需纤维素酶的成本已低于6.6美分。这极大地推进了燃料乙醇的商业化进程。4发酵工艺
由于农作物秸秆的相当部分由半纤维素构成,其水解产物为以木糖为主的五碳糖,还有相当量的阿拉伯糖生成(可占五碳糖的10%~20%),故五碳糖的发酵效率是决定过程经济性的重要因素。木糖的存在对纤维素酶水解起抑制作用,将木糖及时转化为酒精对玉米秸秆的高效率酒精发酵是非常重要的。目前人们研究最多且最有工业应用前景的木糖发酵产乙醇的微生物有3种酵母菌种,即管囊酵母、树干毕赤酵母和体哈塔假丝酵母,主要的发酵方法有以下几种。
4.1直接发酵法
直接发酵法是基于纤维分解细菌直接发酵纤维素生产乙醇,不需要经过酸水解或酶水解前处理过程。一般利用混合菌直接发酵,例如热纤梭菌(ClostridiumthermoceUum)能分解纤维素,但乙醇产率较低(50%),热硫化氢梭菌(Col-stridiumthermohydz)不能利用纤维素,但乙醇产率相当高,如果进行混合发酵,产率可达70%。吕福英介绍了热纤梭菌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发酵生产的研究进展,并对热纤梭菌发酵生产乙醇的因素以及乙醇等发酵产物对热纤梭菌的抑制作用作了概述。但热纤梭菌产生乙醇也存在以下问题:发酵不完全、发酵速度慢、终产物乙醇和有机酸对细胞有相当大的毒性,需要进一步改进。4.2间接发酵法
间接发酵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使用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收集酶解后的糖液作为酵母发酵的碳源,先用纤维素酶水解纤维素,酶解后的糖液作为发酵碳源。但是受末端产物抑制,低细胞浓度以及底物基质抑制作用影响乙醇产量。因此可采取的方法有:减压发酵法和阿尔法-拉伐公司的Bi-otile法,还可以通过筛选在高糖浓度下存活并能利用高糖的微生物突变菌株来克服基质抑制。4.3同步糖化发酵法(SSF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和间接发酵法相同,是为了克服反馈抑制作用,由Gauss等提出的在同一反应器中糖化和发酵同步进行。这样纤维素酶对纤维素的酶水解和发酵糖化过程在同一装置内连续进行。水解产物葡萄糖由于菌体的不断发酵而被利用,消除了葡萄糖因基质浓度对纤维素酶的反馈抑制作用。在工艺上采用一步发酵法,简化了设备,节约了总生产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也存在一些抑制因素,如木糖的抑制作用,糖化和发酵温度不协调。张继泉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4.4固定化细胞发酵
固定化细胞发酵能使发酵罐内细胞浓度提高,细胞可连续使用,使最终发酵液酒精浓度得以提高。常用的固定化载体有海藻酸钠、卡拉胶、多孔玻璃等。固定化细胞的新动向是混合固定细胞发酵,如酵母与纤维二糖酶一起固定化。将纤维二糖基质转化成乙醇,被看作是玉米秸秆生产乙醇的重要方法。5结论与展望
今后,玉米秸秆生产酒精的研究方向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5.1预处理方法
单纯的物理法和化学法不足以破坏纤维素晶体结构以及去除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应综合运用物理法与化学法,一步完成预处理和水解2个阶段,有效提高纤维素的水解率。5.2糖化工艺
发酵过程的酒精产率受许多因素影响,其中主要是水解效率和单糖产量。比较而言,酶水解较酸水解有较大的优越性,将成为今后糖化工艺的主要发展方向。
第三篇:生科院女生节活动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女生节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大学女生生活,更好的维护女生权益,我院社区服务中心在校女工部的统一安排下,参与组织了女生节活动。
二、参与人员:南校区全体学生
三、活动时间:3月12日
四、活动地点:生活桥
五、主办单位:
南校区女工部
生科院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七、宣传工作
(一)前期宣传:
1.展板宣传:我院新闻中心制作展板,摆放于生活桥上,增强宣传力度;
2.例会宣传:在例会上对09,10各班级负责人宣传此活动,主要是10级,并要求负责人积极传达;
3.宿舍通知:将比赛目的时间等以宣传单形式贴至宿舍楼下,进行宣传。
(二)后期宣传:
制作展板,摆放于生活桥,对活动成果进行相关展示
八、活动流程:(此活动分两个部分)
(一)星语心愿
准备纸条,有女生写下自己的心愿和联系方式,投放至心愿箱中,由男生抽取心愿,依男生自己的意志,选择是否帮他实现。
(二)游戏“颠倒黑白”
1.由南校区全体学生自主现场报名;
2.活动分组,三人一组参赛;
3.参赛规则:要求在一分钟时间内,参赛人员拍打篮球,并快速回答问题,答案需要与事实相反,例如:“是”则参赛人员回答“不是”,回答对问题最多的队员则为获胜,领取奖品一份。
十、活动总结:
活动实况:本次活动,同学们积极报名参加,活动现场较为活跃,收效良好。活动过程中,各选手积极参赛,赛出水平赛出了风格,吸引了众多学生前来观看,提升了我院的形象。其中,“星语心愿”活动,为大学女生们提供了一个实现心愿,交友的平台,女生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心愿,很多女生也因此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此次活动也赢得了同学们的广泛好评。
经验及教训:本次活动由于南校区各院都参加,现场竞争激烈,从活动现场来看,我院参加活动的人数并不是最多的,这主要是由于活动准备期间,并没有进行活动满意度的提前调查和提前的演示,故而,造成活动无法恰当的同学生们的兴趣相匹配,造成活动参与人员的缺乏。同时,由于活动前分工不明,展板的准备上出现了一些问题,给活动造成了一些不利。此后,社区服务中心将总结教训,在准备环节
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以更好的预防突发事件。
生科院社区服务中心
2011年3月28日
第四篇:生科院内务大比拼活动总结
生命科学学院内务大比拼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
为了加强宿舍卫生管理,提高同学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培养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集体意识,以便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我院社务服务中心特举办2010级新生叠军被大赛。
二、参与人员:生科院2010级大一新生
三、活动时间:10月20日 12:10—13:20
四、活动地点:综合楼广场
五、主办单位:生科院大学生社区服务中心
六、协办单位:生科院大学生自律会
生科院大学生新闻中心 生科院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
七、宣传工作
(一)前期宣传:
1.展板宣传:我院新闻中心制作展板,摆放于生活桥上,增强宣传力度;
2.例会宣传:在例会上对09,10各班级负责人宣传此活动,主要是10级,并要求负责人积极传达;
3.宿舍通知:将比赛目的时间等以宣传单形式贴至宿舍楼下,进行宣传。
(二)后期宣传: 将比赛结果进行公示,在各宿舍楼下进行张贴。
八、活动流程:(此活动分两个环节)
(一)环节一:个人赛
1.每班出三名选手参赛,选手自带被子,凉席,脸盆,洗刷用品由主办方提供;
2.在五分钟时间内按照军被要求叠出被子,并整理好盆内洗刷用品。
评分:由学生会社区服务中心,自律会,事务服务中心主任为各选手打分,被子占分八分,洗刷用品占分二分。两者加和即为选手个人赛最后得分。
(二)环节二:团体赛
1.团体赛为游戏—摸石过河。游戏要求:第一环节三名选手参赛,在预定区域内,运用三个砖块,进行轮流接力赛,要求身体不得接触地面;
2.社区服务中心志愿者全程计时,并监督。身体每接触地面一次,在最初时间的基础上,加十秒。
评分:按照团体最终时间,从小到大排序,分别给与2分,1.9分,1.8分···依次类推。将个人赛三名选手平均得分与团体赛得分加和,即团体赛最终得分。
九、奖项设置: 个人奖: 一等奖三名 二等奖四名 三等奖五名
团体奖: 团体奖三名
十、活动总结:
活动实况:本次活动,各班级积极报名参加,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对于被子的重视程度,也提升了我院的卫生形象,收效良好。活动之前,为准备活动,各班同学积极学习训练,进一步熟练了同学们叠军被的技术。活动期间,各班选手在较短时间内,均叠出了效果良好的军被。尤其是科一张婷婷和科二冷寒江两名选手,不仅叠军被速度快,而且军被有棱有角,颇具风范,受到评委及学生观众的一致好评。两人均获个人赛一等奖。团体赛环节,在各班整齐的呐喊声中,各班代表队一个接一个“摸石过河 ”,集体环节是本场比赛最精彩也是最热闹的环节,不仅加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更考验了各选手的智慧和技巧。本次活动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受到了10级的一致好评。经验及教训:本次活动由于提前通知和良好的宣传,选手们均准备充分,活动举办过程顺利,赛场氛围较好,尤其是最精彩的团体游戏,不仅创新了我院内务比赛的比赛内容,更增强了班级凝聚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过程中,由于未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对场上突发事件未做好应急。此后,社区服务中心将总结教训,在准备环节进一步做好应急预案,以更好的预防突发事件。
生科院社区服务中心 2010年10月27日
第五篇:工艺总结范本
2014年6月工艺管理总结
截止30日凌晨,2014年6月份共生产生料241323t,生产熟料154842t,生产水泥185176t,生产目标完成较差,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存在的问题和教训是今后我们努力的方向。
工艺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均质稳定,高产优质低消耗,现就以下方面对公司6月份工艺管理作总结:
一、原燃材料的控制
6月份原材料进厂检验正常,符合使用工艺要求。原煤的挥发分、灰分、发热值均与上月无差异,受原材料供应限制,进厂混合材水分较高,通过调整混合材比例,尽量控制入磨水分,混合材综合入磨水分4.15,一定程度上影响生产。
二、生产环节控制
生料磨方面:为保证入窑生料成份稳定性,生料库料位控制在34米左右,按照峰谷电情况安排生料磨避峰生产,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6月底由于回转窑烧结情况较差,在一段时间内生料磨直接入窑,避峰时间降低,均化库料位涨至40米。
窑系统方面:6月份,窑系统总体运转存在较多的不足:
1、6月1-10日,窑系统运转比较平稳,回转窑的产量也保持的比较好,熟料强度结果还好,3天强度维持在32-33MPa,7天强度维持在44-45MPa。
2、6月中旬和6月下旬,窑系统运行较差,存在系统负压大,尾煤用量一直偏低,烟室和分解炉锥部结皮很快的情况。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
1、系统负压变大,导致系统风量变小,风速变快,窑内煤粉的燃尽率降低,部分未完全燃烧的煤粉到烟室和入窑生料混合,在烟室和分解炉锥部富集形成结皮,进一步增大系统的负压。
2、C4旋风筒温度在6月中下旬一直较以前高20-30℃,怀疑分解炉撒料盒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磨损严重,从分解炉撒料盒进入分解炉的料子不能在分解炉中正常的进行热交换,在料子进入烟室后,料子被风带起,部分料子在烟室循环富集,导致烟室结皮严重;部分料子被风带出分解炉,造成分解炉出口温度高和系统负压变大,导致尾煤用不进去。
下一步拟采取以下措施解决此问题:
1、稳定生料成份,提高操作员预见性,当料子易烧时,更加注意温度控制。
2、严格控制分解炉出口温度不高于880℃,降低烟室结皮需要的温度,控制烟室结皮的产生。
3、每班清理窑尾结皮至少两次以上,并且分解炉锥部每次一定要清扫一遍,保证系统通风。
4、降低高温风机的拉风量,保证C1出口负压在-5500—-5600Pa,在保证系统用风的情况下,降低系统风速。
5、保证窑及三次风的用风匹配,窑尾温度控制在1150℃以下,减少结皮的加剧。
6、在中修时候,检查各级旋风筒撒料盒子的工作状态。由目前的情况来看,通过操作控制方面,回转窑的情况有所好转。
水泥磨系统方面:6月16日开始水泥磨产量上不去,查找了各种原因,从辊压机的做功,磨内粉磨效率,选粉机选粉效率等方面做了检查,但问题还没有解决,辊压机做功明显下降,细粉料多。熟料小磨时间基本在40min以上,观察熟料结粒偏细。经总结分析,水泥磨系统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严格控制入磨物料综合水分小于2%,减少堵篦缝的情况产生。
2、严密监控辊压机做功效率,控制好入磨物料比表面积大于170以上,为磨内粉磨减轻压力,提高磨机的台时产量。
3、每班检查袋收尘的喷吹情况,使喷吹效果达到最佳状况。
4、利用计划停机时间对系统各提升机及辊压机的侧挡板和辊面进行仔细检查,消除隐患。
5、每天做选粉效率和循环负荷,监控好磨机的粉磨情况。
6、利用停机时间对皮带秤进行校准工作。
三、能耗方面1、6月份生料磨本部电耗比5月份稍高,但相差不大,这两个月生料磨的台时产量较去年都提高不少,同时电耗大幅下降,分析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a、生料磨台时的提高,使得单位电耗下降;b、生料磨实现避峰生产,进一步降低了生产电耗。
2、熟料综合电耗较上月份有所上升,由于6月窑台时产量较5月份低,并且有三次停窑造成运转率比5月份低。煤耗方面:6月份煤耗144.2kg/t左右,努力提高熟料台时产量是最有效的措施,另外良好的煤粉质量对窑系统的产质量及消耗有较大好处。
3、本月添加研磨体24吨,球耗130g/吨。电耗方面:水泥磨电耗较5月份有所上升,主要原因在两个方面:a、水泥磨台时产量较上月低,b、水泥库库存较高,经常开停机。
四、质量方面
1、主要质量指标完成情况
2、本月主要质量工作
①加强水泥磨改库的监督和抽查,避免发生改错库、窜库等现象的发生,对装运系统的一些斜槽进行了改造,使不同品种的水泥由各自专用的斜槽、包机、散装仓发灰,避免水泥发放出错。
②化验室重点工作在于加大各班组的对比及抽查频率,确保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保证检验的可追溯性。
3、质量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①、过程质量控制的较多环节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部分控制指标完成的结果与《水泥企业质量管理规程》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如矿山的开采搭配还有待加强,出磨生料三率值合格率更是要当重点来抓。
②、混合材资源不稳定,质量波动大,也是造成水泥质量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进措施:继续加强过程质量的控制力度,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加强混合材进厂及搭配使用广利,降低因混合材使用不均造成水泥质量的波动。
综上,工艺管理的工作本着均质稳定,高产优质低消耗的目标去进行,不断优化各生产环节的控制,认真分析总结每次的异常情况,把握细节,摸透本质问题,真正达到最大化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
2014.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