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教学之我见
音 乐 教 学 之 我 见
——参加课改后的思考
立仓中学 刘 冲
【内容摘要】:
2006年7月14日,我们音乐老师在蒙城电大迎来了第一轮课改培训,期间和利辛县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听到这么一句话“上平行班级音乐课,第一节生,第二节顺,第三节熟,第四节第五节以后就是厌”,作为教学者,我们扪心自问过为什么产生“厌”这个问题吗?如果一味重复相同的内容,不顾及教学对象的变化,这和念经的和尚又有什么区别呢?是的,我们该认真的反思一下,如何上好一节音乐课。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
认识兴趣投入学风
一、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通过几个月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只是“三分钟的热情”,老师也是满怀一腔热血,到头来也是哀声叹气。为什么音乐课,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呢?在我看来,不是学生不愿意学,而是老师不愿意教。其实学生很喜欢音乐课,因为学生觉得音乐课可以开怀大唱,尽情地享受,去寻找快乐。很多教师认为自己教的歌曲学生不喜欢,而有的流行歌曲自己又不会唱,所以久面久之,便丧失了信心,音乐课就成了“自由课”,当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学音乐没有用,升学考试也不考音乐”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击了教师教学音乐的积极性,再加上学校对音乐课的不重视,更是给老师当头一棒。即便如此,我们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更不应该放弃,我们应坚守自己的职责,好好地为学生服务,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服务。
通过学习《音乐课程标准》,大家都清楚,音乐教师是音乐教学的组织者
第1页
和指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是喊着口号,真正在教学中碰到一系列问题时,却很少记得他们的主人地位,甚至于喧宾夺主,一味指责对方的不是。深究下去,还是教师几十年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在不知不觉中起着作用。以往传统的音乐教学,不强调情感体验和表达,多注重基础乐理、识谱和技能的训练。导致一些课堂唱出的歌,像是音符的堆积,没有形象和感情,缺乏感染力,更谈不上审美。谁的课堂唱的“有劲”谁就上的好。歌咏比赛第一名当然是唱得最“响亮”的班级了,哪管什么情感不情感。当今教育部颁布的新音乐教学大纲及“课程标准”将情感体验和表达提到重要位置,无疑是个飞跃!在提倡创新教学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新型角色应该是一位促进者,是一位合作者,而不是一位单纯的传授者。因此,我认为,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多给学生一点微笑,尽量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音乐欣赏、音乐表演、歌唱学习、器乐演奏等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充满自信参与音乐活动中来,使学生把老师当作与自己共同学习的朋友,消除心理上的距离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音乐教学中要承认差别,因材施教,音乐教师对所有的学生,都要给予热情的关怀和鼓励,使全体学生们都积极投身到音乐中来„„,现代教育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学从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过程变成了师生互动的多向交流的过程,使学生乐于学习音乐,同时也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二、培养兴趣,寓教于乐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中“教学目的”第一句话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①《音乐课程标准》也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课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应“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给学生第一堂音乐课,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十分重要。譬如,可以告诉学生: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给学生上的“礼、乐、射、御、书、数”课时,把音乐放在第二位,这就说明了音乐的重要性。我在上初中第一堂课时,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自己的大脑分为几个半球,而每个半球都是干什么的呢?学生大多数都不知道,于是,我便告诉同学们,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脑进行聚合性思维活动,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右脑进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活动的基础,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我们仅需要智能型的人才,也需要创造型的人才。而培养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加强训练右脑,而学习音乐正是开发右半脑的手段之一,因此,我强烈要求学生学习音乐吧,音乐使你变得更加聪明。并且,我还让学生记住德国伟大爱国诗人歌德的名言:“不爱音乐,不配作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以完全称作人。”③
其次,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兴趣,也是开展音乐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兴趣,有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功能。如果针对学生学习音乐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打开音乐圣殿的金钥匙,也是他们遨游音乐世界的矫健翅膀。因此,作为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教师可以建议学校在教室、楼道的墙壁上适当的悬挂音乐家画像,张贴一些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格言;还可以出版一些音乐墙报或音乐板报等;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播放、评论优秀的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发表学生对社会音乐生活的种种议论或评价等等;老师还应联系国庆节、元旦举办庆祝活动,发现并培养人才。
不仅如此,音乐老师还应对自己所教学科喜爱,对自己所教学科负责,除了认真钻研教材、细致备课、兢兢业业地上课以外,还必须在仪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方法等问题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言教和身教去激发、去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音乐教师要努力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信息、声像技术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音乐教学服务。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习音乐,实行“开放式”的音乐教育,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组织好教学,培养良好学风
我认为要想让每一节课都成功,很不容易,但是有几点值得关注。
1、制定并认真执行课堂教学常规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新学期伊始,就应该把音乐纪律逐条打印成篇,好的习惯的养成可以终生受益。纪律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要批评教育,对认真执行的学生要表扬鼓励。这对培养学生自学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班风,树立教师威信,都有很大影响。
2、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
上课堂是每一个教师都要面对的,如何把握这短短的45分钟,是需要一定艺术的。我的一贯做法是:课前一支歌。为了安定学生的情结,把学生引入音
乐的环境之中,在课前播放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或是师生共同演唱一首歌曲。这对整节课的教学都很大帮助。有一点不能忽略,上课时一定要互相问好,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的心回到课堂,更重要的这是尊师爱生的具体体现。接着,一定要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要求简明扼要的告诉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目的明确。当然,要想感动学生,先要感动自己,我会在课下不停地唱,反复地唱,即便课前准备得再充分,课堂上也难免出现意外。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音乐时就碰到过:一节音乐课上,我准备教学生唱《团歌》,当时学生嘘声一片,说这不好听,让我教流行歌曲,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不高兴,相反,我很镇定地告诉学生,让我唱一遍给大家听听,若好听,我们就学,不好听,我们再换也不迟。等学生安静下来,我开始用心去演唱这一首歌,学生听后感觉还不错,于是我又给学生讲,这学期团委要举行《团歌》比赛,你们一定要好好地学习,争取拿个第一名。学生在我的鼓励下学得都很认真。
3、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毅力
初中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出畏难、泄气、灰心,在行为上,他们往往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有些学生喜欢唱歌,但不求唱好,只是“三分钟热情”;有些学生不明白学海无涯的道理,往往以为自己唱的好而骄傲自满,不把其他学生放在眼里,或把教师的劝告置之不理;有些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情绪,这种种迹象都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对音乐认识上的不足,也就是不良学风的表现。怎样才能纠正学生这种错误认识呢?我认为:一定要启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音乐作品可以移风易俗,激励人们奋发向上;表扬、鼓励的方法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对错误及不良表现,要进行批评教育。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将音准不好、节奏感不强的学生定为“五音不全”的小音盲,为了取得好的课堂效果,课堂集体唱时,不让他们开口,久而久之,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害怕上音乐课。有时学生的观点和老师不一致时,出于“师道尊严”有的教师会采取粗暴、压制、断然否定的态度对待。因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让我们一起来”、“请”、“你能行”、“我真佩服你”、“要有自信”、“你真棒”、“你的想象比我还丰富”等等,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同时,我常常放下“架子”跟学生一起欣赏、一起唱、一起跳、一起思考、一起讨论,师生共同完成教学。教师只有不歧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将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达到音乐教学目的。④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勇敢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踊跃参加评价活动,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看法,让学生在充满愉悦、和谐的氛围中得到美感和享受。这种宽松、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和毅力。
四、开展课外活动,保证音乐投入
为什么我们农村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寥寥无几,而经济发达的城市却人才济济,大家有没有思考一下,到底什么原因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1999年,我在阜阳师范学院进修学习两年时,我深有体会,在这里所到之处,到处都可以见到学习音乐的人的影子,什么视唱班,声乐班,器乐班,真是班班爆满,在小沟旁,马路边,“ma„„.mi „„”、“aaoai、aaoai、aaoai '练声的人此起彼伏。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音乐,谁谁在谁的班今年考上哪个音乐学院。总之,大家都在为音乐而活着,都是为了音乐梦想而学习。社会上的一些家长,也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什么电子琴班,舞蹈班,声乐班,绘画班等,去接受艺术的洗礼和熏陶。再看看我们农村,有什么?平常上课连一件乐器出没有,就连放磁带的录音机学校也舍不得买,基本上音乐老师都是凭嗓子教,并且每周只安排一节课,教师想教,学生想学,时间大少了。因此,我想,多开展课外活动至少可以弥补学生学习音乐时间上的不足,当然辅导老师的角色就显得重要了,除了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外,还应多才多艺,满足不同需求学生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正在使用的录音、摄像设备,以及CD机、VCD机、DVD机等音像设备,为音乐课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前景。当然,最重要的是学校应为课外活动提供场所,音乐器材,配备一定的资金,积极提供有利于课外活动发展的条件。
当前教育改革正在进一步深入,“新课标”实施正在顺利地进行。我们要紧跟形势,转变音乐教育的观念。要把音乐教学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注意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要以真善美的艺术形象感染学生,指导学生体验生活,增强音乐学习的初中意识,切实提高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最后,让我们所有的音乐老师记住一句话:我们再也不能把音乐的残疾让孩子们带着它步入成年。再者,我们更应该时刻铭记:我们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⑤让我们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献给农村的孩子
们吧!
【注释】
①《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5页 ②《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33页 ③《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第118页 ④《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第50页 ⑤苏霍姆林斯语
【参考文献】
1、《初中音乐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
2、《音乐教育教学经验》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9月
3、《校园歌声》校园歌声编辑部,2005年9月-10月
4、《音乐审美教育》人民音出版社,1993年6月
第二篇: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音乐创新教学之我见
摘要音乐新课标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说明了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教育观念和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对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且从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等方面,较全面地探讨了实现音乐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7文献标识码:A
新的时代,需要创造性的人才,创造性的人才源自创新型的教育,因此,21世纪被认为是创造教育的世纪。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一部分,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新时代同样呼唤音乐教育的创新。对音乐创新教育的两点认识
1.1 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基本前提
音乐是一种动态的充满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然而,长久以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往往被当做单一的知识承载体。教学方法常以讲授法、练习法为主,一切按老师的要求行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极大的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尤其是,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传输知识信息,课堂容量被不断增大,导致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是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方式。实际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创造潜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主导的音乐教学模式,要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教育主体,不断营造自由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
1.2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音乐创新教育的重要保障
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音乐教师成为激发、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支持者、引导者,而不再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权威代表”。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就是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要竭力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展现自我的“小舞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这个“小舞台”上获得老师的赞许,获得同学们的欣赏,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就是要求教师要注重指导、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如探索新音响、自制乐器、即兴创作等,这些创造性的教育方法,都是培育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这些教育方法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就是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
只有正确认识以上两点,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实施音乐创新教育才有获得成功的可能。音乐创新教育的实现途径
2.1 创新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
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学生参与到音乐活动之中,自己主动去体验、探寻,与音乐融为一体,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由于音乐包含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教师的观点与学生的想法难免出现分歧,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非正常”思维,鼓励他们的“异想天开”,激发他们的“多向思维”,而不是给学生“泼冷水”。教师不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还要积极地同学生一起讨论、分析,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课堂上,没有老师的指责、没有同学的嘲笑,有的只是宽容与鼓励。不断创新教学环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就会在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不断孕育出来。
相反,如果对那些有所谓“非正常”想法的学生,不屑一顾、大声训斥、甚至粗暴嘲讽,就会无情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的两个教学案例就说明这一点。
案例一,在上《小雨沙沙》一课时,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小种子躺在土壤里都在想些什么呀?”“老师,他们在想:‘这儿太令人害怕了’”一位小同学说。“不对,请坐!”老师说,“他们应该是想:‘小雨滋润着我,好舒服!’”这样一个温柔的否定,便熄灭了一个闪烁欲燃的火种。试想一下,从一个小学生的角度,不难想到小种子被埋在土里那憋闷、潮湿、黑暗的感觉。那怎能不让孩子感到害怕呢?
案例二,音乐课上,老师领着同学们欣赏琵琶曲《大浪淘沙》, “那起伏的旋律描绘了什么样的自然景色呢?”老师似乎是在提问,又仿佛是自言自语。一学生回答“像空中乱云翻滚。“老师听罢,脸色一沉,讽刺道:“就数你神气!也不想想这首曲子的曲名是什么。是大浪淘沙!难道乱云是可以淘沙的吗?”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首曲子就只能被理解成这位老师说的这样么?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如果我们教师一定要以个人的观点统一学生对某些音乐的认识,无疑是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大牢笼里,对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的不适当的言语评价,甚至冷嘲热讽更是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的创新性就这样被抹杀了。
2.2 坚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创新思想的源泉,是创新活动的动力,良好的学习兴趣会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创新热情,而音乐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要的契合点,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里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把那些时代气息浓、更符合学生“胃口”的内容充实到教学中。
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强弱时,根据生活中每天都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如“换――煤气哟”、“雪糕――棒冰”、“汽车喇叭声”、“小鸡叫声”等,利用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将大小不等的鼓,甚至盛有不同水位的玻璃杯,搬进课堂,让学生敲一敲、听一听,体验音的高低。然后,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一段自己创编的音乐,并演奏给大家听,学生的兴趣会被迅速调动起来。
总之,现代音乐教育应当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的内容应向真实生活情景转化。同时,还要大胆创新,更多地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环境设计教学,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是真正有用的知识,培养学生参与音乐生活,创造音乐生活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在音乐中体验生活,从而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3 创新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不断发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鼓励音乐创造指出“: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对音乐创造活动的评价应主要着眼于创造性活动的过程”,这是对传统音乐教学评价方法的一个突破,是与音乐创造性活动的行为特点和实质是相统一的。
建立正确的评价体系,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音乐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充满自信,并体现自身的价值。除了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表现能力外,还要重视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评价内容不能过于单一,要有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主动选择的空间。例如,有些学生乐理学得好、而有些学生琴弹得好;有些学生歌唱得好,而有些学生舞跳得好等等。在进行考试评价时,除了规定项目外,应该允许增加自选项目。一些学生可以用自选项目上的优秀成绩,弥补规定项目上的不足。学生选择好强项后,可以自行选择确定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并自主组织排练,此时,教师适当加以辅导。准备成熟后,以班级特长展示会等形式,人人上台展示自己的音乐强项。这样,通过自选强项,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发展了学生的优势智能,也带到了其他不擅长此项目的同学在这方面的发展,更好的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另外,建立“音乐档案袋”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评价方法。“音乐档案袋”改变了传统评价方法的“一歌”定成绩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可以全面记录学生学习音乐、探索音乐的过程。通过“音乐档案袋”,还能帮助老师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及对比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更能帮助学生认识和思考自己的音乐学习历程,激励他们不断成长。
综上所述,创新教学环境,坚持因材施教,创新评价体系,都是实现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新时代的音乐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不断营造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音乐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学荣.创新型音乐教师素质的建构.中国音乐教育.[2]缪娥.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浅探.中国音乐教育.[3]李素萍.新课标下中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的策略.江西教育,2009.7.
第三篇:新课改下音乐教学之我见
新课改下如何上好音乐课
莘县实验小学赵先华
摘要: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关键词:兴趣,情景,体验,情感
新课标着重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角度上看,培养兴趣爱好是重要的一面,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新课改则突出音乐技能教学的主渠道,改变了以往音乐教学的“唱歌”教学的这一旧模式,充分挖掘教与学的主导与主体的想象,创新和感知、鉴赏的能力。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积极地探索、学习实践,充分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选择得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音乐欣赏,歌唱的兴趣,正面引导进行探究式学习和创新学习,让学生主动地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得到精神愉悦,力求全面提升素质。因此我认为在新课改教学的今天上音乐课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教学情境 优化审美教育
情境,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激发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按照音乐教学的审美规律精心地创设音乐审美情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音乐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陶冶性情。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尽量采用开放式教学,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新颖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例如低年级教材中《大鹿》一课,内容和曲调都很简单,讲的是大鹿保护被追赶的小兔子,体现出了小动物之间团结互助的友爱之情。于是,根据内容从情感入手,我是这样设计和按排的:课前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大森林图案的背景,然后准备一些鲜艳生动的图片,如大鹿、小白兔、大灰狼、小鸟、房子、猎人等,把他们贴在以森林为背景的画面上,最后再把音乐教室的纵列座位摆成“U”形。这样,学生一走进教室,没有了那种课堂的约束感,仿佛置身于轻松、有趣、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黑板上生动的画面打动并感染着每一双眼睛。孩子们井井有条地坐在座位上,目不转睛地看着生动而丰富的画面,可谓出神入化了,于是不用任何一句组织教学的语言便进入正题。我轻轻地问:“同学们,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呀?”--“美丽的大森林”。孩子们情不自禁地回答。随后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过程:发声练习、节奏训练„„而是让学生们讲一讲大森林里发生了什么故事。举手的学生跃跃欲试,丰富的情感激起活跃的思维,孩子们自由的畅想在美的世界里。他们的想法新奇各异,十分有趣,不知不觉中歌词的内容已被学生们自己讲了出来。在讲故事的同时我在钢琴上轻轻弹出了歌曲的旋律,在无意识中学生们接受了《大鹿》这首歌的曲调和歌词,渐渐地唱会唱准并领悟了歌词的意义。在孩子们全身心投入表演时,那歌声、动作、表情无不表达出互助友爱、惩恶扬善的爱心。在这种愉快的气氛中,淡漠了教师教的痕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
二、激发情趣使音乐课丰富多彩 音乐教学的情趣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就是要变单调为丰富多彩,变刻板为生动活泼,变机械为愉快灵活。在教学中体现形象性,趣味性,愉快性等一系列原则。音乐教学方法的情趣化,不仅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快乐,而且会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使“要他唱”变为“他要唱”使“唱得多”变为“唱得好”变“苦学”为“乐学”真正体现“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至理。
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音乐教学中,应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儿童,使他们自觉地主动的参与音乐审美活动和音乐学习。例如:在五年级《花蛤蟆》(山东民歌)歌曲教学中,学生饶有兴趣地听着用山东方言朗诵的歌词,并通过积极主动的模仿学习,加上打击乐器蛙鸣筒的伴奏,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一种情趣,在自觉地,主动参与的情况下,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一教学现象明显的表现了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情趣特征。音乐教学情趣性,体现了教学美的属性,愉快而有益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音乐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喜爱,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教学效果。
三、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感官认识
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计算机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学校素质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应得以更加广泛的应用。
四、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升华 我们音乐老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一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如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时里面,老师通过边表演边朗诵:“小雨,小雨,沙沙沙,沙沙沙;种子,种子,在说话,在说话;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呦呦,我要发芽~~~~~~~~~~~”老师抑扬顿挫,有声无声的声音,营造了特定的氛围,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情感,调动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欲望,这个时候再让学生配上常用的手势语言:拍手,拍腿,跺脚等,不但烘托了一种热烈欢快的气氛,而且仿佛进入了春雨沙沙的真实情感世界里面,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歌曲情景,也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五、把握好重难点,突出学习的体验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能力,经常激发他体验学习快乐的愿望。”而体验是培养兴趣的基础,因为良好的情感体验总会伴随着兴趣的生成。而兴趣、好奇心才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要求,是促进学生获得发展的真正动力。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了多种歌唱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歌曲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在熟悉曲调之后,教师让学生一遍一遍地演唱,但每次演唱前都提出不同的要求,让每位学生参与音乐活动,运用歌声、表演等方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加深他们对歌曲情感的理解,进而准确地抒发情感,表现歌曲的形象。学生在课堂中反复演唱多次,在反复体验中,学生不只是依靠歌词去理解音乐,而是从歌曲的音乐旋律、速度、力度等诸多表情手段去体验、表现音乐,感受歌曲在内容上、形式上、情感上的美感,从而更好地表现音乐情感。通过粗唱、细唱、精唱,使情感抒发步步深入,让学生从感性的愉悦层面上升到理性的情感共鸣、审美层面,审美情感的进一步调动、激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审美体验。
总之只要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每个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以最大的兴趣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学海无涯‘乐’作舟”,让音乐课堂成为了学生精神上的家园,从而使他们真心地喜欢上音乐,我们就能上好音乐课了。参考文献:《中小学音乐教育》《音乐周刊》
第四篇: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之我见
黄集初中 汪珍
[内容提要]多了解音乐对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遍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音乐课程标准》特别提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当前的中学生对经典音乐不感兴趣,如果长此下去,世界著名的经典音乐学生将了解很少,更谈不上了解民族音乐的精髓、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了。笔者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经典音乐的兴趣,在人生旅途中不断学习音乐的审美意识;快乐游戏,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引起学生的审美共鸣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兴趣,审美意识,审美体验,审美共鸣
一、准确把握音乐学科课程标准的特点。
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活泼,演唱风格多样,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乐,特别是在识谱视唱、练耳等环节中,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大自然的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音乐的欣赏与节奏。
在音乐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口口相传的旋律性教学中,这还不能达到音乐课程的标准要求,重视音乐欣赏与节奏。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要在教师的指
- 1 -
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好的音乐世界里。
如:欣赏《松花江上》一课,可结合“九一八”事件的片断及剧情介绍,采用音乐故事的影片片断边讲述中国,曾经有一段受人欺凌而又奋起抗争的历史。让学生了解在战争年代,多少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让学生们懂得中国革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课堂小结时,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怀念,同时勉励大家向革命前辈学习,做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使学生的道德情感悟到要发奋学习、努力成才。
三、让音乐走出课堂、走进生活。
音乐教学要注重日常养成,从点滴抓起、培养学生尊老敬师、遵守纪律、举止文明的好习惯,新课教学要结合教材实际,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如:在教学《幸福在哪里》一课时,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联系自己的生活对幸福在哪里这一问题展示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各小组同学都积极发言,道出了他们的幸福原因。然后,鼓励学生给《幸福在哪里》这首曲子换上歌词,充分反映学生的现实生活。
四、扩大课外教学。
从教材内容来看,使泛教材在某些方面,已不能满足时代要求了,教师择选一起思想性、艺术性体材:现代流行及通俗歌曲,如:《故乡的云》、《同桌的你》、《你在他乡还好吗?》、《家乡》、《好日子》等,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而
且都从不同方面表现了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不用丝毫泛教,就已达到对学生进行爱国的教育作用。
五、旋律是歌曲的组成要求。
关于旋律,人们曾有过许多生动的比喻和美好的说法,从旋律的重要性讲,说他是“音乐的灵魂”,从欣赏角度来说他是“音乐情感的直接体现”。这些不同的说法概括了旋律的本质特征。所以旋律的创作要符合运用写作技巧(调性、节奏、速度、力度等)为他所表达歌曲思想整体服务的同时,不能脱离物质性、社会性的生活现象。“而这种丰富的想象用音乐来表现生活就是审美,就是创作的灵感,音乐的创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生活现象的本质就是产生审美属性的基础。”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态度、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
六、注重民歌风格及地方特点。
中国民歌浩若烟海,色彩斑斓,源远流长,代代相承,在我们劳动人民无限创造力的同时,我们也惊奇地发现,民歌中大量运用的衬词和衬腔,对地方特色的体现及音乐形象的表现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民歌的衬词,从结构上看可以是字,也可以是词,也可以是较完整的句子,它们的插入,有的是歌曲上的表现和结构上的需要。其特点和功能根据地方特色的不同和表达的内容、情绪的不同而表现很千姿百态。
衬字,一般不引起音乐结构上的变化,而只是句子内部的垫词和加花。如:陕北民歌《蓝花花》青线线(那个)蓝线线……五谷子(那个)田苗苗,这些衬词的插入既可以活跃节奏,渲染气氛也增加了歌曲的表现力。
农村孩子学习条件有限,但是爱美、追求艺术、理想无穷。作为农村音乐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精神,创造性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教育。
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不追求形式生硬的说教,要见缝插针地联系德育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就应当具有远大高尚的品德、丰富的知识、严谨的态度。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庄的教态、形象高雅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准确娴熟的指挥,工整认真的板书时刻都影响着学生的师爱品质,道德行为,对学生的一生都可能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教师必须从自我评价师德修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为培养合格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做出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知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五篇: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之我见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之我见
教学模式是思考课堂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用一组精心安排的基本概念,也就是几个主要的变量来解释课堂教学的师生活动,通过师生活动的内容、方式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完成某种教学目标而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它体现了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教学设计是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要设计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的教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结构。
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学科的教学,音乐课的教学结构自当追求艺术的设计。当音乐教育真正遵循着音乐艺术与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来实施是,音乐教育才能成为审美教育。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须有一定的艺术结构。教师作出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犹如作曲家创作一首作品;上这堂课,便是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欣赏。所以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成败的前提。高中音乐欣赏课是一期课改时确立的新课程,教材、教法等一切从无开始,课堂教学在摸索中探究,在探究中慢慢形成高中音乐教学的模式。教学设计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变教育观念,优化教学结构
实施音乐学科教育改革的关键不是教材,而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只有明确观念,才能优化教学,教师首先树立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既是非专业音乐教育,那么教师就必须用非专业音乐教育的手段、方法、策略等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确立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点,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重点,才能培养对未来社会有用的人,培养尽可能完善的人。
柳斌在“重视和加强中小学的审美教育”中谈到,“审美的特殊性质,在于通过审美活动来教育学生。这种教育不是靠讲道理,靠逻辑的力量来说服人,而是靠形象,靠感性的力量来感染人。所以,它能够使学生在鉴赏与品味事物的过程中,既得到理智上的满足,又得到感情上的愉悦。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收到思想教育难于收到的教育效果。”
教学设计必须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步骤,使高中音乐教学淡化知识,强化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教学思想,并根据每一课的教材特点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把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有机的整体。面向全体,师生共同探索、共震、共学,强调以美育人,把音乐课设计成充满着美的创造性的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美育不仅是教育的必修课,它应该伴随人的一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感情的熏陶,必须从青少年时期开始。高中音乐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人的审美能力是靠后天的教育、训练和培养而来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展开。尤其是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
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堂生动的课应充满艺术的力量,它的成功,不但在于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在于吸引着、感染着、鼓舞着许多学生为追求美、创造美而终身努力着。
确立培养目标,提高全民素质
高中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那么普通高中就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必须具有判断是非、识别真伪、区分善恶、鉴别美丑的能力和素养。美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特殊作用,它广泛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如情感、思想、意志、性格等等。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艺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内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有着其他教育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根据高中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艺术教育有助于发展人的全面思维。逻辑思维(科学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思维)两大类。音乐学科的优势在于发展人的形象思维。想象和创造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形象思维可以突破某些条件的约束,是对思维的解放。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必须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高质量,高素质的健全的思维。
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的感情世界。教育离不开感情,感情最能教育人,最能打动人,最能受到良好的效果。感情世界的贫乏,会给国民素质带来很严重的损失。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
如果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审美能力和艺术素质培养的教学,那就是偏离了艺术教育的方向,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从战略的高度,从提高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出发,教师需进一步明确教育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研究教学方法,培养创新人才
著名教育家钟启泉认为,在教法上教师尤需确立三个新观念:
有效教学观
从科学教育学的高度探讨包括引进电脑技术在内的教学设计技术。追求“高效教学”。
学生进步观
教师是为每个学生的进步而教学。每个学生进步与否是衡量教学优劣的尺度。
教学媒体观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学生借助教材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概念、认识的手段或媒体。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活动,因教学目标和内容不同,具体活动或是外显,或是内隐,具体步骤和阶段或多或少都有所不同。教学设计者应运用学习结果分类,确立选择和采用教学行为、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学媒介等时,都要考虑教学的终点目标和教学目标。因为目标决定教法,教学设计者必须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
教师要创立适合高中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望
创设问题情景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教师创设的问题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适当的难度,有启发性,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
丰富材料,呈现方法
通过采用图画、幻灯、投影、录像、录音、CD、VCD、电脑等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浓厚兴趣。教师还可以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唱、奏、舞、演、说等活动展开二度、三度的创作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及时反馈,激励进取
了解自己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及时发现、纠正错误,调整学习方法。教师的任何反馈对学生来讲都是评价的含义。教师如何进行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最主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反馈应以鼓励为主。
教育应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为最高培养目标。教育不是由教师把关于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追求、探索和发现,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创造性学习能力或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力。人的创造力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智力操作技能,而是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功能,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实现的综合能力。
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是审美教育的中心,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抓住音乐音响的“延时效应”和音乐的形象思维,借助空间想象和表象联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音乐艺术丰富的创造力,没有亲身参与音乐活动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的。
音乐活动的过程原本就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谱面静态的,二度创作是动态的表演,三度创作是欣赏者,课内的说、唱、奏、等活动都是在创作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内在因素,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及语汇,给学生一个时间和环境的空间。另外,教师要具有广泛的兴趣,还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轻松、灵活、自如。让学生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实践证明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技术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更新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
教师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并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作指导的前提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才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才能使高中音乐教育达到哺育优秀听众,增强审美情趣,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全民素质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柳斌谈素质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学与教的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学音乐教学法》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中学创造性教育》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世界音乐教育集萃》 漓江出版社出版
《中国当代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评述》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
《音乐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