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十一五”规划总纲自学提纲
一、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思路
明确4句话24个字: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创新促进社会和谐
(一)立足科学发展
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理论基础就是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党执政兴
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抓好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中央强调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资源、污染环境等等为了一时的发展而发展,它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以往盲目的片面的发展观念,创新陈旧的狭隘的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附:科学发展观的表述和“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随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贯彻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对于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至关重要。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阐述和明确定位。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途径是“五个统筹”
“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途径。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促进地区协调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逐步扭转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实现共同发展。国家要从宏观政策上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更加要求社会与经济共同发展。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项社会事业虽然取得明显进步,但总体上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只会阻碍自己的发展。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同时,要坚持6个原则:
1、坚持保持经济平稳加快发展的原则。
2、坚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原则。
3、坚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原则。
4、坚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
5、坚持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原则。
6、坚持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原则。
(二)着力自主创新
就是要长期持续的发展,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主要是提高“三个能力”。即:一是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二是提高集成创新能力;三是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完善体制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
须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倡导人与人和睦相处,增强社会和谐基础。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促进社会和谐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实施规划的主要内容
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1、2、3、4、5、6、7,即:1条中心线索、2个主要目标、3个建设、4项改革、5大关系、6个必须、7项任务。
1、一条线索:科学发展观
2、二个主要任务:一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二0一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000年翻一番;二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
3、三个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4、四项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
5、处理好五大关系:内需与外虚的关系时常机制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发展与稳定的关系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6、坚持六个必须(或者说是6个突出的重点):(1)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展既要有较快的增长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确把握经济发展趋势的变化,保持社会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实现又快又好发展。(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3)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4)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村和西部地区。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5)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6)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7、七项任务:(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5)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6)深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7)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央“十一五”规划总纲自学提纲》
第二篇:“十一五”规划座谈发言提纲
XXX是XX改革的前沿阵地,也是XX的经济、文化重镇。“十五”期间,在全镇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先后被列为国家、省市小城镇建设重点镇、综合改革试点镇、财源建设示范镇、联合国项目试点镇,荣获国家、省市各级荣誉10余个,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那么“十一五”期间,XXX应怎么办呢?我想从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奋斗目标
总的设想是要从XXX发展的现实要求出发,把XXX的发展水平与各项建设方面放在全省、全国的明星乡镇建设行列来衡量,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力争镇村经济协调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人均纯收入有一个较快的增长,人民生活全面步入小康。起码达到如下指标:
1、全镇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到11%。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亿元,财政收入达到2600万元,人平纯收入达到5100元。
2、城镇建成面积由现在的2.3平方公里扩大到3.4平方公里,集镇人口由现有的1.2万人增加到2万人。集镇社会总产值在全镇社会总产值中新占比重由现在的46%提高到60%以上。
3、全镇人口生率控制下8‰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以下。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设备进一步完善。
二、工作重点
实现上述目标应突出如下几点:
1、不断巩固、发展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在抓好茶、矿和山林野生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同时,突出竹业的龙头、推动作用,加快竹业产业不断向精、深,规模化方向发展。
(1)多管齐下扩充楠竹资源。引入先进的栽植、抚育方法,创新传统栽植技术,使传统楠竹面积由6.8万亩扩大到10万亩,竹品质不断提升。
(2)想方设法推行科技开发。要充分发挥竹研究、竹业信息网站的力量,继续以对口大中院校为技术依托,通过举办竹产品展、开展竹研究竞赛、组织竹业培训,广泛开展竹文化活动,加快竹业科技成果的精化、应用,加速产业、产品开发。
(3)千方面计拉长产业链条。“十五”期末,我们已创办竹胶板、竹简、竹粉、竹炭等企业,楠竹业附加值得到极大提升。“十一五”期间,要继续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和形式,开发引进竹家具、竹地板等龙头企业,使楠竹利用率全面扩张,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4)采取措施拓宽市场销售。一抓专业市场建设。重点抓好湘北竹器城、竹木一条街、竹木堆码市场的配套建设;二抓镇外市场开拓。继续抓好流通、服务队伍建设,设立镇外销售窗口,提高市场份额;三抓网络信息销售。建好竹业网络,加强信息流动和网上销售拓展国内、国际市场。
2、以城镇化建设带动工业化发展
(1)完善城镇化的集聚机制和政策措施。一是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民进镇。二是完善土地合理流转机制,使土地向能人和产业集中,保证城镇建设和产业开发用地。三是逐步盘活集镇存量土地,使各项建设继续向市场化挺进。四是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方便农民进城务工,子女就学、就读,到期末吸引农民进镇5000人以上。
(2)把握机遇,拓城提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利用国家重点小城镇等优势,力争国家投资8000万元,筹资5000万元,重点办好十件事。一是设法开通京珠高速公路XXX司连接线,并以连接线为轴心,建设为“三区一园”,即2个居民小区,1个商贸区和1个工业园区。二是加强镇、村道路交通建设。集镇需用3-5年时间,兴建新街5条,改造旧街8条。同时要加强XX、XX、XX、XX、XX等偏远山区180公里的通村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我们还要围绕小康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全面改造全镇组级公路。三是加强供水配套设施建设,使全镇农村实现管道供水。四是加强能源建设,推广普及沼气工程,使全镇60%名以上的农户使用沼气。五是加快配套工程建设,使闭路电视延伸到村村组组,入户率达95%以上。六是建好XXX客运汽车站。七是建好垃圾中转站和无公害垃圾处理场。八是建好集镇文化广场和湘北文化中心。九是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开展专业市场建设。同时坚持开展以绿化、美化、亮化为主题的旧城改造活动,进一步加强镇村基础设施配套,使旧城面貌全面更新,镇村逐步实现一体化,新城区拓展到3.4平方公里。
3、加强财源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机制,改善人民生活
(1)深入持久开展招商引资。“十一五”期间,要以竹、茶、矿、葛四大产业为龙头,引进创办20个龙头企业,力争5000万以上的企业突破5个。
(2)大力培植第三产业。以加快“三化”进程为手段,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断扩大交通运输、建筑、服务业对财税的贡献。
(3)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劳动就业。一是抓好劳务经济。强化就业培训,规范劳动力市场,加强就业中介服务。二是努力创造镇内就业。到期末,要通过建设小城镇,发展工业企业等多途径,创造岗位,拉动就业,使镇内就业成为农民进镇的主要就业渠道。
(4)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规划座谈发言提纲来自好范文-www.xiexiebang.com,仅供学习,转载请注明出处。第三篇:观音山规划总纲2
平邑郑城观音山旅游区总体规划提纲
第一部分规划总纲
1.1规划范围
1.2规划年限
1.3规划性质
1.4规划依据
1.5规划编制的原则和技术路线
1.6规划成果形式
1.7相关说明
第二部分旅游规划基础
2.1规划区域背景
2.2 旅游资源评价及其评价
2.2.1 旅游资源分类
2.2.2 旅游资源评价
2.3观音山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2.3.1优势——“S”(Strengths)
2.3.2限制性因素——“W”(Weaknesses)
2.3.3机遇——“O”(Opportunities)
2.3.4威胁——“T”(Threats)
2.3.5结论:
第三部分旅游发展战略
3.1旅游发展战略定位
3.2旅游发展的战略目标体系
3.3战略原则
3.4观音山旅游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思路
3.5发展战略
3.6战略任务
3.7近期重点解决问题
3.8旅游形象规划
第四部分
4.1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
4.2景观空间结构分析
4.3景观规划
第五部分
5.1旅游市场分析
5.1.3客源市场预测
5.2旅游市场营销规划
5.2.1营销目标
5.2.2营销方法与理念
5.2.3营销方式与渠道
5.2.4营销策略
5.2.5营销宣传口号设计
5.3旅游产品设计
5.3.1度假休闲旅游产品景观建设规划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5.3.2参与性旅游产品
5.3.3红色旅游产品
5.3.4 专项旅游产品
5.4旅游商品开发
5.4.1旅游商品开发的基本原则
5.4.2旅游商品系列化设计
第六部分
6.1交通规划
(现状)
6.1.1规划原则
6.1.2规划内容
6.2给水规划
(现状)
6.2.1给水规划的原则
6.2.2用水量需求
6.2.3给水规划
6.3 排水规划
(现状)
6.3.1规划原则
6.3.2规划内容
6.4供电规划
6.5住宿设施规划
6.5.1规划原则
6.5.2规划内容
6.6餐饮设施规划 旅游设施规划
(现状)
6.6.1规划原则
6.6.2餐位需求
6.6.3规划内容
6.7其他服务设施规划
(现状)
6.7.1电信设施规划
6.7.2环境卫生规划
6.7.3停车场
6.7.4 标示系统(道路、景点、设施)
第七部分保障体系构建
7.1资源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
7.1.1观音山的自然环境状况
7.1.2观音山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7.1.3观音山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7.1.4观音山旅游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7.2 旅游管理与规划实施保障体系
7.2.1组织与管理保障
7.2.2 政策与人才保障
第八部分旅游效益分析
8.1投资总额预测
8.1.1旅游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8.1.2服务设施投资估算
8.1.3基础设施投资估算
8.1.4绿化投资规划
8.1.5旅游招商与营销投资估算
8.2经济效益分析
8.2.1游客消费水平预测
8.2.2游客人数
8.2.3旅游收入
8.2.4经济效益分析
第四篇: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
百科名片
“十一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2006~2010年。
目录[隐藏]
[编辑本段]
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中国除了1949年-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年-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外,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一个“五年计划”,目前正在着手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编辑本段]
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目 录第一篇 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第二章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二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章 发展现代农业
第五章 增加农民收入
第六章 改善农村面貌
第七章 培养新型农民
第八章 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
第九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三篇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十章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
第十一章 振兴装备制造业
第十二章 优化发展能源工业
第十三章 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
第十四章 提升轻纺工业水平
第十五章 积极推进信息化
第四篇 加快发展服务业
第十六章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丰富消费性服务业
第十八章 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
第五篇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十九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十章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
第二十一章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六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二章 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三章 保护修复自然生态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强化资源管理
第二十六章 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
第七篇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
第二十八章 优先发展教育
第二十九章 推进人才强国战略
第八篇 深化体制改革
第三十章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三十一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十二章 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第三十三章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十四章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第九篇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第三十五章 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第三十六章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第三十七章 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第十篇 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三十八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三十九章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四十章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
第四十二章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
第十一篇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四十三章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第十二篇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四十四章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第十三篇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四十五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
第十四篇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四十六章 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
第四十七章 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
第四十八章 健全规划管理体制
[编辑本段]
规划相关
“十一五”规划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它为我国2006年-2010年这五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虽然是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但严格来说,从“规划”的意义方面,它应该是“第一个”。因为此前的十个,都是“五年计划”。
[编辑本段]
发展与演变
1953年开始,中国编制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的框架体制,到2005年,共编制了十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是我国由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又一个历史坐标。规划的特点就是从具体、微观、指标性的产业发展计划向宏观的国家空间规划转化。
第五篇:“十一五”规划
第二讲 辉煌的“十一五”规划
今天我们这个讲座的题目是:辉煌的“十一五”规划。大家都知道,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我们要讲的是“十一五”,所以,这一讲的关键词就是——回顾。(PPT)我们要回顾过去五年当中,国家发生了哪些大事;回顾过去的五年当中,我们取得了哪些成就;回顾过去五年当中,我们的计划完成情况。
翻开教材,P8第一段: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这里的“不平凡”涵义是很丰富的。大家可以好好地品味一下。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应对(惊涛骇浪的)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淬不及防地重大)自然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南方泥石流)、处置突发事件能力(最突出表现在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的行动力,温家宝总理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指挥,还有媒体的透明度等等)大幅度提升,(换句话说,中国应对这一系列地事件当中,是沉着从容,同时中国前进的脚步并未受到阻挡。)
同时,在这五年当中,我们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北京奥会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回想一下,仿佛就在昨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我当时是在天津读研究生,所以地理上的优势,我是凑了北京奥运会的热闹,当时亲自去鸟巢里看了比赛的。)、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当时的阅兵典礼,别说男孩子们群情激昂,就连女生们都看得是心潮澎湃。)、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高度重视民生、以人为本、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惠民工程系列)取得了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新胜利。
“十一五”规划成绩斐然。“十一五”规划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再开始讲之前,大家能告诉我“什么是五年计划”?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我们开始第一个“回顾”,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前十个“五年”计划。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一五”成就: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年-1962年)
“二五”的主要指标是: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农业总产值增长35%,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万吨到1200万吨,基本建设投资占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由“一五”35%增长到40%左右。
主要问题:“二五”在制定和执行中出现严重冒进倾向,许多计
划指标不断修正和大幅度提高。由于1958年来的“大跃进”运动和“反右倾”运动,造成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失调。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年-1970年)
“三五”成就:各主要经济指标都完成了计划。其中,工农业总产值超额16.2-14.1%完成了计划,农业总产值超额2.2%,工业总产值超额21.1%,新增主要产品能力:煤炭开采6806万吨,发电机组存量860.4万千瓦…
主要问题:尽管“三五”绝大部分经济指标完成了计划,但盲目追求高速度、高积累为以后的国民经济大发展设置了障碍。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年-1975年)
“四五”成就:工农业总产值完成计划的101.7%,其中农业完成104.5%,工业完成100.6%。主要产品产量完成的结果是:粮食103.5%,棉花96.5%,钢79.7%,原煤109.5%,原油110.1%,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01.6%,财政收入完成98%。…
主要问题:1973年7月国家计委修订“四五”计划。《修正草案》对主要经济指标进行了调整,不少指标有所压缩,钢产量下调到3200-3500万吨,后又调到3000万吨。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年-1980年)
“五五”成就: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
主要问题: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年-1985年)
“六五”成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全面稳定增长。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国民生产总值1985年达到7780亿元,与1980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长10%。
主要问题:国民经济发展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六五”后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消费增长过猛,货币发行过多。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年-1990年)
“七五”成就:五年内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增长38%,平均每年增长6.7%,其中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4%,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7.5%,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44%,平均每年增长7.5%,进出口贸易总额五年增长35%,并相应扩大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规模。城乡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5%。在这五年内,继续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基本平衡。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年-1995年)
“八五”成就:中国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11%左右,比“七五”时期的年均增长高出近4个百分点,经济波动不到5个百分点。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执行的8个五年计划中,“八五”计划是中国历次五年计划中增长最快、波动最小的一个五年计划。“八五”期间,对外开放总体格局基本形成,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贸易总额累计达l0145亿美元,比“七五”翻了一番。
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
“九五”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2000年,在中国人口将比1980年增长3亿左右的情况下,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基本消除贫困现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年-2005年)
“十五”目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到2005年按200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5万亿元左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400元。五年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增强。
以上简单地回顾了一下前十个“五年计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上“和讯新闻网” 专栏:国家脚印)。接下来,我们认真地回顾“十一五”规划的贯彻落实。
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了,“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重点看经济增长和提高人均实际收入水平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上,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实现得较好,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公共服务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社会保障水平也是明显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
一、人均GDP增幅高于预期。(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