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之我见.doc

时间:2019-05-13 12: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词教学之我见.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词教学之我见.doc》。

第一篇:诗词教学之我见.doc

诗词教学之我见

中国诗歌历史悠久,中国诗坛涌现出的杰出诗人和优美作品枚不胜举。为了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以及提高语文素养,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按照时间顺序,从诗经到宋词再到新诗,共编排了四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对于诗词教学,我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到几点认识。

一、重视听读,强化背诵。

诗歌本是用于歌唱的,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屈原的《离骚》是人所共知的‚鸣不平‛。尽管今人无法听到古人的歌唱,但诗歌的音乐性却是毋庸置疑的。诗歌所特有的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只有通过听或读才能体会出来。听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读诗而不能背诵,等于不读;能背诵,则日后必能有所领悟‛。中学诗歌鉴赏课,更应把听读和背诵放在中心位置,宁可不讲,不能不背。教师在教学中就该重视和运用这种方法。通过听读,体会出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获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我们每节课前或课后可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听和读他们喜欢的诗歌。

从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毛泽东的 山西临汾古县一中 邢红侠

《沁园春 ·长沙》,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学生朗读时,水平总是有限,这时老师要示范朗读或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诗朗诵。听名家诗歌朗诵不仅能从感官上对诗歌进行初步的认识,更能在心灵上捕捉诗歌的情感基调,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感情。名家诗歌朗诵往往配以与诗歌相协的背景音乐。优美的朗诵和背景音乐,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能使学生进入诗歌描写的境界。这样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的同时,也把学生带入诗歌描写的境界,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心灵上感受到诗歌最近距离的触摸、最深切的涵义、最潇洒的内容。还有加上诗歌画面再现的,那样最能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使学生对所学诗歌刻骨铭心,久久回味。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新课标中关于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学诗歌就是要读,多读,而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读诗歌的方法。美读不同于干巴巴地读书,美读要求我们投入极大的感情,读出诗歌的‚三美‛:即语言美、意境美和音乐美。古人在《毛诗序》中就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的说法。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

育论集》提出了美读的定义。其中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最最特别的特质。我们要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真实地体会到作者彼时彼地的真情实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并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要求学生有感情的美读。我们要用美读来品味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永、李清照的婉约。

二,明确考纲,鉴赏有方

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了鉴赏的两方面内容。即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在诗词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1)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有人把这种形象称为意象。应该说意象是诗歌教学的重点。但在意象分析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先入为主,片面地用教参上的观点去套原文。而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参与,去分析诗歌。也许学生的分析可能粗浅,但那是学生自己的观点,应该值得鼓励。同时在诗歌分析中,应该要教会学生依据原诗去进行

分析,不要空洞分析,同时学会知人论世,辨证的加以分析。就古诗教学来讲,很少考的是对课本上古诗的赏析,但赏析能力却来自课内。所以我在诗歌教学中,在讲到赏析的时候,提倡应尽力少背教条,应更多的从诗歌本身出发,通过对诗歌本身的分析,养成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在教学《登高》这首律诗时,古今对它的分析应该说多如牛毛,但我们不可能给学生一一例举。我认为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它,背诵它。在背诵的基础上,去分析它的诗歌形象。如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首先要记住它描写了三种景象,那这三种景象的特点是什么呢?风‚急‛,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呼呼的风声,而这呼呼的风声又是作者内心那强烈的不平,满腔的悲愤,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潦倒心境难以平静;而天‚高‛,辽阔的天空和作者个人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反照;猿‚啸哀‛,猿的哀鸣和作者的不平不是恰巧互相呼应吗?分析形象,就是根据诗歌内容本身进行分析,而不是根据教参去分析,教参是参考,而不是教条。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一点,才能教给学生能力。

(2)鉴赏诗歌语言及表达特色

如果将形象划归到内容上去的话,那么,语言及表达特色更多属于形式表达。如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衬托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动与静的结合,虚与实的关系,语言风格等在历次考查中经常可以看到。诗歌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赏析,是

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以揣摩。,每个诗人都会有自己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关于这一点,历代诗歌评论家都有杰出的评价,教参上也有很多论述。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给学生分析介绍每位诗人的语言及表达特色,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使学生加深对语言及表达特色的认识,进而能够独立赏析诗歌。正如我们上面所说,诗歌赏析考查内容来自课外,但能力来自课内。如我们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时,引导学生分析第一句中‚赴‛一词的寓意。群山万壑不懂如何叫赴,但作者用‚赴‛一词来形容山壑,一来表现高大山川的迤逦不绝,二来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昭君一去荆门不能复还的悲凉感受便跃然纸上。

(3)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这一考点的考查,关键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而谈到对诗歌的理解,首先是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其次是对诗歌写作背景和诗人身世的了解,这正是古人常讲的‚知人论世‛。例如,在讲解戴望舒的《雨巷》时,首先从身世考察,他的降生以及他的早年生活似乎都与‚雨巷‛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生活和学习的地方都有悠长的小巷。再结合当时的时代,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作者受到了革命的洗礼,并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为他意想不到的是1927年4月12日,反革命政变以后,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遭到通缉。因此他隐迹在朋友家,‚闲居无事,就以译书消遣。‛‚望舒译诗的过程,正是他创作诗的过程。‛正是写《雨巷》的时候。因而,这《雨巷》的问世,除了诗人早年生活的触发,更是他在革命低潮时期,躲进小楼,躲进‚雨巷‛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情绪的书写。

三、拓展应用,引诗入文

诗词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要引导学生把这些优美的诗句和诗情作为写作素材来引用。春风化雨山山翠,妙诗入文神韵来。引用、化用古诗词可以提高作文的文化底蕴。

1.以诗句为题目,画龙点睛

2003年高考题有一篇满分作文《不畏浮云遮望眼》.题目取自宋·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2005年江苏一考生的满分作文《人生三部曲》以‚滕王高阁临江渚‛、‚也无风雨也无晴‛、‚满目青山夕照明‛为小标题,就化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苏轼《定**》中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叶剑英《八十抒怀》中的‚老夫喜作黄昏颂,满目青山夕照明‛,显得构思新颖典雅深厚了。《怎一个‚情‛字了得》

(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化用了李清照《声声慢》的词句‚怎一个愁字了得‛。《忙兮忙兮奈若何》(2004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标题)则化用了项羽《垓下歌》中的诗句‚虞兮虞兮奈如何‛。2.用诗句议论,观点鲜明

《幸福是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幸福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愿,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回忆;幸福更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追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写道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移植杜甫的记忆。有了他的记忆,我会感受他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伟大之心;也会体味他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胸襟,品味他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欣赏他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在这里就化用了杜甫的四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旅夜书怀》、《登高》。

3.用诗句抒情,情感丰富

2011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历史· 红颜》这样出彩应用李清照的词‚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才华横溢。她出身于书香门第,不久又有了一段美满的婚姻,真是上天见怜啊!可惜好景不长,国家蒙难,丈夫病逝,这位才女迎来了苍凉的晚年。后来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离异后,她便独自面对余生。她的后半生就在波折中度过。‚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是少女的娇羞;‚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少妇的情愁。‚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是独居的孤苦……静心品味,一位才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历史的冲刷下,红颜的美貌、荣誉、才华乃至生命都会成为过去,只有她们的事迹不会过去,而是代代相传,千古留名……

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可用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绝顶;我爱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九曲;我爱那‚两岸猿声啼不住‛的长江三峡;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

一个不懂诗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遥远的先秦开始,中华民族的先祖便运用自己的

聪明才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诗歌的辉煌,登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颠峰。从遥远的《诗经》到盛唐的李杜,从豪迈的苏轼到悲壮的谭嗣同,从浪漫的郭沫若到朦胧的舒婷,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绵绵不绝。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便不能不加强诗歌教学。我们必须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上去重视诗歌教学。

第二篇:诗词格律、音韵之我见

最早的中国诗歌并没有格律的限制,如屈原的《离骚》,尤其那一篇《天问》,那种节奏铿锵,抑扬顿挫的语言,至今读起来都令人心血沸腾。再如《诗经》中的那些诗,法自然,效口语,我们今天彷佛还看到了古人的音容笑貌。至于汉《乐府》的诗如:“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令人不忍瘁读。于是后人为这些民族的瑰宝在音韵方面给了一个美妙的总结,就是:《自然韵》。

到了唐朝,由于以诗歌作为科举的手段,出现了对音韵的严格规定,称之为格律。押韵遵守着官方规定的一个体系,即以《切韵》《广韵》为基础,演变成的“平水韵”。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对于押韵十分讲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颁布的专门指导押韵的书,如《唐韵》《广韵》《礼部韵略》《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郁撰的《新刊韵略》最为流行,即世人所谓之“平水韵”。到了清代“官韵”的作用更大,而且愈来愈变得严格。最后连皇帝都跳将出来。康熙说:“上下平声,书我朝发祥东土及列圣创业垂统继志述事之宏观。”

清朝的科举,沿明旧制,首场《四书》艺三篇,经艺四篇。次场论一篇,表一道,判五条,试五经者并做诏诰。康熙时移表而易八韵五言唐诗。这就是严格按《平水韵》而著称的试帖诗。如什么“深柳读书堂得书字”然后用“书字”作韵。这些死了的诗味同嚼蜡,我录一首请朋友们欣赏。一题为《鸟称万岁》云:“上界珠喉转,中朝宝簶昌。和鸣皆鸾蔟,福禄颂鸳鸯。庆衍长庚祝,灵符降乙祥。八千年纪凤,十二管吹凰。喜气腾綩序,欢歌进篼觞。”到是合辙押韵了,但这叫什么玩意。

按照《平水韵》,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如“冬”与“东”之类,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些过时的规矩难道今天我们还要抱残守缺吗?为了追求格律的严谨,是不应该约束人的灵感的。今人写旧体诗,即不需要也没必要严格按照格律的约定的。

即使在古代,优秀的诗人也大胆冲破格律的束缚,创作出大量优秀的“变体”出来。杜甫的《三绝句》如:“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不合律句。尾联与首联不粘,而且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杜甫错了吗?

为迁就押韵而破坏诗句的自然,除非是参加科举。即使一两句出韵,古人也是允许的。宋人的诗词在用韵方面,可以使用邻韵,甚至邻韵以外的其他韵目,亦可以将上声跟去声通押。宋人的作品可以看到很多压韵超出韵书规定的,词韵之宽明显地受时代变迁影响。苏轼填词,常常不依格律,古人说他是“曲子缚不住者”。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不要被格律限制住。李清照〈行香子〉有“甚一霎儿晴,一霎儿雨,一霎儿风”句,按词谱,此处应为四三三句,为了表现一种口语化的效果,李易安在此加入三个“儿”字。把景把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难道不好吗?

苏轼是豪放派的领袖,李清照是格律派的代表人物,从此二人身上,是否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格律的运用之妙呢?【此自然段所例,系引之王力有关文字】

现在有些学作古诗词的大多以清车万育的《声律启蒙》为依据的。其实他的《声律启蒙》却没有被编入自己著述的书目之内,各地方志中也未提及,后人编的《车都谏集》、《湖南文征》、《沅湘耆旧集》也无列进此书。可见当时不少有识文人以声律对偶为基本功,也并不以为然。至于《声律启蒙》书中什么“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什么“一东二冬,三江四支,......”虽然普及了一些音韵常识,却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联想到中国国画这个现实,就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所谓“皴法”、“钩法”把国画送进了死胡同。我真佩服张大千在垂老之年,敢把大兰,大红,大黄整块的铺向画面上,使世人对国画又有了信心。再说,好好的楚辞这种诗歌形式,被那些汉魏时代吃饱了撑的文人,搞成了至今不死不活的四六文,可悲啊!至于过去读书人人手一册的,清代老秀才汤文潞做的《诗韵合璧》,早就背时了,我敢说现在用它,得配一部《康熙字典》。

我还想说几句关于楹联的话,讲究平仄是绝对有必要的。但也不要过于刻板。被叶恭绰称之“生面别开,织绣穿珠”的诗人学者,诗词大家的邵锐几幅楹联竟是这样:“人在玉楼间,双按秦弦呈素指;长留青鬓在,笑从王母摘仙桃。”“吟倚画栏怀李贺;岂有才情似沈阳。”“嫩寒初透东风景;而今堪咏北山移。”我不敢说邵先生不行。这里我想说绝不能否定传统,而是不要被传统约束了思想。故宫里那些“表正万邦;弘敷五典。”“高居因见远;贞复会旋元。”等大手笔怎比冯玉祥、陶行之那些平民化的东西来的久远?这些话我在江苏楹联学会的年会上讲过,得到不少赞同,当然也有不少人反对。见仁见智,无关宏旨。

还把话说回头。训音之由,太史公说:“言不雅训,荐绅难言。”唐陆德明说:“读应《尔雅》,古语可知。雅者,正也。近世一淆于方音,一误于俗师。至于句读离合,文义所系,尤宜讲明音读。......”可见正音是为了释文。清张文襄说:“经传中语,同此一字,而区分平仄,音读多门,以致韵书数部并收,异同之辨,相去杪忽,此皆六朝时学究不达本原,不详通变者所为。......律体诗赋一出,更须通融,此乃因时制宜之道。”而张之语告诉我们,要与时俱进。

“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在《王勃集序》一文中,明确提出要反对当时以上官仪为代表的所谓“龙朔文体”的绮靡文风,中有云:“思革其弊,用光志业。”王勃、杨炯当时提出改革文体,是从当时的创作也就是改革那时的文体出发。稍后的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云:“仆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风雅不兴,以耿耿也。”文学的发展,当然包括诗词,始终存在着如何继承和借鉴传统与经验的问题。格律如此,音韵也如此。

第三篇:诗词教育进校园之我见

诗词教育进校园之我见

贵州省兴义市第五中学刘 梅

【内容摘要】:

古典诗词以其精炼、简洁而又寓意深刻的形式流传至今,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宝,更是中华文明最闪亮的一页,这些语言文字成为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与诗人词人对话的重要媒介。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将古典诗词的鉴赏引入校园,让学生沐浴在诗词的光辉之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显得尤为重要。从考试分析到简单分析再到品读鉴赏,这应该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去探索和实践的。

【关键词】:

诗词教育传统文化新课改语文学科德育

纵观历史,无数文学大家用高尚的品行和出众的才华给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和璀璨,名篇佳句灿若星辰,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渐渐变得不那么热衷,经典的东西渐渐为人们忽略。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渐渐醒悟,慢慢转身开始理性分析和思考: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该怎样继承我们的文化!伴随着这样的理性思考,人们开始关注校园这片育人的土地,诗词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对此项活动的开展有些粗浅的认识,在此做以下陈述:

现在高考的指挥棒并没有失去它的魔力,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还是围绕着这根指挥棒转,由此很多老师便提出质疑,诗词进校园活动让学生读诗、颂诗、作诗能提高高考成绩吗?如果不能,那开展此项活动有什么意义,这样不是在浪费时间吗? 的确,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要学习这么多科目,繁重的学习任务已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但是,当学生在书山题海中苦闷的时候,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1舟”是不是能使他们眼前为之一亮;当学生遭遇挫折,灰心失意时,一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不是能让他们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当学生付出努力取得成绩时,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不是能给学生的求知之路立上一个坐标„„诸如此类。优美的诗词名句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能启迪学生的心智,单是从这一点来看,诗词进校园工作已经值得我们去实践了。

以古典诗词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和审美,让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阅读去品评语言文字,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人的喜怒哀乐,懂得对世事进行正确的判断,让学生成为一个会思考、会判断的人,在读诗、颂诗、作诗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诗的海洋中得到熏陶,自身境界得到提升,这正是诗词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所在,我想,这也是当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切入点。

首先,重视诗词教育是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的内在需要。在语文教学中,将诗词进校园活动融入其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诗词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要鉴赏诗歌就必须做到阅读、理解、联想和想象的高度统一,从简单文字的学习出发,寻找诗词中的意象,经过想像加工,形成独特的意境,以此去感悟诗歌,与作者情感产生强大的共鸣,这样就达到了读诗、品诗的目的,一旦这个目的实现,语文学科就真正地从死的书本变成了活的生活,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例如:品读唐朝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知道“母亲节”、“父亲节”,但他们未必真正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晚才会回来。谁能明白母亲无私的爱,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报答春天给它的光辉!也许这首诗能引导学生对父母之爱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一针一线都是母亲的牵挂与思念,这样的诠释比无聊的说教更有说服力,这样也正能展示出中国古典文化的深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次,教会学生读诗、品诗,也就是交给学生一把做诗词鉴赏题的钥匙。诗词鉴赏是语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在高考中也占很大比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其教学生死记硬背作者的风格特点,诗歌的表现手法,还不如教学生从诗词本身入手,多读,多分析:读诗的语言,读透作者的思想,分析是的遣词造句,分析作者的感情倾向。自

2己学会鉴赏,把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与合理的答题步骤相结合,形成真正的鉴赏,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鱼全”,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2009年高考四川卷诗歌鉴赏题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三万里黄河东流入大海,五千仞华山高耸接青天。铁蹄下遗民欲哭已无泪,盼望官军收失地又一年。分析时抓住关键词:“入”字表现山河的生气,“摩”突出山的高峻,作者利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而面对亡国之恨作者也只能“泪尽”,一个“望”字更是写出了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现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不禁让人联想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与执着。

再次,语文学科承载着传播中华文明悠久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诗词是历史的积淀,经典的东西需要我们去铭记。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同时见证历史的发展,在感悟作者情感的同时增添爱国的热情,在品评诗歌时树立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例如:鉴赏宋朝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作者身处北宋中期,此时民族、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复杂。纵有满意腹经纶,亦未能力挽狂澜。眼观世风日下,人情刻薄;又目睹封建官吏,互相倾轧,争名夺利人,乃蝇营狗苟;忧国忧民者,则其志难伸。故而以诗抒情,以物明理,鞭笞一种现象。全诗旨在托物言志,引人深思。其一、二句描写凌乱柳枝,虽“未变初黄”,方吐新芽,却凭借春风吹拂而乱舞狂飘。诗中巧用比拟之修辞手法,抨击、嘲讽、蔑视其“乱条”,即所谓趋炎附势,得志一时之小人。其三、四句描写飞花(柳絮)既飘忽摇摆,亦妄图遮天蔽日。殊不知秋季清霜降临,岂不枯萎凋零?!这样的诗作难道还不足以让学生明白何谓忠孝,何谓正气吗?

另外,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把诗词进校园活动融入其中,同样能取得好效果。首先,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化的过程,我们会醉心于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会为拥有这样的文明而自豪,这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最好教育。其次,不管是读诗也好,抄诗也罢,出黑板报也好,做手抄报也罢,朗诵也好,下水创作也罢,学习古典诗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自

3身能力,又有团队协作能力的人,这样的活动,正是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再次,在浮华的当今社会,学生把时间用在读诗、抄诗、作诗等活动上,比把时间花在上网游戏、无聊攀比上要好得多,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我想,诗词进校园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我们在开展此项活动时不能流于形式,如果仅仅限于带学生读两首诗,出一次板报,搞一次演讲,而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没有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可能受师生欢迎,就失去了开展它的意义。但是我仍然相信,诗词进校园活动是一种既有利于学校管理,又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我会努力去实践。

第四篇:诗词教学

《畅游诗词长河》教学设计

西马池小学:刘红岩

设计理念:

学校开展诵读古诗词校本课程以来,学生们诵读了一部分诗词,所以这节课旨在让学生展示自己诵读诗词的能力。同时教师把这些诗词串起来,让学生对我国的诗词发展有初步的了解。而通过教师一些深入的讲解和启发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又有所收获。激发学生诵读我国诗词文化的兴趣。

宗旨:以激发学生诵读诗词兴趣为主要宗旨。

形式:尽量避免深奥难懂的提问,以展示为主,轻松讲解为辅,学生有所收获为最终目的。

教学目标:

1、学生诵读诗词,展示诵读能力。

2、了解诗词发展历史,激发诵读诗词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自从我们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以来,我们诵读了许多诗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根溯源畅游诗词长河,感受我国诗词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一听到追根溯源许多同学肯定会产生疑问:那我国诗词它的跟它的源又在哪里呢?

二、展示中了解诗词发展历史

(一)诗经

1、出示有关《诗经》的投影片。

2、学生读了解《诗经》

3、学生诵读《关雎》《蒹葭》感受比兴手法。

(二)汉乐府

1、出示有关汉乐府的投影片

2、学生读了解汉乐府。

3、教师讲解汉乐府代表作《陌上桑》主要内容。

4、学生诵读汉乐府《长歌行》《江南》。

(三)三国——魏国

1、投影片出示曹操。

2、齐读如何评价曹操的——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

3、学生诵读《龟虽寿》

4、学生诵读曹植的《七步诗》

5、学生讲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

(四)晋——陶渊明

1、投影出示有关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读理解陶渊明,知道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3、学生诵读《饮酒》

(五)北朝民歌

1、教师讲解《木兰辞》

2、学生诵读《敕勒歌》

(六)唐诗

1、投影出示诗人称号:诗佛——王维诗仙——李白

囚——孟郊

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

2、学生读记忆

3、边讲解称号的来历学生边诵读这些诗人的诗。

(七)宋词——苏轼

1、投影出示有关苏轼资料

2、学生读了解苏轼

3、学生诵读《水调歌头》《念奴娇 赤壁怀古》

(八)元曲

1、投影出示元曲四大家。

2、学生诵读《天净沙 秋》《天净沙 秋思》

(九)清——龚自珍

学生诵读《己亥杂诗》

(十)现代诗人——毛泽东 诗圣——杜甫诗

学生齐诵读《沁园春 雪》

三、总结全课

第五篇: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灌输模式依旧存在,应付考试心理占比重等等。诗词教学缺乏文学本位意识。因此,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要发扬我国诗词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中的精华内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有待创新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多数教师认为,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能掌握其中的生僻字即可。按照教材要求,能背诵诗词,能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不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表达。其中,还有的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的阅读不多,没有诗词积累,缺乏深厚的驾驭诗词的文学功底,在诗词教学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一篇好的诗词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能很好的被表达出来,学生学的过程也就难免枯燥单调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注重的仍旧是应试性,以考试为主,诗词本身的艺术性、抒情明智的特点往往被忽视。诗词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等,本来内涵十足的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章没有了区别,诗词本身的趣味性被降低了。

(二)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对诗词的兴趣不足。诗词的特点就是以简洁著称,往往几行字就表达很多意境,不像有的文体叙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过的诗词考试一过,基本上也就忘了。对于诗词的学习只是在浅层面,诗词的内涵基本掌握不了。第二个原因就是,诗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古诗词,一首诗词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字,还有一些典故,对古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从字面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从诗词表达的内涵角度来看,更难理解。诗词的作者一般都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抱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或者对世俗一些偏见进行抨击等等,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古诗词知识积累比较少,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内涵的。

二、解决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积累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诗词要吃透。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一首诗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诗词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本身的内容。不能只是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了文章的意思,按照大纲的要求,能背诵就行。

2.激发学生要反复阅读,尽量在课外也阅读诗词。诗词的掌握首先需要反复的阅读。阅读之前,要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完成。通读几遍之后,熟悉了诗词的内容,再阅读的时候要掌握语速和语感。诗词的阅读一般都讲究节奏分明,停顿准确。最后,有感情的阅读。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要善于融入诗词中的境界,有感情的阅读。例如宋词中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是侧重儿女情长,语言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激情澎湃,语言以豪放、大气为主,风格多变,想象力丰富。阅读不同作品时,融入的感情也不同。这样,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掌握诗词。

3.反复阅读,推敲诗词中的句。往往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很多的事物和意境。因为诗词本身的语言比较简洁,抒发情感就要靠表现手法来实现。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出唐朝边塞诗人内心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并仔细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诗词的意境,把握全文的内涵。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表达及其丰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诗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增强诗词的鉴赏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1]文可强.以趣为静――浅谈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分析[J].新课程(中旬),2018(10).[2]高伟.初中语文现代诗词教学方法探究分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8(19).[3]岳林水.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8(09).(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第十中学)

下载诗词教学之我见.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词教学之我见.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

    诗词教学设计

    诗词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

    诗词教学反思

    穿越千年 感受诗词之美 ——诗词单元教学初识 2018届语文备课组 李娜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

    浅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浅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摘要: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更好地培......

    案例教学之我见

    案例教学之我见 ---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肖登国 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与原高中地理教材相比,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地理的基本理念与独特视角,更加侧重反映地理的应用价值,更加......

    音乐教学之我见

    音 乐 教 学 之 我 见 ——参加课改后的思考 立仓中学 刘 冲【内容摘要】:2006年7月14日,我们音乐老师在蒙城电大迎来了第一轮课改培训,期间和利辛县的老师交流教学心得,听到这......

    启发式教学之我见

    启发”一词,来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他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对此解释说:“愤者,心之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其意思是说,教......

    关于识字教学之我见

    关于识字教学之我见汉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演变至今的方块字,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茫茫的字海中,小学阶段的识字量也许并不多,但对于刚......