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教学之我见
画中悟诗,画中作诗
姓名:单兰壮单位:赣榆县墩尚中心小学
【内容提要】
现代语文课堂教学总是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认为古诗教学也不例外。古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大,它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也相去甚远;再加上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古诗教学应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知难而上,勇于求索。
【关键词】古诗教学创设情境诗画结合诗是艺术的皇后,把作者的生动体验传达给学生,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是诗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使人的情感。”所以教师要为学生感悟诗歌意境提出一种导向,为其接受机制创设一种有利激发兴趣的情景氛围,诱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学生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和经验上的交流,乃至补充、丰富和发展诗人所未尽之意象。对此,我结合《望洞庭》的课堂教学,浅谈一下自己在古诗教学中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反复吟咏。
诗歌感情炽烈,想象丰富。诗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体味它的情感,理解蕴藏在它优美动人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诗篇深厚的艺术力量,创设情境、反复吟
咏也许是最好的方法之一了。
1、创设情境,进入古诗
小学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可以从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为出发点,把诗中描绘的形象与学生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联系,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朗读感受到古诗所要体现的意境,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在课堂刚一开始,我便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洞庭湖中。如,利用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景象,接着引出古诗,为学生朗读创造一种氛围,引领学生进入古诗、进入作者心中。
2、反复吟咏,品味古诗
俗话说“读书百遍”可以“其义自见”,古诗教学更需要这样的教学方法。如《望洞庭》这首古诗,不少教师喜欢从分析古诗入手,让学生借助这种方式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已经不再是当今课堂所追求的形式,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方面去领略文章的神韵这才是课堂的重点。叶圣陶先生说“诗要反复地吟,词要低声地诵”。因此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是教学根本。教学时我用激励性语言引导学生反复吟咏,如“听了你的朗读我看见了风平浪静的洞庭湖了,还有谁愿意把洞庭湖读的更静,就像诗中所说的‘镜未磨’一样?”“你的朗读让我看见了似白银盘的洞庭湖了,还有谁能让我看的更仔细点?”„„听到这些之后,学生喜欢上读古诗了,所以在读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品味、体验诗歌的语言,进而领会诗歌的意境。
接着再读,学生入情入境地把这种情感表达了出来。背诵时,让
他们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学生有了进一步认识,增强了教学效果。这种吟咏,就是在接通诗歌与审美者心理的内部联系,使领悟多接通一种机制,多一层味道。
二、诗画结合,想象意境
1、有诗有画,激发想象
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在古诗教学中诗和画是不能分开的。小语教材中的古诗作品写得是那么精妙绝伦,言简意赅,字词已尽而意韵犹存,读起来韵味无穷,荡气回肠。
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担心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古诗词,而一味地讲解,整首诗词全由教师包办灌输,生怕漏掉哪一词一句。这样一来很容易把诗词中的韵味及意境弄得支离破碎,完全占去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象的余地和机会,与教师欲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诗词这一目的是背道而驰。
《望洞庭》诗一首描写秋季的作品,诗作者秋夜遥望洞庭时所写下的作品。诗中描述了富有特征的湖光山色的景象。教学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洞庭湖的美景则是教学重点。所以在教学时,我采用了以画学诗,以画引诗的教学方法。鉴于以上提到的创设情境,让学生依据情境说说看到了什么?此时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回答是五花八门,如“我看到了月夜下的洞庭湖是如此之美,怪不得刘禹锡会创作出这么美的古诗。”“白银盘里一青螺,这样的比喻真是太恰当了!”“我看
到了湖光与秋月相互辉映,真是太美了!”„„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诗句,这样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就简单多了,而且脑海中已经形成那种美丽的洞庭景色。
2、挖掘空白,引导创作
诗人在创作古诗的时候,通常把最具有特色的景象,最深的感觉表达出来,往往也创作古诗的时候留有一定的空白。在教学时挖掘古诗中存在的空白,借助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进行创作。
《望洞庭》这首古诗描绘的意境很美,所以引来了插图中出现的白帆。此时我引导学生观看插图,说:“你能看到刘禹锡没有看到的景象吗?”或者“你能根据所看到的画面自己创作古诗吗?”经过讨论“横看君山远望庭,远近高低各不同。”“近看君山如青螺,嵌在白银盘里罗。”“游人乘船赏君山,片片白帆驶入庭!”„„在学生精彩的回答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放飞!
古诗教学的方法不仅于此,事实上还有更过的教学方法有待教师去发现。如:配合古诗教学所开展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也是辅助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古诗文的朗诵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的表演会以及学生的尝试上讲台,师生共同录制录音磁带等活动,都可以使学生感受古诗独特的情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愿教师能探讨出更过更好的教学方法。
第二篇:一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曲靖市沾益县西平小学 李娟
古诗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所以,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教学,让学生在经典诗文的学习中走进宏大、开阔、高尚的精神世界,在诗文的意境中打开属于自己的想象视野。《新课标》第一学段中关于古诗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向往美好的意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但是,作为一年级的课文,古诗也承担着帮助学生识字的重任,而识字又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那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让学生在快乐中识记汉字,在反复诵读中品味古诗的优美意境,并能在感受意境的同时能在古诗的引领下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呢? 这是很多老师对小学低段古诗教学存在的困惑,笔者就这些教学困惑进行了探索,现就将在教学《古朗夜行》这一课的收获与大家进行探讨。
《古朗月行》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名作。《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全诗16行,这里只节选了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诗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古诗的意思是说他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做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一、古诗教学中的“快乐识字”
识字是学习古诗的基础,在学习生字的环节上,我首先播放音乐《小小的船》,用歌声引入新课,让学生们思考:叶圣陶老爷爷看到弯弯的月亮想到了小小的船,唐代有位大诗人叫李白,他小的时候看到了圆圆的月亮又想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写的这首非常有趣的古诗。这个导入一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教学的想象打开一个空间,让学生带着想象走进课文。古诗中的汉字不能想阅读课文中的汉字那样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出现,我就采用请学生帮生字“找朋友”方式来让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有多元化的收获。在交流识字方法的环节更是趣味盎然,学生对同一个字都有不同的识记方法,学生不仅学的快乐,而且记得牢靠。学生在快乐中轻松完成识字任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我鼓励学生介绍自己自主识字的方法,用充满趣味的形式进行巩固强化,尤其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的环节,学生学习空间放大,自主意识增强,识记汉字的印象也比较深刻。最后,连课题中的“行”字是多音字也被学生自己发现了。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感受中获得了很好的成就感,这也对后面的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古诗教学中的“入情入境”
接着,我以“会读古诗”、“感受诗意”、“体会意境”三个层次进行理解诗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诵读”贯穿始终。第一个层次的要求是“把古诗读正确”,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能把古诗读正确就可以了。这样的要求很符合小学低段孩子的认知特点,他们可以轻松完成这个学习任务,我先采用范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鼓励他们可以像老师一样读得好,让学生从认读生字到认读诗句,从不会读到会读,在互动学习和展示自我中完成任务。在这个学习中我鼓励学生大声的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练读的情况,让他们在展示中获得又一次成就感,从而形成对自己学习的肯定。“会读古诗”是理解古诗的前提,孩子对古诗的第一印象特别重要,在这个环节过分拔高学习要求反而会使后面的的教学适得其反。因此,这个部分,教师应当相信学生,并给足阅读的时间。
第二个层次是“读出古诗的大意”。我鼓励学生大胆学习,“请大家轻轻的读,仔细的想,一行一行的读,一个字一个字的想,你们一定能自己读懂的。”这样的教学不仅是学法的指导,更是对学习的放手,当学生能读通古诗之后,要求他们从一个字或者一个词、一句诗中读出自己的发现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在初步理解诗意之后,我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诗人看到的月亮又是什么形状的”?“你是从那句诗中发现的”?“为什么小李白会把圆圆的月亮当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在这样的发现中,学生稚嫩的想象与儿童时期的“李白”产生了重合,古诗变得很有亲和力,学生在文字中的感受也那么真切,深刻。这样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当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达到一定的程度,我就让学生自己想象,你看到了这个月亮又觉得它想什么呢?在“课件”的音乐和画面的作用下,学生也对月亮进行了大胆、合理、充满了童趣的想象。我坚信诗歌是可以给人带来无穷想象的艺术品,在学习中学生的想象力也能得到提升,这是值得教师深思的,因为这是古诗其中的“魅力”所在。
第三个层次是“读出古诗的意境”。为了让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一些调整,也因为古诗特有的音韵感、节奏感。所以,我为《古朗夜行》选择了很美妙的古典音乐来配合课件的画面,让学生静静的看着课件,在音乐与画面中畅游。看着看着,我请学生将画面进行了讲述,讲出自己的感受,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诗的境界,摇头晃脑读得有滋有味,在优美的意境中,轻松实现了指导学生“背诵古诗”这个教学任务。最后,我让学生再一次在音乐中下当一回“小李白”,学生一个个争前恐后,认真地将古诗进行诵读,最终实现了轻松读出意境的效果。
三、古诗教学中的“适度拓展”
最后,我为学生简单介绍了诗人“李白”,还请学生回忆并诵读了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另一首古诗《静夜思》。学生通过诵读发现也是一首和月亮相关的古诗,进而又一次对古诗充满了好奇。我鼓励学生自己找一些与“月亮”相关的诗句再读一读,在古诗的王国中体验到更多的乐趣,得到更多的收获。
这样的教学由始至终没有教师的包教包讲,只有一个个小小的教学阶梯让学生用不同的读的方式去学习,用不同的读来理解、来感悟。这样的教学会让低段学生爱上古诗,也会让古诗打开学生的想象,最终实现理想的教学课堂。
总之,低段古诗教学绝对不能逐字逐句的解释,一味死记诗句的诗意信息,而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探索诗的意境美,见诗人所见,问诗人所闻,深切体会诗人在特定环境中抒发的真实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这样的教学不仅对学生进入中、高年级的古诗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还能让低年级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魅力,并产生乐于走进古诗的愿望。只有乐于学习,才会有效学习;只有乐于学习,才能真正提高低段古诗教学的效率。
第三篇: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农村小学古诗教学之我见
扶绥县渠黎镇中心小学:刘王胜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
篇(段)。在课标的后面还附录了80首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从这些推荐篇目中可
以看出,学习诗歌文学是小学生的必修课程。
【关键词】农村小学 古诗 教学
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古诗可以说是这灿烂文化的夜空中一颗最耀眼的星星,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一个象征。诗文作品博大精深,它蕴藏着先人的智慧和理想,传承着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所以,对于古诗的教学我们从小学就开始了,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往往是一味的由老师去讲解,很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加上农村小学使用多媒体的条件不成熟,如不精心教学,学生就觉得古诗平淡无味,设有学习古诗的兴趣。那么,怎样进行小学古诗教学呢?在实践中,我想谈一下我对于古诗教学的几点拙见。
一.了解历史背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是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诗人以及诗歌写作的时代背景。例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汪伦这两个人,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诗人及写作背景,也能直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大概理解。
二.理解诗词主题。理解古诗题目的意思及主题。有些古诗的题目包含了古诗内容,语句精简,意揽全文。从理解古诗的题目入手,分析全文大意。
三.解释关键词。在教学中解释关键字句,以字达词,以词通句,梳理句意,理解全文。教学时要教会学生“释、变、异、换、猜”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一)释:即注释。这是学习古诗文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时时提醒学生利用这一学习方法,直译古诗句。
(二)变:是注意汉语古今变化的字。如“还”和“回”,“舟”和“船”。(三)异:是古今异义的字。如“但”是“只”的意思,“走”是“跑”的意思。
(四)换:是古今词的对换,即把单音节词换成多音节词。
(五)猜:是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古诗中词语的含义。如《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理解“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推测其含义,有的说是“躺”,有的说是“趴”,大家争论不休。于是,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结果是既可解释为“躺”,也可解释为“趴”,两个意思都表现了儿童天真、顽皮的天性。
四.品味诗词意境。在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之后,即可串字连释,品味诗意。在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用“调”、“补”的学习方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调”是调换古诗句子中词语的顺序,有的古诗句往往为了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这些字词需要调
换才能正确直译。“补”是补充,即在直译古诗遇到意义跳跃性大、意义含蓄时,就需要教会学生补充意思,补充含义。在使用“补”法时不要死板,要灵活运用,只要学生直译的内容与古诗原意基本相符就可以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
五.启发想象思维,开拓意境。在古诗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联想、想象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色彩鲜艳,香气浓郁的花朵,是诗人用涌泉一般的激情浇灌而成的,那些脍炙人口的佳句名诗意境深远,无不寓含着诗人心灵深处的情感。什么是“意境”?境,就是诗中所描述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意,就是诗人通过这个生活画面所体现的思想感情等。把跳跃的感情连缀起来,把省略的语气补充起来,这样,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意境。如教学《所见》,最后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想捉知了结局如何呢?我便启发学生想象,牧童是怎样走近蝉的?怎样捕捉?捉到了没有?若捉到了会怎么样?若没有捉到呢?可能是垂头丧气,边走边留心察看树上有没有蝉鸣;也可能牧童惋惜片刻,又笑而向前,进入“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的意境,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加深了对诗的内容的理解。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开拓意境呢?
(一)采用“吟诗作画,以画讲诗”的方法去打开学生的心扉。这是因为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并茂的。因此教师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例如,在教《山行》这首诗时,可先指导学生朗读、吟诵“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两句,然后让学生去描绘秋天的高山,弯曲的石阶小路,白色的浮云,山顶的竹篱茅舍的形象,接着再指导朗读三、四两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让学生再在画上画出一片红色的枫林,指导学生去创设诗的情景,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层次井然的古代山水画,之后,在学生吟诗作画的基础上,再启发学生以画讲诗:秋天是萧杀的季节,面对叶枯花谢的残景,历代诗人多是吟诵着悲凉的诗句,但杜牧描绘的秋山霜林和“停车”观赏的情景无不充满着一股蓬勃向上的气息,诗歌写得既清新又富有生气。通过以画讲诗,让学生透过诗中展现的图景,去捉摸诗人的感情脉搏,体会诗人的感情波涛。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经过吟诗作画,以画讲诗层层深入的过程中,就领会了这首诗的深远意境。
(二)采用运用多媒体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一定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的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这么壮美的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对于有一定描述性,情节性的古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作品所给的内容展开想象,让他们眼前似乎就浮现出一幅幅诗中所描写的画面。例如上面提到的《赠汪伦》一诗,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然后加上自己的补充,引导
学生想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小船飘荡在水面上,诗人登上了小船就要离去,而好友汪伦却没有来相送。诗人这时不免有点失望。突然,岸边传来熟悉的歌声。诗人惊喜,发出感叹: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没有汪伦对我的感情深啊!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就不难理解李白与汪伦之间感情之深了。当然,教师在引导学生按照古诗所给定的内容展开想象时,也可以有所生发,有所添加,在想象中增添某些独特的感受。而对于表达的情境不明确的一些古诗,教师则可以以此为引子,引导学生自由想象。例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教师则可以根据这首诗所揭示的道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发挥想象,这样就可以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六.吟诵优美古诗。小学阶段让学生多吟诵、多学习优秀诗词,既能提高学生理解文字、语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又能使学生了解我国灿烂的古诗词文化。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如何让学生对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更好地去咀嚼、品味这一精神食粮呢?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教师好好地思考。
总之,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精心准备,仔细研究分析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学会学习,自主创新,让学生能读懂古诗,喜欢古诗,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征求意见稿)/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2011年1月
第四篇: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1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之我见
摘要: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对语言思维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求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以读为本,据诗作画,画中悟诗。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低年级 古诗教学 创设情境 以读为本 诗情画意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历代优秀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小学阶段诵读、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让学生从小就接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以获得终身受益的古诗文经典的基本修养。
古诗是离学生生活经验较远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含义深刻,短小的篇幅却包含很多的内容。对语言思维理解能力处于发展阶段的低年级学生而言,学习古诗是比较困难的。因此,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能以一般性的能背诵、会解释、能默写为最终目标,如果只是就文字而文字的组织古诗教学,那将是一个枯燥而乏味的过程,时间一长,学生就忘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学习要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要求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求新,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古诗中蕴含的美的因素,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第一学段的古诗教学中应注重整体感悟,体验情感,如果过早强调抽象的“透彻领会”,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将扼杀其学习兴趣。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课件,创设情境,把那些久远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通过声像、视频去了解历史、了解过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理解了诗意,也帮助学生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以读为本,感悟诗意
古诗,顾名思义是古代人写的,与今天有很大程度的上的“代沟”,学生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刚刚接触古诗课的低年级小朋友,他们的知识结构还很薄弱,理解水平不高,所以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让课堂活起来,还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读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学生诵读。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诵读是小学生诗歌启蒙教育最基本,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其作用不仅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语言和韵律美,还能陶冶情操。古诗的朗诵与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因此,要让学生较好地学习古诗,应从如何引导学生朗诵好古诗开始。我运用示范读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并说说老师是怎样读的,哪里停顿,哪里连贯读,然后画出小节线教学生读出诗歌的韵律。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诵读,让学生相互评议,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接着,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齐声朗读、独自朗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或高声吟诵,或浅唱低吟,不仅能读出古诗的韵律,而且能逐步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情境当中,由入境而达情,由达情而晓理。
三、据诗作画,画中悟诗。
古代诗歌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可让学生去创造诗中的形象,根据诗中所写的景物,把它画在纸上,再让学生从画中去体会诗人的感情。
在教学《咏华山》一课,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山峰的简笔画,在学生吟诵古诗多遍之后,问学生:“‘远远近近的山’应该怎么画?”学生非常踊跃,争先恐后地要到台前画画。我又问:“太阳应该画在哪?白云又画在哪呢?”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学生圆满地将这幅华山图完成。最后再出示整首古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学生再诵读几遍,结合刚刚画的图,立刻心领神会,不需要老师再去多作解释。简单的一幅画,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通过自己的画图过程,了解了诗歌的大意,但如果诗歌含义太深,学生根本无法在诵读几遍后就能画出来,那怎么办呢?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在上课伊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适当联想,谈出自己的初步感受。例如学习《村居》一课,上课伊始先用投影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紧紧地吸引住了,急切的阅读古诗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样学生从画意入手初步感知了诗的内容,缩短了教材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距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不离诗”。
迁移运用“唱一唱、演一演”。读完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词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如《画鸡》、《鹅》、《草》、《忆江南》、《渔歌子》等,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美,又易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
四、欣赏意境,感悟诗情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其精华,但要照顾低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欣赏意境就不能搞得抽象。如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最后鼓励学生用自己喜爱的其它艺术形式将诗词再现,或是编成儿歌唱一唱,如《春晓》、《鹅》、《游子吟》、《梅花》等,或是小组合作演一演,如《寻隐者不遇》,《小儿垂钓》等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描写的形象美,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种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五、不求甚解,朦胧亦美
古诗词中的谴词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为了追求形式美而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用。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如教学《宿新市徐公店》,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利用丰富多彩的画面贯穿始终,学生们从观画到作画,再通过反复诵读明诗意悟诗情,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古诗的积累成诵。低年级小学生各方面的知识还较贫乏,学习古诗对他们来说只是让他们更多的了解古时候的一些信息,譬如民间习俗、现实生活、风景名胜等,因而诗歌的学习不能让学生去进行繁琐的词句理解,要多角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带着对古诗的兴趣去学,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给学生创设多样的学习方法,在趣味中领悟古诗的意境,把握古诗的意思,达到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之”的程度便可以了。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孔蕙萍:《小学古诗教学的几点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4年02期
2、李小臭:《新课标与小学古诗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0期
3、张艺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第五篇:古诗教学
让古诗教学扎实而灵动
笔者在日常的教研工作中常听老师们抱怨:古诗教学,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在平常的公开课教学或教学视导中,很少听到古诗教学课,即便是刚巧进度到了,老师们常常也是敬而远之,绕道而行,生怕上砸了。偶尔在随机视导中听到的课,教师大都让学生读通诗句,理解诗的大意,再让学生逐句说出诗意,最后读读背背了事。一堂课下来,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常常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学生学得索然寡味,在诗外徘徊。这样的现状,引发了笔者对古诗教学的思考:如何让古诗教学既扎扎实实而又兴味盎然呢?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呢?
一、做好古诗教学的保底工作 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有些诗句根据平仄或押韵的需要调换了词序,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借助工具书读通读顺诗句,查字典或联系上下句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有些词序颠倒的句子要根据现代汉语的规则作相应的词序调整等。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要引导探究。另外,古诗教学要注重诵读和课堂反馈,让学生当堂背诵,留几分钟让学生默写名句,或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让这些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都是大有必要的。题型示例: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眼中“ _________,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杜甫笔下“随风潜入夜,_________”的春雨。夏天是什么?是毛主席眼里“ _________ ”的七色彩虹;是令杨万里赞叹的“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风光。
二、让古诗教学兴味盎然
1.激情导入,激发诗情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披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作者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用富有感染力的导语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全国首届中华经典诗文大赛特等奖获得者万小兵老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就用深情的开篇导语,把学生带进诗境,奠定了全课的感情基调:乡愁,是游子心中永久的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明月高楼体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范仲淹的乡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那么,诗人王安石的乡愁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泊船瓜洲》,一起来感受他的乡愁。”
2.巧妙点拨,升华情感 当学生的情感难以与作品发生共鸣时,教师的适时点拨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评价引导,催生情感。教师积极的、中肯的、恰如其分的课堂评价,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润滑剂,是催生学生情感的催化剂。(2)激情引读,升华情感。引读也是有效点拨的方法之一,请看王自文老师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一段实录。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那么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10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湖尘里,南忘王师又一年。这里的引读设计,可谓匠心独运,教师的引读,减少了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落差,拉近了学生与年代的心理距离,学生仿佛变成了望眼欲穿的“遗民”,一下子融进了作品里。
3.放飞想象,入情入境 意境是指作品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家思想感情和作品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诗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之中,形象是基础。一是因为形象是立体的、亲切可感的,容易调动读者的感官,使之参与审美活动。二是因为情感是抽象的,形象才是具体的,没有形象,情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艺术的表达。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诗的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体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情感是想象的动力,诗人“情动而辞发”引发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丰富想象,而读者也只有在情感的驱动下才能调动想象力,通过语言文字的桥梁,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并通过教师激情地讲述,放飞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2)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打开自己生活记忆的闸门,去合情合理地丰富和补充。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4.紧扣诗眼,品味诗情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5.配乐吟诵,烘托诗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诗歌充盈着音乐的旋律与美感,只有熟读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反复的呤诵会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文章重点字、词、句所表达出的形象美、色彩美、音乐美。并通过这种感悟,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准确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如果再辅以合适的音乐作背景,更能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同时优美的歌曲也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孙双金老师在上《思乡组诗》时,以《月之故乡》作为贯穿全课的背景音乐,营造了绵绵的思乡氛围,很快地把学生带入了诗歌的意境中。有位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以《寞》作背景音乐,学生在音乐的烘托下,动情诵读,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的乡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有些诗歌已谱成曲调,如《但愿人长久》《长征》等,可在课终让学生听听唱唱。另外,用学生熟悉的旋律为诗歌谱曲,也是调动兴趣的好方法。当然,教师要注意所选旋律与古诗意境的和谐。如在教学中我尝试用“春天在哪里”的旋律配《春晓》让学生吟唱,学生唱得兴味盎然。有些情调欢快的诗歌,还可以采用说唱的方式,如《村居》《池上》等。
以上从两方面谈了对古诗教学的思考,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应当有机和谐地统一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